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外編
遺迹寺觀遺事寓賢方伎兵燹叢談
邑無古迹;有之,則紅毛、鄭氏之所遺;故外之。
魚鐘粥鼓、雲卧岩栖,熏利欲者,或藉以一覺,而終不可與入聖賢之教;則亦外之。
二姚、帝子,疑迹蒼梧,須句、颛臾,猶宗有濟;非其鬼也,斯外之矣。
醫方蔔筮、占相星算、丹青圖畫、九流百家之書,非技進乎道,概為外學。
匹夫匹婦壹志孤行,要不違乎忠孝廉節之旨,似乎正矣;然或從其志而外之。
一葦杭河、乘桴浮海,名賢轶事,傳誦弗衰;要非此邦之所産,則以其地而外之。
元蜂、赤蟻、封狐、■〈豕句〉豕、毒螫跳梁,獵而剃之,禍及廬井,則以其兇而外之。
雨窗燈夕縱談舊事、酒醒茶熟破倦快心,然事無專屬,則猶以其瑣而外之。
外也而仍編之,繁而不可殺也。
述外編。
遺迹 寺觀 遺事 寓賢 方伎 兵燹 叢談 遺迹 赤嵌樓:在鎮北坊。
明萬曆末,荷蘭所築;背山面海,與安平鎮赤嵌城對峙;以糖水糯汁搗蜃灰,疊磚為垣,堅埒于石;周方四十五丈三尺;無雉堞,南北兩隅瞭亭挺出,僅容一人站立,灰飾精緻。
樓高凡三丈六尺有奇,雕欄淩空,軒豁四達。
其下磚砌如岩洞,曲折宏邃。
右後穴窖,左後浚井,前門外左複浚一井。
門額有紅毛字四,精鐵鑄成,莫能辨識。
先是潮水直達樓下,閩人謂:水涯高處為墈,訛作嵌,而台地所用磚瓦皆赤色,朝曦夕照,若虹吐、若霞蒸,故與安平城俱稱赤嵌。
又以築自荷蘭,亦名紅毛樓。
僞鄭貯火藥軍器于此。
入版圖後因之。
道标撥兵看守,司啟閉。
康熙六十年台變,門遂不扃,賊取門額鐵字以制器。
頻年地震,屋宇傾盡,四壁陡立;惟周垣堅好如故。
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梅移建縣署于其右,因嚴扃鐍,歲時則灑掃,俾邑人士覽勝焉。
赤嵌城(亦名台灣城):在安平鎮一鲲身。
沙碛孤浮海上,西南一道沙線,遙連二鲲身至七鲲身,以達府治。
灣轉内抱,北與鹿耳門隔港犄角如龜蛇相會狀。
明萬曆末,荷蘭設市于此,築磚城,制若崇台。
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
此台灣所由名也。
城基方廣二百七十六丈六尺,高凡三丈有奇,為兩層,各立雉堞,釘以鐵,瞭亭星布,淩空缥缈。
上層縮入丈許,設門三。
北門額镂灰字莫能識,大約記創築歲月者。
東畔嵌空數處,為曲洞、為幽宮。
城上四隅箕張,現存千斤大炮十五位。
複道重樓,傾圯已盡,基址可辨。
下層四面加圓凸。
南北規井,下入于海,上出于城,以防火攻。
現存大炮四位。
西城基内一井,半露半隐,水極清冽,可于城上引汲。
西北隅缭築為外城,抵于海,屋址高低,佶曲迷離其間。
政府第宅,舞榭歌亭,化為瓦礫。
倚城舊樓一座,榱棟豎巨機車一軸,可挽重物以登城。
大炮凡數位。
内城之北,基下辟小門,伛偻而入,磴道曲窄,已崩壞,地下有磚洞,高廣丈餘,長數丈,曲轉旁出。
舊傳近海處曾露出一洞,内得鉛子數百斛,今失其處;又「舊志」所載,螺梯風洞,俱不可複見。
大抵此城磚砌,層疊悉以糖水糯汁搗蜃灰傅之,堅不可劈。
其中或實或虛,鬼工奇絕,難以迹求。
國朝康熙元年,僞鄭就内城改建内府,塞北門欲辟南門,斧鑿不能入,乃止。
又惡台灣之名(閩音呼似埋完),改稱安平,門曰■〈門外吉内〉阚■〈門外失内〉,以春秋時鄭國有之■〈門外吉内〉■〈門外失内〉門也。
入版圖後,為協鎮署,廢而不居,台飓飄搖,連年地震,遂緻傾圯。
五十七年,鳳山縣知縣李丕煜,奉文葺之,前為門,中為堂,後為署。
旁列小屋數間,今貯火藥軍裝。
乾隆三年,協鎮沈廷耀建塘房二間于外城南門内,撥兵防守。
先是北面臨海一帶,短牆坍塌,潮水齧城基。
雍正十一年,協鎮陳倫炯砌之。
乾隆十四年,城西北暨教場南海岸沖崩,計一百八丈,邑監生方策捐銀三百兩築沙堤,協鎮沈廷耀成之。
按「舊志」載:荷蘭愛台地,借居于倭,不可。
乃绐之曰: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
遂許之。
荷蘭剪牛皮如縷,周圍圈匝已數十丈,因築此城,其說與明史所載佛郎機之绐呂宋相似。
夫呂宋王兄弟,記稱其武而有信。
當佛郎機奉黃金為壽,從乞地時,謂地如牛皮許大;姑笑許之。
後以不欲失信,乃歸地焉。
若倭之狡黠狼貪,恐難以绐而得也。
且城踞一鲲身全島,何用剪皮圈匝?或以所圈系鎮北坊之赤嵌樓,則一皮細縷,周圍奚止四十五丈三尺乎?至謂荷蘭與倭約歲貢鹿皮三萬張,倭以全台歸荷蘭;又外志雲:天啟甲子,荷蘭攻逐倭衆取之,遂築台灣赤嵌樓城,俱傳聞之誤。
荷蘭已于萬曆中據台矣。
荷蘭井:在鎮北坊赤嵌樓東北隅,距樓可二十餘丈。
紅毛所鑿,磚砌精緻。
相傳每風雨時,常有龜蛇浮遊水面。
乾隆十四年知縣魯鼎梅移建縣署。
今井在署内東北隅。
大井:在西定坊。
舊依海岸,海鹹井淡。
舟人在此登岸,名大井頭。
迩來民居稠密,填海成陸,市宅紛錯,距海半裡許矣。
「舊志」雲:開鑿莫知年代,相傳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抵台,曾于此井取水。
