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恩貢生。

    軍功,授七品職銜,以教職用。

    任福州訓導。

     董日勉,歲貢生。

    軍功,授八品職銜,以教職用。

     陳兆升,附貢生。

    軍功,授八品職銜。

     陳青江,附貢生。

    軍功,授八品職銜。

     楊振文,由監生捐四品銜。

    軍功,賞戴花翎。

     郭友和,監生。

    軍功,授六品職銜,賞戴藍翎。

     陳作範,監生。

    軍功,授八品職銜。

     方耀江,監生。

    軍功,授八品職銜。

     曾廷豪,增生。

    軍功,授八品職銜,以教職用。

    選長泰訓導。

     張源懃,附生。

    軍功,授五品職銜,賞戴花翎。

    補授安慶府通判。

     鄭起鳳,附生。

    軍功,授六品職銜,以千總用。

    現任澎湖右營千總。

     郭廷梁,附生。

    軍功,授六品職銜。

     郭青峰、張維新、林世基、陳世桂,俱附生,軍功,授八品職銜。

     鄭其仁,有傳。

    見「行誼」。

     王得祿,武生。

    軍功,授五品職銜,賞戴花翎,以千總用。

    現任福甯總兵。

     戴顯群,武生。

    軍功,授六品職銜,以把總用。

    現任北路把總。

     杜朝成,武生。

    軍功,授六品職銜,以把總用。

     張應選。

     李清俊,軍功,授六品職銜,以佐雜用。

    曆任潮州、潮陽、揭陽典史,以目疾告歸。

     林廷佐、吳朝行、黃希升,俱武生,軍功授六品職銜。

     施世同,軍功授六品職銜,賞戴藍翎,以千總用,六十年加五品銜。

     黃理生,軍功授六品職銜,以把總用。

     蔡奪,軍功授六品職銜,以把總用,嘉慶十一年功加千總。

     郭友直,軍功,授六品職銜。

     林連招,軍功,授七品職銜,以把總用。

     許顯觀,軍功,授七品職銜,以把總用。

     王君津,軍功,授九品職銜,以雜職用。

     以上軍功三十七名,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案内奏賞。

     楊應選,廪生,軍功授六品職銜,奉旨引見。

     方耀漢,武生。

    軍功,授七品職銜。

     郭子璋,軍功,授七品職銜。

     莊文,軍功,以外委用。

     上四人,俱乾隆六十年陳周全案内奏賞。

     吳春貴,候補郎中。

    募水陸義民,攻破洲仔尾,議叙随帶軍功加一級紀錄二次。

     陳啟良,布政司經曆銜。

    以豎木栅防守海口,又募義勇随軍剿賊功,授五品職銜。

     潘振甲,舉人。

    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

     張文雅,武舉。

    以從剿桶盤棧功,用千總。

     陳廷璧,恩貢生。

    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

     黃汝濟,拔貢生。

    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

     遊化,歲貢生。

