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鞑靼
關燈
小
中
大
五年秋八月,北虜寇井坪。
乃西路地也。
中路參将李瑾曰:“是可視為兩家事邪?”馳兵赴之。
時西路參将劉铠、遊擊李鑒兵先至,惶懼不知所出。
瑾為申令戒衆,合兵置陣,先據荷葉山。
虜數沖突,不為動,最後以大炮擊其中堅,而自督勁騎馳下擊之。
虜披靡引去。
按李瑾奮于決機,不以人已介意,有古名将風矣。
六年春正月,北虜寇葛峪。
參将關山、王經死之。
虜大舉由毛家溝入寇葛峪時,諸營兵未至。
山獨将所部不滿千人直前突戰。
虜見兵少,合圍數十重,矢下如雨。
會風霾,兩軍混戰,山遇害。
經,西路參将也,聞寇率兵援山,至華家營,遇虜,亦力戰而死。
按山、經之死,其忠義之激乎!蓋至是則正德之濫功盡革,邊塞之賞罰大明,行伍浸浸生氣矣。
而力不從心,竟至隕沒,可惜也哉!且李瑾、王經皆赴同事之難,而一死一全,亦有命夫。
命劉源清為宣府巡撫都禦史。
六年,虜酋鎖合兒伯通複以一千七百餘騎折邊牆九十九處,入犯花馬池,将犯固原。
總制尚書王憲豫調延綏、甯夏、固原官軍共二萬七百人,分路按伏。
賊過鐵柱泉、小鹽池、韋州、鎮戎平虜二所,至八營攻門。
固原參将劉文等擊敗其衆,追至細溝營,斬首九十五;賊奔潰至哲思溝,榆林副總兵趙英等伏發,斬首二十二;賊過平虜所青楊嶺,榆林遊擊蔔雲伏發,斬首九十五;賊回,遇甯夏總兵杭雄等邀擊之,斬首複九十五。
前後諸将斬首三百餘,獲馬五十三匹。
鎖合兒伯通死于陣,餘賊由故道遁出境外。
自來三鎮禦虜,未有若是克捷者也。
七年秋九月,滴水崖軍人賈鑒、錢保等與市商訟,不勝。
因激怒衆曰:“我輩出死力捍地方,商非土著人,坐肆綱利,反蔑我輩邪!”遂聚圍商居,掠其貨,縱火焚倉場嬰城。
且曰:“兵至即走胡。
”時官兵在境外燒荒。
巡撫都禦史源清聞之大駭,密遣人至境外,檄副總兵劉淵、參将李彬曰:“事已,無歸鎮,便可出間道至滴水禽諸惡也。
”淵等馳赴之。
故作亂之二日,兵即至城下。
彬部卒飛石墜其陴,衆遂附登。
已而淵至,呼曰:“兵一入所,殺豈止亂者邪?又能止焚掠耶!”衆乃止。
于是令城中曰:“撫台已得情,所禽止鑒等十八人耳,餘不問也。
”鑒等多自殺。
門開,淵整兵入禽未死者數人,送鎮斬之,一堡悉定。
分巡冀北道佥事田承、胡瓒調整糧草,從陽和起馬前往渾源州公幹。
行至離城一百餘裡,前到大同縣地名瓜園兒迤南,遇潛伏達賊約有五百騎,驟馬前來,當将田承并擡轎軍人俱各砍死,将田承身屍移在本村龍王廟内停放。
上命與祭一壇,護送喪柩。
鎮守甯夏總兵種勳謀欲更調鎮守地方。
檀起符驗關文,節次遣人馳驿,藏帶金銀并金銀器皿及各色五彩織金蟒龍麒麟雲鶴等件絨疋,用使圖書書柬禮帖記事赍執至京,投托近侍官李镗引領打點送铨選衙門。
先是有孫昂、趙鳳将種勳原幹更調地方金銀壺盞并銀兩寄王文進家,蓋禦史王官之父也。
東廠太監芮景賢訪獲,奏請将選法人等連贓并書柬禮帖記事及批文等件通行拿送究問。
上诏:“王官、李镗等下錦衣獄,種勳差官校拿解來京問理。
”給事中解一貫疏曰:“廉恥者國之大維,清介者士之大節。
種勳猥以一介武夫,謬膺一方重寄,不思體國戮力以為忠,卻乃納賄買官而罔上。
計此财物,若非剝削軍士,必是侵盜官錢。
再照李镗、王官,一則以近侍之職,不知戟陛為何地,而甘為敗鼓之皮;一則以風憲之官,罔思激揚為何事,而自處糞穢之下。
但知營充囊橐,不顧贻诮士林。
一時之清議難逃,千載之污名莫滌。
若不痛加懲治,何以警戒将來。
且有書柬分明,可以知所與為何人,有禮帖開寫,可以知所饋為何物。
