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學志
學宮崇祀泮額藏書祭器書院學田社學教官選舉封贈世襲行誼(文學附)軍功列女坊表耆耇
昔孔氏之籌民也,先富後教;謂衣食足而禮義可興也。
台灣土衍沃,而民皆浮寄雜處,故不以不富為憂,而常以不教為急。
「周官」:『國中自比長以及鄉大夫、野自鄰長以至遂師,皆教官也』。
學也者,學所以為人之事也;則無貴賤智愚,皆率由乎教之内。
假使教官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僅在能文章博取科名而已,則學宮之所崇而祀者可不必孔、顔、思、孟之徒,而士之處者可以不責為四民之首。
及其仕也,可以不知修己治人之術,舉凡行誼不必錄、忠孝節烈不必紀,書其科第文章而可矣。
今國家聲教覃敷,無遠弗暨;雖在海峤,學校之設且百餘年。
為教官者,尚能本身教為言教,以端風化之原欤?抑果有之,而能行其志無窒于施欤?書其事略,俾後之論世者有考焉。
述學志第三。
學宮 崇祀 泮額 藏書 祭器 書院 學田 社學 教官 選舉 封贈 世襲 行誼(文學附) 軍功 列女 坊表 耆耇 學宮 府儒學:在甯南坊,南向。
康熙二十四年巡道周昌、知府蔣毓英建(因鄭氏舊學址)。
中為先師廟,東西設兩庑,南為廟門,為靈星門,其北為啟聖祠。
三十八年,巡道王之麟修。
明年,建明倫堂于廟東(有記,見「藝文」)。
五十一年,巡道陳璸修。
于啟聖祠左右,分建六齋,曰六德齋。
祠下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
二祠之南又分建六齊,曰六行齋。
正殿東庑下置獻官齋宿房,西庑下為藏器庫。
廟門左右置文昌祠、土地祠。
其外東西二門,曰禮門,曰義路。
禮門外立大成坊。
又于明倫堂之前,分立六藝齋。
堂後建三楹,為教官廨舍(有記,見「藝文」)。
冬,建朱子祠于明倫堂之東。
祠前左右置齋舍(凡六間),前建門樓。
明年,複建文昌閣于明倫堂後(并有記,見「藝文」)。
五十二年,于廟門外鑿泮池,創官廳于其左。
五十七年,知府王珍徙泮池于靈星門外(貢生李欽文記)。
五十八年,巡道梁文煊複修正殿(總戎李日煜記)。
雍正元年,诏以啟聖祠為崇聖祠。
乾隆十年,巡道莊年修(知府褚祿記)。
十四年,廪生侯世輝等捐赀請大修,凡諸規制多所改葺。
于是改六德齋為典籍庫,徙名宦鄉賢祠于廟門之外,改六行齋為禮器庫,樂器庫。
崇聖殿下統為廊,以達于東西庑。
又于義路門外,增建大成坊。
又左右新建泮宮坊,葺明倫堂兩廊齋舍,以其左為土地祠(即六藝齋)。
于朱子祠增卷廊,于文昌閣易以石柱,于官廳增露亭,于文昌閣後築訓導官舍,并鑄造祭器、樂器焉(禦史楊開鼎記)。
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捐赀修。
初,台屬佐雜公廨,居文廟西垣之外;至是,蔣公以教官廨舍甚狹,乃捐赀為佐雜别營公廨,以西垣外址建學署。
自北而南凡四進,以北二進為教授署、極南一進為訓導署、中一進為會見諸生公所;東畔通殿庑,西畔一帶皆有護厝。
設宅門二,一正西、一西南(今護厝與宅門俱圮)。
嘉慶二年,徙土地祠于官廳右側。
八年,舉人郭紹芳鸠衆重修,新朱子祠。
其祠前六藝齋傾圮不複治,于時始清學地泮池圍牆外,自北而南長八十四丈五尺、自東至西廣二十七丈五尺,立界碑焉。
論曰:學宮之設也,非以明祀事也,所以育才興賢,道在收其方之秀良而教之,學成則祀先聖先師于中,行釋奠、釋菜之禮,示群弟子以師表,使有所景慕衿式焉;釋奠、釋菜,禮之略者。
古者士之見師,以菜為贽,故始入學者,行釋菜禮;四時之祭,則為釋奠。
釋奠、釋菜,皆為士之來學者行之也。
「小戴記」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祭先聖先師焉』。
又曰:『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
陳祥道曰:『祭先聖先師,即所謂祀先賢于西學也,所謂祭于瞽宗者是也』。
大戴、小戴、陸佃、陳祥道之徒,有五學、四學、三學之說,要其祭先聖先師,則在瞽宗無疑也。
瞽宗,即西學也。
又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又曰:『春習禮,執禮者诏之。
冬讀書,典書者诏之。
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然則瞽宗雖祀先師,猶為學者肄業之所,故不曰廟而曰學。
台灣本富庶之邦,人多輕财而好義;管子所謂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者,教易施也。
自觀察周公始立夫子廟,而海康陳中丞因而立學,乃于崇聖殿之左右立十二齋,曰六德、六行。
戒之曰:『非文學而兼德行者,不得寓也』。
又建六藝齋,分列于明倫堂之下。
又于朱子祠前置六齋,則弟子之所常居矣。
蓋以内十二齋迩于聖殿,故非忠信純實、品行可觀者,不得入焉。
此其輕重去取之分、德行道藝之别,所以鼓厲作興于弟子者,觀感昭然。
蓋海康之所以教于始者,有如此也。
厥後從事學宮者,繼起增修,規模日拓,于戲盛矣!然觀其時之所為,若不知其所以然者。
侯世輝之請修,義舉最盛,而十二齋以廢,癸亥複修,則并外十二齋而不治焉。
則揆諸國家所以立學之意,與海康之所以有待于台灣者,其旨猶晦也。
當海康之立學也,時方草創,赀出官捐而不及民,其勢較難于後起;問其時,庠序中有如侯世輝、蔡壯器、陳朝玺之賢者乎?曰未也。
而海康猶殷然望之,謂台灣之人必可教也。
向使本海康立齋之意,明德行道藝之旨,以風勵此邦之人,安見居是齋者之不彬彬也。
夫人苟不好善,則見财必争,惟利是視而已。
乃當事者勸捐修學,則出赀者盈千累萬,以應當事者勸學興賢,有齋舍以處之、有德行道藝以導之,謂必無一來者,有是理乎?豈為師者不求其所以教,為弟子者不知其所以學,遂使齋寮幾于虛設。
且不曰今雖不能,猶雲有待;乃取昔賢立法之意,日就消磨,則雖夫子之殿宇巋然,是廟焉而祀其先師,非學焉而事其師也。
昔歐陽公為李寬作「吉州學記」曰:『李侯治吉,敏而有方。
