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累海石為垣環之,形若半月;高八尺,周三十七丈有奇。

    經始于十有一月,成于次年四月。

    用白金三百四十六兩五錢,悉出郡伯捐奉;而區劃制作,則參軍王公士勷也。

    工竣,謹叙始末勒石,以垂永久。

     始建龍神廟記巡道梁文科 龍王為海渎之神,建廟崇祀,所以保障海邦,非第為祈禱甘霖也。

    餘觀察閩中,歲乙未,移調台灣。

    下車以來,見夫陰陽和、時雨降,民歌樂土、室慶盈甯,熙熙皞皞,聖朝德教之所被者遠矣。

    越明年,雨澤偶愆,齊禱于城隍之壇,乞靈于元帝之宮;問所謂龍王廟者,蓋缺焉。

    是豈龍王之神遍于寰宇之内,獨見遺于海東之疆乎?又豈台地之人,盡誠敬于他神,獨不隆享祠祀于龍王乎?蓋莫為之倡,雖靈弗彰也。

    因相度東安坊有廢廟址,廓而辟之;中為大殿,深三丈八尺、廣三丈二尺,塑龍王像居其中,繪風伯雨師于兩旁。

    殿之外為亭,深一丈八尺;亭之前為大門,深二丈三尺五寸,廣各與殿均。

    後有僧舍,西有廚房,命僧居之,以奉祀焉。

     廟建于丙申秋九月,成于冬十月。

    從茲海波不揚,雨旸時若,台之人食其德而報其功,當永永無極也已。

    是為記。

     始建田祖廟記梁文科 洪荒之世,茹毛飲血,而神農氏始為耒耜以教民,而稼穑之事興。

    稷教播種,示民五谷,皆本神農之法以推之。

    三代以來,社稷并立,秩諸祀典。

    田祖有神,詠于詩歌,由來尚矣。

     聖天子轸念民依,重農務本,特祀先農,典禮攸隆。

    台地孤懸海島,沐生息休養之恩,三十餘年,風雨時若,品類蕃昌。

    餘莅是土,念豐登之慶,實藉甘霖;乃命經曆王士勷董建龍神廟,為民請福。

    複念民之粒食,出自田祖,不可使祀典久稽;遂于鎮北坊建田祖廟,與民報功。

    仍命王經曆董其事焉。

     廟址長十三丈五尺、寬三丈餘。

    正殿之前建露亭,為朔望講約所。

    左右立齋房三間,使僧人居之。

    即落成,因書而勒諸石。

     重修台灣府學碑記永州總戎李日■〈火呈〉 康熙癸亥,台地歸入版圖,置郡立學。

    ■〈火呈〉奉調轄水師,駐安平鎮。

    時地方初辟,規畫未周;雖春秋二仲行丁祭禮,而文廟尚仍僞制,曆三十餘載,未之有易焉。

     戊戌秋,闇齋梁公為台陽監司,入廟行禮,顧而歎曰:此非制也,何以昭尊聖重道之隆規?亟命取材内郡,擇吉重新,以經曆王士勷董其事,高大前制。

    廟之前為站台。

    廟後暨左右兩房,累短垣以通行走。

    其上則出重檐于四隅。

    中覆以亭,匾大成殿于亭前。

    制度悉與内郡等。

    費且千金,經半載而殿成,紳士謀勒石以志。

    ■〈火呈〉聞斯舉,躍然喜曰:是真足以妥聖靈而彰王制矣。

    從茲以往,望宮牆者,仰巍煥之巨觀;遊聖門者,睹規制之大備。

    海濱鄒、魯之風,不于今日而益見哉! 重修台灣縣學碑記巡台禦史黃叔璥(宛平人) 歲壬寅,璥奉命巡視台灣。

    于時寇亂方息,繼以大饑,學宮飄搖飓風霪雨間,頹然欲盡。

    官斯土者,雖目擊心傷,不遑及矣。

    與璥偕來者,貴陽周君锺瑄,前以諸羅令報最,為高唐牧,内遷員外郎;至是,以賢能特簡令台灣,慎其選也。

    周君既至,設平粜法以蘇民困,躬運米以赈澎湖,境以内欣然慶更生焉。

    乃亟鸠工庀材,仍厥舊制。

    凡殿庑門垣生舍,修者修之、築者築之。

    時诏崇先聖五世王爵,為改建五王祠:不費帑、不役民,皆周君節啬俸錢而獨任之。

    始事于癸卯季秋,落成于甲辰仲春,糜白金三百五十有奇。

     不數時而廟貌聿新,因請璥為記其年月。

    璥維學校之設,所以長育人材,一道德、同風俗,教孝教忠也。

    學者于此,不能窮其指歸而得其要領身體而力行之,沈溺于詞章、龐雜于功利權謀術數,所謂人材不可問矣。

    道德奚自而一,風俗奚自而同?令台當更化之後,學者蒸蒸然思複于古,知聖賢之所以教人者,其指歸要領,不過欲人盡力于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間。

    父教其子,師勉其弟,日引日上;庶幾笃學力行之君子,無徒以詞章為梯弋科名之具,無或以功利權謀術數以流入于不肖之歸;則道德一、風俗同,庶不負國家養士之隆,與賢司牧師旅饑馑之餘拮據經營之意,實有厚望焉。

