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鞑靼
關燈
小
中
大
不食豕肉。
沈處士周少被公賞愛,嘗從容請其術。
公笑曰:“子欲試之乎?顧庭中有犬卧焉,因取衣佩一人,發圈加于臂,以指旋而左,犬若被系,輾轉欲絕。
又旋而右,犬安卧如故矣。
又公谪金齒,過某寺,見老僧治果茗遠迎。
公訝問,僧曰:“吾寺有石羊,有異人至則鳴。
宋時一鳴,有蘇相至。
昨夕複鳴,知為異人來,故迎耳。
”又石亨西征旋師,舟次綏陰河中。
天瞑,亨獨扣舷而歌,忽聞一女子溯流啼哭,連呼救人者三。
亨命拯之,絕色也。
女曰:“妾姓桂名芳華,初許同裡尹氏,家貧。
父母逼妾改醮,不從,故捐生耳。
”亨曰:“汝欲歸乎?為我副室乎?”女曰:“願奉箕帚。
”亨納之。
裁剪烹饪俱妙。
亨甚劈幸,凡親愛者辄出見。
于謙時為尚書,至其第。
亨命之出,以誇美于公。
督促相踵,女竟不肯出。
亨怒,欲斬之。
女走入壁中語曰:“妾非世人,實一古桂。
久竊日月精華,故成人類耳。
于公社稷之器,安敢輕詣。
獨不聞武三思愛妾不見狄梁公之事乎?”言罷沓然。
夫于謙、有貞忠邪不同,而同為鬼物所敬,豈非爵與德達尊之驗耶!漫紀異聞石。
虜孛來寇陝西。
總兵安遠侯柳溥禦之,敗績。
禦史劉浚劾溥,溥行賄得釋。
浚谪官。
已而虜大熾,召溥還,奪其太傅。
孛來大舉入寇,自大同威遠西擁衆南行。
邊将高陽伯李文素怯懦,按兵不敢當其鋒。
已而虜衆直抵雁門關、代、朔、忻州一帶,四散搶掠。
炮火徹于京師,人民驚疑,擁入京城,莫能止。
上初謂虜不過掠牛羊去。
李賢曰:“京師宜出軍于紫荊、倒馬二關駐劄。
非欲與之對敵,一則安撫人民,二則使彼知懼,不敢深入久停。
”會兵部奏,欲遣将統京軍赴大同。
上曰:“緩不及事,徒勞人馬,駐關之說可行。
”于是遣都督顔彪屯紫荊,馮宗屯倒馬。
然虜已有所獲,見我軍不動,去而複來。
遂複敕二關之軍赴雁門。
人民恃以不恐,既而虜亦引去。
按魏尚、廉範一太守耳,能以其民起家人田畝拒匈奴。
大同自郭登治備以來,号為雄鎮,騎卒萬二千餘。
而李文不能一當其鋒,文可誅也。
賢能叩榻請兵,而不能正李文之罪,何哉! 甯夏總兵都督張太破虜于東壩。
虜酋孛來寇河西甘、涼、莊浪等處。
總兵仇廉敗績,虜益猖獗,關中震恐。
遣懷甯伯孫镗帥師禦之,以兵部尚書馬昂總督軍務。
時太監曹吉祥在正泰間屢出征,麾下多達官,結以恩惠,收為腹心。
天順初,呼召此輩迎駕,俱升峻秩。
吉祥賣官鬻爵,渎貨無厭。
上初不得已而從之,後不能堪,稍疏抑之。
吉祥辄懷異志,令其侄昭武伯欽糾集所恩,謀為不軌。
會馬昂、孫镗有甘、涼之命,期七月二日早辭朝。
欽與吉祥約乘是日殺昂、镗,因擁兵入宮為亂,吉祥居禁中為内應。
幸而都指揮完者秃亮風聞異謀,時漏下二鼓,詣長安門通镗等潛報于内,直先執吉祥,将禁門嚴閉。