其作學也,吉之士率其私錢一百五十萬,以助用人之力。
積二萬二千工,而人不以為勞。
其良材堅甓之用,凡二十二萬三千五百,而人不以為多。
學有堂筵齋講,有藏書之閣,有賓客之位,有遊息之亭,嚴嚴翼翼,壯偉宏耀,而人不以為侈。
既成而來學者常三百餘人』。
蓋古人所謂學者類如此也。
又其作「榖城縣夫子廟碑記」雲:『隋唐之際,天下州縣皆立學,置學官生員,而釋奠之禮遂着為令。
其後州縣學廢,而釋奠之禮,吏以其着令,故得不廢。
學廢矣,無所從祭,則立廟而祭之』。
夫先師之祭于學也,自古為昭。
立廟以祭,而無謂學者,則曰學廢。
歐公嘗言之矣。
今考台灣舊志,海康陳公嘗建二十四齋于郡學,則台郡之學固不廢也夫。
縣儒學:在東安坊,南向。
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沈朝聘創立先師廟。
左右兩庑,前為廟門、照牆,護以欄栅。
其北為啟聖祠。
二十九年,知縣王兆升修。
四十二年,知縣陳璸建明倫堂于廟西(記見「藝文」),複捐俸修廟;四十四年,知縣王仕俊成之。
四十八年,縣令張宏始創學廨于明倫堂後。
明年,舊令陳璸來為巡道,以啟聖祠方向與正殿相左,乃改建啟聖殿,以其左右夾室為名宦鄉賢祠(記見「藝文」);縣令俞兆嶽、教谕鄭長濟鑿泮池。
五十九年,同知攝縣事王禮修門牆。
雍正元年,知縣周锺瑄重葺正殿,奉诏改啟聖祠為崇聖祠(禦史黃叔璥記)。
是年,立忠義祠于廟門左。
十二年,貢生陳應魁建靈星門于泮池南,立土地祠于廟門右。
乾隆八年,諸生張元華等修崇聖祠(禦史熊學鵬記)。
十五年,廪生侯世輝等捐赀新正殿,修廟門左忠義祠,改門右土地祠為孝悌祠(禦史梅開鼎記),建學廨于崇聖祠後,為訓導宅。
四十年,舉人陳名标、州同知陳朝樞(即朝梁)等醵赀請大修。
時有楊方氏者,願割屋地捐充;于是學宮拓其西畔,乃議改建焉。
以舊明倫堂學廨址合楊家屋地,建正殿及東西兩庑(今東庑及殿側東廊,皆舊明倫堂學廨址。
自殿中以西至西庑以外,皆楊家地)。
前為大成門,左為忠義祠,右為忠義孝悌祠;又前為靈星門,門外為泮池。
正殿之北為崇聖祠,又北為文昌祠。
殿側兩廊,左為禮器庫、典籍庫,右為樂器庫。
改舊正殿址為今明倫堂;以舊崇聖祠址改建教谕宅,接于訓導舊宅之前(俱一廳二房,西畔通文廟。
東畔護厝十二間俱西向,前六間屬教谕宅、後六間屬訓導宅)。
明倫堂下東廂為碑亭(南北廂房二間)。
大門左為土地祠。
知府蔣元樞捐赀續成之,并制禮樂器焉(記見「藝文」)。
五十八年,教谕黏繼任修明倫堂及兩庑樂器庫。
嘉慶九年,知縣薛志亮、教谕鄭兼才率諸紳士捐修;費不足,林朝英獨任之。
于是正殿增高二尺有奇,廣露台左右各四尺,護以石欄。
以崇聖祠左為忠義孝悌祠,以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制正殿神龛長案,工緻有加。
殿庑周圍改用石柱,凡四十二枝(西庑内有楊家舊井,水甚甘,興修時,工人賴之;故不廢,仍揜蓋焉)。
立節孝祠于文昌祠之右(舊在諸羅崎頂,今頹廢),舊奉知府蔣元樞牌位,在文昌之左。
新明倫堂及署大門土地祠;買民屋拓廟前地,廣泮宮前牆丈有六尺,置宰牲亭,修祭器。
朝英複捐置南路租百二十石,以充香燈之費。
舊界泮池牆外,自北而南長七丈五尺;十二年張姓于界外捐充加長八丈。
自東至西合新舊界,凡廣十六丈五尺(嘉義學教谕謝金銮記,見「藝文」)。
二十五年,邑歲貢吳春芳等再捐修正殿。
崇祀 大成殿正殿: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正中南向。
東配:複聖顔子、述聖子思子。
西配:宗聖曾子、亞聖孟子。
東六哲:先賢闵子名損、先賢冉子名雍、先賢端木子名賜、先賢仲子名由、先賢蔔子名商、先賢有子名若(乾隆三年自東庑升)。
西六哲:先賢冉子名耕、先賢宰子名予、先賢冉子名求、先賢言子名偃、先賢颛孫子名師、先賢朱子名熹(康熙五十一年自西庑升)。
東庑:先賢蘧瑗、先賢澹台滅明、先賢原憲、先賢南宮适、先賢商瞿、先賢漆雕開、先賢司馬耕、先賢梁鳣、先賢冉孺、先賢伯虔、先賢冉季、先賢漆雕徒父、先賢漆雕哆、先賢公西赤、先賢任不齊、先賢公良孺、先賢公肩定、先賢邬單、先賢罕父黑、先賢榮旗、先賢左人郢、先賢鄭國、先賢原亢、先賢廉潔、先賢叔仲會、先賢公西輿如、先賢邽巽、先賢陳亢、先賢琴張、先賢步叔乘、先賢秦非、先賢顔哙、先賢顔何、先賢縣亶、先賢樂正克、先賢萬章、先賢周敦頤、先賢程颢、先賢邵雍、先儒公羊高、先儒伏勝、先儒董仲舒、先儒後蒼、先儒杜子春、先儒諸葛亮、先儒王通、先儒陸贽(道光七年從祀)、先儒範仲淹、先儒歐陽修、先儒楊時、先儒羅從彥、先儒李侗、先儒呂祖謙、先儒蔡沈、先儒陳淳、先儒魏了翁、先儒王柏、先儒趙複、先儒許謙、先儒吳澄、先儒胡居仁、先儒王守仁、先儒羅欽順、先儒黃道周(道光五年從祀)、先儒湯斌(道光二年從祀)。
西庑:先賢林放、先賢宓不齊、先賢公冶長、先賢公晢哀、先賢高柴、先賢樊須、先賢商澤、先賢巫馬施、先賢顔辛、先賢曹恤、先賢公孫龍、先賢秦商、先賢顔高、先賢壤驷赤、先賢石作蜀、先賢公夏首、先賢後處、先賢奚容蒧、先賢顔祖、先賢句井疆、先賢秦祖、先賢縣成、先賢公祖句茲、先賢燕伋、先賢樂欬、先賢狄黑、先賢孔忠、先賢公西蒧、先賢顔之仆、先賢施之常、先賢申枨、先賢左邱明、先賢秦冉、先賢牧皮、先賢公都子、先賢公孫醜、先賢張載、先賢程頤、先儒榖梁赤、先儒高堂生、先儒孔安國、先儒毛苌、先儒鄭康成、先儒範甯、先儒韓愈、先儒胡瑗、先儒司馬光、先儒尹焞、先儒胡安國、先儒張栻、先儒陸九淵、先儒黃幹、先儒真德秀、先儒何基、先儒陳澔、先儒金履祥、先儒許衡、先儒薛瑄、先儒陳獻章、先儒蔡清、先儒呂坤(道光六年從祀)、先儒劉宗周(道光二年從祀)、先儒陸隴其。
崇聖祠正殿:肇聖王木金父、裕聖王祈父、诒聖王防叔、昌聖王伯夏、啟聖王叔梁纥。
東配:先賢顔無繇、先賢孔鯉。
西配:先賢曾點、先賢孟孫氏。
東庑:先儒周輔成、先儒程珦、先儒蔡元定。
西庑先儒張迪、先儒朱松。
以上四員,舊志沿誤,道光六年,教谕李開禀請道憲孔批饬遵依禮部則例正定。
五子祠:一在海東書院、一在崇文書院。
祀宋先賢濂溪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橫渠張子、考亭朱子。