    以勸谕莊民從征大穆降功,授六品職銜。

     韓必昌,歲貢生。

    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

     郭拔萃,貢生。

    以鼓勵義首随軍剿賊功,授六品職銜。

     杜天奎,鳳山貢生。

    由軍功授六品職銜。

     郭邦傑,監生。

    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

     石時榮,監生。

    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

     黃化鯉,廪生。

    以獲許和尚功,奏準以教職用。

     林瀚,廪生。

    以雇募水陸義勇攻破洲仔尾功,授六品職銜。

     王得昌,廪生。

    以募水路義勇攻破洲仔尾功,授六品職銜。

     黃化治,廪生。

    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

     紀邦傑,附生。

    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

     林廷邦,武生。

    以雇募義民随剿功,授六品職銜。

     林玉和,武生。

    以獲陳番功,授千總銜。

     洪秀文,以随軍剿賊功,授七品職銜;又由鹿耳門剿賊功,授六品職銜。

     陳本全,以鹿耳門剿賊功,授七品職銜。

     張爵,以随軍殺賊功,授七品職銜。

     張健、許高嵩、蔡源順、蘇麗水、黃藤:上五名俱由随軍剿賊,授七品職銜,以把總用。

     陳尚義,以守城功,授七品職銜。

     鄭觀濤,監生。

    以守城剿賊功,授六品職銜。

     陳鳳,以剿賊遇害,奏準照把總例賜恤(有傳)。

     以上三十名,嘉慶十一年蔡牽案内奏賞。

     陳遠緻,字子靜,安平人。

    康熙癸亥,以軍功署參将。

    協贊水師提督施琅平台,沖鋒陷陣,攻克澎湖,前後賞銀一千三百兩。

    平台後,留遠緻安插居民,以所給銀兩募佃開墾田園二萬餘畝,升左都督管鎮标右營遊擊事,給拖沙喇哈番紀餘功二次。

    尋升瑞安副将,陛見,以年老準原品休緻。

    子應橙、天杓六十年随征朱匪功,加署都司銜,由把總升守備。

     林黃彩,字符質,安平人。

    有智力。

    康熙辛醜,台匪朱一貴作亂,總督覺羅滿保移駐廈門,彩走興化,具陳平台策。

    總督令随大軍進讨。

    事平,以把總升守備;累升廈門遊擊。

    十一年(查系雍正十年,「舊志」作十一年誤),随征大甲西,以功擢參将。

    尋遷澄海副将,署碣石衛總兵,卒于官。

    父宸昌,為良醫,雅施方藥,力行善事,受诰封,年八十餘,猶镢铄。

     黃曾榮,字煥文,初為諸生,棄而從戎,補把總,升千總。

    巡道陳璸命征上淡水,捕賊魁鄭盡心。

    榮至、則相山川形勢,繪圖以進;請于其地添設一營。

    嗣璸升偏沅巡撫,特疏薦曾榮,奉旨記名。

    及調任撫閩,遂與總督覺羅滿保合疏,請設淡水營。

    以曾榮為本營都司,相度營地,創蓋兵房,經理三月竣事,積勞成疾,卒于官。

     王作興,安平人,熟悉水務。

    康熙辛醜,提督施世骠統兵征台,作興泅水至鹿耳門,插标引大師進港,以功加署都司佥事,授把總,累升南澳遊擊。

