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克勤,仍罄商船所有而去。
是年十一月繼至,十年二月去。
四月再至,皆不惜重赀,與山賊洪四老等聯絡聲勢,輾轉招緻;而船中被擄稍知書之徒,又以天時人事,散布謠言。
于是蔡牽僞造逆示,自稱鎮海威武王,于十一月起事滬尾。
署都司守備陳廷梅與戰不利,死之。
傷前淡防廳同知胡應魁。
十有七日,郡城得報戒嚴。
十八日總鎮愛新泰提兵援台北,翌日知府馬夔陛同往援;而蔡牽自至滬尾,即遣其黨徑至鳳山。
或由東港,或趨旗後港。
鳳山賊吳淮泗首應之。
巡道慶保乃檄台防廳錢澍,于二十一日率把總曾瑞、王正華等,領鄉勇屯番往援。
蔡牽以二十四日入鹿耳門。
二十七日,愛總鎮歸保郡城。
馬知府留守嘉義,而大小槺榔、鹹水港、蕭壟、北埔諸莊,山賊俱起。
署千總陳安、陳登高等往禦。
十二月初一日,遇賊于木栅,殺義首陳鳳,黃興被擄殺于船,陳安傷回。
賊進據洲仔尾。
自是南北路聲息不通。
台灣令薛志亮乃屏輿從,自海口步入武館街,開誠申大義勸衆。
歲貢生韓必昌、陳廷璧等,首率衆領義旗于令。
計得義首二百五十人,義民逾萬。
巡道先遣歲貢生遊化往東路和閩、粵莊,再于海口添建木城,起小西門,越大西門,迄小北門,計千二百丈。
成以三日夜,費白金六千有奇。
從三郊總義首布司經曆銜陳啟良之請也。
先是鳳山失守,巡道命守備陳名聲,假遊擊三品頂戴以行。
比至,而同知錢澍及鳳山令吳兆麟已遁入粵莊,嗣陳名聲亦收兵至,同知等因共謀回埤。
既行(十一月二十九日),粵兵送至淡水溪南止。
吳令過溪為前隊,突遇賊,擊之;後隊同知軍藥桶火遽發,隊亂,賊截殺吳令于磚仔窯莊。
同知發眉盡熱,僅以身免,與陳名聲入處粵之内埔莊。
南路賊陳棒、葉豹、黃竈、李琏、盧章平等,遂率黨攻遊擊吉淩阿于楠梓坑。
時淩阿援鳳山,屯兵在此,僅三百人,屢敗賊。
會糧盡,淩阿以計拔營歸。
比賊覺,已入郡城矣。
蔡牽在滬尾,速于登岸,獨至郡城觀望,踞舟中,旬日不出。
至十二月初五日,始出攻安平,初六攻郡城;而郡城奉道檄,備戰守器械、增設栅門,内外布置,亦漸周密。
惟變亂初經,民心惶惑。
是日賊既退附郭,居民挈家入城,哄動城門。
城内外鹹罷市,一日中數傳賊入城。
守城門官有私易服散去者。
守西關木城陳鴻禧鎮稿房,鴻猷之弟也。
鴻猷有異志,欲召禧以亂軍心,詭言于總鎮,急召入,天色已晚,禧出不意,與衆争赴城門,軍裝盡失,迨郊民男婦扶老攜幼至,已閉不得入,相與哭擁街衢。
繼喧傳賊入木栅門、海口陷,益惶恐,不知所為。
時都司許建斌屯兵草藔後,三郊總義首陳啟良探知木栅門扃鎖如故,乃以三十兵請于都司,複與義首郭振春等分鸠義民八十名,協守木城畢,即偕洪秀文夜啟關入,白巡道。
巡道急詣總鎮,鴻猷懼,遣禧出赴木城,而所遺軍裝得,并得通賊白旗,乃治鴻猷罪。
巡道因是内防益密。
自移鎮城南,痛自抑損,收納群策,城門漸次閉塞,惟開大西門,以通郊民。
城坊栅門輪夜固守,荒堆隘巷,嚴防放火。
城上下巡行絡繹,街市列炬,夜明如晝。
奸細慮無所容,卒不敢動。
山賊逢三、六、九日,必攻城;或連日出攻,俱以大炮擊退。
二十四日,總鎮會中營,分路出哨失利。
賊殺千總薛元勳,總鎮被困。
吉淩阿趨至,力救出。
會浙、閩水師提督李長庚統舟師至,困蔡牽于鹿耳門。
二十五日官軍再出哨,把總郭建生傷亡。
十一年丙寅正月二日,賊攻大南門,既退,修衛炮木栅,盤獲南壇僧澄潭,臨訊并供獲林柏,皆約賊内應者。
同日置于法。
初五日,水師會攻洲仔尾匪船。
護金門鎮許松年,澎湖協王得祿,由安平大港入。
未刻利風勢,遽引軍沖擊賊船,中火礶,悉焦頭爛額被獲。
餘船退保洲仔尾,而山賊攻城愈迫。
十六日黎明分路至,義勇四面援應,傷亡八人。
十八日有言賊将以夜半拔營攻城,令都司許建斌移劄木城。
賊知有備,徑向南鲲身,陸路攻安平。
有巡軍驟見發炮,衆覺,急據土牆,禦以大炮。
賊回攻大北、小北二門。
二十一日忽喧傳,内地大隊兵至,收複洲仔尾。
馬太守随後入城。
其言來自洲仔尾鬻槟榔者。
巡道臨視小北門,署中營吉淩阿領兵出哨,且設備。
未幾賊大至,得不敗。
初,賊出攻不敢迫城,後皆薄城門,皆倚菻荼以避鎗炮。
二月二日,巡道伐菻荼,郊義首領衆先出;知縣薛志亮聞知郊衆出,督所部鄉勇亦出;署中營吉淩阿、都司許律斌、守備護遊擊官贊朝等俱以伐菻荼出,與郊衆遇。
衆請攻洲仔尾,并言可複狀。
嗣總鎮至,衆以告。
總鎮意決,遂下令郊衆先行過凹仔社,有賊藔,焚之。
賊奔歸。
比洲仔尾得信,而近家之賊,以是日歸壽福德神,其遠賊在藔,又毫無設備,而官軍義勇突至,泊内港舟師亦登岸,賊急施鎗炮相拒。
少頃後面火起,巢穴既失,首應蔡牽僞授将軍之周添受、陳番等,各逃命去。
