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軍志 營制(營署附)汛塘教場船政屯番恤賞軍官戎略義民 屯戍,弭亂之軍也;征伐,戡亂之軍也。

    于文,止戈為武,二者是已。

    台始以征伐底定,而其後遂立屯戍;設營置堡,守以内地之兵,三年更代,恤賞備至;所謂搏諜賊、诘奸慝,弭亂于未然者。

    蓋屯戍之軍得其用,則征伐可以無施焉。

    昔周锺瑄作「諸羅邑志」,其時北路新辟,土地遼闊,未嘗置兵。

    锺瑄私議以為必撥鎮标一營,屯于半線之上。

    其隐憂急切,反複披陳;觀其言若深入阻深之區得千餘兵,即可高枕而卧者,休哉休哉!戍兵之效一至此乎?抑為當時言之,而勢變風移,固有不同者乎?國家律令周詳,無遠弗屆。

    營塘堆汛,布列海陬;材官樓船,備人備制。

    讀貝子公「善後事宜」,則營兵離伍、貿易包庇娼賭者,必行究處。

    蓋慮弭亂之兵或以兆亂,又曷以語于勘亂也。

    因并着其詳,使後之征武衛者,有所考焉。

    述軍志第四。

     營制(營署附) 汛塘 教場 船政 屯番 恤賞 軍官 戡定戎略 義民 營制(營署附) 軍營駐邑轄之内者,其大綱有三:曰總鎮标營,馭全台者也;台協水師營,防海口者也;城守營,為邑治而設者也。

    并詳于後。

     舊制:鎮守台灣總兵官一員,雍正十一年議準,照山、陝沿邊之例,為挂印總兵,帶方印;駐台灣府城鎮北坊(乾隆五年,總鎮何勉築堡,語在「城池志」)。

    中營中軍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八百三十五名(内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二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中路口,營在鎮北坊。

    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八百五十五名(内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四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北路口,營在鎮北坊。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八百五十五名(内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實兵八百四十六名)、馬四十匹,駐防南路口,營在東安坊。

     協鎮台灣水師,營在安平鎮(鎮城一座,坐北向南,紅毛所建。

    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玉麟奏準就城内建倉貯粟三萬石,交營收管,遞年砻米給兵,以免赴府支運之勞)。

    本協副将一員。

    中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俱駐防安平鎮,仍與右營輪防鹿耳門)、把總四員(内二員随防安平、二員分防大港、蚊港二汛)、步戰守兵七百八十二名(内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舵工炊糧十五名,實兵七百五十八名)、戰船一十五隻(俱「平」字号。

    舊為一十九隻,乾隆二十五年裁其一,至三十三年又裁其三)、炮架八座(鹿耳門汛)、炮台七座(外海蚊港汛四座,大港汛三座)、煙墩十一座(蚊港六、大港五)。

    左營遊擊一員(駐防鹿仔港)、守備一員(駐防笨港)、千總二員(内一員随防鹿仔港、一員分防大突炮台)、把總四員(内二員随防鹿仔港、笨港、二員分防新店、三林港)、步戰守兵七百三十三名(内除外委六員、額外三員、舵工炊糧十六名,實兵七百零八名)、戰船一十六隻(俱「定」字号。

    舊為一十八隻,乾隆三十三年裁其二)、架炮八座(在安平内有銅炮一座,乃僞鄭所遺)、炮台七座(安平鎮三、笨港一、海豐港一、三林港一、鹿仔港一)、煙墩十一座(安平七、笨港一、海豐港一、三林港一、鹿仔港一。

    按左營舊駐安平,乾隆五十三年移駐鹿仔港。

    其舊管炮台、炮架、煙墩在安平者,歸安平營下管轄,其在鹿仔港應有增設屬彰化、嘉義轄下,未考其詳)。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俱駐防安平鎮,仍與中營輪防鹿耳門)、把總四員(内二員随防安平、二員分防打鼓、東港)、步戰守兵七百八十二名(除實,與中營同)、戰船一十五隻(俱「澄」字号。

    舊為一十九隻,乾隆二十五年、三十三年兩次裁汰,與中營同)、炮架十四座(鹿耳門七、安平七)、炮台五座(在打鼓港)、煙墩二十一座(安平十、打鼓十一)。

    嘉慶十年,台灣鎮道奏準添造梭船三十号(另編「善」字号),把守鹿耳門暨巡外洋緝捕,俱歸台協副将統帶。

    又奏準添設全台水師兵凡一千一百四十四名。

    又額外外委十名,除分派北路淡水外,台協每營各派水兵三百三十名。

    計三營,凡添兵九百九十名。

     城守營駐防邑治,營在大北門内本營。

    參将一員。

    左軍守備一員(駐防鳳邑岡山)、千總一員、把總二員(與千總輪防府治及羅漢門、鳳邑岡山)、右軍守備一員(駐防嘉義下加冬)、千總二員(内一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把總二員(與千總輪防府治及嘉義目加溜灣、大武壟下加冬)。

