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書、充選拔者。

    莅任三年,以疾卒。

     奇寵格,滿洲舉人,乾隆三十年,以興化守擢台灣巡道。

    明年北淡水生番越界殺人,例去職。

    三十五年,台道乏人,制府以寵格鎮靜廉幹奏,請還舊官。

    明年春複任。

    寵格端凝恬淡,正己率屬,黜浮華,興學重士,遇事處以誠敬。

    課海東書院,必親臨居講堂,竟日危坐無倦容。

    命題課諸生,必自為之,以知難易。

    危坐中有所得,則提筆書之,及時而畢,率以為常。

    歲科所取士皆拔尤。

    生平少宴會,時歲時絕饋送。

    巡行南北路,供費皆己出,不索縣官一夫一役。

    稽查偷渡,禁革陋規,有犯必律以法。

    幕友親丁,或不謹關防,即以斥逐去。

    雖盛署一舊袍加身,非就寝不脫。

    秩滿,調于省糧驿道。

    至今台人論政績者,自陳清端以外,首屈指焉(洪禧撰傳)。

     張挺,号鶴山,陝之泾陽人也。

    以戊午鄉舉登仕籍,入閩為漳州守。

    乾隆三十一年,擢台、澎兵備道兼督學。

    挺居官潔清,自矢厘奸勤民。

    始至,嘗令街坊清衢道,掃除糞穢;頃之出見,居民門首有不蠲者,笞其人。

    由是道無留穢。

    曰:人言台民難治,吾以決信否耳。

    天下豈有不化之民哉?乃盡革舊弊,繩奸猾胥役以法,不少恕。

    政以清。

    歲科所取多知名士。

    有台陽試牍行于時。

    海東山長周澍,浙名宿也,以道自持,風格甚峻,珽亦能為之下。

    時論交稱之。

    居無何,黃教亂作,鄒大守出城剿捕,挺日夜巡防,安撫市肆,民賴以不驚,亂克戡定。

    卒以匪案例奪官,去之日,民争歎惋焉(韓必昌撰傳)。

     穆和蔺,滿洲舉人,乾隆四十七年以分巡延、建、邵道,移節台灣。

    甫下車,首除衙蠹。

    胥役有不法者,痛懲之;曰:『官失德,由此輩也』。

    大守某,素婪贓,和蔺至,廉知其實,即具劾,卒阻于權勢不行,然其風亦稍戢雲。

    台道例司軍工廠及哨船戰艦,歲有風災,官舟碎則巡道苦修賠,以故民船壞于風,則收其木材以入官廠,補軍工焉,蓋其舊規如此。

    和蔺既莅任,則值大風,擊破商船戰艦各數十,吏欲按舊規以行,和蔺恚曰:『商船派運官榖,今遭風慘于賠累,吾無救災恤患計,又因以為利,尚複有人心哉』?悉召船戶,按其号給還之,胥役無敢擾焉。

