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葵、詹六奇,參将羅士珍,遊擊林瀚、王朝俊、許毅、張勝、何應元、曾成功、吳輝、趙邦試,二等侍衛吳啟爵,筆帖式常在。
覺羅滿保,号島山,滿洲人,康熙甲戌進士。
五十年,巡撫福建,綜煩治劇,有幹濟才。
尋總制閩、浙。
五十二年,奉命巡海,複遊塞、置煙墩,相度機宜,綢缪孔固。
六十年,台匪朱一貴作亂,滿保密疏告變,謂撫臣呂猶龍曰:廈門為控制全台咽喉,當親往以安人心,為恢複計。
綏輯會城,撥濟糧饷,請以相屬。
五月庚午,由省城疾趨泉州,值澍雨連綿,乘竹兜,從數騎,行泥淖中,人莫知其為制府也。
至廈門,嚴申軍令,市肆晏然。
時台灣霪雨連月,賊人坐困;乃密募商船,入台為偵,多載魚鲞。
賊喜得鲞,酬以米粟。
又令魚舟托言遭風漂泊,使壯士附船,用竹筒貯告示,蠟封之,系腰間,至港,辄從海底潛行登岸,入府遍挂谕鄉村市鎮:『有建大清旗号者,即為順民。
諸色人等有寫大清二字貼縫衣帽者,即免誅戮』。
由是各裡紛紛遵辦,以待王師。
已而舟師雲集,乃酾酒誓衆,聲言分路進剿。
密授諸将錦囊,戒以澎湖開洋後啟視,則令其合攻鹿耳門。
蓋欲散賊黨,以分其勢也。
賊果分兵拒戰。
旬日之内,恢複府治。
南北二路,以次讨平。
捷聞,随調遣能吏,安輯流亡,慰撫民番,全台底定。
後以疾卒于官。
施世骠,靖海将軍侯琅之子,以外委守備,随父攻克澎湖立功,累官至水師提督,駐廈門。
康熙辛醜,台匪作亂,世骠聞變,集諸将議曰:寇勢猖獗,六、七日全台俱陷,非小賊也。
今台船數百艘,逃入内地,脫有奸徒混迹,乘虛鼓煽,廈島一搖不可制,咎将誰執?乃按兵觀釁,而總督覺羅滿保,羽檄飛促世骠出師赴澎湖,以慰衆心。
迨滿保至廈門,世骠已登舟出港兩日矣。
抵澎,與南澳總兵藍廷珍謀,克複安平;複與廷珍遣将分搗郡城。
賊魁朱一貴等就擒,即于軍中疏平台狀。
值南風正駛,捷書到阙,賜世骠東珠朝帽蟒袍,異數有加。
時元兇雖擒,餘黨散匿,世骠複與廷珍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以除殘孽。
會風雨大作,屋瓦皆飛,人民震蕩,世骠終夜露立,疾作,卒于軍。
藍廷珍,字荊璞,閩之漳浦人。
少棄耕入伍,習騎射戈盾,趫捷如風,鎗炮無虛發。
初為把總,洊升溫州遊擊,追海寇于外洋,屢有奇功。
凡絕島險遠僻深,官軍不到之處,莫不搜剔。
以覺羅制府薦擢南澳總兵官。
康熙辛醜夏,朱一貴陷台灣。
廷珍聞報,即簡徒治裝,慨然以征讨為己任。
贻書制府曰:『台灣僻處海外,狃于治安久矣。
朱一貴突爾跳梁,戕害官兵,竊踞郡縣,雖曰猖獗之極,其實不難平也。
無賴子弟,偶爾烏合,尚未知戰守紀律為何事。
當即命将出師,星夜進讨,如救焚拯溺,勿容稍緩。
彼不意官軍猝至,必将手足忙亂,倉皇散走,渠魁大憝,自可聚而殲旃。
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道也。
若俟奏報、請旨而後發兵,動逾數月,賊膽必大,規模漸立,謀士漸出,羽翮漸成,則燎原之火,正須大費撲滅耳。
控制台灣,惟廈門最為扼要;形勢所在,便于指揮。
執事在省隔遠,莫如疾驅南下,住劄廈門,督師進剿,籌劃糧饷。
諸凡機宜,呼應便捷。
且内地莠民,不無乘虛鼓煽,或謀嘯聚,搖惑人心;若棨戟一臨,群疑自息。
執事曠世鴻才,必有奇謀上計,滅此朝食,非鄙人所能窺測。
惟是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國家不吝爵祿,施及下材,未有毫毛小效,補報萬一,敢以此疆彼界之殊,非在職守之内,袖手縮頸,晏坐而旁觀哉?願執事假某水陸萬軍,舳舻三、四百艘,請乘長風破千裡浪,為執事一鼓平之』。
先是,制府聞警,即以軍需糧饷屬諸巡撫呂猶龍,而身從數騎,疾趨廈門,飛檄召廷珍至廈門,共圖恢複事。
比行至塗嶺,得廷珍書、大喜曰:藍總兵所見,事事與吾吻合,平台得人矣。
廷珍會滿公于廈門,定方略,以廷珍統征台大軍,帶領将弁八十餘員、兵壯八千餘人、營哨商艘杉闆頭■〈舟彭〉仔諸舟四百餘隻。
以素所禮漳浦諸生陳夢林為廷珍謀士,使會提督施世骠于澎湖,克期進剿。
六月朔日,舟出港,飓風大作,飄銅山。
十有一日,抵澎湖。
廷珍言于世骠曰:群盜烏合易靡耳。
惟脅從至數萬,不可勝誅,毒生靈無益;請張檄止殲巨魁,他勿問,則人人有生之樂、無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
世骠曰:善。
十有八日戊申,昧爽,師克鹿耳門,乘勝攻安平,拔之。
戒将弁入郡之日,毋許殺掠。
遍檄市裡:門書大清良民者勿誅,于是人多為自全計,脅從皆散。
連日戰于鲲身、濑口、塗墼埕、洲仔尾,皆捷。
十有九日,賊大攻安平,以數萬衆擁牛車,駕炮列盾為陣,大隊沖突而至。
