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雜抄
關燈
小
中
大
《大藏西域記》雲,阿耨達池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裡,東南流入海者曰殑伽河,西南流入海者曰縛刍河,西北流入海者曰徙多河。
又潛流地下,出積石山東北流入海者,為中國之河源。
阿耨達,華言無煩惱,似指所謂星宿海者。
殑伽,華言天堂。
縛刍,華言青。
徙多,華言冷。
梵文甚細,如叙果有五,棗、杏等謂之核果,梨、柰等謂之膚果,椰子、胡桃等謂之殼果,松子、柏仁等謂之桧果,大小豆等謂之角果。
核殼易解,膚皮膚可啖也。
角,華言亦稱豆角。
惟桧頗奧,按字書“空外反,粗糠皮謂之桧”,豈取義華梵不能無相通雲? 金王予可南雲詠西瓜雲:“一片冷裁潭底月,六灣斜卷隴頭雲。
”又在元世祖前矣。
深淘灘淺作堰六言石刻,在灌縣,相傳以為秦李冰鑿離堆以利蜀時所為。
此恐後人所為,非古詞也。
至于節宣水利,無過此言。
蜀城謂之芙蓉城,傳自孟氏。
今城上間栽有數株,兩歲着花。
予适閱視見之,皆淺紅一色。
花亦凋瘵,殊不若吳中之爛然數色也。
支機石,在蜀城西南隅石牛寺之側,出土而立,高可五尺餘,石色微紫。
近土有一窩,傍刻“支機石”三篆文,似是唐人書迹,想曾橫置,故刻字如之。
事本荒唐,此石蓋出傳會,然亦舊物也。
天涯石,在城東門内寶光寺東之側,有亭覆之。
舊志以為在甯川衛李小旗家。
問之蜀人,莫詳所始。
意亦萬裡橋之類,行旅之人志遠也。
石首銳而微頑爾。
自複姓之外,有三字姓,如侯莫陳費也。
頭吐谷渾之類四字姓,則有自死獨膊、井疆六斤,皆夷狄之姓。
夫中國無衍語,一言見一義。
夷狄多侈辭,數言見一義。
或曰中國用文字有定形,夷狄用聲音有長短。
日行黃道,月行月道,月道交絡黃道外十三日有奇,而入經黃道,謂之交朔。
凡月之行,曆二十九日五十三分而與日相會,謂之合朔。
正字以一止為文,前代多諱之,如齊文宣之子。
李侍禦鳳翔号五石,其居近五塊石,故雲。
予問成都石筍遺迹,五石指五塊石是也,與少陵所賦《石筍行》不肖。
又雲五塊為南筍,天涯石為北筍雲。
永嘉林石介夫,婆娑泉石間,作萱堂以養母。
客至,竹床瓦豆,具酒蔌延之。
佳山水無不到,獨不到郡縣。
宋甯宗嘉定十三年,興元軍士張福與其黨莫簡作亂,以紅巾為号。
予嘗欲取今之州縣,推而上之,以會于禹貢之命名,因以着古今離合遷改之實為一書。
宋浦江倪仆文清嘗作《輿地會元志》四十卷,惜當時以布衣着數,力不能傳。
其自叙有曰“今學者大抵急于利祿,而專務于時文,故不識者不肯目,而識者未暇觀也。
”其言亦可悲矣。
撫州出兩大儒,前有王荊文公安石,後有吳文正公澄。
向使荊公無熙豐之事,文正高不仕之節,皆程朱等輩人也。
荊公值宋祚将衰,故釀禍多;文正當元運方隆,故享福盛。
此士難以成敗論也。
範文穆公成大,當宋孝宗時,起祠知處州。
陛對論力之所及者三,曰日力,曰國力,曰天力,今盡以虛文耗之。
不知一時所指者何事,後世讀之,令人有流涕者。
《進宋史表》,或雲歐陽玄所為。
最警策者,是聲容盛而武備衰,論建多而成效少,不若議論多而成功少,差為渾成。
至齊亡而訪王孎,乃存秉節之臣;楚滅而論魯公,堪矜守禮之國;溫厚典雅之旨,尤為藹然。
一時史官若張翥、吳當,号稱博洽,而危素亦與焉。
姚牧庵燧送暢純序,稱先師賞其辭而戒之曰:“弓矢為物以待盜也,使盜得之,亦待其人。
文章固發聞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應人之見役者哉?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鈞罪也。
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其論極為痛切,牧庵嘗受業劉靜修,先師必靜修,今文集中無此議論。
“岷嶓潛沱”之義難解。
今蜀山連綿延亘,凡居左者皆曰岷,右者皆曰嶓。
凡水出于岷者皆曰江,出于嶓者皆曰漢,江别流而複合者皆曰沱,漢别流而複合者皆曰潛,恐屬方言爾。
故岷謂之汶,今汶川是也。
漢謂之漾,或謂之沔,或謂之羌,今沿漢水而東,有甯羌州,有沔縣,又東有洋縣,即古洋州也。