     是役也,董其事者,本學教谕葛炆,例得書于石。

     藏書記府學訓導袁宏仁 制科以文章取士。

    士之通經學古者,鹹入珊網之收矣。

    我朝文教敷于四海,世宗憲皇帝複選博學鴻儒,用以鼓勵淹雅,典綦隆也。

    今上禦極,以崇儒重道為首務,所以振興學校者倍殷。

    屬在多士,可不孜孜奮勉,共承菁莪棫樸之風哉? 餘謬膺經選,司訓福庠六載;值台陽新設訓席,遂調是任。

    仰懷聖明,無時不兢兢以作人為念也。

    竊見台地遙隔海天,人材蔚起,而博洽尚鮮其人。

    揆厥所由,蓋各庠向無藏書,即書肆亦罕售購;雖有聰敏之質,欲求淹貫,庸可得乎?爰置古今載籍六百餘本,貯之廨中,以資諸生借覽;令優生二人掌之,俾永久勿失。

    然而寒氈力绌,未能多蓄,第以是為權輿也。

    四庫五車之富,端有望于後之君子。

     海東書院記巡台禦史楊二酉(太原人) 聖天子臨雍講學,文教遐敷,歲撥帑金數千于直省,各立書院,以造天下士,彬彬乎霞蔚雲蒸,稱極盛焉。

     台陽海峤,隸閩之東南郡,相去榕城約千餘裡。

    諸生一仰止鳌峰,且不免望洋而歎也。

    郡學西側,舊有海東書院,為校士之所。

    前給谏漁莊單公,請别置考棚,遂成閑廨。

    歲己未,予銜命巡方,視學來茲,凡一至再至焉。

    中多軒楹,可讀可栖:明堂列前,可以講;矮屋通後,可以爨。

    意選内郡通經宿儒,充教授、為良師,允堪作育多士,與鳌峰并峙。

    謀之觀察劉公,亦然予言。

    第以薪水諸費無出奈何!邑明經施子士安慨然身任之,先請輸稻千斛,仍置水田千畝,為久遠計。

    予曰:是可以入告矣。

    逾數月議行,劉公捐俸倡修,一時軒窗爽潔,什器周備,煥如也。

    郡守錢公亦能加意振作,選諸生中文藝有可觀者,得數十人,以實其中。

    延教授薛仲寅為師,緻敬盡禮。

    觀二公所編規約數條,詳慎之義,曆曆可見。

     夫興文勸士,釆風者之責也;敬事圖成,良有司之誼也。

    抒一家之力,供多士之需,義不泯于鄉也;取一人之善,成天下之材,恩必出自上也。

    爾師生各宜銳志精心,無怠學、無倦教。

    言語文字之中,申以修己治人之道;漸摩既久,當必有明體緻用者出以膺公輔而揚休明,上慰聖天子棫樸作人之至意,甯雲島嶼生色、鄉裡增榮已哉!予于爾師生有厚期焉。

     秀峰塔記楊二酉 辛酉春,予以及瓜,館于郡學齊署西鄰泮宮。

    再西為海東書院,左山右海,據郡勝概。

    面迎魁閣,平岡數疊,遠近環映。

    台紳士且以巽位未甚秀拔,議請建浮屠為筆峰。

    予曰然。

    謀之同事諸公,鹹曰可。

    遂各捐俸蔔吉以興。

    甫閱月而訖功,深基固疊,六出五重;下廣丈有九尺,遞削至端,高七尋有奇;通中引節,上開洞■〈宀公心,上中下〉有四。

