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藝文(二)
記賦
記
賦
記
澄台記台廈道高拱幹(榆林人)
古者,台榭之作,誇遊觀而崇侈麗,君子譏之。
若夫制樸費約,用以舒嘯消憂,書雲攬物,斯高人之所不廢,亦廉吏之所得為也。
台灣之名,豈以山橫海峤,望之若台;而官民市廛之居,又在沙曲水彙之處耶?然厥土斥鹵,草昧初辟,監司聽事之堂,去山遠甚;匪特風雨晦明,起居宴息之所,耳目常慮壅蔽,心志每多郁陶,四顧隐然,無以宣洩其懷抱;并所謂四省藩屏、諸島往來之要會,海色峰光,亦無由見。
于是捐俸鸠工,略庀小亭于署後,以為對客之地,環繞以竹,遂以「斐亭」名之。
更築台于亭之左隅,覺滄渤島嶼之勝,盡在登臨襟帶之間,複名之曰「澄」。
惟天子德威遐被,重譯入貢,薄海内外,臣民共享清晏之福;而餘振鋼饬紀,分激濁揚清之任;正己勵俗,有端本澄源之責焉。
當風日和霁,與客登台以望,不為俗累、不為物蔽,散懷澄慮,盡釋其絕域栖遲之歎,而思出塵氛浩淼之外,則斯台比諸「淩虛」、「超然」,誰曰不宜? 始建海會寺記總鎮王化行 蓋聞二儀效靈,人天永載無窮之運;萬物資始,凡聖統成有象之緣。
法藉運而後興,道因緣而乃遇。
故内典流于中夏,妙谛通乎遐陬。
花雨香風,眼前解脫;招提蘭若,方外聲聞:有由來矣。
顧茲台灣版圖新辟,德教覃敷,神人胥慶,典章無阙;惟少一梵剎,福佑海天。
附郭大橋頭有廢舍一所,宏敝幽寂,跨海面山,修竹茂林,朝煙暮霭。
諸同人瞻仰于斯,佥曰:是三寶地,何不就此立寺招僧迦以修勝果,亦盛世之無疆福田也。
時兵巡王公,同聲許可。
會有僧志中者,自龆龀之年,皈依沙門,秉靈慧沉靜之聰,函松風水月之味,從江右雲遊,來聞其事,願募緣成之。
于是同人各捐俸資,補葺門楹,重整垣宇,裝塑佛像;始于庚午八月七日,成于明年四月八日,名曰「海會寺」。
道場丕建,法筵宏開。
瞻妙相之莊嚴,雷音寺見于東土;聽法華之朗誦,秪樹園來自西天。
噫,善哉!從茲絕島重洋,齊生見像作福之想;雕題鑿齒,同沾聞聲脫化之恩。
斯亦大運之興欤?抑餘更有說焉。
沙門者,弱門也。
佛法雖大,王法衛之。
此何以故?道無形而方微,法非象而不顯。
參陰陽以立極,顯其象者也;備體用而修真,精于微者也。
是以入世制之以王法,出世超之以佛法。
顯微之旨,殊途同歸。
故凡天下梵剎,皆賴士夫護持。
後之遊于此、宦于此者,肯一瞻禮,悉皆龍華會上人。
少存菩提心,即見金剛力;其造福于海邦,豈有量哉? 始建高公祠記左中允陳遷鶴(晉江人) 台灣既平之十有三年,重譯入貢,沿海晏安。
會兩浙大廉使需人,而我台、廈巡憲高公祖适當報最疏上。
天子素知公名,以其保厘東土,着偉績也,遂特調公。
夫兩浙,殷繁之區也;廉使,風紀之長也。
前此拜是官者,旋即開府而去。
聖主用人不輕許可;然則公之行也,其膺節钺也必矣。
公以門蔭起家廣德州牧,擢秋官員外郎,旋轉戶部正郎,奉敕監督臨清關。
事竣,出守江西瑞州府。
丁内艱,起補泉州太守,舉卓異,即蒙督撫兩中丞會薦于朝,以康熙三十一年秋,來巡赤嵌。
公才兼文武,揚曆中外二十餘年矣。
在州則蘇民困,在關則除商累。
或以折獄稱旨,或以治賦見推。
有守有為之疏,屢達天聽。
筠州之碑,已與碧落并峙。
其在溫陵也,遷徙之後,桑田屢變,糧累數萬家。
公奉委清丈,裹糗糧、躬隴畝,力請豁除歲科,革納卷積弊。
泉之士民,勒石存焉。
及其巡台也,植士類、興學校、擊蠹豪;苞苜有禁、薦剡有禁、販番婦有禁、踞官地而阻葬埋有禁。
台、廈腴地,多種蔗;公谕令植榖。
繼而糖價果賤,車戶告憊;公複蠲其饷,準與開除。
番社舊有文武花紅,商人贌饷輸官,勢不能不掊取于番黎;公出示嚴禁,谕番自征。
雕題斷發之倫,始知有化日光天之樂。
加之台内山諸社,茹鮮衣皮,從昔至今,屢為民患者;聞公名皆不憚山溪險遠,俯伏公轅,禀奉朝廷正朔。
蓋公以憲副而兼學政,得士心易,得民心難,而得番心與從不受教化之番心尤難。
非以實心行實政,寬猛相濟,有過化存神之德,末由臻此。
然且以力不從心為歉。
今公轅轍難留,挂船西渡;台之士民,欲立碑以志公德,征言于餘。
餘公舊部民也,知公最悉;而于公之德,究不能鋪揚一二,聊以素所聞于台者,約略述之,以垂不朽。
閩、浙接壤,公施澤于閩,如同咫尺;況由此而建牙移節,再臨南國。
歌「甘棠」者,且複拜車下矣。
吾士民其可以相慰矣。
是為記。
建教場演武廳記台灣鎮張玉麒 台灣讨平,既十有七載矣。
政治民風,翕然丕變。
戊寅秋,餘奉天子命,移鎮茲土。
曆覺形勝,一切規模,靡不振舉;獨耀武之地,未之議建。
随亟商僚屬,鹹捐清俸,構演武廳一座。
是歲菊月興工,嘉平告竣。
雖不敢侈為雄觀,然體制略備。
以此閱軍旅、奮武衛,組練揚麾,使山陬海澨,鹹瞻克诘之聲靈,實保邦者所不容緩。
尚望後有同志,式廓而增煥之,永與河山并垂不朽也。
重修府學新建明倫堂記台廈道王之麟(奉天人) 今天子神聖,重道崇儒,文教誕敷。