    而是時官舟壞者,工廠乏購修赀,滋益窘,商民相顧起曰:『是孰非吾輩事』?争出赀為勷,和蔺拒卻之,自以所畜廉俸償。

    不足則破家産以繼。

    其自勵愛民類如此。

    時台北有泉、漳之釁,郡治嚣然,和蔺寬猛互施,民以安堵。

    然卒憂勞成疾,屢乞假不獲。

    未幾竟以械鬥案,吏議奪職。

    去之日,民遮道攀轅,有垂涕者(洪禧、郭紹芳參撰傳)。

     萬鐘傑,号荔村,滇之昆明人也。

    乾隆五十三年,以興、泉、永道,調巡台灣,未抵任。

    尋擢本省按察使,仍銜命任台灣巡道事。

    台故多娼,諸貴遊幕客,趨狹斜者,比比也。

    鐘傑至,嚴禁革,乃偵其尤■〈豔,不代太〉者數輩,悉拘緻付有司,使械以示于衆。

    衆娼皆逸去。

    主科歲兩試,尤謹于關防。

    有粵生冒入閩童場為人倩代者,事覺,按律充發。

    諸生與夤緣者,悉褫革治罪。

    性戆直,且不事酬應,故修造戰艦,多為武弁所疵,力與較必不可,則拆而更造,甯多費,不肯以私幹也。

    時提軍奎公,以砥廉剔弊,風裁甚峻,獨于鐘傑加禮焉。

    在任三年,以憂去(洪禧撰傳)。

     台灣府知府 蔣毓英,錦州人,官生。

    康熙二十三年任。

    二十八年,升湖南按察使(有傳。

    祀名宦)。

     吳國柱,奉天蔭生。

    二十九年任。

    秩滿,升江西贛南道。

     靳治揚,奉天蔭生。

    三十四年任。

    升廣東肇羅道(有傳。

    祀名宦)。

     衛台揆,山西曲沃蔭生。

    四十一年任。

    四十五年,升廣東鹽道(有傳)。

     周元文,正黃旗監生。

    四十六年任。

    五十一年,升湖廣辰沅靖道(有傳)。

     馮協一,江南人。

    五十二年任。

    五十四年卸事。

     王珍,山西長治人,辛酉副榜。

    五十五年任。

    六十年台變被議。

     高铎,鑲黃旗漢軍監生。

    六十年任。

    升本省汀漳道。

     範廷謀,浙江鄞縣監生。

    雍正三年任。

    調回京内用。

     孫魯,河南祥苻監生。

    四年任。

     俞存仁,順天大興歲貢。

    五年任。

     倪象恺,四川威遠舉人,七年任。

    八年,升本道。

     王仕任,山東甯海人,癸卯進士。

    九年任。

    升本省鹽道。

     尹士俍,山東濟甯府附監。

    十一年任。

    十三年,升本道。

     徐治民,浙江山陰歲貢。

    十三年任。

    被議。

     劉良璧,湖南衡陽人,甲辰進士。

    乾隆二年任。

    五年,升本道。

     錢铢,浙江嘉興蔭生。

    五年任。

    七年,卒于官。

     範昌治,浙江鄞縣監生。

    七年任。

    十年被議。

     褚祿,江蘇青浦人,癸醜進士。

    十年四月任。

     方邦基,浙江仁和人,庚戌進士,由海防同知升。

    十二年任。

    十四年,護理巡道。

     陳玉友,順天文安人,庚戌進士。

    由淡水同知。

    十六年二月任。

     王文昭,淳化人,海防同知。

    十七年署。

     曾曰瑛,江西南昌人。

    十八年四月任。

     鐘德,滿洲鑲白旗人,蔭生。

    十九年三月任。

    四月,攝海防同知。

     覺羅四明,滿洲正藍旗人,内閣中書。