廷珍親督大炮,連環迸發,倒翁飛虎烏龍旗,遂破牛車陣,由是賊退保府治不複出。
惟沿岸列炮,晝夜固守。
我師往來攻擊,勢相持。
越日,有西港仔民持羊酒夜詣世骠營,載妻子為質,願引大兵從西港仔登岸,以出郡城之背,世骠然之。
宵中密遣林亮、董方輩,以兵一千二百人往,明日廷珍知之,急見世骠曰:此誠良策,然必以全力乘之。
某聞賊多在蕭壟、麻豆間,西港仔出其肘下,且距府不遠,呼召立應,又多竹林可埋伏。
彼若以數千人分布要害,四面環擊,林亮一軍危矣。
故非大隊不濟。
世骠瞿然曰:孰可任者?廷珍曰:『此行他人不能,某願當之。
公于此可分遣将備,力攻濑口、土墼埕等處。
賊聞我師北來,必棄營遁府治,恢複在此兩日間耳』。
從之。
于是廷珍留所部兵三分之一,會攻府治,自帥舟師五千五百人,夜渡西港仔。
二十二日壬子黎明,于竿寮鄉登岸,即不令來舟悉回安平。
諸将曰:登岸棄舟,何也?曰:示軍士必死無歸還心。
今日戰勝,明日當抵府治耳。
言未竟,諜者報:賊在蘇厝甲,與林亮、魏大猷輩決戰,勢甚張。
廷珍乃分兵八隊,以魏天賜、金作砺、葉應龍、武舉倪洪範,領兵千人,疾繼林亮輩為前鋒;以林政、李祖,領千人為左翼;王萬化、邊士偉,領千人為右翼。
複以胡璟、劉永貴、範國鬥、範崇勳,分領千人為左右奇兵。
以蘇明良領四百人為後應,呂瑞麟領七百人為遊兵。
廷珍自與陳允升、陳章、林君鄉、周宣、藍引沛、何期有輩,領精銳五百人為中軍,鼓行而進。
賊黨林曹、江國論、黃殿、林骞、林琏等,率衆來迎。
前軍奮力沖殺,左右奇兵繞賊陣後,首尾夾擊,遊兵突出竹林橫沖之。
中軍虓阚而進,鎗炮震天,賊大潰,追斬俘獲,縱橫無算。
薄暮至犁頭标,廷珍料賊必夜劫營,下令撤帳,卷旗露刃,伏莽蔗中。
賊果至,不見大營,驚。
我軍突出擊之,賊大敗走。
癸醜,廷珍督大兵南下,敗賊于木栅仔,追至茑松溪,直搗台郡。
朱一貴率群賊遁去,廷珍收複府治,駐兵萬壽亭。
适世骠亦從七鲲身、塗墼埕,分路攻剿。
壬子夜,駐南教場。
是日與延珍俱會府治,出榜安民。
郡城平,乃分遣大兵,擴清南北路。
戊午,大戰于大穆降,賊衆多降。
朱一貴走灣裡溪,窮追至鐵線橋,遂收鹹水港。
一貴走下加冬。
初,漳人王仁和居台灣,往來于溝尾莊,與莊民楊石、楊旭、楊雄善。
仁和谒廷珍,廷珍善待之,與以千總守備劄,使招緻楊石輩,以計擒一貴。
閏六月甲子,一貴走溝尾莊,楊雄輩共縛之,并捦其黨翁飛虎等數人,而散其餘衆。
未久,諸元兇多就獲,南北路悉平。
其時台鎮乏人,以廷珍署總兵官。
秋七月,餘孽江國論、鄭元長複豎旗于阿猴林,讨平之。
江國論輩乞降,廷珍善待之,美衣食,恣其出入,以示諸未捦者。
九月,提督施世骠卒,廷珍署提督事,複招撫杜君英等數賊。
然其未靖者,猶時萌孽其間,故楊君、林君等起于六加甸,陳成、蘇清、楊美、林阿尾、王教等起于石壁寮,皆收縛之,立斬于市。
于是分檄諸将,大搜羅漢門,盡獲其餘黨。
惟王忠、邱寶宣,遁入傀儡内山。
廷珍乃使外委鄭國佐、林天成、番通事章旺,同入傀儡内山,遍谕番衆勿竊留,使國佐從琅■〈王喬〉繞行山後,至卑南覓,檄谕諸番,官勞以冠帶補服,令起崇爻七十二社番壯,大搜中土逸賊,盡縛以獻。
由是王忠諸賊不敢逸内山,卒為官吏所擒。
廷珍善緝捕,雖逆黨有相率入海以遁者,皆能計料其所之,移檄捕之,無有脫者。
冬十月,奉旨授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予世襲。
生平忠勤勇敢,用兵有法,而為人恂恂謙抑。
凡有計劃,多不自用,而善于用人。
愛才如渴,将弁有賢者能者,必引與同升,而靡有德色。
初,廷珍有從弟曰鼎元,為漳浦諸生,與陳夢林同出儀封張中丞之門。
儀封倡明五子之學,及門多賢士。
然語其實學實用,殆無過二子者。
夢林沉深多智,而鼎元才尤伉爽,明斷敏捷,料時事洞如觀火。
廷珍總師征台,挈鼎元俱行。
凡軍中書檄露布,盡出其手。
機謀計劃,則夢林共襄之。
南北路既平,夢林歸。
餘孽作難幾一載,軍中方略多出鼎元。
廷珍每料敵發慮,鼎元奮筆疾書,動中機窾,平台事多賴之。
以高安朱相國薦,授廣東普甯令,改潮陽,煩劇畢治,決獄如神明。
然風持甚峻,忤監司,誣以贓,奪職勘問。
二巴人遮道呼冤,巡撫鄂公知其誣,然以案成,卒予罷職。
會鄂公總制閩、浙,以台灣番民弗靖,要與入閩。
鼎元陳台灣十事,鄂公專折舉鼎元之賢,奉旨召見,命為廣州府知府。
到任甫兩月,卒于官。
鼎元字玉霖,夢林字少林(謝金銮撰補)。
福康安,号敬齋,滿洲鑲黃旗人,相國忠勇公第四子也。
幼從戎有奇績,金州平、論功封嘉勇候,遂以協辦大學士,總督陝、甘兩省。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提督黃仕簡、任承恩,讨賊無功,賊衆日滋蔓。
明年春,诏以閩、浙總督常青為将軍,代仕簡;江南提督藍元枚為參贊,代承恩。
藍至鹿仔港,病卒。
常守郡城,賊勢久弗戢,乃上書乞特簡重臣專讨伐事。
