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郁勃,而莫之或掩。
昔韓昌黎送殷員外使回鹘曰:『士不通經,果不足用』。
今集中所詠,語語悉該體要,則勿謂其風雅也,而實政事也。
讀大嶝、澎湖、鹿耳諸什,則大易設險守國之義也;讀草木、蟲魚等什,則包匦菁茅、納錫大龜之意也;讀吊挽五妃諸什,則「柏舟」髡髦之志也;讀台江雜詠諸什,則修教不易俗、齊政不易宜之務也。
本實心以為惠政,即風雅而為治術,原原本本,弸中彪外;吾見化理昭融,裸人協順。
肆好其風,吉甫因之作頌;柔嘉惟則,山甫于以永懷。
豈徒衿風雲月露,以潤詞壇之景色已耶! 公居衷虛谷,不樂襮揚,欲弆為筐箧中物。
夫玉之在山,金之在礦,終不可以藏也。
餘故特表而出之,弁以鄙言,付諸奇劂。
其曰「婆娑洋」者,蓋取所雲『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也。
使署閑情集序莊年 巡使六公與侍禦範公,寓恭協好,嘗同修「台郡志」,廣征詩文。
或束筍、或編韋,拉沓麏至。
屬劂竣,有未及纂者。
公嗜才若渴,不及铨次其爵秩篇目之序,随所入錄付梓人,名之曰「使署閑情」。
今夫為政閑不閑,何常之有?緬考古賢,同宰單父,或鳴琴、或戴星,抑何異欤?幾務叢睉廢弛,以求閑非閑也;清和悉理,勤敏而得閑,斯閑矣。
節儉正直,以風有位,政有餘暇。
吾于是集見公素絲委蛇之度焉。
昔姬公總政莅官,退辄讀書百篇,日見七十餘士,是不閑而閑,閑仍不閑也。
公殆有慕而興焉者乎!吾見靈台偃仰、山海敉谧,或擊壤、或含哺,作息不驚其天。
草木化光,禽魚魚适性。
唐人所謂為政心閑、物自閑也,豈徒誇汲之卧治,顧之垂簾已耶!适屬言于餘,因書而弁諸簡端。
梯瀛集序巡台督學禦史楊開鼎 環台,皆瀛也。
吾登斯瀛,而知天地有大文焉。
雲拖岫,霞浣溪,花重錦官,琴調山溜,龍噴霧榖,虹亘天橋,風雨晦明,洪濤怒吼,如萬千車馬之奔騰:怪怪奇奇,卒難名狀。
乃喟然歎曰:大哉斯瀛!文人才士之心思,當亦如是之汪洋恣肆,而不可以羁勒也乎!以故餘視學斯士,曆試諸生文,其中有清者、濃者、奇者、正者、窅而深者、沛然決者,各成一家言,而不能以一律繩。
想亦遊心于瀛海瀛山之怪怪奇奇,相與探幽攬勝,一洩而為不可羁勒之文耶?有是文而不梨棗登之,以共諸同好,則海以内烏知其瀛以文彰、文以瀛傳也?雖然,瀛傳于文,不傳于土苴木偶、莽蕩詭僻之文。
而傳于沉浸濃郁、含英咀華之文。
都人士果不徒遊心于瀛,以為文而必思無愧為天地之大文,而後可與唐之房、杜諸學士把臂而登瀛,以傳千古奇文。
曩者夏前輩筠莊,名其所刊文曰「海天玉尺」,所以量瀛之材也;張前輩鹭洲,名其所刊文曰「珊枝」,所以羅瀛之珍也。
餘欲量瀛之材而無玉尺、欲羅瀛之珍而無珊網,然則何所持以與都人士勖乎?曰,以是集而為瀛之登也則未,以是集而為瀛之梯也則可。
于是乎書。
半石居詩集序邑人嚴炳勳 詩之作也,寫人之性情而已。
其人而憂憤無聊者,詩必沉而郁;其人而高曠豁達者,詩必閑而超;其人而風情肆發者,詩必麗而逸;其人而慷慨剛方者,詩必雄而邁。
自古迄今,如一轍也。
然而杜也沉郁,李也超邁,偓也麗逸,轼也雄放,各如其人;以成家兼者,往往難之。
今讀吾友曾君曰唯「半石居」之集,何畢備厥美,而不可以一方概耶?蓋其賦性超脫,既不濁俗棼其心;而自命奇偉,複不屑步趨于侪伍。
雖磊磊落落,有毅然不可屈之概;而感時物之變遷、傷情态之錯迕,亦自有扼腕而不能平者以寄于胸臆。
是故發之于詩也,随其境之所投,而即因其詩以見性。
有時而見其沉以郁者矣,吾知其必有所以觸其憂憤焉者;而當其寫高曠之緻則否。
有時而見其麗以逸者矣,吾知其必有所以動其風情焉者;而當其寫剛方之概則否。
其為人也不拘于一定,則其為詩也亦不拘于一律;宜乎一集之載,幽郁者忽而超閑、逸麗者忽而雄邁。
卷頁雖少,已畢收古人之美,而萃于其中也已。
送黃侍禦巡按台灣序蔡世遠 台灣居海外,在南紀之曲。
東倚層巒,西界漳州,南鄰粵,北之雞籠城與福州對峙。
地近河沙矶、小琉球,周袤三千餘裡。
孤嶼環瀛,土壤沃衍;禾稻不糞而長。
物産蕃滋,果■〈木巽〉、嬴蛤、硫磺、水藤、糖蔗無所不有,固東南一大聚落也。
自鹭門、金門迤逦以達澎湖,可六百餘裡。
又東至台之鹿耳門,旁夾以七鲲身、北線尾;水淺沙膠,纡折難入。
明嘉靖末,海寇林道幹據之。
道幹後,顔思齊勾倭人屯聚,鄭芝龍附之。
未久,荷蘭誘倭奪之。
鄭氏破荷蘭,為巢穴,傳三世。
今天子聲教四訖,鄭氏擒滅,設官置吏,休養孕育,垂四十年。
去歲群不逞之徒,煽惑莠民,撞塘嘯号。
賴天子威靈、将帥用命,舟師直入,七日奏克。
天子特注意台灣,簡監察禦史中有敦實廉能、娴猷略、知治體、可任以股肱耳目者二人,往按其地;黃君偕吳君膺新命以行。
餘與黃君,同門友也。
夙知君家學素履;君兄弟五人,皆有聲績。
長公、次公,以督學清正,晉秩為卿。
君年最少,由吏部陟台中,能直己行道,不矯激沽名,為聖主所倚信。
以夏四月至閩。
餘一見,即為台灣慶得人。