洋、漾聲相近,豈皆得名于漢水雲? 按,《華陽國志》雲,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流漾為漢
又潛流地下,出積石山東北流入海者,為中國之河源。
阿耨達,華言無煩惱,似指所謂星宿海者。
殑伽,華言天堂。
縛刍,華言青。
徙多,華言冷。
梵文甚細,如叙果有五,棗、杏等謂之核果,梨、柰等謂之膚果,椰子、胡桃等謂之殼果,松子、柏仁等謂之桧果,大小豆等謂之角果。
核殼易解,膚皮膚可啖也。
角,華言亦稱豆角。
惟桧頗奧,按字書“空外反,粗糠皮謂之桧”,豈取義華梵不能無相通雲? 金王予可南雲詠西瓜雲:“一片冷裁潭底月,六灣斜卷隴頭雲。
”又在元世祖前矣。
深淘灘淺作堰六言石刻,在灌縣,相傳以為秦李冰鑿離堆以利蜀時所為。
此恐後人所為,非古詞也。
至于節宣水利,無過此言。
蜀城謂之芙蓉城,傳自孟氏。
今城上間栽有數株,兩歲着花。
予适閱視見之,皆淺紅一色。
花亦凋瘵,殊不若吳中之爛然數色也。
支機石,在蜀城西南隅石牛寺之側,出土而立,高可五尺餘,石色微紫。
近土有一窩,傍刻“支機石”三篆文,似是唐人書迹,想曾橫置,故刻字如之。
事本荒唐,此石蓋出傳會,然亦舊物也。
天涯石,在城東門内寶光寺東之側,有亭覆之。
舊志以為在甯川衛李小旗家。
問之蜀人,莫詳所始。
意亦萬裡橋之類,行旅之人志遠也。
石首銳而微頑爾。
自複姓之外,有三字姓,如侯莫陳費也。
頭吐谷渾之類四字姓,則有自死獨膊、井疆六斤,皆夷狄之姓。
夫中國無衍語,一言見一義。
夷狄多侈辭,數言見一義。
或曰中國用文字有定形,夷狄用聲音有長短。
日行黃道,月行月道,月道交絡黃道外十三日有奇,而入經黃道,謂之交朔。
凡月之行,曆二十九日五十三分而與日相會,謂之合朔。
正字以一止為文,前代多諱之,如齊文宣之子。
李侍禦鳳翔号五石,其居近五塊石,故雲。
予問成都石筍遺迹,五石指五塊石是也,與少陵所賦《石筍行》不肖。
又雲五塊為南筍,天涯石為北筍雲。
永嘉林石介夫,婆娑泉石間,作萱堂以養母。
客至,竹床瓦豆,具酒蔌延之。
佳山水無不到,獨不到郡縣。
宋甯宗嘉定十三年,興元軍士張福與其黨莫簡作亂,以紅巾為号。
予嘗欲取今之州縣,推而上之,以會于禹貢之命名,因以着古今離合遷改之實為一書。
宋浦江倪仆文清嘗作《輿地會元志》四十卷,惜當時以布衣着數,力不能傳。
其自叙有曰“今學者大抵急于利祿,而專務于時文,故不識者不肯目,而識者未暇觀也。
”其言亦可悲矣。
撫州出兩大儒,前有王荊文公安石,後有吳文正公澄。
向使荊公無熙豐之事,文正高不仕之節,皆程朱等輩人也。
荊公值宋祚将衰,故釀禍多;文正當元運方隆,故享福盛。
此士難以成敗論也。
範文穆公成大,當宋孝宗時,起祠知處州。
陛對論力之所及者三,曰日力,曰國力,曰天力,今盡以虛文耗之。
不知一時所指者何事,後世讀之,令人有流涕者。
《進宋史表》,或雲歐陽玄所為。
最警策者,是聲容盛而武備衰,論建多而成效少,不若議論多而成功少,差為渾成。
至齊亡而訪王孎,乃存秉節之臣;楚滅而論魯公,堪矜守禮之國;溫厚典雅之旨,尤為藹然。
一時史官若張翥、吳當,号稱博洽,而危素亦與焉。
姚牧庵燧送暢純序,稱先師賞其辭而戒之曰:“弓矢為物以待盜也,使盜得之,亦待其人。
文章固發聞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應人之見役者哉?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鈞罪也。
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其論極為痛切,牧庵嘗受業劉靜修,先師必靜修,今文集中無此議論。
“岷嶓潛沱”之義難解。
今蜀山連綿延亘,凡居左者皆曰岷,右者皆曰嶓。
凡水出于岷者皆曰江,出于嶓者皆曰漢,江别流而複合者皆曰沱,漢别流而複合者皆曰潛,恐屬方言爾。
故岷謂之汶,今汶川是也。
漢謂之漾,或謂之沔,或謂之羌,今沿漢水而東,有甯羌州,有沔縣,又東有洋縣,即古洋州也。
洋、漾聲相近,豈皆得名于漢水雲? 按,《華陽國志》雲,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流漾為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