初,崇文書院特祀朱子,南湖書院有五子祠,尋廢(詳見「古迹」)。
乾隆五十五年,知府楊廷理奉主祀于崇文焉。
朱子祠:在府學宮内明倫堂東(見上)。
祀宋先賢徽國文正公。
康熙五十一年,巡道陳璸置田二十八甲一分(在南路■〈魚逮〉港莊),歲收租谷一百六十八石六鬥。
(「舊志」載:定例每年祠内香燈用榖十石,春秋二祭各用榖二十石,誕辰、忌辰各用榖五石。
祠内肄業優生四人,每人給榖二十石。
以上凡開除榖一百四十石外,遞年尚存榖二十八石六鬥為修理祠宇之用)。
府學名宦祠:在大成門之左(見上)。
祀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福建總督範承谟、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福建總督姚啟聖、太子少保靖海将軍靖海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江西觀察使前台灣知府蔣毓英、廣東分巡肇高廉羅道前台灣府知府靳治揚、福建巡撫贈禮部尚書前分巡台廈道台灣縣知縣陳璸、台灣府海防同知洪一棟、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骠、南澳鎮總兵官藍廷珍、分巡台廈道陳大辇凡十人。
縣學名宦祠:舊在崇聖祠左(見上)。
祀阙,尋複廢。
嘉慶十二年,教谕鄭兼才董修學宮,始複建于大成門之左(詳見後)。
府學鄉賢祠:在大成門之右(見上。
「舊志」雲:祀阙)。
縣學鄉賢祠:舊在崇聖祠右(見上)。
祀阙,尋複廢。
嘉慶十二年,始複建于大成門之右(詳見後)。
按縣學名宦、鄉賢二祠,于嘉慶十二年據報續采入志,始據呈牒縣,請祀名宦祠八人、鄉賢祠一人(詳見後)。
時紳士拟上憲必允縣詳,志局甫撤,預奉牌位入祠,實未據呈咨部。
竊查名宧祠之祀與鄉賢祠事同一例,郡邑鄉賢祠隻祀本郡本邑,不泛及他郡邑,則郡邑名宦祠亦隻祀仕郡邑之官,不能概祀駐省大吏。
駐省大吏祀省垣名宦祠,其地為列憲親臨,文廟春秋二祭及朔望行香皆列憲主之。
若外郡非列憲親臨,則惟祀駐郡道府及佐貳等名宦。
至外郡附郭邑雖同一城,然駐郡之道府,朔望及二丁行禮,皆郡學文廟,不于縣學,則縣學名宦祠亦必有限制,庶與西偏鄉賢祠專祀一邑者,廣狹不至大相懸。
茲查原任福建巡撫前台灣令陳璸,應補祀縣學名宦祠為正祀,原任知縣沈朝聘、俞兆嶽、周锺瑄雖請祀,未咨部,應為附祀。
又未咨部之巡台禦史林天木、巡道奇寵格、知府衛台揆、同知方邦基、王作梅,應由縣學移附府學名宦祠;祀縣學鄉賢祠之懷慶府知府王鳳來均未咨部,亦應列為附祀。
再府學名宦祠祀總督姚啟聖、靖海侯施琅二人,皆開台功臣,故并祀。
至朱一貴案祀水師提督施世镖、南澳鎮總兵藍廷珍,而總督覺羅滿保實同平台亂,恢複有功,祠中并祀。
乃總督範承谟,系耿逆時死節,省垣有專祠并祀名宦,無涉台灣事,宜改祀覺羅滿保,尤合報功之典。
道光元年教谕鄭兼才、訓導王承緯分别詳準,并移府學查辦,續載于此,俾後人得詳考且補其所未備焉。
忠義孝悌祠:舊在縣儒學大成門右(見上,府學阙)。
嘉慶十二年,改設于崇聖祠左。
原祀贈儒林郎侯瑞珍、候補州同知楊志申(詳見後)。
道光元年,移于文昌祠左。
忠義祠:舊在縣儒學大成門之左(見上)。
祀殉難(康熙六十年台變)台灣鎮總兵官歐陽凱、台協水師副将許雲、鎮标左營遊擊孫文元、水師左營遊擊遊崇功、左營守備胡忠義、中營千總蔣子龍、水師中營千總林文煌、右營千總趙奇奉、中營把總石琳暨文煌之弟文申凡十二人(謹按此祠之建,在雍正元年,知縣周鐘瑄修學宮而立祀者。
其時朱一貴伏誅,台亂甫平。
之數公者,捐軀赴難,其大節在人耳目,不立祠以祀之,何以愍忠而風俗也。
當兵燹之餘,諸制未備,無專祠,故以廁于大成門之側,蓋欲概數公于名宦,則其節弗彰,複不可以入于忠義孝悌之祠,以與本邑之士夫為比,故别題曰忠義。
考其時,朱逆煽氛,守土文臣,率其屬棄城而走者紛紛也。
傳曰: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謀人之邦,邑危則亡之。
又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之數公者,可以無愧矣。
寓諸學,殆憤時立教而先其所急者欤。
今昭忠之祀,有诏特立專祠,則數公之主必奉享于昭忠祠者,又為一定之理也)。
嘉慶十二年,改設于崇聖祠右。
道光元年,移祀昭忠祠(詳見第二本「壇廟」)。
節孝祠:舊在東安坊諸羅崎頂。
乾隆十六年,廪生侯世輝嘗捐資修之。
尋複廢。
嘉慶十二年,改設于縣學文昌祠右。
舊祀旌表節婦烈女凡十五人,詳見「列女」傳(舊主脫略弗備,甚有但書某氏而亡其夫家之姓者:教谕鄭兼才令改題焉,而補其阙祀者)。
舊志:雍正二年谕,『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往往視為具文,未嘗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沒,不能使民間有所觀感,着于學宮内建忠義孝悌祠一所,立石碑一通。
于學宮附近處購買基址,建節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
其石碑牌坊将前後忠孝節義之人俱标姓氏于其上。
已故者則設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以闡幽光,而垂永久。
其動用銀兩,造冊報部,欽此』!仰惟世宗皇帝禦極之初,首重倫常、崇教化,絲綸所沛,于忠孝節義,三緻意焉。
為其有關于世道人心也。
由是海隅義烈鹹沐殊榮,唐李習之碑高烈女雲:『賞一女子而天下勸』,斯固王化之大端矣。
考定制,節孝者祀之弗及烈婦,而邑祠所祀烈婦較多,則推恩于常格以外也。
夫婦人守志從一而終,理之正也。
身遭強暴,捐軀全節,變而不失其正也。
若舅姑無恙,嗣續宜圖,乃慷慨一決,從夫九原,此賢智之過矣。
故凡守志者,當思為節婦,生則有褒旌之榮,沒則有祠祀之典,而節婦之家,尤當開導勸谕,俾知一死之未足塞責,庶無負朝廷建祠勵俗之至意乎。
按節孝入祠,例由旌表。