君自童子試至登進士第,未嘗出都門。
茲将出波濤、航大海,奉天子命以綏輯群黎。
神志肅定,忠慎恢廓。
古所諸大丈夫者,君其人矣。
夫台灣鮮土著之民,耕鑿流落,多閩、粵無賴子弟;土廣而民雜,至難治也。
為司牧者,不知所以教之,甚或不愛之而因以為利。
夫雜而不教,則日至于侈靡蕩逸而不自禁;不愛而利之,則下與上無相維系之情。
為将校者,所屬之兵,平居不能訓練,而又驕之。
夫不能訓練,則萬一有事,不能以備禦;驕之,則恣睢侵轶于百姓。
夫聚數十萬無父母妻子之人,使之侈靡蕩逸,無相維系之情,又視彼不能備禦之兵而有恣睢侵轶之舉,欲其帖然無事也難矣。
今海氛已靖,台地乂安,監司守令,皆慎簡之員;則所以教而愛之者必周;總戎藍君又平台着績人也,所以練而輯之者必至。
君與吳君從容經理其間,慎簡乃僚,罔不同心。
台灣之人,行将數百世賴之;豈徒南粵之奉伏波、岘山之傳叔子已哉? 餘淺人也,烏知事宜。
然地近梓桑,不能不關心于勝算。
君之至,自能不優而核、不肅而威也。
普濟堂序巡台禦史六十七、範鹹 自昔有虞氏重養老之典,而西伯發政施仁,以鳏寡孤獨為先務。
蓋深念窮而無告之民,為惠鮮懷保者所尤宜加意也。
國家氣運昌隆,教養備舉。
以我皇上仁心仁政,繼五朝之積累,普四海之恩膏,固已舉斯世之民,莫不措諸衽席。
惟是台郡僻在海隅,地本殷富,是以恤民之典,間有所缺。
比年戶口既盛,而土不加辟,内地流民日聚;本院檢閱四縣文移,窮黎以貧病轉溝壑者,不一而足。
用是恻然心傷,與諸官僚熟籌。
念國家令典,凡直省州縣,各設有普濟堂,安集流移,立法至善。
東瀛一方,是典獨阙,所宜急為舉行者。
同城文武諸公,悉以為然;餘二人首先捐俸。
擇地創建有日,但事須集腋而後成,政必圖久方可繼。
是舉也,近則物料有需,工匠有費;遠則計日授糧,按月給發。
其疾病醫藥、死亡赈恤之資,皆當一一籌及。
苟非合赀共襄,曷克有濟?且夫台之俗,貧難相恤、有無相濟,風土之善,載在郡志。
台之紳士,趨善急公,固無俟餘二人之言也。
爰道餘二人補偏救弊之心,以為奉使職者分宜如是。
彼都人士,要當共悉斯意耳。
勸修海會寺序知縣魯鼎梅 一葦東來,煙波萬狀。
台陽巋然,立海若中,恍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骈羅也。
郡城東去二裡許有海會寺,清奧宏敞,歲久漸頹。
前觀察書公葺其門庭,而殿庑未就,亭榭荒涼。
乃者勸農之役,旌旄雲集,臨風吊往,矢懷若一,屬某以一言修之。
夫渤海三山,相傳為人世所莫能至,故有銀阙金宮之稱。
設果有之,亦幻境耳。
茲寺之景象清華,加以整頓,不更有真緻乎?吏情未覺滄洲遠,感而遂興,是在同志者。
因為序。
捐建敬聖亭序(嘉慶丁巳年)邑歲貢生章甫 書誰造始?飛龍承卦書之奇;字孰創先?倉颉仿奎光之象。
結繩既廢,削簡遂興。
上世以前,形成科鬥;中天而後,代有文章。
六體并垂,皆牖世覺民之具;五音番葉,盡發蒙振房之資。
故秦火雖焚,猶存真本;而魯垣未鑿,先耀靈光。
緘金匮之函,曾傳自昔;捧玉房之笈,尤烈于今。
我朝雲漢章天,經畬貯庫;台郡文瀾扇海,翰墨流香。
然斷簡殘編,未了芸籖辟去;單詞片紙,不無脈望餐餘。
篆隸紛投,草真散逸:始或粘窗糊壁,随飛花舞絮以落塵;終而霪雨飄風,雜鼠糞牛溲與俱穢。
是尊崇固不少,而輕棄亦自多。
種種亵遺,難于枚舉;時時感觸,能不心傷?爰遵宣聖夢告之言,謹奉帝君榜谕之訓。
昔日前賢重道,庵顔惜字之名;今朝後學尊師,亭署敬聖之号。
建非一處,随時可獲寸箋;拾匪片時,觸處皆收累牍。
蟲蛇亥豕,泥土拔升;帝虎魯魚,洪爐造化;歸萬殊于一本,責有專司;藏三箧與五車,秘無輕洩。
但恐饑呼而煮者,終難喧負以曝之。
特普告于同人,祈相傳為盛事。
悭囊并破,巨鼎齊擎。
造端固屬儒林,共濟無分士庶。
計年資以垂典,給月費而課工。
立焚沐之規條,定春秋為祭送。
斯時也,香燒蘭麝,通界上之三清;水滌繭蠶,淨寰中之五濁。
銀鈎鐵畫,珍奇寶若琅玕;鳥迹龍章,典重尊于彜勺。
敬奉雖非邀福,精誠自獲降祥。
行見黃閣史修,編記其書廿一;丹墀策對,縱橫之字三千。
謹布以聞,序例于左。
重修南社書院文昌閣序季學錦 歲丁巳,餘膺簡命,督學台陽;科試諸生文,詳加評隲。
見有自出機杼,文雄而奇者;有确守繩墨,文正而法者。
如春蘭、秋菊,各擅其勝。
竊意必有魁奇卓荦,人如其文者,顧未之見也。
久之,郡司訓楊君梅從公谒次,揖而請曰:出郡城南數武,有南社書院,為雍正間施君世榜讀書處。
施君既釋褐,以其址建樓,額曰「敬聖」,祀文昌焉。
嗣是郡之隽穎者,以時講習其中;月有課,會有期,而南社之名以起。
自坍廢後,迄今二十餘年,未有興者。
丁巳春,黃生汝濟、陳生廷瑜,謀諸吳生春貴、韓生必昌,鸠諸同人而廓新之,視舊制為宏敞。
梅嘗登其上,見夫背負魁山,群峰羅列;南俯大海,萬頃汪洋,洵巨觀也。
所謂地靈人傑,将在斯與!諸生複捐镪,為春秋祭。
費慮且幹沒,介梅為請如椽,勒石垂永遠。
餘聞之,不禁喟然歎曰:其斯為海濱鄒、魯欤!夫諸生能于耆宿久廢之區,毅然更新,可謂雄而奇矣。
