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鞑靼
關燈
小
中
大
轍,殺無幹乞丐以緩王師,将諸邊效尤,綱紀大壞矣。
所願銳意進兵,務在必剿。
夫處利害之内者,其謀論不足采;除蛟龍之害者,其網罟不足惜;制堅城之敵者,其攻取不可急。
今時當隆寒,官兵不必頓之城下,隻于聚落堡、懷仁縣諸處環而攻之,使錫臘溝之炭一月不入,四方之米二月不至,可以坐待其斃。
或宥或誅,威福之柄在我矣。
昔澶淵之盟。
寇準謂以戰盟則盟在我而可堅,以和盟則盟在彼而易叛。
今切不可使朝廷之赦在彼也。
”又曰:“大同一隅,九邊觀望。
今日以諸邊讨大同為力易,他日以天下讨諸邊則為力難。
是今日之讨大同所以為諸邊地也。
今日之舉,當以理勢論,不當以難易論;當為異日計,不當為目前計。
”又曰:“近見邸報,以魯綱鎮守大同,督其赴任。
使綱一入大同,使為彼所牽制,不若别給符印,令駐陽和,使得便宜調遣。
則各城之兵有所仰望,系屬不敢攜貳觀望。
仍别置管糧郎中一人共駐陽和,以供軍饷。
以明示置大同城于度外,則進退伸縮在我矣。
” 初,戶部郎中詹榮以理儲至鎮,有父喪,值變作,不克去。
榮素允于出納,且為諸軍計供饷誠懇,故不為所怨。
至是聞官軍戰數不利,諸叛複構将至,乃止哭離苫,奮然曰:“君親并急,予何敢自附于執禮,矧父喪母氏俱在此乎!”遂潛使鎮撫王甯者,詣軍前呈儲牒。
甯至,既呈牒,督府三麾之,跽不去。
督府悟,屏人與語。
甯悉陳榮意,且曰:“榮言不敢愛死以忘君父。
今兵屯已久,外寇且複來。
主上寬仁,德音屢布,罪止渠魁,而為兇惡所遏,城中人弗聞也,即聞弗信也。
得片劄為徵約,内應圖之,不數日可辨。
夫渠魁不數十人,而城中生齒且數萬,軍門忍盡殘之乎!”督府曰:“善。
”給印劄。
臨行戒甯曰:“為我謝詹君。
忠孝,臣子事也,勉為之!”甯還。
榮乃以劄示遊擊戴廉。
時諸叛推指揮揚麟、馬主軍事。
廉曰:“馬亦治世能臣也,必得與謀。
”榮曰:“然。
”遂召告之,曰:“公生死骨肉我也,不敢避。
”榮複欲有所計議,軍前使揚言曰:“自兵斷炭路,城中凍甚,詹中郎有信義,盍浼之一出。
”乞軍門,諸叛不疑也。
榮至軍計事畢,出遇兵部主事楚書于途。
手榮曰:“大事可就,願與君共之。
”于是榮複與書定謀。
且曰:“城中不知德音,吾謀就公以天使赍诏入,一省慰之,則事濟矣。
”書曰:“諾。
”榮入城,绐曰:“炭路許通,然聞有天使赍赦至,阖城或可生也。
”及複密與及素忠憤者二十餘人共盟于廨。
升泣曰:“有如圖事不諧而死,其以百口累公。
”榮許之。
升乃複揚言:“天使至。
”衆迎書入。
宣慰畢,書出。
是夜升與同盟者擒諸首惡二十餘人,斬之。
函首軍前。
次日,大軍退舍,諸脅從登城望見之,懼且喜。
呼曰:“是真活我也。
”榮令開諸城門,去備具,迎巡撫都禦史樊繼祖以入,遂定。
按邊父老曰:“官軍頓城下,戰不利。
督府令為地道垂城,為賊所覺。
後引水灌城,城土堅不隳。
傳言虜複至,人情忄匈懼。
更五日不下,有他虞矣。
於呼!有他虞則國勢危,虜再至則鎮人左衽矣。
若詹公者,功真再造也哉!”又尹耕《九宮私記》曰:“十二年,耕為藁城令,藁有張尚書子麟者家居。
一日鄉人至,報大同之變。
耕走谒張,因言下城策。
張曰:‘此事隻要朝廷主張定,果欲大懲之,乘其未備,募人入城縱火為善。
’又曰:‘聞大同如渾河水,去城近,可灌也。
’後聞用兵時穴地道,決水注之,城不隳。
耕因思《宋史》有‘太祖灌太原,契丹使臣譏其不知俟涸’之語,疑之。
庚子,耕改官歸,父老謂耕曰:“兵已退數日,水涸城乃隳。