即或子孫無力請旌,亦必視其節烈尤着,曆久愈彰,方得憑公入祀,名宦鄉賢皆然,不能因志中有傳,便可通行入祀。
舊志載節烈三十一人,入祀十六人,内旌表者七人。
陳越琪妻黃氏、侯孟富妻劉氏、林妙妻侯氏、庠生李時燦妻黃氏、烈女呂氏諧娘、曾國妻郭氏、魯定妻袁氏(二名據府志)。
雍正五年呈報入祀者六人,辜湯純妻林氏、洪之廷妻張氏、楊茂仁妻餘氏、鄭斌升妻陳氏、李宋妻趙氏,吳使妻紀氏。
兼祀鳳山節孝祠一人,王尋妻阮氏,本傳各注明入祀。
以上皆合例為正祀。
其未注明入祀者,王晉光未婚妻吳氏,張金生妻蔡氏,應仍舊與上十四人合祀。
又謝燦妻鄭氏、僞天興州所旌李餘氏,新舊志俱未見,府志祠祀内有餘氏預娘者,但未系夫姓,列傳又未載有預娘者,無可查據。
嘉慶十二年修志,續采二十九人,惟沈耀汶妻蕭氏旌表及二十四年請旌薛邦揚妻陳氏暖娘,均應列正祀。
其未經題旌,先制牌入祀者十九人,徐光廷妻董氏、陳應祖妻蘇氏、王廷樞妻曾氏、戴誠實妻吳氏、李元恩妻鄭氏、陳開興妻許氏、沈元美妻陳氏、黃信妻陳氏、蔡國定妻吳氏、蔡全英妻陳氏、蔡為妻潘氏、黃圭璋妻石氏、劉國傅妻韓氏、郭啟妻張氏、曾習耀妻洪氏、韓士貴妻曾氏、邵啟明妻陳氏、黃天妻邵氏、吳炳才妻潘氏,皆志局撤後,紳士未查例奉入,應另座附祀節孝祠廳左,俟請旌後,移祀正座。
至潘友德妻朱氏,向未呈報志局,徐茂榛妻吳氏,雖呈報,查殁時二十八歲,守節,僅十一年未合例。
二傳系添入,與無可考之李餘氏,另座附祀廳右,俟後公論再定。
謝燦妻鄭氏傳列外編遺事,雖未便本朝所旌合祀,而綱常為萬古所系,亦應于廳右附祀。
道光元年,教谕鄭兼才續訂,乃與訓導王承緯詳憲辦理,俾免淆亂,以昭慎重。
右自名宦、鄉賢、忠義孝悌、節孝凡四祠者,計府、縣二學或阙而弗立、或初立而後複廢、或立焉而祀阙。
蓋制以久而漸備,阙祀者,當得其人以實之,固有待也。
嘉慶十二年、知縣薛志亮、教谕鄭兼才既修學宮、纂邑志,乃核名實,佥詢于邑士大夫,鹹稱前巡台禦史林天木、分巡台灣道奇寵格、台灣府知以衛台揆、台防同知方邦基、王作梅、台灣縣知縣沈朝聘、俞兆嶽、周锺瑄八人者,宜補祀名宦祠,本邑貢生任河南懷慶府知府王鳳來,宜入祀鄉賢祠,故守備武生鄭其仁、廪生薛邦揚、武生許鴻三人者,宜補祀忠義孝悌祠,名實符而人心惬也。
于是衆佥詞于學,學以牒諸邑宰,邑宰以以聞諸憲司,遍達焉;而舊忠義祠所祀殉難十二人,宜移祀昭忠祠,以章國典,亦附以請。
未獲報,而志亮、兼才皆以擢去,例當待之新任,以終未竟之緒,錄其詞牒存焉。
附錄:舉人潘振甲、洪禧、郭紹芳、拔貢生黃汝濟、歲貢生遊化、韓必昌等佥詞雲:『竊惟南國循行,民人每思召伯;北海布化,父老常念朱公。
尚有典型,鄉先生可以祭社。
誰無氣節,奇男子亦能死綏。
人雖往而名彌彰,事至久而論始定,輝春秋之俎豆,振古如茲。
薦庠序之馨香,讵今或異?伏見前巡台監察禦史林公天木、分巡台灣道奇公寵格、台灣知府衛公台揆、台防同知方公邦基、王公作梅、台灣縣知縣沈公朝聘、俞公兆嶽、周公锺瑄者,服官清慎,律己端方。
或培養人才,追文翁之化蜀;或轉移風俗,師仲氏之治蒲。
政以簡而不苛,鹹歌來暮;民雖勞而不怨,共切去思。
此其澤被瀛澤,斯愛斯傳,固均着勳于宦迹。
若夫生茲海島,為潛為見,亦能表異于鄉闾。
如本邑貢生原任河南懷慶府知府王鳳來,居鄉則正己率物,在暗室而尤嚴。
筮士則捍患恤災,曆茅檐而必普。
稽諸省志、郡志、邑志、載筆從同;按之民功、事功、治功,稱賢無愧。
至于故守備武生鄭其仁、廪生薛邦揚、武生許鴻,雍容佩劍,值逆匪之鸱張,慷慨請纓,率義民以鹯逐。
思裹屍于馬革,目亦甘瞑。
競執戟乎沙場,元不忘喪。
凡茲芳蹤懿行,洵堪訓俗型方。
某等側聞崇德報功,盛朝巨典。
因思興賢旌善,聖主良規。
若不闡其幽光,無以褒夫潛德。
恭遇重新聖廟,既恢美富之觀;宜舉崇祠,以昭豆登之享』。
教谕鄭兼材、訓導傅呂牒雲:『伏查台郡版圖初辟,官司實賴賢能。
教化久成,士女多知節義。
節經舉行入祀,尚多曠缺不全。
茲當重整學宮,各祠鹹臻完備,矧值續編邑志,舊典亦藉修明。
凡茲奉憲遵行,皆屬與民共見。
是以不忘盛德,鹹遺愛于口碑;仰企芳型,懷前修于梓裡。
自監司以及守令,人無閑言;由武勇以溯儒流,士多餘慕。
所有請祀名宦等祠内,名宦自巡台禦史林天木,迄台令周锺瑄共八人,類皆廉能率屬,惠愛在人;而方邦基為賜恤之員,人心益感;沈朝聘為開先之令,志衆尤孚。
卓績循聲,既後先之合揆;報功崇德,讵長屬之異宜。
合請入祠,以光前軌。
至于鄉賢忠義之祀,向缺其人。
竊以盛世興賢,端資風勵;匹夫為善,宜切表揚。
故令典不可以久虛,而懷忠均堪以入祀。
故懷慶府知府王鳳來聲隆宦迹,望協鄉評。
樹品敦倫,在台郡亦何能數見。
揚徽載筆,論鄉賢應以此稱先。
若夫生能立功,死緣擊賊。
如故守備武生鄭其仁委命于會剿之日,身無完膚;酬庸于請恤之時,賞堪延世。
已沐崇褒于聖代,宜作元祀于海邦。
廪生薛邦揚、武生許鴻,百戰忘勞,孤身陷陣;事已越天廿載,生氣猶存。
典未隆于一時,幽魂誰慰?均應祀入忠義,以惬輿情。
惟忠義祠向祀總兵歐陽凱等陣亡十二人,與例未符。
除另禀請移祀昭忠祠外,理合據情轉請,為此抄粘事實,牒移貴縣,伏乞照例轉詳』。
奎光閣(亦名文昌閣):在府學朱子祠後(見上)。
高閣三層,上祀梓潼帝君、魁星(舊志;梓潼帝君,張姓,名亞子;居蜀七曲山。
仕晉戰殁。
廟在保甯府梓潼縣,唐宋累封至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梓潼主文昌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号為帝君,天下學校因有祠祀。
明景泰中,即京師舊廟辟而新之,歲以二月三日誕辰,遣祭。
宏治元年,禮部尚書周洪谟等議梓潼顯靈于蜀,廟食其地為宜,請饬天下學校罷毀其祠;而學校乃多祀者,以紫微垣文昌六星,次在鬥魁之南,均為文明之府,故與魁星并祀雲。
國朝嘉慶六年,奉诏編入祀典,春秋緻祭,與武廟同)。
下層奉神像二,一為前分巡台廈道高拱幹,一為前分巡台廈道福建巡撫陳璸(乾隆四十二年修,教授黃世模碣其事)。
文昌祠:一在縣學宮崇聖殿後(見上),一在崇文書院、一在禦史衙遺址(嘉慶丙子,巡道糜奇瑜倡建;并捐錄五百二十圓買鎮北坊蘇錦芳店屋,作香燈、年節誕辰及廟祝工食等費。