凡薄海内外,罔不率俾;诏郡縣各立學。
從來文治,未有若斯之盛者也。
台地僻在東南海外,從古未沾王化,罔識賓興。
迨我朝開辟之後,置郡縣、立學官,凡取士之典,皆與内地同,始彬彬稱治,為海邦鄒、魯矣。
餘己卯秋,恭膺簡命,來監斯土。
甫下車,谒夫子廟,環視棟宇朽敗,而明倫兩庑、啟聖祠以及棂星垣墉,缺然不備。
又以龍亭置于聖人之前,其規模氣象蔑如也。
于是急謀修舉,缺者補之、圯者葺之,以次興工。
越明年,于夫子廟東偏拓地數畝,中為明倫堂,堂後為龍亭庫,環以磚牆,東西廊門樓,無不畢舉;締構堅緻,彤髹駁蔚,一時稱盛。
至六月,聖殿為飓風所侵,竟緻頹壞,予心恻然,又相與醵金重建。
于是诹日興事,庀材鸠工,經始于十月,告成于十二月。
迄今夫子廟、啟聖祠巍然,東西兩庑以及明倫堂棂星諸地翼然,廟貌改觀。
其所以揚聖天子文教之盛、壯海外之觀,均于是乎在。
而況培人心以厚風俗,首重學校,尤為莅治者之先務哉! 台邑明倫堂碑記台邑令陳璸(海康人) 予以壬午春,調任台邑。
至之翼日,恭谒文廟。
禮成,學博黃君世傑率諸生,引予入啟聖祠前聽講。
問所謂明倫堂者,蓋曠然一平地也。
噫!斯何地也,而可久曠乎哉?自有人類,即有人心;有人心,即有人理;有人理,即若天造地設而有明倫堂。
苟斯堂之不立,則士子講經無地,必至人倫不明;人理泯而人心昧,将不得為人類矣。
噫!宰斯邑者何人,風教攸責,而可令斯地久曠乎哉?予用是殚力以拮據,畢慮以經營。
越明歲癸未之夏,而斯堂得成。
堂凡三間,高廣如式。
門樓前拱甬道,圍牆井列。
成之日,用進諸生于堂,而告以斯堂取義明倫之旨,為落成慶。
乃環顧文廟,又将傾圯;方在選材鸠工、平基定向,為創建文廟之舉;适行取铨部命下,而予因是不得盡心竭力于其間。
雖然,人之欲善,誰不如我?文廟之成,固有待也。
獨斯堂之役,費禀于官,役不病民。
向之曠然者,今幸巍然其在望矣;義不可無一言以紀。
予謂「五經」與五倫相表裡者也。
倫于何明?君臣之宜直、宜諷、宜進、宜止,不宜自辱也;父子之宜養、宜愉、宜幾谏,不宜責善也;兄弟之宜怡、宜恭、不宜相猶也;夫婦之宜雍、宜肅,不宜交谪也;朋友之宜切、宜偲,不宜以數而取疏也。
明此者,其必由經學乎?潔淨精微取諸「易」,疏通知遠取諸「書」,溫厚和平取諸「詩」,恭儉莊敬取諸「禮」,比事屬辭取諸「春秋」。
聖經賢傳,千條萬緒,皆所以啟瀹性靈、開橐原本,為綱紀人倫之具,而弦誦其小也。
願諸生執經請業,登斯堂,顧名思義,期于忠君、孝親、信友,夫義、婦聽,兄友、弟恭,為端人、為正士;毋或徒習文藝,恣睢佻達,以緻敗名喪檢,為斯堂羞,庶幾不負予所以首先建立斯堂之意。
抑是役也,晨夕指畫,督率就工,則黃學博之功固不可以沒也。
始建火神廟記鳳山縣知縣宋永清 粵稽遂人氏作鑽燧、别五木以改火,教民取火,以灼以■〈火芮〉,以熟臊勝,以燔黍捭豚;然後人無腥■〈月冒〉之疾,人民益夥。
于是炎帝以火紀官,而為火師;陶唐氏有火正曰祝融;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災。
後世天下郡邑,皆奉神而崇祀焉。
予宰斯土,見祭爟之義不講;居民廛舍,屢遭回祿。
斯固出納之違時,抑亦司之之神未有甯宇也。
因與同寅李諸羅集諸紳衿,捐輸建廟;其不足者,予悉肩之。
擇爽垲地于府治東南,得僧舍;易其制而高大之,固以磚甓,施以丹艧,命工肖像,緻時享焉。
夫大禹陳谟,養民之政,惟修六府;武王訪道,箕疇之告,首列五行。
火也者,生民之所利賴也;至或郁為虐災,則恃為政者修德以弭之。
愧餘不德,不敢望子産之善政,使竈言不驗。
第以火之為功至大,而司火之神載于祀典,則建廟以祀之,不可不亟。
祀之之禮,不可不備且虔也。
廟既成,因叙而記之。
始建縣城隍記知縣張宏 台灣自置邑以來,垂三十年矣。
而主此邑之神,其位麗于郡廟;朔望瞻谒,于禮未稱。
長民者,率三歲一遷,因仍舊規,莫之或問也。
我國家敬禮百神,所在各有專祀;顧茲邑之神獨缺,失其宜矣。
餘來令于茲,有志興建;而簿書鞅掌,力未之逮。
辛卯夏,以秩滿将代,乃捐俸鸠工,擇爽垲之地,而蔔築焉。
越明年春落成,堂庑牆垣,宏傑壯麗,過者起敬;是足以妥神靈而肅觀瞻矣。
夫先王之典,有功于民者則祀之。
神主此邑,保障一方,誠有大功于民者也。
令甲所載,祀之安可或緩哉?因書創建之由,勒之于石。
重修台灣縣學碑記偏沅巡撫陳璸 憶予以康熙壬午春,調任台令。
台邑廟學先為僞弁住宅,湫隘弗稱;兼歲久屋材朽蠹,已就傾圯。
明倫一堂,尚在蔓草中,未有議創者。
予以此乃為政第一事,不可或後,即具狀詳請各憲;尋得報可。
乃殚力拮據,首于廟左隙地,起建明倫堂。
以是年冬杪興工,越歲三月告成。
随改造文廟,增舊地而式廓之;選匠往會城購料,業已平基定向,予忽奉文行取。
時在甲申初春,捐金留府庫,為工費資而去。
身雖去而寸心惓惓,每以廟學未成為一憾事也。
越七年庚寅秋,予複謬持節東來。
谒廟循覽,規模雖略粗具,而啟聖一祠尚仍舊,向與文廟相左,兩庑尚不蔽風雨,心焉憾之。