    幹面顔石額曰「秀峰」。

    糜金錢八百餘兩。

    職其事邑生龔帝臣等凡六十有六人,輸力任勞,俱能踴躍從事。

     竣之日,相與集飲而落之;而桐陰竹翠中,峭穎圓鋒,摩雲插漢,躍然在芹水間矣。

    後有興者,得謂秀峰有靈,其然其不然耶? 大南門魁星樓、小南門文昌樓記海防同知郝霔 國家重離四照,光被八荒;雖屬層洋海峤,聲教所莫外。

    太原楊公以巡台兼督學政,于海疆士子,加意振興。

    既請建設書院為毓英地,複以文昌閣在郡庠東側,尚未協宜;乃商之觀察劉公,相度形勢,祀文昌于小南門樓,位居乎巽;祀魁星于大南門樓,位居乎離。

    與郡庠文昌閣相對,以應文明之兆。

    捐俸塑像,俾餘董其事。

    擇日,觀察舒公暨道府率師生釋菜焉。

    繼自今,地脈锺祥、山靈擁護,台之多士,彩筆高題、朱文暗點,将璧合珠聯,淩星辰而直上,依日月之末光。

    列憲高處五雲三台之座,拭目俟之矣。

    因書以為左券。

     重修崇聖祠記巡台禦史熊學鵬 欽惟世宗憲皇帝溯道脈之淵源、極典章之明備,追封孔子五代王爵,巍巍乎禮制攸隆,超越前古矣。

    台灣海外荒服,自入版圖,仰沐熙朝教化,迄今已六十餘年。

    癸亥夏,餘奉使茲土,台令楊子為餘言,崇聖祠乃前觀察陳公所建,今且傾圯,宜圖修葺。

    随有諸生張元華等,各願捐囊以助。

    不數月而工竣,請餘一言勒石。

    餘思化民成俗,教學為先。

    前人倡造學宮,規模既已肇啟,則後人紹述前哲,修葺應有成功。

    茲元華等以邊末之寒儒,為捐修之義舉,俾舊宇煥然一新,用光夫尊師重道之盛典,于以觇諸生向學情殷。

    從此争自濯磨,日新月盛,台雖僻遠,行見人文蔚起,比隆于中州矣。

    是為記。

     重葺斐亭記台灣道莊年(長洲人) 道署後有「澄台」、「斐亭」,瀛壖八景之二也。

    癸亥秋,餘承乏觀察,既攬「澄台」之勝,複詢所謂「斐亭」者,已邈不可即。

    惟台西北隅有堂巋然,中溜懸額曰斐亭。

    餘竊疑之。

    按亭與台,皆前副使高公拱幹所構;公所為「澄台記」雲:載庀小亭于署後,環以竹,名以斐;更築台于亭左,名之曰澄。

    是斐亭當在澄台之右。

    彼巋然西北之堂,未可遽竊其名以誣前人也。

    爰是披荊芟棘,于台北十數武得隙地,方二丈,石級磚甃,尚餘草際;又傍多美箭,蒼翠襲人。

    遍訪于故吏,佥謂亭在是。

    因出俸餘,築草亭于其上。

     落成日,偕我賓侶,俯仰其間:想見前哲之風流不墜,斯亭之興廢有時,不覺感慨系之。

    後之人履斯地而攬其勝,當不緻有面失嵩、華之歎。

    則是役也,甯惟補志乘之未備?實于斯亭有大造焉。

     新修城隍廟前石道記台灣令李阊權(安邑人) 台邑城隍廟在鎮北坊,隘且就蝕有日矣。

    餘下車,即捐赀繕葺,俾棟宇更新,而神庥以妥。