道光二年,由學會署縣範邦幹、經曆劉蔭棠勘清廟旁四至地界繪圖在案)。
台灣土衍沃,而民皆浮寄雜處,故不以不富為憂,而常以不教為急。
「周官」:『國中自比長以及鄉大夫、野自鄰長以至遂師,皆教官也』。
學也者,學所以為人之事也;則無貴賤智愚,皆率由乎教之内。
假使教官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僅在能文章博取科名而已,則學宮之所崇而祀者可不必孔、顔、思、孟之徒,而士之處者可以不責為四民之首。
及其仕也,可以不知修己治人之術,舉凡行誼不必錄、忠孝節烈不必紀,書其科第文章而可矣。
今國家聲教覃敷,無遠弗暨;雖在海峤,學校之設且百餘年。
為教官者,尚能本身教為言教,以端風化之原欤?抑果有之,而能行其志無窒于施欤?書其事略,俾後之論世者有考焉。
述學志第三。
學宮 崇祀 泮額 藏書 祭器 書院 學田 社學 教官 選舉 封贈 世襲 行誼(文學附) 軍功 列女 坊表 耆耇 學宮 府儒學:在甯南坊,南向。
康熙二十四年巡道周昌、知府蔣毓英建(因鄭氏舊學址)。
中為先師廟,東西設兩庑,南為廟門,為靈星門,其北為啟聖祠。
三十八年,巡道王之麟修。
明年,建明倫堂于廟東(有記,見「藝文」)。
五十一年,巡道陳璸修。
于啟聖祠左右,分建六齋,曰六德齋。
祠下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
二祠之南又分建六齊,曰六行齋。
正殿東庑下置獻官齋宿房,西庑下為藏器庫。
廟門左右置文昌祠、土地祠。
其外東西二門,曰禮門,曰義路。
禮門外立大成坊。
又于明倫堂之前,分立六藝齋。
堂後建三楹,為教官廨舍(有記,見「藝文」)。
冬,建朱子祠于明倫堂之東。
祠前左右置齋舍(凡六間),前建門樓。
明年,複建文昌閣于明倫堂後(并有記,見「藝文」)。
五十二年,于廟門外鑿泮池,創官廳于其左。
五十七年,知府王珍徙泮池于靈星門外(貢生李欽文記)。
五十八年,巡道梁文煊複修正殿(總戎李日煜記)。
雍正元年,诏以啟聖祠為崇聖祠。
乾隆十年,巡道莊年修(知府褚祿記)。
十四年,廪生侯世輝等捐赀請大修,凡諸規制多所改葺。
于是改六德齋為典籍庫,徙名宦鄉賢祠于廟門之外,改六行齋為禮器庫,樂器庫。
崇聖殿下統為廊,以達于東西庑。
又于義路門外,增建大成坊。
又左右新建泮宮坊,葺明倫堂兩廊齋舍,以其左為土地祠(即六藝齋)。
于朱子祠增卷廊,于文昌閣易以石柱,于官廳增露亭,于文昌閣後築訓導官舍,并鑄造祭器、樂器焉(禦史楊開鼎記)。
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捐赀修。
初,台屬佐雜公廨,居文廟西垣之外;至是,蔣公以教官廨舍甚狹,乃捐赀為佐雜别營公廨,以西垣外址建學署。
自北而南凡四進,以北二進為教授署、極南一進為訓導署、中一進為會見諸生公所;東畔通殿庑,西畔一帶皆有護厝。
設宅門二,一正西、一西南(今護厝與宅門俱圮)。
嘉慶二年,徙土地祠于官廳右側。
八年,舉人郭紹芳鸠衆重修,新朱子祠。
其祠前六藝齋傾圮不複治,于時始清學地泮池圍牆外,自北而南長八十四丈五尺、自東至西廣二十七丈五尺,立界碑焉。
論曰:學宮之設也,非以明祀事也,所以育才興賢,道在收其方之秀良而教之,學成則祀先聖先師于中,行釋奠、釋菜之禮,示群弟子以師表,使有所景慕衿式焉;釋奠、釋菜,禮之略者。
古者士之見師,以菜為贽,故始入學者,行釋菜禮;四時之祭,則為釋奠。
釋奠、釋菜,皆為士之來學者行之也。
「小戴記」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祭先聖先師焉』。
又曰:『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
陳祥道曰:『祭先聖先師,即所謂祀先賢于西學也,所謂祭于瞽宗者是也』。
大戴、小戴、陸佃、陳祥道之徒,有五學、四學、三學之說,要其祭先聖先師,則在瞽宗無疑也。
瞽宗,即西學也。
又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又曰:『春習禮,執禮者诏之。
冬讀書,典書者诏之。
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然則瞽宗雖祀先師,猶為學者肄業之所,故不曰廟而曰學。
台灣本富庶之邦,人多輕财而好義;管子所謂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者,教易施也。
自觀察周公始立夫子廟,而海康陳中丞因而立學,乃于崇聖殿之左右立十二齋,曰六德、六行。
戒之曰:『非文學而兼德行者,不得寓也』。
又建六藝齋,分列于明倫堂之下。
又于朱子祠前置六齋,則弟子之所常居矣。
蓋以内十二齋迩于聖殿,故非忠信純實、品行可觀者,不得入焉。
此其輕重去取之分、德行道藝之别,所以鼓厲作興于弟子者,觀感昭然。
蓋海康之所以教于始者,有如此也。
厥後從事學宮者,繼起增修,規模日拓,于戲盛矣!然觀其時之所為,若不知其所以然者。
侯世輝之請修,義舉最盛,而十二齋以廢,癸亥複修,則并外十二齋而不治焉。
則揆諸國家所以立學之意,與海康之所以有待于台灣者,其旨猶晦也。
當海康之立學也,時方草創,赀出官捐而不及民,其勢較難于後起;問其時,庠序中有如侯世輝、蔡壯器、陳朝玺之賢者乎?曰未也。
而海康猶殷然望之,謂台灣之人必可教也。
向使本海康立齋之意,明德行道藝之旨,以風勵此邦之人,安見居是齋者之不彬彬也。
夫人苟不好善,則見财必争,惟利是視而已。
乃當事者勸捐修學,則出赀者盈千累萬,以應當事者勸學興賢,有齋舍以處之、有德行道藝以導之,謂必無一來者,有是理乎?豈為師者不求其所以教,為弟子者不知其所以學,遂使齋寮幾于虛設。
且不曰今雖不能,猶雲有待;乃取昔賢立法之意,日就消磨,則雖夫子之殿宇巋然,是廟焉而祀其先師,非學焉而事其師也。
昔歐陽公為李寬作「吉州學記」曰:『李侯治吉,敏而有方。
其作學也,吉之士率其私錢一百五十萬,以助用人之力。
積二萬二千工,而人不以為勞。
其良材堅甓之用,凡二十二萬三千五百,而人不以為多。