    乾隆己未,調安平中營,卒于官。

     郭張文,甯南坊人。

    素娴弓馬,由把總升陸路提标千總。

    辛醜夏,朱匪竊發,總督覺羅滿保撥随參将林政征台,剿賊有功,卒于軍(以上并錄「舊志」)。

     陳友、台灣人,生長海濱,熟悉水務。

    六十年,水師提督施世骠統舟師五百餘艘征台,令先駕小舟鹿耳門插标為向道。

    台平後,上其功,授把總;累升至金門鎮标遊擊(「府志」)。

     黃光國,字輝卿,又字隐亭,世居晉江。

    少孤而貧,壯複喪母。

    既傾資殡葬,乃東渡覓生計。

    适台鎮募考書吏,以光國條對精詳,拔之,爰立籍于邑之鎮北坊焉。

    雍正十年,北路阿束、大肚、大甲西番肆逆殺人,大軍進讨,光國請随征,以功最補中營外委,累遷延平左營守備。

    以老乞休。

    光國廉謹喜文墨,而達于時務。

    在延平時,嘗陳整理台疆十二事,制軍嘉納之。

    比歸,囊無一物,惟守令及紳士唱和詩數帙而已。

    性慈愛,每遇粥鳥雀龜鳌者,必盡購以放。

    待下不聞呵詈聲,有随丁攜其衣裝堕泥中,内外皆污,亟溫言慰之。

    棄官後三、四十年,而舊屬弁兵,登堂拜遺像者數十輩,各述前事,為去後思。

    有子廷璧,學弟子員(謝金銮撰傳)。

     陳鳳,字于山,西定坊人;原籍惠安,弱冠來台。

    素有膽略。

    台郡屢患寇警,鳳以捕匪出力,得委任。

    比蔡逆勾通陸賊起事滬尾,乃募購獲鳳輩者,予千金。

    嘉屬北埔、蕭壟諸莊俱搖動,官以鳳熟悉其處,檄使援。

    鳳至木栅遇賊,督義勇力戰,賊衆大集,鳳被殺。

    事聞,照把總例賜恤。

    鳳卒年四十有六,嘉慶十一年,附祀郡城昭忠祠(鄭兼才撰傳)。

     列女 林氏,辜湯純妻,年二十而純卒,無子,撫其媵二子為己子。

    事姑能孝,姑病笃,刲股和藥、籲天減算以益姑壽。

    病果痊,延五年乃卒。

    裡闬稱為辜孝婦。

    雍正五年,祀節孝祠。

     張氏,洪之廷妻,年十八,歸洪,生一女。

    之廷殁,舅姑憐其年少,使妪諷之改适。

    氏曰:吾所以不死者,為舅姑耳。

    晝夜勤紡績,以供養,守冰操者四十年如一日。

    人稱節孝。

    雍正五年祀節孝祠。

     餘氏,楊茂仁妻,生子三而茂仁卒。

    氏年二十二,痛絕複蘇,環顧三子,長者甫離襁褓,幼者未滿二旬,乃位曰:與其舍生以殉死,毋甯撫孤以存祀,乃織纴度日,荼苦自甘。

    年六十三卒。

    孫五人,俱為諸生。

    雍正五年,入祀節孝祠。

     陳氏,鄭斌升妻,升本莆田人,移家台灣。

    氏年十八而寡,遺孤甫周歲,苦節勤女紅以資生,撫其子成立,有孫遊郡庠。

    雍正五年,入節孝祠。

     蕭氏愛娘,洪思齊未婚妻,武舉鳳求女也。

    思齊殁,愛娘年十九,矢志守節,白其父,歸洪。

    養族子為嗣,曆十二年不歸甯。

    乾隆四年病卒,與思齊合葬于武定裡。

     黃聲集妾,名好官,婢曰銀娘。

    聲集将死,與好官百金,令别嫁。

    好官以其金養族人子為嗣,同銀娘撫之。

    既所養子殁,好官悲憤欲自缢,銀娘勸慰之,願事以終身,遂同削發持長齋四十餘年。

    好官既殁,銀娘亦卒。

     林氏,鹭江人,年十六,歸範文質。

    姑性嚴,氏能得其歡心。