欽不知謀洩,乃詣錦衣衛指揮逮杲宅前,遇杲方出,斬首碎屍。
蓋杲亦吉祥所恩之人,朝廷委任行志嘗緝欽過惡,欽最恨,故先殺之。
然後分布諸惡于各禁門,待開擁入。
欽兄弟四五人俱在東長安門。
李賢四更時到朝房,聞槍馬驚亂,以為出征之軍。
及入房,聞呼尋李學士。
賢方恐,未省何事,即出至門。
見甲士數人,中一人砍賢一刀。
适欽至叱退,謂賢曰:“我父子兄弟盡忠迎駕,今被逮杲潛毀。
”提呆頭示賢曰:“誠為此人激變,不得已也。
”賢曰:“此人生事害人,既除之,即可請命。
”欽曰:“就與我寫本進人。
”即令人挾賢至吏部朝房尚書王翺處,就紙筆寫成。
賢拉翺同行,于門縫投進。
欽見門不開,乃舉火焚燒,複尋尚書馬昂,幸翺等解之。
及天明,欽上馬呼衆,馳往東安門,忽孫繼宗、孫镗襲而圍之,賢乃得脫。
時恭順侯吳瑾、左都禦史寇深各率軍逆擊,俱被殺死。
至晚大雨,官軍圍欽等于其家,盡誅之。
賢即上疏,請急宣旨,協從者罔治,以安反側之心。
是晚吉祥等俱伏誅。
籍欽等家,以賞将士。
餘黨并流嶺南。
追封吳瑾梁國公,谥忠莊;寇深少保,谥莊愍;孫繼宗加太保;孫镗進封懷甯侯;馬昂、王翺、李賢并加太子少保;進完者秃亮為都督;餘将士升賞有差。
京師有賀三老者,欽妻父也。
先是見欽聲勢日盛,絕不與往來。
欽嘗欲為求一官,力辭不可。
及欽敗,凡姻親誅竄殆盡,三老獲免。
按:是時有曰萬祺者,江西南昌人。
少遇異人相之曰:“有仙骨,否亦極貴。
”因留一書與之,乃祿命法也。
于是研精,以蔔公卿貴人。
多奇中。
景泰問,以吏胥辦事吏部,衆奇其術,授鴻胪序班。
及召見,有言辄驗。
賜以白金彩币。
既而景泰不豫,有議召襄藩者,石亨至,問祺。
祺曰:“皇帝在宮,奚事他求,刻期複辟。
”上既複位,召見文華殿。
即日擢驗封主事,累進郎中。
曹欽反執王翺、李賢時,祺在旁。
欽問之,對曰:“公勿負國家,宜以死上謝,則自求多福。
”王、李獲免。
事平,上聞。
召賜宴勞,升太常卿。
陝西管糧通政司參議尹奏賊退河開,供輸困極,請乞罷兵。
議者懼有後驚,難之。
李賢上言:“兵出在外,可暫不可久。
暫則為壯,久則為老。
莫若令彼處官軍日耕且守,調去軍馬俱令回還。
隻留文武官各一員,提督彼處城堡,庶為允當。
”從之。
擢巡撫大同都禦史韓雍為兵部右侍郎。
上谕李賢曰:“須得似韓雍者方可代。
”李賢以山東按察使王越對。
及越至,陛見。
上曰:“越豐姿,是武臣之英邁者。
”遂用之。
複定襄伯郭登爵。
鎮守甘肅,尋召還提督團營。
登事母孝,有文武才,所上章疏皆自為之。
成化元年,置雁門兵備道,以葉盛為兵備副使。
自天順以來,廢鎮守都院。
山西巡撫兼提督,論者以雁門隘地,恐不專,故有是命。
以山西副使理之。
盛首任,振廢補偏,多所裨益。
二年,盛後巡撫兩廣,議事至京,給事中張甯等舉盛堪入内閣。