學有堂筵齋講,有藏書之閣,有賓客之位,有遊息之亭,嚴嚴翼翼,壯偉宏耀,而人不以為侈。
既成而來學者常三百餘人』。
蓋古人所謂學者類如此也。
又其作「榖城縣夫子廟碑記」雲:『隋唐之際,天下州縣皆立學,置學官生員,而釋奠之禮遂着為令。
其後州縣學廢,而釋奠之禮,吏以其着令,故得不廢。
學廢矣,無所從祭,則立廟而祭之』。
夫先師之祭于學也,自古為昭。
立廟以祭,而無謂學者,則曰學廢。
歐公嘗言之矣。
今考台灣舊志,海康陳公嘗建二十四齋于郡學,則台郡之學固不廢也夫。
縣儒學:在東安坊,南向。
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沈朝聘創立先師廟。
左右兩庑,前為廟門、照牆,護以欄栅。
其北為啟聖祠。
二十九年,知縣王兆升修。
四十二年,知縣陳璸建明倫堂于廟西(記見「藝文」),複捐俸修廟;四十四年,知縣王仕俊成之。
四十八年,縣令張宏始創學廨于明倫堂後。
明年,舊令陳璸來為巡道,以啟聖祠方向與正殿相左,乃改建啟聖殿,以其左右夾室為名宦鄉賢祠(記見「藝文」);縣令俞兆嶽、教谕鄭長濟鑿泮池。
五十九年,同知攝縣事王禮修門牆。
雍正元年,知縣周锺瑄重葺正殿,奉诏改啟聖祠為崇聖祠(禦史黃叔璥記)。
是年,立忠義祠于廟門左。
十二年,貢生陳應魁建靈星門于泮池南,立土地祠于廟門右。
乾隆八年,諸生張元華等修崇聖祠(禦史熊學鵬記)。
十五年,廪生侯世輝等捐赀新正殿,修廟門左忠義祠,改門右土地祠為孝悌祠(禦史梅開鼎記),建學廨于崇聖祠後,為訓導宅。
四十年,舉人陳名标、州同知陳朝樞(即朝梁)等醵赀請大修。
時有楊方氏者,願割屋地捐充;于是學宮拓其西畔,乃議改建焉。
以舊明倫堂學廨址合楊家屋地,建正殿及東西兩庑(今東庑及殿側東廊,皆舊明倫堂學廨址。
自殿中以西至西庑以外,皆楊家地)。
前為大成門,左為忠義祠,右為忠義孝悌祠;又前為靈星門,門外為泮池。
正殿之北為崇聖祠,又北為文昌祠。
殿側兩廊,左為禮器庫、典籍庫,右為樂器庫。
改舊正殿址為今明倫堂;以舊崇聖祠址改建教谕宅,接于訓導舊宅之前(俱一廳二房,西畔通文廟。
東畔護厝十二間俱西向,前六間屬教谕宅、後六間屬訓導宅)。
明倫堂下東廂為碑亭(南北廂房二間)。
大門左為土地祠。
知府蔣元樞捐赀續成之,并制禮樂器焉(記見「藝文」)。
五十八年,教谕黏繼任修明倫堂及兩庑樂器庫。
嘉慶九年,知縣薛志亮、教谕鄭兼才率諸紳士捐修;費不足,林朝英獨任之。
于是正殿增高二尺有奇,廣露台左右各四尺,護以石欄。
以崇聖祠左為忠義孝悌祠,以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制正殿神龛長案,工緻有加。
殿庑周圍改用石柱,凡四十二枝(西庑内有楊家舊井,水甚甘,興修時,工人賴之;故不廢,仍揜蓋焉)。
立節孝祠于文昌祠之右(舊在諸羅崎頂,今頹廢),舊奉知府蔣元樞牌位,在文昌之左。
新明倫堂及署大門土地祠;買民屋拓廟前地,廣泮宮前牆丈有六尺,置宰牲亭,修祭器。
朝英複捐置南路租百二十石,以充香燈之費。
舊界泮池牆外,自北而南長七丈五尺;十二年張姓于界外捐充加長八丈。
自東至西合新舊界,凡廣十六丈五尺(嘉義學教谕謝金銮記,見「藝文」)。
二十五年,邑歲貢吳春芳等再捐修正殿。
崇祀 大成殿正殿: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正中南向。
東配:複聖顔子、述聖子思子。
西配:宗聖曾子、亞聖孟子。
東六哲:先賢闵子名損、先賢冉子名雍、先賢端木子名賜、先賢仲子名由、先賢蔔子名商、先賢有子名若(乾隆三年自東庑升)。
西六哲:先賢冉子名耕、先賢宰子名予、先賢冉子名求、先賢言子名偃、先賢颛孫子名師、先賢朱子名熹(康熙五十一年自西庑升)。
東庑:先賢蘧瑗、先賢澹台滅明、先賢原憲、先賢南宮适、先賢商瞿、先賢漆雕開、先賢司馬耕、先賢梁鳣、先賢冉孺、先賢伯虔、先賢冉季、先賢漆雕徒父、先賢漆雕哆、先賢公西赤、先賢任不齊、先賢公良孺、先賢公肩定、先賢邬單、先賢罕父黑、先賢榮旗、先賢左人郢、先賢鄭國、先賢原亢、先賢廉潔、先賢叔仲會、先賢公西輿如、先賢邽巽、先賢陳亢、先賢琴張、先賢步叔乘、先賢秦非、先賢顔哙、先賢顔何、先賢縣亶、先賢樂正克、先賢萬章、先賢周敦頤、先賢程颢、先賢邵雍、先儒公羊高、先儒伏勝、先儒董仲舒、先儒後蒼、先儒杜子春、先儒諸葛亮、先儒王通、先儒陸贽(道光七年從祀)、先儒範仲淹、先儒歐陽修、先儒楊時、先儒羅從彥、先儒李侗、先儒呂祖謙、先儒蔡沈、先儒陳淳、先儒魏了翁、先儒王柏、先儒趙複、先儒許謙、先儒吳澄、先儒胡居仁、先儒王守仁、先儒羅欽順、先儒黃道周(道光五年從祀)、先儒湯斌(道光二年從祀)。
西庑:先賢林放、先賢宓不齊、先賢公冶長、先賢公晢哀、先賢高柴、先賢樊須、先賢商澤、先賢巫馬施、先賢顔辛、先賢曹恤、先賢公孫龍、先賢秦商、先賢顔高、先賢壤驷赤、先賢石作蜀、先賢公夏首、先賢後處、先賢奚容蒧、先賢顔祖、先賢句井疆、先賢秦祖、先賢縣成、先賢公祖句茲、先賢燕伋、先賢樂欬、先賢狄黑、先賢孔忠、先賢公西蒧、先賢顔之仆、先賢施之常、先賢申枨、先賢左邱明、先賢秦冉、先賢牧皮、先賢公都子、先賢公孫醜、先賢張載、先賢程頤、先儒榖梁赤、先儒高堂生、先儒孔安國、先儒毛苌、先儒鄭康成、先儒範甯、先儒韓愈、先儒胡瑗、先儒司馬光、先儒尹焞、先儒胡安國、先儒張栻、先儒陸九淵、先儒黃幹、先儒真德秀、先儒何基、先儒陳澔、先儒金履祥、先儒許衡、先儒薛瑄、先儒陳獻章、先儒蔡清、先儒呂坤(道光六年從祀)、先儒劉宗周(道光二年從祀)、先儒陸隴其。
崇聖祠正殿:肇聖王木金父、裕聖王祈父、诒聖王防叔、昌聖王伯夏、啟聖王叔梁纥。
東配:先賢顔無繇、先賢孔鯉。
西配:先賢曾點、先賢孟孫氏。
東庑:先儒周輔成、先儒程珦、先儒蔡元定。
西庑先儒張迪、先儒朱松。
以上四員,舊志沿誤,道光六年,教谕李開禀請道憲孔批饬遵依禮部則例正定。
五子祠:一在海東書院、一在崇文書院。
祀宋先賢濂溪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橫渠張子、考亭朱子。
初,崇文書院特祀朱子,南湖書院有五子祠,尋廢(詳見「古迹」)。
乾隆五十五年,知府楊廷理奉主祀于崇文焉。