    左軍馬步戰守兵五百四十名(内除外委四員、額外一員,實兵五百三十五名。

    以八十五名駐防府治,以四百五十名分防本邑羅漢門各汛及鳳邑岡山各汛)。

    右軍馬步戰守兵六百三十九名(内除外委六員、額外一員、實兵六百三十二名。

    以一百七十三名駐防府治,以四百五十九名分防本邑大穆降各汛又嘉義下加冬各汛)。

    左、右軍凡馬四十匹。

    凡各營兵皆自内地撥戍,三年期滿更代。

     附考:康熙二十三年,設鎮标中左右三營,府城内外汛塘俱系三營撥兵分防。

    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王麟奏準添設城守營,将倉庫、城門、炮台及各汛塘悉歸防守,仍将三營之兵撤回府治,以資彈壓。

    又考康熙二十三年設道标營,撥鎮标營守備一員、左營千總一員、左右營把總各一員、中左右三營兵各一百名,入道标營。

    六十年裁,其各官兵仍歸本營。

    又考台營原無馬兵;馬兵之設,自幹陰五十三年始也。

     營署(訂稿「船政」,後添「營署」。

    茲移附「營制」後) 總鎮署:在鎮北坊,坐東北、面西南。

    中有三緻堂(總鎮張天駿題)、益求堂(總鎮甘國寶題)、鏡煙堂、和雨堂(俱總鎮哈當阿題)、芝蘭室(總鎮愛新泰題)。

    中營遊擊署:在永康裡。

    中營守備署:在遊擊署右。

    左營遊擊署:在鎮北坊。

    中有鏡清堂、岸舫(俱遊擊餘大進建)。

    左營守備署:在鎮北坊。

    右營遊擊署:在東安坊。

    中有師慎堂、棟花書室、刺桐園(俱遊擊任承恩辟)。

    右營守備署:在東門内。

     城守營參府署:在北門内。

     水師協鎮署:在安平鎮。

    中、左、右三營遊擊署:在安平鎮。

    守備署在安平鎮。

     汛塘 設弁帶兵曰汛,僅安兵者曰塘,城内置兵宿守者曰堆。

    凡南北路汛塘,不在邑轄者,不具載。

     嶽帝廟堆,在東安坊。

    中營管。

     府衙邊堆,在東安坊。

    中營管。

     十字街堆,在郡城中。

    屬鎮北坊左營管。

     關帝廟堆,在西定坊。

    左營管。

     枋橋頭堆,在東安坊。

    右營管。

     開山官堆,在西定坊。

    右營管。

     塗墼埕塘,在甯南坊。

    城守左軍管。

     --以上六堆、一塘俱在城内,每處各安兵五名。

     南炮台塘,在小西門外。

    安兵五名。

     濑口塘,在邑西南十裡。

    安兵五名。

     鹽水埔汛,在邑治南十裡。

    設外委一員,帶兵十九名。

     港岡塘,在邑東南十裡。

    安兵五名。

     角帶圍塘,在邑東南十三裡。

    安兵五名。

     南安店塘,在邑東南二十裡。

    安兵五名。

     狗侖昆塘,在邑東南三十五裡。

    安兵五名。

     猴洞口汛,在邑治東三十五裡。

    設外委一員,帶兵二十一名。

     雁門關塘,在邑治東五十裡。

    安兵十名。

     羅漢門汛,在邑治東六十裡。

    設千總一員,帶兵四十四名。

     外門口汛,在邑治東六十五裡。

    設外委一員,帶兵三十九名。

     土地公嶺塘,在邑東南六十五裡。

    安兵五名。

     磱碡坑塘,在邑東南七十五裡。

    安兵十名。

     茂公汛,在邑治東三十五裡。

    設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八名。

     --以上四汛、十塘,系城守左軍轄。

     水仔尾塘,在大西門外。

    安兵五名。

     北炮台塘,在小北門外。

    安兵五名。

     柴頭港塘,在邑治北五裡。

    安兵五名。

     小橋塘,在邑東北五裡。

    安兵六名。

     茑松塘,在邑治北十裡。

    安兵七名。