    二十五歲,文質殁,遺六歲男學海,已而夫之仲弟夫婦繼殁,子女皆幼,氏撫育如己出,課督維謹。

    子學海成進士,授山東兖州壽張營守備,後請假終養,七載而氏卒。

    年六十有四。

     蔡氏惜娘,陳邦棟妻。

    年十九,邦棟卒,時一男甫周月,氏誓不獨生。

    舅姑谕以撫孤立節,乃抑哀勤紡績,孝養鞠育,訓子有成,闾裡稱其節孝。

     劉氏尾娘,侯孟富妻,生二男一女,而孟富殁,氏年二十有八,男女俱幼,門無戚屬,矢志守節,勤女紅以供衣食。

    教子瑞珍成立,見五代孫,壽八十有五卒。

    女名罔娘适林妙,妙早殀,罔娘以節着,瑞珍以孝稱。

    乾隆十四年,奉旨旌表,禦史楊開鼎題其坊曰「一門節孝」。

     陳氏,謝仕家妻,年二十九守節,持長齋以祈姑壽,年五十九卒。

     陳氏,李朝珪妻,年二十二夫死,哭奠七日畢,中夜整衣投缳,其姑救之,獲蘇,多方譬曉,乃忍死撫孤。

    家頗豐饒,不飾簪珥,不蓄婢女,守節二十六載,奉姑克孝,訓子有成。

     黃氏,庠生李時燦妻,年二十三,時燦殁,一子甫四歲,家貧如洗,藉針黹以度食,常攜數歲兒之海濱拾蜃蛤奉姑,鄰裡感歎。

    姑久疾不能坐立,奉侍兩載,夜常不眠。

    乾隆十五年,奉旨旌表。

     王氏,監生蔡朝麟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鳳來胞妹也。

    娴内則,閨範肅然。

    年二十四,朝麟卒,遺三男一女,夫弟朝熊方九歲,苦志撫養,迄于成立。

    姑卧病八載,奉侍罔懈。

    四十六年,足不踰阈,聲不出戶,鄰裡奉為女宗。

     董氏,千總郭張文妻,張文随征朱匪,殁于軍中,室女懸盤,爨火屢虛,忍饑寒,茹冰蘖,課子讀書,人謂其有畫荻之風。

     林氏,鄭元妻,年十九,歸鄭。

    甫二載,夫殁于外,遺腹生男,鞠養教誨,入成均。

     王氏金娘,洪以珍妻,二十六歲守節,卒年五十七。

     顔氏好娘,林生妻,居永甯裡濑口,二十三歲守節,以壽終。

     李氏性娘,儒童吳來之妻,賦質貞靜,嫁踰年,來之殁,矢志撫孤,以壽終。

     黃氏合娘,許配劉爻生,未婚而爻生殁。

    合娘守貞以養老母、撫幼弟,以壽殁。

     吳氏,王晉光未婚妻,年十八,晉光死,氏請于父母,許赴夫家治喪。

    複請于翁,許以晉光兄嫂次孕未産者為之嗣。

    果得男,曰紹琅,撫之長,入泮宮。

     阮氏蔭娘,王尋妻,居安平鎮,年十六歸尋,久未有出,撫夫伯兄遺腹子,備極鞠養。

    已而夫殁,其仲兄來,哭殡畢,氏請所撫侄為夫立後,許之。

    遂欲自缢。

    仲嫂急救,且慰之曰:叔死不可複生,姒何自苦乃爾。

    氏曰:夫死誓不獨生,得同歸,願足矣。

    仲使人防之密,氏醉以酒,即嚴妝潔服,投缳死。

    祀鳳山節孝祠。

     郭氏益娘,曾國妻,年十八未有出,國溺海死。

    氏日夜哀哭,白所親曰:夫亡義不獨存,願相從地下,遂自缢。

    雍正五年,入祀節孝祠。

     趙氏,李宋妻,年二十有二,宋病,侍湯藥,不梳洗,不解衣。

    俄宋死,氏哀恸;既卒哭,遂自缢。

    士民高其節,競吊祭之。

    雍正五年,祀節孝祠。

     紀惠女險娘,少許字吳使,年十八,未婚而使病,氏聞之,寝食俱廢,俄而使殁,自缢以殉。

    夫家移柩與合葬于武定裡洲仔尾。

    雍正五年祠祀。

