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蓋異數也。
途中聞邸報,奉旨特授。
台灣鎮海外重地,甫離兵火,亮撫恤窮黎,正己率屬,整饬水陸兵防,和衷文武,創建郡治木城,民歡樂之。
南北路内山生番,未習教化,性嗜殺,時出沒為民害。
亮設法招撫,傾心歸順者一百八社,男婦一萬八百八十七人,于是附山居民鹹皆安堵。
事聞,上大悅,賜金一萬兩,從優議叙,特加四級。
亮仰體皇仁,因番性所嗜,購色布漳煙鹽糖等物,遣官遍曆各社,宣朝廷德意,賞赉諸番,歡呼之聲震山谷。
計動用賜金一千八百九十餘兩,尚八千一百四十兩有奇,封貯台庫,流交公用,絲毫不私為己有也。
雍正五年春,奉旨移鎮浙江定海。
定海四面汪洋,為浙東吭扼。
亮殚心綢缪,訓練卒伍,日率戰艦弁兵,巡防周曆,南抵溫、台,北窮盡山、花鳥,不敢一日暇逸。
積勞成疾,卒于官,年六十有四;賜祭葬(錄藍鹿洲「文集」補)。
王郡,字建侯,幹州人。
初冒李姓入伍,康熙六十年,以千總從藍廷珍收複台灣有功,後為南路參将,始複姓。
雍正六年,升台灣總鎮。
七年,讨平鳳山山豬毛番。
九年,彰化大甲西番林武力聚衆作亂,鳳山流棍吳福生亦乘間為變。
郡時已授水師提督,乃先遣遊擊李榮,引兵應援。
繼偵知福生與商大概等攻陴頭甚急,遂決策率兵夜發,與參将侯元勳、守備張玉等三路夾攻,敗其前鋒。
賊複集,自辰至未,戰數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生擒蕭田等八人,枭于營門。
越日福生、大概等三十餘賊悉就擒。
南路即平,而新鎮呂瑞麟,剿大甲西番為所圍,征兵府中,總督郝玉麟複檄郡讨之。
郡師至鹿子港,遣參将李蔭越、遊擊黃貴等,合兵圍阿束社。
參将靳光瀚、遊擊林黃彩等,各扼隘口,絕其去路,遂渡大甲溪追殺,直抵生番悠吾界,屢有殺獲。
賊遁南日内山,峭壁峻絕,諜知樵徑僅一線,督師攀援而登,炮聲震山谷。
賊負創走,搗其巢穴,焚其積聚,于是各社望風皆降;縛獻渠兇林武力等,北路亦平。
十餘年來鎮台者,郡之功為優雲(「府志」)。
張天駿,字嗚佩,仁和人。
以千總留京營效用,簡發福建水師,出洋捕賊有功,累升至廣東提督。
條奏停止采礦,部議革職。
旋奉特旨,補湖廣常德總兵,調崇明,奉命海運漕粟至閩平粜,遂授台鎮。
莅任二年餘,恩威并濟,兵輯民安,台以無事。
天駿為人質直,而存心忠厚,識大體,勤于其職;升福建水師提督。
去之日,兵民傾城趨送,至有泣下者,今風神廟立有去思碑(「府志」)。
陳林每,邑人也。
少貧,未嘗識字,為人駕牛以自給;牛止處辄取棰畫沙,作判押狀。
或笑诘之,曰:吾他日為官,當解簽署耳。
郡城多曠地,林每每過辄慷慨規度,計可作大宅處。
一日遇悍卒,以橫逆加,怒與鬥;已而感憤去,應募入莆田伍籍,以平朱一貴功授把總,屢超擢,卒為台灣總兵官。
既莅事,約束營伍,紀律甚嚴。
守令入谒,必告以此土利弊。
且曰:吾子侄犯法必痛懲,毋以我故示寬假也。
素敬禮士大夫。
德化進士王必昌來修邑志,不事幹谒,林每辄以禮下之,緻尊重焉。
晚學擘窠大書,作右軍鵝與梅魁字甚工,擢署惠州提督,卒于官。
今鎮北坊居第猶存,蓋其所規度處雲(韓必昌撰傳)。
魁德,蒙古人。
以平和遊擊,調台灣鎮标中營。
時彰邑民以漳、泉分類械鬥,金總戎率師北巡彈壓,德在郡與觀察穆和蔺,日夜巡緝,獲其奸宄殲之;複分撥隊伍于中北諸途,截其蔓延,于是台、鳳二邑賴以免禍。
尋以護城守,坐失察例,當奪官。
去之日沿門供香案,送者塞途。
自有武員,未有得民若斯之甚者(黃汝濟撰傳)。
鄭嵩,字穎山,泉之南安人也。
由武舉從戎,為海壇鎮軍官,以功調安平水師遊擊。
喜文墨,剛方廉肅,而尤嚴于治戎。
乾隆五十一年冬,逆賊林爽文陷諸、彰二邑,莊大田亦陷鳳山,郡城戒嚴。
總戎調軍出應敵,與諸将分紮南北要路;郡城重地,使嵩留守。
時郡兵無過數百人,嵩令分守各門,軍法甚肅,親巡邏無間日夜。
禦敵發奸,多中機要。
有把總高大捷者,守大北門,通謀于賊,乃訛言總鎮軍覆,夜疾馳作奔逸狀,遂棄北門去。
嵩發令捕之,獲諸鹿耳門,斬其首示于衆,衆心乃定。
事聞,上曰:遊擊例不專殺,但軍前事機不測,嵩能用權,堪勝提鎮之任,着該部從優議叙。
五十二年春二月,嵩率舟師搜剿竹仔港,勝之,獲賊三十餘艘而歸。
初,督師黃仕簡,節制台灣,以總兵郝壯猷征南路,遊擊蔡攀龍副之。
郝南軍大湖,戰不利甚困,郡城兵乏不能救。
比遊擊延山以一千人至,同知府事楊廷理乃言于督師,以延山軍赴南路,而使嵩以二百人從水道趨東港,會延山以救郝。
嵩有族叔玉潤居東港,嵩族人亦多在焉。
至是,乃召玉潤集鄉勇助軍,遂會延山伐鳳山賊,克之。
二月辛酉,複鳳山城,郝困解。
以蔡攀龍八百軍守鳳山,嵩與俱焉。
鳳山既複,督師以南路賊不足憂,乃檄蔡攀龍軍回郡。
郝守鳳山勢孤,而賊方分攻鳳山城及山豬毛粵莊甚急;壯猷使參将瑚圖裡往山豬毛,會都阃邵振綱殺賊。