或讒于李賢,賢沮其進,轉盛巡撫宣府,興宣大營田。
正統間,诏墾荒田。
然塞下尚多棄地,又軍中有願耕者,苦無耕具。
于是都禦史盛請得五百金買牛千餘,摘戍卒不任戰者課之歲耕,收餘糧以為買馬賞功之費。
田既新播,歲複屢登,所省轉輸甚巨。
盛複藉畫疆畝,自記其略曰:凡墾田七千餘頃,歲得米粟七萬四千石有奇,又補馬千八百匹,修屯堡七百所。
禮部言:“迤北酋奏欲朝廷遣使,舊無此例。
宜令通事申谕來使還語其酋,曰爾欲中國遣使往來,洪武年間舊無事例,正統中嘗一遣之,反失和好。
朕遵祖宗之意,不敢有違爾。
每差人朝貢,朝廷如例優賞。
不得别有希冀。
”巡撫延綏都禦史盧祥等言:“營堡兵少,而延安、慶陽府州縣邊民多骁勇,習見胡虜,敢與戰鬥。
若選作土兵,練習調用,必能奮力各護其家。
”兵部覆奏,請敕禦史往會官點選。
于是延安之綏德州、葭州,慶陽之甯州、環縣,皆選民丁之壯者,編成什伍,号為土兵。
每名量免戶租,時得丁壯伍千餘名,委官訓練聽調。
由是土兵盛強,而毛裡孩連年入寇皆退卻矣。
按此士兵之法,不但可行于延綏,若九邊行之,則邊民不困于賦役而心皆内向,無複北走之人。
虜雖欲入,誰為向導?此實久安長治之至計。
竟無有申明此意者。
今雖延綏此法亦就廢弛,而各邊多事,兵力财賦日不暇給矣。
安得如盧祥者當事而力主此議也。
三年,虜大入榆林塞。
殺孤山守将湯胤績。
按胤績,信國公孫也。
徐武公、李文達當國,曲意承奉。
徐則以為狂生,李頗重基文墨。
每自言:“士不脫穎而出,何見其才?使某獨當邊方一面,必有可觀。
”李因薦為參将守邊。
人稱為“湯一面”。
一日,與友人正飲,聞虜人牧馬城下,遂勒兵出,語友曰:“擒此胡來飲。
”不意虜兵大至,湯兵寡無援。
虜直前一箭而斃,人遂傳曰:“湯一箭。
”數月後,口外通州驿天色将瞑,忽有兵官驺從甚盛,來坐中室,令免供具,但索紙筆燈燭,閉戶而寝。
明早驿吏候起,寂然無聞。
開門惟見壁間一詩雲:“手提長劍斬渠魁,一箭那知中兩腮,胡馬踐來頭似粉,老鴉啄起骨如柴。
交遊有義空揮淚,弟侄無情不舉哀。
血污遊魂歸不得,幽冥空築望鄉台。
”一時哄然。
人以湯素好怪,而死亦有怪焉。
延綏紀功,兵部郎中楊琚奏“延綏、慶陽二境,東接偏頭關,西至甯夏花馬池,相去二千餘裡。
營堡迂疏,兵備希少,以緻河套達賊屢為邊患。
近有百戶朱長年七十餘,自幼熟遊河套,親與臣言套内地廣田腴,亦有鹽池、海子,葭州等民多出墩外種食。
正統間,有甯夏副總兵黃鑒奏,欲偏頭關、東勝關、黃回西岸,地名一顆樹起,至榆溝、速迷都、六鎮、沙河、海子山、火石腦兒、堿石海子、回回基、紅鹽池、百眼井、甜水井、黃沙溝,至甯夏黑山嘴、馬營等處共立十三城堡、七十三墩台,東西七百餘裡,實與偏頭關、甯夏相接,惟隔一黃河耳。
當時議者以為地土平漫難據己巳之後,總兵官石亨又奏,欲将延綏一路營堡移從直道。
是雖不免暫勞一時軍民之力,實為萬世防邊之長策也。
