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訓導。
林瀛,候選部司務。
陳觀國,候選教谕(以上俱由廪生)。
曾紹基,增生。
林長盛、黃師韓、陳國棟、鄭勳業、林懷西、李廷撰、丁宸、李國桢、郭邦英、施士安、劉榮遴。
王鳳來,官至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有傳)。
傅汝梅。
王純,上杭訓導,升廬州同知,累升戶部四川司郎中(有傳)。
李雰、王應選。
吳振經,訓導升開封府同知,署開封府知府,行取刑部員外郎(有傳)。
陳焜、李明廷、林日升、鄭應捷、王朝鉁、陳應光、王良佐、鄭天樞。
陳奇典,山西汾州府同知。
陳方升、江日照、黃振昌、石國珠、吳振綸。
陳奇烈,中書科中書。
張大方、翁昌齡、蘇廷揚、詹學魁、侯錫麟,鄭光永、陳文炳、陳兆升。
陳青江,軍功,八品銜。
林廷珍、程德莊(以上俱由附生)。
黃國英(有傳)、施士晟、陳應魁、黃長育(舊志同「府志」作長青)、王克褒、陳國瑤、吳振統、董廷英、翁維蕃、張綿美。
吳浚之,候選通判。
李朝玺,候選州同。
遊伯龍、翁錫福、李俊臣、方德良、李朝桂、蔣士賢、吳莊敬、徐仰高(由附生)陳廷藩、陳毓秀、楊志申(祀孝悌祠有傳)、劉國倫。
林宗憲(候選州同)。
蔡國定。
鄭其嘏(加捐奉直大夫)。
韓長文,候選州同。
韓日文,候選都察院都事。
韓熙文,候選布政司理問。
蕭繼起、黃珪璋、張文輝。
韓高澤,候選布政司經曆。
韓高揚,刑部廣西司主事,捐升員外郎。
吳志拔、沈清澤、林開飛(以上俱由俊秀)。
武選舉 自車戰廢,而文武分。
士之精力日偷以憊,豈知七十子之徒,莫非武士哉?夫道德立而後筋力固,涵養充而後藝事精。
故古者以五射為賓興賢能之具,而戰陣無勇以為非孝。
謂之武者,文之至也。
自西漢有武舉,以勇猛知兵、明曉戰陣、可任将帥者為制科。
而唐設武進士,亦與文者比埒!宋以後,屢廢而複舉。
國朝因明制,設鄉科、甲科,皆與文者一例。
而初試武童入學者,必自通四子書始;豈非以德行為勇力之本哉?乃應是科者,或猶以武人自棄;而讀書學文者,亦從而輕之:斯亦不求其本者矣。
夫文者亡其本,則不可以為文;猶武者亡其本,則不可以為武也。
得其本則皆孔門之士,其緻一也,又何分焉?台之有武進士,自邑阮洪義始;其鄉科則康熙二十九年始也。
而其盛也,或分閩榜四分之一,豈不偉哉。
要其本修身以立名,必其所自緻;錄其科目焉。
武進士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阮洪義。
四十五年丙戌:葉宏桢。
四十八年己醜:柯參天。
五十一年壬辰:林大瑜(授衛守備)。
五十七年戊戌:範學海(任山東兖州壽張營中軍守備,署本營遊擊。
請假歸養)。
乾隆四年己未:蔡莊鷹(殿試二甲。
禦前正黃旗藍翎侍衛)。
武舉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阮洪義(聯捷進士)。
三十八年己卯:王之彪。
四十一年壬午:洪國珠(第三人。
平和千總)、王臣、陳進元(由府學中式)、吳有聲(由鳳山學中式)。
四十四年乙酉:蕭鳳來(第四人)、李清運、蔡志雅、黃彩(俱由本學中式)、葉宏桢(聯捷進士)、洪奇英、黃繼捷、黃應魁、施世黻(俱由府學中式)、柯參天(己醜進士)、張化龍(俱由鳳山學中式)。
四十七年戊子:薛寶琳、周良佐、許兆昌、吳朝佐(由府學中式)、蔡一聰、蔡朝鳳(俱由鳳山學中式)。
五十年辛卯:陳士成、林大瑜(聯撓進士,由府學中式)、林培(由府學中式)。
五十二年癸巳恩科:黃廷魁。
五十三年甲午:許莊威、洪壯猷(由諸羅學中式)、蘇時亨、王元功(由府學中式)、曾天玺(由府學文生中式)。
五十六年丁酉:李桢鎬(解元。
榜姓王)、範學海(第八人。
聯捷進士)、李明德、黃彥章、趙奇遇(由鳳山學中式)、洪奇猷(由諸羅學中式)。
五十九年庚子:曾英傑、蕭鳳求、汪玉潤。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蔡聯芳、洪秉彜(俱由府學中式)、李朝龍(由鳳山學文生中式)。
二年甲辰:施世爵、劉大璸(由府學中式)。
四年丙午:楊逢春。
十年壬子:張光國(由諸羅學中式)、劉長青(由彰化學中式)。
十三年乙卯:許志剛、黃紹輝(第三人。
由諸羅學中式)、張钰(第九人。
由長泰學中式)。
乾隆元年丙辰恩科:吳志超(由府學中式)、蔡莊鷹(己未進士。
由府學中式)韓克昌(由諸羅學文生中式)。
三年戊午:王振業、範學山(由府學中式)、林日茂(由府學中式)。
十二年丁卯,姚天敏。
十五年庚午:蔡青海、陳廷魁(俱由府學中式)。
十七年壬申恩科:莊英、鄭鴻善(俱由府學中式)。
十八年癸酉:陳廷光(由鳳山學中式)。
三十年乙酉:吳天河(軍功,加五品銜)。
四十四年己亥恩科:葉顯名(由府學中式。
軍功,加六品銜,北路協标千總)。
四十五年庚子:杜朝聘、林廷玉(軍功,加五品銜)。
五十一年丙午:鄭應選(軍功,加五品銜,署建甯中營守備)。
六十年乙卯:吳朝宗(第十人)。
嘉慶三年戊午:張文雅(軍功,以千總用)。
五年庚申恩科:戴時中。
九年甲子:高騰飛。
封贈 林宸昌,以子黃彩移任海澄副将,封榮祿大夫(傳附「黃彩傳」内)。
王君隆,以孫鳳來任兵部員外郎,贈奉政大夫。
妻陳氏,贈宜人。
王克家,監生考授州同。
以子鳳來官,贈奉政大夫。
妻郭氏,贈宜人;繼李氏,封太宜人;鳳來妻陳氏封宜人。
陳宗明,以孫國瓊候選州同,捐贈儒林郎。
妻吳氏,封太安人;國瓊妻施氏,封安人。
陳君陸,以子國瑞候選州同,捐封儒林郎。
妻林氏,封安人;國瑞妻王氏,封安人(有傳)。