”于是知古今事勢不遠,而人之知識才力有逮不逮也。
乙亥,耕過東平,谒故總督劉公源清,語及灌城俟涸事。
劉曰:“彼時實思不至此。
” 夏四月,禮部侍郎黃绾來赈。
時大變甫定,城中饑餓。
代王以為言,绾撫視赈濟,于是諸被殺者家稍稍來告。
绾與撫鎮官複密謀,禽斬王福勝等二十餘人。
梁震為大同總兵官。
震,陝西人。
素著戰功,善用人,家丁輩樂為效死。
尤長于出塞搗營。
時大同乘兩變之後,悍卒縱肆,主将每每甘言煦之,稍不如意則反唇瞪目,或為飛章訛語相搖撼。
震素知其态,命下率所親家丁三百輩馳至,申嚴約束,禁治私聚,一軍大驚。
其家丁輩時時向鎮兵語曰:“樂敢蔑主将者,恃其衆耳。
兒郎輩在此,無不一當百,五步之内,恐爾不得用其衆。
”鎮兵皆昨舌。
或言家丁之弊始于震。
夫震之家丁,有家丁之利者也。
今之家丁,利去而害存者也。
夫震,西産也;其家丁,亦西産也。
結發從震戰,頤指色授,無不如震意者。
今将臣建節,始募家丁,市井狡僞,呶呼四集。
甚至藉軍中之銳号為家丁,損伍額以張惡黨,增遊惰恣而暴橫,若震者羞之矣。
十六年,梁震出塞擊虜,戰于玉林川,斬首百四十。
按迩來邊塵日警,小懲則大戒,近勞則遠逸。
若震者功何如也,而論者以為出塞起釁,誤矣。
虜由陽和入寇。
震及副總兵戴廉、遊擊王升督兵赴之。
既而虜由野狐嶺直犯大同鎮。
巡撫都禦史史道率都指揮徐珏等,以步卒陳于城東東塘坡。
虜遂南掠至懷仁乃退。
是役也,虜先以偏師誘我兵東出,而以大衆向鎮城。
過城下呼曰:“爾梁太師何在?”蓋觇知震東矣。
時騎兵盡出,止存老弱。
微道出陣,幾緻不測。
然虜所殘破亦不勝計。
按梁震擅時名而不能識虛實之勢,東塘雖結陣而不能遏驅掠之鋒。
聲東舉西,兇志必懲,虜何人斯而能有成算也!雖然,誘兵東緻,以震在也,能為有無亦庶幾哉! 虜寇宣府。
總兵張鎮、參将張輔國敗績。
虜伏兵右衛城東柳溝,而以數騎近城。
輔國新進,甫任兵事,不審虛實,遽驅兵追之。
至柳溝伏發,兵大敗,死者千餘人,輔國亦沒。
由是右衛軍鋒頓挫,報至,宣府大震。
時鎮亦初總兵事,聞之色喪。
馳見巡撫都禦史登庸曰:“禍至矣,奈何!”登庸怒曰:“爾婦人邪?聞敗不提兵往援,而但憂禍至邪!”鎮不得已,出兵至水關,懼不敢前,辄報虜退而還。
其次日,右衛人鹹出收葬死者,虜複至,仍驅之去。
于是巡按禦史閻鄰劾奏鎮緩追逸賊,輕退失關。
械系京師,罷宣府鎮守宦官。
前罷宦官鎮守楊誠,頗勤慎,留之。
至是以虜入,亦罷。
十七年六月,北虜入寇宣府。
總兵官郝镗敗績。
虜至宣府,比時镗代張鎮,素無望,且将由賂授,軍士輕之,莫有鬥志。
镗複不身先,令坐營指揮周镗以本營精銳往。
至姚家莊未陣,虜縱騎蹙之,兵遂潰,周镗沒。
比镗出師,虜去遠矣。
事聞,械系京師。
八月,北虜寇隆慶。
參将丁璋敗績。
虜潛師夜入,抵州城入。
郭璋聞之,倉卒出戰。
時部曲逸散,所率不過家丁,戰又不利,城中大懼。
會虜自解去。
璋身被數創,然素有勇力,亦手斬八級。
軍中之論邊将曰:“徐珏整而有謀,紀律素定;丁璋勇而玩寇,斥堠不施。
”及是乃信。
十月,北虜寇深井。
殺掠甚衆,掘窯搜藏粟,載以革囊。
至清水河,總兵江桓将宣府兵及所調大同遊擊畢集列河上,凡九營。
時天寒甚,河冰新合,滑不可渡。
虜望見大懼,刃囊棄粟如丘。
諸将共議曰:“我乘其半渡,擊之,蔑不勝矣。
”桓素怯懦,且業以隆慶之役獲愆,無戰情。
令諸軍曰:“但堅壁,有罪老仆自當也。
”會遊擊章鎮、參将李彬等喧于帳下,固請以家丁出。
桓拔刀曰:“諸君不哀憐老子,欲重其辜邪!即桓死,于諸君何有!”