”上曰:“楊琚所奏移堡防邊甚有證據,其言有理,兵部即會官議處以聞。
” 按曾銑幾于複套,其計蓋不出楊琚之說。
惜乎垂成而殺身也。
兵部奏延安知府王鑒言:“神木、府谷等縣堡以至安邊、定邊等營寨,相去千有餘裡。
撫按分巡等官罕有至者,其邊塞士卒為官旗侵漁虐使,以至衣食不給,戰馬不暇飼牧,器械不得修整,豈能禦虜?乞行撫按分巡等官時常行邊,禁革奸弊。
”诏可。
按王鑒斯言真恫切而有餘悲矣!迩來邊方撫按既不巡行邊堡,而分巡等官又往往參谒撫按,往返動一二千裡歲。
歲月幾何,尚有日力及此哉!令之當事者,宜深體王鑒之言而嚴為之所也。
召大同總兵楊信還京。
李賢等奏:“河套與延綏接境,原非胡虜巢穴,今虜酋毛裡孩居處其中,出沒不常。
古雲,不一勞者不永逸。
今欲安邊,必須大舉而後可。
乞令兵部會官博議進兵搜剿,務在盡絕。
”于是兵書王複等集議,以為大舉搜套,必主将得人。
今鎮守大同總兵楊信舊鎮延綏,穩知地利,宜召還京,面受成算。
其陝西、延甯、甘涼、宣大鎮巡諸官,亦宜敕令整饬兵備,候至期調發。
又信既召還,可以修武伯沈煜代之。
上允所拟。
遂召信還。
敕陝讀西巡撫項忠、太監裴當、總兵楊信協謀征剿河套。
安遠侯教讀戴仲衡上言:“兩軍交戰,生死定于呼吸。
彼摧堅執銳之士奮不顧身,何暇首級之顧,此其功最為上也。
今論功者,反以首級生擒驗功升賞,而當先破敵不為上功,所以士無鬥志。
惟圖幸取首級,往往坐是而敗。
乞稽洪武、永樂間舊例,以當先者為奇功,生擒者次之,斬首者又次之。
”上命仲衡随楊信剿賊,仍命兵部議。
王複奏擒斬者有實可驗,而當先者無迹可憑,不免有濫報之弊。
上是之。
既而仲衡考滿停俸,妻子在京無贍。
命以訓導俸給之。
按仲衡之論是矣;而王複之說亦為有理。
然當先破敵,人所共見,豈盡無憑?要當另作一等,不與首級并論可也。
兵書王複奏:“臣奉命整饬延甯、甘涼邊備,東自黃河岸府谷堡,西止定邊營接甯夏花馬池,東西萦纡二千餘裡,無有屏障,止藉墩台城堡為守備。
舊城堡二十五處,參差不齊,道路不均。
兵馬屯操反居其内,人民耕牧多在其外,遇賊入境,策應無及。
及西南直抵慶陽等處,相離五六百裡,烽火不接;北面沿邊一帶,墩台疏闊,難以了望。
趁今聲應稍甯,先行摘撥軍餘,采辨木植,候春暖土開,并力興工。
府谷堡移出芭州舊城;東村堡移出高漢嶺;響水堡移出黑河山;土門堡移出十頃坪;大兔鹘堡移出響鈴塔;白落城堡移出甑營兒;塞門堡移出務柳莊。
不惟東西對直捷徑,而水草亦各利便。
内高家堡至雙山堡、榆林城、甯塞營、安邊營、定邊營相去隔遠,合于各該交界地名崖寺子、三眼泉、柳樹澗、瓦劄梁,各添哨堡一座,就于鄰近營堡,量摘官軍哨守。
又于安邊營起,每二十裡築墩台一座,通共二十四座,連接慶陽;定邊營起,每二十裡築墩台一座,共十座,接連環縣。
俱于附近官軍量撥守了。