翌日,總鎮統兵勇,收桶盤棧,賊首陳棒得洲仔尾敗信,不戰而潰。
又翌日,總鎮出哨大穆降。
蔡牽知為山賊所誤,于初六日暗謀脫身,官軍力拒不得出,乃落帆放椗,夜遣人密駕杉闆船,探路潛拔椗起帆。
天色微明,不施鎗炮,循前路急遁。
兵船以起駕不及,盡發鎗炮轟擊,黑焰遮天,對面莫辨。
賊船無煙障蔽,得躲避沖出,計三十有八号,順風而南。
南路賊首陳棒,自初四日桶盤棧潰歸,屢出戰不利;十四日再回埤,敗走桃仔園,仍回生番社。
吳淮泗逃入逆船。
有許姓綽号和尚者,賊據鳳山時,為大股頭,曾懸賞格購獲。
至是與陳番以次擒獻,皆伏誅。
十二日,愛總鎮會新到之延平協張良槐、北協金殿安、參将英琳等,領兵南下,次埤頭。
粵人探知,于十五日至埤城迓總鎮。
守備陳名聲、同知錢澍俱至自内埔莊,與總鎮會剿餘賊,而鳳山平。
十六日蔡牽複泊鹿耳門,仍避李提軍去。
二十一日,知府馬夔陛至自嘉義。
三月初一日,欽差将軍賽沖阿入城,同日至者翼長參将慶熙、翼長遊擊如柏、汀漳龍道清華、平潭同知署直隸龍岩州江楠、布司經曆借補建陽縣丞鄒贻詩、候補江西布政司經曆溫邦達、理問範玉琳。
初十日,将軍勞義首凡十人。
十四日同知錢澍至目埤頭。
四月二十五日,将軍巡台北駐嘉義,前卸事淡防廳胡應魁領鄉勇冒險援郡城,阻兵嘉義。
南北路既通,以嘉義令陳起鲲署鳳山,胡應魁攝縣事。
五月十七日,蔡牽再入劫商船。
報至,将軍自嘉義回郡城督戰。
值海湧,舟師不得前,将軍怒,遣千總林青高持令箭出督,于是福甯鎮張見升、澎湖協王得祿,率衆軍直迫蔡牽。
蔡牽急揮旗,招衆船沖浪出,溺死無數,為六月一日。
自是蔡牽不複來。
其先時戰守員弁鎮、道各随功入奏。
由将軍奏者,有功義首分别給頂戴。
兼水師義首候補郎中吳春貴,加一級紀錄二次。
廪生黃化鯉以獲許和尚授訓導。
武生林玉和以獲陳番授千總。
具載「學志」内軍功題名。
其奉旨續查出力人員,署鳳山令陳起鲲、攝嘉義令胡應魁、典史任元■〈與上土下〉、台灣縣學教谕鄭兼才、訓導黃對揚,皆由巡道保舉。
将軍巡嘉義,則裁應魁、元■〈與上土下〉名入奏。
起鲲賞戴藍翎,兼才、對楊以應升之缺升用,巡道慶保賞戴花翎,并給玉牌荷包,旋升本省臬司。
以青華為台、澎道,同知錢澍賞戴花翎,擢知府加道銜。
知縣薛志亮賞給知州銜。
總鎮愛新泰賞以雲騎尉世職,以勞瘁殁滬尾。
續至翼長武隆阿代焉。
遊擊吉淩阿升參将,病終官署。
都司許律斌賞戴花翎。
千總林青高等擢守備道。
幕布司經柯緯章以同知升用。
宋炳授知縣。
知府馬夔陛以他事有旨撤回,調建甯府知府。
高叔祥至病殁前發戍。
楊廷理返自伊犁,奉旨馳驿繼其任。
蔡牽既遁去,李提軍督師窮追。
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戰于黑水外洋,幾成擒,提軍忽中炮身亡。
事聞,上震悼,追封伯爵,賜谥壯烈,并賜祭葬,予專祠。
命總鎮王得祿,提督浙、閩水師。
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同提督邱良功連■〈舟宗〉南下,追蔡牽遇于魚山外洋,即招集閩浙兩省護總兵孫大剛、護副将謝恩韶、參将陳登、護遊擊陳寶貴等各兵船,奮力追擊。
十八日至黑水深洋,賊船節次擊沈,遂并力攻蔡牽船。
蔡牽及其妻并夥黨數十人,俱落水死。
奏入,王得祿晉封子爵,賞給雙眼花翎。
邱良功晉封男爵,各賞赉有差。
總督阿臨保、巡撫張師誠,均從優議叙,巡撫加賞大小荷包等物。
其餘各官俱以次升用,或開複原職,而海寇悉平。
叢談 宋朱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脈曰:『龍渡滄海,五百年後,海外當有百萬人之郡』。
今歸入版圖,年數适符;熙熙穰穰,竟成樂郊矣(「赤嵌筆談」)。
明都督俞大猷讨海寇林道幹;道幹戰敗,舣舟打鼓山下。
恐複來追,掠山下土番殺之,取其血和灰以固舟,以航于海;餘番走阿猴林社。
相傳道幹有妹,埋金山上,有奇花異果。
入山樵采者,摘而啖之,甘美殊甚。
若懷之以歸,則迷失道;雖識其處,再往則失之(陳小崖「外紀」)。
明崇祯庚辰,閩僧貫一居鹭門(即今廈門);夜坐見籬外陂陀,有光連三夕,怪之。
因掘地得古磚,背印兩圓花突起,面刻古隸四行。
其文曰:『草雞夜鳴,長耳大尾。
幹頭銜鼠,拍水而起。
殺人如麻,血成海水。
起年滅年,六甲更始。
庚小熙皞,太和千紀』。
凡四十字。
閩縣陳衎盤,生明末,着「槎上老舌」一書,備記其事。
至國朝癸亥,四十四年矣。
識者曰:雞,酉字也;加草頭大尾、長耳,鄭字也。
幹頭,甲字;鼠,子字也。
謂鄭芝龍以天啟甲子起海中為群盜也。