又有記事簿籍,中間已饋者某人,未饋者某人,必一一條其明白。
若不備細查究,中間恐在夤緣作弊,僥幸漏網者。
伏望照數稽查,褫其衣冠,削其士籍,以為鑽剌貪饕無恥之戒。
”于是甯夏缺總兵官。
推舉得南京後軍都督佥事楊宏、後軍都督府杭雄。
給事中鄭一鵬疏曰:“國家之敗由官邪民,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近年以來,茲弊複生。
幸而種勳事敗。
楊宏有勳之夤緣而濟之以狡猾,有勳之貪婪而飾之以文墨,有勳之奔競而輔之以羽翼。
若果見用,邊鄙之害當有不可勝言者。
伏望将楊宏亟賜罷黜,仍敕該部從公再推老成廉靜将官,取自上裁。
” 按各邊參總其以賄賂為功級,以鑽剌為韬略,往往皆然。
是以将不得人,武事不饬。
且此饋送之物,果奚自來?非侵漁士卒之饷糧,則克減朝廷之賞賜。
是以軍不得飽,勇氣不揚。
其敝已久,豈特一種、宏哉!姑紀此以例其餘雲。
七年四月,禦史張恂按臨保定府。
知府屠僑在于官廳伺候。
忽有保定等衛旗軍千餘人拔劍開弓,喊聲動地,高叫:“屠知府何在?今日與你有個死活!”屠僑見勢兇惡,逾垣逃遁。
各軍趕尋不見,将把門快手用刀砍傷,一齊擁入察院。
喊稱知府欠我月糧,悭吝不與,你叫他出來,我們與他說話。
張恂再三慰谕,各軍不肯出門。
後有分守保定副總兵陳謹到院,張恂将伊責讓。
謹用手一麾,各軍方才散去。
恂訪得陳瑾與屠僑素有嫌隙,諸軍之橫皆出陳謹之謀也。
都給事衛道疏曰:“竊惟天下之政莫大于紀綱,紀綱之立莫嚴于名分。
爰自甘肅戍卒倡亂,戕害都禦史許銘。
既而大同叛軍繼之,殺害都禦史張文錦、參将賈鑒。
自是而後,強犷之軍每挾其驕悍之氣而陵犯上官,塌茸之官每畏夫反側之禍而姑息下士。
紀綱因之而大壞矣。
追紀禍源,至今有識者所以猶輕李隆之死也。
保定之事頗與甘肅相類,猶幸屠僑得生,故變亂未成耳。
向使屠僑之遁不急,諸軍之怒得逞,鋒刃之下,死生未保。
地方禍變,今日又不知何如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
’蓋言慎也。
今日之事可以言冰,不可方霜矣。
若不通行究治,竊恐天下之強軍悍卒聞而效尤,犯分淩節,無所不至。
紀綱既壞,将有不可收什者矣。
參照副總兵陳瑾,存心兇狠,守已貪婪。
先曾被劾而罷官,後乃夤緣而複起。
坐觀軍士毆罵守臣,若無主使之情,亦有縱容之罪。
保定府知府屠僑輕人傲物,志廣才疏,拖欠軍糧,久不處給,橫被毆辱實其自取。
倘激成變,罪将誰歸?再照前事,臣等風聞已久,以事欠真切,不敢上聞。
意者撫按等官必來奏報,經今将及一月,事頗得實,報久不至。
又況張恂親經事變,稽緩未言,雖得靜以彌亂之方,似非見惡必擊之義。
乞敕兵部馬上差人赍文,着落巡撫都禦史王應鵬作急查勘。
”上诏:“這地方軍士激變,各該官員既不能禁制,又隐匿不奏,兵部參看了來說。
” 七年夏六月,北虜寇朔州。
由火石梁入。
八年冬十一月,虜酉小王子糾套虜七萬餘騎,由井坪入,遂掠朔州。
至偏頭關,乃退套虜,北虜居河套者八年。
宣府都禦史源清上言:“彰往所以勸今,表忠所以勵俗。
本鎮為國後門,捍禦北虜。
曆年以來,将帥士卒宣力效忠,伏節死者不可無祠也。
”诏從之。
于是源清毀淫祠為褒忠祠。
祀将臣譚廣、薛祿而下,軍士穆得海、王羊兒而下若幹人。
近時如關山、王經輩皆在列。
各邊禦史毛鳳韶極言宦官出守之非,且曰:“兵不額增,饷不廪實,而使刑餘不任之人坐食其上。
既不可責其戰功,又不可屬之吏事,一職數人,一城數職,是坐困也。
而況依阻為奸,漁獵所部,其為罪狀又可勝言邪!”兵漸韪之,因覆議曰:“塞粟一石,中土數鐘,邊軍一人,供戶百輩。