先捐俸,委台令周環築牆,以肅内外。
因郡庠大費修整,未遑議及邑庠。
至乙未春,郡庠幸煥然易舊。
正在私心經營,而予又奉補授偏撫。
乃星夜鸠工庀材,改啟聖祠方位,與文廟稱;兩庑,則撤舊更新。
又添建名宦鄉賢祠,為吏治風俗示勸,了前願焉。
予非有所利乎此,而欲自為功也;董子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夫建廟修學,正誼、明道之大端也。
予竊謂:不計功未嘗無功,不謀利未嘗不利。
台令曆任,未有調為台道者,而予得調台道;台道曆任,未有擢為撫軍者,而予得擢偏撫。
皇恩不次拔擢,何莫非先聖先賢及台地山川之神默佑之乎?前後九載,飲鹹食淡,不為不久;兩荷異數,超遷不為不速。
予不負台,台不負予;此感彼應,理固然也。
願吾黨之士,笃信斯理。
處而讀書,務為端人正士;出而筮仕,務為循吏良臣。
庶不負茲地山川之锺靈,而為聖賢所擯棄,則予數年惓惓之苦心,其亦可無憾也夫。
重修府學碑記台廈道陳璸 台灣,荒島也,夫子廟在焉。
聖人之教,與皇化并馳,固無海内外之隔;而歲久弗治,有自來矣。
惟大成殿,巍然為魯靈光;若啟聖祠暨兩庑棂星門,皆傾圯剝落過半。
前後廟基被水潦沖齧陵夷就低,竟為人畜往來雜沓之場。
噫!監斯土者何人?而不一駥目傷心于其際乎!餘乃商之郡守周君洛書、郡倅洪君石臣暨台令張子宏、鳳令時子惟豫、諸令劉子宗樞,亟議修葺;佥合詞無閑言。
餘曰:衆志既同,是不可後。
遂備由上請兩憲;尋得報可。
即以壬辰冬臘月興工,委本标千總曾榮董其役。
榱桷朽腐者易之,缺折者補之,蓋瓦級磚之欹斜者覆正之,牆壁漫漶不鮮者飾之,基址之坍塌者增築之,而夫子之廟于是煥然易舊焉。
啟聖一祠,翼然起大成殿後;左右列六德齋。
祠下名宦祠居左,鄉賢居右,再列六行齋。
日六德、日六行,非文學兼德行之士不得寓焉。
東庑下有獻官齋宿房,西庑下有藏器庫,有庖湢所。
棂星門左右,改置文昌祠、土地祠。
其外則為禮門、為義路,常置扃鑰,非且望及有事二丁不開。
更于禮門外數十武,表立大成坊為界;周圍牆及肩而止,通道之水環繞其下,廟之規模斯略具矣。
至教官廨舍,則于明倫當後新建三楹,齋廚等房胥具;門路從東廊出入,無得複如前之寄居啟聖祠左右為渎亵。
再于明倫堂前兩廊,分列六藝齋,供諸生肄業之所。
是役也,新太守馮君躬暨繼至,與有力焉。
同城總鎮姚公樂贊其成。
計料若幹、瓦若幹、磚若幹、灰若幹、匠若幹工、小夫若幹名,共計若幹缗;悉出本道衙門養廉餘羨。
予所力請于兩憲而得之者;不動公帑,不費民财,曆三載之勤,得竣厥工,而予不能一言:凡廟學非作新之為難,而能默體作新之意為難;亦非作新于始之為難,而能繼繼承承永葺于後之為難。
茲餘既新斯學于其始,願執經士子鹹各思發憤,以通經學古為業,以行道濟世為賢;處有守、出有為,無負國家教育振興庠序之至意。
地方有司亦共以教化為先務,培茲根本地,時省而葺修之,俾有基勿壞;安知荒島人文,不日新月盛,彬彬稱海濱鄒魯也哉?餘故詳修建始末,并述其意,以書諸石。
新建朱文公祠碑記陳璸 予建朱文公祠既成,或問曰:『海外祠公有說乎』?曰:『有』。
昔昌黎守潮,未期月而去,潮人立廟以祀。
東坡先生為之記雲:『公之神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見之。
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若文公之神,周流海外,亦何莫不然。
按公宦轍,嘗主泉之同安簿,亦嘗為漳州守。
台去漳、泉,一水之隔耳;非遊曆之區,遂謂其神不至,何懵也。
矧自孔、孟而後,正學失傳,斯道不絕如線,得公剖晰,發明于經史及百氏之書,始曠然如日中天。
凡學者口之所誦、心之所維,當無有不寤寐依之、羹牆見之,何有于世相後、地相去之拘拘乎?予自少誦習公書,雖一言一字,亦沉潛玩味,終日不忍釋手;迨今白首,茫未涉其涯涘。
然信之深、思之至,殆不啻所謂焄蒿凄怆,若或見之者也。
公之言曰:『大抵吾輩于貨色兩關打不透,更無話可說也』。
又曰:『分别義利二字,乃儒者第一義』。
又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八個字一生用之不窮』。
蓋嘗妄以己意繹之:惟不好貨,斯可立品;惟不好色,斯可立命。
義利分際甚微:凡無所為而為者,皆義也;凡有所為而為者,皆利也。
義固未嘗不利,利正不容假義。
敬在心,主一無适則内直;義在事,因時制宜則外方。
無纖毫容邪曲之謂直,無彼此可遷就之為方。
人生德業,即此數言,略包括無遺矣;他言之警切胥此類。
讀其書者,亦惟是信之深、思之至,切己精察,實力躬行,勿稍遊移墜落流俗邊去,自能希賢希聖,與公有神明之契矣。
予所期望于海外學者如此;而諸斯祠之建無說乎?祠正堂三楹,兩旁列齋舍六間,門樓一座。
起工于壬辰冬月,至癸巳仲春落成。