    二十二年四月任。

     餘文儀,浙江諸暨人,丁巳進士。

    二十五年五月任。

    二十七年十二月,攝海防同知。

     蔣允焄,貴州貴陽人,丁巳進士。

    二十八年八月任。

     秦廷基,鑲黃旗漢軍庚午舉人。

    三十一年七月任。

     鄒應元,江蘇金匮人,進士。

    三十二年四月任(有傳)。

     李師敏,山東惠民人,進士。

    三十七年四月任。

    三十九年十月,卒于官(有傳)。

     成城,浙江仁和人,進士,海防同知。

    三十九年十月署。

     蔣元樞,江蘇常熟舉人。

    四十年四月任。

     萬綿前,浙江仁和監生。

    四十三年六月任。

     蘇泰,江蘇元和貢生。

    四十六年十一月任。

     劉亨基,湖南湘潭舉人,海防同知。

    四十八年正月署。

     王右弼,山東齊東貢生。

    四十八年三月任。

     劉亨基,見上。

    又于四十八年十一月署。

     孫景燧,浙江嘉興人,進士。

    四十九年正月任。

    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林逆之變遇害。

     楊廷理,廣西馬平拔貢,海防同知。

    五十一年十二月兼理。

     楊紹裘,浙江餘姚增貢生,福防同知。

    五十二年正月署。

     楊廷桦,原任台灣道。

    五十二年三月補授。

    是年八月卒于官。

     楊廷理,見上。

    五十二年八月署,十月實授。

     徐夢麟,浙江桐鄉監生,淡水同知。

    五十三年四月署。

     楊廷理,見上。

    五十三年十月回任。

     袁秉義,直隸宣化縣人,進士,淡水同知。

    五十六年五月署。

     楊紹裘,見上。

    五十六年八月任(有傳)。

     清華,滿州藍紅旗人,官學生。

    五十八年七月署。

     袁秉義,見上。

    又于五十八年九月署。

     遇昌,滿州鑲白旗人,生員。

    五十九年三月任。

     朱慧昌,浙江山陰貢生,鹿港同知。

    五十九年十一月署。

     遇昌,見上。

    六十年二月回任。

     沈揚,浙江仁和優貢。

    六十年五月任。

     楊紹裘,見上。

    嘉慶元年四月代理。

     遇昌,見上。

    嘉慶二年二月再任。

     吉壽,漢軍鑲白旗舉人。

    四年二月署。

     吳逢聖,安徽桐城舉人。

    四年九月任。

     慶保,滿州黃旗人,官學生。

    七年十一月任。

     馬夔陛,山東齊河附貢生。

    十年十月任。

     高叔祥,河南鄧州人,進士。

    十一年四月任。

    七月卒于官。

     錢■〈雨上澍下〉,浙江仁和縣人,進士,海防同知。

    十一年八月署。

     楊廷理,見上。

    嘉慶十一年十二月複任。

     右知府凡五十一人。

    「舊志」立傳者四人,續增者三人。

    其衛台揆一傳「舊志」失詳,據陳璸碑記改補。

    凡七人有傳。

     蔣毓英,字集公,奉天錦州人,由官生知泉州府。

    康熙二十二年台灣歸命,督撫會疏交薦調台灣。

    始至,見井裡蕭條,哀鴻未複,躬曆郊原,披荊斬棘,經界三縣封域,相土定賦,罷不急之役;按撫土番,招集流亡,咨詢疾苦;進父老子弟,教以孝悌之義;振興文教,捐俸創立義學,延師課督。