八月,有旨以嘉勇侯為大将軍、超勇侯海蘭察為參贊,同領隊大臣普爾普、舒亮、四川将軍鄂輝,統領巴圖魯侍衛一百二十餘人,以楚、蜀、粵、黔兵九千人赴台灣剿賊。
侯至閩,禮賢下士,所至察民情,谘地理。
抵泉州,征進士鄭光策、舉人曾大源,見于公邸。
二人往見侯,長揖不拜,侯益尊重之。
詢以台灣亂故,光策首言,上司好承奉,守土官差事奢侈,民生日脧削。
侯壯其說,即日撤行台供具,以納人言。
其時獻地圖、言機事者甚夥,侯皆納之。
乃定計集戰艦。
十月乙巳,發大擔門,退候風于崇武。
壬戌(二十八日),諸路軍畢集,風色大利,遂放洋,下令針盤指鹿仔港而發。
癸亥,舟集鹿仔港,使舉人曾大源、廈門監生陳文會職員楊振文輩,登岸招撫難民。
露布告條數百紙,令脅從罔治。
凡歸莊不助賊者,給與盛世良民旗一杆。
凡莊有此旗者,不加兵。
于是良民聞風争領旗不絕,脅從多散。
時爽文方以賊黨守大裡杙,而自與衆賊悉力攻諸羅。
諸羅困圍已五閱月,民食草根豆■〈艹〈黑告〉〉,待命于呼吸。
爽文劄營牛稠山之上,在諸羅北七裡。
侯下令搗賊巢,大軍盡攻大裡杙。
爽文■〈〈貝貝〉上心下〉,去牛稠山營,北退二十餘裡,結寨于大埔林,而分其黨救大裡杙。
十有一月四日丁卯,侯使海蘭察率巴圖魯攻彰化之八卦山,而使額爾享額、色穆裡雍中,以降番伏于山下,索倫阿、木勒塔、侍衛哲堯,沖鋒上山,海侯繼之,槍箭齊發。
賊奔山下,竹圍中伏起,降番急撲之散。
明日戊辰下令,以舒亮為前鋒,取北路攻大裡杙。
己巳,侯率大軍南駐營于元長。
分兵五隊,使海蘭察為前鋒,侯自率諸将繼之,悉南行救諸羅。
辛未,天初明,爽文以衆賊禦我師于侖仔頂(此侖仔頂屬笨港,非打貓北保侖仔頂也)。
竹圍蔗園中,鎗炮迸發,我軍嶷立不動。
海蘭察視賊所聚,以馬隊沖之。
巴圖魯輩箭無虛發,當之者七、八十步外,皆着矢倒地。
賊如出不意。
賊奔,爽文身被創,于是焚陴頭、柴林腳、西勢、潭仔、湃厝、三塊厝、本廳、天賜、灰磘、雙溪口、大侖、海豐溝仔,凡十數莊(皆在笨港東南)。
所至之處,勢如破竹。
耆老持露布出迎,丁壯請從征者不可勝計。
遂直抵牛稠山。
山為爽文大寨,賊衆數萬,負山阻溪自固,皆四面攻殺而來。
海侯率侍衛躍馬踰溪,直沖賊陣,所向披靡,賊衆大奔。
比昏,海侯先入諸羅城。
侯複率衆将攻牛稠莊、台鬥坑、北社尾,皆削平之。
比夜,侯與大軍入于諸羅,柴大紀率衆官迎,具言久困狀。
福、海二侯取豆■〈艹〈黑告〉〉嚼于口,咨嗟者久之。
諸羅民一時傳聞者,皆下涕。
越三日壬申,賊衆數萬次諸羅城之西北,侯使海蘭察以侍衛屯練兵五百人出,飛镞疾馳,驟如風雨。
賊急奔,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窮追至賊寮,悉焚之,使民載其糧而歸。
癸酉(初十日),複西剿至大侖,而将軍恒瑞亦打通半天厝來會。
大侖與半天厝比連,皆鹿仔草地,于是諸羅西路始通。
諸羅圍既解,爽文去大埔林,而堅守于鬥六門。
侯以近山賊巢連結,必先剿除,乃使海蘭察、鄂輝、普爾普與翼長六十七,率巴圖魯東剿,取路自十四甲而北。
侯自與将軍恒瑞、總兵袁國璜策其後,大戰于興化店,殺賊千數百人。
自興化店北至員林莊,賊巢皆毀。
而舒亮前受策,複自鹿仔港進軍,伐竹仔腳、中寮,破大肚溪而南,海口路既通,乃使普爾普、烏什哈達以千人南伐茅港尾,與知府楊廷理會剿中路。
廷理亦能軍,且得民情。
不二日,普複拔營而北。
辛巳(十有八日),下令攻鬥六門。
賊自變量千人,迎截我師于馬稠後(此馬稠後在諸羅北門外山中,蓋往鬥六門舊路,今已廢,非南門之馬稠後也)。
擊敗之。
追至大竹排而還(按馬稠後大、竹排皆舊路,緣山而行,當日往鬥六門皆由于此。
福侯由此進兵,非利,故引還,而于二十日破大埔林而北,則今之大路也。
由此舊路遂廢)。
時爽文踞鬥六門,而使其黨南屯大埔林及中林、大埔尾,複東屯庵古坑,以為聲援。
癸未,侯率大兵複攻鬥六門,乃分兵使恒瑞、普吉保攻大埔林,鄂輝、袁國璜攻大埔尾,海蘭察以巴圖魯攻中林,侯自帥師往來應援,大破之。
數十裡中積屍遍野。
日哺,大軍會集于庵古坑。
坑為蔡福巢穴,濠栅深固,力攻破之。
明日甲申(二十一日),師迫鬥六門,賊踞隘口布坑阱,削竹筒埋之,以陷馬足。
我軍行畝甽間,四面攻之,斬竹圍入,破其營;爽文遁,遂複鬥六門。
西螺逆民來降,侯使同知黃嘉訓搜其黨。
乙酉,大軍駐水沙連,分剿虎仔溪、萬丹、南投、北投諸莊,悉平之。
丁亥,大軍至平台莊,遂進攻大裡杙。
大裡杙高壘土城,列巨炮,内設木栅兩層,外溪磡重疊。
侯揮軍迫溪磡。
賊發巨炮,侯親躍馬先渡,賊四出沖擊,巴圖魯前,賊不敢犯,暮即列隊于溪磡旁。
比夜,賊來攻隊,我軍肅然無聲,賊迫,辄殺之。
黑夜中殺賊無算。
明日戊午,侯率諸将,分路夾攻之,破其穴,殺賊目林素、林成、林快、江近、許三江、陳傑輩二百餘人,擒僞彰化縣劉懷青及張火、蔣挺、林茂、何從龍。
時爽文已挈妻拿越火焰山而遁,乃鏟平大裡杙,獲大小鎗炮數百、榖數千、牛八百餘。