明年甲子,距前甲子六十年矣。
庚小熙皞,寓年号也。
前年萬正色克複金門、廈門,今年施琅克澎湖,鄭克塽上表乞降,台灣悉平。
六十年海氛,一朝蕩滌。
此固國家靈長之福,而天數已預定矣。
異哉(「池北偶談」)! 台灣土番,種類各異。
有土産者、有自海舶飄來及宋時零丁洋之敗遁亡至此者。
聚衆以居,男女分配,故番語處處不同(「沈文開雜記」)。
鄭成功起兵猖獗,有僧識其前因,語人曰:『此東海大鲸也』。
問何時而滅?僧曰:『歸東即滅矣』。
凡成功兵到處,海水皆暴漲。
順治辛醜攻台灣,紅毛先夢見一人冠帶騎鲸,從鹿耳門入;未幾,成功突至,紅毛遂遁。
明年五月,其轄下人複夢一鲸魚冠帶乘馬由鲲身出海外,而成功遽卒;正應「歸東即滅」之語。
異哉(「舊志」)! 荷蘭為鄭成功所敗,地大震。
鄭克塽滅,地亦震。
朱一貴于辛醜作亂,庚子十月地震。
維時南路傀儡山裂,其石截然如刀劃狀;諸羅山頹,其巅噴沙如血。
土人謂兩山相戰(「赤嵌筆談」)。
一元子玉帶流傳民間且久;玉版凡二十枚,碾成百鹿。
良玉善工,足寶也(「海東劄記」)。
郡人譚藝者,必推沈斯庵。
往歲範九池侍禦修「郡志」,采其詩文入志者甚多。
頹唐之作,連篇累牍,殊欠持擇也。
考斯庵,名光文,字文開;鄞人,明副榜。
由工部郎中,晉太仆寺少卿,命監軍廣東。
順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門,總督李率泰陰招之,不赴。
将入泉州,舟過圍頭洋,遇風瓢至台灣;鄭成功禮以賓客,不署官。
及經嗣,以賦寓諷,幾罹不測;遂變服為僧,入山。
台平不能歸,因家焉。
意此君官唐、桂藩,事敗渡海依鄭氏者。
觀其序東吟社稿有雲:『鄭延平視同田島,志效扶餘』。
可想見已。
他如王忠孝、辜朝薦、沈佺期、廬若騰、李茂春、張士郁、張灏、張瀛輩,均以故紳遯迹島嶼者。
志家列諸此郡「流寓」,論其世,原其志可耳(同上)。
南北路任載及人乘者,均用牛車。
編竹為箱,名曰笨車。
輪圜以木闆,闆心鑿孔,橫貫堅木,無輪與輻之别。
蓋台地雨後潦水停塗,有輻辄障水難行,不如木闆便利也。
車轍縱橫衢市間,音脆薄如哀如訴;侵曉夢回時,尤不耐聽(同上)。
「使槎錄」雲:『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
如劉呼澇、陳呼淡、莊呼曾、張呼丢、吳呼襖;黃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小流求志」雲:『台地字多意造,為字書所不載。
如番檨之「檨」字、泥■〈魚賣〉之「■〈魚賣〉」字,管■〈犭豪〉之「■〈犭豪〉」字,啊乳酒之「啊」字、茄荖網之「荖」字、台風之「台」字、獸善走為■〈抛,代扌〉之「■〈抛,代扌〉」字,不一而足,尤難枚舉。
愚謂形聲舛異,此類尚多;二書特舉其概耳』(同上)。
海外晝日,視中土較長。
蓋迤西巨瀛無際,陽曦無有蔽虧故也。
有謂男女暴長,年十四、五即如中土年二十許;且有男九女十之諺。
以為地居東方,生發氣盛所緻,未必盡然(同上)。
台地多用宋錢,如太平、元佑、天禧、至道等年号錢,質小薄;千錢貫之,長不盈尺,重不逾二觔。
相傳初辟時,土中有掘出古錢千百甕者,或雲來自東粵海舶。
餘往北路,家僮于笨港口海泥中得錢數百,肉好深翠,古色奇玩;乃知從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間,果竟邈與世絕哉?然邈來中土不行小錢,洋舶亦多有載至者(同上)。
武林郁滄浪撰「僞鄭逸事」頗詳核;長耳草雞,後先竊踞,一甲子中,本末具在。
雖不足為海外故實,然禹鼎鑄其神奸、楚史号為「梼杌」,要亦鑒古者所不慭置也(同上)。
台灣人稱内地曰唐山、内地人曰唐人,猶西北塞外稱中土人曰漢人。
蓋塞外通于漢、海外通于唐,名稱相沿,其來久矣。
至土人呼府城為仙府、鄉村為草地,則辟郡治始有此稱(同上)。
按此下八條,訂稿俱删。
謝君來書雲:『叢談中采輯雜家,必注明出于何氏,示有據也』。
彼時以陳生廷瑜力陳樂善巷之事,其事當書,而苦于無所安頓。
又陳生震曜呈送先人事實,亦有可取。
乃許以錄入「雜記」,因「槟榔閑話」之名,附于志書。
此屬附會未妥,與韓君「識小錄」一并割删。
但遺樂善巷事,于心不安。
台灣事多有可傳者,總收入「槟榔閑話」,俟後人采取可也(所删八條,仍據「薛刻本」補列如後--編者)。
台灣郡學明倫堂上,舊有牓聯。
其左方雲:『學以行道,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其右方雲:『堂曰明倫,明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