     王氏德娘,楊轸妻,轸捕魚溺水死。

    氏年二十二,家惟老翁幼女,将卒哭,夜四鼓,設祭筵,哭奠畢,即入房中自缢。

    封君林宸昌白協鎮張國往拜而斂之,歌詩以挽。

     黃氏器娘,武定裡人,幼許字陳越琪,聞琪病,即為減膳祈禱。

    迨琪死,父母秘之,不以告。

    氏伺察得實,遂自缢。

    夫家舁琪柩與氏柩會于路,合葬魁鬥山。

    康熙六十一年,旌表祠祀。

     莊連女珠娘,許配陳景昭,未婚而景昭病故。

    珠娘年十八,聞訃,脫簪珥,更素服,家人慮其殉也,防之密。

    乃佯笑語,越旬日,遽入房中,扁戶投缳。

    母亟呼之,寂然,及撬門入視,已氣絕矣。

    因附窆景昭墓右。

    先是,連有弟宗,聘高氏金娘,年十八,未婚而宗卒,金娘聞訃即削發為尼。

    又有妹勸娘未嫁,以母病笃,禱天割股和羹進之。

    母食而愈,即珠娘胞姑也。

    裡人以為節孝貞烈,萃于一門,投詩盈帙。

     袁氏順娘,袁權女,年十六,适魯定甫,六月而定甫殁,袁哀恸凄慘,越七日白内外諸親,自缢以殉,合葬魁鬥山之西。

    雍正五年,祀節孝祠。

     呂氏諧娘,呂昭之女,年十八,未許嫁。

    有鄰人胡寵戲之,諧娘羞忿自盡。

    知縣李阊權審得實,如例旌表焉。

     蔡氏偕娘,張金生妻,年二十五,歸張。

    甫五月,夫病,氏奉湯藥,朝夕無倦容。

    及病劇,多方延治,願以身代,目不交睫、食不下咽者兩閱月。

    金生死,氏泣謂其母曰:兒上無姑嫜,下無子嗣,義不可獨生,視殓畢,即于是夜自經。

    就殡顔色如生(以上錄「舊志」)。

     陳氏外娘,周蔭妻,年十九,歸蔭,二十七寡,苦節自守。

    家貧,以針黹度活。

    有妯娌亦寡,勸氏同出。

    氏以翁姑年老為辭,朝夕服事,彌加勤謹,周年節祭祀,必誠必敬,現年七十有八。

     蕭氏良娘,監生沈耀汶妻,年二十一歸耀汶,二十七寡。

    有二子,幼者遺腹生,氏俱教至長成。

    事姑能色養,貞節之性,至老逾堅。

    有孫遊于庠。

    嘉慶二年旌表。

    現年七十有五。

     李氏珍娘,謝沛妻,年二十二歸沛,二十六沛死,遺腹生男。

    氏撫以成立,孝事邁姑,阃範甚肅,現年五十有八。

     董氏煅娘,徐光庭妻。

    少随父學,能誦經書。

    年二十,歸光庭,二十三孀,無子,遺二歲女琴娘。

    家貧,藉女紅以活。

    有魏開顔者,為儒童,應府縣試辄前列,氏聞其名,招為琴娘婿,與開顔約曰:苟生男,當為徐家嗣。

    越一年,生男元烈遂以繼徐。

    元烈甫三歲,而琴娘卒,開顔失意渡海歸,不複來,氏苦守幼孫,纔脫襁褓,口授經書。

    元烈長識書數,善經營,家計日起。

    方氏之初孀也,徐有弟玉芳,遊學于外,比歸,徐氏春秋祭餐,一力任之;以嫂寡而貧也。

    氏正色曰,我生不辰,不逮事舅姑,乃春秋祀事,猶缺于供,尚得為徐家婦乎?吾雖貧,數月前巳斂米積赀為今日計,雖淡泊,盡吾志也。

    聞者以為識大體。

    烈既成家,亦笃于孝,晚入太學。

    氏卒年八十四,以持齋終其身,曾孫朝選邑廪生。

     蘇氏勸娘,陳應祖妻。

    年十九,歸應祖,生一男,甫九月而應祖卒。

    氏年二十一,苦志守節,始終如一日。

    卒年七十有九。

     曾氏謹娘,王廷樞妻,年十七,歸廷樞,克盡婦道。