而猶慮祭祀不供,捐赀以期勿替,不亦正而法乎?是大有功于文教也。
諸生之舉,證餘欣賞之文,固有吻合者。
将見雲蒸霞蔚、日新月盛,又何慮肸蠁之莫繼哉?楊君其為我告諸生,曰:事難于創始,尤難于圖終;學期于家修,尤期于廷獻。
諸生其各砥行立名,羽儀王國;俾城南一社,代有聞人,無使施君獨高千古;則餘于諸生有後望焉! 跋 靖海紀跋禮部尚書蔡世遠(漳浦人) 平南之役,聖天子援钺,推毂于大将軍施公;而公果以膚功奏。
其知人善任,誠千古帝王命将之盛軌哉!顧嘗思之,古今克奏膚功者,皆其謀能素定,熟識情形,深知彼己;是以弗戰則已,戰則動出萬全,功成一鼓。
今讀公平南始末奏章,如密陳專征諸疏,可謂成算在胸,了如指掌矣;然皆不越其始所豫策。
方康熙六年,公以蕩平機宜請也,有雲:據澎湖以扼其吭,賊膽必寒。
先宣朝廷德意,如大憝勢窮,革心歸命,則姑從寬網,亟與安插,台灣可不勞而定。
此謀定于十年之前,乃今一一如取左券。
雖淮陰築壇之對、營平金城之圖、王樸平邊之策,曷以加茲? 初,公之畫是謀也,或且難之;而天子獨排衆議,悉心委任,竟使公伸其十餘年前素豫之谟。
公何幸遇特達之聖主,得以勝任愉快,而建不世之奇勳也。
然此猶以武功言之也。
若夫公之文德,則尤近古以來,名臣宿将所未易彷佛一、二者。
世遠竊讀公之疏而知之也。
公諸疏凡條上便宜,着着皆符廟算,着着各奏成效;而一念悱恻,曲體皇上好生之仁,遂使窮島萬靈,重蘇于筆下。
蓋其揆之心者明,故其抒之筆也達;是固非記室、參軍操翰帏幄者,所能贊其一詞也。
昔武侯弱冠馳軀,躬在行間鬥钤之下,親校簿書,而前、後出師二表探喉而出,遂為古今奏疏第一。
忠肝智膽,照耀史策,千載下讀者至為感激流涕。
是皆至性之餘,溢為文章;故無人巧安排之迹,而有天工自然之妙。
以視公疏,真堪颉颃矣。
公軍旅稍暇,辄磨盾賦詩,不廢文事;謂公獨以武功着乎哉? 語曰:天下危,注意将;天下安,注意相。
今海内升平,方敷文德之化,以公文事武備兩者兼優,為将為相,無往不宜,又何安與危之可分?則出為舟楫,入為鹽梅,天子之注意于公,當有加無已也;而受福者不獨吾閩矣。
瀛壖百詠跋巡道劉良璧 昔賢稱東坡賦物詩,為不可方物;即至難摹之狀與甚難顯之情,興劇揮毫,無不随形立肖。
豈其得力于海外遊耶?抑其本領有大過人者,而地以人傳耶? 侍禦柳漁張公,以武林名進士登玉堂、曆谏垣,奉天子命,巡視台灣,兼司學政。
下車之後,目睹海外情形,所與僚屬持籌者,防微杜漸,保障天南,惓惓以地方為念;而加意作人,手集先正大家名文三百篇,置海東書院,為諸生楷模。
其校士地,冰壺朗鑒;厘頂冒、拔真才。
得課藝數十篇,付之開雕,顔曰「珊枝集」;固已脍炙人口、紙貴台陽矣。
未幾,點檢奚囊,得絕句百首,加以诂釋;皆其自廈而澎而台而南北兩路所賦也。
溯版圖入我中國,上下六十餘年,山川景物,曆曆如繪,今觀者如閱「山海經」、如讀「水經注」,光■〈熖,舊代臼〉陸離,千态萬狀,皆于斯集見之。
夫以公之淹貫經術、通達治體,不日返虎觀、抵龍門,召伯「卷阿」之音、吉甫「清風」之頌,将珥筆以鳴國家之盛,固大有在也;斯集特其緒餘耳。
顧海外山川景物,得藉公詩而益着,則「瀛壖」一編,即為坡老海外之文也可。
璧親炙公之德教,因拜手而跋于後。
台海釆風圖跋巡台禦史範鹹 自昔學士大夫,宦迹所至,必攬其山川之勝,志其風物之美;如香山之于匡廬,柳州之西山諸小記,以及「荊楚歲時」、「襄陽耆舊」,載籍極博,所謂地以人傳、人亦因之不朽者也。
近時「說郛」諸書,卷帙既繁,摭拾尤濫,言不雅馴,滋愧古人矣。
夫所謂雅馴者,非征引故事、雕章飾句,便謂可藏之名山也;必好學深思,乃能心知其意耳。
同官黃門六公,天質敏絕。
自其少時,已好讀書,熟于史傳。
口誦古人詩,若決江河;而于風雅僞體,别擇更精。
其奉天子命複留巡方也,閱宛平黃玉圃「使槎錄」,即其所繪台海物産,重訂為「釆風圖考」而損益之。
既自為序矣,又請餘跋其後。
餘年來纂輯志乘,皆于公是正;公所作圖考,亦多質于餘。
餘之為志也,遠征博引,欲以廣海外之見聞,詞繁而不殺,故常失之誇。
公之圖考,類皆稽核其實,指遠而詞文,一名一物,确有依據,非同臆斷其有無者。
夫登高舒嘯,觸物興懷,大都皆羁臣、遷客藉以寫其無聊之狀。
而公則受寵榮而若懼、坦物我以偕忘;其極目滄溟,而增注蟲魚草木,蓋依然楊柳雨雪之思,豈徒以流連景物,謂欲與古人競美雲爾哉! 釆風圖跋巡道莊年 台疆,古東海島也。
我朝收入版圖,畏威懷德,鹹颙首厥踵,蒸蒸向化。
迄今涵濡六十餘載,馴犷鸷為善良、易狉獉以秩序,熙熙穰穰,忭舞康衢。
蓋丕冒海隅日出,罔不率俾矣。
乾隆八年、天子命黃門六公,來按視茲土。
公慈明綜練,鎮谧不擾;舉凡整綱陳紀、迪教制刑,毋矯揉而紛、毋因仍而弛,務協乎砥平鹄正,惟和惟一,以與億萬姓贍養嬉遊于滉瀁海天之下。
餘忝任觀察,周咨就正,得規随而遵守之,以無隕厥職。
間又出其退食之餘,所繪「釆風圖」若幹幅示餘,令跋其後。