客或指其右方曰:『此語似贅,複何消說』。
博士慨然曰:『日日說,時時說,尚且懵然忘之;況不說乎』(「槟榔閑話」)! 台灣隸于狡橫,倚為奸惡,習俗已久。
至書吏中亦多内地人士,試弗售而求食于此,故往往有筆墨清隽、志行可觀者;而士林中辄弗與齒,豈與人為善之道!庶人在官,自古有之,今功令,吏得試為官;則固仕途中人,豈嘗薄之耶?要人以賢否為貴賤耳。
桂林陳中丞作「居官法戒錄」以教,為吏者固将引而進之也。
台邑陳植圭者,其先晉江人。
幼嗜學,工吟詠;家貧,以炷香影讀書。
後遊台,為道署書吏;有餘赀,周恤親黨,多購書教子。
所與交多善士,然諾必信。
其治家慈孝恭儉,祭祀必誠。
暇日辄潛取巾帚入文廟,掃塵穢,潔諸龛舍而歸。
有子震曜,補嘉義學弟子,亦優文行。
植圭既死,而家法嚴肅,内外井井有規;非有餘澤者不能也。
植圭試為吏時,有寄友蔡某詩雲:『公門修好行,此事視人為』。
佳哉!其言固桂林先生之所與耳(同上)。
海寇蔡骞聚黨數十艘,橫行溟渤,頻年擾台灣。
骞婦某氏,泉人婢也;勇而有謀,為其衆所服。
寇劫海上,不殺商民。
其黨獲婦女不敢犯者,婦之謀也。
甲子冬,寇率衆艘犯鳳山,慶太守捐赀具戰筏,先士卒圍賊于東港。
會骞舟擱淺沙,幾獲之;比衆賊小舟蟻附,牽去。
婦出桅頭,親擲火礶;太守發大炮擊之,中賊婦胸乳迸□。
北竄,創劇而斃。
由是,寇益恣睢,自速其禍。
衆皆謂婦亡,賊必敗;然不知殲賊婦者,太守之力也(同上)。
郡城樂善巷,陳張氏珍娘居也。
珍娘為貢士陳應魁妻,家富而好施與,立規以赈孤貧丐者。
每月朔望後次日,散給錢米;歲終,人給棉衣一襲、米鬥,以為常。
珍娘死,留産以治其事。
子孫守之,久不廢;至今稱其巷曰「樂善巷」。
婦人之仁而巷無居人,可以勸男子之知大義者矣(同上)。
島上談詩,名宦則以高觀察、孫司馬為最;而張、書、六範數禦史,并有可觀。
至藍鹿州呈黃玉圃數篇,在此地為經濟絕作;乃台灣之治經,而不可以詩目之矣。
其隐而在下者,自逸客沈文開而外,所見葢鮮。
「舊志」鈔錄,以孝廉陳輝為獨多;然亦清穩完構而已。
黃半偓(佺)語本性情,頗稱特出;陳俊臣(鬥南)五、七字中尚能完足,其它寂無聞焉。
近人則有諸生遊延元者,年八十餘,落魄海外,妻子俱沒。
所作沉秀警健;然好為聱牙而入于蹇澀者,故少全壁。
其佳句,如「舊社口」雲:『鑿徑看人遊草地,當門有犬吠桃花』;「羅漢門」雲:『埔頭家盡溪邊竹,山腳人歸雨暮村』;「半天寮」雲:『銀河卷幔寒冰入,草樹梳煙獵犬還』;『「九芎林」雲:『花開葉底春争綠,竹夾桃英酒換紅』;「台南」雲:『當寒不雪猶春到,歲暮還耕恍夏前』;自述雲:『學魚多懶羞為婦,作鳥無能祗信天』;皆極遒警。
廷元負性氣,獨孝廉潘振甲常與遊焉(同上)。
人有疑事,虔禱竈神,懷鏡出聽街談巷語,以蔔休咎,頗着靈驗;不知昉于何時。
然古詩有「鏡聽詞」,則是事相沿已久。
乾隆壬寅秋,彰邑漳、泉人以一錢兆釁,遂分氣類械鬥,蔓延諸羅,死者以數千計。
雖鎮帥與郡守北上彈壓,而梗頑不化,互尋報複;若不知其所以然者。
有老媪于靜夜祀竈鏡聽,聞有『殺到完了便歇』之語;蔔于神筄良是。
诰朝語于衆,俱懷隐憂;謂『果爾,則靡有孑遺矣!後械鬥之禍至諸邑之灣裡溪便歇(台地灣與完同音),其語始驗。
殆所謂「有其誠,則有其神」欤(「識小錄」)? 至誠之道必有前知;然亦有數存焉。
乾隆丙午春,有委弁換班兵渡台,洋中遇飓風,禱神獲安。
抵岸,懸棹楔于郡城隍廟,叩謝神佑,顔曰「福海春台」。
是冬,彰化奸民林爽文變起倉卒,連陷三邑。
圍困郡城,屢殒師徒;各省調兵撥饷,緻煩廟算。
及大将軍公中堂福康安、參贊海蘭察統領春甯等來台,解圍搗穴,獻俘内渡,而台灣始平。
可見未來之事,己兆于機先雲(同上)。
乾隆丙午冬,林、莊二逆構亂;郡守秋汀孫公在彰遇害。
時海防同知雙梧楊公兼權府事;明年春正月,福防同知冶堂楊公奉委來台視府事;其三月,原任台灣道蘅圃楊公奉旨補授台灣府知府。
郡人相慶曰:『三陽開泰,賊不足憂也』。
賊平,雙梧公曆任府道,在台十年,調劑補救;以乙夘秋緣事去。
後十年,而有蔡牽之變。
蔡牽者,洋匪也。
劫掠商船,官兵捕之急,遂竄台;勾結南北陸匪,攻陷鳳邑,逼圍郡城。
維時将寡兵單,民情惶惑;慶觀察佑之同薛侯耘廬招募義勇堵禦。
傳言内地檄委雙梧公押饷來台協剿,以安撫人心;并調遊擊吉公淩阿援南之軍回守郡城。
吉公能軍,輯和兵民,每挫賊鋒;輿人歌曰:『文有薛、武有吉,任爾蔡牽來,土城堅似鐵』。
嗣亂定,上以洋匪未靖,台地屢變,欲得熟手為守,特簡雙梧公,令馳驿赴任;于丙寅冬至日入閩省。
士民又相慶曰:『一陽來複矣』!迨抵任,則距傳言押饷來台時已越一年雲(同上)。