    任滿,遷湖廣鹽驿道。

    士民重繭詣大中丞告留。

    會江右觀察使缺,特旨調補,百姓立碑紀績,于所建書院,塑像祀之(「舊志」)。

     靳治揚,鑲黃旗人,由筆帖式曆漳州府知府。

    康熙三十四年,知台灣府。

    抵任,蕩滌草竊,招撫土番;捐赀修文廟;詳免傾陷田課。

    尤雅意作人,番童有未知禮義者,立社學延師教之。

    台人請祀名宦(「舊志」)。

     衛台揆,号南村,山西曲沃人,相國文清公猶子,以蔭出仕,知漳州府,稱廉能。

    康熙四十年調知台灣府。

    台揆生貴冑,而抑遜自持,不異寒素。

    庶務必躬親。

    夜秉燭治官書,漏下不辍。

    性廉靜,歲時屬官或饋尊酒隻雞,不輕受也。

    愛民如子,甫下車即革水丁之弊,以安流移。

    嚴禁雜派,居台數年,不票取一夫一役。

    其有豪強梗法弗化者,必痛懲之不少假。

    四十四年歲饑,亟請奏免本年租稅。

    開辟後,民番得所休養者,台揆之力居多。

    其課士,按月召諸生分席講藝,親定甲乙焉。

    秩滿補廣東鹽法道,以疾乞歸去,而人懷之(謝金銮撰補)。

     周元文,字洛書,正黃旗人,康熙四十六年,由延平府調知台灣。

    方正廉潔,佥壬畏若神明。

    置義學田以贍寒士。

    歲荒,詳免租課十之三。

    一切措置,悉本實心,台民至今猶思其德(「舊志」)。

     鄒應元,号兩松,江蘇金匮人,由進士于乾隆三十二年知台灣府。

    正己率屬,廉靜無為。

    時升平久,民不見德。

    其明年十月,奸民黃教偵營伍廢弛,誘群無賴為亂,南北騷動。

    應元急請于上憲,會營剿捕,親率壯役,深入内山,搜其黨羽,謀生番設伏殲其魁。

    亂平,秩滿,士民佥赴巡台禦史籲留,奏準再任三年。

    及其去也,民愈有去後之思焉(韓必昌撰傳)。

     李思敏,山東惠民人,以進士出身。

    乾隆三十七年,知台灣府,廉明方正,有冰心鐵面之風。

    所到之處,苞苴不通,奸豪斂迹。

    營卒有不法者,辄按律處治不少縱,大帥憚之。

    在任歲餘,以疾卒于官(潘振甲撰傳)。

     楊紹裘,号冶堂,浙江餘姚人,由廪貢洊曆海防同知。

    林爽文之亂,知府孫景燧遇害,同知楊廷理代理府事,募義勇堅守郡城;明年正月,紹裘奉檄來視府事,以廷理深得民心,悉賊情,一切事宜悉商焉。

    三月,以舊台灣道楊廷桦為台灣府知府,留紹裘協理軍需局。

    士民語曰:『三陽開泰,賊不足畏也』。

    賊平,率生番入觐,歸授台灣府知府。

    紹裘如駕輕就熟,與僚屬和衷共濟。

    每谳獄,辄先與兩造申明敦睦任恤之誼,然後判其曲直。

    或笑為迂,不恤也。

    時匪亂甫平,營鎮威權甚張。

    有營兵橫毆鋪民,邑令林昌炎拘治之,營卒皆嘩。

    某遊擊頗恣于公所,厲聲言林知縣藐我。

    紹裘從容笑謝曰:某遊擊何弗少商量耶?亦知林知縣非遊擊可斥言乎?四座皆驚。

    遊擊為霁顔,事賴以釋。

    其處置公事多類此。

    嘗遊海會寺,題半日閑亭雲:『坐看郭外千村雨,細啜花前一盞茶』。

    其留心民瘼,随處觸發,可概見矣。

    嗣以丁外艱去。

    服阕,補貴州遵義府知府(韓必昌撰傳)。

     台灣海防同知 梁爾壽,鎮安貢生。

    康熙二十四年任。

    二十九年,升兵部職方司員外。

     齊體物,正黃旗人,進士。

    三十年任。

     龍光,望江人,進士。

    三十六年任。

     趙純禧,奉天監生。

    三十八任。

     孫元衡,江南桐城貢生。

    四十年任(有傳)。

     洪一棟,湖廣應山監生。

    四十八年任。

    卒于官(有傳。

    祀名宦)。

     王禮,順天宛平監生。

    五十八年任,六十年台變被議。

     孫魯,河南祥符監生。

    六十年署。

     楊毓健,湖廣長陽貢生。

    六十一年任。

     王作梅,河南河内人,己醜進士。

    雍正二年任(有傳)。

     劉浴,直隸棗強監生。

    六年署。

     尹士俍,山東濟甯附監。

    七年任。

    十一年,升本府知府。

     李珍,山東諸城貢生。

    十年任。

    卒于官。

     徐林,浙江錢塘貢生。

    十三年任。

     魏素,直隸蔚州廪監。

    乾隆二年任。

     郝■〈雨上〈氵壬〉下〉,直隸霸州人,甲辰進士。

    五年任。

     方邦基,浙江仁和人,庚戌進士。

    七年十一月任(有傳)。

     梁湏梗,正白旗漢軍例監。

    十一年任。

     張若霳,江南桐城人。

    十一年七月署。

     汪天來,江南砀山人,澎湖通判。

    十三年十一月署。

     俞唐,浙江仁和監生。

    十四年八月任。

     魯鼎梅,江西新城人,台灣縣知縣。

    十五年十二月護任。

    十六年十月卸事,十七年四月再護任。

     陳玉友,順天文安人,台灣府知府。

    十六年十二月攝任。

     王文昭,淳化拔貢。