侯瑞珍,旌表孝子(有傳)。
以子世光候選州同,捐贈儒林郎。
妻林氏,贈安人; 世光妻陳氏,封安人。
陳登昌,以孫奇典任汾州府同知,贈奉政大夫。
妻柯氏,贈宜人。
陳柱國,以子奇典封奉政大夫,妻許氏封宜人。
陳定國,以子奇烈中書科中書,贈征士郎。
妻林氏,贈孺人。
陳思敬,副貢生。
以子鳴佩任建甯訓導,貤贈修職佐郎。
妻施氏,贈孺人。
鄭應捷,監生。
以孫其嘏捐贈奉直大夫;妻郭氏,贈宜人。
鄭廷爵,貢生。
以子其嘏捐贈奉直大夫;妻林氏,贈宜人。
楊志申,貢生,候選州同(祀忠義孝弟祠,有傳)。
以子振文候選州同加五級,捐贈中憲大夫;妻蘇氏,贈恭人)。
王易萬,以子化成任瓯甯訓導,貤贈修職佐郎。
妻锺氏,贈孺人。
曾實光,以孫大源任内閣中書,貤贈文林郎。
妻陳氏,贈孺人。
曾習輝,以子大源,贈文林郎。
妻洪氏,封太孺人。
林梁建,以孫宗憲候選州同加五級,捐贈中憲大夫。
妻柯氏,贈恭人。
林登榜,以子宗憲候選州同加五級,捐贈中憲大夫。
妻陳氏,贈恭人。
楊士榮,以子天寶外委,貤贈修武佐校尉。
韓益三,以孫高揚刑部主事加三級,捐贈朝議大夫。
妻蔡氏、繼陳氏,俱贈恭人。
韓熙文,候選布政司理問。
以子高揚,捐封朝議大夫。
妻張氏,封恭人。
楊肇第,鄉賓。
以子有儀署福甯訓導,捐請貤封修職佐郎。
妻吳氏,捐請貤封八品孺人。
郭世植,以子旁達任福安教谕,貤贈修職郎。
妻楊氏,贈孺人。
葉希六,以孫顯名千總,貤贈武略騎尉。
妻陳氏,貤贈安人。
葉國珍,武生。
以子顯名,贈武略騎尉。
妻楊氏,封太安人。
鄭廷傑,以子起鳳千總,贈武略騎尉。
妻呂氏,贈安人;起鳳妻蔣氏,贈安人;繼孫氏,封安人。
世襲 鄭端本,以父其仁陣亡,世襲雲騎尉,署鎮标右營千總。
行誼(文學附) 行誼,人之所以為人也,而況于學校之士哉。
彼之獲科名翩翩以去者,必其行誼有餘可以及人也。
假使獲科名而亡行誼,與行誼可稱而不與科名者,果孰得而孰失焉!嗟夫!士之所争者在百年也,豈可欿然無志,決得失于一時之榮辱以為憂樂哉?裒所聞悉錄之,而文學之士附焉。
畸士孤行有以自見,雖身未列于庠序,必其聞聖賢之教者也;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蕭明燦,泉之安海人,隸籍台灣。
生踰歲而孤。
順治十一年,僞鄭掠泉州,明燦甫五歲,與母林氏相失,号泣道左。
其叔祖某攜之至台,以為己子。
迨明燦稍長,始稔遭寇失母之故,行求内地不獲,積有年所。
最後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複生還。
繼遇延平族人,知其母依倚以居,歡迎以歸,備極孝養。
人比之朱壽昌雲。
明燦子鳳來、鳳求,并舉武鄉試(從「府志」補)。
王璋,字昂伯,台灣人,康熙癸酉舉人。
三十四年分修台灣郡志。
初為雲南宜良令,潔己愛民。
丁母艱,百姓數千籲留于雲撫。
璋素服從閑道旋,服阕起知湖廣房縣,尋升主事,遷監察禦史,卒于官。
王鳳來,字瑞周,号竹山,甯南坊人。
由歲貢補漳平司訓。
整饬規條,示諸生以敦倫樹品之道。
秩滿入都歸。
會台變,上書制府陳征剿策。
寇平複北上,奉旨揀發赴黔。
尋丁父艱。
服阕,遵例補蘇州督糧水利同知。
監兌漕糧,殚精剔弊。
奉押漕運,盡革陋規。
複督采捍海塘石,檄勘太倉州水災,再監漕務署總捕篆,升刑部安徽司員外郎,改河南懷慶知府。
升見,賜墨刻貂皮香珠紫金錠。
既遷兵部武選司員外郎。
曆官三十餘載,年六十有五卒。
王純,字希文,号德庵,西定坊人。
由貢生補上杭訓導,師範端嚴,講論不辍,諸生多受其裁成。
升廬州同知,行取刑部員外郎,轉戶部四川司郎中,帶管通州,坐糧廳事,給假歸卒。
劉某灼,字漢章,号為軒,東安坊人。
康熙乙未歲貢。
雍正壬子選授長泰學訓導。
泰邑志稱其清修自好、和易可親。
乾隆甲子,升長汀教谕,告老歸。
士子餞盈途。
年八十五卒。
妻陳氏,壽九十三。
陳鵬南,字雲垂,鎮北坊人,笃志行善,四世同居,食指數千無閑言。
雍正壬子,以歲貢司訓連江,勤于考課。
乾隆丁巳、連邑風災,文廟傾頹,鵬南自捐資修建,費金二千四百有奇。
又買榖平粜貧士及開河輸銀六百兩,督撫兩院上其事,奉旨優叙。
吳振經,字子常,西定坊人,由歲貢補訓導,特升開封府同知,署開封府篆,行取刑部員外郎。
假歸,年七十卒。
侯瑞珍,甯南坊人,性淳厚。
少孤,善事節母,庭無閑言。
邑舉鄉飲賓。
母殁時瑞珍年六十六矣。
廬墓終喪,壽七十四卒。
乾隆乙巳,奉旨旌表,子孫多遊庠食饩者。
陳仕俊,字子慶,東安坊人,國學生。
實心好善。
康熙戊戌大旱,米價騰湧,仕俊出粟二千五百石,分四坊以赈,存活甚多。
又嘗建橋施棺。
庚子年捐置園地為義冢。
其子貢生應魁,複出白镪四百,請修本縣學宮,能繼善行雲。
施世榜,字文标,西定坊人,拔貢生。
樂善好施,闾黨姻族,多所周恤。
建敬聖樓于大南門外,募僧以拾字紙。
由壽甯教谕,授兵馬司副指揮。
令長子貢生士安捐資二百兩,修葺鳳邑學宮。
又置田千畝,充海東書院膏火。
又令第五子拔貢生士膺捐社倉谷千石,皆其義行也。
黃國英,字遜卿,東安坊人,貢生。
淡水都司曾榮子也。
少穎異,好施予。
戚屬貧乏者,月給銀米以贍之。
見義必為。
雍正己酉,佐郡守倪象恺鼎建郡署,諸凡工料,咄嗟立辦,三月而落成。
北路鹽水港淤塞,舟楫難通,英捐己業龍溝潭莊西槺榔塭截其半。
複出千金。
别浚一港,遠近載貨之舟,賴以抵府。
仍增置營房,請于總鎮王郡撥兵防守。
尋以州同即用,卒于漳。
吳振生,甯南坊人,勇于為善。
邑治十字街,為郡城通衢,振生出己資,悉砌以石,行人便之。
次子有聲,康熙壬午,舉武鄉試。
蔡廷萬,字縮吾,國學生。
蚤喪父。
其母戴氏久病,手足痿痹,廷萬偕妻塗氏,孝事維謹,鄰裡稱之。