竊思周公作「王會」,紀渠叟■〈鼠勺〉犬、康人、桴苡之屬;唐貞觀間,外國獻菩提木、缽羅花、拔蘭鹿、金卵雞、活缛蛇諸物,有異于常者,皆诏所司詳錄之。
此烏譯陳德、狼舞獻功,尚足征賓廷之盛。
矧夫統區外以為區内、隸外番以為内氓,種種物類之殊、民俗之岐,安可無以志之,俾傳播于無窮? 夫陳詩納賈,皇華之選也;釆風布政,星轺之任也。
齊其政教,而不易其俗之所宜,牖民孔易;為之作新而漸摩之,使底于德一而風同,端有賴于此焉。
豈同炫奇志怪,徒誇大宛之蒟醬邛竹、西國之靈膠吉光已耶?則覽是圖者,不可不知公微意之所在也。
婆娑洋集跋莊年 海于天地間為至大,于萬物無所不容納。
未曆乎其境,則眼界尚未盡廓,而胸次亦尚芥蒂柴棘也。
昌黎入潮、東坡入惠以後,發為文章,波瀾浩瀚,光怪陸離,不可方物;由其斯見者大,故足以發其胸中之奇。
侍禦範公奉命巡視台海,下車以來,饬綱陳紀,具得大體之所存;而風流令行,蓋已德洋恩溥矣。
一日,出其近所作「婆娑洋集」示餘。
餘開卷盥誦,自燕都抵閩,凡農田水利之所關、山川阨塞之所重,皆賦其大者。
至若台土之風俗、氣候以及草木、禽魚,悉繪形傳響,苞荟于尺幅之中。
其怪谲詭異、典麗清新,如「山經」「水注」,絡繹奔赴,淵然以深,複窅然以遠,殆成子所謂,先生将移我情乎? 餘嘗以詩之為道,非雕蟲小技也。
昔人有言,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裡,始可以讀杜詩。
蓋惟知杜詩之所以作,始知杜詩之所以讀。
夫詩書醞釀,特以取其精華耳。
不觀泰山之高,無以知層巒疊嶂之勝也;不觀黃河之大且深,無以知驚濤駭浪之奇也。
古今數巨人,其畢生精神,直與扶輿磅礡之氣相薄。
若杜、韓、三公,其詩具在,沉雄古宕,無不言語妙天下。
今讀「婆娑洋集」,宜使餘踯躅望洋,而茫然莫測其涯涘已。
邑署愛堂跋方邦基 邑舊署湫隘,餘謀所以更張之。
邑紳士慕義恐後,不日落成,可謂能愛其上矣。
繼自今登斯堂者,其庶心曠神怡矣乎!維兩岐偕樂之仁,佩一範先憂之義,所以竭愛士愛民之心,亦以勿負我士民之愛也。
因以名之,并跋以勖。
客問 客問(六條)諸羅令季麒光(無錫人) 僭号承天,東甯錫字。
乾坤東港,華嚴南島。
近接澎湖,遙分哈喇。
荷蘭起之,琉球倚之。
北憑瓯閩,西距交廣;屬揚州之分,隸女虛之躔。
外環大海,雲漲煙平;内阻重山,沙迷霧列。
中有平原,可耕可牧;滃水長連,昆流交峙。
呂宋之估帆時集,日本之夷舶常通。
南澳、銅山,風樯可接;海壇、柬埔,飛葦直前。
蛟龍蜃虺,兕豕鲸鲵,隐隐沄沄,沆沆莽莽;遏雲怒風,轟雷遁雨。
故海山之僻壤,亦宇宙之奧區。
木岡、大岡,以分南北;前嶺、後嶺,以界東西。
鹿耳當海外之咽喉,半線為内山之銷鑰。
鳳山則蔥郁宏開,猴悶則離奇盤結。
赤山、烏山、上港、中港、鈎嬰撐突,攫搏呻呀。
至若鬥六門,攀緣鳥道:傀儡山,曲折羊腸。
觀音志如來之勝迹,鬼仔實魑魅之淵薮。
萆目、琅■〈王喬〉,迤南巨嶂;雞籠、竹塹,極北重關。
奇嶺之雪峰萬仞,南日之煙嶂千尋。
大武壟、大傑巅、小琉球、小雙寮,皆疊岫參差,連岡撼戛。
阿猴林障蔽頑番,哆啰嘓交蟠遠社。
龜佛、龜侖,雙标天半;貓羅、貓霧,接峙雲中。
雞心、石門、蓬山、後壟,重洋底柱,攫浪搏潮,觑關蹀戶,當者失據。
東甯之地,惟水是衛。
淡水江,北注之津梁;濁水溪,南來之門戶。
鹿耳門沖突海口,大線頭高據沙洋。
雞籠城下,颿指閩安;琉球社外,舟通呂宋。
至如北線尾、中樓仔,夜靜潮平;海翁窟、歐汪溪,春明浪秀。
蚊港、笨港、新港、後港、竹滬、三林,或依山回冱,冒沒騰流;或聚石奔沖,昂澎浦溢,千裡雷馳,萬潮雪湧。
七鲲身毘連環護,三茅港彙聚澄泓。
路分東渡、西渡,洋别大鄉、小鄉。
鲫魚潭、打皷澳,漁舟雲集;洲仔尾、濑口港,鹽格星屯。
扼其要可以制患,資其利可以裕民。
鹿之生也,或斑而文,或黧而黝;忽散忽聚,乍往乍來。
于是弓矢殪之、镖槊搦之、罟阱伏之、鉛炮擊之。
肉堪調簋,角則成膠。
皮毛稇載,外洋是資。
牛之來也,千百為群,憑淩溪谷;聚飲則涓源為涸,回食則蔓草皆赭。
閑以圍椆,制以鈎盾,百步就羁,以耕以駕。
至乃犬能攫罴,羊可燖羹。
朝飛之雉,倚草栖林;夜嘯之猿,依山緣木。
豹文隐霧,兔窟藏煙。
若夫大缯斷流,修縺橫海,魦鲳鰋鯉,■〈魚聖〉蛤蚶蟳,挽青猊之鬣,截白鼋之皮。
搜龍籍、羅蜃府,莫不布雕俎、就脔切,具揉五味,腥膏餍饫。
重山之中,産有異材。
工師操斧,匠氏持柯。
楠榕杉樟,桑柏槐柳,莫不枝覆層岡,幹依連麓。
舒目而望之,青茅白葦、紫藁蒼蘆,郁若深林,叢如列嶂;代瓦以覆,易牆以圍。
至如檨柚之茂葉翳日,槟榔之修幹參雲;蕉擅綠天,荔垂朱實:山則不童、地鮮不毛,土之良也。
墳垆斥鹵,五谷是滋;以稼則蕃,以種則碩。
水耕火耨,不營而足。
上地可七,下地可三;宜菽宜稻,宜菽宜稷。
禾秫、赤秫、早占、晚占、蘆黍、蘆黍、紅籼、白籼。
豆分黃綠,麥别大小。
莫不累累淋淋、顆顆的的,歐簍滿篝,污邪滿車,黃雲紅玉,相積陳陳。
于是牛馬運之、舟航載之,以征以貢,和鈞兵卒。
家有稼穑之利,人有作甘之用。