    乾隆十七年九月任。

     傅爾泰,滿洲監生。

    十九年十一月任。

    二十年七月,攝彰化縣篆;十一月回任。

    二十一年四月,攝台灣縣篆。

     宋清源,江南監生。

    二十三年四月任。

    四月,攝台灣縣篆。

    十一月卸事。

    二十五年六月,再攝縣篆。

     何恺,廣東香山貢生。

    二十六年三月任。

    二十七年十月,攝台灣縣篆。

    卒于官。

     餘文儀,諸暨人,台灣府知府。

    二十七年十二月攝任。

     徐德峻,浙江蘭溪人。

    丁巳進士。

    二十八年□月任。

     魯楷,浙江會稽人。

    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任。

     韓琮,通州舉人。

    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任。

     朱景英,湖南武陵舉人。

    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任(有傳)。

     成城,見上,知府。

    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任。

     邬維肅,四十一年四月初九日任。

     劉亨基,四十三年十月十七日任。

     黃啟埏,四十八年四月初十日任。

     楊廷理,見上,知府。

    五十一年八月二十日任。

     吳元琪,五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署。

     清華,見上,巡道。

    五十三年六月署任,五十四年六月實授。

     袁秉義,直隸宣化府人,丙戌進士。

    五十六年五月署,五十八年九月再署。

     楊紹裘,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

    五十六年八月署,嘉慶元年四月再署。

     遇昌,鑲白旗滿洲人。

    五十九年三月署,嘉慶元年四月再署。

     沈揚,浙江仁和舉人。

    六十年五月署。

     方應恒,湖南巴陵監生。

    嘉慶二年十一月任。

     魏堯年,順天監生。

    嘉慶四年十一月署。

     延青雲,山西陽城縣貢生。

    五年二月任。

     葉寶書,嘉慶七年正月署。

     錢■〈雨上澍下〉,浙江仁和人,庚子進士。

    嘉慶七年六月任。

    十年軍功,候補府加道銜。

    十一年八月,護理府篆。

     薛志亮,見上,知縣。

    嘉慶十年八月護理。

     右同知凡四十九人。

    「舊志」立傳者四人,續增者一人,凡五人有傳。

     孫元衡,字湘南,江南桐城人,由貢生授四川漢州知州。

    康熙癸未,遷台灣府同知。

    性溫厚,于物無忤,而剛正不屈于權勢。

    諸不便民者,悉除之。

    會歲旱,令商船悉以載米,多者重其賞,否則有罰,于是南北艘雲集,台民得飽而歌。

    數攝諸縣篆,署府符,所在有善政。

    秩滿,遷東昌知府。

    在台時着有「赤嵌集」,深為王新城所賞(「舊志」)。

     洪一棟,字石臣,應山人,康熙四十八年,由監生同知台灣府,革除水口積弊,以利商人;豁免逃亡丁賦。

    值荒旱,多方設法運米以活饑者,台民鹹念不置(「舊志」)。

     王作梅,河南河内人,己醜進士。

    雍正二年,任侮防同知。

    時廈門有商船往來澎島,與台灣小船偷運接盤米榖,名曰短擺。

    作梅廉知,急捕之,并得官弁交通狀,舉發治其罪,自是接盤之風遂息。

    提标哨船凡二十餘艘,絡繹來台貿易,号為自備哨,凡出入海口,不由查驗。

    作梅詳請禁革。

    其它客頭勾引偷渡,久成锢弊,作梅密擒首惡詹望、黃老二人痛懲之,積習為改。

    其勇于有為如此。

    至于律己愛民,台之士民至今猶傳頌不衰雲(「府志」)。

     方邦基,字樂隻,号松亭,杭州仁和人,雍正庚戌進士,保舉來閩,署閩清邑篆,補沙縣令。

    踰年調知鳳山縣,請減重賦,免浮糧,民番感之。

    有貧不能娶者,妻母欲令其女改适,訟于縣,為擇吉捐資,相其夫往迎之,遂得完娶。

    又有民婦被祟,即暮見形如人似犬,阖室騷擾,莫可奈何。

    即為齋戒牒告城隍,忽雷震、怪走入地,掘之得猴子髑髅,有血濡縷,怪遂絕。

    丁艱歸,服阕至閩,署理事廳務,尋補台防同知,革陋規,嚴禁坐口書役需索。

    凡商船貨足,無論早晚,随時驗放,俾得順風水之便。

    船戶行家,肖像頂祝。

    有習水積匪,常入海竊斷商船椗索,訪緝而痛懲之,獲慣賊下獄禁锢,民得安枕。

    秩滿升署知府,收放糧饷,分毫不染。

    歲戊辰,泉、漳米貴,督憲谕令商船照例帶米六十石外,倍帶六十石。

    時台郡荒旱,與内地同,米石銀三兩,輿情洶洶,因斟酌詳請,每船陰聽多帶數十石,俾内地得以接濟,台郡不至騷動,督憲韪之。