    廟前沙礜之地,界近右營,為四出之逵,歲久頹圯,行者病之。

    刺史褚公暨郡丞方公仰承大憲振理維新之意,屬餘亟謀之。

    顧工巨費繁,不以時舉。

     餘惟「夏令」有除道成粱之期;「周禮」有廬舍委積之典。

    經塗廢治,亦王政之一端也。

    宋張希顔宰萍鄉,入其縣境,則田疇墾辟,以至驿傳橋道無不修葺,深為張乖崖所稱。

    餘不敏,弗克景企前徽,然亦嘗惓惓念之,何可以道茀贻譏耶?會吏民吳繼甲等集紳士耆民,樂輸恐後,具狀于餘。

    餘喜而從之,遂為力董其役。

    鸠工于二月之晦,告竣于又三月上澣。

    延袤二百餘丈,周廣自尋尺以至通軌,共糜金錢三十萬。

    今而後康莊如砥,争詠周行。

    舉一隅以推之,卉島編氓,将悉遵道路以會歸蕩平也夫。

     落成之日,因為之胪陳其概雲。

     重修文廟碑記台灣知府褚祿(青浦人) 餘奉調來守台郡,越日齋祓谒聖,仰瞻廟貌,巋然更新,而匠石尚诜集未竣事。

    退而谒巡台六、範二公,教以移易風俗,必先培養人材,當思體聖天子崇道興學之意,以為政治之本。

    餘心識其語,因以知化理之隆,造邦者之大有造于茲土也。

     郡城文廟,海東風化所關,日久不治。

    适觀察莊公攝府篆,毅然曰,是餘之責也。

    遂簡公镪二百五十餘缗,屬郡司馬方君董其役;诏以誠敬之道,務勿煩民。

    故凡工料,悉給以常值,不少減,而民皆競趨鼛鼓如鹜。

    司馬周度相視,舉土木斲垩丹刻等功,精于規畫,克恭厥事。

    将竣,費稍靳,莊公又率餘與方司馬暨淡水曾司馬共捐以成之。

    庑後兩翼為義學,前雷陽陳清端公所建之十二齋也;因并完繕,進師生課誦其中。

    一時教典并行,甚盛舉也。

    籲!巡方二公惓惓于崇道興學,睹茲修舉宏備,得無欣然而大愉惬乎? 今夫崇道興學,所以勸士也。

    台郡雖僻處海外,入廟者莫不知敬。

    書雲:『未見聖,若弗克見』。

    今也面諸羹牆、聞諸肸蠁,怵惕彌虔,士習以端,人材以出,文運以興。

    由是風聲廣勵,邪慝不作,獄息盜弭,刑清武偃,百昌遂而諸福集,金湯固而盤石安。

    然則斯舉所系,夫豈淺鮮也哉?爰書而記之。

     重修府學文廟碑記禦史楊開鼎 我國家重熙累洽,教化覃敷,薄海内外,風同道一。

    台故海東奧區也;自入版圖,經陶冶數十年,棫樸菁莪,蒸然蔚起。

    乾隆己巳夏,予銜命巡方,兼視學茲土。

    至,則恭谒文廟。

    環視殿庑,漸就傾圯;祭器樂器,因陋就簡;恻然憂之。

    檢郡乘,知學宮曩為海康陳公所修建,距今三十餘年。

    其修學記中,惓惓謂非作新于始之為難,而能繼繼承承永護于後之為難。

    蓋深望夫有基勿壞,後起者踵而修之也。

     顧其間雖經監司刺史輩捐金補繕,不數歲而朽蠹剝蝕,複不可支;非澈底建造,難雲固也。

