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鞑靼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一年夏四月,虜自大同由左衛吳家入掠馬邑、朔州,曆太原、汾州,抵平陽,複掠平虜諸處而出。
先是,虜寇甯武。
偏頭關副總兵李瑾戰于劉海莊不利(十八年)。
時警報疊至,以為虜議掠太原以南。
于是巡撫都禦史陳講上議曰:“西北邊鎮莫重宣大、三關。
國初,急宣大而緩三關,以大同足蔽三關也。
今時則異矣,故必急三關。
急三關必增戍,增戍必先設險。
夫雁門有勾注之險,偏頭、上老營之扼,故增戍必自甯武始。
陽房口者,朔州之大沖也,往年虜寇由之。
臣願籍山西民壯夫力,而濟以郡縣贖金,城是大險,不三月可就。
”從之。
于是起陽房口經溫嶺、大小水口、神池、荞麥川,至八角堡悉城,凡百八十裡,且築且,土石相半(二十年)。
虜寇甯武,由朔州入,至王野梁。
副總兵丁璋、遊擊周宇以兵禦之。
時璋已得疾,乘闆輿督戰甚力,與宇俱死于陣。
以樊繼祖虜總督宣、大、偏、保軍務,與銀九十萬兩。
又起翟鵬總督京城南面山東、河南軍務。
繼祖至不出,縱其深入山西,遂至省城。
又越而南,殺掠人畜萬萬。
吉囊才出關,未至塞上,俺答複入,又越太原而南至石州,殺掠益甚。
十一月,令侍郎張漢赈山西被虜郡縣。
二十二年二月,言官交章劾繼祖,竟不罪得歸田。
陳講、史道為民。
宣府、大同總兵王陛、白爵僅罷官。
鵬亦召還京。
是月,虜掠蘭州。
三月,邊臣言虜且至。
又以鵬總督宣大偏保及山東、河南軍務。
五月,時宰惡鵬直,遂會鵬乞兵糧,内批罷鵬,革總制官,專責大同、宣府、山西、保定龍大有、楚書、劉臬、劉隅四巡撫。
五月,右清紀郎周鐵言:“虜必再至,乞早為防禦計。
”谪鐵廬州府知事。
六月,虜吉囊病死。
其子闆不孩居套中,小王子駐威甯海上。
俺答糾數酋經朔州破雁門掠太原,京師戒嚴。
七月,複鵬提督宣大偏保山東河南軍務(舊總督止節制宣大,今三關不支,诏雁門、偏頭、甯武悉聽節制)。
上出賞格擒斬俺答,銀千兩,升不次。
他酋三百兩,升三級。
時俺答清台及叛人高懷智、李天章各擁萬衆越太原列營汾河東西,散掠上黨、平陽、下邑。
時鵬未至,我師連營莫相攝,觀望不肯戰。
縱賊深入,殺掠人畜萬計。
且歸,偏帥張世忠等自侯城村起營,盟約諸将,蹑虜力戰。
諸将閉營不相援。
賊見世忠軍壯,戰又力呼,集精騎三千餘合圍世忠。
世忠被箭傷,裹瘡下馬,四面步戰。
賊亦窘,會矢火藥盡,世忠憤呼曰:“我軍被圍戰苦,諸将竟不相援,後憲天刑,甯汝逭耶!”複上馬往來督短兵血戰,自己至酋。
賊見我無援力竭,遂屣我營。
世忠頭中二矢,墜馬死。
張宣、張臣等痛世忠死,猶率旗軍曾五等力戰,宣、臣并死。
虜自代州從廣武站出關去。
虜自六月丁酉入塞,至七月庚午,凡掠十衛三十八州縣,殺虜二十餘萬,牛馬羊豬畜二百萬。
贈世忠右都督,與銀十斤;宣臣各四十兩。
仍祠祀。
時羽書急議築京師羅城,興役九月。
給事中劉養直力言不可,遂止。
按《吾學編》雲:“十八年二月,虜酋青台吉、哈剌台吉、那林台吉皆屯牧塞外,時時掠宣府。
總兵江桓竟不出,劾罷。
十二月,虜入宣府深井諸堡。
逮總兵江桓下诏獄。
十九年三月,虜入榆林塞,破清平堡,入米脂,殺掠人畜萬計。