北路文武關防印信皆收複。
十有二月丁酉,攻集集埔,破之,獲爽文母與其妻若弟。
辛亥,攻小半天,又破之。
二處皆堅壁絕險,懸崖鳥道,賊鑿石斷樹、滅途徑,謀死守者。
于是擒賊目林追、林二、林添、孫東海、王若敬。
爽文匿埔裡番社中,侯乃指畫内山岐途仄徑,凡一十五處,皆令大将嚴兵守之,而自與海蘭察窮搜亂山獠穴中,誅擒逆賊六千餘人,收其器械。
爽文自知不脫,乃投于所善高振家曰:吾使若富貴。
振縛之以獻,遂卒獲爽文與其弟林躍、賊黨何有志,悉檻緻京師。
時乾隆五十三年春正月四日也。
北路悉平,侯乃下令南征。
十有四日丁醜,侯使普爾普偕副将謝廷選,取路内山僻徑,直趨大武隴;鄂輝取路海口,由哆啰嘓、洗布陴,搜剿而南。
特克什布偕遊擊葉有光,亦沿山南進。
侯自率大軍趨中路,以遊擊吳琇為後勁。
戊寅駐灣裡溪。
己卯,進攻牛莊,擒賊陳獻瑞。
中路餘賊聞風大潰,大穆降、九社口、本縣莊、大武隴、大埔、十八重溪諸處賊悉平。
壬午,率師抵南潭。
丁亥與賊戰于南仔坑,大破之,遂進複鳳山。
以副将伍達色留守。
有水底寮者,居台灣之極南,負山面海,地勢險遠,南北路賊多竄焉。
侯使副将張芝元、知府楊廷理,往招谕之。
賊恃險四出攻擊,芝元、廷理力戰焉。
明日戊子,賊列陣于海岸,以死相拒。
侯率海蘭察四路抄殺,出奇兵橫沖擊之。
賊大敗,奔入海中,死者無數。
莊大田走琅■〈王喬〉。
琅■〈王喬〉内山十八社,皆生番所居;外則柴城諸處,迫近海岸,林菁叢深,崎岖轇轕。
二月五日戊戌,侯令侍衛烏什哈達率師由海道進,海蘭察、鄂輝由山路進。
侯親統大兵至風港,越菁穿林,深入三十裡。
賊從林中突出,三路軍會合殪賊于林中,遂獲大田及其弟大韭、其黨簡天德、許光來、許尚輩與大田母妻子媳凡八百餘人。
生番縛賊三百餘人至,盡殺之。
械大田至郡,病亟,碟于市。
南路悉平。
是役也,台南北亘千餘裡,巨兇糾惡與脅從者,衆且百萬,巢穴累結,多在深林峻壑間,有非人迹所易到者。
侯上秉廟谟,下稽衆論,出謀制敵,成算在胸。
計自丁未冬十一月四日始用兵,至戊申二月五日,凡三閱月而南北路蕩平。
窮山絕險無留奸,群兇無漏網。
水火倒懸,畢登衽席。
時雨之恩,溢于海表。
蓋慮有必得,而兵無停機,有如此也。
先是侯在北路,燒賊莊,■〈〈貝貝〉上心下〉難民多失所。
又東西螺投順以後,降者日衆,稂莠未分;乃疏請派文員十餘人,至台撫恤。
又請以巡撫徐嗣曾來台,治諸一切。
诏皆報可。
既平定,侯複疏請于台郡及諸羅建築城垣、以番民為屯兵,語在城池、屯番二志。
又以逆案抄沒田園租息,增賞戍兵糧饷。
海防文武官索船戶例錢者,悉加案核治其罪。
從軍打仗者,悉奏加升轉。
凡有微勞,皆賞赉有差。
又審定善後事宜諸畢備,上皆如所請,有旨晉封公爵,賞紅寶石頂,四團龍補服,黃帶紫缰,诏立祠于台灣,禦制詩文紀其事焉(謝金銮撰傳)。
義民 民激于義則為兵,是猶兵也。
遠乎此者無考已。
自乾隆丙午、丁未間,林爽文倡亂,守城垣、禦近攻,實知府楊廷理任之。
民曰賴有太守,太守曰賴義民。
義民者,以旗得名,古所謂義旗者是也。
勇而為賊所懼者,其旗着。
當太守時,有五色旗之義民焉(蔡奪、許聽、黃明修、王維清、郭友和、盧雲翼分領之)。
白甲旗者,其民着白布背心以為号,賊憚之;新街民也(張爵領之)。
海口架舟,以通南北路者,曰澎仔船義民;水底寮之戰,鄭其仁着節矣。
由是鄭其仁旗稱焉。
及嘉慶乙醜丙寅間,海寇犯郡城,岸賊應之,白甲旗複出,賊見白甲義民則走;而三郊旗(陳啟良、洪秀文、郭拔萃輩領之)、油車旗(蘇麗水領之),名聞于海上(蔡骞募有能獲陳啟良、郭拔萃、洪秀文者予千金)。
楠仔坑之戰,稱張文雅旗。
又其初募義為倡者,曰枋橋頭旗(韓必昌領)、下橫街旗(陳廷璧領)。
洲仔尾居水陸之交,賊所盤踞,三郊、油車諸旗卒破賊巢,而焚洲仔尾。
凡斯勞績最著者,前後節經入奏,獲邀旌賞有差(語在「軍功志」)。
其或以死勤事,殺身成仁;論汪锜則鄰童非殇,吊杞梁而敝廬猶在。
式叨國典,祀于旌義祠(附見「壇廟志」)。
論曰:井疆之制,不可複已。
而後世始以養兵為患。
然統觀古今,則所養者未必果當其所用。
及其偶一用之,又反不由于所養,蓋往往然矣。
夫兵猶水也。
地之所在,水必生之。
雖峻嶺高原,未嘗無水。
故民之所聚,兵藏焉。
善用水者,浚渠鑿井,接笕轉輪,明蓄洩而水足用也。
然則官兵以備禦于守常,而民兵或招募于應變,亦勢所必然者矣。
國家初辟,台灣以内地之兵更戍,籌于其勢者甚備。
地方有事,則賴于義民者亦多。
豈曰無兵?以之應變,固不足也,抑寓兵于民之法,有變而仍不變者欤?惜也用義民者用其氣,固不娴于律也。
語曰:無制之師,有能之将,不可以勝。
有制之師,無能之将,不可以敗。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教義民者豈其難?有以一耳目,明進止,毋輕怒而洩,毋見利而動,斯亦可矣。
雖然,義民無制,則不如兵。