北面沿邊一帶,各添墩台一座,共三十四座。
随其形勢以為溝牆,必須高深足以阻賊。
來路寬大,足以積刍粟、容客兵,庶幾稠密聯絡,而緩急易于策應,可以遙振軍威。
”從之。
舊例,迤北入貢,必由大同路,其宴賞優于他夷。
至是瓦剌太師阿失帖木兒遣使哈三帖木兒等貢銀鼠皮及馬,乃挾朵顔三衛人從喜峰口入。
上命隻以三衛常禮待之。
哈三帖木兒不平,通事谕之,始悟。
乃上番書服罪。
上曰:“虜使既服罪,仍以本等禮待之。
求讨官職者,給以冠帶,惟過分如蟒龍等物不與。
”比辭,禮部奏瓦剌兩月之間進貢二次,又不經由故道。
用詭計以結各虜,由近徑以窺邊方,宜有以破其詐。
遂敕瓦剌曰:“自爾祖脫歡以來,朝貢有常時,道路有定處,朝廷亦待之不疑,無有敗事。
爾宜遵守前人家法,何乃不依時月,既差兀納阿等糾同蔔剌罕衛來朝,未及兩月,又遣哈三帖木兒等同朵顔衛,不依故道,卻從東路來朝。
二衛朝貢自有常例,今糾引而來,甚非所宜。
爾今後當體爾前人所為,每年冬月遣使來朝,不過三四十人,仍由大同舊路進入,則事無猜疑。
朝廷得以專意款待,庶幾永享太平之福。
” 總兵楊信等奏:“虜酋毛裡孩近雖北遁盡,畏迤北強虜,複回河套駐紮。
請更調宣大等處馬隊,與臣等原統官軍計有十萬,以來春三月初旬會合。
克期進兵,并力剿絕,以除邊患。
” 鎮守開原右監丞韋朗坐失機召還,以監丞張鑒代之。
于是遼東屬衛指揮王綸等詣鎮守太監李良保留。
良因奏:“勝敗兵家常事,昔武侯失利街亭,韓琦喪師西夏,自古用人未嘗以一失遽棄。
今綸等保留韋朗,乞令帶罪殺賊。
”兵部覆奏,謂:“街亭、好水川之敗,以馬谡任福違節制,非武侯、韓琦之過也。
朗私役軍人,圍獵誤事,豈得援以為比?宜勿許。
”内批:“朗既為良等保留,仍舊開原守備。
張鑒回李良處監槍,俾各用心禦寇。
” 三年,置宣府遊擊将軍。
選鎮兵精銳者自為營,以遊擊統之。
前此稱遊擊者,所部多京營兵。
至是始選鎮兵,号前鋒雲。
後複增選一營,曰新遊兵,亦置将統之。
初設甯武關,置守備。
巡撫都禦史李侃上言:“甯武北臨雲翔,西帶偏保,虜入要沖,請設關防守。
”從之(後弘治間,都禦史侯恂複奏置守禦所)。
以王玺為偏頭總兵。
玺甚有威名,乃恐長城,起老營丫角墩,接朔州,至老牛灣二百四十裡,号為二邊。
巡撫遼東都禦史張峽,以挾私生事,酷害邊軍,為軍士所奏。
命給事中鄧山、刑部員外郎周正方往按之。
按巡撫之尊,被軍士之訴,雖其不職自取,而體統亦甚喪矣。
往勘之命,不若取回另查。
庶不啟上下淩遲之漸耳。
此亦異事,故記之。
四年,陝西固原土鞑滿四反,據石城。
官軍讨之,尋平。
滿四者,故元平涼萬戶把丹之孫也。
把丹雄長四陲,國初款附,斥平涼、固原餘地俾之耕牧。
入隸版圖,垂百餘年。
生聚日蕃,号滿家營。
有數千人,皆骁雄善騎射,歲以縱獵山野為利。
而滿四其酋豪本名俊。