傅夢弼,字帝簡,髫齡饩于庠。
家酷貧,常減飧以贍其母。
母病,蔔不吉,夢弼禱于神,求以身代,凡七日,母痊,而夢弼病卒。
徐起長,考職州同,孝友著稱,急公好義。
李一柱,貢生,原籍漳之平和人,善事寡母,嘗渡海遇賊,資囊被掠,乞留土産仙枝子醬。
賊诘之,曰:母所嗜也。
賊義而釋之。
陳君陸,字次平,國學生,例贈儒林郎,家号素封。
嘗出銀粟佐赈,道府各給匾獎之。
子國瑞字景文,候選州同,事母以孝見稱。
林繼捷,考職吏員。
事繼母能色養,處兄弟有友于風。
雅志書香。
子起廉、起章俱遊庠(以上十七人俱錄「舊志」)。
林公業,字永秀,台灣人。
居家孝友,性質直善,為人排難解紛。
凡闾裡有不平事,辄質成之。
衆稱曰林公道。
子大俊,舉鄉飲賓。
時以耆德與鄉飲賓者,楊敬瑞、曾潛龍、林為棟等,俱台灣人(從「府志」補)。
楊志申,字燕夫,籍彰化,居家于郡城之東安坊。
父早卒,事母曲盡其歡。
善視諸弟,睦族恤鄰,赈貧舍棺,修廟宇治橋梁,凡諸義舉,靡不力。
初邑學租歲入不敷于用,志申首捐彰邑田歲入谷一百六十六石,以助課費。
又念文廟油燈等費無所出,言諸司訓陳元恕,願續捐。
未幾病且笃,亟召其子至,命割鳳邑田計歲入一百九十六石(今曆任交代冊作一百九十石)充台學,曰:吾自踐前言,非為汝等求福應也,但讀書無負吾志。
其子跪聽命,目遂瞑。
卒之日,司訓為記其事,乃循衆議,詳請存主學祠。
今祀忠義孝悌祠(鄭兼才撰傳)。
鄭其仁,字彭年,西定坊人。
少有大力,常舉巨石,作掌上舞。
年十八,為鳳山武學生,赴鄉闱三黜。
乃歎曰:天生一副筋力,不能得鄉舉,為朝廷少效馳驅耶?遂挈眷居于鳳邑姜園莊。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首禍于彰化,鳳山賊響應,以其仁協衆望,強脅之。
其仁夜踰竹圍遁,賊尾諸後,其妻林氏大懼其仁之被害也,暴發心疾。
翌日,莊人載往東港之烏樹林塭,未至,病劇,回首三呼彭年卒。
其仁悼痛,埋諸沙汕,遂覓船回郡。
時柳州楊廷理為台司馬,議攻守甚力,郡垣賴之。
其仁乃率義勇往投焉。
适賊攻南門,其仁射殺賊,左手中賊炮,創未愈,賊至辄出戰。
乃随協鎮丁朝雄,由水道至東港,賊拒于岸。
其仁親放大炮,須眉俱爇,奮呼殺賊,賊衆潰,遂複東港。
以功授守備。
東港地近姜園,其仁素悉,于是招集流亡及脅從者數逾千,貸給口糧,聲勢益振。
夜有賊劫東港,幾亂隊,賴其仁得安。
五十三年春,大将軍福康安掃平嘉、彰,賊皆南竄,台司馬楊廷理帶兵勇協剿,其仁願當前隊,與賊戰于放索林莽間。
會伏起,其仁力戰,馬蹶被害,年三十四。
事聞,加都司銜賜谥忠勇,予祭葬,祀京城昭忠祠,世襲雲騎尉。
子端本、端好,嘉慶十二年,請祀本邑忠義孝悌祠(黃汝濟撰傳)。
薛邦揚,字垂青,甯南坊人,郡廪生。
乾隆五十一年,林逆困郡城,邦揚所募義民,日久食盡,典房屋計千金以濟。
嘗率義民,從遊擊蔡攀龍軍劄桶盤棧,身經數十戰。
五十二年五月三日,賊大至,官軍義民并力禦之。
邦揚沖入賊陣,殺賊,為亂炮所擊,墜馬死。
其妻兄率邦揚所部,奪其屍歸。
時年二十有八。
妻陳氏遺腹生男,嘉慶十二年請祀邦揚忠義孝悌祠(鄭兼才撰傳)。
許鴻,鎮北坊人。
家貧,制燈籠為活,以武力補郡學生。
林逆之亂,鴻出率義勇,遇戰必先。
尋随總兵官柴大紀禦賊于三坎店。
賊至,鴻前殺賊,太守楊廷理見鴻旗陷,督衆破壘救之,而鴻已戕于賊,檢其屍歸。
鴻死,年三十四,未有妻。
嘉慶十二年,請祀忠義孝悌祠(鄭兼才撰傳)。
陳名标,字孫榜,鎮北坊人,領乾隆丁卯科鄉薦。
持躬衿慎。
台俗尚侈,士人食用多無度,名标辛勤節儉,不移于俗。
值邑大事,則毅然自任,凡文廟天後宮之修葺、郡垣塭岸之興築,皆名标出重赀,兼董其役。
又嚴治家,繩子侄以法。
遇廉隅謹饬士,必加意敬禮。
蓋猶有先正遺風焉。
年七十,恭遇盛典,欽賜國子監典簿。
卒年七十有二。
子作霖,乾隆甲午科舉人,選縣令,改就甯化教谕。
複援例升中書,歸其祖籍于泉之晉江(黃汝濟撰傳)。
吳國美,字爾玉,東安坊人;原籍晉江。
少援例入太學,及長來台,遂家焉。
生計僅能自持,而愛惜字迹,不憚心力,随所檢拾,卷者舒之,污者淨之,曬以潔地,送諸長流,惟日孜孜,以是終其身。
中年以後尤好施與,每朔望晨興袖錢二百,坐街頭予乞人有殘缺廢疾者。
錢盡則急歸,愧續至者無以應,不忍見其狀也。
鄰裡有貧不能殡者,來告,以三百錢并楮镪往,必親拜之而後安;或助以衫褲,無有辜其意者。
年八十二,無疾終。
殡具無巨細皆自備。
嘗擇廢冢為身後地,卒奉遺命葬之,人稱為吉壤。
己酉選拔,今候補郎中吳春貴為其孫(鄭兼才撰傳)。
陳思敬,字泰初。
父鵬南,本邑歲貢生,終連江司訓。
思敬生于郡城鎮北坊,及長,歸祖籍,補同安學弟子員,中乾隆癸酉科副車。
思敬承父志,樂善好施。
尤敦内行,事繼母楊氏孝謹。
自念雖羁于同,而台灣為先世起家之地,田園廬墓鹹在,以是頻歲往來鳳邑。
産業為思敬手創者,又悉與諸弟侄共之。
其周待至親,不以海外異也。
一日,在鳳山莊,聞鄰舍讀書聲,诘之知其為粵人也,甚喜,翼日以油米助其家。
粵故少儒童,至是雖極貧,亦思就傅,皆思敬有以感之也。
素知醫,所至必具藥鋪,多自采制以療人,于是遠近皆知思敬。
貧病之家,鹹藉以救活。
有乞殡具者,衫褲棺柩,一無所吝。
猶慮倉卒無以應命,雇匠選材,開棺鋪以備濟人。
佃戶積欠累累,思敬每内渡,必召使來,出所立券付諸火。
或難之,曰:吾子孫衣食有無不關此,徒留此滋煩擾累窮人耳。
其修省垣貢院、置祖籍義茔、設社學、修族譜諸義舉,俱互見于建甯朱梅崖、晉安孟瓶葊所撰傳中。
所著有「鶴山遺集」,安溪官石溪為之序,以次子鳴佩贈修職佐郎(鄭兼才撰傳)。
馬琬,字琰伯,又字梅村,世居邑之東安坊。