又傳明季時,紅毛築赤嵌樓,慮有火患,故鑿此井以制之。
烏鬼井:在鎮北坊。
水源極盛,雖旱不竭。
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
其人遍體純黑,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
先是紅毛命烏鬼鑿井,砌以菻荼,亦名菻荼井,今改甃磚甓。
舟人需水,鹹取汲焉。
馬兵營井:在甯南坊。
泉淡而甘,甲于諸井。
紅毛時鑿以灌園者。
僞鄭駐馬兵于此,故名。
今舊井已眢,改鑿其旁,相去數武。
一元子園亭:明甯靖王朱術桂宅也,在西定坊。
今為天後宮。
鄭成功墓:在武定裡洲仔尾;男經祔焉。
後奉旨遷葬内地南安縣。
北園别館:在永康裡。
僞鄭為其母董氏建,後廢。
康熙二十五年,巡道周昌因其地有茂林深竹,乃結亭築室為之記,且繪而圖之。
諸羅令季麒光顔曰「緻徹」。
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為海會寺。
陳氏别墅:在武定裡。
僞參軍陳永華所築。
今廢為檨林。
夢蝶園:在永康裡。
漳人李茂春遯迹于此,構茅亭居焉(陳永華記:昔莊周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蝴蝶,栩栩然蝶也。
人皆謂莊生善寐,餘獨謂不然。
夫心閑則意适,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棼;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吾友正青善寐,而喜莊氏書。
晚年能自解脫,擇于州治之東,伐茅辟圃,臨流而坐,日與二、三小童,植蔬種竹,滋藥弄卉,蔔處其中,而求名于餘。
夫正青,曠者也,其胸懷潇灑無物者也。
無物則無不物,故雖郊邑煙火之所,比鄰遊客樵夫之所阗咽,而翛然自遠;竹籬茅舍,若在世外,閑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真栩栩然蝶矣。
不夢夢也,夢尤夢也。
餘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為文記之)。
今為法華寺。
檨仔林:在甯南坊。
僞勇衛黃安故宅,後改為施襄壯侯祠,今圯。
五妃墓:在仁和裡魁鬥山。
明甯靖王朱術桂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同葬此。
國朝乾隆十一年,巡台禦史六十七、範鹹,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之,立墓道碑于大南門外,并系以詩。
十六年,知縣魯鼎梅修。
陳烈婦墓:在武定裡洲仔尾。
僞參軍陳永華女與其夫僞監國鄭克塽合葬處。
李先生墓:隆武舉人李茂春葬處。
在新昌裡。
按古迹初入「外編」,後以古迹有欽仰之意,改置第一本「地志」,薛刻未見。
謝君訂稿,仍置「外編」内,所記皆紅毛及僞鄭時事。
茲改「古迹」為「遺迹」,從薛刻入「外編」,而以本朝之福井、靈濟井、南壇井三者移入第一本「地志」「街裡」後。
古者,井、裡連稱,故移附。
又秀峰塔、正音書院、南湖書院三者,亦本朝所建,訂稿入第一本「地志」内「古迹」一門;薛刻從初稿入「外編」,删此三條。
茲為補錄,仍入第一本「地志」内「勝迹」篇府縣治、八景後。
寺觀 按訂稿,嶽帝廟、真武廟、聖公廟、吳真人廟、臨水夫人廟、三山國王廟、張睢陽廟、謝東山廟、韓文公祠、呂祖堂十條俱入第二本「壇廟」。
茲惟韓文公祠并大穆降莊謝東山、張睢陽二廟移入,餘從薛刻仍列于此。
嶽帝廟:在東安坊。
祀東嶽泰山之神,僞時建。
康熙間修。
乾隆十六年舉人許志剛、貢生陳國瑤輩,倡捐重建。
四十三年,裡衆何燦輩修。
真武廟:在東安坊。
祀北極佑聖真君。
按元武、北方七宿也。
其像龜蛇,而邑之形勝有安平鎮、七鲲身為天關,鹿耳門、北線尾為地軸,酷肖龜蛇。
鄭氏踞台,多建真武廟,以為此邦之鎮,廟有甯靖王書,扁曰「威靈赫奕」。
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修。
四十八年,裡衆重建。
規制甚偉。
雍正八年,知縣唐孝本勘斷廟左車路曠地一所,起蓋店屋,年納地稅銀四兩。
另前後左右店屋共二十間,各納地稅,以供香燈。
乾隆五十年,鄉賓黃世景等修。
五十三年,知府楊廷理續成。
嘉慶九年,裡人方相、林慶雲、蔡光準等,鸠衆複修;于本廟後建公館一所,以為營兵住宿,免其聚居廟内。
又「舊志」所載真武廟,一在鎮北坊,俗呼小上帝廟,僞時建。
康熙三十七年總鎮張玉麟來台,在洋遭風,夢神披發跣足,自樯而降,因重新之。
一在洲仔尾網寮,一在下洲仔甲,一在廣儲東裡,一在仁和裡下灣,一在崇德裡,一在大目降莊,俱為時所建者。
一在仁德裡嵌頂,康熙二十九年建。
一在歸仁南裡,康熙四十六年建。
一在保大東裡,康熙五十五年建。
三官堂:在甯南坊。