是年十一月繼至,十年二月去。
四月再至,皆不惜重赀,與山賊洪四老等聯絡聲勢,輾轉招緻;而船中被擄稍知書之徒,又以天時人事,散布謠言。
于是蔡牽僞造逆示,自稱鎮海威武王,于十一月起事滬尾。
署都司守備陳廷梅與戰不利,死之。
傷前淡防廳同知胡應魁。
十有七日,郡城得報戒嚴。
十八日總鎮愛新泰提兵援台北,翌日知府馬夔陛同往援;而蔡牽自至滬尾,即遣其黨徑至鳳山。
或由東港,或趨旗後港。
鳳山賊吳淮泗首應之。
巡道慶保乃檄台防廳錢澍,于二十一日率把總曾瑞、王正華等,領鄉勇屯番往援。
蔡牽以二十四日入鹿耳門。
二十七日,愛總鎮歸保郡城。
馬知府留守嘉義,而大小槺榔、鹹水港、蕭壟、北埔諸莊,山賊俱起。
署千總陳安、陳登高等往禦。
十二月初一日,遇賊于木栅,殺義首陳鳳,黃興被擄殺于船,陳安傷回。
賊進據洲仔尾。
自是南北路聲息不通。
台灣令薛志亮乃屏輿從,自海口步入武館街,開誠申大義勸衆。
歲貢生韓必昌、陳廷璧等,首率衆領義旗于令。
計得義首二百五十人,義民逾萬。
巡道先遣歲貢生遊化往東路和閩、粵莊,再于海口添建木城,起小西門,越大西門,迄小北門,計千二百丈。
成以三日夜,費白金六千有奇。
從三郊總義首布司經曆銜陳啟良之請也。
先是鳳山失守,巡道命守備陳名聲,假遊擊三品頂戴以行。
比至,而同知錢澍及鳳山令吳兆麟已遁入粵莊,嗣陳名聲亦收兵至,同知等因共謀回埤。
既行(十一月二十九日),粵兵送至淡水溪南止。
吳令過溪為前隊,突遇賊,擊之;後隊同知軍藥桶火遽發,隊亂,賊截殺吳令于磚仔窯莊。
同知發眉盡熱,僅以身免,與陳名聲入處粵之内埔莊。
南路賊陳棒、葉豹、黃竈、李琏、盧章平等,遂率黨攻遊擊吉淩阿于楠梓坑。
時淩阿援鳳山,屯兵在此,僅三百人,屢敗賊。
會糧盡,淩阿以計拔營歸。
比賊覺,已入郡城矣。
蔡牽在滬尾,速于登岸,獨至郡城觀望,踞舟中,旬日不出。
至十二月初五日,始出攻安平,初六攻郡城;而郡城奉道檄,備戰守器械、增設栅門,内外布置,亦漸周密。
惟變亂初經,民心惶惑。
是日賊既退附郭,居民挈家入城,哄動城門。
城内外鹹罷市,一日中數傳賊入城。
守城門官有私易服散去者。
守西關木城陳鴻禧鎮稿房,鴻猷之弟也。
鴻猷有異志,欲召禧以亂軍心,詭言于總鎮,急召入,天色已晚,禧出不意,與衆争赴城門,軍裝盡失,迨郊民男婦扶老攜幼至,已閉不得入,相與哭擁街衢。
繼喧傳賊入木栅門、海口陷,益惶恐,不知所為。
時都司許建斌屯兵草藔後,三郊總義首陳啟良探知木栅門扃鎖如故,乃以三十兵請于都司,複與義首郭振春等分鸠義民八十名,協守木城畢,即偕洪秀文夜啟關入,白巡道。
巡道急詣總鎮,鴻猷懼,遣禧出赴木城,而所遺軍裝得,并得通賊白旗,乃治鴻猷罪。
巡道因是内防益密。
自移鎮城南,痛自抑損,收納群策,城門漸次閉塞,惟開大西門,以通郊民。
城坊栅門輪夜固守,荒堆隘巷,嚴防放火。
城上下巡行絡繹,街市列炬,夜明如晝。
奸細慮無所容,卒不敢動。
山賊逢三、六、九日,必攻城;或連日出攻,俱以大炮擊退。
二十四日,總鎮會中營,分路出哨失利。
賊殺千總薛元勳,總鎮被困。
吉淩阿趨至,力救出。
會浙、閩水師提督李長庚統舟師至,困蔡牽于鹿耳門。
二十五日官軍再出哨,把總郭建生傷亡。
十一年丙寅正月二日,賊攻大南門,既退,修衛炮木栅,盤獲南壇僧澄潭,臨訊并供獲林柏,皆約賊内應者。
同日置于法。
初五日,水師會攻洲仔尾匪船。
護金門鎮許松年,澎湖協王得祿,由安平大港入。
未刻利風勢,遽引軍沖擊賊船,中火礶,悉焦頭爛額被獲。
餘船退保洲仔尾,而山賊攻城愈迫。
十六日黎明分路至,義勇四面援應,傷亡八人。
十八日有言賊将以夜半拔營攻城,令都司許建斌移劄木城。
賊知有備,徑向南鲲身,陸路攻安平。
有巡軍驟見發炮,衆覺,急據土牆,禦以大炮。
賊回攻大北、小北二門。
二十一日忽喧傳,内地大隊兵至,收複洲仔尾。
馬太守随後入城。
其言來自洲仔尾鬻槟榔者。
巡道臨視小北門,署中營吉淩阿領兵出哨,且設備。
未幾賊大至,得不敗。
初,賊出攻不敢迫城,後皆薄城門,皆倚菻荼以避鎗炮。
二月二日,巡道伐菻荼,郊義首領衆先出;知縣薛志亮聞知郊衆出,督所部鄉勇亦出;署中營吉淩阿、都司許律斌、守備護遊擊官贊朝等俱以伐菻荼出,與郊衆遇。
衆請攻洲仔尾,并言可複狀。
嗣總鎮至,衆以告。
總鎮意決,遂下令郊衆先行過凹仔社,有賊藔,焚之。
賊奔歸。
比洲仔尾得信,而近家之賊,以是日歸壽福德神,其遠賊在藔,又毫無設備,而官軍義勇突至,泊内港舟師亦登岸,賊急施鎗炮相拒。
少頃後面火起,巢穴既失,首應蔡牽僞授将軍之周添受、陳番等,各逃命去。
翌日,總鎮統兵勇,收桶盤棧,賊首陳棒得洲仔尾敗信,不戰而潰。
又翌日,總鎮出哨大穆降。