使兵而無制,又何如義民?列義民于軍志,欲以制義民而一于兵也。
覺羅滿保,号島山,滿洲人,康熙甲戌進士。
五十年,巡撫福建,綜煩治劇,有幹濟才。
尋總制閩、浙。
五十二年,奉命巡海,複遊塞、置煙墩,相度機宜,綢缪孔固。
六十年,台匪朱一貴作亂,滿保密疏告變,謂撫臣呂猶龍曰:廈門為控制全台咽喉,當親往以安人心,為恢複計。
綏輯會城,撥濟糧饷,請以相屬。
五月庚午,由省城疾趨泉州,值澍雨連綿,乘竹兜,從數騎,行泥淖中,人莫知其為制府也。
至廈門,嚴申軍令,市肆晏然。
時台灣霪雨連月,賊人坐困;乃密募商船,入台為偵,多載魚鲞。
賊喜得鲞,酬以米粟。
又令魚舟托言遭風漂泊,使壯士附船,用竹筒貯告示,蠟封之,系腰間,至港,辄從海底潛行登岸,入府遍挂谕鄉村市鎮:『有建大清旗号者,即為順民。
諸色人等有寫大清二字貼縫衣帽者,即免誅戮』。
由是各裡紛紛遵辦,以待王師。
已而舟師雲集,乃酾酒誓衆,聲言分路進剿。
密授諸将錦囊,戒以澎湖開洋後啟視,則令其合攻鹿耳門。
蓋欲散賊黨,以分其勢也。
賊果分兵拒戰。
旬日之内,恢複府治。
南北二路,以次讨平。
捷聞,随調遣能吏,安輯流亡,慰撫民番,全台底定。
後以疾卒于官。
施世骠,靖海将軍侯琅之子,以外委守備,随父攻克澎湖立功,累官至水師提督,駐廈門。
康熙辛醜,台匪作亂,世骠聞變,集諸将議曰:寇勢猖獗,六、七日全台俱陷,非小賊也。
今台船數百艘,逃入内地,脫有奸徒混迹,乘虛鼓煽,廈島一搖不可制,咎将誰執?乃按兵觀釁,而總督覺羅滿保,羽檄飛促世骠出師赴澎湖,以慰衆心。
迨滿保至廈門,世骠已登舟出港兩日矣。
抵澎,與南澳總兵藍廷珍謀,克複安平;複與廷珍遣将分搗郡城。
賊魁朱一貴等就擒,即于軍中疏平台狀。
值南風正駛,捷書到阙,賜世骠東珠朝帽蟒袍,異數有加。
時元兇雖擒,餘黨散匿,世骠複與廷珍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以除殘孽。
會風雨大作,屋瓦皆飛,人民震蕩,世骠終夜露立,疾作,卒于軍。
藍廷珍,字荊璞,閩之漳浦人。
少棄耕入伍,習騎射戈盾,趫捷如風,鎗炮無虛發。
初為把總,洊升溫州遊擊,追海寇于外洋,屢有奇功。
凡絕島險遠僻深,官軍不到之處,莫不搜剔。
以覺羅制府薦擢南澳總兵官。
康熙辛醜夏,朱一貴陷台灣。
廷珍聞報,即簡徒治裝,慨然以征讨為己任。
贻書制府曰:『台灣僻處海外,狃于治安久矣。
朱一貴突爾跳梁,戕害官兵,竊踞郡縣,雖曰猖獗之極,其實不難平也。
無賴子弟,偶爾烏合,尚未知戰守紀律為何事。
當即命将出師,星夜進讨,如救焚拯溺,勿容稍緩。
彼不意官軍猝至,必将手足忙亂,倉皇散走,渠魁大憝,自可聚而殲旃。
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道也。
若俟奏報、請旨而後發兵,動逾數月,賊膽必大,規模漸立,謀士漸出,羽翮漸成,則燎原之火,正須大費撲滅耳。
控制台灣,惟廈門最為扼要;形勢所在,便于指揮。
執事在省隔遠,莫如疾驅南下,住劄廈門,督師進剿,籌劃糧饷。
諸凡機宜,呼應便捷。
且内地莠民,不無乘虛鼓煽,或謀嘯聚,搖惑人心;若棨戟一臨,群疑自息。
執事曠世鴻才,必有奇謀上計,滅此朝食,非鄙人所能窺測。
惟是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國家不吝爵祿,施及下材,未有毫毛小效,補報萬一,敢以此疆彼界之殊,非在職守之内,袖手縮頸,晏坐而旁觀哉?願執事假某水陸萬軍,舳舻三、四百艘,請乘長風破千裡浪,為執事一鼓平之』。
先是,制府聞警,即以軍需糧饷屬諸巡撫呂猶龍,而身從數騎,疾趨廈門,飛檄召廷珍至廈門,共圖恢複事。
比行至塗嶺,得廷珍書、大喜曰:藍總兵所見,事事與吾吻合,平台得人矣。
廷珍會滿公于廈門,定方略,以廷珍統征台大軍,帶領将弁八十餘員、兵壯八千餘人、營哨商艘杉闆頭■〈舟彭〉仔諸舟四百餘隻。
以素所禮漳浦諸生陳夢林為廷珍謀士,使會提督施世骠于澎湖,克期進剿。
六月朔日,舟出港,飓風大作,飄銅山。
十有一日,抵澎湖。
廷珍言于世骠曰:群盜烏合易靡耳。
惟脅從至數萬,不可勝誅,毒生靈無益;請張檄止殲巨魁,他勿問,則人人有生之樂、無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
世骠曰:善。
十有八日戊申,昧爽,師克鹿耳門,乘勝攻安平,拔之。
戒将弁入郡之日,毋許殺掠。
遍檄市裡:門書大清良民者勿誅,于是人多為自全計,脅從皆散。
連日戰于鲲身、濑口、塗墼埕、洲仔尾,皆捷。
十有九日,賊大攻安平,以數萬衆擁牛車,駕炮列盾為陣,大隊沖突而至。
廷珍親督大炮,連環迸發,倒翁飛虎烏龍旗,遂破牛車陣,由是賊退保府治不複出。
惟沿岸列炮,晝夜固守。
我師往來攻擊,勢相持。
越日,有西港仔民持羊酒夜詣世骠營,載妻子為質,願引大兵從西港仔登岸,以出郡城之背,世骠然之。