總兵周尚文駐兵青秋原,虜退,以捷告。
虜又入宣府塞,破北路馬營諸堡,得我神槍铳炮千計,刍粟牛羊萬計,掠一婦人往。
時虜多掠婦女,近數年乃掠谷畜火器,遇婦女辄殺不掠。
四月,風霾,旨下兵部,議防邊方略。
言官交章劾兵部尚書張瓒貪鄙誤國。
不聽。
七月,虜入宣府塞,大掠,至蔚州,盡破其關廂堡塞,殺人盈野。
總兵白爵遇虜于水泉兒,大敗。
副總兵雲冒遇虜于馬連堡,又敗。
先是大同叛卒逐出,盡走虜中。
虜擇便捷輩多與牛羊帳幕,令為僧道乞丐人調我邊,西至甘、涼,東出山東,或入京師。
凡地理險易、兵馬強弱、撫鎮将領勇怯利害,盡告虜酋吉囊、俺答。
至是二酋分進入塞。
大同軍顧與虜約,無掠我人畜,我亦不複阻若。
虜喜,齧指折箭去。
至秋,竟越大同抵雁門,度甯武入岚靜、交城,掠殺人畜萬計。
大同軍有得虜掠我辎畜,名買路錢。
大同巡撫史道、總兵王升幸無事,若不聞,聞亦不問。
大同軍亦驕悍不用命。
宣府總兵白爵調援亦不肯戰。
虜益無忌顧,且欲攻雁門。
山西撫臣陳講告急,大同撫臣史道竟匿不以聞。
是月陝西總制尚書劉天和率精兵九千駐花馬池。
虜數萬入安邊、定邊塞,大掠固原。
撫按羽書沓至,天和為虜隔,逾月奏不至。
既而告捷,言‘斬虜首五百,卒張奴兒殺吉囊之子,虜諸酋大哭遁去。
’加天和太子太保,叙一子錦衣正千戶,升賞三鎮文武吏士千餘人,張奴兒升世指揮佥事。
内閣以謀谟帷幄,夏言加少師,翟銮少保。
本兵以曲盡方略,坐收全功,張瓒加少保,叙一子錦衣衛副千戶。
觀此則各邊之馳兵養寇,非一日矣。
皆由朝廷之賞罰不明耳,噫(此所紀與前稍異)! 初,偏頭關置副總兵官,甯武隸焉。
論者以偏頭數警,副總兵權輕,改總兵官。
時山西撫臣虞于内突又請移駐甯武,以便援應甯、雁。
從之。
鑄印建節,于是三關稱鎮,峙于宣大矣。
尹耕曰:“夫國初之經略邊鎮也,以宣大偏頭為極邊。
是故宣大置總兵,偏頭置副總兵,所謂重之也。
以雁門、甯武、平刑為内邊,故但設守禦所守備官,視彼為稍緩焉。
甯武之數擾,則大同之失守為之也。
而乃移偏頭之兵将于甯武,斯不為全算矣。
於戲!京東之外鎮,營、薊、遼陽也;京西之外鎮,宣大、偏頭也。
京東之内險,山海也;京西之内險,居庸、白羊、紫荊、倒馬、雁門、甯武、平刑、龍泉也。
外鎮以屯重兵,進與之戰;内邊以嚴隘塞,退為我甯。
斯其畫一之論乎!” 翟鵬言:“大同有五堡,北邊少事。
五堡能禦患者,以恃溝壘也。
則五堡而東而西顧不可乎?今譏自鎮邊堡而東至陽和後口,鎮何堡而西至老營堡,鑿為長塹。
其間山險不可鑿處不過三十餘裡,量為塹崖修牆。
”從之。
乃鑿長塹。
按設險有三道:曰垣;曰塹;曰窯而已。
築土為防曰垣;鑿地橫亘曰塹;間鑿間否形如品字,有隆有伏互相倚伏曰窯。
夫設險以止虜驅,其仿于秦皇乎?秦王起遼東至臨洮為長城,所謂垣也。
而曰塹山煙谷,則亦塹窯之始也。
夫天作高山,以為華夷之限。
人于其有餘不足者,少損益之,斯亦裁成輔相之一端也。
而論者懲于秦失,執不肯舉是,非膠柱之談也邪。
置分守大同南路參将駐應州。
屬以渾源州、懷仁、山陰、廣靈、靈丘縣六城,城靖虜諸堡。
長塹既成,總兵官周尚文議于塹内城滅虜、靖虜、破虜、威虜、甯虜五堡,招募邊人為軍。
墾地資養,堡置把總指揮統之。
後複城滅胡、破胡、殘胡、敗胡諸堡,布列塹内。
秋七月,宣大二鎮兵乘塞。