     崁下塘,在邑治東五裡。

    安兵五名。

     大灣塘,在邑治東七裡。

    安兵七名。

     大穆降汛,在邑治東北二十裡。

    設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八名。

     舊社汛,在邑治東二十五裡,設外委一員,帶兵二十四名。

     --以上二汛、七塘,系城守右軍轄。

     安平鎮汛,在邑治西,水程七裡、旱程二十裡。

    台協副将、遊擊、守備、千、把總駐劄防守,安兵九百八十一名。

    總巡、分巡按船酌配。

     鹿耳門汛,在邑西北水程二十五裡。

    全台要沖,中、右二營遞年輪防。

    每年遊擊、守備、千總按季輸防,帶中、左、右營兵各一百名。

     大港汛,在安平鎮西。

    中營撥把總一員,帶兵五十名,盤查出入貿易船隻,兼轄鲲身頭、茄藤仔、喜樹仔等塘。

     鲲身頭塘,在安平鎮西北沙汕。

    安兵五名。

     喜樹仔塘,在邑西南十裡。

    安兵五名。

     茄藤仔塘,在邑西南二十裡。

    安兵五名。

     --以上俱台協轄。

     教場 鎮标三營、城守二軍教場:在大北門外。

    康熙三十八年,總鎮張玉麟建演武廳。

    乾隆十六年,總鎮李有用增建後堂(俱有記)。

    嘉慶十一年,台令薛志亮重修。

     台協水師三營教場:在安平鎮城南。

    乾隆十四年協鎮沈廷耀于演武廳後增建内堂一座(計三間)。

     船政 台澎水師戰船,初制分派通省廳員修造。

    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内地州縣;令其通省按糧議派,台屬三縣亦在勻派之内。

    後複改屬通省道、府。

    至康熙四十五年,乃令專屬台灣道、府;複令福州府與台灣府分修,而府之派船數倍于道。

    既而專責知府,并道标船亦歸于府焉。

    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準:設立總廠于通達江湖百貨聚集之所,鸠工辦料,較為省便;歲派道員監督,再派副将或參将一員同監視焉。

    部價不敷銀兩,向來州縣協貼,仍應如舊。

    嗣經總督覺羅滿保會題:将台澎戰船九十八隻,就台灣設廠,令台灣道監修。

    遂定為例。

     屯番 番民,以射獵為生者也。

    被化以來,鹹知向義。

    林爽文之亂,能以镖鎗、竹箭共禦王事;于是大将軍公福康安奏請如四川屯練兵丁之例,設屯駐劄,給與荒埔田地,使耕以食,而免其租稅。

    且其時清丈民墾之田多溢額,亦并以予番,縣官為征租折納歲給焉(語在「政志」)。

    乾隆五十五年,總督伍拉納、巡撫徐嗣曾始以定議入奏,诏報可。

    計全台設大小屯凡一十二處,番千總二員、番把總四員。

    每屯各設番外委一員;大屯番兵四百人、小屯番兵三百人。

    邑無埔地而有屯番,則割近邑荒埔以給之。

    詳列于後。

     邑轄小屯一所,駐新港社;番外委一員、番兵三百人。

    外委分給鳳山屬大北坪埔地三甲。

    新港社番兵二百零一名,分給鳳山屬大北坪埔地二百四十四甲七分一厘六毫八絲,益以南崁、林口埔地九十四甲。

    凡埔地三百三十八甲七分一厘六毫八絲。

    卓猴社番兵六十八名,分給鳳山屬上淡社南坪頂埔地一百一十一甲四分五厘二毫。

    大傑巅社番兵三十一名,分給鳳山屬南崁、林口埔地五十二甲。

    凡番兵三百名,每名各分給埔地一甲六分有奇不等。

     恤賞 舊制:台灣戍兵,所有應領月饷,每月扣留五錢于内地支給,以贍其家。

    雍正二年加恩,月給戍兵家米一鬥,歲以為常。

    七年加恩,歲賞戍兵家銀四萬兩,着總督勻給免扣留,以充各丁用度,以為定例。

    八年,總鎮王郡奏準發給帑銀,就台郡購置田園、糖廍、魚塭等業歲收租息,以六分存營,賞給兵丁遊巡及有病革退者與夫拾骸扶榇一切盤費;以四分劃兌藩庫,賞戍兵家屬吉兇事件。