朱子祠:在府學宮内明倫堂東(見上)。
祀宋先賢徽國文正公。
康熙五十一年,巡道陳璸置田二十八甲一分(在南路■〈魚逮〉港莊),歲收租谷一百六十八石六鬥。
(「舊志」載:定例每年祠内香燈用榖十石,春秋二祭各用榖二十石,誕辰、忌辰各用榖五石。
祠内肄業優生四人,每人給榖二十石。
以上凡開除榖一百四十石外,遞年尚存榖二十八石六鬥為修理祠宇之用)。
府學名宦祠:在大成門之左(見上)。
祀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福建總督範承谟、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福建總督姚啟聖、太子少保靖海将軍靖海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江西觀察使前台灣知府蔣毓英、廣東分巡肇高廉羅道前台灣府知府靳治揚、福建巡撫贈禮部尚書前分巡台廈道台灣縣知縣陳璸、台灣府海防同知洪一棟、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骠、南澳鎮總兵官藍廷珍、分巡台廈道陳大辇凡十人。
縣學名宦祠:舊在崇聖祠左(見上)。
祀阙,尋複廢。
嘉慶十二年,教谕鄭兼才董修學宮,始複建于大成門之左(詳見後)。
府學鄉賢祠:在大成門之右(見上。
「舊志」雲:祀阙)。
縣學鄉賢祠:舊在崇聖祠右(見上)。
祀阙,尋複廢。
嘉慶十二年,始複建于大成門之右(詳見後)。
按縣學名宦、鄉賢二祠,于嘉慶十二年據報續采入志,始據呈牒縣,請祀名宦祠八人、鄉賢祠一人(詳見後)。
時紳士拟上憲必允縣詳,志局甫撤,預奉牌位入祠,實未據呈咨部。
竊查名宧祠之祀與鄉賢祠事同一例,郡邑鄉賢祠隻祀本郡本邑,不泛及他郡邑,則郡邑名宦祠亦隻祀仕郡邑之官,不能概祀駐省大吏。
駐省大吏祀省垣名宦祠,其地為列憲親臨,文廟春秋二祭及朔望行香皆列憲主之。
若外郡非列憲親臨,則惟祀駐郡道府及佐貳等名宦。
至外郡附郭邑雖同一城,然駐郡之道府,朔望及二丁行禮,皆郡學文廟,不于縣學,則縣學名宦祠亦必有限制,庶與西偏鄉賢祠專祀一邑者,廣狹不至大相懸。
茲查原任福建巡撫前台灣令陳璸,應補祀縣學名宦祠為正祀,原任知縣沈朝聘、俞兆嶽、周锺瑄雖請祀,未咨部,應為附祀。
又未咨部之巡台禦史林天木、巡道奇寵格、知府衛台揆、同知方邦基、王作梅,應由縣學移附府學名宦祠;祀縣學鄉賢祠之懷慶府知府王鳳來均未咨部,亦應列為附祀。
再府學名宦祠祀總督姚啟聖、靖海侯施琅二人,皆開台功臣,故并祀。
至朱一貴案祀水師提督施世镖、南澳鎮總兵藍廷珍,而總督覺羅滿保實同平台亂,恢複有功,祠中并祀。
乃總督範承谟,系耿逆時死節,省垣有專祠并祀名宦,無涉台灣事,宜改祀覺羅滿保,尤合報功之典。
道光元年教谕鄭兼才、訓導王承緯分别詳準,并移府學查辦,續載于此,俾後人得詳考且補其所未備焉。
忠義孝悌祠:舊在縣儒學大成門右(見上,府學阙)。
嘉慶十二年,改設于崇聖祠左。
原祀贈儒林郎侯瑞珍、候補州同知楊志申(詳見後)。
道光元年,移于文昌祠左。
忠義祠:舊在縣儒學大成門之左(見上)。
祀殉難(康熙六十年台變)台灣鎮總兵官歐陽凱、台協水師副将許雲、鎮标左營遊擊孫文元、水師左營遊擊遊崇功、左營守備胡忠義、中營千總蔣子龍、水師中營千總林文煌、右營千總趙奇奉、中營把總石琳暨文煌之弟文申凡十二人(謹按此祠之建,在雍正元年,知縣周鐘瑄修學宮而立祀者。
其時朱一貴伏誅,台亂甫平。
之數公者,捐軀赴難,其大節在人耳目,不立祠以祀之,何以愍忠而風俗也。
當兵燹之餘,諸制未備,無專祠,故以廁于大成門之側,蓋欲概數公于名宦,則其節弗彰,複不可以入于忠義孝悌之祠,以與本邑之士夫為比,故别題曰忠義。
考其時,朱逆煽氛,守土文臣,率其屬棄城而走者紛紛也。
傳曰: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謀人之邦,邑危則亡之。
又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之數公者,可以無愧矣。
寓諸學,殆憤時立教而先其所急者欤。
今昭忠之祀,有诏特立專祠,則數公之主必奉享于昭忠祠者,又為一定之理也)。
嘉慶十二年,改設于崇聖祠右。
道光元年,移祀昭忠祠(詳見第二本「壇廟」)。
節孝祠:舊在東安坊諸羅崎頂。
乾隆十六年,廪生侯世輝嘗捐資修之。
尋複廢。
嘉慶十二年,改設于縣學文昌祠右。
舊祀旌表節婦烈女凡十五人,詳見「列女」傳(舊主脫略弗備,甚有但書某氏而亡其夫家之姓者:教谕鄭兼才令改題焉,而補其阙祀者)。
舊志:雍正二年谕,『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往往視為具文,未嘗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沒,不能使民間有所觀感,着于學宮内建忠義孝悌祠一所,立石碑一通。
于學宮附近處購買基址,建節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
其石碑牌坊将前後忠孝節義之人俱标姓氏于其上。
已故者則設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以闡幽光,而垂永久。
其動用銀兩,造冊報部,欽此』!仰惟世宗皇帝禦極之初,首重倫常、崇教化,絲綸所沛,于忠孝節義,三緻意焉。
為其有關于世道人心也。
由是海隅義烈鹹沐殊榮,唐李習之碑高烈女雲:『賞一女子而天下勸』,斯固王化之大端矣。
考定制,節孝者祀之弗及烈婦,而邑祠所祀烈婦較多,則推恩于常格以外也。
夫婦人守志從一而終,理之正也。
身遭強暴,捐軀全節,變而不失其正也。
若舅姑無恙,嗣續宜圖,乃慷慨一決,從夫九原,此賢智之過矣。
故凡守志者,當思為節婦,生則有褒旌之榮,沒則有祠祀之典,而節婦之家,尤當開導勸谕,俾知一死之未足塞責,庶無負朝廷建祠勵俗之至意乎。
按節孝入祠,例由旌表。
即或子孫無力請旌,亦必視其節烈尤着,曆久愈彰,方得憑公入祀,名宦鄉賢皆然,不能因志中有傳,便可通行入祀。
舊志載節烈三十一人,入祀十六人,内旌表者七人。