蔡牽知為山賊所誤,于初六日暗謀脫身,官軍力拒不得出,乃落帆放椗,夜遣人密駕杉闆船,探路潛拔椗起帆。
天色微明,不施鎗炮,循前路急遁。
兵船以起駕不及,盡發鎗炮轟擊,黑焰遮天,對面莫辨。
賊船無煙障蔽,得躲避沖出,計三十有八号,順風而南。
南路賊首陳棒,自初四日桶盤棧潰歸,屢出戰不利;十四日再回埤,敗走桃仔園,仍回生番社。
吳淮泗逃入逆船。
有許姓綽号和尚者,賊據鳳山時,為大股頭,曾懸賞格購獲。
至是與陳番以次擒獻,皆伏誅。
十二日,愛總鎮會新到之延平協張良槐、北協金殿安、參将英琳等,領兵南下,次埤頭。
粵人探知,于十五日至埤城迓總鎮。
守備陳名聲、同知錢澍俱至自内埔莊,與總鎮會剿餘賊,而鳳山平。
十六日蔡牽複泊鹿耳門,仍避李提軍去。
二十一日,知府馬夔陛至自嘉義。
三月初一日,欽差将軍賽沖阿入城,同日至者翼長參将慶熙、翼長遊擊如柏、汀漳龍道清華、平潭同知署直隸龍岩州江楠、布司經曆借補建陽縣丞鄒贻詩、候補江西布政司經曆溫邦達、理問範玉琳。
初十日,将軍勞義首凡十人。
十四日同知錢澍至目埤頭。
四月二十五日,将軍巡台北駐嘉義,前卸事淡防廳胡應魁領鄉勇冒險援郡城,阻兵嘉義。
南北路既通,以嘉義令陳起鲲署鳳山,胡應魁攝縣事。
五月十七日,蔡牽再入劫商船。
報至,将軍自嘉義回郡城督戰。
值海湧,舟師不得前,将軍怒,遣千總林青高持令箭出督,于是福甯鎮張見升、澎湖協王得祿,率衆軍直迫蔡牽。
蔡牽急揮旗,招衆船沖浪出,溺死無數,為六月一日。
自是蔡牽不複來。
其先時戰守員弁鎮、道各随功入奏。
由将軍奏者,有功義首分别給頂戴。
兼水師義首候補郎中吳春貴,加一級紀錄二次。
廪生黃化鯉以獲許和尚授訓導。
武生林玉和以獲陳番授千總。
具載「學志」内軍功題名。
其奉旨續查出力人員,署鳳山令陳起鲲、攝嘉義令胡應魁、典史任元■〈與上土下〉、台灣縣學教谕鄭兼才、訓導黃對揚,皆由巡道保舉。
将軍巡嘉義,則裁應魁、元■〈與上土下〉名入奏。
起鲲賞戴藍翎,兼才、對楊以應升之缺升用,巡道慶保賞戴花翎,并給玉牌荷包,旋升本省臬司。
以青華為台、澎道,同知錢澍賞戴花翎,擢知府加道銜。
知縣薛志亮賞給知州銜。
總鎮愛新泰賞以雲騎尉世職,以勞瘁殁滬尾。
續至翼長武隆阿代焉。
遊擊吉淩阿升參将,病終官署。
都司許律斌賞戴花翎。
千總林青高等擢守備道。
幕布司經柯緯章以同知升用。
宋炳授知縣。
知府馬夔陛以他事有旨撤回,調建甯府知府。
高叔祥至病殁前發戍。
楊廷理返自伊犁,奉旨馳驿繼其任。
蔡牽既遁去,李提軍督師窮追。
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戰于黑水外洋,幾成擒,提軍忽中炮身亡。
事聞,上震悼,追封伯爵,賜谥壯烈,并賜祭葬,予專祠。
命總鎮王得祿,提督浙、閩水師。
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同提督邱良功連■〈舟宗〉南下,追蔡牽遇于魚山外洋,即招集閩浙兩省護總兵孫大剛、護副将謝恩韶、參将陳登、護遊擊陳寶貴等各兵船,奮力追擊。
十八日至黑水深洋,賊船節次擊沈,遂并力攻蔡牽船。
蔡牽及其妻并夥黨數十人,俱落水死。
奏入,王得祿晉封子爵,賞給雙眼花翎。
邱良功晉封男爵,各賞赉有差。
總督阿臨保、巡撫張師誠,均從優議叙,巡撫加賞大小荷包等物。
其餘各官俱以次升用,或開複原職,而海寇悉平。
叢談 宋朱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脈曰:『龍渡滄海,五百年後,海外當有百萬人之郡』。
今歸入版圖,年數适符;熙熙穰穰,竟成樂郊矣(「赤嵌筆談」)。
明都督俞大猷讨海寇林道幹;道幹戰敗,舣舟打鼓山下。
恐複來追,掠山下土番殺之,取其血和灰以固舟,以航于海;餘番走阿猴林社。
相傳道幹有妹,埋金山上,有奇花異果。
入山樵采者,摘而啖之,甘美殊甚。
若懷之以歸,則迷失道;雖識其處,再往則失之(陳小崖「外紀」)。
明崇祯庚辰,閩僧貫一居鹭門(即今廈門);夜坐見籬外陂陀,有光連三夕,怪之。
因掘地得古磚,背印兩圓花突起,面刻古隸四行。
其文曰:『草雞夜鳴,長耳大尾。
幹頭銜鼠,拍水而起。
殺人如麻,血成海水。
起年滅年,六甲更始。
庚小熙皞,太和千紀』。
凡四十字。
閩縣陳衎盤,生明末,着「槎上老舌」一書,備記其事。
至國朝癸亥,四十四年矣。
識者曰:雞,酉字也;加草頭大尾、長耳,鄭字也。
幹頭,甲字;鼠,子字也。
謂鄭芝龍以天啟甲子起海中為群盜也。
明年甲子,距前甲子六十年矣。
庚小熙皞,寓年号也。
前年萬正色克複金門、廈門,今年施琅克澎湖,鄭克塽上表乞降,台灣悉平。