不動公帑,不役民夫,一切需費,悉出予任内養廉餘羨。
猶慮祠内香火及肄業師生修脯油燈乏資,議将予撥歸郡學■〈魚逮〉港莊田二十八甲一分,租粟供給,歲以為常;經行台灣府轉行該學,永遠遵照,并記以示來者。
新建文昌閣碑記陳璸 京邑之制,右廟左學,前殿後閣。
予乃于文公祠後,謀創建文昌閣焉。
常讀「文昌化書」,中有一二幻語,心竊疑之。
既而往複玩味,大指教人以修德積善,與「陰隲文」一篇相表裡;于是深信其言之有得于道,不予誣也。
按「蜀志」有梓潼縣,在保甯府界,離縣三十裡許,有梓潼帝君廟。
予前歲奉命視學西川,得瞻禮祠下,歎天下之文章,莫大乎是。
載考「漢史天文志」,鬥魁列在文昌星次。
吾又不知文昌之與梓潼是一是二;殆天人也耶,神耶?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姑置勿深論,論其盡乎人以應驗于天者可乎!科名者,進身之階;務學者,立身之本。
不務學而冀功名,猶不種而期收獲,必不得之數也。
顧為學之道,自求放心始。
求之窈冥昏默,反荒其心于無用;不如時觀象以自省。
有如動一念焉,若帝君之予見;發一言焉,若帝君之予聞;措一行焉,若帝君之予視予指;必謹其獨,戒慎恐懼,将所為修德積善者,悉根諸此,學不自此進乎?學進,則識進;識進,則量進;量進則德修,而福亦随集。
由此登高科、享大名,如持左券;人之為欤,何非天之為也!有志之士,無急求名于世,而務積學于己;亦無徒乞靈于神,而務常操其未放之心,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登茲閣也,睠焉四顧:東峙大山,層巒疊翠,動振衣千仞之思;南望鳳山,骞騰隐在幾席間;西則洋洋大海,波濤洶湧,風樯出沒,變态不可名狀;其北有萬壽亭,穿雲而起。
君門萬裡,何日得出此島,與海内諸英俊交遊,曆金馬、上玉堂為一快?以是寫心,以是勵志,即以茲閣為不欺闇室之一助可也。
若終日昏昏沉沉,放其心而不知;或舍近骛遠、或處下窺高、甚或以茲閣為登眺觀遊之所;則與謀創建者之初心大相刺謬矣;可乎哉? 閣制度:高、寬、長各若幹,一準福州府庠奎光閣體式。
會城選匠辦料,皆署學事教谕鄭長濟任勞;海運到台,旦晚督率就工,委該學教授杜成錦、巡捕經曆陶宣先後贊成,則同官同城諸公與有力焉。
始于春二月丁亥,成于三月戊申。
始建衛公祠記巡道陳璸 夫子稱子産有君子之道四,而悉數之曰恭、曰敬、曰惠、曰義。
持此以求後世為治者,雖兩漢循吏,未易概許也。
若前太守衛公,其本斯道以為治者乎!公相國文清公之猶子,少司馬公之賢嗣也。
号稱貴介,而抑遜自持,不異寒素。
庶務必躬親;夜秉燭治官書,漏下不辍。
愛民如子,甫下車,首革水丁以安流移,嚴禁雜派。
歲時屬員,或饋尊酒隻雞,未嘗輕受。
數年中,從不票取一夫一役。
郡邑民番,得以息肓,遂休養生息之樂者,繄公賜也。
其有豪強梗法、弗化于訓者,則懲之不少假。
是恭也、敬也、惠與義也,公殆兼有之矣。
公以壬午冬十月莅台,至丙戌秋九月秩滿,奉特旨升廣東都轉運使。
去台之日,士民戀公弗忍舍,相率建祠,附府城隍廟左,意蓋欲以神道事公也。
祠規制甚狹,稱公儉德。
韓昌黎詩雲:『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
斯祠之謂矣。
小子璸,舊為台令,公屬也,知公甚悉。
茲複謬持使節東來,拜公祠下;因本諸父老意,述公政之荦荦大者。
有此四德,以備他日風謠之采,且以系台人甘棠之思于永永也。
公名台揆,号南村,山西曲沃人。
重修台灣縣學記教谕康卓然 歲癸亥,台地蕩平,首調晉邑侯沈公朝聘補台令。
甫下車,先興文廟。
時因草創,制尚樸略。
庚午年,邑侯王公兆升修之,猶未壯厥觀也。
壬午春,巴侯今觀察陳公谒廟,禮成,問聽講之地,阙焉無有;因捐俸建明倫堂于廟右。
堂成,則進諸生而語之曰:文廟所以妥聖靈而彰典禮,乃庳隘淺陋若是乎?再捐俸三百兩,命工庀材,定基擇向,将更新之;适擢铨部去,每惓惓以弗克竣乃事為念;遇公交車北上者,辄殷然緻詢不少釋。
乙酉年,邑侯王公仕俊至,見榱棟已備,瓦璧畢齊,随與學博陸君共襄厥事;增高舊制,規模式廓。
兩庑門庭,次第鹹新,而圍牆未築;栅欄雖設,難免風雨之虞。
庚寅秋,陳公以觀察再莅是邦,遂舉而更張之,易栅欄為磚垣,加丹艧焉。
内外修整,廟貌尊嚴。
于是昔之草創者,今堅緻可久矣;昔之樸略者,今雲錦爛然矣。
聖靈克妥,典禮攸彰;壯海外之大觀,啟文明之雅化。
功在聖門,豈淺鮮哉? 卓然司铎斯邑,詳悉其事,爰紀始末,俾海邦多士毋忘興建之功雲。
重修府學文廟記李欽文 文廟門外,環以栅欄,舊矣。
風雨飄搖,屢修屢圯。
歲在乙未,觀察陳公易築圍牆,浚泮池于圍牆之内;左畔設廳事,連大成坊,而棂星門未辟。
明年,郡伯王公以刑部郎來守是邦,政修事舉。
越戊戌,命工庀材,撤圍牆,立棂星門,高一丈六尺、闊五丈五尺。
門以外為降階,深六尺,兩旁仍翼以牆;移泮池于降階之下,深五丈、闊九丈四尺,周一十四丈,與廟相配。