    正在經營商榷間,而台之衿士踴躍急公,倡議捐修;有侯生世輝、蔡生壯器、李生朝玺、黃生兆茂、蔡生培、張生方升、方生達聖、洪生世基等數十人,多者千幾百缗,次者千缗,又次者數百缗及百缗。

    又有家本寒素,奔走區畫,共襄是舉者。

    于是列名佥請。

    予因馳劄制府喀公、撫軍潘公會商入奏,獲邀恩旨:俟工竣核捐輸之數,報部議叙。

    爰與滿巡台書公、監司金公鼓舞而作興之,以台令魯君鼎梅端稽核之任。

    維時侯生世輝力肩厥事,不辭勞瘁,偕蔡源起鸠工它材,相度經營;庳者崇之、隘者擴之、朽者易之、缺者增之、障者辟之,而廟貌煥然改觀,殿庑軒敞倍于前。

    崇聖祠舊逼處殿後,拓丈有六尺。

    文昌閣柱易以石,增高。

    文昌祠前增卷廊。

    教授之學舍,附明倫堂後者,退丈有奇。

    訓導之寄居于文公祠者,更建室于文昌閣後。

    官廳前增露亭。

    自大成坊以内,悉甃石版,以壯觀瞻。

    他若堂宇、路門、池沼,仍舊基而增損之。

    東北一帶,地之見侵于民者,并為清出,拓其牆三尺許;外餘地四尺五寸以通行人。

    廟前平原一片,居民擅私種植,芟刈之而曠如也。

    至簠簋尊彜,鑄以銅而備其數;柷敔笙镛幹羽之屬,仿成式更新之。

    計糜白金萬缗。

    肇工于乾隆己巳十月念五日,告竣于辛未三月十五日。

     是役也,實多士所共襄,予何力之有?多士請記于餘,并求所以教之。

    子謂黉宮乃教化所自出,茲既大啟爾宇,将以育人材、厚風俗也,豈惟是文詞雲爾哉!體明而用達,乃足尚耳。

    宋胡安定教授蘇、湖,設經義、治事二齋。

    承其教者,鹹深心于三、五、六經,以求合古聖賢人之志;而舉禮樂、兵刑、農田水利諸務,用以廣其器識。

    仁宗诏頒其法于太學,天下宗之。

    我朝造士之法,古莫倫比。

    養之渥、教之詳,而選之精且慎。

    都人士誠能以經術抒經濟,勉為國家有用之材;司土者複加意培植,而于興教之地,時勤修葺,亦如海康陳公之以有基勿壞望後人者,相承于勿替;則所造就于海隅,豈細鮮哉? 附捐資姓氏:廪生侯世輝,捐銀三千七百兩。

    貢生蔡壯器,捐銀一千二百兩。

    候選州同李朝玺,捐銀一千一百兩。

    監生黃兆茂,捐銀一千兩。

    生員周大鵬,捐銀四百兩。

    拔貢生蔡培、監生周峻德,各捐銀三百兩。

    内閣中書陳奇烈、拔貢生施士膺、生員黃德福、陳日茂、王湜,各捐銀二百兩。

    貢生王克褒、生員陳廷藩各捐銀一百五十兩。

    舉人陳連榜、拔貢生張方升、貢生黃可垂、陳國瑤、翁錫福、薛登選、蘇孟德、監生高肇輝、潘奇選、劉振楷、方策、吳植恩、廪生郭世标、吳啟沃、李廷珍、洪國昌、莊天焊、張元龍、呂昆玉、許殿輔、生員楊作舟、蔣士賢、黃璇玑、蔡翰晫、吳莊敬、鄭光樂、洪廷梯各捐銀一百兩。