其大父廷對為歲貢,父中萊膺拔選,皆寓籍諸羅,故琬亦為諸羅歲貢。
琬以三世明經,家益貧,而喜飲酒,悅書史字畫,時養花種竹以自娛。
善事母,母老壽,年且百歲,猶能繪水墨蘆雁,琬亦從習焉。
琬與弟璧,偕授徒以養,所從遊者日衆。
澎湖别駕始創文石書院,以琬敦品學,延主講席。
居澎八載,學者多淵源焉。
琬律身綦嚴,醉則猖狂作白眼,見其母則肅然。
晚以鄉闱屢薦不售,益肆情詩酒,閑作水墨畫,自題以寓意(韓必昌撰傳)。
劉應罴,字亦璋,又字跂亭,甯南坊人也。
聰敏嗜學,成童補弟子員,屢試優等,遂食饩。
舊制赴童試者,食饩生為識認具結狀乃得試。
有冒籍違例者,罪食饩生。
于時邑試多冒籍,應罴欲清之,偕衆上舍生以狀請于觀察。
觀察故畏事,閱狀忿曰:秀才家不務安靜,而輕構釁誰欤?作狀者衆,莫敢承。
應罴從容曰:生作也,固非構釁。
清籍,以一文風耳,且國制也。
觀察默然。
然終不果清。
于是應罴食饩十餘年,不與保結事。
乾隆丁酉舉于鄉,辛醜試禮闱下第,後慨然有遊覽志,為同行所阻,不果而歸。
丁未複入都,以挑選二等為屏南教谕。
屏南邑小,赴鄉試者寥寥,故科名久阙,而學宮儀制亦簡陋。
應罴至,以俸錢置祭器,葺祠宇,又修官廨,以為講學所。
壬子秋,挈其徒以應省試。
有周生者,果于是科登賢書,士人德焉。
任三年,引疾歸。
應罴為人和厚近理,善處人骨肉間。
凡親友家政有窒礙者,恒得其一言以解。
當途耳其名,欲緻一谒,不可得也。
年六十,卒于家(洪禧撰傳)。
王化成,字子登,鎮北坊人。
性恰淡,教人品行為先,次乃論其文藝。
自少授徒;及秉铎瓯甯,其指歸不出乎此。
在任六年,以老告歸。
官橐蕭條,怡然自得,他事不與,仍設館以終餘年。
卒年七十有五(黃汝濟撰傳)。
李淩霄,字爾沖,西定坊人。
少入塾館,以貧辍業。
有同塾友某方遊泮,見淩霄不為禮。
淩霄奮然曰:吾第貧耳,是豈足為我傲哉。
乃負箧入揖前受業師郭玉璇曰:弟子貧無以為禮,願服役,仍從先生學。
玉璇壯其志,許之。
時年巳十九,家弗能具床席,每夜讀神倦,假寐幾上,醒複讀。
比府試郡守蔣元樞奇其才,拔置第一。
旋補弟子員。
方受業玉璇時,與其子泰善,泰以辛卯鄉試遭風,舟失于澄海之甲子所。
時淩霄尚在窮苦中,己亥始得與鄉試,距郭泰失舟事約近十年,而淩霄痛其友之埋骨荒野也,揭曉後計程約費,曆水陸,至泰葬處,既拜且哭,囊其骸而歸。
觀者恻然,以為骨肉至親。
比問,驚愕,鹹稱郭泰有友。
泰子青峰,先淩霄入學,方痛父骸未歸,是年又遭母喪,不得與鄉試。
至是乃坐淩霄于上,青峰率家人拜焉。
淩霄走弗受。
生平以志氣自許。
詩文之外,喜博涉藝事。
雖拳棒歌曲,每夜必服習遍,始據榻披吟,以此忍饑寒,幾勞憊。
庚子闱前,有客述鼓山之勝,翼早遽挈伴至。
至則必窮涉其境,若不複知試事之至者。
比入闱,嘔血數鬥,遂勉終事。
婦至家,未幾卒,年二十有九。
妻林氏,相繼殁;無子(鄭兼才撰傳)。
文學(附) 按舊志人物傳,分治行、孝義、文學。
新修志,錄治行、孝義,統為行誼,以文學附。
既着目而傳未錄,茲為補之。
王喜,甯南坊人,歲貢。
多著作。
嘗撰「台灣志」,為舊邑志所藍本。
吳弼,甯南坊人,歲貢。
喜談兵。
康熙乙亥,分修「郡志」,任松溪訓導。
陳逸,字豫侯,東安坊人,歲貢。
康熙乙亥,分修「郡志」;己亥分修「諸羅志」。
選福安訓導。
馬廷對,字策生,少失怙恃,苦志讀書,值海氛流寓于台。
康熙癸亥、台始試士,廷對首列弟子員,科試補廪。
癸酉充貢。
嘗分修「郡志」,董建諸郡學宮。
年八十,得教職,以老乞休。
鄭萼達,字伯謙,西定坊人。
好吟詠,以歲貢授永福訓導。
康熙乙亥,偕歲貢張铨、陳文達等,分修「郡志」。
铨字君衡,任歸化訓導。
文達字在茲,又嘗分修台、鳳二郡志。
金繼美,字雲思,東安坊人。
恬淡寡營。
雷陽、陳璇為邑令時,延掌義學。
嗣知府衛台揆創崇文書院,複延繼美掌之。
巡道高拱幹修「郡志」,繼美與焉,以歲貢終。
李欽文,東安坊人,歲貢,分修台、鳳、諸三志。
選南靖訓導。
張士箱,鎮北坊人,歲貢,任漳州府訓導,康熙庚子,分修「郡志」。
陳邦傑,字俊千,雍正乙卯舉人,乾隆庚申,偕拔貢生黃佺等分修「郡志」。
佺字伴偓,喜談詩。
張從政,字達夫,東安坊人,恩貢。
少失怙,事母能孝。
乾隆五年,分修「郡志」着有「剛齋詩文稿」。
子嶽,丙辰舉人(以上俱舊志)。
軍功 邑多兵革之事,于是士有以軍功貴者。
如黃曾榮之倚任于海康、林黃彩之獻策于覺羅,皆以材智忠信,顯名于時;斯足尚已。
後此而或号召鄉民傾赀起義,而且身履行間,雠仇寇敵,鄉土之安,于斯人有賴,固足多者;乃其被恩榮,膺賞赉,豈其間猶有幸緻者欤?錄其姓名與其事實,以示來者。
若鄭其仁、薛邦揚、許鴻數君子,則當竟登諸「行誼」,而不可以「軍功」概之矣。
陳遠緻(有傳)。
黃曾榮(有傳)。
林黃彩(有傳)。
陳林每,六十年複台功,授把總,累升本鎮總兵,曆署惠州提督(有傳)。
王作興(有傳)。
郭張文(有傳)。
陳友(有傳)。
陳應橙,遠緻子。
六十年功加署都司。
陳天杓,遠緻子。
六十年功加署都司。
陳雄,遠緻子,累升守備。
楊恩,溫州總兵。
魏大猷,閩安副将,署海壇總兵。
魏天錫,烽火門參将。
魏國璜,水師提标後營遊擊。
吳陳勝,海澄副将。
王李孟,台協水師中營遊擊。
魏元,廣東虎頭門都司。
蕭英,閩安右營守備。
黃光國(有傳)。
鄭鴻善,武舉。
台協左營千總。
楊升時,武生。
台協中營千總。
翁振行,烽火門千總。
曾大源,舉人。
乾隆五十三年随剿林逆軍功,任内閣中書。
鄭應選,武舉。
軍功,授五品職銜,署建甯守備。
林廷玉,武舉。
軍功授五品職銜。
吳天河,武舉。
軍功,授五品職銜。
葉顯名,武舉。
軍功,授六品職銜,以千總用。
現任北路千總。