昔韓昌黎送殷員外使回鹘曰:『士不通經,果不足用』。
今集中所詠,語語悉該體要,則勿謂其風雅也,而實政事也。
讀大嶝、澎湖、鹿耳諸什,則大易設險守國之義也;讀草木、蟲魚等什,則包匦菁茅、納錫大龜之意也;讀吊挽五妃諸什,則「柏舟」髡髦之志也;讀台江雜詠諸什,則修教不易俗、齊政不易宜之務也。
本實心以為惠政,即風雅而為治術,原原本本,弸中彪外;吾見化理昭融,裸人協順。
肆好其風,吉甫因之作頌;柔嘉惟則,山甫于以永懷。
豈徒衿風雲月露,以潤詞壇之景色已耶! 公居衷虛谷,不樂襮揚,欲弆為筐箧中物。
夫玉之在山,金之在礦,終不可以藏也。
餘故特表而出之,弁以鄙言,付諸奇劂。
其曰「婆娑洋」者,蓋取所雲『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也。
使署閑情集序莊年 巡使六公與侍禦範公,寓恭協好,嘗同修「台郡志」,廣征詩文。
或束筍、或編韋,拉沓麏至。
屬劂竣,有未及纂者。
公嗜才若渴,不及铨次其爵秩篇目之序,随所入錄付梓人,名之曰「使署閑情」。
今夫為政閑不閑,何常之有?緬考古賢,同宰單父,或鳴琴、或戴星,抑何異欤?幾務叢睉廢弛,以求閑非閑也;清和悉理,勤敏而得閑,斯閑矣。
節儉正直,以風有位,政有餘暇。
吾于是集見公素絲委蛇之度焉。
昔姬公總政莅官,退辄讀書百篇,日見七十餘士,是不閑而閑,閑仍不閑也。
公殆有慕而興焉者乎!吾見靈台偃仰、山海敉谧,或擊壤、或含哺,作息不驚其天。
草木化光,禽魚魚适性。
唐人所謂為政心閑、物自閑也,豈徒誇汲之卧治,顧之垂簾已耶!适屬言于餘,因書而弁諸簡端。
梯瀛集序巡台督學禦史楊開鼎 環台,皆瀛也。
吾登斯瀛,而知天地有大文焉。
雲拖岫,霞浣溪,花重錦官,琴調山溜,龍噴霧榖,虹亘天橋,風雨晦明,洪濤怒吼,如萬千車馬之奔騰:怪怪奇奇,卒難名狀。
乃喟然歎曰:大哉斯瀛!文人才士之心思,當亦如是之汪洋恣肆,而不可以羁勒也乎!以故餘視學斯士,曆試諸生文,其中有清者、濃者、奇者、正者、窅而深者、沛然決者,各成一家言,而不能以一律繩。
想亦遊心于瀛海瀛山之怪怪奇奇,相與探幽攬勝,一洩而為不可羁勒之文耶?有是文而不梨棗登之,以共諸同好,則海以内烏知其瀛以文彰、文以瀛傳也?雖然,瀛傳于文,不傳于土苴木偶、莽蕩詭僻之文。
而傳于沉浸濃郁、含英咀華之文。
都人士果不徒遊心于瀛,以為文而必思無愧為天地之大文,而後可與唐之房、杜諸學士把臂而登瀛,以傳千古奇文。
曩者夏前輩筠莊,名其所刊文曰「海天玉尺」,所以量瀛之材也;張前輩鹭洲,名其所刊文曰「珊枝」,所以羅瀛之珍也。
餘欲量瀛之材而無玉尺、欲羅瀛之珍而無珊網,然則何所持以與都人士勖乎?曰,以是集而為瀛之登也則未,以是集而為瀛之梯也則可。
于是乎書。
半石居詩集序邑人嚴炳勳 詩之作也,寫人之性情而已。
其人而憂憤無聊者,詩必沉而郁;其人而高曠豁達者,詩必閑而超;其人而風情肆發者,詩必麗而逸;其人而慷慨剛方者,詩必雄而邁。
自古迄今,如一轍也。
然而杜也沉郁,李也超邁,偓也麗逸,轼也雄放,各如其人;以成家兼者,往往難之。
今讀吾友曾君曰唯「半石居」之集,何畢備厥美,而不可以一方概耶?蓋其賦性超脫,既不濁俗棼其心;而自命奇偉,複不屑步趨于侪伍。
雖磊磊落落,有毅然不可屈之概;而感時物之變遷、傷情态之錯迕,亦自有扼腕而不能平者以寄于胸臆。
是故發之于詩也,随其境之所投,而即因其詩以見性。
有時而見其沉以郁者矣,吾知其必有所以觸其憂憤焉者;而當其寫高曠之緻則否。
有時而見其麗以逸者矣,吾知其必有所以動其風情焉者;而當其寫剛方之概則否。
其為人也不拘于一定,則其為詩也亦不拘于一律;宜乎一集之載,幽郁者忽而超閑、逸麗者忽而雄邁。
卷頁雖少,已畢收古人之美,而萃于其中也已。
送黃侍禦巡按台灣序蔡世遠 台灣居海外,在南紀之曲。
東倚層巒,西界漳州,南鄰粵,北之雞籠城與福州對峙。
地近河沙矶、小琉球,周袤三千餘裡。
孤嶼環瀛,土壤沃衍;禾稻不糞而長。
物産蕃滋,果■〈木巽〉、嬴蛤、硫磺、水藤、糖蔗無所不有,固東南一大聚落也。
自鹭門、金門迤逦以達澎湖,可六百餘裡。
又東至台之鹿耳門,旁夾以七鲲身、北線尾;水淺沙膠,纡折難入。
明嘉靖末,海寇林道幹據之。
道幹後,顔思齊勾倭人屯聚,鄭芝龍附之。
未久,荷蘭誘倭奪之。
鄭氏破荷蘭,為巢穴,傳三世。
今天子聲教四訖,鄭氏擒滅,設官置吏,休養孕育,垂四十年。
去歲群不逞之徒,煽惑莠民,撞塘嘯号。
賴天子威靈、将帥用命,舟師直入,七日奏克。
天子特注意台灣,簡監察禦史中有敦實廉能、娴猷略、知治體、可任以股肱耳目者二人,往按其地;黃君偕吳君膺新命以行。
餘與黃君,同門友也。
夙知君家學素履;君兄弟五人,皆有聲績。
長公、次公,以督學清正,晉秩為卿。
君年最少,由吏部陟台中,能直己行道,不矯激沽名,為聖主所倚信。
以夏四月至閩。
餘一見,即為台灣慶得人。
君自童子試至登進士第,未嘗出都門。
茲将出波濤、航大海,奉天子命以綏輯群黎。
神志肅定,忠慎恢廓。