及是固原守将辔禦失德,虜潛蓄異志,鸠聚隆德、安定内附諸胡種,及迫脅鄰土雜居軍民,而攘其馬驢牛羊财帛。
不旬月衆至數萬。
據石城之險,密援外虜為應。
城距故營數十裡,遂徙為家,伐木結栅,城上蒙生牛革以為固。
四面陡崖深溝,惟東西門入。
道仰跻欹仄,騎不可成列。
近城曰炮架山,日照壁山,高千仞,由葫蘆凹以登焉。
四守之,
沈處士周少被公賞愛,嘗從容請其術。
公笑曰:“子欲試之乎?顧庭中有犬卧焉,因取衣佩一人,發圈加于臂,以指旋而左,犬若被系,輾轉欲絕。
又旋而右,犬安卧如故矣。
又公谪金齒,過某寺,見老僧治果茗遠迎。
公訝問,僧曰:“吾寺有石羊,有異人至則鳴。
宋時一鳴,有蘇相至。
昨夕複鳴,知為異人來,故迎耳。
”又石亨西征旋師,舟次綏陰河中。
天瞑,亨獨扣舷而歌,忽聞一女子溯流啼哭,連呼救人者三。
亨命拯之,絕色也。
女曰:“妾姓桂名芳華,初許同裡尹氏,家貧。
父母逼妾改醮,不從,故捐生耳。
”亨曰:“汝欲歸乎?為我副室乎?”女曰:“願奉箕帚。
”亨納之。
裁剪烹饪俱妙。
亨甚劈幸,凡親愛者辄出見。
于謙時為尚書,至其第。
亨命之出,以誇美于公。
督促相踵,女竟不肯出。
亨怒,欲斬之。
女走入壁中語曰:“妾非世人,實一古桂。
久竊日月精華,故成人類耳。
于公社稷之器,安敢輕詣。
獨不聞武三思愛妾不見狄梁公之事乎?”言罷沓然。
夫于謙、有貞忠邪不同,而同為鬼物所敬,豈非爵與德達尊之驗耶!漫紀異聞石。
虜孛來寇陝西。
總兵安遠侯柳溥禦之,敗績。
禦史劉浚劾溥,溥行賄得釋。
浚谪官。
已而虜大熾,召溥還,奪其太傅。
孛來大舉入寇,自大同威遠西擁衆南行。
邊将高陽伯李文素怯懦,按兵不敢當其鋒。
已而虜衆直抵雁門關、代、朔、忻州一帶,四散搶掠。
炮火徹于京師,人民驚疑,擁入京城,莫能止。
上初謂虜不過掠牛羊去。
李賢曰:“京師宜出軍于紫荊、倒馬二關駐劄。
非欲與之對敵,一則安撫人民,二則使彼知懼,不敢深入久停。
”會兵部奏,欲遣将統京軍赴大同。
上曰:“緩不及事,徒勞人馬,駐關之說可行。
”于是遣都督顔彪屯紫荊,馮宗屯倒馬。
然虜已有所獲,見我軍不動,去而複來。
遂複敕二關之軍赴雁門。
人民恃以不恐,既而虜亦引去。
按魏尚、廉範一太守耳,能以其民起家人田畝拒匈奴。
大同自郭登治備以來,号為雄鎮,騎卒萬二千餘。
而李文不能一當其鋒,文可誅也。
賢能叩榻請兵,而不能正李文之罪,何哉! 甯夏總兵都督張太破虜于東壩。
虜酋孛來寇河西甘、涼、莊浪等處。
總兵仇廉敗績,虜益猖獗,關中震恐。
遣懷甯伯孫镗帥師禦之,以兵部尚書馬昂總督軍務。
時太監曹吉祥在正泰間屢出征,麾下多達官,結以恩惠,收為腹心。
天順初,呼召此輩迎駕,俱升峻秩。
吉祥賣官鬻爵,渎貨無厭。
上初不得已而從之,後不能堪,稍疏抑之。
吉祥辄懷異志,令其侄昭武伯欽糾集所恩,謀為不軌。
會馬昂、孫镗有甘、涼之命,期七月二日早辭朝。