賊以所擄南路參将印,僞為邵檄,求援于郝;不疑其詐,急召嵩,使出師救邵。
嵩行至琉璜溪,賊湮上流,嵩軍半渡,流決,賊出萬衆截殺。
嵩血戰竟日,突圍出;歸言于郝,使分兵為犄角,不聽。
翼日賊大集,攻總戎營,郝徙營入鳳山以守。
丙子賊大攻鳳山城,嵩守南門,賊攻之不下。
郝縱義民出東門禦賊。
義民敗,賊入城,郝棄城遁去。
嵩登蛇頭山,放大炮力戰殺賊,随行軍死亡幾盡,嵩孤身搏戰,弓刀俱折,猶以敗刀斬數賊,力窮遇害。
事聞,上深憫焉,賜祭葬,入京城昭忠祠;子孫襲雲騎尉罔替。
其族叔玉潤收嵩骸,歸葬于南安祖籍(謝金銮撰傳)。
蔡攀龍,字君寵,同安金門人也。
狀貌雄偉,聲如洪鐘。
少貧,事樵采,每負薪入市,力兼數人擔。
市翁某,見而異之,曰:偉丈夫!苟從戎,當得富貴,卒俛首于市儈曷為?攀龍曰:吾嘗再應募,終被黜。
翁曰:将軍以服飾取人,子姑從我。
乃延至家,厚恤之,卒妻以女。
适鎮将複募士,翁為制冠服戎裝以往,長官奇之,遂就募。
未幾補外委,攀龍得俸入以具朝暮餐,食不飽,常貸以飽。
頃之,以捕盜功,累升海壇遊擊,調澎湖右營遊擊,坐失察例,當奪官,檄未行而林爽文亂作。
時鎮将遣軍北援,郡城空虛。
賊迫,适攀龍以四百軍至,威容甚盛,衆大悅。
攀龍守郡南桶盤棧,相度地勢,浚溝築壘未就,而賊大至。
攀龍不為動,堅陣待敵。
會台司馬楊廷理率義民出,攀龍與分左右翼擊賊,大破之。
越數日,北路賊擁攻東門,攀龍複與楊司馬共擊賊,賊走。
由是賊意懈,郡垣賴以守。
明年春正月,提軍黃仕簡節制台灣,使總兵郝壯猷征南路,以攀龍為副。
鳳山之複,攀龍與有力焉。
既,提軍檄攀龍歸,鳳山複陷,南路賊勢日益張,攻郡城者間日一至。
于時攀龍仍守桶盤棧禦賊。
常将軍抵台,以楊廷理領義民守南門,而使攀龍九百人屯桶盤棧。
攀龍守桶盤棧,始終無挫衄。
比得奏,功授副将。
八月發兵救諸羅,使攀龍與副将貴林為之率;從海道濟,取路鹿仔草,賊勢彌漫。
時秋霖大至,衣裝盡濕,鎗炮不施,全軍陷于正音莊。
貴林及遊擊楊起麟、邱能成、都司杭富、守備馬大雄俱戰死,獨攀龍與孫全謀突圍而東入于諸羅。
比廷寄至,擢總兵柴大紀為水師提督,以攀龍補台灣總兵官;未幾複加提督,授參贊。
時攀龍困于諸羅者久之,及福侯解諸羅圍,甫三月,南北路悉定,憑險負固者皆就擒;猛将勁兵縱橫于南北,攀龍無所見。
攀龍之功,守郡城者居多。
其為将得衆心,營卒義民多樂為攀龍用者。
攀龍貌當貴,陛見,上察其儀表甚悅。
平台功臣二十人,圖形紫光合,攀龍與焉(謝金銮撰傳)。
潘國材,号遴山,閩縣人。
由戊子武科,曆鎮标中營遊擊。
性格和平,才具明敏,凡諸措置多就理。
素愛民而嚴于治兵,兵有淩民而傷其貨者,國材償以己資,糾其兵重罰之,兵益斂肅。
公餘吟詩作字,索書者無不立應,故其遺翰甚多。
國材卒于官,台人惜之(黃汝濟撰傳)。
奎林,滿洲鑲黃旗人也。
初襲一等承恩公,以漢軍都統理藩院尚書,出為烏裡雅蘇台、伊犁将軍。
以事下吏議。
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伏誅,台灣初定,朝廷籌善後事宜,欲清積弊,以奎剛方正直,能執法,有旨授台灣鎮總兵官。
奎至,風持峻厲,不負任使。
凡吏治營規,有不軌者,皆繩以法,不少假。
笨港守備李文彩,以得水口例錢,私放偷渡,奎聞,召文彩至,欲鞭之。
文彩曰:守備可殺,不可辱也。
奎曰:然哉。
即具奏斬之。
嘉義令唐時勳,命案頂兇,幕客潘某成其事,民呼冤于總鎮。
奎訊得實,立笞潘某而械唐令,咨道府并置之法。
其它似此者不可殚述。
于是文武官皆有忌憚,一時海上吏不容奸,民無怨讟,積弊為之一清。
其自處清操刻苦,有饋遺者,悉卻不受。
外出使二卒執鞭前行,無他輿從。
曰:朝廷養兵,豈為我作仆隸哉?一日大雨,坐聽事案兵,屋破,漏滴當坐處,使人扶傘立于旁。
吏請饬修。
曰:毋動,動則累于人,吾不為也。
在任三年,命為西藏大臣。
往西藏(謝金銮撰傳)。
吉淩阿者,滿洲鑲藍旗人也。
性剛直而用兵有法,初以平和遊擊,調台灣鎮标左營。
嘉慶十年,海寇蔡牽屢擾台灣南北路,諸亡命者多與勾結。
十一月,賊舟泊淡水,陸路賊乘之,焚艋舺,攻竹塹。
總鎮愛新泰聞警,即率師北行。
賊舟旋抵南路鳳山,陸賊陳捧、吳淮泗輩應之。
壬申(二十三日),觀察慶保,使同知錢■〈雨上澍下〉率屯番義勇赴鳳山剿捕。
是夜,賊焚陴頭,劫倉庫、監獄。
錢同知南入于粵莊。
丁醜,總鎮回郡城。
戊寅,使淩阿以三百人伐鳳山賊。
己卯,軍至南梓坑,賊勢四集,淩阿度不可進,即相地勢,令立營,一夜壘成。
明日賊四面至,淩阿使兵衆無動;比賊來五步以内,鎗炮并發,突出擊之。
賊死無算。
未幾,衆複集,如前法擊之。
如是者兩日,磺藥已盡。
會總鎮檄使歸,淩阿乃僞使人馳書錢同知,語以明日南行,會粵莊約同知以師接援。
賊得書退二十裡,設伏以要之。