古所諸大丈夫者,君其人矣。
夫台灣鮮土著之民,耕鑿流落,多閩、粵無賴子弟;土廣而民雜,至難治也。
為司牧者,不知所以教之,甚或不愛之而因以為利。
夫雜而不教,則日至于侈靡蕩逸而不自禁;不愛而利之,則下與上無相維系之情。
為将校者,所屬之兵,平居不能訓練,而又驕之。
夫不能訓練,則萬一有事,不能以備禦;驕之,則恣睢侵轶于百姓。
夫聚數十萬無父母妻子之人,使之侈靡蕩逸,無相維系之情,又視彼不能備禦之兵而有恣睢侵轶之舉,欲其帖然無事也難矣。
今海氛已靖,台地乂安,監司守令,皆慎簡之員;則所以教而愛之者必周;總戎藍君又平台着績人也,所以練而輯之者必至。
君與吳君從容經理其間,慎簡乃僚,罔不同心。
台灣之人,行将數百世賴之;豈徒南粵之奉伏波、岘山之傳叔子已哉? 餘淺人也,烏知事宜。
然地近梓桑,不能不關心于勝算。
君之至,自能不優而核、不肅而威也。
普濟堂序巡台禦史六十七、範鹹 自昔有虞氏重養老之典,而西伯發政施仁,以鳏寡孤獨為先務。
蓋深念窮而無告之民,為惠鮮懷保者所尤宜加意也。
國家氣運昌隆,教養備舉。
以我皇上仁心仁政,繼五朝之積累,普四海之恩膏,固已舉斯世之民,莫不措諸衽席。
惟是台郡僻在海隅,地本殷富,是以恤民之典,間有所缺。
比年戶口既盛,而土不加辟,内地流民日聚;本院檢閱四縣文移,窮黎以貧病轉溝壑者,不一而足。
用是恻然心傷,與諸官僚熟籌。
念國家令典,凡直省州縣,各設有普濟堂,安集流移,立法至善。
東瀛一方,是典獨阙,所宜急為舉行者。
同城文武諸公,悉以為然;餘二人首先捐俸。
擇地創建有日,但事須集腋而後成,政必圖久方可繼。
是舉也,近則物料有需,工匠有費;遠則計日授糧,按月給發。
其疾病醫藥、死亡赈恤之資,皆當一一籌及。
苟非合赀共襄,曷克有濟?且夫台之俗,貧難相恤、有無相濟,風土之善,載在郡志。
台之紳士,趨善急公,固無俟餘二人之言也。
爰道餘二人補偏救弊之心,以為奉使職者分宜如是。
彼都人士,要當共悉斯意耳。
勸修海會寺序知縣魯鼎梅 一葦東來,煙波萬狀。
台陽巋然,立海若中,恍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骈羅也。
郡城東去二裡許有海會寺,清奧宏敞,歲久漸頹。
前觀察書公葺其門庭,而殿庑未就,亭榭荒涼。
乃者勸農之役,旌旄雲集,臨風吊往,矢懷若一,屬某以一言修之。
夫渤海三山,相傳為人世所莫能至,故有銀阙金宮之稱。
設果有之,亦幻境耳。
茲寺之景象清華,加以整頓,不更有真緻乎?吏情未覺滄洲遠,感而遂興,是在同志者。
因為序。
捐建敬聖亭序(嘉慶丁巳年)邑歲貢生章甫 書誰造始?飛龍承卦書之奇;字孰創先?倉颉仿奎光之象。
結繩既廢,削簡遂興。
上世以前,形成科鬥;中天而後,代有文章。
六體并垂,皆牖世覺民之具;五音番葉,盡發蒙振房之資。
故秦火雖焚,猶存真本;而魯垣未鑿,先耀靈光。
緘金匮之函,曾傳自昔;捧玉房之笈,尤烈于今。
我朝雲漢章天,經畬貯庫;台郡文瀾扇海,翰墨流香。
然斷簡殘編,未了芸籖辟去;單詞片紙,不無脈望餐餘。
篆隸紛投,草真散逸:始或粘窗糊壁,随飛花舞絮以落塵;終而霪雨飄風,雜鼠糞牛溲與俱穢。
是尊崇固不少,而輕棄亦自多。
種種亵遺,難于枚舉;時時感觸,能不心傷?爰遵宣聖夢告之言,謹奉帝君榜谕之訓。
昔日前賢重道,庵顔惜字之名;今朝後學尊師,亭署敬聖之号。
建非一處,随時可獲寸箋;拾匪片時,觸處皆收累牍。
蟲蛇亥豕,泥土拔升;帝虎魯魚,洪爐造化;歸萬殊于一本,責有專司;藏三箧與五車,秘無輕洩。
但恐饑呼而煮者,終難喧負以曝之。
特普告于同人,祈相傳為盛事。
悭囊并破,巨鼎齊擎。
造端固屬儒林,共濟無分士庶。
計年資以垂典,給月費而課工。
立焚沐之規條,定春秋為祭送。
斯時也,香燒蘭麝,通界上之三清;水滌繭蠶,淨寰中之五濁。
銀鈎鐵畫,珍奇寶若琅玕;鳥迹龍章,典重尊于彜勺。
敬奉雖非邀福,精誠自獲降祥。
行見黃閣史修,編記其書廿一;丹墀策對,縱橫之字三千。
謹布以聞,序例于左。
重修南社書院文昌閣序季學錦 歲丁巳,餘膺簡命,督學台陽;科試諸生文,詳加評隲。
見有自出機杼,文雄而奇者;有确守繩墨,文正而法者。
如春蘭、秋菊,各擅其勝。
竊意必有魁奇卓荦,人如其文者,顧未之見也。
久之,郡司訓楊君梅從公谒次,揖而請曰:出郡城南數武,有南社書院,為雍正間施君世榜讀書處。
施君既釋褐,以其址建樓,額曰「敬聖」,祀文昌焉。
嗣是郡之隽穎者,以時講習其中;月有課,會有期,而南社之名以起。
自坍廢後,迄今二十餘年,未有興者。
丁巳春,黃生汝濟、陳生廷瑜,謀諸吳生春貴、韓生必昌,鸠諸同人而廓新之,視舊制為宏敞。
梅嘗登其上,見夫背負魁山,群峰羅列;南俯大海,萬頃汪洋,洵巨觀也。
所謂地靈人傑,将在斯與!諸生複捐镪,為春秋祭。
費慮且幹沒,介梅為請如椽,勒石垂永遠。
餘聞之,不禁喟然歎曰:其斯為海濱鄒、魯欤!夫諸生能于耆宿久廢之區,毅然更新,可謂雄而奇矣。
而猶慮祭祀不供,捐赀以期勿替,不亦正而法乎?是大有功于文教也。