     重修縣學文廟碑記禦史楊開鼎 台邑學與郡學并建,而制較狹小。

    顧文教攸關,不可任茂草之鞠者,與郡學埒。

    餘己巳夏,奉使巡台,諸生陳請修學,由郡及邑,既嘉其意,頗慮其願大難酬;乃侯生世輝等鼓厥義勇,捐修郡學畢,更捐二千七百缗修邑學。

    肇工于庚午六月八日,鼎新大成殿,而培其基高八寸許,制極軒昂。

    于兩庑則退其址三尺有奇,庭乃寬敞。

    崇聖祠前,樹之屏以蔽内外。

    明倫當前,加三楹以壯觀瞻。

    訓導學舍之廁于殿西者,移建于崇聖祠後。

    講室兩旁,更益兩楹,以供遊息。

    自大成殿至禮門,斲石砌之,悉如砥如矢焉。

    前後四旁之門庭屋舍,周以牆垣,麗乃陋、植乃朽、擴乃隘、補乃缺;以及樂器、祭器,燦然備、煌然美,鹹與郡學同。

    餘向盧諸生之願大難酬,乃遹觀厥成若此,正不知幾費經營觀成者,顧可易易視之耶?撫軍潘公已據予劄入告,行見寵褒義舉,共被殊榮,為海隅千古極盛事矣。

     獻歲之春,工将竣,諸生複請于予曰:前修郡學已勒文紀其事,茲修邑學,願再有言也。

    予因叙其大略,用是慨然曰:世之擁厚赀以遺子孫者,比比矣;即或解悭破吝,大都布舍于梵宮野廟,作無益以害有益,語以重道尊師之義舉,膛然莫之或應焉。

    感台士急公趨事之風,其庶有興乎! 增建演武廳後堂記台灣鎮李有用 台郡城北演武場,舊有廳事,建于康熙戊寅,規制宏敞。

    乾隆辛未,餘奉旨再鎮是邦,因商諸文武寅僚,增建内堂,為退息講論之所。

    堂高廣與廳稱,而基稍庳,升降有度。

    庭覆以亭,燥濕無虞;夾以廂房,附之庖湢。

     甫落成,遂蒙寵命提督福建水師,移駐廈門;因以建堂之意記于石曰:惟我國家,德威遠播,武備不因修文而弛。

    台灣海外巨鎮,為東南數省籓籬,戎兵克诘,防範綦嚴;然經略保障之方,匪區區陣圖甲仗間,則稽軍實、勤訓練,讵雲盡厥職哉?登斯堂者,宣聖主浩蕩之恩,矢同寅協恭之誼,文武和衷,将裨一體,論道講藝,投戈脫劍之風可睹也。