明日天甫明,淩阿拔營北行。
比賊聞知淩阿已至郡矣。
十二月癸卯(二十四日),總鎮出師北門,使淩阿出東門,北轉與總鎮會。
比淩阿自東而北,聞鎗炮聲,訝曰:此陷圍聲也。
急觇之,果然。
乃使士卒登高視圍堅瑕。
複曰:某向瑕。
乃嚴兵合力攻某向,遂破圍。
以總鎮出時北路不通,内地軍未至,我軍議堅守,淩阿不盡其用。
然淩阿每遇敵,意氣閑暇,若無所事。
蓋明于兵法,而能慎用之者。
一時曉軍事如淩阿者為難。
會舟師破蔡牽,陸路賊亦散。
奏功論賞,而淩阿以〔憤郁〕勞憊卒,台人惜焉(謝金銮撰傳)。
戡定戎略 戡定戎略者,所以紀國威、昭皇仁也。
自「周官」大司馬制軍诘禁以糾邦國,而九伐之法明于天下;使知負固不服之不可為,犯令陵政之不可宥。
凡以去賊害、安民賢而已。
台處海徼之外,夷寇所居,鄭氏有之;馮恃汪洋,斯梗聖化。
天威載宣,皇圖式廓;而浮栖旅寄,民志非定,蜂壺虺穴,險阻易憑。
遠如康熙辛醜,近自乾隆丙午、丁未間,麼■〈麻上骨下〉草竊,越海跳梁;命将出師,屢煩廟算。
槁苗時雨,怨虹指霓,君心照臨,不違咫尺。
乃者越裳變風,知周公之才之美;吉甫作頌,見申伯于蕃于宣。
捃摭往事,裒錄舊聞、欲以實無外之化、示有夷之行,考地理之■〈歹米〉,宜明人事之異變,昭茲來許,佑啟後人。
俾知一席之安、一飯之飽,莫非食德飲和,戴高履;厚庶某發忠孝之至性、守耕鑿之良圖,保苞桑于永甯、感芾棠以勿敗,意在斯已。
凡名将傳若幹首,而措置之法,于是乎在焉。
姚啟聖,号憂庵,浙江紹興人,漢軍籍。
康熙癸卯鄉薦第一。
初任香山知縣,诖誤去。
起為台州郡佐,升溫、處道。
丙辰,為福建布政使。
時耿逆初平,海氛未靖,啟聖每自備衣糧,招募壯勇,有澄清海外之志。
嘗曰:國家聲教無外,奈何以台灣一彈丸,使沿海居民不遑甯處,廑宵旰憂?會總督郎廷相罷去,啟聖代之,遂決計平台。
歲己未,移駐漳州。
漳與台迩,間諜可施,乃大開招來館,以随征參議道黃性震董其事,來降者辄納之。
令福州同知蘇良嗣督造戰船;委随征同知林升督糧運;用人揆務,洞中機宜。
既數月,賊降稍多,悉厚犒之。
先是,僞将軍朱天貴來歸,啟聖知其骁勇熟海道,特疏請天貴參軍事。
至,則引入帳中,相與卧起。
天貴感激,竭誠效力;遂增置火炮軍器,買上遊米石,以圖大舉。
會蘇良嗣戰船報竣,賊遣偵者數輩觇動靜,啟聖故示以弛緩。
值元夕令百姓張燈,自與文武大僚置酒還珠門樓上,若無意用兵者。
漏下二鼓,忽稱疾,命屬吏行酒,而啟聖已開南關,疾馳三百裡,至閩安鎮之五虎門,親自配舟,調遣精銳出師矣。
随又赴漳,使興化知府卞永譽、泉州知府張仲舉,往說賊降;而僞行人傅為霖,雖約為内應,實心持兩端。
及為霖見殺,乃作急遽狀,從數騎招搖城市,見大屋辄扃之,榜其門曰:某鎮公館,某将軍行台,各盛陳供具。
得賊偵,則佯曰:若非某将軍人乎?歸語而主,某日之期不可爽,倍予酒食遣歸。
得他偵亦如之。
海上喧傳,自相猜忌。
鄭氏心腹,人人白危,繼踵納款。
庚申春二月癸未,乘賊懈,遣兵攻破陳洲、馬洲、觀音山、石碼等十九寨。
甲申,複遣随征遊擊張定國、都司張玺等,引兵直抵海澄城下。
計招僞總兵蘇侃為内應,攻拔之,降其衆二千二百六十七人,遂複海澄。
是夜遣随征知縣黃金從等,乘潮分渡,直入海門等處,降其僞統領鄭元堂、僞都督黃瑞、僞将軍陳珍、僞總兵張雄、僞将軍張治等,水陸兵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丁亥,遂複金門、廈門。
賊勢窮蹙,退保澎湖。
二十年,啟聖以軍中不可無帥,具疏上請天子,命内大臣伯施琅為水師提督。
既至,相與籌兵料敵,經畫方略。
歲癸亥夏六月乙酉,從銅山進兵,癸巳克澎湖;七月丙申,鄭克塽率衆歸誠,海外悉平。
啟聖制閩數載,建議平台,獨握勝算。
一切文移條教悉出己手,雖溽暑盛寒不倦。
談論指授,英氣激發,義形于色。
遇有功将弁及降将,皆開誠獎勵,捐金宴犒,無少吝惜。
推功讓能,勞謙不伐。
為定謀推毂名臣第一。
朝命加啟聖宮保,予世職。
凱旋後,随題展海界遷民,俾複井疆(先是順治十八年令沿海居民遷界)。
又置通省郡邑學田,供貧士膏火。
尋以病卒于官。
榇出福省西郊時,士庶填衢塞巷,跪奠号泣,立祠洪江浒,肖像祀之。
施琅,号琢公,晉江人,明崇祯時為遊擊将軍。
及明亡,閩、粵事亦相繼敗,遂挈家入海,依鄭氏。
成功忌其能,因釁執之。
會得脫,遁歸,家屬皆被害。
順治丙申,制府李率泰薦授副總兵,駐同安,薄廈門賊壘,屢擒其骁将凡數十輩,招降萬餘人,晉同安總兵,升福建水師提督,削平金、廈沿海諸島。
康熙六年,以邊患宜靖,疏請平定台灣,得旨赴京面奏;尋以議裁浙、閩、粵三省水師提督留京,晉爵内大臣伯。
康熙二十年,朝廷從閩督姚啟聖請,特命仍以水師提督至閩,選練舟師,大舉征台。
操演三載,二十二年夏,将乘南風進剿。