欽與吉祥約乘是日殺昂、镗,因擁兵入宮為亂,吉祥居禁中為内應。
幸而都指揮完者秃亮風聞異謀,時漏下二鼓,詣長安門通镗等潛報于内,直先執吉祥,将禁門嚴閉。
欽不知謀洩,乃詣錦衣衛指揮逮杲宅前,遇杲方出,斬首碎屍。
蓋杲亦吉祥所恩之人,朝廷委任行志嘗緝欽過惡,欽最恨,故先殺之。
然後分布諸惡于各禁門,待開擁入。
欽兄弟四五人俱在東長安門。
李賢四更時到朝房,聞槍馬驚亂,以為出征之軍。
及入房,聞呼尋李學士。
賢方恐,未省何事,即出至門。
見甲士數人,中一人砍賢一刀。
适欽至叱退,謂賢曰:“我父子兄弟盡忠迎駕,今被逮杲潛毀。
”提呆頭示賢曰:“誠為此人激變,不得已也。
”賢曰:“此人生事害人,既除之,即可請命。
”欽曰:“就與我寫本進人。
”即令人挾賢至吏部朝房尚書王翺處,就紙筆寫成。
賢拉翺同行,于門縫投進。
欽見門不開,乃舉火焚燒,複尋尚書馬昂,幸翺等解之。
及天明,欽上馬呼衆,馳往東安門,忽孫繼宗、孫镗襲而圍之,賢乃得脫。
時恭順侯吳瑾、左都禦史寇深各率軍逆擊,俱被殺死。
至晚大雨,官軍圍欽等于其家,盡誅之。
賢即上疏,請急宣旨,協從者罔治,以安反側之心。
是晚吉祥等俱伏誅。
籍欽等家,以賞将士。
餘黨并流嶺南。
追封吳瑾梁國公,谥忠莊;寇深少保,谥莊愍;孫繼宗加太保;孫镗進封懷甯侯;馬昂、王翺、李賢并加太子少保;進完者秃亮為都督;餘将士升賞有差。
京師有賀三老者,欽妻父也。
先是見欽聲勢日盛,絕不與往來。
欽嘗欲為求一官,力辭不可。
及欽敗,凡姻親誅竄殆盡,三老獲免。
按:是時有曰萬祺者,江西南昌人。
少遇異人相之曰:“有仙骨,否亦極貴。
”因留一書與之,乃祿命法也。
于是研精,以蔔公卿貴人。
多奇中。
景泰問,以吏胥辦事吏部,衆奇其術,授鴻胪序班。
及召見,有言辄驗。
賜以白金彩币。
既而景泰不豫,有議召襄藩者,石亨至,問祺。
祺曰:“皇帝在宮,奚事他求,刻期複辟。
”上既複位,召見文華殿。
即日擢驗封主事,累進郎中。
曹欽反執王翺、李賢時,祺在旁。
欽問之,對曰:“公勿負國家,宜以死上謝,則自求多福。
”王、李獲免。
事平,上聞。
召賜宴勞,升太常卿。
陝西管糧通政司參議尹奏賊退河開,供輸困極,請乞罷兵。
議者懼有後驚,難之。
李賢上言:“兵出在外,可暫不可久。
暫則為壯,久則為老。
莫若令彼處官軍日耕且守,調去軍馬俱令回還。
隻留文武官各一員,提督彼處城堡,庶為允當。
”從之。
擢巡撫大同都禦史韓雍為兵部右侍郎。
上谕李賢曰:“須得似韓雍者方可代。
”李賢以山東按察使王越對。
及越至,陛見。
上曰:“越豐姿,是武臣之英邁者。
”遂用之。
複定襄伯郭登爵。
鎮守甘肅,尋召還提督團營。
登事母孝,有文武才,所上章疏皆自為之。
成化元年,置雁門兵備道,以葉盛為兵備副使。
自天順以來,廢鎮守都院。