按師巫家有所謂天地水三官者,其說始于漢末宋景濂「跋揭奚斯三官祀記」,謂漢熹平間,漢中張修為太平道,張魯為五鬥米道,其法略同;而魯為尤甚。
自其祖陵、父衡造符書于蜀之雀鳴山,制鬼卒祭酒等号,分領部衆。
有疾者,令其自首書名氏及服罪之意,作三通。
其一上之天着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天地水三官。
三官之名實始于此。
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北魏始,蓋其時尊信道士,寇謙襲取張氏之說,而配以首月,為之節候耳。
邑有是堂,蓋自乾隆四十三年建,舊為知府蔣元樞祠。
聖公廟:在永康裡中樓仔街。
神姓倪,轶其名,生長海濱,熟識港道,為海舶總管,殁而為神,舟人鹹敬祀之。
康熙三十年,巡道高拱幹建。
乾隆五十四年,裡衿蔡廷萼等修。
又一在大東門内彌陀寺左,一在西定坊,曰總管宮,僞時建。
一在鎮北坊,總爺街,今圯。
吳真人廟:在西定坊新街,僞時建。
乾隆五年,裡人王紹堂倡修。
六十年,武舉張文雅等鸠衆重修。
神名本,同安白礁人。
母夢吞白龜而娠,生于宋太平興國四年,不茹葷,不受室,精岐黃術,以藥方濟人,廉恕不苟取。
景佑二年卒,裡人祀之,有禱辄應。
部使者請廟額,敕賜「慈濟」,慶元間,複敕為「忠顯」。
開禧二年,封英惠侯。
按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有。
荷蘭踞台,與漳、泉人貿易時,已建廟廣儲東裡矣。
嗣是鄭氏及諸将士皆漳、泉人,故廟祀真人甚盛。
或稱保生大帝廟,或稱大道公廟,或稱真君廟,或稱開山宮。
「通志」作慈濟宮,皆是也。
「舊志」所載,除廣儲東裡外,其在西定坊,尚有北線尾廟。
其在鎮北者二:觀音亭邊,僞時建;水仔尾,康熙三十五年建。
在永康裡者一,石頭坑武定裡者一。
廟後古榕,蔭可數畝。
在歸仁北裡者一,舊社口僞時建。
在文賢裡一圖者三,山頭社、大甲社、月眉池;在文賢裡二圖者一,俱裡衆所建。
在大目降莊者一,僞時建。
又「府志」載,在安平鎮者三。
臨水夫人廟:在甯南坊。
今移在東安坊山仔尾。
乾隆五十一年裡人粱厚鸠衆建。
神名進姑,福州人陳昌女,唐大曆二年生。
秉靈通幻,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因脫胎祈雨,尋卒。
年僅二十有四。
訣雲:吾死後必為神救人産難。
建甯陳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不産,神見形療之,産蛇數鬥,其婦獲安。
古田縣臨水鄉有白蛇洞,巨蛇吐氣為疫疠。
一日鄉人見朱衣人仗劍索蛇斬之。
诘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
遂不見。
乃立廟于洞上,凡禁魅卻魃、祝厘祈嗣,有禱必應。
宋淳佑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複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
三山國王廟:在小北門内鎮北坊水仔尾。
祀粵潮州、巾山、明山、獨山之神。
三山在揭陽縣界。
原廟在巾山之麓,賜額明贶。
潮之諸邑皆有祠祀,粵人來台者鹹奉其香火,故建廟雲。
雍正七年,知縣楊允玺、遊擊林夢熊,率粵東諸商民建。
嘉慶七年監生翁峻等修。
置店六間,即在本廟後,收租以供香火。
水仙廟:在西定坊港口。
祀大禹王,配以伍員、屈平、王勃、李白。
「舊志」雲:鸱夷之浮,汨羅之沉,忠魂千古。
王勃省親交趾,溺于南海,殁而為神。
雖李白表墓謝山,前人經訂釆石之訛,第騎■〈馬京〉仙去,其說習傳久矣。
今海船或遭狂颷,危不可保時,有劃水仙一法,靈感不可思議。
其法:在船諸人,各披發蹲舷間,執食箸作撥棹勢,假口為钲鼓聲,如五日競渡狀,雖樯傾舵折,亦可破浪穿風,疾飛倚岸,屢有征驗。
非甚危急不可輕試雲。
廟為康熙五十四年泉、漳諸商建,壯麗勝于他廟。
乾隆六年修,有大小店凡若幹,年收租息以奉香燈,立碑記于西偏之覺津亭。
二十九年商人蘇萬利等倡修,郡守蘇允焄有清界勒石碑,記見「藝文」。
嘉慶元年商人複修焉。
五帝廟(亦名五聖王):在甯南坊。
按「舊志」雲:五帝者,五行帝也。
又曰:邑所祀者,五顯靈官也。
按五行之帝見于經典,則天子之所祀也。
五顯靈官,則師巫之所稱耳。
「夷堅志」謂五聖廟,即五顯之祖祠。
「七修類稿」謂五通神即五聖。
趙耘崧「陔餘叢考」謂:五聖、五顯、五通名雖異,而實則同。
「通志」亦載:福州五顯廟,舊名五通廟。
今考五通之祀,在宋已盛,為祟害人,俗所怖懼。
「朱子語類」載:婺源五通神甚赫,仕宦入其鄉者,必先拜于五通廟,否則禍立至。
朱子歸婺源谒祖,族人請拜五通廟,不許,衆皆怖甚。
是日宴族人,衆中醉歸者多病洩瀉,晨起有蛇死于階下,衆嘩,謂五通為祟。
朱子曰:莫冤枉了五通。
蓋洩瀉者,皆酒食之所傷也,蛇偶自死耳。
鈕玉樵謂明太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乞恩。