    二十三歲夫殁,遺三歲孤,氏撫以成立。

    後夫翁化成選瓯甯司訓,氏請以遺孤從,自奉孤家居,勤女紅佐食,化成言于學使朱石君,得匾曰「霜清荻畫」。

    迨翁姑殁,喪葬俱盡禮。

    未幾,子亦殁,與寡媳勤苦撫幼孫,凡守節四十八載,卒年六十有六。

     吳氏斷娘,原籍同安,年十六,歸于戴誠實。

    二十八而寡。

    家貧,紡織哺二幼子,誓終身不茹葷。

    長子卒養,次子淵源既成立,以貧不能自存,奉其母渡台,遂家于台,食貧至老,節操愈嚴。

    卒年六十。

     鄭氏凝娘,李元恩妻,婚四閱月而元恩卒。

    氏方年十八,矢志孀守,上事舅姑。

    夫弟憐其節,以長子廷開為之嗣,又别繼二子,俱成立。

    廷開入郡庠,氏卒年六十有七。

     許氏任娘,陳開興妻,年十六,歸開興。

    十八寡,無子,撫繼男如己出,孝事翁姑,不苟言笑,鄰裡重之。

    凡孀居三十載,卒年四十有八。

     陳氏舜英,沈元美妻,年十六而嫁,嫁十年而元美卒。

    遺一女二男,其少遺腹孤也。

    時姑老子幼,夫有弟貧而讀書,氏藉針黹相依以活。

    後姑與夫弟相繼殁,其妻改嫁,氏為撫幼女如己出,自養二子,俱成人。

    氏卒,年七十有二。

     陳氏報娘,鎮北坊黃信妻,年十六,歸于信,二十七而寡。

    家貧不能自存,親戚或勸其改節,氏知大義,誓不從。

    及翁病,氏奉侍不懈,祝天願代翁病。

    平時甘旨之供,悉自針黹。

    氏卒年四十有七。

     郭氏住娘,儒士張玉麟妻,年二十九而孀。

    有親戚憐其貧,或饋以财物,力卻不受,甘心苦守,日一餐常不繼,晏如也。

    氏現年九十三歲,孫四人,曾孫五人。

     吳氏招娘,例貢生蔡國定妻,年二十,歸國定,二十三而寡。

    姑性頗急,事之能得其歡心。

    抱養子二,皆教督成立。

    氏卒年四十有四。

     李氏秀娘,吳丕谟妻,年二十,歸丕谟,二十六而寡,遺孤四歲。

    氏上事老姑,下撫幼子,至婚娶成立。

    年四十八,子媳相繼殒,孫方孩抱,氏複撫養成人。

    嗣長孫璟瑤亦殀殁,四世孫在襁褓中,又賴以養,遇彌艱而節亦彌苦。

    現七十有三。

     石氏愛娘,歸貢生黃珪璋。

    年二十九,珪璋卒。

    氏貞潔自守,治家以嚴,督責子廷玉不少寬假。

    禦子媳雖極慈愛,稍不循婦道,必嚴責。

    不可教者遣之。

    事姑王氏能曲歡得心。

    姑年九十四終。

    氏卒年六十有八。

    廷玉後援例入監。

     陳氏品娘,蘇坂妻,年十八歸坂,生二男三女。

    年二十六,坂卒,賣三女葬坂,以女紅所出養二男。

    其弟憐氏貧度不能自立,私以氏許林家,氏聞知,堅不從,日夜痛哭,卒不能奪其志。

    現年五十有九。

     陳氏好娘,大目降莊蔡全英妻。

    年十七,歸全英,二十四寡,子二,俱幼。

    氏躬自樵采,以育撫二子,得成立。

    卒年五十有二。

     潘氏官娘,廣儲裡蔡為妻。

    十八歲歸蔡,二十二寡,遺男佛賜,甫五月,氏義不更适,撫孤子以事舅姑,勤儉持家,前後五十四年。

    曾孫繞膝,人稱苦節之報。

    卒年七十有六。

     郭氏袁娘,适大穆降莊楊霸光,逾年霸光卒,氏孕始三月,矢志存孤,計孀居四十四年。

    子世昌太學生。

     韓氏梅娘,鎮北坊劉國傳妻,二十八而寡,遺孤二。