池之外
若夫制樸費約,用以舒嘯消憂,書雲攬物,斯高人之所不廢,亦廉吏之所得為也。
台灣之名,豈以山橫海峤,望之若台;而官民市廛之居,又在沙曲水彙之處耶?然厥土斥鹵,草昧初辟,監司聽事之堂,去山遠甚;匪特風雨晦明,起居宴息之所,耳目常慮壅蔽,心志每多郁陶,四顧隐然,無以宣洩其懷抱;并所謂四省藩屏、諸島往來之要會,海色峰光,亦無由見。
于是捐俸鸠工,略庀小亭于署後,以為對客之地,環繞以竹,遂以「斐亭」名之。
更築台于亭之左隅,覺滄渤島嶼之勝,盡在登臨襟帶之間,複名之曰「澄」。
惟天子德威遐被,重譯入貢,薄海内外,臣民共享清晏之福;而餘振鋼饬紀,分激濁揚清之任;正己勵俗,有端本澄源之責焉。
當風日和霁,與客登台以望,不為俗累、不為物蔽,散懷澄慮,盡釋其絕域栖遲之歎,而思出塵氛浩淼之外,則斯台比諸「淩虛」、「超然」,誰曰不宜? 始建海會寺記總鎮王化行 蓋聞二儀效靈,人天永載無窮之運;萬物資始,凡聖統成有象之緣。
法藉運而後興,道因緣而乃遇。
故内典流于中夏,妙谛通乎遐陬。
花雨香風,眼前解脫;招提蘭若,方外聲聞:有由來矣。
顧茲台灣版圖新辟,德教覃敷,神人胥慶,典章無阙;惟少一梵剎,福佑海天。
附郭大橋頭有廢舍一所,宏敝幽寂,跨海面山,修竹茂林,朝煙暮霭。
諸同人瞻仰于斯,佥曰:是三寶地,何不就此立寺招僧迦以修勝果,亦盛世之無疆福田也。
時兵巡王公,同聲許可。
會有僧志中者,自龆龀之年,皈依沙門,秉靈慧沉靜之聰,函松風水月之味,從江右雲遊,來聞其事,願募緣成之。
于是同人各捐俸資,補葺門楹,重整垣宇,裝塑佛像;始于庚午八月七日,成于明年四月八日,名曰「海會寺」。
道場丕建,法筵宏開。
瞻妙相之莊嚴,雷音寺見于東土;聽法華之朗誦,秪樹園來自西天。
噫,善哉!從茲絕島重洋,齊生見像作福之想;雕題鑿齒,同沾聞聲脫化之恩。
斯亦大運之興欤?抑餘更有說焉。
沙門者,弱門也。
佛法雖大,王法衛之。
此何以故?道無形而方微,法非象而不顯。
參陰陽以立極,顯其象者也;備體用而修真,精于微者也。
是以入世制之以王法,出世超之以佛法。
顯微之旨,殊途同歸。
故凡天下梵剎,皆賴士夫護持。
後之遊于此、宦于此者,肯一瞻禮,悉皆龍華會上人。
少存菩提心,即見金剛力;其造福于海邦,豈有量哉? 始建高公祠記左中允陳遷鶴(晉江人) 台灣既平之十有三年,重譯入貢,沿海晏安。
會兩浙大廉使需人,而我台、廈巡憲高公祖适當報最疏上。
天子素知公名,以其保厘東土,着偉績也,遂特調公。
夫兩浙,殷繁之區也;廉使,風紀之長也。
前此拜是官者,旋即開府而去。
聖主用人不輕許可;然則公之行也,其膺節钺也必矣。
公以門蔭起家廣德州牧,擢秋官員外郎,旋轉戶部正郎,奉敕監督臨清關。
事竣,出守江西瑞州府。
丁内艱,起補泉州太守,舉卓異,即蒙督撫兩中丞會薦于朝,以康熙三十一年秋,來巡赤嵌。
公才兼文武,揚曆中外二十餘年矣。
在州則蘇民困,在關則除商累。
或以折獄稱旨,或以治賦見推。
有守有為之疏,屢達天聽。
筠州之碑,已與碧落并峙。
其在溫陵也,遷徙之後,桑田屢變,糧累數萬家。
公奉委清丈,裹糗糧、躬隴畝,力請豁除歲科,革納卷積弊。
泉之士民,勒石存焉。
及其巡台也,植士類、興學校、擊蠹豪;苞苜有禁、薦剡有禁、販番婦有禁、踞官地而阻葬埋有禁。
台、廈腴地,多種蔗;公谕令植榖。
繼而糖價果賤,車戶告憊;公複蠲其饷,準與開除。
番社舊有文武花紅,商人贌饷輸官,勢不能不掊取于番黎;公出示嚴禁,谕番自征。
雕題斷發之倫,始知有化日光天之樂。
加之台内山諸社,茹鮮衣皮,從昔至今,屢為民患者;聞公名皆不憚山溪險遠,俯伏公轅,禀奉朝廷正朔。
蓋公以憲副而兼學政,得士心易,得民心難,而得番心與從不受教化之番心尤難。
非以實心行實政,寬猛相濟,有過化存神之德,末由臻此。
然且以力不從心為歉。
今公轅轍難留,挂船西渡;台之士民,欲立碑以志公德,征言于餘。
餘公舊部民也,知公最悉;而于公之德,究不能鋪揚一二,聊以素所聞于台者,約略述之,以垂不朽。
閩、浙接壤,公施澤于閩,如同咫尺;況由此而建牙移節,再臨南國。
歌「甘棠」者,且複拜車下矣。
吾士民其可以相慰矣。
是為記。
建教場演武廳記台灣鎮張玉麒 台灣讨平,既十有七載矣。
政治民風,翕然丕變。
戊寅秋,餘奉天子命,移鎮茲土。
曆覺形勝,一切規模,靡不振舉;獨耀武之地,未之議建。
随亟商僚屬,鹹捐清俸,構演武廳一座。
是歲菊月興工,嘉平告竣。
雖不敢侈為雄觀,然體制略備。
以此閱軍旅、奮武衛,組練揚麾,使山陬海澨,鹹瞻克诘之聲靈,實保邦者所不容緩。
尚望後有同志,式廓而增煥之,永與河山并垂不朽也。
重修府學新建明倫堂記台廈道王之麟(奉天人) 今天子神聖,重道崇儒,文教誕敷。
凡薄海内外,罔不率俾;诏郡縣各立學。
從來文治,未有若斯之盛者也。
台地僻在東南海外,從古未沾王化,罔識賓興。
迨我朝開辟之後,置郡縣、立學官,凡取士之典,皆與内地同,始彬彬稱治,為海邦鄒、魯矣。