諸生之舉,證餘欣賞之文,固有吻合者。
将見雲蒸霞蔚、日新月盛,又何慮肸蠁之莫繼哉?楊君其為我告諸生,曰:事難于創始,尤難于圖終;學期于家修,尤期于廷獻。
諸生其各砥行立名,羽儀王國;俾城南一社,代有聞人,無使施君獨高千古;則餘于諸生有後望焉! 跋 靖海紀跋禮部尚書蔡世遠(漳浦人) 平南之役,聖天子援钺,推毂于大将軍施公;而公果以膚功奏。
其知人善任,誠千古帝王命将之盛軌哉!顧嘗思之,古今克奏膚功者,皆其謀能素定,熟識情形,深知彼己;是以弗戰則已,戰則動出萬全,功成一鼓。
今讀公平南始末奏章,如密陳專征諸疏,可謂成算在胸,了如指掌矣;然皆不越其始所豫策。
方康熙六年,公以蕩平機宜請也,有雲:據澎湖以扼其吭,賊膽必寒。
先宣朝廷德意,如大憝勢窮,革心歸命,則姑從寬網,亟與安插,台灣可不勞而定。
此謀定于十年之前,乃今一一如取左券。
雖淮陰築壇之對、營平金城之圖、王樸平邊之策,曷以加茲? 初,公之畫是謀也,或且難之;而天子獨排衆議,悉心委任,竟使公伸其十餘年前素豫之谟。
公何幸遇特達之聖主,得以勝任愉快,而建不世之奇勳也。
然此猶以武功言之也。
若夫公之文德,則尤近古以來,名臣宿将所未易彷佛一、二者。
世遠竊讀公之疏而知之也。
公諸疏凡條上便宜,着着皆符廟算,着着各奏成效;而一念悱恻,曲體皇上好生之仁,遂使窮島萬靈,重蘇于筆下。
蓋其揆之心者明,故其抒之筆也達;是固非記室、參軍操翰帏幄者,所能贊其一詞也。
昔武侯弱冠馳軀,躬在行間鬥钤之下,親校簿書,而前、後出師二表探喉而出,遂為古今奏疏第一。
忠肝智膽,照耀史策,千載下讀者至為感激流涕。
是皆至性之餘,溢為文章;故無人巧安排之迹,而有天工自然之妙。
以視公疏,真堪颉颃矣。
公軍旅稍暇,辄磨盾賦詩,不廢文事;謂公獨以武功着乎哉? 語曰:天下危,注意将;天下安,注意相。
今海内升平,方敷文德之化,以公文事武備兩者兼優,為将為相,無往不宜,又何安與危之可分?則出為舟楫,入為鹽梅,天子之注意于公,當有加無已也;而受福者不獨吾閩矣。
瀛壖百詠跋巡道劉良璧 昔賢稱東坡賦物詩,為不可方物;即至難摹之狀與甚難顯之情,興劇揮毫,無不随形立肖。
豈其得力于海外遊耶?抑其本領有大過人者,而地以人傳耶? 侍禦柳漁張公,以武林名進士登玉堂、曆谏垣,奉天子命,巡視台灣,兼司學政。
下車之後,目睹海外情形,所與僚屬持籌者,防微杜漸,保障天南,惓惓以地方為念;而加意作人,手集先正大家名文三百篇,置海東書院,為諸生楷模。
其校士地,冰壺朗鑒;厘頂冒、拔真才。
得課藝數十篇,付之開雕,顔曰「珊枝集」;固已脍炙人口、紙貴台陽矣。
未幾,點檢奚囊,得絕句百首,加以诂釋;皆其自廈而澎而台而南北兩路所賦也。
溯版圖入我中國,上下六十餘年,山川景物,曆曆如繪,今觀者如閱「山海經」、如讀「水經注」,光■〈熖,舊代臼〉陸離,千态萬狀,皆于斯集見之。
夫以公之淹貫經術、通達治體,不日返虎觀、抵龍門,召伯「卷阿」之音、吉甫「清風」之頌,将珥筆以鳴國家之盛,固大有在也;斯集特其緒餘耳。
顧海外山川景物,得藉公詩而益着,則「瀛壖」一編,即為坡老海外之文也可。
璧親炙公之德教,因拜手而跋于後。
台海釆風圖跋巡台禦史範鹹 自昔學士大夫,宦迹所至,必攬其山川之勝,志其風物之美;如香山之于匡廬,柳州之西山諸小記,以及「荊楚歲時」、「襄陽耆舊」,載籍極博,所謂地以人傳、人亦因之不朽者也。
近時「說郛」諸書,卷帙既繁,摭拾尤濫,言不雅馴,滋愧古人矣。
夫所謂雅馴者,非征引故事、雕章飾句,便謂可藏之名山也;必好學深思,乃能心知其意耳。
同官黃門六公,天質敏絕。
自其少時,已好讀書,熟于史傳。
口誦古人詩,若決江河;而于風雅僞體,别擇更精。
其奉天子命複留巡方也,閱宛平黃玉圃「使槎錄」,即其所繪台海物産,重訂為「釆風圖考」而損益之。
既自為序矣,又請餘跋其後。
餘年來纂輯志乘,皆于公是正;公所作圖考,亦多質于餘。
餘之為志也,遠征博引,欲以廣海外之見聞,詞繁而不殺,故常失之誇。
公之圖考,類皆稽核其實,指遠而詞文,一名一物,确有依據,非同臆斷其有無者。
夫登高舒嘯,觸物興懷,大都皆羁臣、遷客藉以寫其無聊之狀。
而公則受寵榮而若懼、坦物我以偕忘;其極目滄溟,而增注蟲魚草木,蓋依然楊柳雨雪之思,豈徒以流連景物,謂欲與古人競美雲爾哉! 釆風圖跋巡道莊年 台疆,古東海島也。
我朝收入版圖,畏威懷德,鹹颙首厥踵,蒸蒸向化。
迄今涵濡六十餘載,馴犷鸷為善良、易狉獉以秩序,熙熙穰穰,忭舞康衢。
蓋丕冒海隅日出,罔不率俾矣。
乾隆八年、天子命黃門六公,來按視茲土。
公慈明綜練,鎮谧不擾;舉凡整綱陳紀、迪教制刑,毋矯揉而紛、毋因仍而弛,務協乎砥平鹄正,惟和惟一,以與億萬姓贍養嬉遊于滉瀁海天之下。
餘忝任觀察,周咨就正,得規随而遵守之,以無隕厥職。
間又出其退食之餘,所繪「釆風圖」若幹幅示餘,令跋其後。
竊思周公作「王會」,紀渠叟■〈鼠勺〉犬、康人、桴苡之屬;唐貞觀間,外國獻菩提木、缽羅花、拔蘭鹿、金卵雞、活缛蛇諸物,有異于常者,皆诏所司詳錄之。