薛登科
林瀛,候選部司務。
陳觀國,候選教谕(以上俱由廪生)。
曾紹基,增生。
林長盛、黃師韓、陳國棟、鄭勳業、林懷西、李廷撰、丁宸、李國桢、郭邦英、施士安、劉榮遴。
王鳳來,官至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有傳)。
傅汝梅。
王純,上杭訓導,升廬州同知,累升戶部四川司郎中(有傳)。
李雰、王應選。
吳振經,訓導升開封府同知,署開封府知府,行取刑部員外郎(有傳)。
陳焜、李明廷、林日升、鄭應捷、王朝鉁、陳應光、王良佐、鄭天樞。
陳奇典,山西汾州府同知。
陳方升、江日照、黃振昌、石國珠、吳振綸。
陳奇烈,中書科中書。
張大方、翁昌齡、蘇廷揚、詹學魁、侯錫麟,鄭光永、陳文炳、陳兆升。
陳青江,軍功,八品銜。
林廷珍、程德莊(以上俱由附生)。
黃國英(有傳)、施士晟、陳應魁、黃長育(舊志同「府志」作長青)、王克褒、陳國瑤、吳振統、董廷英、翁維蕃、張綿美。
吳浚之,候選通判。
李朝玺,候選州同。
遊伯龍、翁錫福、李俊臣、方德良、李朝桂、蔣士賢、吳莊敬、徐仰高(由附生)陳廷藩、陳毓秀、楊志申(祀孝悌祠有傳)、劉國倫。
林宗憲(候選州同)。
蔡國定。
鄭其嘏(加捐奉直大夫)。
韓長文,候選州同。
韓日文,候選都察院都事。
韓熙文,候選布政司理問。
蕭繼起、黃珪璋、張文輝。
韓高澤,候選布政司經曆。
韓高揚,刑部廣西司主事,捐升員外郎。
吳志拔、沈清澤、林開飛(以上俱由俊秀)。
武選舉 自車戰廢,而文武分。
士之精力日偷以憊,豈知七十子之徒,莫非武士哉?夫道德立而後筋力固,涵養充而後藝事精。
故古者以五射為賓興賢能之具,而戰陣無勇以為非孝。
謂之武者,文之至也。
自西漢有武舉,以勇猛知兵、明曉戰陣、可任将帥者為制科。
而唐設武進士,亦與文者比埒!宋以後,屢廢而複舉。
國朝因明制,設鄉科、甲科,皆與文者一例。
而初試武童入學者,必自通四子書始;豈非以德行為勇力之本哉?乃應是科者,或猶以武人自棄;而讀書學文者,亦從而輕之:斯亦不求其本者矣。
夫文者亡其本,則不可以為文;猶武者亡其本,則不可以為武也。
得其本則皆孔門之士,其緻一也,又何分焉?台之有武進士,自邑阮洪義始;其鄉科則康熙二十九年始也。
而其盛也,或分閩榜四分之一,豈不偉哉。
要其本修身以立名,必其所自緻;錄其科目焉。
武進士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阮洪義。
四十五年丙戌:葉宏桢。
四十八年己醜:柯參天。
五十一年壬辰:林大瑜(授衛守備)。
五十七年戊戌:範學海(任山東兖州壽張營中軍守備,署本營遊擊。
請假歸養)。
乾隆四年己未:蔡莊鷹(殿試二甲。
禦前正黃旗藍翎侍衛)。
武舉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阮洪義(聯捷進士)。
三十八年己卯:王之彪。
四十一年壬午:洪國珠(第三人。
平和千總)、王臣、陳進元(由府學中式)、吳有聲(由鳳山學中式)。
四十四年乙酉:蕭鳳來(第四人)、李清運、蔡志雅、黃彩(俱由本學中式)、葉宏桢(聯捷進士)、洪奇英、黃繼捷、黃應魁、施世黻(俱由府學中式)、柯參天(己醜進士)、張化龍(俱由鳳山學中式)。
四十七年戊子:薛寶琳、周良佐、許兆昌、吳朝佐(由府學中式)、蔡一聰、蔡朝鳳(俱由鳳山學中式)。
五十年辛卯:陳士成、林大瑜(聯撓進士,由府學中式)、林培(由府學中式)。
五十二年癸巳恩科:黃廷魁。
五十三年甲午:許莊威、洪壯猷(由諸羅學中式)、蘇時亨、王元功(由府學中式)、曾天玺(由府學文生中式)。
五十六年丁酉:李桢鎬(解元。
榜姓王)、範學海(第八人。
聯捷進士)、李明德、黃彥章、趙奇遇(由鳳山學中式)、洪奇猷(由諸羅學中式)。
五十九年庚子:曾英傑、蕭鳳求、汪玉潤。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蔡聯芳、洪秉彜(俱由府學中式)、李朝龍(由鳳山學文生中式)。
二年甲辰:施世爵、劉大璸(由府學中式)。
四年丙午:楊逢春。
十年壬子:張光國(由諸羅學中式)、劉長青(由彰化學中式)。
十三年乙卯:許志剛、黃紹輝(第三人。
由諸羅學中式)、張钰(第九人。
由長泰學中式)。
乾隆元年丙辰恩科:吳志超(由府學中式)、蔡莊鷹(己未進士。
由府學中式)韓克昌(由諸羅學文生中式)。
三年戊午:王振業、範學山(由府學中式)、林日茂(由府學中式)。
十二年丁卯,姚天敏。
十五年庚午:蔡青海、陳廷魁(俱由府學中式)。
十七年壬申恩科:莊英、鄭鴻善(俱由府學中式)。
十八年癸酉:陳廷光(由鳳山學中式)。
三十年乙酉:吳天河(軍功,加五品銜)。
四十四年己亥恩科:葉顯名(由府學中式。
軍功,加六品銜,北路協标千總)。
四十五年庚子:杜朝聘、林廷玉(軍功,加五品銜)。
五十一年丙午:鄭應選(軍功,加五品銜,署建甯中營守備)。
六十年乙卯:吳朝宗(第十人)。
嘉慶三年戊午:張文雅(軍功,以千總用)。
五年庚申恩科:戴時中。
九年甲子:高騰飛。
封贈 林宸昌,以子黃彩移任海澄副将,封榮祿大夫(傳附「黃彩傳」内)。
王君隆,以孫鳳來任兵部員外郎,贈奉政大夫。
妻陳氏,贈宜人。
王克家,監生考授州同。
以子鳳來官,贈奉政大夫。
妻郭氏,贈宜人;繼李氏,封太宜人;鳳來妻陳氏封宜人。
陳宗明,以孫國瓊候選州同,捐贈儒林郎。
妻吳氏,封太安人;國瓊妻施氏,封安人。
陳君陸,以子國瑞候選州同,捐封儒林郎。
妻林氏,封安人;國瑞妻王氏,封安人(有傳)。
侯瑞珍,旌表孝子(有傳)。
以子世光候選州同,捐贈儒林郎。
妻林氏,贈安人; 世光妻陳氏,封安人。