    邑署湫隘,前令七人,或解職,或病故,無一秩滿者,建除家謂為兇宅,因念長令數易,非百姓福,首捐百金改建之。

    攝道篆,軍工船料,概照定價發買,不假手吏胥,扣克積弊一清。

    庚午夏,題請實授知府。

    奉旨送部引見。

    八月渡海遭飓,舟覆于福清之南日。

    事聞,予恤,贈朝議大夫、布政使司參議,賜賜祭葬(「舊志」)。

     朱景英,字幼芝,号研北,湖南武陵人,鄉舉第一,乾隆三十四年同知台灣府。

    天懷爽朗,氣度雍容。

    其敷政甯人,皆行所無事,無一毫矯強态。

    生平雅愛文學士。

    士有通十三經者,既親加獎賞,複先容于學道憲而拔之,不引嫌自避。

    人亦不以越爼相疑。

     公餘之暇,圖籍紛披,以博雅自喜。

    善八分書,蒼勁入古。

    所著有「畬經堂詩集」、「海東劄記」(洪禧撰傳)。

     台灣府經曆 林起元,江南上元人。

     方逢月,浙江桐鄉人。

     王道宏,江南上元人。

     尹複,浙江山陰人。

     孫琰,順天宛平人。

     汪元任,湖廣京山人。

     張天铨,浙江山陰人。

     陶宣,順天宛平人。

     王士勷,湖廣武陵人。

     左懋源,順天大興吏員。

    康熙六十年任。

     褚天緯,江南吳江吏員。

    雍正七年任。

    十年離任。

     郭士謙,江南旌德供事。

    十一年任。

     王嗣彥,順天宛平吏員。

    十三年任。

     朱士顯,浙江蕭山監生。

    乾隆四年任。

     金文英,直隸通州吏員。

    七年任。

     葛舜有,順天大興生員。

    十一年任。

    以憂去。

     王如璋,江西廬陵監生。

    十五年任。

     郝敬修,山東高密監生。

    十六年六月任。

     包瀜,順天大興吏員,鹿仔港巡檢。

    十六年二月署。

     曹煜,江蘇吏員,新港巡檢。

    十六年署。

     吳克成,浙江山陰供事,下淡水巡檢。

    十九年二月署。

     沈钰,浙江仁和供事。

    十九年八月任。

     耳孔木,浙江供事,台灣縣典史。

    二十年署。

     宓宏谟,浙江慈溪吏員。

    二十年任。

     吳綋,順天大興人,台灣縣典史。

    二十年正月署。

     裘建功,順天宛平供事。

    二十六年三月任。

     孫玉書,浙江蕭山人。

    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任。

     汪朝棟,安徽歙縣人。

    三十二年十一月任。

     王執禮,浙江仁和人。

    三十四年二月在。

     謝洪光,廣東德慶州監生。

    三十七年六月任。

     葉起蛟,仁和吏員。

    四十七年七月任。

     張東馨,會稽吏員。

    四十三年十月任。

     嚴榕照,常熟監生。

    四十七年正月任。

     羅倫,安嶽縣監生。

    五十一年六月任。

     周書鳳,仁和監生。

    五十三年八月局員署,五十六年二月再署。

     朱瀾,仁和議叙。

    五十四年四月任。

     魯岱,江南當塗供事。

    五十七年十月署。

     李傳椿,巡檢署。

     李棟。

     曹德裕,五十九年署。

     彭思本,山陰供事,議叙。

    六十年五月任。

     陳埙,曆城人,考職正八品。

    嘉慶元年六月署,九月實授。

     張力恕。

     任元■〈與上土下〉,四年三月署。

     包德墉,鄞縣人,吏員。

    四年五月任。

    五年二月,奉委代理澎通判;六年七月回任。

     翟灏,淄川增貢生。

    五年四月署。

     蘇鴻,羅漢門巡檢署。

     李雲龍,昌平吏員,考職。

    八年正月任。

     袁錫山,新蔡監生。

    十一年七月署。

     論曰:有治地之政,有治民之政;複有刑以輔之,以威其遊惰不率教之民;立政之大端盡是矣。

    夫謂遊惰不率教之民,無過什伯之一、二,此其常也。

    以常而論,則台灣雖皆中土之民;然其來既久,農服先疇,賈有世業;有田可耕,有貨可貿,室家既甯,邱墓在是,即土著也。

    惟吊茲疇于我政人得罪,為治者奚難焉。

    乃奸宄遍藏,叛亂時作,動辄醜類以千萬計者,彼服賈藝黍稷者為之嶼?然則遊民四集,戶口無稽,則治民之術蓋難。

    指内山為可墾,則慮與番民争;以内山為不可墾,則貪利者懷潛滋暗長之心,複群趨焉,猶其賢者也。

    謂是重洋隔險,天下以為逋逃薮,抑懷奸黠、圖非分之獲者,日增月益,而海禁無功,遂客非令,則治地之術為難。

    徒使守土者聚不知誰何之民蒙其害,而忘其非吾之責。

    鄉士夫聚計無複之之民,日與居而不知其為身家之禍。

    是故志所及書者,不足當百裡才之一盼,志所不及書者,倘置之不論,将使龔遂無所施其能,文翁無以興其化,何以體聖王四海一家之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