此省節
乃西路地也。
中路參将李瑾曰:“是可視為兩家事邪?”馳兵赴之。
時西路參将劉铠、遊擊李鑒兵先至,惶懼不知所出。
瑾為申令戒衆,合兵置陣,先據荷葉山。
虜數沖突,不為動,最後以大炮擊其中堅,而自督勁騎馳下擊之。
虜披靡引去。
按李瑾奮于決機,不以人已介意,有古名将風矣。
六年春正月,北虜寇葛峪。
參将關山、王經死之。
虜大舉由毛家溝入寇葛峪時,諸營兵未至。
山獨将所部不滿千人直前突戰。
虜見兵少,合圍數十重,矢下如雨。
會風霾,兩軍混戰,山遇害。
經,西路參将也,聞寇率兵援山,至華家營,遇虜,亦力戰而死。
按山、經之死,其忠義之激乎!蓋至是則正德之濫功盡革,邊塞之賞罰大明,行伍浸浸生氣矣。
而力不從心,竟至隕沒,可惜也哉!且李瑾、王經皆赴同事之難,而一死一全,亦有命夫。
命劉源清為宣府巡撫都禦史。
六年,虜酋鎖合兒伯通複以一千七百餘騎折邊牆九十九處,入犯花馬池,将犯固原。
總制尚書王憲豫調延綏、甯夏、固原官軍共二萬七百人,分路按伏。
賊過鐵柱泉、小鹽池、韋州、鎮戎平虜二所,至八營攻門。
固原參将劉文等擊敗其衆,追至細溝營,斬首九十五;賊奔潰至哲思溝,榆林副總兵趙英等伏發,斬首二十二;賊過平虜所青楊嶺,榆林遊擊蔔雲伏發,斬首九十五;賊回,遇甯夏總兵杭雄等邀擊之,斬首複九十五。
前後諸将斬首三百餘,獲馬五十三匹。
鎖合兒伯通死于陣,餘賊由故道遁出境外。
自來三鎮禦虜,未有若是克捷者也。
七年秋九月,滴水崖軍人賈鑒、錢保等與市商訟,不勝。
因激怒衆曰:“我輩出死力捍地方,商非土著人,坐肆綱利,反蔑我輩邪!”遂聚圍商居,掠其貨,縱火焚倉場嬰城。
且曰:“兵至即走胡。
”時官兵在境外燒荒。
巡撫都禦史源清聞之大駭,密遣人至境外,檄副總兵劉淵、參将李彬曰:“事已,無歸鎮,便可出間道至滴水禽諸惡也。
”淵等馳赴之。
故作亂之二日,兵即至城下。
彬部卒飛石墜其陴,衆遂附登。
已而淵至,呼曰:“兵一入所,殺豈止亂者邪?又能止焚掠耶!”衆乃止。
于是令城中曰:“撫台已得情,所禽止鑒等十八人耳,餘不問也。
”鑒等多自殺。
門開,淵整兵入禽未死者數人,送鎮斬之,一堡悉定。
分巡冀北道佥事田承、胡瓒調整糧草,從陽和起馬前往渾源州公幹。
行至離城一百餘裡,前到大同縣地名瓜園兒迤南,遇潛伏達賊約有五百騎,驟馬前來,當将田承并擡轎軍人俱各砍死,将田承身屍移在本村龍王廟内停放。
上命與祭一壇,護送喪柩。
鎮守甯夏總兵種勳謀欲更調鎮守地方。
檀起符驗關文,節次遣人馳驿,藏帶金銀并金銀器皿及各色五彩織金蟒龍麒麟雲鶴等件絨疋,用使圖書書柬禮帖記事赍執至京,投托近侍官李镗引領打點送铨選衙門。
先是有孫昂、趙鳳将種勳原幹更調地方金銀壺盞并銀兩寄王文進家,蓋禦史王官之父也。
東廠太監芮景賢訪獲,奏請将選法人等連贓并書柬禮帖記事及批文等件通行拿送究問。
上诏:“王官、李镗等下錦衣獄,種勳差官校拿解來京問理。
”給事中解一貫疏曰:“廉恥者國之大維,清介者士之大節。
種勳猥以一介武夫,謬膺一方重寄,不思體國戮力以為忠,卻乃納賄買官而罔上。
計此财物,若非剝削軍士,必是侵盜官錢。
再照李镗、王官,一則以近侍之職,不知戟陛為何地,而甘為敗鼓之皮;一則以風憲之官,罔思激揚為何事,而自處糞穢之下。
但知營充囊橐,不顧贻诮士林。
一時之清議難逃,千載之污名莫滌。
若不痛加懲治,何以警戒将來。
且有書柬分明,可以知所與為何人,有禮帖開寫,可以知所饋為何物。
又有記事簿籍,中間已饋者某人,未饋者某人,必一一條其明白。
若不備細查究,中間恐在夤緣作弊,僥幸漏網者。
伏望照數稽查,褫其衣冠,削其士籍,以為鑽剌貪饕無恥之戒。