宵中密遣林亮、董方輩,以兵一千二百人往,明日廷珍知之,急見世骠曰:此誠良策,然必以全力乘之。
某聞賊多在蕭壟、麻豆間,西港仔出其肘下,且距府不遠,呼召立應,又多竹林可埋伏。
彼若以數千人分布要害,四面環擊,林亮一軍危矣。
故非大隊不濟。
世骠瞿然曰:孰可任者?廷珍曰:『此行他人不能,某願當之。
公于此可分遣将備,力攻濑口、土墼埕等處。
賊聞我師北來,必棄營遁府治,恢複在此兩日間耳』。
從之。
于是廷珍留所部兵三分之一,會攻府治,自帥舟師五千五百人,夜渡西港仔。
二十二日壬子黎明,于竿寮鄉登岸,即不令來舟悉回安平。
諸将曰:登岸棄舟,何也?曰:示軍士必死無歸還心。
今日戰勝,明日當抵府治耳。
言未竟,諜者報:賊在蘇厝甲,與林亮、魏大猷輩決戰,勢甚張。
廷珍乃分兵八隊,以魏天賜、金作砺、葉應龍、武舉倪洪範,領兵千人,疾繼林亮輩為前鋒;以林政、李祖,領千人為左翼;王萬化、邊士偉,領千人為右翼。
複以胡璟、劉永貴、範國鬥、範崇勳,分領千人為左右奇兵。
以蘇明良領四百人為後應,呂瑞麟領七百人為遊兵。
廷珍自與陳允升、陳章、林君鄉、周宣、藍引沛、何期有輩,領精銳五百人為中軍,鼓行而進。
賊黨林曹、江國論、黃殿、林骞、林琏等,率衆來迎。
前軍奮力沖殺,左右奇兵繞賊陣後,首尾夾擊,遊兵突出竹林橫沖之。
中軍虓阚而進,鎗炮震天,賊大潰,追斬俘獲,縱橫無算。
薄暮至犁頭标,廷珍料賊必夜劫營,下令撤帳,卷旗露刃,伏莽蔗中。
賊果至,不見大營,驚。
我軍突出擊之,賊大敗走。
癸醜,廷珍督大兵南下,敗賊于木栅仔,追至茑松溪,直搗台郡。
朱一貴率群賊遁去,廷珍收複府治,駐兵萬壽亭。
适世骠亦從七鲲身、塗墼埕,分路攻剿。
壬子夜,駐南教場。
是日與延珍俱會府治,出榜安民。
郡城平,乃分遣大兵,擴清南北路。
戊午,大戰于大穆降,賊衆多降。
朱一貴走灣裡溪,窮追至鐵線橋,遂收鹹水港。
一貴走下加冬。
初,漳人王仁和居台灣,往來于溝尾莊,與莊民楊石、楊旭、楊雄善。
仁和谒廷珍,廷珍善待之,與以千總守備劄,使招緻楊石輩,以計擒一貴。
閏六月甲子,一貴走溝尾莊,楊雄輩共縛之,并捦其黨翁飛虎等數人,而散其餘衆。
未久,諸元兇多就獲,南北路悉平。
其時台鎮乏人,以廷珍署總兵官。
秋七月,餘孽江國論、鄭元長複豎旗于阿猴林,讨平之。
江國論輩乞降,廷珍善待之,美衣食,恣其出入,以示諸未捦者。
九月,提督施世骠卒,廷珍署提督事,複招撫杜君英等數賊。
然其未靖者,猶時萌孽其間,故楊君、林君等起于六加甸,陳成、蘇清、楊美、林阿尾、王教等起于石壁寮,皆收縛之,立斬于市。
于是分檄諸将,大搜羅漢門,盡獲其餘黨。
惟王忠、邱寶宣,遁入傀儡内山。
廷珍乃使外委鄭國佐、林天成、番通事章旺,同入傀儡内山,遍谕番衆勿竊留,使國佐從琅■〈王喬〉繞行山後,至卑南覓,檄谕諸番,官勞以冠帶補服,令起崇爻七十二社番壯,大搜中土逸賊,盡縛以獻。
由是王忠諸賊不敢逸内山,卒為官吏所擒。
廷珍善緝捕,雖逆黨有相率入海以遁者,皆能計料其所之,移檄捕之,無有脫者。
冬十月,奉旨授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予世襲。
生平忠勤勇敢,用兵有法,而為人恂恂謙抑。
凡有計劃,多不自用,而善于用人。
愛才如渴,将弁有賢者能者,必引與同升,而靡有德色。
初,廷珍有從弟曰鼎元,為漳浦諸生,與陳夢林同出儀封張中丞之門。
儀封倡明五子之學,及門多賢士。
然語其實學實用,殆無過二子者。
夢林沉深多智,而鼎元才尤伉爽,明斷敏捷,料時事洞如觀火。
廷珍總師征台,挈鼎元俱行。
凡軍中書檄露布,盡出其手。
機謀計劃,則夢林共襄之。
南北路既平,夢林歸。
餘孽作難幾一載,軍中方略多出鼎元。
廷珍每料敵發慮,鼎元奮筆疾書,動中機窾,平台事多賴之。
以高安朱相國薦,授廣東普甯令,改潮陽,煩劇畢治,決獄如神明。
然風持甚峻,忤監司,誣以贓,奪職勘問。
二巴人遮道呼冤,巡撫鄂公知其誣,然以案成,卒予罷職。
會鄂公總制閩、浙,以台灣番民弗靖,要與入閩。
鼎元陳台灣十事,鄂公專折舉鼎元之賢,奉旨召見,命為廣州府知府。
到任甫兩月,卒于官。
鼎元字玉霖,夢林字少林(謝金銮撰補)。
福康安,号敬齋,滿洲鑲黃旗人,相國忠勇公第四子也。
幼從戎有奇績,金州平、論功封嘉勇候,遂以協辦大學士,總督陝、甘兩省。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提督黃仕簡、任承恩,讨賊無功,賊衆日滋蔓。
明年春,诏以閩、浙總督常青為将軍,代仕簡;江南提督藍元枚為參贊,代承恩。
藍至鹿仔港,病卒。
常守郡城,賊勢久弗戢,乃上書乞特簡重臣專讨伐事。
八月,有旨以嘉勇侯為大将軍、超勇侯海蘭察為參贊,同領隊大臣普爾普、舒亮、四川将軍鄂輝,統領巴圖魯侍衛一百二十餘人,以楚、蜀、粵、黔兵九千人赴台灣剿賊。
侯至閩,禮賢下士,所至察民情,谘地理。