帝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
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可耳。
命江南人各立尺五小廟祀之。
俗謂之五聖廟。
後遂樹頭花閑、雞埘豕圈,小有災殃,辄曰五聖為祟。
國朝湯斌巡撫江南,奏毀之。
其禍遂絕。
蓋所謂五通、五聖者如此,然不雲五顯也。
今福州所祀五帝,衆以為瘟疫神,群怖之。
按五色塑像頗兇惡,民間有小訟不決,擊鼓設誓于其廟,遂釋而亦不及五顯。
五顯則自為神,其塑像五人,與所謂五帝者不同。
則師巫輩所謂靈官也。
然凡此所雲,皆五神并祀者。
今邑所祀,僅三眼神一人,又不知其為何神也。
開山王廟:在東安坊。
舊圯,乾隆年間邑人何燦鸠建。
邑又有稱王公廟、大人廟、三老爺廟者,不知何神。
或雲皆即澎湖将軍澳之神也。
「舊志」雲:神之姓名事迹無考,豈隋開皇中虎贲陳棱略地至此,因祀之欤?又曰:「舊志」「府志」載,邑治東安坊有開山王廟,今圯。
長興裡有王公廟,俱僞時所建。
查各坊裡社廟,以王公大人稱者甚夥。
東安坊則山川台、坑仔底;西定坊則王宮港、草仔藔、海防署前;甯南坊則馬兵營、打石街;鎮北坊則普濟殿、三老爺宮,以及安平鎮、青鲲身、北線尾、喜樹仔、永豐裡、紅毛寮。
中路南潭等處廟宇大小不一,概号曰代天府。
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晰。
诘其姓名,莫有知者。
所傳王誕之辰,必推頭家數人,沿門醵資,演戲展祭。
每一年即大斂财,延道流設王醮二、三晝夜,謂之送瘟。
造木為船,糊紙像三,儀仗俨如王者,盛陳優觞,跪進酒食,名為請王。
愚民争投告牒畢,乃奉各紙像置船中,競赍柴米。
凡百器用兵械财寶以紙或綢為之,無一不具;推船入水,順流揚帆而去,則已。
或洄泊岸側,則其鄉必更設醮造船以禳。
每費累數百金,少亦不下百金。
雖窮村僻壤,罔敢吝惜,以為禍福立至。
噫!此誣神惑民之甚者也。
玉皇太子宮:在鎮北坊。
僞時建,俗呼四舍廟。
康熙二十七年,總鎮楊文魁修。
一在西定坊,曰上太子宮;一在士墼埕尾,曰下太子宮;一在長興裡;俱僞時建。
呂祖廟:在東安坊。
祀純陽子呂洞賓,唐進士呂岩也。
嘉慶九年,以清江浦靈應,編入祀典。
初,東安坊準提寺側有祀像,嘉慶十二年拔貢生張青峰等修建,改今名。
十四及二十五年,俱黃拔萃、陳廷瑜、韋啟億捐修。
海靖寺(舊名海會寺,亦名開元寺)在永康裡。
其初為鄭氏北園别館,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
有碑記,置田五十甲,坐寺後洲仔莊;園六甲有奇,坐寺後;又檨園所,以供香燈。
十五年,巡道書成修。
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倡修,陳朝梁董其事。
嘉慶元年,提督哈當阿修,改今名焉。
竹溪寺:在永康裡。
「舊志」雲:徑曲境幽,清溪環抱,有竹木之勝。
香燈田一十二甲,坐尖仔莊。
乾隆五十四年,裡人蔡和生倡修。
嘉慶元年,黃锺嶽、吳邦傑等複鸠衆修。
黃檗寺:在大北門外。
「舊志」雲:唐沙門正幹,莆田人,吳姓,從六祖曹溪得法。
歸至福州黃檗山,曰:吾受記于師,逢苦即住,其在此乎。
遂即山建寺,是為黃檗初祖。
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
三十一年火。
三十二年僧募衆重建,竹木花果甚盛。
乾隆五十六年裡人修。
法華寺:在永康裡。
舊為夢蝶園,康熙二十二年改為寺。
知府蔣毓英以寺後曠地二甲零為香燈費。
四十七年,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增建前堂,為火神廟,置香燈園一所,坐港西裡大湖莊。
堂後設鐘鼓二樓,結茅亭于鼓樓後,曰息機亭,周莳花木。
彌陀寺:在大東門内永康裡。
僞時建,尋毀。
康熙五十七年,裡人董大彩修建。
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及僧房,裡人陳仕俊複增建之。
寺田坐鳳山呵嗹甲尾,歲收租榖七十二石。
又寺後園一所,俱裡人黃士甫、曾亨觀捐置。
嘉慶四年董事黃锺嶽、程肇榮等鸠衆修。
萬壽寺:在小東門外永康裡北。
初為慶祝所,後改為寺,詳見「政志」。
廣慈庵:在東安坊。
康熙三十一年建。
環植修竹,前對小峰,境最幽雅。
香燈田在諸羅犁頭标大道公營,載租谷六十五石,諸羅縣知縣張■〈王尹〉撥給。
觀音宮:一在甯南坊,曰觀音堂,僞時建。
後改祀五帝,今在五帝廟内。
一在西定坊道署東南隅,曰觀音閣。
雍正二年巡道吳昌祚建。
一在鎮北坊曰觀音亭,僞時建。
康熙三十二年修,并建後堂。
乾隆五十六年裡人陳漳山等重修。
一在永康裡北路頭,康熙五十四年裡人李二建。
一在廣儲東裡,僞時建。
一在廣儲西裡,康熙四十四年,海防同知洪一棟建。
一在大目降莊,康熙間裡衆建。
一在大西門外風神廟後,乾隆十一年商民建,祔祀知府方邦基。