    于是鎮标三營,共領帑銀五千五百四十兩;城守二營,共領帑銀二千兩;安平水師三營,共領帑銀五千兩(一、兵丁娶妻及女婚嫁,各賞銀三兩。

    一、兵丁父母本身及妻亡故、各賞銀四兩。

    一、故弁扶柩回籍,照依每員名下支食養廉名糧計算,每名賞銀四兩。

    如系十名,銀四十兩,照此類推。

    一、故兵遺骸班滿隊目拾運回藉安葬,分上、下遊給賞運費。

    上遊賞銀三兩,下遊賞銀一兩五錢。

    如同标營一起拾運三名以上者,各減賞銀三錢。

    水師有營船可以帶運者,每名止賞銀一兩。

    一、病兵辭退革伍回藉者,照站給賞盤費。

    每站賞銀四分。

    遊巡兵丁,每名每日賞銀一分五厘。

    一、期滿班兵換回内地,分上、中、下遊給賞盤費,上遊賞銀二兩,中遊賞一兩五錢,下遊賞銀一兩)。

    乾隆五年,又令于生息銀兩項内,核其餘剩賞給戍兵往來盤費,永禁營中私相幫貼之弊。

    五十三年奉旨;以林爽文案内所有抄沒田園家産遞年租息,給加台澎戍兵糧饷。

    于是每人每月加銀四錢,歲為例。

     軍官 舊制:台灣自總鎮以下至都守,皆于三年俸滿,即行更調。

    乾隆五十一年,此例停止。

    令總兵官曆俸三年,奏請陛見;副将、參、遊、都、守俱俟曆俸五年之後,方準升補内地。

    惟千、把總末弁仍從舊規,三年調回内地;戍兵換班者,即令統率。

     鎮守台灣挂印總兵官 楊文魁,奉天人,正黃旗參領。

    康熙二十三年任。

    升本旗副都統。

     王化行,鹹甯人,武進士。

    康熙二十七年任。

    調湖廣襄陽鎮。

     穆維雍,奉天人,鑲黃旗參領。

    康熙三十四年任。

    旋擢入典禁軍。

     王國興,甯夏人,行伍。

    康熙三十四年任。

     王萬揮,會甯人,行伍。

    康熙三十六年任。

    升本省陸路提督。

     張玉麟,榆林衛人,世襲阿達哈哈番。

    康熙三十七年任。

    調福甯鎮。

     李友臣,安定人,行伍。

    康熙四十一年任。

    調漳州鎮。

     王傑,易州人,正白旗蔭生。

    康熙四十四年任。

    卒于官。

     王元,晉江人。

    行伍,康熙四十六年任。

    卒于官。

     崔相國,河南人,行伍。

    康熙四十七年任。

     姚堂,山東人,福建籍。

    康熙五十一年任。

    升廣東提督。

     歐陽凱,漳浦人,功加左都督。

    康熙五十七年任。

    六十年殉難(有傳)。

     陳策,泉州人。

    康熙六十年任。

    卒于官。

     藍廷珍,漳浦人,行伍。

    康熙六十年任。

    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

    藍鼎元、陳夢林附)。

     林亮,漳浦人,行伍。

    雍正二年任。

    調任浙江定海鎮。

     陳倫炯,同安人,蔭生。

    雍正四年任。

    調瓊州鎮。

     王郡,陝西人,行伍。

    雍正六年任。

    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

     呂瑞麟,福建人,行伍。

    雍正九年任。

    調金門鎮。

     蘇明良,海澄人,行伍。

    雍正十一年任。

    初挂印升本省陸路提督。

     馬骥,陝西甯夏人,行伍。

    乾隆元年任。

    二年調汀州鎮。

     章隆,福州人,行伍。

    乾隆三年任。

    五年,調廣東左翼鎮。

     何勉,福州人,行伍。

    乾隆五年任。

     張天駿,杭州人,行伍。

    乾隆八年五月任。

    升本省水師提督(有傳)。

     施必功,台協副将。

    乾隆十一年五月署。

     陳汝鍵,龍溪人,藍翎侍衛,世襲騎都尉。

    乾隆十一年七月任。

     蕭瑔,四川人,武進士。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任。

    卒于官。

     朱光正,瑞安人,行伍。

    乾隆十三年七月署。

     馬龍圖,興化協副将。

    乾隆十三年閏七月署。

     薛瓀,高密人,世襲。

    乾隆十三年十月任。

    卒于官。

     沈廷耀,台協副将。

    乾隆十四年六月署。

     李有用,四川人,行伍。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任。

    十五年,赴浙迎駕;十六年回任。

    尋升水師提督。

     林君升,同安人,行伍。

    乾隆十五年十月任。

    升水師提督。

     馬負書,漢軍鑲黃旗人,武狀元。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任。

     陳林每,本縣人,莆田籍,功加。

    乾隆十七年二月任。

    有傳。

     馬大用,懷甯人,武進士。

    乾隆十八年七月任。

    升水師提督。

     馬龍圖,潮陽人,行伍。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任。

    升水師提督。

     林洛,晉江人,行伍。

    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任。

     甘國寶,古田人,武進士。

    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任。

    升水師提督。

     裴鏡,台協副将。

    乾隆二十六年三月署。

     遊金辂,辰溪人,行伍。

    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任。

     楊瑞,潮州人,行伍。

    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任。