餘己卯秋,恭膺簡命,來監斯土。
甫下車,谒夫子廟,環視棟宇朽敗,而明倫兩庑、啟聖祠以及棂星垣墉,缺然不備。
又以龍亭置于聖人之前,其規模氣象蔑如也。
于是急謀修舉,缺者補之、圯者葺之,以次興工。
越明年,于夫子廟東偏拓地數畝,中為明倫堂,堂後為龍亭庫,環以磚牆,東西廊門樓,無不畢舉;締構堅緻,彤髹駁蔚,一時稱盛。
至六月,聖殿為飓風所侵,竟緻頹壞,予心恻然,又相與醵金重建。
于是诹日興事,庀材鸠工,經始于十月,告成于十二月。
迄今夫子廟、啟聖祠巍然,東西兩庑以及明倫堂棂星諸地翼然,廟貌改觀。
其所以揚聖天子文教之盛、壯海外之觀,均于是乎在。
而況培人心以厚風俗,首重學校,尤為莅治者之先務哉! 台邑明倫堂碑記台邑令陳璸(海康人) 予以壬午春,調任台邑。
至之翼日,恭谒文廟。
禮成,學博黃君世傑率諸生,引予入啟聖祠前聽講。
問所謂明倫堂者,蓋曠然一平地也。
噫!斯何地也,而可久曠乎哉?自有人類,即有人心;有人心,即有人理;有人理,即若天造地設而有明倫堂。
苟斯堂之不立,則士子講經無地,必至人倫不明;人理泯而人心昧,将不得為人類矣。
噫!宰斯邑者何人,風教攸責,而可令斯地久曠乎哉?予用是殚力以拮據,畢慮以經營。
越明歲癸未之夏,而斯堂得成。
堂凡三間,高廣如式。
門樓前拱甬道,圍牆井列。
成之日,用進諸生于堂,而告以斯堂取義明倫之旨,為落成慶。
乃環顧文廟,又将傾圯;方在選材鸠工、平基定向,為創建文廟之舉;适行取铨部命下,而予因是不得盡心竭力于其間。
雖然,人之欲善,誰不如我?文廟之成,固有待也。
獨斯堂之役,費禀于官,役不病民。
向之曠然者,今幸巍然其在望矣;義不可無一言以紀。
予謂「五經」與五倫相表裡者也。
倫于何明?君臣之宜直、宜諷、宜進、宜止,不宜自辱也;父子之宜養、宜愉、宜幾谏,不宜責善也;兄弟之宜怡、宜恭、不宜相猶也;夫婦之宜雍、宜肅,不宜交谪也;朋友之宜切、宜偲,不宜以數而取疏也。
明此者,其必由經學乎?潔淨精微取諸「易」,疏通知遠取諸「書」,溫厚和平取諸「詩」,恭儉莊敬取諸「禮」,比事屬辭取諸「春秋」。
聖經賢傳,千條萬緒,皆所以啟瀹性靈、開橐原本,為綱紀人倫之具,而弦誦其小也。
願諸生執經請業,登斯堂,顧名思義,期于忠君、孝親、信友,夫義、婦聽,兄友、弟恭,為端人、為正士;毋或徒習文藝,恣睢佻達,以緻敗名喪檢,為斯堂羞,庶幾不負予所以首先建立斯堂之意。
抑是役也,晨夕指畫,督率就工,則黃學博之功固不可以沒也。
始建火神廟記鳳山縣知縣宋永清 粵稽遂人氏作鑽燧、别五木以改火,教民取火,以灼以■〈火芮〉,以熟臊勝,以燔黍捭豚;然後人無腥■〈月冒〉之疾,人民益夥。
于是炎帝以火紀官,而為火師;陶唐氏有火正曰祝融;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災。
後世天下郡邑,皆奉神而崇祀焉。
予宰斯土,見祭爟之義不講;居民廛舍,屢遭回祿。
斯固出納之違時,抑亦司之之神未有甯宇也。
因與同寅李諸羅集諸紳衿,捐輸建廟;其不足者,予悉肩之。
擇爽垲地于府治東南,得僧舍;易其制而高大之,固以磚甓,施以丹艧,命工肖像,緻時享焉。
夫大禹陳谟,養民之政,惟修六府;武王訪道,箕疇之告,首列五行。
火也者,生民之所利賴也;至或郁為虐災,則恃為政者修德以弭之。
愧餘不德,不敢望子産之善政,使竈言不驗。
第以火之為功至大,而司火之神載于祀典,則建廟以祀之,不可不亟。
祀之之禮,不可不備且虔也。
廟既成,因叙而記之。
始建縣城隍記知縣張宏 台灣自置邑以來,垂三十年矣。
而主此邑之神,其位麗于郡廟;朔望瞻谒,于禮未稱。
長民者,率三歲一遷,因仍舊規,莫之或問也。
我國家敬禮百神,所在各有專祀;顧茲邑之神獨缺,失其宜矣。
餘來令于茲,有志興建;而簿書鞅掌,力未之逮。
辛卯夏,以秩滿将代,乃捐俸鸠工,擇爽垲之地,而蔔築焉。
越明年春落成,堂庑牆垣,宏傑壯麗,過者起敬;是足以妥神靈而肅觀瞻矣。
夫先王之典,有功于民者則祀之。
神主此邑,保障一方,誠有大功于民者也。
令甲所載,祀之安可或緩哉?因書創建之由,勒之于石。
重修台灣縣學碑記偏沅巡撫陳璸 憶予以康熙壬午春,調任台令。
台邑廟學先為僞弁住宅,湫隘弗稱;兼歲久屋材朽蠹,已就傾圯。
明倫一堂,尚在蔓草中,未有議創者。
予以此乃為政第一事,不可或後,即具狀詳請各憲;尋得報可。
乃殚力拮據,首于廟左隙地,起建明倫堂。
以是年冬杪興工,越歲三月告成。
随改造文廟,增舊地而式廓之;選匠往會城購料,業已平基定向,予忽奉文行取。
時在甲申初春,捐金留府庫,為工費資而去。
身雖去而寸心惓惓,每以廟學未成為一憾事也。
越七年庚寅秋,予複謬持節東來。
谒廟循覽,規模雖略粗具,而啟聖一祠尚仍舊,向與文廟相左,兩庑尚不蔽風雨,心焉憾之。
先捐俸,委台令周環築牆,以肅内外。
因郡庠大費修整,未遑議及邑庠。
至乙未春,郡庠幸煥然易舊。
正在私心經營,而予又奉補授偏撫。