陳登昌,以孫奇典任汾州府同知,贈奉政大夫。
妻柯氏,贈宜人。
陳柱國,以子奇典封奉政大夫,妻許氏封宜人。
陳定國,以子奇烈中書科中書,贈征士郎。
妻林氏,贈孺人。
陳思敬,副貢生。
以子鳴佩任建甯訓導,貤贈修職佐郎。
妻施氏,贈孺人。
鄭應捷,監生。
以孫其嘏捐贈奉直大夫;妻郭氏,贈宜人。
鄭廷爵,貢生。
以子其嘏捐贈奉直大夫;妻林氏,贈宜人。
楊志申,貢生,候選州同(祀忠義孝弟祠,有傳)。
以子振文候選州同加五級,捐贈中憲大夫;妻蘇氏,贈恭人)。
王易萬,以子化成任瓯甯訓導,貤贈修職佐郎。
妻锺氏,贈孺人。
曾實光,以孫大源任内閣中書,貤贈文林郎。
妻陳氏,贈孺人。
曾習輝,以子大源,贈文林郎。
妻洪氏,封太孺人。
林梁建,以孫宗憲候選州同加五級,捐贈中憲大夫。
妻柯氏,贈恭人。
林登榜,以子宗憲候選州同加五級,捐贈中憲大夫。
妻陳氏,贈恭人。
楊士榮,以子天寶外委,貤贈修武佐校尉。
韓益三,以孫高揚刑部主事加三級,捐贈朝議大夫。
妻蔡氏、繼陳氏,俱贈恭人。
韓熙文,候選布政司理問。
以子高揚,捐封朝議大夫。
妻張氏,封恭人。
楊肇第,鄉賓。
以子有儀署福甯訓導,捐請貤封修職佐郎。
妻吳氏,捐請貤封八品孺人。
郭世植,以子旁達任福安教谕,貤贈修職郎。
妻楊氏,贈孺人。
葉希六,以孫顯名千總,貤贈武略騎尉。
妻陳氏,貤贈安人。
葉國珍,武生。
以子顯名,贈武略騎尉。
妻楊氏,封太安人。
鄭廷傑,以子起鳳千總,贈武略騎尉。
妻呂氏,贈安人;起鳳妻蔣氏,贈安人;繼孫氏,封安人。
世襲 鄭端本,以父其仁陣亡,世襲雲騎尉,署鎮标右營千總。
行誼(文學附) 行誼,人之所以為人也,而況于學校之士哉。
彼之獲科名翩翩以去者,必其行誼有餘可以及人也。
假使獲科名而亡行誼,與行誼可稱而不與科名者,果孰得而孰失焉!嗟夫!士之所争者在百年也,豈可欿然無志,決得失于一時之榮辱以為憂樂哉?裒所聞悉錄之,而文學之士附焉。
畸士孤行有以自見,雖身未列于庠序,必其聞聖賢之教者也;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蕭明燦,泉之安海人,隸籍台灣。
生踰歲而孤。
順治十一年,僞鄭掠泉州,明燦甫五歲,與母林氏相失,号泣道左。
其叔祖某攜之至台,以為己子。
迨明燦稍長,始稔遭寇失母之故,行求内地不獲,積有年所。
最後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複生還。
繼遇延平族人,知其母依倚以居,歡迎以歸,備極孝養。
人比之朱壽昌雲。
明燦子鳳來、鳳求,并舉武鄉試(從「府志」補)。
王璋,字昂伯,台灣人,康熙癸酉舉人。
三十四年分修台灣郡志。
初為雲南宜良令,潔己愛民。
丁母艱,百姓數千籲留于雲撫。
璋素服從閑道旋,服阕起知湖廣房縣,尋升主事,遷監察禦史,卒于官。
王鳳來,字瑞周,号竹山,甯南坊人。
由歲貢補漳平司訓。
整饬規條,示諸生以敦倫樹品之道。
秩滿入都歸。
會台變,上書制府陳征剿策。
寇平複北上,奉旨揀發赴黔。
尋丁父艱。
服阕,遵例補蘇州督糧水利同知。
監兌漕糧,殚精剔弊。
奉押漕運,盡革陋規。
複督采捍海塘石,檄勘太倉州水災,再監漕務署總捕篆,升刑部安徽司員外郎,改河南懷慶知府。
升見,賜墨刻貂皮香珠紫金錠。
既遷兵部武選司員外郎。
曆官三十餘載,年六十有五卒。
王純,字希文,号德庵,西定坊人。
由貢生補上杭訓導,師範端嚴,講論不辍,諸生多受其裁成。
升廬州同知,行取刑部員外郎,轉戶部四川司郎中,帶管通州,坐糧廳事,給假歸卒。
劉某灼,字漢章,号為軒,東安坊人。
康熙乙未歲貢。
雍正壬子選授長泰學訓導。
泰邑志稱其清修自好、和易可親。
乾隆甲子,升長汀教谕,告老歸。
士子餞盈途。
年八十五卒。
妻陳氏,壽九十三。
陳鵬南,字雲垂,鎮北坊人,笃志行善,四世同居,食指數千無閑言。
雍正壬子,以歲貢司訓連江,勤于考課。
乾隆丁巳、連邑風災,文廟傾頹,鵬南自捐資修建,費金二千四百有奇。
又買榖平粜貧士及開河輸銀六百兩,督撫兩院上其事,奉旨優叙。
吳振經,字子常,西定坊人,由歲貢補訓導,特升開封府同知,署開封府篆,行取刑部員外郎。
假歸,年七十卒。
侯瑞珍,甯南坊人,性淳厚。
少孤,善事節母,庭無閑言。
邑舉鄉飲賓。
母殁時瑞珍年六十六矣。
廬墓終喪,壽七十四卒。
乾隆乙巳,奉旨旌表,子孫多遊庠食饩者。
陳仕俊,字子慶,東安坊人,國學生。
實心好善。
康熙戊戌大旱,米價騰湧,仕俊出粟二千五百石,分四坊以赈,存活甚多。
又嘗建橋施棺。
庚子年捐置園地為義冢。
其子貢生應魁,複出白镪四百,請修本縣學宮,能繼善行雲。
施世榜,字文标,西定坊人,拔貢生。
樂善好施,闾黨姻族,多所周恤。
建敬聖樓于大南門外,募僧以拾字紙。
由壽甯教谕,授兵馬司副指揮。
令長子貢生士安捐資二百兩,修葺鳳邑學宮。
又置田千畝,充海東書院膏火。
又令第五子拔貢生士膺捐社倉谷千石,皆其義行也。
黃國英,字遜卿,東安坊人,貢生。
淡水都司曾榮子也。
少穎異,好施予。
戚屬貧乏者,月給銀米以贍之。
見義必為。
雍正己酉,佐郡守倪象恺鼎建郡署,諸凡工料,咄嗟立辦,三月而落成。
北路鹽水港淤塞,舟楫難通,英捐己業龍溝潭莊西槺榔塭截其半。
複出千金。
别浚一港,遠近載貨之舟,賴以抵府。
仍增置營房,請于總鎮王郡撥兵防守。
尋以州同即用,卒于漳。
吳振生,甯南坊人,勇于為善。
邑治十字街,為郡城通衢,振生出己資,悉砌以石,行人便之。
次子有聲,康熙壬午,舉武鄉試。
蔡廷萬,字縮吾,國學生。
蚤喪父。
其母戴氏久病,手足痿痹,廷萬偕妻塗氏,孝事維謹,鄰裡稱之。
傅夢弼,字帝簡,髫齡饩于庠。
家酷貧,常減飧以贍其母。
母病,蔔不吉,夢弼禱于神,求以身代,凡七日,母痊,而夢弼病卒。