抵泉州,征進士鄭光策、舉人曾大源,見于公邸。
二人往見侯,長揖不拜,侯益尊重之。
詢以台灣亂故,光策首言,上司好承奉,守土官差事奢侈,民生日脧削。
侯壯其說,即日撤行台供具,以納人言。
其時獻地圖、言機事者甚夥,侯皆納之。
乃定計集戰艦。
十月乙巳,發大擔門,退候風于崇武。
壬戌(二十八日),諸路軍畢集,風色大利,遂放洋,下令針盤指鹿仔港而發。
癸亥,舟集鹿仔港,使舉人曾大源、廈門監生陳文會職員楊振文輩,登岸招撫難民。
露布告條數百紙,令脅從罔治。
凡歸莊不助賊者,給與盛世良民旗一杆。
凡莊有此旗者,不加兵。
于是良民聞風争領旗不絕,脅從多散。
時爽文方以賊黨守大裡杙,而自與衆賊悉力攻諸羅。
諸羅困圍已五閱月,民食草根豆■〈艹〈黑告〉〉,待命于呼吸。
爽文劄營牛稠山之上,在諸羅北七裡。
侯下令搗賊巢,大軍盡攻大裡杙。
爽文■〈〈貝貝〉上心下〉,去牛稠山營,北退二十餘裡,結寨于大埔林,而分其黨救大裡杙。
十有一月四日丁卯,侯使海蘭察率巴圖魯攻彰化之八卦山,而使額爾享額、色穆裡雍中,以降番伏于山下,索倫阿、木勒塔、侍衛哲堯,沖鋒上山,海侯繼之,槍箭齊發。
賊奔山下,竹圍中伏起,降番急撲之散。
明日戊辰下令,以舒亮為前鋒,取北路攻大裡杙。
己巳,侯率大軍南駐營于元長。
分兵五隊,使海蘭察為前鋒,侯自率諸将繼之,悉南行救諸羅。
辛未,天初明,爽文以衆賊禦我師于侖仔頂(此侖仔頂屬笨港,非打貓北保侖仔頂也)。
竹圍蔗園中,鎗炮迸發,我軍嶷立不動。
海蘭察視賊所聚,以馬隊沖之。
巴圖魯輩箭無虛發,當之者七、八十步外,皆着矢倒地。
賊如出不意。
賊奔,爽文身被創,于是焚陴頭、柴林腳、西勢、潭仔、湃厝、三塊厝、本廳、天賜、灰磘、雙溪口、大侖、海豐溝仔,凡十數莊(皆在笨港東南)。
所至之處,勢如破竹。
耆老持露布出迎,丁壯請從征者不可勝計。
遂直抵牛稠山。
山為爽文大寨,賊衆數萬,負山阻溪自固,皆四面攻殺而來。
海侯率侍衛躍馬踰溪,直沖賊陣,所向披靡,賊衆大奔。
比昏,海侯先入諸羅城。
侯複率衆将攻牛稠莊、台鬥坑、北社尾,皆削平之。
比夜,侯與大軍入于諸羅,柴大紀率衆官迎,具言久困狀。
福、海二侯取豆■〈艹〈黑告〉〉嚼于口,咨嗟者久之。
諸羅民一時傳聞者,皆下涕。
越三日壬申,賊衆數萬次諸羅城之西北,侯使海蘭察以侍衛屯練兵五百人出,飛镞疾馳,驟如風雨。
賊急奔,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窮追至賊寮,悉焚之,使民載其糧而歸。
癸酉(初十日),複西剿至大侖,而将軍恒瑞亦打通半天厝來會。
大侖與半天厝比連,皆鹿仔草地,于是諸羅西路始通。
諸羅圍既解,爽文去大埔林,而堅守于鬥六門。
侯以近山賊巢連結,必先剿除,乃使海蘭察、鄂輝、普爾普與翼長六十七,率巴圖魯東剿,取路自十四甲而北。
侯自與将軍恒瑞、總兵袁國璜策其後,大戰于興化店,殺賊千數百人。
自興化店北至員林莊,賊巢皆毀。
而舒亮前受策,複自鹿仔港進軍,伐竹仔腳、中寮,破大肚溪而南,海口路既通,乃使普爾普、烏什哈達以千人南伐茅港尾,與知府楊廷理會剿中路。
廷理亦能軍,且得民情。
不二日,普複拔營而北。
辛巳(十有八日),下令攻鬥六門。
賊自變量千人,迎截我師于馬稠後(此馬稠後在諸羅北門外山中,蓋往鬥六門舊路,今已廢,非南門之馬稠後也)。
擊敗之。
追至大竹排而還(按馬稠後大、竹排皆舊路,緣山而行,當日往鬥六門皆由于此。
福侯由此進兵,非利,故引還,而于二十日破大埔林而北,則今之大路也。
由此舊路遂廢)。
時爽文踞鬥六門,而使其黨南屯大埔林及中林、大埔尾,複東屯庵古坑,以為聲援。
癸未,侯率大兵複攻鬥六門,乃分兵使恒瑞、普吉保攻大埔林,鄂輝、袁國璜攻大埔尾,海蘭察以巴圖魯攻中林,侯自帥師往來應援,大破之。
數十裡中積屍遍野。
日哺,大軍會集于庵古坑。
坑為蔡福巢穴,濠栅深固,力攻破之。
明日甲申(二十一日),師迫鬥六門,賊踞隘口布坑阱,削竹筒埋之,以陷馬足。
我軍行畝甽間,四面攻之,斬竹圍入,破其營;爽文遁,遂複鬥六門。
西螺逆民來降,侯使同知黃嘉訓搜其黨。
乙酉,大軍駐水沙連,分剿虎仔溪、萬丹、南投、北投諸莊,悉平之。
丁亥,大軍至平台莊,遂進攻大裡杙。
大裡杙高壘土城,列巨炮,内設木栅兩層,外溪磡重疊。
侯揮軍迫溪磡。
賊發巨炮,侯親躍馬先渡,賊四出沖擊,巴圖魯前,賊不敢犯,暮即列隊于溪磡旁。
比夜,賊來攻隊,我軍肅然無聲,賊迫,辄殺之。
黑夜中殺賊無算。
明日戊午,侯率諸将,分路夾攻之,破其穴,殺賊目林素、林成、林快、江近、許三江、陳傑輩二百餘人,擒僞彰化縣劉懷青及張火、蔣挺、林茂、何從龍。
時爽文已挈妻拿越火焰山而遁,乃鏟平大裡杙,獲大小鎗炮數百、榖數千、牛八百餘。
北路文武關防印信皆收複。
十有二月丁酉,攻集集埔,破之,獲爽文母與其妻若弟。
辛亥,攻小半天,又破之。
二處皆堅壁絕險,懸崖鳥道,賊鑿石斷樹、滅途徑,謀死守者。