乃星夜鸠工庀材,改啟聖祠方位,與文廟稱;兩庑,則撤舊更新。
又添建名宦鄉賢祠,為吏治風俗示勸,了前願焉。
予非有所利乎此,而欲自為功也;董子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夫建廟修學,正誼、明道之大端也。
予竊謂:不計功未嘗無功,不謀利未嘗不利。
台令曆任,未有調為台道者,而予得調台道;台道曆任,未有擢為撫軍者,而予得擢偏撫。
皇恩不次拔擢,何莫非先聖先賢及台地山川之神默佑之乎?前後九載,飲鹹食淡,不為不久;兩荷異數,超遷不為不速。
予不負台,台不負予;此感彼應,理固然也。
願吾黨之士,笃信斯理。
處而讀書,務為端人正士;出而筮仕,務為循吏良臣。
庶不負茲地山川之锺靈,而為聖賢所擯棄,則予數年惓惓之苦心,其亦可無憾也夫。
重修府學碑記台廈道陳璸 台灣,荒島也,夫子廟在焉。
聖人之教,與皇化并馳,固無海内外之隔;而歲久弗治,有自來矣。
惟大成殿,巍然為魯靈光;若啟聖祠暨兩庑棂星門,皆傾圯剝落過半。
前後廟基被水潦沖齧陵夷就低,竟為人畜往來雜沓之場。
噫!監斯土者何人?而不一駥目傷心于其際乎!餘乃商之郡守周君洛書、郡倅洪君石臣暨台令張子宏、鳳令時子惟豫、諸令劉子宗樞,亟議修葺;佥合詞無閑言。
餘曰:衆志既同,是不可後。
遂備由上請兩憲;尋得報可。
即以壬辰冬臘月興工,委本标千總曾榮董其役。
榱桷朽腐者易之,缺折者補之,蓋瓦級磚之欹斜者覆正之,牆壁漫漶不鮮者飾之,基址之坍塌者增築之,而夫子之廟于是煥然易舊焉。
啟聖一祠,翼然起大成殿後;左右列六德齋。
祠下名宦祠居左,鄉賢居右,再列六行齋。
日六德、日六行,非文學兼德行之士不得寓焉。
東庑下有獻官齋宿房,西庑下有藏器庫,有庖湢所。
棂星門左右,改置文昌祠、土地祠。
其外則為禮門、為義路,常置扃鑰,非且望及有事二丁不開。
更于禮門外數十武,表立大成坊為界;周圍牆及肩而止,通道之水環繞其下,廟之規模斯略具矣。
至教官廨舍,則于明倫當後新建三楹,齋廚等房胥具;門路從東廊出入,無得複如前之寄居啟聖祠左右為渎亵。
再于明倫堂前兩廊,分列六藝齋,供諸生肄業之所。
是役也,新太守馮君躬暨繼至,與有力焉。
同城總鎮姚公樂贊其成。
計料若幹、瓦若幹、磚若幹、灰若幹、匠若幹工、小夫若幹名,共計若幹缗;悉出本道衙門養廉餘羨。
予所力請于兩憲而得之者;不動公帑,不費民财,曆三載之勤,得竣厥工,而予不能一言:凡廟學非作新之為難,而能默體作新之意為難;亦非作新于始之為難,而能繼繼承承永葺于後之為難。
茲餘既新斯學于其始,願執經士子鹹各思發憤,以通經學古為業,以行道濟世為賢;處有守、出有為,無負國家教育振興庠序之至意。
地方有司亦共以教化為先務,培茲根本地,時省而葺修之,俾有基勿壞;安知荒島人文,不日新月盛,彬彬稱海濱鄒魯也哉?餘故詳修建始末,并述其意,以書諸石。
新建朱文公祠碑記陳璸 予建朱文公祠既成,或問曰:『海外祠公有說乎』?曰:『有』。
昔昌黎守潮,未期月而去,潮人立廟以祀。
東坡先生為之記雲:『公之神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見之。
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若文公之神,周流海外,亦何莫不然。
按公宦轍,嘗主泉之同安簿,亦嘗為漳州守。
台去漳、泉,一水之隔耳;非遊曆之區,遂謂其神不至,何懵也。
矧自孔、孟而後,正學失傳,斯道不絕如線,得公剖晰,發明于經史及百氏之書,始曠然如日中天。
凡學者口之所誦、心之所維,當無有不寤寐依之、羹牆見之,何有于世相後、地相去之拘拘乎?予自少誦習公書,雖一言一字,亦沉潛玩味,終日不忍釋手;迨今白首,茫未涉其涯涘。
然信之深、思之至,殆不啻所謂焄蒿凄怆,若或見之者也。
公之言曰:『大抵吾輩于貨色兩關打不透,更無話可說也』。
又曰:『分别義利二字,乃儒者第一義』。
又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八個字一生用之不窮』。
蓋嘗妄以己意繹之:惟不好貨,斯可立品;惟不好色,斯可立命。
義利分際甚微:凡無所為而為者,皆義也;凡有所為而為者,皆利也。
義固未嘗不利,利正不容假義。
敬在心,主一無适則内直;義在事,因時制宜則外方。
無纖毫容邪曲之謂直,無彼此可遷就之為方。
人生德業,即此數言,略包括無遺矣;他言之警切胥此類。
讀其書者,亦惟是信之深、思之至,切己精察,實力躬行,勿稍遊移墜落流俗邊去,自能希賢希聖,與公有神明之契矣。
予所期望于海外學者如此;而諸斯祠之建無說乎?祠正堂三楹,兩旁列齋舍六間,門樓一座。
起工于壬辰冬月,至癸巳仲春落成。
不動公帑,不役民夫,一切需費,悉出予任内養廉餘羨。
猶慮祠内香火及肄業師生修脯油燈乏資,議将予撥歸郡學■〈魚逮〉港莊田二十八甲一分,租粟供給,歲以為常;經行台灣府轉行該學,永遠遵照,并記以示來者。