    氏甘心守節,恃女紅,積微資,為二子擇師。

    後次子殀殁,媳蔡氏,年二十四,亦從始守志。

    韓氏卒年六十有四。

     王氏友娘,保西裡鄭景運妻。

    年二十歸景運,生二女,二十八而寡。

    氏痛門祚衰薄,甘心苦守,以養老姑撫二女,為鄉裡所推敬。

    現年六十有四。

     郭氏道娘,保西裡林佛恩妻,年十九歸佛恩,生一子,二十六而寡。

    氏性恬靜,有姿色,家貧,其父慮難守。

    有李某者,與氏父交契,其女已嫁而死,氏父欲以氏為續,李某亦深知氏美且賢,密使氏父以好言勸之,氏不從。

    父見不可奪,乃時饋米粟以成其志。

    現年七十歲。

     張氏僭娘,保西裡郭啟妻。

    年二十歸于啟,生一女,二十八而寡,與老姑相依,克盡婦道,抱繼一子,年七十卒。

     洪氏燦娘,贈文林郎國學生曾習輝妻。

    年二十九,習輝殁,遺男大源,甫三歲。

    氏辛勤撫養,稍長,命就傅,夜則篝燈課讀,事無巨細,悉親掌,不以家務紛其心。

    大源年且長,既入學,曉時務,乃悉以家事付源,而自屏處閨阃。

    曰:男兒當自立,吾未亡人耳,曷知外事。

    蓋其識大體類如此。

    大源乾隆庚子舉人,以軍功補内閣中書,氏封太孺人,卒年七十有四。

     黃氏品娘,監生沈廷玑妻。

    年二十歸廷玑,二十三而寡,遺一女,氏為撫養,誓不嫁。

    複抱繼二子,及長俱死,自安運蹇,而節操愈勵,現年七十有一。

     曾氏盡娘,韓仕貴妻,年二十八,仕貴殁,遺一女三子俱幼,氏守志撫養,不辭勞瘁,以是得翁姑心。

    治家躬自節儉而性好施與,遇貧寒尤加意周恤,自少至老,不少倦。

    年七十五,無疾終。

    人以為節孝好善之報雲。

     陳氏招娘,東安坊邵啟明妻,年二十一歸啟明,二十三而寡,無子。

    啟明故業儒,其父文睿,本邑武生。

    氏自以為儒家婦,不可改弦失節,乃矢志苦守。

    家貧如洗,抱養一子。

    既娶婦,相繼殁,遺孫一,零丁孤苦,氏為撫養。

    聞者稱歎。

    卒年七十有六。

     邵氏進娘,黃天妻。

    年十九歸黃,二十一寡,遺一女,撫夫兄黃連之子為嗣;長娶張氏,晚年其子死,女繼亡,氏孤苦,與媳張氏相依為命。

    及卒年七十有九。

    張氏媳亦以節自勵。

     朱氏巽娘,歲貢生朱瑞麟女,适太學生潘友德,生三子,而友德卒,氏年二十七,冰霜自矢,苦志撫孤。

    後次子振甲以乾隆丙午舉于鄉;長振科、季振聯亦先後遊庠、食饩,巽娘及見三子成立焉。

    卒年六十。

     潘氏香娘,大學生吳炳才妻,年二十五而寡,遺孤萃奎,尚在襁褓,姑已先殁,而祖姑年八十餘,香娘孝養盡禮。

    後萃奎以儒業補增生,香娘受其孝養,人以為節孝之報雲。

     吳氏鸾娘,徐茂臻妻,嫁甫期,茂臻殁,遺腹生男。

    家甚貧,盡夜勤女紅佐食,上侍邁姑,下鞠幼子。

    後姑殁,子亦長成,而鸾娘已卒。

    凡苦節十六,鄰裡憫之。

     論曰:興滅繼絕由節婦,當亡人夭殁,藐茲呱息,苟無其人,家世未可知也。

    而茹苦含辛,任重道遠。

    人情異變,禍釁時萌,貧者則艱,富者愈甚,非才識力兼濟者,不足以承之;而卒老者有依,少者有養,以長以教,門祚複興,其功豈不偉哉!乃或所天既終,未亡奚恤,誓從九京,奮然一決,斯亦量力究終,明于時勢,以完其志者欤!又何尤焉。