六十年海氛,一朝蕩滌。
此固國家靈長之福,而天數已預定矣。
異哉(「池北偶談」)! 台灣土番,種類各異。
有土産者、有自海舶飄來及宋時零丁洋之敗遁亡至此者。
聚衆以居,男女分配,故番語處處不同(「沈文開雜記」)。
鄭成功起兵猖獗,有僧識其前因,語人曰:『此東海大鲸也』。
問何時而滅?僧曰:『歸東即滅矣』。
凡成功兵到處,海水皆暴漲。
順治辛醜攻台灣,紅毛先夢見一人冠帶騎鲸,從鹿耳門入;未幾,成功突至,紅毛遂遁。
明年五月,其轄下人複夢一鲸魚冠帶乘馬由鲲身出海外,而成功遽卒;正應「歸東即滅」之語。
異哉(「舊志」)! 荷蘭為鄭成功所敗,地大震。
鄭克塽滅,地亦震。
朱一貴于辛醜作亂,庚子十月地震。
維時南路傀儡山裂,其石截然如刀劃狀;諸羅山頹,其巅噴沙如血。
土人謂兩山相戰(「赤嵌筆談」)。
一元子玉帶流傳民間且久;玉版凡二十枚,碾成百鹿。
良玉善工,足寶也(「海東劄記」)。
郡人譚藝者,必推沈斯庵。
往歲範九池侍禦修「郡志」,采其詩文入志者甚多。
頹唐之作,連篇累牍,殊欠持擇也。
考斯庵,名光文,字文開;鄞人,明副榜。
由工部郎中,晉太仆寺少卿,命監軍廣東。
順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門,總督李率泰陰招之,不赴。
将入泉州,舟過圍頭洋,遇風瓢至台灣;鄭成功禮以賓客,不署官。
及經嗣,以賦寓諷,幾罹不測;遂變服為僧,入山。
台平不能歸,因家焉。
意此君官唐、桂藩,事敗渡海依鄭氏者。
觀其序東吟社稿有雲:『鄭延平視同田島,志效扶餘』。
可想見已。
他如王忠孝、辜朝薦、沈佺期、廬若騰、李茂春、張士郁、張灏、張瀛輩,均以故紳遯迹島嶼者。
志家列諸此郡「流寓」,論其世,原其志可耳(同上)。
南北路任載及人乘者,均用牛車。
編竹為箱,名曰笨車。
輪圜以木闆,闆心鑿孔,橫貫堅木,無輪與輻之别。
蓋台地雨後潦水停塗,有輻辄障水難行,不如木闆便利也。
車轍縱橫衢市間,音脆薄如哀如訴;侵曉夢回時,尤不耐聽(同上)。
「使槎錄」雲:『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
如劉呼澇、陳呼淡、莊呼曾、張呼丢、吳呼襖;黃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小流求志」雲:『台地字多意造,為字書所不載。
如番檨之「檨」字、泥■〈魚賣〉之「■〈魚賣〉」字,管■〈犭豪〉之「■〈犭豪〉」字,啊乳酒之「啊」字、茄荖網之「荖」字、台風之「台」字、獸善走為■〈抛,代扌〉之「■〈抛,代扌〉」字,不一而足,尤難枚舉。
愚謂形聲舛異,此類尚多;二書特舉其概耳』(同上)。
海外晝日,視中土較長。
蓋迤西巨瀛無際,陽曦無有蔽虧故也。
有謂男女暴長,年十四、五即如中土年二十許;且有男九女十之諺。
以為地居東方,生發氣盛所緻,未必盡然(同上)。
台地多用宋錢,如太平、元佑、天禧、至道等年号錢,質小薄;千錢貫之,長不盈尺,重不逾二觔。
相傳初辟時,土中有掘出古錢千百甕者,或雲來自東粵海舶。
餘往北路,家僮于笨港口海泥中得錢數百,肉好深翠,古色奇玩;乃知從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間,果竟邈與世絕哉?然邈來中土不行小錢,洋舶亦多有載至者(同上)。
武林郁滄浪撰「僞鄭逸事」頗詳核;長耳草雞,後先竊踞,一甲子中,本末具在。
雖不足為海外故實,然禹鼎鑄其神奸、楚史号為「梼杌」,要亦鑒古者所不慭置也(同上)。
台灣人稱内地曰唐山、内地人曰唐人,猶西北塞外稱中土人曰漢人。
蓋塞外通于漢、海外通于唐,名稱相沿,其來久矣。
至土人呼府城為仙府、鄉村為草地,則辟郡治始有此稱(同上)。
按此下八條,訂稿俱删。
謝君來書雲:『叢談中采輯雜家,必注明出于何氏,示有據也』。
彼時以陳生廷瑜力陳樂善巷之事,其事當書,而苦于無所安頓。
又陳生震曜呈送先人事實,亦有可取。
乃許以錄入「雜記」,因「槟榔閑話」之名,附于志書。
此屬附會未妥,與韓君「識小錄」一并割删。
但遺樂善巷事,于心不安。
台灣事多有可傳者,總收入「槟榔閑話」,俟後人采取可也(所删八條,仍據「薛刻本」補列如後--編者)。
台灣郡學明倫堂上,舊有牓聯。
其左方雲:『學以行道,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其右方雲:『堂曰明倫,明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
客或指其右方曰:『此語似贅,複何消說』。