于是擒賊目林追、林二、林添、孫東海、王若敬。
爽文匿埔裡番社中,侯乃指畫内山岐途仄徑,凡一十五處,皆令大将嚴兵守之,而自與海蘭察窮搜亂山獠穴中,誅擒逆賊六千餘人,收其器械。
爽文自知不脫,乃投于所善高振家曰:吾使若富貴。
振縛之以獻,遂卒獲爽文與其弟林躍、賊黨何有志,悉檻緻京師。
時乾隆五十三年春正月四日也。
北路悉平,侯乃下令南征。
十有四日丁醜,侯使普爾普偕副将謝廷選,取路内山僻徑,直趨大武隴;鄂輝取路海口,由哆啰嘓、洗布陴,搜剿而南。
特克什布偕遊擊葉有光,亦沿山南進。
侯自率大軍趨中路,以遊擊吳琇為後勁。
戊寅駐灣裡溪。
己卯,進攻牛莊,擒賊陳獻瑞。
中路餘賊聞風大潰,大穆降、九社口、本縣莊、大武隴、大埔、十八重溪諸處賊悉平。
壬午,率師抵南潭。
丁亥與賊戰于南仔坑,大破之,遂進複鳳山。
以副将伍達色留守。
有水底寮者,居台灣之極南,負山面海,地勢險遠,南北路賊多竄焉。
侯使副将張芝元、知府楊廷理,往招谕之。
賊恃險四出攻擊,芝元、廷理力戰焉。
明日戊子,賊列陣于海岸,以死相拒。
侯率海蘭察四路抄殺,出奇兵橫沖擊之。
賊大敗,奔入海中,死者無數。
莊大田走琅■〈王喬〉。
琅■〈王喬〉内山十八社,皆生番所居;外則柴城諸處,迫近海岸,林菁叢深,崎岖轇轕。
二月五日戊戌,侯令侍衛烏什哈達率師由海道進,海蘭察、鄂輝由山路進。
侯親統大兵至風港,越菁穿林,深入三十裡。
賊從林中突出,三路軍會合殪賊于林中,遂獲大田及其弟大韭、其黨簡天德、許光來、許尚輩與大田母妻子媳凡八百餘人。
生番縛賊三百餘人至,盡殺之。
械大田至郡,病亟,碟于市。
南路悉平。
是役也,台南北亘千餘裡,巨兇糾惡與脅從者,衆且百萬,巢穴累結,多在深林峻壑間,有非人迹所易到者。
侯上秉廟谟,下稽衆論,出謀制敵,成算在胸。
計自丁未冬十一月四日始用兵,至戊申二月五日,凡三閱月而南北路蕩平。
窮山絕險無留奸,群兇無漏網。
水火倒懸,畢登衽席。
時雨之恩,溢于海表。
蓋慮有必得,而兵無停機,有如此也。
先是侯在北路,燒賊莊,■〈〈貝貝〉上心下〉難民多失所。
又東西螺投順以後,降者日衆,稂莠未分;乃疏請派文員十餘人,至台撫恤。
又請以巡撫徐嗣曾來台,治諸一切。
诏皆報可。
既平定,侯複疏請于台郡及諸羅建築城垣、以番民為屯兵,語在城池、屯番二志。
又以逆案抄沒田園租息,增賞戍兵糧饷。
海防文武官索船戶例錢者,悉加案核治其罪。
從軍打仗者,悉奏加升轉。
凡有微勞,皆賞赉有差。
又審定善後事宜諸畢備,上皆如所請,有旨晉封公爵,賞紅寶石頂,四團龍補服,黃帶紫缰,诏立祠于台灣,禦制詩文紀其事焉(謝金銮撰傳)。
義民 民激于義則為兵,是猶兵也。
遠乎此者無考已。
自乾隆丙午、丁未間,林爽文倡亂,守城垣、禦近攻,實知府楊廷理任之。
民曰賴有太守,太守曰賴義民。
義民者,以旗得名,古所謂義旗者是也。
勇而為賊所懼者,其旗着。
當太守時,有五色旗之義民焉(蔡奪、許聽、黃明修、王維清、郭友和、盧雲翼分領之)。
白甲旗者,其民着白布背心以為号,賊憚之;新街民也(張爵領之)。
海口架舟,以通南北路者,曰澎仔船義民;水底寮之戰,鄭其仁着節矣。
由是鄭其仁旗稱焉。
及嘉慶乙醜丙寅間,海寇犯郡城,岸賊應之,白甲旗複出,賊見白甲義民則走;而三郊旗(陳啟良、洪秀文、郭拔萃輩領之)、油車旗(蘇麗水領之),名聞于海上(蔡骞募有能獲陳啟良、郭拔萃、洪秀文者予千金)。
楠仔坑之戰,稱張文雅旗。
又其初募義為倡者,曰枋橋頭旗(韓必昌領)、下橫街旗(陳廷璧領)。
洲仔尾居水陸之交,賊所盤踞,三郊、油車諸旗卒破賊巢,而焚洲仔尾。
凡斯勞績最著者,前後節經入奏,獲邀旌賞有差(語在「軍功志」)。
其或以死勤事,殺身成仁;論汪锜則鄰童非殇,吊杞梁而敝廬猶在。
式叨國典,祀于旌義祠(附見「壇廟志」)。
論曰:井疆之制,不可複已。
而後世始以養兵為患。
然統觀古今,則所養者未必果當其所用。
及其偶一用之,又反不由于所養,蓋往往然矣。
夫兵猶水也。
地之所在,水必生之。
雖峻嶺高原,未嘗無水。
故民之所聚,兵藏焉。
善用水者,浚渠鑿井,接笕轉輪,明蓄洩而水足用也。
然則官兵以備禦于守常,而民兵或招募于應變,亦勢所必然者矣。
國家初辟,台灣以内地之兵更戍,籌于其勢者甚備。
地方有事,則賴于義民者亦多。
豈曰無兵?以之應變,固不足也,抑寓兵于民之法,有變而仍不變者欤?惜也用義民者用其氣,固不娴于律也。
語曰:無制之師,有能之将,不可以勝。
有制之師,無能之将,不可以敗。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教義民者豈其難?有以一耳目,明進止,毋輕怒而洩,毋見利而動,斯亦可矣。
雖然,義民無制,則不如兵。
使兵而無制,又何如義民?列義民于軍志,欲以制義民而一于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