一在羅漢門,雍正十一年縣丞葉文炳建,乾隆十七年修,知縣魯鼎梅序。
重慶寺:在甯
魚鐘粥鼓、雲卧岩栖,熏利欲者,或藉以一覺,而終不可與入聖賢之教;則亦外之。
二姚、帝子,疑迹蒼梧,須句、颛臾,猶宗有濟;非其鬼也,斯外之矣。
醫方蔔筮、占相星算、丹青圖畫、九流百家之書,非技進乎道,概為外學。
匹夫匹婦壹志孤行,要不違乎忠孝廉節之旨,似乎正矣;然或從其志而外之。
一葦杭河、乘桴浮海,名賢轶事,傳誦弗衰;要非此邦之所産,則以其地而外之。
元蜂、赤蟻、封狐、■〈豕句〉豕、毒螫跳梁,獵而剃之,禍及廬井,則以其兇而外之。
雨窗燈夕縱談舊事、酒醒茶熟破倦快心,然事無專屬,則猶以其瑣而外之。
外也而仍編之,繁而不可殺也。
述外編。
遺迹 寺觀 遺事 寓賢 方伎 兵燹 叢談 遺迹 赤嵌樓:在鎮北坊。
明萬曆末,荷蘭所築;背山面海,與安平鎮赤嵌城對峙;以糖水糯汁搗蜃灰,疊磚為垣,堅埒于石;周方四十五丈三尺;無雉堞,南北兩隅瞭亭挺出,僅容一人站立,灰飾精緻。
樓高凡三丈六尺有奇,雕欄淩空,軒豁四達。
其下磚砌如岩洞,曲折宏邃。
右後穴窖,左後浚井,前門外左複浚一井。
門額有紅毛字四,精鐵鑄成,莫能辨識。
先是潮水直達樓下,閩人謂:水涯高處為墈,訛作嵌,而台地所用磚瓦皆赤色,朝曦夕照,若虹吐、若霞蒸,故與安平城俱稱赤嵌。
又以築自荷蘭,亦名紅毛樓。
僞鄭貯火藥軍器于此。
入版圖後因之。
道标撥兵看守,司啟閉。
康熙六十年台變,門遂不扃,賊取門額鐵字以制器。
頻年地震,屋宇傾盡,四壁陡立;惟周垣堅好如故。
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梅移建縣署于其右,因嚴扃鐍,歲時則灑掃,俾邑人士覽勝焉。
赤嵌城(亦名台灣城):在安平鎮一鲲身。
沙碛孤浮海上,西南一道沙線,遙連二鲲身至七鲲身,以達府治。
灣轉内抱,北與鹿耳門隔港犄角如龜蛇相會狀。
明萬曆末,荷蘭設市于此,築磚城,制若崇台。
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
此台灣所由名也。
城基方廣二百七十六丈六尺,高凡三丈有奇,為兩層,各立雉堞,釘以鐵,瞭亭星布,淩空缥缈。
上層縮入丈許,設門三。
北門額镂灰字莫能識,大約記創築歲月者。
東畔嵌空數處,為曲洞、為幽宮。
城上四隅箕張,現存千斤大炮十五位。
複道重樓,傾圯已盡,基址可辨。
下層四面加圓凸。
南北規井,下入于海,上出于城,以防火攻。
現存大炮四位。
西城基内一井,半露半隐,水極清冽,可于城上引汲。
西北隅缭築為外城,抵于海,屋址高低,佶曲迷離其間。
政府第宅,舞榭歌亭,化為瓦礫。
倚城舊樓一座,榱棟豎巨機車一軸,可挽重物以登城。
大炮凡數位。
内城之北,基下辟小門,伛偻而入,磴道曲窄,已崩壞,地下有磚洞,高廣丈餘,長數丈,曲轉旁出。
舊傳近海處曾露出一洞,内得鉛子數百斛,今失其處;又「舊志」所載,螺梯風洞,俱不可複見。
大抵此城磚砌,層疊悉以糖水糯汁搗蜃灰傅之,堅不可劈。
其中或實或虛,鬼工奇絕,難以迹求。
國朝康熙元年,僞鄭就内城改建内府,塞北門欲辟南門,斧鑿不能入,乃止。
又惡台灣之名(閩音呼似埋完),改稱安平,門曰■〈門外吉内〉阚■〈門外失内〉,以春秋時鄭國有之■〈門外吉内〉■〈門外失内〉門也。
入版圖後,為協鎮署,廢而不居,台飓飄搖,連年地震,遂緻傾圯。
五十七年,鳳山縣知縣李丕煜,奉文葺之,前為門,中為堂,後為署。
旁列小屋數間,今貯火藥軍裝。
乾隆三年,協鎮沈廷耀建塘房二間于外城南門内,撥兵防守。
先是北面臨海一帶,短牆坍塌,潮水齧城基。
雍正十一年,協鎮陳倫炯砌之。
乾隆十四年,城西北暨教場南海岸沖崩,計一百八丈,邑監生方策捐銀三百兩築沙堤,協鎮沈廷耀成之。
按「舊志」載:荷蘭愛台地,借居于倭,不可。
乃绐之曰: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
遂許之。
荷蘭剪牛皮如縷,周圍圈匝已數十丈,因築此城,其說與明史所載佛郎機之绐呂宋相似。
夫呂宋王兄弟,記稱其武而有信。
當佛郎機奉黃金為壽,從乞地時,謂地如牛皮許大;姑笑許之。
後以不欲失信,乃歸地焉。
若倭之狡黠狼貪,恐難以绐而得也。
且城踞一鲲身全島,何用剪皮圈匝?或以所圈系鎮北坊之赤嵌樓,則一皮細縷,周圍奚止四十五丈三尺乎?至謂荷蘭與倭約歲貢鹿皮三萬張,倭以全台歸荷蘭;又外志雲:天啟甲子,荷蘭攻逐倭衆取之,遂築台灣赤嵌樓城,俱傳聞之誤。
荷蘭已于萬曆中據台矣。
荷蘭井:在鎮北坊赤嵌樓東北隅,距樓可二十餘丈。
紅毛所鑿,磚砌精緻。
相傳每風雨時,常有龜蛇浮遊水面。
乾隆十四年知縣魯鼎梅移建縣署。
今井在署内東北隅。
大井:在西定坊。
舊依海岸,海鹹井淡。
舟人在此登岸,名大井頭。
迩來民居稠密,填海成陸,市宅紛錯,距海半裡許矣。
「舊志」雲:開鑿莫知年代,相傳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抵台,曾于此井取水。
又傳明季時,紅毛築赤嵌樓,慮有火患,故鑿此井以制之。
烏鬼井:在鎮北坊。
水源極盛,雖旱不竭。