     甘國寶,籍貫見前。

    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再任。

     王巍,亳州人。

    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任。

    次年晉京,仍回本任,尋緣事去。

     龔宣,澎協副将。

    乾隆三十三年三月署。

     葉相德,歸安人,武進士。

    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任。

    調赴雲南征剿。

     戴廷棟,貴州人,功加。

    乾隆三十四年四月署。

     章紳,天津人,武進士。

    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任。

     何思和,侯官人,□□。

    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任。

    卒于官。

     金蟾桂,台協副将。

    乾隆三十八年九月署。

     顔嗚臯,嘉應州人,武進士。

    乾隆三十九年三月任。

     董果,直隸人,武進士。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任。

     張繼勳,羅源人,行伍。

    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任。

     鄭瑞,台協副将。

    乾隆四十七年五月署。

     金蟾桂,江南人,武進士。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任。

    以議去。

     孫猛,鑲白旗人,世襲。

    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任。

    卒于官。

     柴大紀,浙江人,武進士。

    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任。

    五十一年晉京,仍回本任。

    旋遭逆擾,軍功,加巴圖魯水師提督、參贊大臣義勇伯。

    後以議去。

     陸廷柱,□□□,□□。

    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任。

    尋調回。

     普吉保,正黃旗人,侍衛。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任,尋調回。

     奎林,鑲黃旗人,由閑散累升伊犁将軍。

    乾隆五十三年莅台鎮任。

    五十六年,升西藏大臣紅旗都統(有傳)。

     哈當阿,正黃旗人,參領。

    乾隆五十六年,以水師提督兼管台鎮。

    嘉慶四年,回提督任。

     愛新泰,正白旗人,由健銳營前鋒。

    嘉慶四年九月任。

    軍功,加提督銜,并給騎都尉世職。

     鎮标中營遊擊 王嘉祿,曲阜人,行伍。

    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化儒,固原人,行伍。

    康熙二十八年任。

    升興國營參将。

     王五琅,長樂人,行伍。

    康熙三十二年任。

    卒于官。

     李培芳,河間人,行伍。

    康熙三十四年任。

    升汾州營參将。

     儲埙,錢塘人,武探花。

    康熙三十九年任。

     徐進才,直隸人,行伍。

    康熙四十三年任。

     張彪,徐州人,行伍。

    康熙四十七年任。

    升督标左營參将。

     張國裕,慶陽人,行伍。

    康熙五十二年任。

    升邵武營參将。

     羅萬倉,甯夏人,行伍。

    康熙五十七年任。

    五十八年升北路營參将。

     劉得紫,直隸人,侍衛。

    康熙五十九年任。

    六十年台變抗節。

     許■〈犭俞〉,諸羅人,武進士,侍衛。

    康熙六十年任。

     呂瑞麟,興化人,行伍。

    雍正元年任。

    升浙江太平營參将。

     湯忠,福州人,行伍。

    雍正三年任。

    卒于官。

     靳光瀚,潞安人,行伍。

    雍正六年任。

    八年,升北路營參将。

     馬銘勳,鞏昌人,行伍。

    雍正八年任。

     黃貴,張掖人,行伍。

    雍正九年任。

     李貴,任邱人,行伍。

    雍正十一年任。

     範榮,大同人,行伍。

    乾隆二年任。

     許方度,海澄人,台協副将許雲之子,功加。

    乾隆五年任。

    卒于官。

     羅世正,甯夏人,北路參将羅萬倉之子,難蔭。

    乾隆七年任。

     茅魁,安慶人,行伍。

    乾隆十年二月任。

     林得拱,同安人,世襲。

    乾隆十二年十一月署。

     殷王賓,鹹陽人,世襲。

    乾隆十三年九月任。

     王管,六安州人。

     溫有哲,太原人,武榜眼。

    乾隆二十年三月任。

     陳大绂,南鄭人,□□。

    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任。

     黃元秀,興安人,□□。

    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任。

     趙文光,貴州人,□□。

    乾隆三十年任。

     黃恩顯,□□□人□□。

    乾隆三十二年任。

     任承恩,大同人,世襲。

    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任。

     蔡蔔年,□□□□武進士。

    乾隆三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