徐起長,考職州同,孝友著稱,急公好義。
李一柱,貢生,原籍漳之平和人,善事寡母,嘗渡海遇賊,資囊被掠,乞留土産仙枝子醬。
賊诘之,曰:母所嗜也。
賊義而釋之。
陳君陸,字次平,國學生,例贈儒林郎,家号素封。
嘗出銀粟佐赈,道府各給匾獎之。
子國瑞字景文,候選州同,事母以孝見稱。
林繼捷,考職吏員。
事繼母能色養,處兄弟有友于風。
雅志書香。
子起廉、起章俱遊庠(以上十七人俱錄「舊志」)。
林公業,字永秀,台灣人。
居家孝友,性質直善,為人排難解紛。
凡闾裡有不平事,辄質成之。
衆稱曰林公道。
子大俊,舉鄉飲賓。
時以耆德與鄉飲賓者,楊敬瑞、曾潛龍、林為棟等,俱台灣人(從「府志」補)。
楊志申,字燕夫,籍彰化,居家于郡城之東安坊。
父早卒,事母曲盡其歡。
善視諸弟,睦族恤鄰,赈貧舍棺,修廟宇治橋梁,凡諸義舉,靡不力。
初邑學租歲入不敷于用,志申首捐彰邑田歲入谷一百六十六石,以助課費。
又念文廟油燈等費無所出,言諸司訓陳元恕,願續捐。
未幾病且笃,亟召其子至,命割鳳邑田計歲入一百九十六石(今曆任交代冊作一百九十石)充台學,曰:吾自踐前言,非為汝等求福應也,但讀書無負吾志。
其子跪聽命,目遂瞑。
卒之日,司訓為記其事,乃循衆議,詳請存主學祠。
今祀忠義孝悌祠(鄭兼才撰傳)。
鄭其仁,字彭年,西定坊人。
少有大力,常舉巨石,作掌上舞。
年十八,為鳳山武學生,赴鄉闱三黜。
乃歎曰:天生一副筋力,不能得鄉舉,為朝廷少效馳驅耶?遂挈眷居于鳳邑姜園莊。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首禍于彰化,鳳山賊響應,以其仁協衆望,強脅之。
其仁夜踰竹圍遁,賊尾諸後,其妻林氏大懼其仁之被害也,暴發心疾。
翌日,莊人載往東港之烏樹林塭,未至,病劇,回首三呼彭年卒。
其仁悼痛,埋諸沙汕,遂覓船回郡。
時柳州楊廷理為台司馬,議攻守甚力,郡垣賴之。
其仁乃率義勇往投焉。
适賊攻南門,其仁射殺賊,左手中賊炮,創未愈,賊至辄出戰。
乃随協鎮丁朝雄,由水道至東港,賊拒于岸。
其仁親放大炮,須眉俱爇,奮呼殺賊,賊衆潰,遂複東港。
以功授守備。
東港地近姜園,其仁素悉,于是招集流亡及脅從者數逾千,貸給口糧,聲勢益振。
夜有賊劫東港,幾亂隊,賴其仁得安。
五十三年春,大将軍福康安掃平嘉、彰,賊皆南竄,台司馬楊廷理帶兵勇協剿,其仁願當前隊,與賊戰于放索林莽間。
會伏起,其仁力戰,馬蹶被害,年三十四。
事聞,加都司銜賜谥忠勇,予祭葬,祀京城昭忠祠,世襲雲騎尉。
子端本、端好,嘉慶十二年,請祀本邑忠義孝悌祠(黃汝濟撰傳)。
薛邦揚,字垂青,甯南坊人,郡廪生。
乾隆五十一年,林逆困郡城,邦揚所募義民,日久食盡,典房屋計千金以濟。
嘗率義民,從遊擊蔡攀龍軍劄桶盤棧,身經數十戰。
五十二年五月三日,賊大至,官軍義民并力禦之。
邦揚沖入賊陣,殺賊,為亂炮所擊,墜馬死。
其妻兄率邦揚所部,奪其屍歸。
時年二十有八。
妻陳氏遺腹生男,嘉慶十二年請祀邦揚忠義孝悌祠(鄭兼才撰傳)。
許鴻,鎮北坊人。
家貧,制燈籠為活,以武力補郡學生。
林逆之亂,鴻出率義勇,遇戰必先。
尋随總兵官柴大紀禦賊于三坎店。
賊至,鴻前殺賊,太守楊廷理見鴻旗陷,督衆破壘救之,而鴻已戕于賊,檢其屍歸。
鴻死,年三十四,未有妻。
嘉慶十二年,請祀忠義孝悌祠(鄭兼才撰傳)。
陳名标,字孫榜,鎮北坊人,領乾隆丁卯科鄉薦。
持躬衿慎。
台俗尚侈,士人食用多無度,名标辛勤節儉,不移于俗。
值邑大事,則毅然自任,凡文廟天後宮之修葺、郡垣塭岸之興築,皆名标出重赀,兼董其役。
又嚴治家,繩子侄以法。
遇廉隅謹饬士,必加意敬禮。
蓋猶有先正遺風焉。
年七十,恭遇盛典,欽賜國子監典簿。
卒年七十有二。
子作霖,乾隆甲午科舉人,選縣令,改就甯化教谕。
複援例升中書,歸其祖籍于泉之晉江(黃汝濟撰傳)。
吳國美,字爾玉,東安坊人;原籍晉江。
少援例入太學,及長來台,遂家焉。
生計僅能自持,而愛惜字迹,不憚心力,随所檢拾,卷者舒之,污者淨之,曬以潔地,送諸長流,惟日孜孜,以是終其身。
中年以後尤好施與,每朔望晨興袖錢二百,坐街頭予乞人有殘缺廢疾者。
錢盡則急歸,愧續至者無以應,不忍見其狀也。
鄰裡有貧不能殡者,來告,以三百錢并楮镪往,必親拜之而後安;或助以衫褲,無有辜其意者。
年八十二,無疾終。
殡具無巨細皆自備。
嘗擇廢冢為身後地,卒奉遺命葬之,人稱為吉壤。
己酉選拔,今候補郎中吳春貴為其孫(鄭兼才撰傳)。
陳思敬,字泰初。
父鵬南,本邑歲貢生,終連江司訓。
思敬生于郡城鎮北坊,及長,歸祖籍,補同安學弟子員,中乾隆癸酉科副車。
思敬承父志,樂善好施。
尤敦内行,事繼母楊氏孝謹。
自念雖羁于同,而台灣為先世起家之地,田園廬墓鹹在,以是頻歲往來鳳邑。
産業為思敬手創者,又悉與諸弟侄共之。
其周待至親,不以海外異也。
一日,在鳳山莊,聞鄰舍讀書聲,诘之知其為粵人也,甚喜,翼日以油米助其家。
粵故少儒童,至是雖極貧,亦思就傅,皆思敬有以感之也。
素知醫,所至必具藥鋪,多自采制以療人,于是遠近皆知思敬。
貧病之家,鹹藉以救活。
有乞殡具者,衫褲棺柩,一無所吝。
猶慮倉卒無以應命,雇匠選材,開棺鋪以備濟人。
佃戶積欠累累,思敬每内渡,必召使來,出所立券付諸火。
或難之,曰:吾子孫衣食有無不關此,徒留此滋煩擾累窮人耳。
其修省垣貢院、置祖籍義茔、設社學、修族譜諸義舉,俱互見于建甯朱梅崖、晉安孟瓶葊所撰傳中。
所著有「鶴山遺集」,安溪官石溪為之序,以次子鳴佩贈修職佐郎(鄭兼才撰傳)。
馬琬,字琰伯,又字梅村,世居邑之東安坊。
其大父廷對為歲貢,父中萊膺拔選,皆寓籍諸羅,故琬亦為諸羅歲貢。
琬以三世明經,家益貧,而喜飲酒,悅書史字畫,時養花種竹以自娛。