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
其人遍體純黑,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
先是紅毛命烏鬼鑿井,砌以菻荼,亦名菻荼井,今改甃磚甓。
舟人需水,鹹取汲焉。
馬兵營井:在甯南坊。
泉淡而甘,甲于諸井。
紅毛時鑿以灌園者。
僞鄭駐馬兵于此,故名。
今舊井已眢,改鑿其旁,相去數武。
一元子園亭:明甯靖王朱術桂宅也,在西定坊。
今為天後宮。
鄭成功墓:在武定裡洲仔尾;男經祔焉。
後奉旨遷葬内地南安縣。
北園别館:在永康裡。
僞鄭為其母董氏建,後廢。
康熙二十五年,巡道周昌因其地有茂林深竹,乃結亭築室為之記,且繪而圖之。
諸羅令季麒光顔曰「緻徹」。
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為海會寺。
陳氏别墅:在武定裡。
僞參軍陳永華所築。
今廢為檨林。
夢蝶園:在永康裡。
漳人李茂春遯迹于此,構茅亭居焉(陳永華記:昔莊周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蝴蝶,栩栩然蝶也。
人皆謂莊生善寐,餘獨謂不然。
夫心閑則意适,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棼;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吾友正青善寐,而喜莊氏書。
晚年能自解脫,擇于州治之東,伐茅辟圃,臨流而坐,日與二、三小童,植蔬種竹,滋藥弄卉,蔔處其中,而求名于餘。
夫正青,曠者也,其胸懷潇灑無物者也。
無物則無不物,故雖郊邑煙火之所,比鄰遊客樵夫之所阗咽,而翛然自遠;竹籬茅舍,若在世外,閑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真栩栩然蝶矣。
不夢夢也,夢尤夢也。
餘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為文記之)。
今為法華寺。
檨仔林:在甯南坊。
僞勇衛黃安故宅,後改為施襄壯侯祠,今圯。
五妃墓:在仁和裡魁鬥山。
明甯靖王朱術桂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同葬此。
國朝乾隆十一年,巡台禦史六十七、範鹹,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之,立墓道碑于大南門外,并系以詩。
十六年,知縣魯鼎梅修。
陳烈婦墓:在武定裡洲仔尾。
僞參軍陳永華女與其夫僞監國鄭克塽合葬處。
李先生墓:隆武舉人李茂春葬處。
在新昌裡。
按古迹初入「外編」,後以古迹有欽仰之意,改置第一本「地志」,薛刻未見。
謝君訂稿,仍置「外編」内,所記皆紅毛及僞鄭時事。
茲改「古迹」為「遺迹」,從薛刻入「外編」,而以本朝之福井、靈濟井、南壇井三者移入第一本「地志」「街裡」後。
古者,井、裡連稱,故移附。
又秀峰塔、正音書院、南湖書院三者,亦本朝所建,訂稿入第一本「地志」内「古迹」一門;薛刻從初稿入「外編」,删此三條。
茲為補錄,仍入第一本「地志」内「勝迹」篇府縣治、八景後。
寺觀 按訂稿,嶽帝廟、真武廟、聖公廟、吳真人廟、臨水夫人廟、三山國王廟、張睢陽廟、謝東山廟、韓文公祠、呂祖堂十條俱入第二本「壇廟」。
茲惟韓文公祠并大穆降莊謝東山、張睢陽二廟移入,餘從薛刻仍列于此。
嶽帝廟:在東安坊。
祀東嶽泰山之神,僞時建。
康熙間修。
乾隆十六年舉人許志剛、貢生陳國瑤輩,倡捐重建。
四十三年,裡衆何燦輩修。
真武廟:在東安坊。
祀北極佑聖真君。
按元武、北方七宿也。
其像龜蛇,而邑之形勝有安平鎮、七鲲身為天關,鹿耳門、北線尾為地軸,酷肖龜蛇。
鄭氏踞台,多建真武廟,以為此邦之鎮,廟有甯靖王書,扁曰「威靈赫奕」。
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修。
四十八年,裡衆重建。
規制甚偉。
雍正八年,知縣唐孝本勘斷廟左車路曠地一所,起蓋店屋,年納地稅銀四兩。
另前後左右店屋共二十間,各納地稅,以供香燈。
乾隆五十年,鄉賓黃世景等修。
五十三年,知府楊廷理續成。
嘉慶九年,裡人方相、林慶雲、蔡光準等,鸠衆複修;于本廟後建公館一所,以為營兵住宿,免其聚居廟内。
又「舊志」所載真武廟,一在鎮北坊,俗呼小上帝廟,僞時建。
康熙三十七年總鎮張玉麟來台,在洋遭風,夢神披發跣足,自樯而降,因重新之。
一在洲仔尾網寮,一在下洲仔甲,一在廣儲東裡,一在仁和裡下灣,一在崇德裡,一在大目降莊,俱為時所建者。
一在仁德裡嵌頂,康熙二十九年建。
一在歸仁南裡,康熙四十六年建。
一在保大東裡,康熙五十五年建。
三官堂:在甯南坊。
按師巫家有所謂天地水三官者,其說始于漢末宋景濂「跋揭奚斯三官祀記」,謂漢熹平間,漢中張修為太平道,張魯為五鬥米道,其法略同;而魯為尤甚。