此烏譯陳德、狼舞獻功,尚足征賓廷之盛。
矧夫統區外以為區内、隸外番以為内氓,種種物類之殊、民俗之岐,安可無以志之,俾傳播于無窮? 夫陳詩納賈,皇華之選也;釆風布政,星轺之任也。
齊其政教,而不易其俗之所宜,牖民孔易;為之作新而漸摩之,使底于德一而風同,端有賴于此焉。
豈同炫奇志怪,徒誇大宛之蒟醬邛竹、西國之靈膠吉光已耶?則覽是圖者,不可不知公微意之所在也。
婆娑洋集跋莊年 海于天地間為至大,于萬物無所不容納。
未曆乎其境,則眼界尚未盡廓,而胸次亦尚芥蒂柴棘也。
昌黎入潮、東坡入惠以後,發為文章,波瀾浩瀚,光怪陸離,不可方物;由其斯見者大,故足以發其胸中之奇。
侍禦範公奉命巡視台海,下車以來,饬綱陳紀,具得大體之所存;而風流令行,蓋已德洋恩溥矣。
一日,出其近所作「婆娑洋集」示餘。
餘開卷盥誦,自燕都抵閩,凡農田水利之所關、山川阨塞之所重,皆賦其大者。
至若台土之風俗、氣候以及草木、禽魚,悉繪形傳響,苞荟于尺幅之中。
其怪谲詭異、典麗清新,如「山經」「水注」,絡繹奔赴,淵然以深,複窅然以遠,殆成子所謂,先生将移我情乎? 餘嘗以詩之為道,非雕蟲小技也。
昔人有言,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裡,始可以讀杜詩。
蓋惟知杜詩之所以作,始知杜詩之所以讀。
夫詩書醞釀,特以取其精華耳。
不觀泰山之高,無以知層巒疊嶂之勝也;不觀黃河之大且深,無以知驚濤駭浪之奇也。
古今數巨人,其畢生精神,直與扶輿磅礡之氣相薄。
若杜、韓、三公,其詩具在,沉雄古宕,無不言語妙天下。
今讀「婆娑洋集」,宜使餘踯躅望洋,而茫然莫測其涯涘已。
邑署愛堂跋方邦基 邑舊署湫隘,餘謀所以更張之。
邑紳士慕義恐後,不日落成,可謂能愛其上矣。
繼自今登斯堂者,其庶心曠神怡矣乎!維兩岐偕樂之仁,佩一範先憂之義,所以竭愛士愛民之心,亦以勿負我士民之愛也。
因以名之,并跋以勖。
客問 客問(六條)諸羅令季麒光(無錫人) 僭号承天,東甯錫字。
乾坤東港,華嚴南島。
近接澎湖,遙分哈喇。
荷蘭起之,琉球倚之。
北憑瓯閩,西距交廣;屬揚州之分,隸女虛之躔。
外環大海,雲漲煙平;内阻重山,沙迷霧列。
中有平原,可耕可牧;滃水長連,昆流交峙。
呂宋之估帆時集,日本之夷舶常通。
南澳、銅山,風樯可接;海壇、柬埔,飛葦直前。
蛟龍蜃虺,兕豕鲸鲵,隐隐沄沄,沆沆莽莽;遏雲怒風,轟雷遁雨。
故海山之僻壤,亦宇宙之奧區。
木岡、大岡,以分南北;前嶺、後嶺,以界東西。
鹿耳當海外之咽喉,半線為内山之銷鑰。
鳳山則蔥郁宏開,猴悶則離奇盤結。
赤山、烏山、上港、中港、鈎嬰撐突,攫搏呻呀。
至若鬥六門,攀緣鳥道:傀儡山,曲折羊腸。
觀音志如來之勝迹,鬼仔實魑魅之淵薮。
萆目、琅■〈王喬〉,迤南巨嶂;雞籠、竹塹,極北重關。
奇嶺之雪峰萬仞,南日之煙嶂千尋。
大武壟、大傑巅、小琉球、小雙寮,皆疊岫參差,連岡撼戛。
阿猴林障蔽頑番,哆啰嘓交蟠遠社。
龜佛、龜侖,雙标天半;貓羅、貓霧,接峙雲中。
雞心、石門、蓬山、後壟,重洋底柱,攫浪搏潮,觑關蹀戶,當者失據。
東甯之地,惟水是衛。
淡水江,北注之津梁;濁水溪,南來之門戶。
鹿耳門沖突海口,大線頭高據沙洋。
雞籠城下,颿指閩安;琉球社外,舟通呂宋。
至如北線尾、中樓仔,夜靜潮平;海翁窟、歐汪溪,春明浪秀。
蚊港、笨港、新港、後港、竹滬、三林,或依山回冱,冒沒騰流;或聚石奔沖,昂澎浦溢,千裡雷馳,萬潮雪湧。
七鲲身毘連環護,三茅港彙聚澄泓。
路分東渡、西渡,洋别大鄉、小鄉。
鲫魚潭、打皷澳,漁舟雲集;洲仔尾、濑口港,鹽格星屯。
扼其要可以制患,資其利可以裕民。
鹿之生也,或斑而文,或黧而黝;忽散忽聚,乍往乍來。
于是弓矢殪之、镖槊搦之、罟阱伏之、鉛炮擊之。
肉堪調簋,角則成膠。
皮毛稇載,外洋是資。
牛之來也,千百為群,憑淩溪谷;聚飲則涓源為涸,回食則蔓草皆赭。
閑以圍椆,制以鈎盾,百步就羁,以耕以駕。
至乃犬能攫罴,羊可燖羹。
朝飛之雉,倚草栖林;夜嘯之猿,依山緣木。
豹文隐霧,兔窟藏煙。
若夫大缯斷流,修縺橫海,魦鲳鰋鯉,■〈魚聖〉蛤蚶蟳,挽青猊之鬣,截白鼋之皮。
搜龍籍、羅蜃府,莫不布雕俎、就脔切,具揉五味,腥膏餍饫。
重山之中,産有異材。
工師操斧,匠氏持柯。
楠榕杉樟,桑柏槐柳,莫不枝覆層岡,幹依連麓。
舒目而望之,青茅白葦、紫藁蒼蘆,郁若深林,叢如列嶂;代瓦以覆,易牆以圍。
至如檨柚之茂葉翳日,槟榔之修幹參雲;蕉擅綠天,荔垂朱實:山則不童、地鮮不毛,土之良也。
墳垆斥鹵,五谷是滋;以稼則蕃,以種則碩。
水耕火耨,不營而足。
上地可七,下地可三;宜菽宜稻,宜菽宜稷。
禾秫、赤秫、早占、晚占、蘆黍、蘆黍、紅籼、白籼。
豆分黃綠,麥别大小。
莫不累累淋淋、顆顆的的,歐簍滿篝,污邪滿車,黃雲紅玉,相積陳陳。
于是牛馬運之、舟航載之,以征以貢,和鈞兵卒。
家有稼穑之利,人有作甘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