所願銳意進兵,務在必剿。
夫處利害之内者,其謀論不足采;除蛟龍之害者,其網罟不足惜;制堅城之敵者,其攻取不可急。
今時當隆寒,官兵不必頓之城下,隻于聚落堡、懷仁縣諸處環而攻之,使錫臘溝之炭一月不入,四方之米二月不至,可以坐待其斃。
或宥或誅,威福之柄在我矣。
昔澶淵之盟。
寇準謂以戰盟則盟在我而可堅,以和盟則盟在彼而易叛。
今切不可使朝廷之赦在彼也。
”又曰:“大同一隅,九邊觀望。
今日以諸邊讨大同為力易,他日以天下讨諸邊則為力難。
是今日之讨大同所以為諸邊地也。
今日之舉,當以理勢論,不當以難易論;當為異日計,不當為目前計。
”又曰:“近見邸報,以魯綱鎮守大同,督其赴任。
使綱一入大同,使為彼所牽制,不若别給符印,令駐陽和,使得便宜調遣。
則各城之兵有所仰望,系屬不敢攜貳觀望。
仍别置管糧郎中一人共駐陽和,以供軍饷。
以明示置大同城于度外,則進退伸縮在我矣。
” 初,戶部郎中詹榮以理儲至鎮,有父喪,值變作,不克去。
榮素允于出納,且為諸軍計供饷誠懇,故不為所怨。
至是聞官軍戰數不利,諸叛複構将至,乃止哭離苫,奮然曰:“君親并急,予何敢自附于執禮,矧父喪母氏俱在此乎!”遂潛使鎮撫王甯者,詣軍前呈儲牒。
甯至,既呈牒,督府三麾之,跽不去。
督府悟,屏人與語。
甯悉陳榮意,且曰:“榮言不敢愛死以忘君父。
今兵屯已久,外寇且複來。
主上寬仁,德音屢布,罪止渠魁,而為兇惡所遏,城中人弗聞也,即聞弗信也。
得片劄為徵約,内應圖之,不數日可辨。
夫渠魁不數十人,而城中生齒且數萬,軍門忍盡殘之乎!”督府曰:“善。
”給印劄。
臨行戒甯曰:“為我謝詹君。
忠孝,臣子事也,勉為之!”甯還。
榮乃以劄示遊擊戴廉。
時諸叛推指揮揚麟、馬主軍事。
廉曰:“馬亦治世能臣也,必得與謀。
”榮曰:“然。
”遂召告之,曰:“公生死骨肉我也,不敢避。
”榮複欲有所計議,軍前使揚言曰:“自兵斷炭路,城中凍甚,詹中郎有信義,盍浼之一出。
”乞軍門,諸叛不疑也。
榮至軍計事畢,出遇兵部主事楚書于途。
手榮曰:“大事可就,願與君共之。
”于是榮複與書定謀。
且曰:“城中不知德音,吾謀就公以天使赍诏入,一省慰之,則事濟矣。
”書曰:“諾。
”榮入城,绐曰:“炭路許通,然聞有天使赍赦至,阖城或可生也。
”及複密與及素忠憤者二十餘人共盟于廨。
升泣曰:“有如圖事不諧而死,其以百口累公。
”榮許之。
升乃複揚言:“天使至。
”衆迎書入。
宣慰畢,書出。
是夜升與同盟者擒諸首惡二十餘人,斬之。
函首軍前。
次日,大軍退舍,諸脅從登城望見之,懼且喜。
呼曰:“是真活我也。
”榮令開諸城門,去備具,迎巡撫都禦史樊繼祖以入,遂定。
按邊父老曰:“官軍頓城下,戰不利。
督府令為地道垂城,為賊所覺。
後引水灌城,城土堅不隳。
傳言虜複至,人情忄匈懼。
更五日不下,有他虞矣。
於呼!有他虞則國勢危,虜再至則鎮人左衽矣。
若詹公者,功真再造也哉!”又尹耕《九宮私記》曰:“十二年,耕為藁城令,藁有張尚書子麟者家居。
一日鄉人至,報大同之變。
耕走谒張,因言下城策。
張曰:‘此事隻要朝廷主張定,果欲大懲之,乘其未備,募人入城縱火為善。
’又曰:‘聞大同如渾河水,去城近,可灌也。
’後聞用兵時穴地道,決水注之,城不隳。
耕因思《宋史》有‘太祖灌太原,契丹使臣譏其不知俟涸’之語,疑之。
庚子,耕改官歸,父老謂耕曰:“兵已退數日,水涸城乃隳。
”于是知古今事勢不遠,而人之知識才力有逮不逮也。
乙亥,耕過東平,谒故總督劉公源清,語及灌城俟涸事。
劉曰:“彼時實思不至此。