舊鎮兵皆團操,鎮城有警出戰。
後虜患漸熾,亦往往夏秋之間分駐邊堡,謂之暗伏。
至是總督鵬及撫鎮建議,入
先是,虜寇甯武。
偏頭關副總兵李瑾戰于劉海莊不利(十八年)。
時警報疊至,以為虜議掠太原以南。
于是巡撫都禦史陳講上議曰:“西北邊鎮莫重宣大、三關。
國初,急宣大而緩三關,以大同足蔽三關也。
今時則異矣,故必急三關。
急三關必增戍,增戍必先設險。
夫雁門有勾注之險,偏頭、上老營之扼,故增戍必自甯武始。
陽房口者,朔州之大沖也,往年虜寇由之。
臣願籍山西民壯夫力,而濟以郡縣贖金,城是大險,不三月可就。
”從之。
于是起陽房口經溫嶺、大小水口、神池、荞麥川,至八角堡悉城,凡百八十裡,且築且,土石相半(二十年)。
虜寇甯武,由朔州入,至王野梁。
副總兵丁璋、遊擊周宇以兵禦之。
時璋已得疾,乘闆輿督戰甚力,與宇俱死于陣。
以樊繼祖虜總督宣、大、偏、保軍務,與銀九十萬兩。
又起翟鵬總督京城南面山東、河南軍務。
繼祖至不出,縱其深入山西,遂至省城。
又越而南,殺掠人畜萬萬。
吉囊才出關,未至塞上,俺答複入,又越太原而南至石州,殺掠益甚。
十一月,令侍郎張漢赈山西被虜郡縣。
二十二年二月,言官交章劾繼祖,竟不罪得歸田。
陳講、史道為民。
宣府、大同總兵王陛、白爵僅罷官。
鵬亦召還京。
是月,虜掠蘭州。
三月,邊臣言虜且至。
又以鵬總督宣大偏保及山東、河南軍務。
五月,時宰惡鵬直,遂會鵬乞兵糧,内批罷鵬,革總制官,專責大同、宣府、山西、保定龍大有、楚書、劉臬、劉隅四巡撫。
五月,右清紀郎周鐵言:“虜必再至,乞早為防禦計。
”谪鐵廬州府知事。
六月,虜吉囊病死。
其子闆不孩居套中,小王子駐威甯海上。
俺答糾數酋經朔州破雁門掠太原,京師戒嚴。
七月,複鵬提督宣大偏保山東河南軍務(舊總督止節制宣大,今三關不支,诏雁門、偏頭、甯武悉聽節制)。
上出賞格擒斬俺答,銀千兩,升不次。
他酋三百兩,升三級。
時俺答清台及叛人高懷智、李天章各擁萬衆越太原列營汾河東西,散掠上黨、平陽、下邑。
時鵬未至,我師連營莫相攝,觀望不肯戰。
縱賊深入,殺掠人畜萬計。
且歸,偏帥張世忠等自侯城村起營,盟約諸将,蹑虜力戰。
諸将閉營不相援。
賊見世忠軍壯,戰又力呼,集精騎三千餘合圍世忠。
世忠被箭傷,裹瘡下馬,四面步戰。
賊亦窘,會矢火藥盡,世忠憤呼曰:“我軍被圍戰苦,諸将竟不相援,後憲天刑,甯汝逭耶!”複上馬往來督短兵血戰,自己至酋。
賊見我無援力竭,遂屣我營。
世忠頭中二矢,墜馬死。
張宣、張臣等痛世忠死,猶率旗軍曾五等力戰,宣、臣并死。
虜自代州從廣武站出關去。
虜自六月丁酉入塞,至七月庚午,凡掠十衛三十八州縣,殺虜二十餘萬,牛馬羊豬畜二百萬。
贈世忠右都督,與銀十斤;宣臣各四十兩。
仍祠祀。
時羽書急議築京師羅城,興役九月。
給事中劉養直力言不可,遂止。
按《吾學編》雲:“十八年二月,虜酋青台吉、哈剌台吉、那林台吉皆屯牧塞外,時時掠宣府。
總兵江桓竟不出,劾罷。
十二月,虜入宣府深井諸堡。
逮總兵江桓下诏獄。
十九年三月,虜入榆林塞,破清平堡,入米脂,殺掠人畜萬計。
總兵周尚文駐兵青秋原,虜退,以捷告。
虜又入宣府塞,破北路馬營諸堡,得我神槍铳炮千計,刍粟牛羊萬計,掠一婦人往。
時虜多掠婦女,近數年乃掠谷畜火器,遇婦女辄殺不掠。
四月,風霾,旨下兵部,議防邊方略。