僞鎮國公劉國軒,就台簡精壯,調佃丁,計二萬餘人,取洋船及僞文武等官私船,改為戰船,大小二百餘号,親統至澎,屯于風櫃尾、牛心灣等嶼;鎮澎僞将林升、邱輝等,約衆二萬,集于雞籠嶼。
各島環列炮城,沿海可登岸處,概築短牆,分衆扼守。
六月乙酉,琅帥舟師由銅山開駕,令各風颿大書将弁姓名,以便識進退,定賞罰。
丙戌,到貓嶼、花嶼,是夜泊八罩水埯澳,遣官乘小哨到将軍澳、南天嶼等島,安撫居民。
丁亥質明,進攻澎湖。
賊列匝艘迎敵,前鋒遊擊藍理、曾成等七船沖入賊■〈舟宗〉,副鋒千總鄧高等六船繼進,焚殺過當。
值南潮正發,諸船為急流分散,前鋒船迫炮城,賊舟兩翼合圍。
琅望藍理之颿,見其深入,自将坐駕船,突圍赴援;興化鎮吳英繼之,焚斬僞将弁七十餘員,圍解,理傷炮還。
琅亦集矢于目。
抵暮,抛泊洋中。
翌日仍收泊八罩,以甲裳裹首,嚴申軍令,按失律罪。
諸将懾伏,祈請立功自贖,兵氣複振。
己醜,取虎井、桶盤嶼。
庚寅,獨駕小舟,潛偵賊砦還,遂連日用老弱驕兵計,假攻嵵内及内外塹,以分賊勢。
越癸巳,集各鎮誓師,分為八隊。
每隊七船,各三其壘。
自統一隊,居中調度。
以八十餘船為後援,五十船從東畔内塹入雞籠嶼為奇兵夾攻,五十船從西畔内塹入牛心灣為疑兵牽制。
将戰,有風自西北來,渰浥蓬勃逆我師,三軍股栗。
琅徇師大呼曰:無畏惟天,惟皇帝之靈,實式臨之。
須臾雷動,立轉南動,潮水加漲四尺,将士賈勇直向媽宮澳撲剿。
賊舟四面齊至,火矢噴筒,燔■〈熖,舊代臼〉怒張。
我師乘勢奮擊,自辰至申,兵氣愈厲,焚殺僞将曾瑞、王順等四十七員,僞協營弁目三百餘員,賊夥萬二千有奇,鬥艦燒毀殆盡。
劉國軒急乘走舸,從北面吼門逸去。
我師入駐澎湖。
澎水故苦鹹,琅禱于神,甘泉湧出。
澎湖既定,乃以恩信結台人,迎降将領、弁目凡百六十五人,賞以袍帽;士卒四千八百五十三人,給以銀米;傷未及死者六百餘人,醫治之,送還台。
降者相謂曰:是真生死而肉骨也。
歸相傳說,賊衆解體,引領望王師若時雨。
逆藩鄭克塽勢蹙,決計歸順,遣裨将馮錫圭、陳夢炜赍獻延平王金印一、招讨大将軍金印一、公侯伯将軍印五,籍土地府庫軍實,叩軍門乞降。
時七月二十七日丙申也。
八月壬子,遂統舟師抵台受降,令劗發,撫輯兵民,雞犬不驚,市不易肆。
居數曰,乃刑牲奉币,告于成功之廟曰:自同安侯(成功父芝龍封同安侯)入台地,始有居民;迨賜姓(明唐王僭号隆武,賜成功姓朱)啟土,世為岩疆,莫可誰何。
今某實賴天子威靈、将帥之力,克有茲士,不辭滅國之愆,所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分也。
第某蚤歲,于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
某于賜姓,剪為雠敵,情念疇昔,蘆中窮士,義所不為。
公義私恩,如是則已。
語畢涕下。
諸将士聞之,皆感泣私語曰:父仇也,鄖公辛賢于伍員矣。
自是台之官民,毋敢有以私怨逞者。
捷書至阙,上解所禦龍袍馳賜,載褒以詩。
因疏陳台灣棄留利害,周詳懇切。
請設郡縣防守,為東南數省籓籬。
禮遣克塽及諸将帥歸之京師。
诏如所請,海外悉平。
加授靖海将軍,封靖海侯,予世襲,仍管福建水師提督事。
值歲兇,平粜赈恤,所全活百萬戶。
尋卒,賜谥襄壯。
吳英,字為高,其先泉州人,後入籍莆田。
康熙二年,以平金、廈功,授都司。
甲寅耿變時,為浙提左軍遊擊。
會甯海将軍視師,問諸将誰可膺大任者,提督首以名對,遂授先鋒。
前後克複黃岩、太平、樂清、青田、象山等縣,解處州圍,破逆黨曹養性于溫州,殲海寇張拱垣、朱飛熊于毛頭洋,複收捕遂昌、松陽等山寇。
水陸數十戰,皆親冒矢石,先士卒,定謀制勝。
每獻捷,功居首,擢副戎,任閩制府中軍。
值海氛未靖,下遊數警,屢出奇兵,敗賊于陳三浿、觀音山、江東橋,所向披靡。
擢同安總戎,随率舟師複平金、廈。
是歲列郡大饑,馳請總督姚啟聖出示許沿海百姓出界采捕,全活百萬。
尋移鎮興化,适提督施琅疏平澎台,遂統陸師為副,誓衆登舟,先抵八罩。
進剿之日,前鋒深入,幾為賊窘。
自同提督駕船突圍援之而走。
已複領船奮勇前進,焚賊巨艦,立克澎湖。
逆藩即降,駐師台灣數月,民不知兵,台人比之征西大帥。
凱旋入觐,溫旨褒嘉,賜鞍馬衣袍,調浙舟山。
甫閱月,擢四川提督,凡十一年;又以閩海岩疆,授陸路提督。
未幾複調水師,殚力經畫,凡關國計民生者,無不悉力舉行。
後以年老乞休,賜禦書匾聯,加威略将軍。
尋又賜詩存問。
年七十六,卒于官,贈太子少保。
朱天貴,莆田人,平陽鎮總兵官。
康熙二十一年以總督姚啟聖薦,奉旨調回閩省協平台灣。
明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澎湖。
天貴率舟師,奮勇追擊,斬獲溺死者無算。
會中炮死。
總督上其功,诏贈太子少保,谥忠壯,蔭一子知州。
是時平台立功者,有海壇總兵林賢、金門總兵陳龍、銅山總兵陳昌、廈門總兵楊嘉瑞,副将蔣懋勳、林