自其祖陵、父衡造符書于蜀之雀鳴山,制鬼卒祭酒等号,分領部衆。
有疾者,令其自首書名氏及服罪之意,作三通。
其一上之天着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天地水三官。
三官之名實始于此。
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北魏始,蓋其時尊信道士,寇謙襲取張氏之說,而配以首月,為之節候耳。
邑有是堂,蓋自乾隆四十三年建,舊為知府蔣元樞祠。
聖公廟:在永康裡中樓仔街。
神姓倪,轶其名,生長海濱,熟識港道,為海舶總管,殁而為神,舟人鹹敬祀之。
康熙三十年,巡道高拱幹建。
乾隆五十四年,裡衿蔡廷萼等修。
又一在大東門内彌陀寺左,一在西定坊,曰總管宮,僞時建。
一在鎮北坊,總爺街,今圯。
吳真人廟:在西定坊新街,僞時建。
乾隆五年,裡人王紹堂倡修。
六十年,武舉張文雅等鸠衆重修。
神名本,同安白礁人。
母夢吞白龜而娠,生于宋太平興國四年,不茹葷,不受室,精岐黃術,以藥方濟人,廉恕不苟取。
景佑二年卒,裡人祀之,有禱辄應。
部使者請廟額,敕賜「慈濟」,慶元間,複敕為「忠顯」。
開禧二年,封英惠侯。
按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有。
荷蘭踞台,與漳、泉人貿易時,已建廟廣儲東裡矣。
嗣是鄭氏及諸将士皆漳、泉人,故廟祀真人甚盛。
或稱保生大帝廟,或稱大道公廟,或稱真君廟,或稱開山宮。
「通志」作慈濟宮,皆是也。
「舊志」所載,除廣儲東裡外,其在西定坊,尚有北線尾廟。
其在鎮北者二:觀音亭邊,僞時建;水仔尾,康熙三十五年建。
在永康裡者一,石頭坑武定裡者一。
廟後古榕,蔭可數畝。
在歸仁北裡者一,舊社口僞時建。
在文賢裡一圖者三,山頭社、大甲社、月眉池;在文賢裡二圖者一,俱裡衆所建。
在大目降莊者一,僞時建。
又「府志」載,在安平鎮者三。
臨水夫人廟:在甯南坊。
今移在東安坊山仔尾。
乾隆五十一年裡人粱厚鸠衆建。
神名進姑,福州人陳昌女,唐大曆二年生。
秉靈通幻,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因脫胎祈雨,尋卒。
年僅二十有四。
訣雲:吾死後必為神救人産難。
建甯陳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不産,神見形療之,産蛇數鬥,其婦獲安。
古田縣臨水鄉有白蛇洞,巨蛇吐氣為疫疠。
一日鄉人見朱衣人仗劍索蛇斬之。
诘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
遂不見。
乃立廟于洞上,凡禁魅卻魃、祝厘祈嗣,有禱必應。
宋淳佑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複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
三山國王廟:在小北門内鎮北坊水仔尾。
祀粵潮州、巾山、明山、獨山之神。
三山在揭陽縣界。
原廟在巾山之麓,賜額明贶。
潮之諸邑皆有祠祀,粵人來台者鹹奉其香火,故建廟雲。
雍正七年,知縣楊允玺、遊擊林夢熊,率粵東諸商民建。
嘉慶七年監生翁峻等修。
置店六間,即在本廟後,收租以供香火。
水仙廟:在西定坊港口。
祀大禹王,配以伍員、屈平、王勃、李白。
「舊志」雲:鸱夷之浮,汨羅之沉,忠魂千古。
王勃省親交趾,溺于南海,殁而為神。
雖李白表墓謝山,前人經訂釆石之訛,第騎■〈馬京〉仙去,其說習傳久矣。
今海船或遭狂颷,危不可保時,有劃水仙一法,靈感不可思議。
其法:在船諸人,各披發蹲舷間,執食箸作撥棹勢,假口為钲鼓聲,如五日競渡狀,雖樯傾舵折,亦可破浪穿風,疾飛倚岸,屢有征驗。
非甚危急不可輕試雲。
廟為康熙五十四年泉、漳諸商建,壯麗勝于他廟。
乾隆六年修,有大小店凡若幹,年收租息以奉香燈,立碑記于西偏之覺津亭。
二十九年商人蘇萬利等倡修,郡守蘇允焄有清界勒石碑,記見「藝文」。
嘉慶元年商人複修焉。
五帝廟(亦名五聖王):在甯南坊。
按「舊志」雲:五帝者,五行帝也。
又曰:邑所祀者,五顯靈官也。
按五行之帝見于經典,則天子之所祀也。
五顯靈官,則師巫之所稱耳。
「夷堅志」謂五聖廟,即五顯之祖祠。
「七修類稿」謂五通神即五聖。
趙耘崧「陔餘叢考」謂:五聖、五顯、五通名雖異,而實則同。
「通志」亦載:福州五顯廟,舊名五通廟。
今考五通之祀,在宋已盛,為祟害人,俗所怖懼。
「朱子語類」載:婺源五通神甚赫,仕宦入其鄉者,必先拜于五通廟,否則禍立至。
朱子歸婺源谒祖,族人請拜五通廟,不許,衆皆怖甚。
是日宴族人,衆中醉歸者多病洩瀉,晨起有蛇死于階下,衆嘩,謂五通為祟。
朱子曰:莫冤枉了五通。
蓋洩瀉者,皆酒食之所傷也,蛇偶自死耳。
鈕玉樵謂明太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乞恩。
帝曰:汝固多人,無從稽考。