陳越琪妻黃氏、侯孟富妻劉氏、林妙妻侯氏、庠生李時燦妻黃氏、烈女呂氏諧娘、曾國妻郭氏、魯定妻袁氏(二名據府志)。
雍正五年呈報入祀者六人,辜湯純妻林氏、洪之廷妻張氏、楊茂仁妻餘氏、鄭斌升妻陳氏、李宋妻趙氏,吳使妻紀氏。
兼祀鳳山節孝祠一人,王尋妻阮氏,本傳各注明入祀。
以上皆合例為正祀。
其未注明入祀者,王晉光未婚妻吳氏,張金生妻蔡氏,應仍舊與上十四人合祀。
又謝燦妻鄭氏、僞天興州所旌李餘氏,新舊志俱未見,府志祠祀内有餘氏預娘者,但未系夫姓,列傳又未載有預娘者,無可查據。
嘉慶十二年修志,續采二十九人,惟沈耀汶妻蕭氏旌表及二十四年請旌薛邦揚妻陳氏暖娘,均應列正祀。
其未經題旌,先制牌入祀者十九人,徐光廷妻董氏、陳應祖妻蘇氏、王廷樞妻曾氏、戴誠實妻吳氏、李元恩妻鄭氏、陳開興妻許氏、沈元美妻陳氏、黃信妻陳氏、蔡國定妻吳氏、蔡全英妻陳氏、蔡為妻潘氏、黃圭璋妻石氏、劉國傅妻韓氏、郭啟妻張氏、曾習耀妻洪氏、韓士貴妻曾氏、邵啟明妻陳氏、黃天妻邵氏、吳炳才妻潘氏,皆志局撤後,紳士未查例奉入,應另座附祀節孝祠廳左,俟請旌後,移祀正座。
至潘友德妻朱氏,向未呈報志局,徐茂榛妻吳氏,雖呈報,查殁時二十八歲,守節,僅十一年未合例。
二傳系添入,與無可考之李餘氏,另座附祀廳右,俟後公論再定。
謝燦妻鄭氏傳列外編遺事,雖未便本朝所旌合祀,而綱常為萬古所系,亦應于廳右附祀。
道光元年,教谕鄭兼才續訂,乃與訓導王承緯詳憲辦理,俾免淆亂,以昭慎重。
右自名宦、鄉賢、忠義孝悌、節孝凡四祠者,計府、縣二學或阙而弗立、或初立而後複廢、或立焉而祀阙。
蓋制以久而漸備,阙祀者,當得其人以實之,固有待也。
嘉慶十二年、知縣薛志亮、教谕鄭兼才既修學宮、纂邑志,乃核名實,佥詢于邑士大夫,鹹稱前巡台禦史林天木、分巡台灣道奇寵格、台灣府知以衛台揆、台防同知方邦基、王作梅、台灣縣知縣沈朝聘、俞兆嶽、周锺瑄八人者,宜補祀名宦祠,本邑貢生任河南懷慶府知府王鳳來,宜入祀鄉賢祠,故守備武生鄭其仁、廪生薛邦揚、武生許鴻三人者,宜補祀忠義孝悌祠,名實符而人心惬也。
于是衆佥詞于學,學以牒諸邑宰,邑宰以以聞諸憲司,遍達焉;而舊忠義祠所祀殉難十二人,宜移祀昭忠祠,以章國典,亦附以請。
未獲報,而志亮、兼才皆以擢去,例當待之新任,以終未竟之緒,錄其詞牒存焉。
附錄:舉人潘振甲、洪禧、郭紹芳、拔貢生黃汝濟、歲貢生遊化、韓必昌等佥詞雲:『竊惟南國循行,民人每思召伯;北海布化,父老常念朱公。
尚有典型,鄉先生可以祭社。
誰無氣節,奇男子亦能死綏。
人雖往而名彌彰,事至久而論始定,輝春秋之俎豆,振古如茲。
薦庠序之馨香,讵今或異?伏見前巡台監察禦史林公天木、分巡台灣道奇公寵格、台灣知府衛公台揆、台防同知方公邦基、王公作梅、台灣縣知縣沈公朝聘、俞公兆嶽、周公锺瑄者,服官清慎,律己端方。
或培養人才,追文翁之化蜀;或轉移風俗,師仲氏之治蒲。
政以簡而不苛,鹹歌來暮;民雖勞而不怨,共切去思。
此其澤被瀛澤,斯愛斯傳,固均着勳于宦迹。
若夫生茲海島,為潛為見,亦能表異于鄉闾。
如本邑貢生原任河南懷慶府知府王鳳來,居鄉則正己率物,在暗室而尤嚴。
筮士則捍患恤災,曆茅檐而必普。
稽諸省志、郡志、邑志、載筆從同;按之民功、事功、治功,稱賢無愧。
至于故守備武生鄭其仁、廪生薛邦揚、武生許鴻,雍容佩劍,值逆匪之鸱張,慷慨請纓,率義民以鹯逐。
思裹屍于馬革,目亦甘瞑。
競執戟乎沙場,元不忘喪。
凡茲芳蹤懿行,洵堪訓俗型方。
某等側聞崇德報功,盛朝巨典。
因思興賢旌善,聖主良規。
若不闡其幽光,無以褒夫潛德。
恭遇重新聖廟,既恢美富之觀;宜舉崇祠,以昭豆登之享』。
教谕鄭兼材、訓導傅呂牒雲:『伏查台郡版圖初辟,官司實賴賢能。
教化久成,士女多知節義。
節經舉行入祀,尚多曠缺不全。
茲當重整學宮,各祠鹹臻完備,矧值續編邑志,舊典亦藉修明。
凡茲奉憲遵行,皆屬與民共見。
是以不忘盛德,鹹遺愛于口碑;仰企芳型,懷前修于梓裡。
自監司以及守令,人無閑言;由武勇以溯儒流,士多餘慕。
所有請祀名宦等祠内,名宦自巡台禦史林天木,迄台令周锺瑄共八人,類皆廉能率屬,惠愛在人;而方邦基為賜恤之員,人心益感;沈朝聘為開先之令,志衆尤孚。
卓績循聲,既後先之合揆;報功崇德,讵長屬之異宜。
合請入祠,以光前軌。
至于鄉賢忠義之祀,向缺其人。
竊以盛世興賢,端資風勵;匹夫為善,宜切表揚。
故令典不可以久虛,而懷忠均堪以入祀。
故懷慶府知府王鳳來聲隆宦迹,望協鄉評。
樹品敦倫,在台郡亦何能數見。
揚徽載筆,論鄉賢應以此稱先。
若夫生能立功,死緣擊賊。
如故守備武生鄭其仁委命于會剿之日,身無完膚;酬庸于請恤之時,賞堪延世。
已沐崇褒于聖代,宜作元祀于海邦。
廪生薛邦揚、武生許鴻,百戰忘勞,孤身陷陣;事已越天廿載,生氣猶存。
典未隆于一時,幽魂誰慰?均應祀入忠義,以惬輿情。
惟忠義祠向祀總兵歐陽凱等陣亡十二人,與例未符。
除另禀請移祀昭忠祠外,理合據情轉請,為此抄粘事實,牒移貴縣,伏乞照例轉詳』。
奎光閣(亦名文昌閣):在府學朱子祠後(見上)。
高閣三層,上祀梓潼帝君、魁星(舊志;梓潼帝君,張姓,名亞子;居蜀七曲山。
仕晉戰殁。
廟在保甯府梓潼縣,唐宋累封至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梓潼主文昌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号為帝君,天下學校因有祠祀。
明景泰中,即京師舊廟辟而新之,歲以二月三日誕辰,遣祭。
宏治元年,禮部尚書周洪谟等議梓潼顯靈于蜀,廟食其地為宜,請饬天下學校罷毀其祠;而學校乃多祀者,以紫微垣文昌六星,次在鬥魁之南,均為文明之府,故與魁星并祀雲。
國朝嘉慶六年,奉诏編入祀典,春秋緻祭,與武廟同)。
下層奉神像二,一為前分巡台廈道高拱幹,一為前分巡台廈道福建巡撫陳璸(乾隆四十二年修,教授黃世模碣其事)。
文昌祠:一在縣學宮崇聖殿後(見上),一在崇文書院、一在禦史衙遺址(嘉慶丙子,巡道糜奇瑜倡建;并捐錄五百二十圓買鎮北坊蘇錦芳店屋,作香燈、年節誕辰及廟祝工食等費。
道光二年,由學會署縣範邦幹、經曆劉蔭棠勘清廟旁四至地界繪圖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