言官交章劾兵部尚書張瓒貪鄙誤國。
不聽。
七月,虜入宣府塞,大掠,至蔚州,盡破其關廂堡塞,殺人盈野。
總兵白爵遇虜于水泉兒,大敗。
副總兵雲冒遇虜于馬連堡,又敗。
先是大同叛卒逐出,盡走虜中。
虜擇便捷輩多與牛羊帳幕,令為僧道乞丐人調我邊,西至甘、涼,東出山東,或入京師。
凡地理險易、兵馬強弱、撫鎮将領勇怯利害,盡告虜酋吉囊、俺答。
至是二酋分進入塞。
大同軍顧與虜約,無掠我人畜,我亦不複阻若。
虜喜,齧指折箭去。
至秋,竟越大同抵雁門,度甯武入岚靜、交城,掠殺人畜萬計。
大同軍有得虜掠我辎畜,名買路錢。
大同巡撫史道、總兵王升幸無事,若不聞,聞亦不問。
大同軍亦驕悍不用命。
宣府總兵白爵調援亦不肯戰。
虜益無忌顧,且欲攻雁門。
山西撫臣陳講告急,大同撫臣史道竟匿不以聞。
是月陝西總制尚書劉天和率精兵九千駐花馬池。
虜數萬入安邊、定邊塞,大掠固原。
撫按羽書沓至,天和為虜隔,逾月奏不至。
既而告捷,言‘斬虜首五百,卒張奴兒殺吉囊之子,虜諸酋大哭遁去。
’加天和太子太保,叙一子錦衣正千戶,升賞三鎮文武吏士千餘人,張奴兒升世指揮佥事。
内閣以謀谟帷幄,夏言加少師,翟銮少保。
本兵以曲盡方略,坐收全功,張瓒加少保,叙一子錦衣衛副千戶。
觀此則各邊之馳兵養寇,非一日矣。
皆由朝廷之賞罰不明耳,噫(此所紀與前稍異)! 初,偏頭關置副總兵官,甯武隸焉。
論者以偏頭數警,副總兵權輕,改總兵官。
時山西撫臣虞于内突又請移駐甯武,以便援應甯、雁。
從之。
鑄印建節,于是三關稱鎮,峙于宣大矣。
尹耕曰:“夫國初之經略邊鎮也,以宣大偏頭為極邊。
是故宣大置總兵,偏頭置副總兵,所謂重之也。
以雁門、甯武、平刑為内邊,故但設守禦所守備官,視彼為稍緩焉。
甯武之數擾,則大同之失守為之也。
而乃移偏頭之兵将于甯武,斯不為全算矣。
於戲!京東之外鎮,營、薊、遼陽也;京西之外鎮,宣大、偏頭也。
京東之内險,山海也;京西之内險,居庸、白羊、紫荊、倒馬、雁門、甯武、平刑、龍泉也。
外鎮以屯重兵,進與之戰;内邊以嚴隘塞,退為我甯。
斯其畫一之論乎!” 翟鵬言:“大同有五堡,北邊少事。
五堡能禦患者,以恃溝壘也。
則五堡而東而西顧不可乎?今譏自鎮邊堡而東至陽和後口,鎮何堡而西至老營堡,鑿為長塹。
其間山險不可鑿處不過三十餘裡,量為塹崖修牆。
”從之。
乃鑿長塹。
按設險有三道:曰垣;曰塹;曰窯而已。
築土為防曰垣;鑿地橫亘曰塹;間鑿間否形如品字,有隆有伏互相倚伏曰窯。
夫設險以止虜驅,其仿于秦皇乎?秦王起遼東至臨洮為長城,所謂垣也。
而曰塹山煙谷,則亦塹窯之始也。
夫天作高山,以為華夷之限。
人于其有餘不足者,少損益之,斯亦裁成輔相之一端也。
而論者懲于秦失,執不肯舉是,非膠柱之談也邪。
置分守大同南路參将駐應州。
屬以渾源州、懷仁、山陰、廣靈、靈丘縣六城,城靖虜諸堡。
長塹既成,總兵官周尚文議于塹内城滅虜、靖虜、破虜、威虜、甯虜五堡,招募邊人為軍。
墾地資養,堡置把總指揮統之。
後複城滅胡、破胡、殘胡、敗胡諸堡,布列塹内。
秋七月,宣大二鎮兵乘塞。
舊鎮兵皆團操,鎮城有警出戰。
後虜患漸熾,亦往往夏秋之間分駐邊堡,謂之暗伏。
至是總督鵬及撫鎮建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