”于是甯夏缺總兵官。
推舉得南京後軍都督佥事楊宏、後軍都督府杭雄。
給事中鄭一鵬疏曰:“國家之敗由官邪民,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近年以來,茲弊複生。
幸而種勳事敗。
楊宏有勳之夤緣而濟之以狡猾,有勳之貪婪而飾之以文墨,有勳之奔競而輔之以羽翼。
若果見用,邊鄙之害當有不可勝言者。
伏望将楊宏亟賜罷黜,仍敕該部從公再推老成廉靜将官,取自上裁。
” 按各邊參總其以賄賂為功級,以鑽剌為韬略,往往皆然。
是以将不得人,武事不饬。
且此饋送之物,果奚自來?非侵漁士卒之饷糧,則克減朝廷之賞賜。
是以軍不得飽,勇氣不揚。
其敝已久,豈特一種、宏哉!姑紀此以例其餘雲。
七年四月,禦史張恂按臨保定府。
知府屠僑在于官廳伺候。
忽有保定等衛旗軍千餘人拔劍開弓,喊聲動地,高叫:“屠知府何在?今日與你有個死活!”屠僑見勢兇惡,逾垣逃遁。
各軍趕尋不見,将把門快手用刀砍傷,一齊擁入察院。
喊稱知府欠我月糧,悭吝不與,你叫他出來,我們與他說話。
張恂再三慰谕,各軍不肯出門。
後有分守保定副總兵陳謹到院,張恂将伊責讓。
謹用手一麾,各軍方才散去。
恂訪得陳瑾與屠僑素有嫌隙,諸軍之橫皆出陳謹之謀也。
都給事衛道疏曰:“竊惟天下之政莫大于紀綱,紀綱之立莫嚴于名分。
爰自甘肅戍卒倡亂,戕害都禦史許銘。
既而大同叛軍繼之,殺害都禦史張文錦、參将賈鑒。
自是而後,強犷之軍每挾其驕悍之氣而陵犯上官,塌茸之官每畏夫反側之禍而姑息下士。
紀綱因之而大壞矣。
追紀禍源,至今有識者所以猶輕李隆之死也。
保定之事頗與甘肅相類,猶幸屠僑得生,故變亂未成耳。
向使屠僑之遁不急,諸軍之怒得逞,鋒刃之下,死生未保。
地方禍變,今日又不知何如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
’蓋言慎也。
今日之事可以言冰,不可方霜矣。
若不通行究治,竊恐天下之強軍悍卒聞而效尤,犯分淩節,無所不至。
紀綱既壞,将有不可收什者矣。
參照副總兵陳瑾,存心兇狠,守已貪婪。
先曾被劾而罷官,後乃夤緣而複起。
坐觀軍士毆罵守臣,若無主使之情,亦有縱容之罪。
保定府知府屠僑輕人傲物,志廣才疏,拖欠軍糧,久不處給,橫被毆辱實其自取。
倘激成變,罪将誰歸?再照前事,臣等風聞已久,以事欠真切,不敢上聞。
意者撫按等官必來奏報,經今将及一月,事頗得實,報久不至。
又況張恂親經事變,稽緩未言,雖得靜以彌亂之方,似非見惡必擊之義。
乞敕兵部馬上差人赍文,着落巡撫都禦史王應鵬作急查勘。
”上诏:“這地方軍士激變,各該官員既不能禁制,又隐匿不奏,兵部參看了來說。
” 七年夏六月,北虜寇朔州。
由火石梁入。
八年冬十一月,虜酉小王子糾套虜七萬餘騎,由井坪入,遂掠朔州。
至偏頭關,乃退套虜,北虜居河套者八年。
宣府都禦史源清上言:“彰往所以勸今,表忠所以勵俗。
本鎮為國後門,捍禦北虜。
曆年以來,将帥士卒宣力效忠,伏節死者不可無祠也。
”诏從之。
于是源清毀淫祠為褒忠祠。
祀将臣譚廣、薛祿而下,軍士穆得海、王羊兒而下若幹人。
近時如關山、王經輩皆在列。
各邊禦史毛鳳韶極言宦官出守之非,且曰:“兵不額增,饷不廪實,而使刑餘不任之人坐食其上。
既不可責其戰功,又不可屬之吏事,一職數人,一城數職,是坐困也。
而況依阻為奸,漁獵所部,其為罪狀又可勝言邪!”兵漸韪之,因覆議曰:“塞粟一石,中土數鐘,邊軍一人,供戶百輩。
此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