途中聞邸報,奉旨特授。
台灣鎮海外重地,甫離兵火,亮撫恤窮黎,正己率屬,整饬水陸兵防,和衷文武,創建郡治木城,民歡樂之。
南北路内山生番,未習教化,性嗜殺,時出沒為民害。
亮設法招撫,傾心歸順者一百八社,男婦一萬八百八十七人,于是附山居民鹹皆安堵。
事聞,上大悅,賜金一萬兩,從優議叙,特加四級。
亮仰體皇仁,因番性所嗜,購色布漳煙鹽糖等物,遣官遍曆各社,宣朝廷德意,賞赉諸番,歡呼之聲震山谷。
計動用賜金一千八百九十餘兩,尚八千一百四十兩有奇,封貯台庫,流交公用,絲毫不私為己有也。
雍正五年春,奉旨移鎮浙江定海。
定海四面汪洋,為浙東吭扼。
亮殚心綢缪,訓練卒伍,日率戰艦弁兵,巡防周曆,南抵溫、台,北窮盡山、花鳥,不敢一日暇逸。
積勞成疾,卒于官,年六十有四;賜祭葬(錄藍鹿洲「文集」補)。
王郡,字建侯,幹州人。
初冒李姓入伍,康熙六十年,以千總從藍廷珍收複台灣有功,後為南路參将,始複姓。
雍正六年,升台灣總鎮。
七年,讨平鳳山山豬毛番。
九年,彰化大甲西番林武力聚衆作亂,鳳山流棍吳福生亦乘間為變。
郡時已授水師提督,乃先遣遊擊李榮,引兵應援。
繼偵知福生與商大概等攻陴頭甚急,遂決策率兵夜發,與參将侯元勳、守備張玉等三路夾攻,敗其前鋒。
賊複集,自辰至未,戰數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生擒蕭田等八人,枭于營門。
越日福生、大概等三十餘賊悉就擒。
南路即平,而新鎮呂瑞麟,剿大甲西番為所圍,征兵府中,總督郝玉麟複檄郡讨之。
郡師至鹿子港,遣參将李蔭越、遊擊黃貴等,合兵圍阿束社。
參将靳光瀚、遊擊林黃彩等,各扼隘口,絕其去路,遂渡大甲溪追殺,直抵生番悠吾界,屢有殺獲。
賊遁南日内山,峭壁峻絕,諜知樵徑僅一線,督師攀援而登,炮聲震山谷。
賊負創走,搗其巢穴,焚其積聚,于是各社望風皆降;縛獻渠兇林武力等,北路亦平。
十餘年來鎮台者,郡之功為優雲(「府志」)。
張天駿,字嗚佩,仁和人。
以千總留京營效用,簡發福建水師,出洋捕賊有功,累升至廣東提督。
條奏停止采礦,部議革職。
旋奉特旨,補湖廣常德總兵,調崇明,奉命海運漕粟至閩平粜,遂授台鎮。
莅任二年餘,恩威并濟,兵輯民安,台以無事。
天駿為人質直,而存心忠厚,識大體,勤于其職;升福建水師提督。
去之日,兵民傾城趨送,至有泣下者,今風神廟立有去思碑(「府志」)。
陳林每,邑人也。
少貧,未嘗識字,為人駕牛以自給;牛止處辄取棰畫沙,作判押狀。
或笑诘之,曰:吾他日為官,當解簽署耳。
郡城多曠地,林每每過辄慷慨規度,計可作大宅處。
一日遇悍卒,以橫逆加,怒與鬥;已而感憤去,應募入莆田伍籍,以平朱一貴功授把總,屢超擢,卒為台灣總兵官。
既莅事,約束營伍,紀律甚嚴。
守令入谒,必告以此土利弊。
且曰:吾子侄犯法必痛懲,毋以我故示寬假也。
素敬禮士大夫。
德化進士王必昌來修邑志,不事幹谒,林每辄以禮下之,緻尊重焉。
晚學擘窠大書,作右軍鵝與梅魁字甚工,擢署惠州提督,卒于官。
今鎮北坊居第猶存,蓋其所規度處雲(韓必昌撰傳)。
魁德,蒙古人。
以平和遊擊,調台灣鎮标中營。
時彰邑民以漳、泉分類械鬥,金總戎率師北巡彈壓,德在郡與觀察穆和蔺,日夜巡緝,獲其奸宄殲之;複分撥隊伍于中北諸途,截其蔓延,于是台、鳳二邑賴以免禍。
尋以護城守,坐失察例,當奪官。
去之日沿門供香案,送者塞途。
自有武員,未有得民若斯之甚者(黃汝濟撰傳)。
鄭嵩,字穎山,泉之南安人也。
由武舉從戎,為海壇鎮軍官,以功調安平水師遊擊。
喜文墨,剛方廉肅,而尤嚴于治戎。
乾隆五十一年冬,逆賊林爽文陷諸、彰二邑,莊大田亦陷鳳山,郡城戒嚴。
總戎調軍出應敵,與諸将分紮南北要路;郡城重地,使嵩留守。
時郡兵無過數百人,嵩令分守各門,軍法甚肅,親巡邏無間日夜。
禦敵發奸,多中機要。
有把總高大捷者,守大北門,通謀于賊,乃訛言總鎮軍覆,夜疾馳作奔逸狀,遂棄北門去。
嵩發令捕之,獲諸鹿耳門,斬其首示于衆,衆心乃定。
事聞,上曰:遊擊例不專殺,但軍前事機不測,嵩能用權,堪勝提鎮之任,着該部從優議叙。
五十二年春二月,嵩率舟師搜剿竹仔港,勝之,獲賊三十餘艘而歸。
初,督師黃仕簡,節制台灣,以總兵郝壯猷征南路,遊擊蔡攀龍副之。
郝南軍大湖,戰不利甚困,郡城兵乏不能救。
比遊擊延山以一千人至,同知府事楊廷理乃言于督師,以延山軍赴南路,而使嵩以二百人從水道趨東港,會延山以救郝。
嵩有族叔玉潤居東港,嵩族人亦多在焉。
至是,乃召玉潤集鄉勇助軍,遂會延山伐鳳山賊,克之。
二月辛酉,複鳳山城,郝困解。
以蔡攀龍八百軍守鳳山,嵩與俱焉。
鳳山既複,督師以南路賊不足憂,乃檄蔡攀龍軍回郡。
郝守鳳山勢孤,而賊方分攻鳳山城及山豬毛粵莊甚急;壯猷使參将瑚圖裡往山豬毛,會都阃邵振綱殺賊。
賊以所擄南路參将印,僞為邵檄,求援于郝;不疑其詐,急召嵩,使出師救邵。