    是為記。

     新建崇文書院記提督學政覺羅四明 台灣,古島彜地,人不知學。

    自我朝收入版圖,百餘年來,聖聖相承,涵濡教育,風尚于以一變。

    歲丁醜,餘調守是邦;下車後,入崇文書院,見多士衣弦弦誦,彬彬儒雅。

    課期考核,或瑰奇恣肆、或跌宕夷猶,洵海濱鄒、魯也。

    第向來經費不敷,生童等僑寄學舍之旁,褊淺湫隘,未能呫哔優遊;且責成司铎掌教,勢難兼顧,不無作辍。

    鼓舞造就之道,始猶有憾。

    拟擇地另建,遂禀蒙道憲樂于成事,準簡公镪三百員,并同官捐俸及紳士醵金,于是庀材鸠工,浼台司馬宋君暨台邑夏尹襄其役。

    為講堂、為書齋、為膳室以及廊庑器具,無不周備。

    并據台令詳據監生陳丕、武生陳有志、吏員陳琇等聞風慕義,呈捐磱碡坑、三角堀等處下則園地七十七甲有奇;每歲應完租粟,折納番銀三百四十七員,充入書院膏火之資。

    爰延内地名宿,以擁臯比。

    選多士之文行優長者,實其中。

    今而後藏息得所,晨夕師範;願執經請業者,虛懷集益,勵志潛修,勿始勤而終怠,勿鹜華而失實,以備國家桢幹良材,庶幾不負所以創建之意。

    抑斯舉方竣,前歲府試識拔在院肄業白生紫雲,即膺鹗薦;是亦激昂士氣之先聲也。

    後之來哲,鑒予殷衷,時而葺之,則海外人文,不且霞蔚雲蒸、日新月盛也哉?于是乎書。

     改建海東書院記覺羅四明 夫教而不率,民俗之漓也;率而不教,有位之恥也。

    曩予握郡符時,崇文書院就圯,易地新之。

    未幾,太守餘公以清德名家莅此土,澤以禮樂、厚以漸摩,士皆雍雍古處矣。

    海東書院尤全台文教領袖,向廁郡學泮宮西,狹小弗稱;思更諸爽垲者,而未有屬也。

    會迩來校士,皆在使者官舍,而試棚竟成閑廨,謀以此葺為譚經講藝之所;太守餘公暨台司馬何君佥曰善。

    爰簡公镪、庀衆材,屬台邑陶尹董之。

    為講堂、為吟廬、為廚舍,次第以成,而器用畢具。

    遂訪征内地名宿,晉臯比而牖迪焉。

    諸生以時弦誦其中,群體惓惓造就之意。

    而尊聞行知,日征月邁,勿勤始怠終、勿鹜華失實,以馴至乎行成名立;将他日之獻諸廷者,即本今日之修于家也。

    餘蓋有厚望焉。

    因勒于石。

     新建萬壽宮碑記郡守蔣允焄 今國家皇靈遐鬯,東西南朔,拓地各數萬裡。

    敷天之下,日域月螖,孕育涵濡,罔不率俾。

    誠所謂『溥有形而歸景,罄無外以宅心』者矣。

     台雖荒服,「職方」所不紀,而東腸剺耳、劗發文身,猶是含生之類、發齒之倫;凜天威于咫尺,摅帝社于無疆,尊親之戴,無遠迩一也。

    郡治祝聖宮,康熙五十年前巡道臣陳璸建,在永康裡,距城三裡許。

    每大慶典,出郭門、廢啟閉,甚不便之。

    今上禦極十有七年,文武僚釆,議就郡庠明倫堂設龍亭行禮;蓋一時權宜之計。

    而永康奮址亦廢為僧舍,就荒。

    歲甲申,臣餘文儀觀察茲土,議改建。

    會朝命陳臬全閩,臣蔣允焄猥承其乏。

    伏念環海千數百裡,戴天子聲靈,旁魄四塞,翹首跂足,拱于皇圖;而大小臣工,奉巽命、行萬裡,依附日月之光與優遊辇毂之下、遐迩一體者,惟此對揚天休,血氣尊親之大義,祠官祝厘,是烏可已?詢茲僚庶,佥謀曰同,涓吉有日矣。

    天子注意海疆,簡巡方、寄心膂,臣奇寵格實肩茲任。

    節麾甫至,蓋從行幄間,瞻仰宸躬,而奉天顔之喜,以谕此逖臣者,望阙之情彌切,戴天之念彌殷,止基乃理,不可後已。

     舊東安坊有公廨,部使者校士院也。

    自學政歸巡道,扃鑰久矣。

    前歲間,巡道臣四明因海東書院舊規隘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