善事母,母老壽,年且百歲,猶能繪水墨蘆雁,琬亦從習焉。
琬與弟璧,偕授徒以養,所從遊者日衆。
澎湖别駕始創文石書院,以琬敦品學,延主講席。
居澎八載,學者多淵源焉。
琬律身綦嚴,醉則猖狂作白眼,見其母則肅然。
晚以鄉闱屢薦不售,益肆情詩酒,閑作水墨畫,自題以寓意(韓必昌撰傳)。
劉應罴,字亦璋,又字跂亭,甯南坊人也。
聰敏嗜學,成童補弟子員,屢試優等,遂食饩。
舊制赴童試者,食饩生為識認具結狀乃得試。
有冒籍違例者,罪食饩生。
于時邑試多冒籍,應罴欲清之,偕衆上舍生以狀請于觀察。
觀察故畏事,閱狀忿曰:秀才家不務安靜,而輕構釁誰欤?作狀者衆,莫敢承。
應罴從容曰:生作也,固非構釁。
清籍,以一文風耳,且國制也。
觀察默然。
然終不果清。
于是應罴食饩十餘年,不與保結事。
乾隆丁酉舉于鄉,辛醜試禮闱下第,後慨然有遊覽志,為同行所阻,不果而歸。
丁未複入都,以挑選二等為屏南教谕。
屏南邑小,赴鄉試者寥寥,故科名久阙,而學宮儀制亦簡陋。
應罴至,以俸錢置祭器,葺祠宇,又修官廨,以為講學所。
壬子秋,挈其徒以應省試。
有周生者,果于是科登賢書,士人德焉。
任三年,引疾歸。
應罴為人和厚近理,善處人骨肉間。
凡親友家政有窒礙者,恒得其一言以解。
當途耳其名,欲緻一谒,不可得也。
年六十,卒于家(洪禧撰傳)。
王化成,字子登,鎮北坊人。
性恰淡,教人品行為先,次乃論其文藝。
自少授徒;及秉铎瓯甯,其指歸不出乎此。
在任六年,以老告歸。
官橐蕭條,怡然自得,他事不與,仍設館以終餘年。
卒年七十有五(黃汝濟撰傳)。
李淩霄,字爾沖,西定坊人。
少入塾館,以貧辍業。
有同塾友某方遊泮,見淩霄不為禮。
淩霄奮然曰:吾第貧耳,是豈足為我傲哉。
乃負箧入揖前受業師郭玉璇曰:弟子貧無以為禮,願服役,仍從先生學。
玉璇壯其志,許之。
時年巳十九,家弗能具床席,每夜讀神倦,假寐幾上,醒複讀。
比府試郡守蔣元樞奇其才,拔置第一。
旋補弟子員。
方受業玉璇時,與其子泰善,泰以辛卯鄉試遭風,舟失于澄海之甲子所。
時淩霄尚在窮苦中,己亥始得與鄉試,距郭泰失舟事約近十年,而淩霄痛其友之埋骨荒野也,揭曉後計程約費,曆水陸,至泰葬處,既拜且哭,囊其骸而歸。
觀者恻然,以為骨肉至親。
比問,驚愕,鹹稱郭泰有友。
泰子青峰,先淩霄入學,方痛父骸未歸,是年又遭母喪,不得與鄉試。
至是乃坐淩霄于上,青峰率家人拜焉。
淩霄走弗受。
生平以志氣自許。
詩文之外,喜博涉藝事。
雖拳棒歌曲,每夜必服習遍,始據榻披吟,以此忍饑寒,幾勞憊。
庚子闱前,有客述鼓山之勝,翼早遽挈伴至。
至則必窮涉其境,若不複知試事之至者。
比入闱,嘔血數鬥,遂勉終事。
婦至家,未幾卒,年二十有九。
妻林氏,相繼殁;無子(鄭兼才撰傳)。
文學(附) 按舊志人物傳,分治行、孝義、文學。
新修志,錄治行、孝義,統為行誼,以文學附。
既着目而傳未錄,茲為補之。
王喜,甯南坊人,歲貢。
多著作。
嘗撰「台灣志」,為舊邑志所藍本。
吳弼,甯南坊人,歲貢。
喜談兵。
康熙乙亥,分修「郡志」,任松溪訓導。
陳逸,字豫侯,東安坊人,歲貢。
康熙乙亥,分修「郡志」;己亥分修「諸羅志」。
選福安訓導。
馬廷對,字策生,少失怙恃,苦志讀書,值海氛流寓于台。
康熙癸亥、台始試士,廷對首列弟子員,科試補廪。
癸酉充貢。
嘗分修「郡志」,董建諸郡學宮。
年八十,得教職,以老乞休。
鄭萼達,字伯謙,西定坊人。
好吟詠,以歲貢授永福訓導。
康熙乙亥,偕歲貢張铨、陳文達等,分修「郡志」。
铨字君衡,任歸化訓導。
文達字在茲,又嘗分修台、鳳二郡志。
金繼美,字雲思,東安坊人。
恬淡寡營。
雷陽、陳璇為邑令時,延掌義學。
嗣知府衛台揆創崇文書院,複延繼美掌之。
巡道高拱幹修「郡志」,繼美與焉,以歲貢終。
李欽文,東安坊人,歲貢,分修台、鳳、諸三志。
選南靖訓導。
張士箱,鎮北坊人,歲貢,任漳州府訓導,康熙庚子,分修「郡志」。
陳邦傑,字俊千,雍正乙卯舉人,乾隆庚申,偕拔貢生黃佺等分修「郡志」。
佺字伴偓,喜談詩。
張從政,字達夫,東安坊人,恩貢。
少失怙,事母能孝。
乾隆五年,分修「郡志」着有「剛齋詩文稿」。
子嶽,丙辰舉人(以上俱舊志)。
軍功 邑多兵革之事,于是士有以軍功貴者。
如黃曾榮之倚任于海康、林黃彩之獻策于覺羅,皆以材智忠信,顯名于時;斯足尚已。
後此而或号召鄉民傾赀起義,而且身履行間,雠仇寇敵,鄉土之安,于斯人有賴,固足多者;乃其被恩榮,膺賞赉,豈其間猶有幸緻者欤?錄其姓名與其事實,以示來者。
若鄭其仁、薛邦揚、許鴻數君子,則當竟登諸「行誼」,而不可以「軍功」概之矣。
陳遠緻(有傳)。
黃曾榮(有傳)。
林黃彩(有傳)。
陳林每,六十年複台功,授把總,累升本鎮總兵,曆署惠州提督(有傳)。
王作興(有傳)。
郭張文(有傳)。
陳友(有傳)。
陳應橙,遠緻子。
六十年功加署都司。
陳天杓,遠緻子。
六十年功加署都司。
陳雄,遠緻子,累升守備。
楊恩,溫州總兵。
魏大猷,閩安副将,署海壇總兵。
魏天錫,烽火門參将。
魏國璜,水師提标後營遊擊。
吳陳勝,海澄副将。
王李孟,台協水師中營遊擊。
魏元,廣東虎頭門都司。
蕭英,閩安右營守備。
黃光國(有傳)。
鄭鴻善,武舉。
台協左營千總。
楊升時,武生。
台協中營千總。
翁振行,烽火門千總。
曾大源,舉人。
乾隆五十三年随剿林逆軍功,任内閣中書。
鄭應選,武舉。
軍功,授五品職銜,署建甯守備。
林廷玉,武舉。
軍功授五品職銜。
吳天河,武舉。
軍功,授五品職銜。
葉顯名,武舉。
軍功,授六品職銜,以千總用。
現任北路千總。
薛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