嵩行至琉璜溪,賊湮上流,嵩軍半渡,流決,賊出萬衆截殺。
嵩血戰竟日,突圍出;歸言于郝,使分兵為犄角,不聽。
翼日賊大集,攻總戎營,郝徙營入鳳山以守。
丙子賊大攻鳳山城,嵩守南門,賊攻之不下。
郝縱義民出東門禦賊。
義民敗,賊入城,郝棄城遁去。
嵩登蛇頭山,放大炮力戰殺賊,随行軍死亡幾盡,嵩孤身搏戰,弓刀俱折,猶以敗刀斬數賊,力窮遇害。
事聞,上深憫焉,賜祭葬,入京城昭忠祠;子孫襲雲騎尉罔替。
其族叔玉潤收嵩骸,歸葬于南安祖籍(謝金銮撰傳)。
蔡攀龍,字君寵,同安金門人也。
狀貌雄偉,聲如洪鐘。
少貧,事樵采,每負薪入市,力兼數人擔。
市翁某,見而異之,曰:偉丈夫!苟從戎,當得富貴,卒俛首于市儈曷為?攀龍曰:吾嘗再應募,終被黜。
翁曰:将軍以服飾取人,子姑從我。
乃延至家,厚恤之,卒妻以女。
适鎮将複募士,翁為制冠服戎裝以往,長官奇之,遂就募。
未幾補外委,攀龍得俸入以具朝暮餐,食不飽,常貸以飽。
頃之,以捕盜功,累升海壇遊擊,調澎湖右營遊擊,坐失察例,當奪官,檄未行而林爽文亂作。
時鎮将遣軍北援,郡城空虛。
賊迫,适攀龍以四百軍至,威容甚盛,衆大悅。
攀龍守郡南桶盤棧,相度地勢,浚溝築壘未就,而賊大至。
攀龍不為動,堅陣待敵。
會台司馬楊廷理率義民出,攀龍與分左右翼擊賊,大破之。
越數日,北路賊擁攻東門,攀龍複與楊司馬共擊賊,賊走。
由是賊意懈,郡垣賴以守。
明年春正月,提軍黃仕簡節制台灣,使總兵郝壯猷征南路,以攀龍為副。
鳳山之複,攀龍與有力焉。
既,提軍檄攀龍歸,鳳山複陷,南路賊勢日益張,攻郡城者間日一至。
于時攀龍仍守桶盤棧禦賊。
常将軍抵台,以楊廷理領義民守南門,而使攀龍九百人屯桶盤棧。
攀龍守桶盤棧,始終無挫衄。
比得奏,功授副将。
八月發兵救諸羅,使攀龍與副将貴林為之率;從海道濟,取路鹿仔草,賊勢彌漫。
時秋霖大至,衣裝盡濕,鎗炮不施,全軍陷于正音莊。
貴林及遊擊楊起麟、邱能成、都司杭富、守備馬大雄俱戰死,獨攀龍與孫全謀突圍而東入于諸羅。
比廷寄至,擢總兵柴大紀為水師提督,以攀龍補台灣總兵官;未幾複加提督,授參贊。
時攀龍困于諸羅者久之,及福侯解諸羅圍,甫三月,南北路悉定,憑險負固者皆就擒;猛将勁兵縱橫于南北,攀龍無所見。
攀龍之功,守郡城者居多。
其為将得衆心,營卒義民多樂為攀龍用者。
攀龍貌當貴,陛見,上察其儀表甚悅。
平台功臣二十人,圖形紫光合,攀龍與焉(謝金銮撰傳)。
潘國材,号遴山,閩縣人。
由戊子武科,曆鎮标中營遊擊。
性格和平,才具明敏,凡諸措置多就理。
素愛民而嚴于治兵,兵有淩民而傷其貨者,國材償以己資,糾其兵重罰之,兵益斂肅。
公餘吟詩作字,索書者無不立應,故其遺翰甚多。
國材卒于官,台人惜之(黃汝濟撰傳)。
奎林,滿洲鑲黃旗人也。
初襲一等承恩公,以漢軍都統理藩院尚書,出為烏裡雅蘇台、伊犁将軍。
以事下吏議。
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伏誅,台灣初定,朝廷籌善後事宜,欲清積弊,以奎剛方正直,能執法,有旨授台灣鎮總兵官。
奎至,風持峻厲,不負任使。
凡吏治營規,有不軌者,皆繩以法,不少假。
笨港守備李文彩,以得水口例錢,私放偷渡,奎聞,召文彩至,欲鞭之。
文彩曰:守備可殺,不可辱也。
奎曰:然哉。
即具奏斬之。
嘉義令唐時勳,命案頂兇,幕客潘某成其事,民呼冤于總鎮。
奎訊得實,立笞潘某而械唐令,咨道府并置之法。
其它似此者不可殚述。
于是文武官皆有忌憚,一時海上吏不容奸,民無怨讟,積弊為之一清。
其自處清操刻苦,有饋遺者,悉卻不受。
外出使二卒執鞭前行,無他輿從。
曰:朝廷養兵,豈為我作仆隸哉?一日大雨,坐聽事案兵,屋破,漏滴當坐處,使人扶傘立于旁。
吏請饬修。
曰:毋動,動則累于人,吾不為也。
在任三年,命為西藏大臣。
往西藏(謝金銮撰傳)。
吉淩阿者,滿洲鑲藍旗人也。
性剛直而用兵有法,初以平和遊擊,調台灣鎮标左營。
嘉慶十年,海寇蔡牽屢擾台灣南北路,諸亡命者多與勾結。
十一月,賊舟泊淡水,陸路賊乘之,焚艋舺,攻竹塹。
總鎮愛新泰聞警,即率師北行。
賊舟旋抵南路鳳山,陸賊陳捧、吳淮泗輩應之。
壬申(二十三日),觀察慶保,使同知錢■〈雨上澍下〉率屯番義勇赴鳳山剿捕。
是夜,賊焚陴頭,劫倉庫、監獄。
錢同知南入于粵莊。
丁醜,總鎮回郡城。
戊寅,使淩阿以三百人伐鳳山賊。
己卯,軍至南梓坑,賊勢四集,淩阿度不可進,即相地勢,令立營,一夜壘成。
明日賊四面至,淩阿使兵衆無動;比賊來五步以内,鎗炮并發,突出擊之。
賊死無算。
未幾,衆複集,如前法擊之。
如是者兩日,磺藥已盡。
會總鎮檄使歸,淩阿乃僞使人馳書錢同知,語以明日南行,會粵莊約同知以師接援。
賊得書退二十裡,設伏以要之。
明日天甫明,淩阿拔營北行。
比賊聞知淩阿已至郡矣。
十二月癸卯(二十四日),總鎮出師北門,使淩阿出東門,北轉與總鎮會。