博士慨然曰:『日日說,時時說,尚且懵然忘之;況不說乎』(「槟榔閑話」)! 台灣隸于狡橫,倚為奸惡,習俗已久。
至書吏中亦多内地人士,試弗售而求食于此,故往往有筆墨清隽、志行可觀者;而士林中辄弗與齒,豈與人為善之道!庶人在官,自古有之,今功令,吏得試為官;則固仕途中人,豈嘗薄之耶?要人以賢否為貴賤耳。
桂林陳中丞作「居官法戒錄」以教,為吏者固将引而進之也。
台邑陳植圭者,其先晉江人。
幼嗜學,工吟詠;家貧,以炷香影讀書。
後遊台,為道署書吏;有餘赀,周恤親黨,多購書教子。
所與交多善士,然諾必信。
其治家慈孝恭儉,祭祀必誠。
暇日辄潛取巾帚入文廟,掃塵穢,潔諸龛舍而歸。
有子震曜,補嘉義學弟子,亦優文行。
植圭既死,而家法嚴肅,内外井井有規;非有餘澤者不能也。
植圭試為吏時,有寄友蔡某詩雲:『公門修好行,此事視人為』。
佳哉!其言固桂林先生之所與耳(同上)。
海寇蔡骞聚黨數十艘,橫行溟渤,頻年擾台灣。
骞婦某氏,泉人婢也;勇而有謀,為其衆所服。
寇劫海上,不殺商民。
其黨獲婦女不敢犯者,婦之謀也。
甲子冬,寇率衆艘犯鳳山,慶太守捐赀具戰筏,先士卒圍賊于東港。
會骞舟擱淺沙,幾獲之;比衆賊小舟蟻附,牽去。
婦出桅頭,親擲火礶;太守發大炮擊之,中賊婦胸乳迸□。
北竄,創劇而斃。
由是,寇益恣睢,自速其禍。
衆皆謂婦亡,賊必敗;然不知殲賊婦者,太守之力也(同上)。
郡城樂善巷,陳張氏珍娘居也。
珍娘為貢士陳應魁妻,家富而好施與,立規以赈孤貧丐者。
每月朔望後次日,散給錢米;歲終,人給棉衣一襲、米鬥,以為常。
珍娘死,留産以治其事。
子孫守之,久不廢;至今稱其巷曰「樂善巷」。
婦人之仁而巷無居人,可以勸男子之知大義者矣(同上)。
島上談詩,名宦則以高觀察、孫司馬為最;而張、書、六範數禦史,并有可觀。
至藍鹿州呈黃玉圃數篇,在此地為經濟絕作;乃台灣之治經,而不可以詩目之矣。
其隐而在下者,自逸客沈文開而外,所見葢鮮。
「舊志」鈔錄,以孝廉陳輝為獨多;然亦清穩完構而已。
黃半偓(佺)語本性情,頗稱特出;陳俊臣(鬥南)五、七字中尚能完足,其它寂無聞焉。
近人則有諸生遊延元者,年八十餘,落魄海外,妻子俱沒。
所作沉秀警健;然好為聱牙而入于蹇澀者,故少全壁。
其佳句,如「舊社口」雲:『鑿徑看人遊草地,當門有犬吠桃花』;「羅漢門」雲:『埔頭家盡溪邊竹,山腳人歸雨暮村』;「半天寮」雲:『銀河卷幔寒冰入,草樹梳煙獵犬還』;『「九芎林」雲:『花開葉底春争綠,竹夾桃英酒換紅』;「台南」雲:『當寒不雪猶春到,歲暮還耕恍夏前』;自述雲:『學魚多懶羞為婦,作鳥無能祗信天』;皆極遒警。
廷元負性氣,獨孝廉潘振甲常與遊焉(同上)。
人有疑事,虔禱竈神,懷鏡出聽街談巷語,以蔔休咎,頗着靈驗;不知昉于何時。
然古詩有「鏡聽詞」,則是事相沿已久。
乾隆壬寅秋,彰邑漳、泉人以一錢兆釁,遂分氣類械鬥,蔓延諸羅,死者以數千計。
雖鎮帥與郡守北上彈壓,而梗頑不化,互尋報複;若不知其所以然者。
有老媪于靜夜祀竈鏡聽,聞有『殺到完了便歇』之語;蔔于神筄良是。
诰朝語于衆,俱懷隐憂;謂『果爾,則靡有孑遺矣!後械鬥之禍至諸邑之灣裡溪便歇(台地灣與完同音),其語始驗。
殆所謂「有其誠,則有其神」欤(「識小錄」)? 至誠之道必有前知;然亦有數存焉。
乾隆丙午春,有委弁換班兵渡台,洋中遇飓風,禱神獲安。
抵岸,懸棹楔于郡城隍廟,叩謝神佑,顔曰「福海春台」。
是冬,彰化奸民林爽文變起倉卒,連陷三邑。
圍困郡城,屢殒師徒;各省調兵撥饷,緻煩廟算。
及大将軍公中堂福康安、參贊海蘭察統領春甯等來台,解圍搗穴,獻俘内渡,而台灣始平。
可見未來之事,己兆于機先雲(同上)。
乾隆丙午冬,林、莊二逆構亂;郡守秋汀孫公在彰遇害。
時海防同知雙梧楊公兼權府事;明年春正月,福防同知冶堂楊公奉委來台視府事;其三月,原任台灣道蘅圃楊公奉旨補授台灣府知府。
郡人相慶曰:『三陽開泰,賊不足憂也』。
賊平,雙梧公曆任府道,在台十年,調劑補救;以乙夘秋緣事去。
後十年,而有蔡牽之變。
蔡牽者,洋匪也。
劫掠商船,官兵捕之急,遂竄台;勾結南北陸匪,攻陷鳳邑,逼圍郡城。
維時将寡兵單,民情惶惑;慶觀察佑之同薛侯耘廬招募義勇堵禦。
傳言内地檄委雙梧公押饷來台協剿,以安撫人心;并調遊擊吉公淩阿援南之軍回守郡城。
吉公能軍,輯和兵民,每挫賊鋒;輿人歌曰:『文有薛、武有吉,任爾蔡牽來,土城堅似鐵』。
嗣亂定,上以洋匪未靖,台地屢變,欲得熟手為守,特簡雙梧公,令馳驿赴任;于丙寅冬至日入閩省。
士民又相慶曰:『一陽來複矣』!迨抵任,則距傳言押饷來台時已越一年雲(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