新建文昌閣碑記陳璸 京邑之制,右廟左學,前殿後閣。
予乃于文公祠後,謀創建文昌閣焉。
常讀「文昌化書」,中有一二幻語,心竊疑之。
既而往複玩味,大指教人以修德積善,與「陰隲文」一篇相表裡;于是深信其言之有得于道,不予誣也。
按「蜀志」有梓潼縣,在保甯府界,離縣三十裡許,有梓潼帝君廟。
予前歲奉命視學西川,得瞻禮祠下,歎天下之文章,莫大乎是。
載考「漢史天文志」,鬥魁列在文昌星次。
吾又不知文昌之與梓潼是一是二;殆天人也耶,神耶?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姑置勿深論,論其盡乎人以應驗于天者可乎!科名者,進身之階;務學者,立身之本。
不務學而冀功名,猶不種而期收獲,必不得之數也。
顧為學之道,自求放心始。
求之窈冥昏默,反荒其心于無用;不如時觀象以自省。
有如動一念焉,若帝君之予見;發一言焉,若帝君之予聞;措一行焉,若帝君之予視予指;必謹其獨,戒慎恐懼,将所為修德積善者,悉根諸此,學不自此進乎?學進,則識進;識進,則量進;量進則德修,而福亦随集。
由此登高科、享大名,如持左券;人之為欤,何非天之為也!有志之士,無急求名于世,而務積學于己;亦無徒乞靈于神,而務常操其未放之心,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登茲閣也,睠焉四顧:東峙大山,層巒疊翠,動振衣千仞之思;南望鳳山,骞騰隐在幾席間;西則洋洋大海,波濤洶湧,風樯出沒,變态不可名狀;其北有萬壽亭,穿雲而起。
君門萬裡,何日得出此島,與海内諸英俊交遊,曆金馬、上玉堂為一快?以是寫心,以是勵志,即以茲閣為不欺闇室之一助可也。
若終日昏昏沉沉,放其心而不知;或舍近骛遠、或處下窺高、甚或以茲閣為登眺觀遊之所;則與謀創建者之初心大相刺謬矣;可乎哉? 閣制度:高、寬、長各若幹,一準福州府庠奎光閣體式。
會城選匠辦料,皆署學事教谕鄭長濟任勞;海運到台,旦晚督率就工,委該學教授杜成錦、巡捕經曆陶宣先後贊成,則同官同城諸公與有力焉。
始于春二月丁亥,成于三月戊申。
始建衛公祠記巡道陳璸 夫子稱子産有君子之道四,而悉數之曰恭、曰敬、曰惠、曰義。
持此以求後世為治者,雖兩漢循吏,未易概許也。
若前太守衛公,其本斯道以為治者乎!公相國文清公之猶子,少司馬公之賢嗣也。
号稱貴介,而抑遜自持,不異寒素。
庶務必躬親;夜秉燭治官書,漏下不辍。
愛民如子,甫下車,首革水丁以安流移,嚴禁雜派。
歲時屬員,或饋尊酒隻雞,未嘗輕受。
數年中,從不票取一夫一役。
郡邑民番,得以息肓,遂休養生息之樂者,繄公賜也。
其有豪強梗法、弗化于訓者,則懲之不少假。
是恭也、敬也、惠與義也,公殆兼有之矣。
公以壬午冬十月莅台,至丙戌秋九月秩滿,奉特旨升廣東都轉運使。
去台之日,士民戀公弗忍舍,相率建祠,附府城隍廟左,意蓋欲以神道事公也。
祠規制甚狹,稱公儉德。
韓昌黎詩雲:『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
斯祠之謂矣。
小子璸,舊為台令,公屬也,知公甚悉。
茲複謬持使節東來,拜公祠下;因本諸父老意,述公政之荦荦大者。
有此四德,以備他日風謠之采,且以系台人甘棠之思于永永也。
公名台揆,号南村,山西曲沃人。
重修台灣縣學記教谕康卓然 歲癸亥,台地蕩平,首調晉邑侯沈公朝聘補台令。
甫下車,先興文廟。
時因草創,制尚樸略。
庚午年,邑侯王公兆升修之,猶未壯厥觀也。
壬午春,巴侯今觀察陳公谒廟,禮成,問聽講之地,阙焉無有;因捐俸建明倫堂于廟右。
堂成,則進諸生而語之曰:文廟所以妥聖靈而彰典禮,乃庳隘淺陋若是乎?再捐俸三百兩,命工庀材,定基擇向,将更新之;适擢铨部去,每惓惓以弗克竣乃事為念;遇公交車北上者,辄殷然緻詢不少釋。
乙酉年,邑侯王公仕俊至,見榱棟已備,瓦璧畢齊,随與學博陸君共襄厥事;增高舊制,規模式廓。
兩庑門庭,次第鹹新,而圍牆未築;栅欄雖設,難免風雨之虞。
庚寅秋,陳公以觀察再莅是邦,遂舉而更張之,易栅欄為磚垣,加丹艧焉。
内外修整,廟貌尊嚴。
于是昔之草創者,今堅緻可久矣;昔之樸略者,今雲錦爛然矣。
聖靈克妥,典禮攸彰;壯海外之大觀,啟文明之雅化。
功在聖門,豈淺鮮哉? 卓然司铎斯邑,詳悉其事,爰紀始末,俾海邦多士毋忘興建之功雲。
重修府學文廟記李欽文 文廟門外,環以栅欄,舊矣。
風雨飄搖,屢修屢圯。
歲在乙未,觀察陳公易築圍牆,浚泮池于圍牆之内;左畔設廳事,連大成坊,而棂星門未辟。
明年,郡伯王公以刑部郎來守是邦,政修事舉。
越戊戌,命工庀材,撤圍牆,立棂星門,高一丈六尺、闊五丈五尺。
門以外為降階,深六尺,兩旁仍翼以牆;移泮池于降階之下,深五丈、闊九丈四尺,周一十四丈,與廟相配。
池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