比淩阿自東而北,聞鎗炮聲,訝曰:此陷圍聲也。
急觇之,果然。
乃使士卒登高視圍堅瑕。
複曰:某向瑕。
乃嚴兵合力攻某向,遂破圍。
以總鎮出時北路不通,内地軍未至,我軍議堅守,淩阿不盡其用。
然淩阿每遇敵,意氣閑暇,若無所事。
蓋明于兵法,而能慎用之者。
一時曉軍事如淩阿者為難。
會舟師破蔡牽,陸路賊亦散。
奏功論賞,而淩阿以〔憤郁〕勞憊卒,台人惜焉(謝金銮撰傳)。
戡定戎略 戡定戎略者,所以紀國威、昭皇仁也。
自「周官」大司馬制軍诘禁以糾邦國,而九伐之法明于天下;使知負固不服之不可為,犯令陵政之不可宥。
凡以去賊害、安民賢而已。
台處海徼之外,夷寇所居,鄭氏有之;馮恃汪洋,斯梗聖化。
天威載宣,皇圖式廓;而浮栖旅寄,民志非定,蜂壺虺穴,險阻易憑。
遠如康熙辛醜,近自乾隆丙午、丁未間,麼■〈麻上骨下〉草竊,越海跳梁;命将出師,屢煩廟算。
槁苗時雨,怨虹指霓,君心照臨,不違咫尺。
乃者越裳變風,知周公之才之美;吉甫作頌,見申伯于蕃于宣。
捃摭往事,裒錄舊聞、欲以實無外之化、示有夷之行,考地理之■〈歹米〉,宜明人事之異變,昭茲來許,佑啟後人。
俾知一席之安、一飯之飽,莫非食德飲和,戴高履;厚庶某發忠孝之至性、守耕鑿之良圖,保苞桑于永甯、感芾棠以勿敗,意在斯已。
凡名将傳若幹首,而措置之法,于是乎在焉。
姚啟聖,号憂庵,浙江紹興人,漢軍籍。
康熙癸卯鄉薦第一。
初任香山知縣,诖誤去。
起為台州郡佐,升溫、處道。
丙辰,為福建布政使。
時耿逆初平,海氛未靖,啟聖每自備衣糧,招募壯勇,有澄清海外之志。
嘗曰:國家聲教無外,奈何以台灣一彈丸,使沿海居民不遑甯處,廑宵旰憂?會總督郎廷相罷去,啟聖代之,遂決計平台。
歲己未,移駐漳州。
漳與台迩,間諜可施,乃大開招來館,以随征參議道黃性震董其事,來降者辄納之。
令福州同知蘇良嗣督造戰船;委随征同知林升督糧運;用人揆務,洞中機宜。
既數月,賊降稍多,悉厚犒之。
先是,僞将軍朱天貴來歸,啟聖知其骁勇熟海道,特疏請天貴參軍事。
至,則引入帳中,相與卧起。
天貴感激,竭誠效力;遂增置火炮軍器,買上遊米石,以圖大舉。
會蘇良嗣戰船報竣,賊遣偵者數輩觇動靜,啟聖故示以弛緩。
值元夕令百姓張燈,自與文武大僚置酒還珠門樓上,若無意用兵者。
漏下二鼓,忽稱疾,命屬吏行酒,而啟聖已開南關,疾馳三百裡,至閩安鎮之五虎門,親自配舟,調遣精銳出師矣。
随又赴漳,使興化知府卞永譽、泉州知府張仲舉,往說賊降;而僞行人傅為霖,雖約為内應,實心持兩端。
及為霖見殺,乃作急遽狀,從數騎招搖城市,見大屋辄扃之,榜其門曰:某鎮公館,某将軍行台,各盛陳供具。
得賊偵,則佯曰:若非某将軍人乎?歸語而主,某日之期不可爽,倍予酒食遣歸。
得他偵亦如之。
海上喧傳,自相猜忌。
鄭氏心腹,人人白危,繼踵納款。
庚申春二月癸未,乘賊懈,遣兵攻破陳洲、馬洲、觀音山、石碼等十九寨。
甲申,複遣随征遊擊張定國、都司張玺等,引兵直抵海澄城下。
計招僞總兵蘇侃為内應,攻拔之,降其衆二千二百六十七人,遂複海澄。
是夜遣随征知縣黃金從等,乘潮分渡,直入海門等處,降其僞統領鄭元堂、僞都督黃瑞、僞将軍陳珍、僞總兵張雄、僞将軍張治等,水陸兵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丁亥,遂複金門、廈門。
賊勢窮蹙,退保澎湖。
二十年,啟聖以軍中不可無帥,具疏上請天子,命内大臣伯施琅為水師提督。
既至,相與籌兵料敵,經畫方略。
歲癸亥夏六月乙酉,從銅山進兵,癸巳克澎湖;七月丙申,鄭克塽率衆歸誠,海外悉平。
啟聖制閩數載,建議平台,獨握勝算。
一切文移條教悉出己手,雖溽暑盛寒不倦。
談論指授,英氣激發,義形于色。
遇有功将弁及降将,皆開誠獎勵,捐金宴犒,無少吝惜。
推功讓能,勞謙不伐。
為定謀推毂名臣第一。
朝命加啟聖宮保,予世職。
凱旋後,随題展海界遷民,俾複井疆(先是順治十八年令沿海居民遷界)。
又置通省郡邑學田,供貧士膏火。
尋以病卒于官。
榇出福省西郊時,士庶填衢塞巷,跪奠号泣,立祠洪江浒,肖像祀之。
施琅,号琢公,晉江人,明崇祯時為遊擊将軍。
及明亡,閩、粵事亦相繼敗,遂挈家入海,依鄭氏。
成功忌其能,因釁執之。
會得脫,遁歸,家屬皆被害。
順治丙申,制府李率泰薦授副總兵,駐同安,薄廈門賊壘,屢擒其骁将凡數十輩,招降萬餘人,晉同安總兵,升福建水師提督,削平金、廈沿海諸島。
康熙六年,以邊患宜靖,疏請平定台灣,得旨赴京面奏;尋以議裁浙、閩、粵三省水師提督留京,晉爵内大臣伯。
康熙二十年,朝廷從閩督姚啟聖請,特命仍以水師提督至閩,選練舟師,大舉征台。
操演三載,二十二年夏,将乘南風進剿。
僞鎮國公劉國軒,就台簡精壯,調佃丁,計二萬餘人,取洋船及僞文武等官私船,改為戰船,大小二百餘号,親統至澎,屯于風櫃尾、牛心灣等嶼;鎮澎僞将林升、邱輝等,約衆二萬,集于雞籠嶼。
