卷一

關燈
赤嵌筆談 原始 『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彭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

    旁有毘舍耶(一作那)國,語言不通,袒裸盱雎,殆非人類。

    喜鐵器。

    臨敵用镖,镖以繩十餘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文獻通考)。

    按彭湖東南即今台灣,其情狀相似,殆即毘舍耶國也。

     『台灣于古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着遠遊編載東番記一篇,稱台灣為台員,蓋閩音也。

    然以為古探國,疑非是』(台灣随筆)。

     『台灣,海中番島,名山藏所謂:「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

    考其源,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彭湖為外援。

    明萬曆間,海寇顔思齊踞有其地,始稱台灣』。

    『思齊剽掠海上,倚為巢窟;台灣有中國民自思齊始。

    思齊死,紅夷乘其敝而取之;葺草為田,民知樹藝。

    順治辛醜,鄭成功金陵挫敗,廈門不守,襲而有之。

    迄康熙癸亥,歸我一統。

    其民五方雜處,非俘掠之遺黎,即叛亡之奸宄,裡無一姓,人不一心。

    溪深林茂,易于伏莽。

    山海氣濕,又多霧露水土之害。

    其番喜酒好殺,無姓氏,無歲月,無冠履衣服之儀,無婚嫁喪葬之禮,不知法紀;撫禦或失,急之則變生肘腋,緩之則俗敝人頑』(蓉洲文藁)。

     『吏科都給事中王家彥疏:「閩省海壖,地如巾帨,民耕無所,且沙礫相薄,耕亦弗收,加以年荒賦急,窮民緣是走海如骛,長子孫于唐市,指窟穴于台灣』(春明夢餘錄)。

     星野 『台之星野,莫錄其詳。

    然既系于閩,則宜從閩。

    閩蓋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

    按牛女于辰為醜,銀海之屬,星紀之次。

    銀海,元武象也;星紀,吳越分也。

    劉向曰:「吳越屬鬥牛女分」。

    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醜」。

    說者謂:「台在泉州之窮南,去福州遠甚,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州之極東,去吳越遠甚,不宜為星紀之次」。

    遂以台分野,當在女虛之交者。

    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

    以台之稍迤而東,疑其越次越辰,亦坐井之見。

    今以近事考之,明時彭島統于泉;泉為牛女,則台無可疑。

    以近地考之,台海西界于漳,南鄰于粵,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台之壤接,獨不屬牛女乎?唐僧一行有雲:「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河南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台宅東南,仍屬牛女,又與一行之說相符』(島上附傳)。

     形勢 台灣為土番部族,在南紀之曲,當雲漢下流;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北至雞籠城,與福州對峙;南則河沙矶,小琉球近焉。

    周袤三千餘裡,孤嶼環瀛,相錯如繡。

     『自鹭門、金門迤逦東南以達于彭湖,可數千裡;風濤噴薄,悍怒激鬪,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于南風炁,南則入于萬水朝東,皆有不返之憂。

    又東至鹿耳門,夾以七鲲身、北線尾,海逍纡折,僅容數武,水淺沙膠,雖長年三老不能保舟之不碎。

    餘乃山羅礁湧,無由以入,其險且不測如此』(島上附傳)。

     『海中孤島,地在東隅,形似彎弓』(台灣紀略)。

     『雞籠山島,野夷亦謂之東番。

    萬曆四十四年,倭脅取其地,久之始複國。

    東番諸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镖弩,少舟揖。

    自昔不通中國』(方輿紀要)。

     『台灣處大海之中,地形坐東南,面西北。

    自東北而至西南如列屏,為中國江、浙、閩、粵四省之外界。

    西北近海多平地可耕,土番及人民聚落以數百。

    山背東南,一望洸洋,舟楫所不到,土番加唠使種類居焉。

    自紅夷以至鄭氏,皆不能綏附。

    聞中國盛德,悉來臣服,贽其方物;故我國家邊陲極于海東數萬裡,置郡縣、為疆界,實自古所未有』(福建海防志)。

     『東甯,緣高邱之阻以作屏,臨廣洋之險以面勢;無仙蹤神迹之奇,無樓台觀宇之勝。

    有山則頑翳于蔓草,有水則鹵浸于洪濤;鹿豕狸鼠之所蟠,龍蛇蜃虺之所遊。

    夫既限之以荒裔,而求天作地成之景,皆無所得』(蓉洲文藁)。

     ——以上台灣 『三十六島巨細相間,坡隴相望,有七澳居其間。

    大約有土無木,土瘠不宜禾稼,産胡麻、菉豆,山羊尤多。

    居人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采魚蝦螺蛤以佐食。

    土商興販,以廣其利;貿易至者歲常數百艘,為泉外府。

    至元末,置巡司于此』(元志)。

     『水至彭湖漸低,近琉球謂之落漈。

    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

    凡西岸漁舟到彭湖已下,遇飓風發,漂流落漈,回者百無一』(續文獻通考)。

     『隋開皇中,嘗遣虎贲陳棱略彭湖地。

    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

    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

    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牦耳為記』(海防考)。

     『彭湖島在琉球國,水行五日,地近福州、泉州、興化、漳州四郡界;天氣晴明,望若煙霧』(明一統志)。

     『海中島嶼,最險要而纡回,則莫如彭湖。

    蓋其山周回數百裡,險口不得方舟,内溪可容千艘。

    海中舊有三山之目,彭湖其一耳。

    東則海壇,西則南澳,誠天設之險;何可棄以資敵』(方輿紀要)? 『福州海中有彭湖島,相去三千裡,晴日仿佛可見;有參将領兵駐之。

    自福州順風而往,不半日至也』(玉堂荟記)。

     『彭湖僻在興、泉外海,其地為漳、泉南戶,日本、呂宋、東西洋諸國皆所必經。

    南有港門,直通西洋』(福建海防志)。

     『鄭成功竊踞台灣,用彭湖為外薮。

    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将軍施琅統兵自銅山攻破,據之;八月,遂克台灣』(諸羅雜識)。

     ——以上彭湖 『台灣在福建之東南,地隔重洋。

    形勢延袤,可至者凡千六、七百裡。

    外此則生番所居,與熟番阻絕,遠望皆大山疊嶂,莫知紀極,可以置而不議。

    府治南北千有餘裡。

    越港即水師安平鎮。

    又有七鲲身,沙線潮平,可通安平港内,為水師戰艘、商民舟楫止宿之地。

    港名鹿耳門,出入僅容三舟,左右皆沙石淺淤焉;此台灣之内門戶也。

    衡渡至彭湖,島嶼錯落,有名号者三十六島。

    彭湖溝底皆老,古石參差,港泊有南風、北風二者殊澳;此台灣之外門戶也。

    然台灣之可通大舟者,尚有南路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