” 夏四月,禮部侍郎黃绾來赈。
時大變甫定,城中饑餓。
代王以為言,绾撫視赈濟,于是諸被殺者家稍稍來告。
绾與撫鎮官複密謀,禽斬王福勝等二十餘人。
梁震為大同總兵官。
震,陝西人。
素著戰功,善用人,家丁輩樂為效死。
尤長于出塞搗營。
時大同乘兩變之後,悍卒縱肆,主将每每甘言煦之,稍不如意則反唇瞪目,或為飛章訛語相搖撼。
震素知其态,命下率所親家丁三百輩馳至,申嚴約束,禁治私聚,一軍大驚。
其家丁輩時時向鎮兵語曰:“樂敢蔑主将者,恃其衆耳。
兒郎輩在此,無不一當百,五步之内,恐爾不得用其衆。
”鎮兵皆昨舌。
或言家丁之弊始于震。
夫震之家丁,有家丁之利者也。
今之家丁,利去而害存者也。
夫震,西産也;其家丁,亦西産也。
結發從震戰,頤指色授,無不如震意者。
今将臣建節,始募家丁,市井狡僞,呶呼四集。
甚至藉軍中之銳号為家丁,損伍額以張惡黨,增遊惰恣而暴橫,若震者羞之矣。
十六年,梁震出塞擊虜,戰于玉林川,斬首百四十。
按迩來邊塵日警,小懲則大戒,近勞則遠逸。
若震者功何如也,而論者以為出塞起釁,誤矣。
虜由陽和入寇。
震及副總兵戴廉、遊擊王升督兵赴之。
既而虜由野狐嶺直犯大同鎮。
巡撫都禦史史道率都指揮徐珏等,以步卒陳于城東東塘坡。
虜遂南掠至懷仁乃退。
是役也,虜先以偏師誘我兵東出,而以大衆向鎮城。
過城下呼曰:“爾梁太師何在?”蓋觇知震東矣。
時騎兵盡出,止存老弱。
微道出陣,幾緻不測。
然虜所殘破亦不勝計。
按梁震擅時名而不能識虛實之勢,東塘雖結陣而不能遏驅掠之鋒。
聲東舉西,兇志必懲,虜何人斯而能有成算也!雖然,誘兵東緻,以震在也,能為有無亦庶幾哉! 虜寇宣府。
總兵張鎮、參将張輔國敗績。
虜伏兵右衛城東柳溝,而以數騎近城。
輔國新進,甫任兵事,不審虛實,遽驅兵追之。
至柳溝伏發,兵大敗,死者千餘人,輔國亦沒。
由是右衛軍鋒頓挫,報至,宣府大震。
時鎮亦初總兵事,聞之色喪。
馳見巡撫都禦史登庸曰:“禍至矣,奈何!”登庸怒曰:“爾婦人邪?聞敗不提兵往援,而但憂禍至邪!”鎮不得已,出兵至水關,懼不敢前,辄報虜退而還。
其次日,右衛人鹹出收葬死者,虜複至,仍驅之去。
于是巡按禦史閻鄰劾奏鎮緩追逸賊,輕退失關。
械系京師,罷宣府鎮守宦官。
前罷宦官鎮守楊誠,頗勤慎,留之。
至是以虜入,亦罷。
十七年六月,北虜入寇宣府。
總兵官郝镗敗績。
虜至宣府,比時镗代張鎮,素無望,且将由賂授,軍士輕之,莫有鬥志。
镗複不身先,令坐營指揮周镗以本營精銳往。
至姚家莊未陣,虜縱騎蹙之,兵遂潰,周镗沒。
比镗出師,虜去遠矣。
事聞,械系京師。
八月,北虜寇隆慶。
參将丁璋敗績。
虜潛師夜入,抵州城入。
郭璋聞之,倉卒出戰。
時部曲逸散,所率不過家丁,戰又不利,城中大懼。
會虜自解去。
璋身被數創,然素有勇力,亦手斬八級。
軍中之論邊将曰:“徐珏整而有謀,紀律素定;丁璋勇而玩寇,斥堠不施。
”及是乃信。
十月,北虜寇深井。
殺掠甚衆,掘窯搜藏粟,載以革囊。
至清水河,總兵江桓将宣府兵及所調大同遊擊畢集列河上,凡九營。
時天寒甚,河冰新合,滑不可渡。
虜望見大懼,刃囊棄粟如丘。
諸将共議曰:“我乘其半渡,擊之,蔑不勝矣。
”桓素怯懦,且業以隆慶之役獲愆,無戰情。
令諸軍曰:“但堅壁,有罪老仆自當也。
”會遊擊章鎮、參将李彬等喧于帳下,固請以家丁出。
桓拔刀曰:“諸君不哀憐老子,欲重其辜邪!即桓死,于諸君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