各島環列炮城,沿海可登岸處,概築短牆,分衆扼守。
六月乙酉,琅帥舟師由銅山開駕,令各風颿大書将弁姓名,以便識進退,定賞罰。
丙戌,到貓嶼、花嶼,是夜泊八罩水埯澳,遣官乘小哨到将軍澳、南天嶼等島,安撫居民。
丁亥質明,進攻澎湖。
賊列匝艘迎敵,前鋒遊擊藍理、曾成等七船沖入賊■〈舟宗〉,副鋒千總鄧高等六船繼進,焚殺過當。
值南潮正發,諸船為急流分散,前鋒船迫炮城,賊舟兩翼合圍。
琅望藍理之颿,見其深入,自将坐駕船,突圍赴援;興化鎮吳英繼之,焚斬僞将弁七十餘員,圍解,理傷炮還。
琅亦集矢于目。
抵暮,抛泊洋中。
翌日仍收泊八罩,以甲裳裹首,嚴申軍令,按失律罪。
諸将懾伏,祈請立功自贖,兵氣複振。
己醜,取虎井、桶盤嶼。
庚寅,獨駕小舟,潛偵賊砦還,遂連日用老弱驕兵計,假攻嵵内及内外塹,以分賊勢。
越癸巳,集各鎮誓師,分為八隊。
每隊七船,各三其壘。
自統一隊,居中調度。
以八十餘船為後援,五十船從東畔内塹入雞籠嶼為奇兵夾攻,五十船從西畔内塹入牛心灣為疑兵牽制。
将戰,有風自西北來,渰浥蓬勃逆我師,三軍股栗。
琅徇師大呼曰:無畏惟天,惟皇帝之靈,實式臨之。
須臾雷動,立轉南動,潮水加漲四尺,将士賈勇直向媽宮澳撲剿。
賊舟四面齊至,火矢噴筒,燔■〈熖,舊代臼〉怒張。
我師乘勢奮擊,自辰至申,兵氣愈厲,焚殺僞将曾瑞、王順等四十七員,僞協營弁目三百餘員,賊夥萬二千有奇,鬥艦燒毀殆盡。
劉國軒急乘走舸,從北面吼門逸去。
我師入駐澎湖。
澎水故苦鹹,琅禱于神,甘泉湧出。
澎湖既定,乃以恩信結台人,迎降将領、弁目凡百六十五人,賞以袍帽;士卒四千八百五十三人,給以銀米;傷未及死者六百餘人,醫治之,送還台。
降者相謂曰:是真生死而肉骨也。
歸相傳說,賊衆解體,引領望王師若時雨。
逆藩鄭克塽勢蹙,決計歸順,遣裨将馮錫圭、陳夢炜赍獻延平王金印一、招讨大将軍金印一、公侯伯将軍印五,籍土地府庫軍實,叩軍門乞降。
時七月二十七日丙申也。
八月壬子,遂統舟師抵台受降,令劗發,撫輯兵民,雞犬不驚,市不易肆。
居數曰,乃刑牲奉币,告于成功之廟曰:自同安侯(成功父芝龍封同安侯)入台地,始有居民;迨賜姓(明唐王僭号隆武,賜成功姓朱)啟土,世為岩疆,莫可誰何。
今某實賴天子威靈、将帥之力,克有茲士,不辭滅國之愆,所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分也。
第某蚤歲,于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
某于賜姓,剪為雠敵,情念疇昔,蘆中窮士,義所不為。
公義私恩,如是則已。
語畢涕下。
諸将士聞之,皆感泣私語曰:父仇也,鄖公辛賢于伍員矣。
自是台之官民,毋敢有以私怨逞者。
捷書至阙,上解所禦龍袍馳賜,載褒以詩。
因疏陳台灣棄留利害,周詳懇切。
請設郡縣防守,為東南數省籓籬。
禮遣克塽及諸将帥歸之京師。
诏如所請,海外悉平。
加授靖海将軍,封靖海侯,予世襲,仍管福建水師提督事。
值歲兇,平粜赈恤,所全活百萬戶。
尋卒,賜谥襄壯。
吳英,字為高,其先泉州人,後入籍莆田。
康熙二年,以平金、廈功,授都司。
甲寅耿變時,為浙提左軍遊擊。
會甯海将軍視師,問諸将誰可膺大任者,提督首以名對,遂授先鋒。
前後克複黃岩、太平、樂清、青田、象山等縣,解處州圍,破逆黨曹養性于溫州,殲海寇張拱垣、朱飛熊于毛頭洋,複收捕遂昌、松陽等山寇。
水陸數十戰,皆親冒矢石,先士卒,定謀制勝。
每獻捷,功居首,擢副戎,任閩制府中軍。
值海氛未靖,下遊數警,屢出奇兵,敗賊于陳三浿、觀音山、江東橋,所向披靡。
擢同安總戎,随率舟師複平金、廈。
是歲列郡大饑,馳請總督姚啟聖出示許沿海百姓出界采捕,全活百萬。
尋移鎮興化,适提督施琅疏平澎台,遂統陸師為副,誓衆登舟,先抵八罩。
進剿之日,前鋒深入,幾為賊窘。
自同提督駕船突圍援之而走。
已複領船奮勇前進,焚賊巨艦,立克澎湖。
逆藩即降,駐師台灣數月,民不知兵,台人比之征西大帥。
凱旋入觐,溫旨褒嘉,賜鞍馬衣袍,調浙舟山。
甫閱月,擢四川提督,凡十一年;又以閩海岩疆,授陸路提督。
未幾複調水師,殚力經畫,凡關國計民生者,無不悉力舉行。
後以年老乞休,賜禦書匾聯,加威略将軍。
尋又賜詩存問。
年七十六,卒于官,贈太子少保。
朱天貴,莆田人,平陽鎮總兵官。
康熙二十一年以總督姚啟聖薦,奉旨調回閩省協平台灣。
明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澎湖。
天貴率舟師,奮勇追擊,斬獲溺死者無算。
會中炮死。
總督上其功,诏贈太子少保,谥忠壯,蔭一子知州。
是時平台立功者,有海壇總兵林賢、金門總兵陳龍、銅山總兵陳昌、廈門總兵楊嘉瑞,副将蔣懋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