    昔子輿子論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者,謂之君子。

    吾觀節婦所為,擴而充之,何莫非子輿氏所雲者。

    惜乎其不為男子也。

    然而丈夫之愧此者蓋多矣。

     坊表 泮宮坊、大成坊:俱見「學宮志」。

     貞烈坊:一在十字街,康熙六十一年為陳越琪未婚妻黃氏建。

    一在大南門内,乾隆十年為張金生妻蔡氏建。

    一在東安坊,乾隆十三年為貞女呂氏建。

     節孝坊:一在上橫街,乾隆十一年為侯孟富妻劉氏暨男瑞珍女林妙妻侯氏建。

    一在大南門外,乾隆十一年為庠生李時燦妻黃氏建。

    一在西定坊分府署東,嘉慶五年為監生沈耀汶妻蕭氏建。

     耆耇 貴老,所以教弟也。

    古者,養老于學;其所養之老有四,雖庶人之老亦與焉。

    然其禮曰憲、曰乞言、曰惇史;然則所養之老,必其賢者也。

    至于引年之典,即按戶比例,緻其粟帛之養焉,斯已矣。

    今登之志書,亦其人之微有足傳者欤,固不能以引年之事概之也。

    舊志于八十以上者,雖一無可紀,亦必書之。

    政恐荒村蔀屋之下,多所遺者,抑非例也。

    若夫延年永祺至于百歲以上,則非甯靜寡欲者,必不能幾;故國家以為升平人瑞,必慎書之。

    其它書者,必略有可紀者焉。

    邑鎮北坊人林志茂,壽百歲。

    其妻洪氏亦九十有八。

     楊紹芳,東安坊人,壽百有七歲。

     吳朝陽者,永康裡人也,年九十有六。

    時郡治設城栅,郡守孫魯使朝陽引路畫界,不害民居,邑人多德之。

    武舉吳志超之祖也。

     學弟子林起鳳,年九十有三,莳花種竹,自号散人。

     李文奇者,嘗為鄉飲賓,年九十六。

    其弟文旦,年九十四;文登,年九十一。

    巡道倪象恺扁其園亭曰「聚星」。

    禦史張湄詩雲:『海翁九十發鶴』,蓋謂文奇兄弟也。

    文奇子試武闱,康熙丁酉解元。

     又有林麟燦者,字符星,精醫藥,家産千金,盡施神廟。

    年八十九,端坐而逝,僧為爐祀之。

     陶铨者,能以醫濟人。

    縣令魯鼎梅修邑志時,铨年已八十九。

     又蔡忠祖母方氏,壽百有二歲。

    又魯令修志時,鎮北坊有婦人曰林王氏,年百有二歲;仁德裡有婦人曰郭鐘氏,年百有一歲。

    魯令皆請旌焉。

     陳維馨妻林氏,年九十九歲,猶持閨範甚肅,善教子,舉人陳輝母也(以上皆據舊志)。

     續有聞者,則黃四娘曰淩氏,甯南坊人,壽百歲。

     論曰:三代之下,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昔人嘗言之矣。

    然以「四子」書取士,則所用所學非但相資,政使終不用焉,而是學蓋不可須臾離者。

    聖賢之言,人所賴以安身活命,雖在市傭村妪,不能一日舍旃,而況于士大夫乎。

    國家以「四子」書取士,謂能深于聖賢之言者,其人乃可用也。

    士或以為弋取科名之具,求科名則依稀彷佛于其間;得科名則棄之,且以為迂遠而不可行。

    彼之棄之也,祗其人之自棄;及其所行非能竟棄聖賢也,由之而不知也。

    抑或假其言,而心不存焉。

    夫聖賢之言,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假之者利在其初,而其害久而必見,卒至于決裂潰敗無可如何,而後赍咨涕泣,一思孔、孟之所雲,其亦晚矣。

    故必始終較量,猛省悟徹,而後有以行諸身而見諸事,則教可興而人知敬學。

    此豈專為台灣言哉!泉之性悍而法,漳之性驚而怯,廣之性鄙而文;合而言之,則皆拙而直,尚氣而易感。

    此台灣之士也,衣食易足而禮義易興,易為善者亦易為惡,其可以教學為緩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