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可耳。
命江南人各立尺五小廟祀之。
俗謂之五聖廟。
後遂樹頭花閑、雞埘豕圈,小有災殃,辄曰五聖為祟。
國朝湯斌巡撫江南,奏毀之。
其禍遂絕。
蓋所謂五通、五聖者如此,然不雲五顯也。
今福州所祀五帝,衆以為瘟疫神,群怖之。
按五色塑像頗兇惡,民間有小訟不決,擊鼓設誓于其廟,遂釋而亦不及五顯。
五顯則自為神,其塑像五人,與所謂五帝者不同。
則師巫輩所謂靈官也。
然凡此所雲,皆五神并祀者。
今邑所祀,僅三眼神一人,又不知其為何神也。
開山王廟:在東安坊。
舊圯,乾隆年間邑人何燦鸠建。
邑又有稱王公廟、大人廟、三老爺廟者,不知何神。
或雲皆即澎湖将軍澳之神也。
「舊志」雲:神之姓名事迹無考,豈隋開皇中虎贲陳棱略地至此,因祀之欤?又曰:「舊志」「府志」載,邑治東安坊有開山王廟,今圯。
長興裡有王公廟,俱僞時所建。
查各坊裡社廟,以王公大人稱者甚夥。
東安坊則山川台、坑仔底;西定坊則王宮港、草仔藔、海防署前;甯南坊則馬兵營、打石街;鎮北坊則普濟殿、三老爺宮,以及安平鎮、青鲲身、北線尾、喜樹仔、永豐裡、紅毛寮。
中路南潭等處廟宇大小不一,概号曰代天府。
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晰。
诘其姓名,莫有知者。
所傳王誕之辰,必推頭家數人,沿門醵資,演戲展祭。
每一年即大斂财,延道流設王醮二、三晝夜,謂之送瘟。
造木為船,糊紙像三,儀仗俨如王者,盛陳優觞,跪進酒食,名為請王。
愚民争投告牒畢,乃奉各紙像置船中,競赍柴米。
凡百器用兵械财寶以紙或綢為之,無一不具;推船入水,順流揚帆而去,則已。
或洄泊岸側,則其鄉必更設醮造船以禳。
每費累數百金,少亦不下百金。
雖窮村僻壤,罔敢吝惜,以為禍福立至。
噫!此誣神惑民之甚者也。
玉皇太子宮:在鎮北坊。
僞時建,俗呼四舍廟。
康熙二十七年,總鎮楊文魁修。
一在西定坊,曰上太子宮;一在士墼埕尾,曰下太子宮;一在長興裡;俱僞時建。
呂祖廟:在東安坊。
祀純陽子呂洞賓,唐進士呂岩也。
嘉慶九年,以清江浦靈應,編入祀典。
初,東安坊準提寺側有祀像,嘉慶十二年拔貢生張青峰等修建,改今名。
十四及二十五年,俱黃拔萃、陳廷瑜、韋啟億捐修。
海靖寺(舊名海會寺,亦名開元寺)在永康裡。
其初為鄭氏北園别館,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
有碑記,置田五十甲,坐寺後洲仔莊;園六甲有奇,坐寺後;又檨園所,以供香燈。
十五年,巡道書成修。
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倡修,陳朝梁董其事。
嘉慶元年,提督哈當阿修,改今名焉。
竹溪寺:在永康裡。
「舊志」雲:徑曲境幽,清溪環抱,有竹木之勝。
香燈田一十二甲,坐尖仔莊。
乾隆五十四年,裡人蔡和生倡修。
嘉慶元年,黃锺嶽、吳邦傑等複鸠衆修。
黃檗寺:在大北門外。
「舊志」雲:唐沙門正幹,莆田人,吳姓,從六祖曹溪得法。
歸至福州黃檗山,曰:吾受記于師,逢苦即住,其在此乎。
遂即山建寺,是為黃檗初祖。
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
三十一年火。
三十二年僧募衆重建,竹木花果甚盛。
乾隆五十六年裡人修。
法華寺:在永康裡。
舊為夢蝶園,康熙二十二年改為寺。
知府蔣毓英以寺後曠地二甲零為香燈費。
四十七年,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增建前堂,為火神廟,置香燈園一所,坐港西裡大湖莊。
堂後設鐘鼓二樓,結茅亭于鼓樓後,曰息機亭,周莳花木。
彌陀寺:在大東門内永康裡。
僞時建,尋毀。
康熙五十七年,裡人董大彩修建。
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及僧房,裡人陳仕俊複增建之。
寺田坐鳳山呵嗹甲尾,歲收租榖七十二石。
又寺後園一所,俱裡人黃士甫、曾亨觀捐置。
嘉慶四年董事黃锺嶽、程肇榮等鸠衆修。
萬壽寺:在小東門外永康裡北。
初為慶祝所,後改為寺,詳見「政志」。
廣慈庵:在東安坊。
康熙三十一年建。
環植修竹,前對小峰,境最幽雅。
香燈田在諸羅犁頭标大道公營,載租谷六十五石,諸羅縣知縣張■〈王尹〉撥給。
觀音宮:一在甯南坊,曰觀音堂,僞時建。
後改祀五帝,今在五帝廟内。
一在西定坊道署東南隅,曰觀音閣。
雍正二年巡道吳昌祚建。
一在鎮北坊曰觀音亭,僞時建。
康熙三十二年修,并建後堂。
乾隆五十六年裡人陳漳山等重修。
一在永康裡北路頭,康熙五十四年裡人李二建。
一在廣儲東裡,僞時建。
一在廣儲西裡,康熙四十四年,海防同知洪一棟建。
一在大目降莊,康熙間裡衆建。
一在大西門外風神廟後,乾隆十一年商民建,祔祀知府方邦基。
一在羅漢門,雍正十一年縣丞葉文炳建,乾隆十七年修,知縣魯鼎梅序。
重慶寺:在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