山西巡撫兼提督,論者以雁門隘地,恐不專,故有是命。
以山西副使理之。
盛首任,振廢補偏,多所裨益。
二年,盛後巡撫兩廣,議事至京,給事中張甯等舉盛堪入内閣。
或讒于李賢,賢沮其進,轉盛巡撫宣府,興宣大營田。
正統間,诏墾荒田。
然塞下尚多棄地,又軍中有願耕者,苦無耕具。
于是都禦史盛請得五百金買牛千餘,摘戍卒不任戰者課之歲耕,收餘糧以為買馬賞功之費。
田既新播,歲複屢登,所省轉輸甚巨。
盛複藉畫疆畝,自記其略曰:凡墾田七千餘頃,歲得米粟七萬四千石有奇,又補馬千八百匹,修屯堡七百所。
禮部言:“迤北酋奏欲朝廷遣使,舊無此例。
宜令通事申谕來使還語其酋,曰爾欲中國遣使往來,洪武年間舊無事例,正統中嘗一遣之,反失和好。
朕遵祖宗之意,不敢有違爾。
每差人朝貢,朝廷如例優賞。
不得别有希冀。
”巡撫延綏都禦史盧祥等言:“營堡兵少,而延安、慶陽府州縣邊民多骁勇,習見胡虜,敢與戰鬥。
若選作土兵,練習調用,必能奮力各護其家。
”兵部覆奏,請敕禦史往會官點選。
于是延安之綏德州、葭州,慶陽之甯州、環縣,皆選民丁之壯者,編成什伍,号為土兵。
每名量免戶租,時得丁壯伍千餘名,委官訓練聽調。
由是土兵盛強,而毛裡孩連年入寇皆退卻矣。
按此士兵之法,不但可行于延綏,若九邊行之,則邊民不困于賦役而心皆内向,無複北走之人。
虜雖欲入,誰為向導?此實久安長治之至計。
竟無有申明此意者。
今雖延綏此法亦就廢弛,而各邊多事,兵力财賦日不暇給矣。
安得如盧祥者當事而力主此議也。
三年,虜大入榆林塞。
殺孤山守将湯胤績。
按胤績,信國公孫也。
徐武公、李文達當國,曲意承奉。
徐則以為狂生,李頗重基文墨。
每自言:“士不脫穎而出,何見其才?使某獨當邊方一面,必有可觀。
”李因薦為參将守邊。
人稱為“湯一面”。
一日,與友人正飲,聞虜人牧馬城下,遂勒兵出,語友曰:“擒此胡來飲。
”不意虜兵大至,湯兵寡無援。
虜直前一箭而斃,人遂傳曰:“湯一箭。
”數月後,口外通州驿天色将瞑,忽有兵官驺從甚盛,來坐中室,令免供具,但索紙筆燈燭,閉戶而寝。
明早驿吏候起,寂然無聞。
開門惟見壁間一詩雲:“手提長劍斬渠魁,一箭那知中兩腮,胡馬踐來頭似粉,老鴉啄起骨如柴。
交遊有義空揮淚,弟侄無情不舉哀。
血污遊魂歸不得,幽冥空築望鄉台。
”一時哄然。
人以湯素好怪,而死亦有怪焉。
延綏紀功,兵部郎中楊琚奏“延綏、慶陽二境,東接偏頭關,西至甯夏花馬池,相去二千餘裡。
營堡迂疏,兵備希少,以緻河套達賊屢為邊患。
近有百戶朱長年七十餘,自幼熟遊河套,親與臣言套内地廣田腴,亦有鹽池、海子,葭州等民多出墩外種食。
正統間,有甯夏副總兵黃鑒奏,欲偏頭關、東勝關、黃回西岸,地名一顆樹起,至榆溝、速迷都、六鎮、沙河、海子山、火石腦兒、堿石海子、回回基、紅鹽池、百眼井、甜水井、黃沙溝,至甯夏黑山嘴、馬營等處共立十三城堡、七十三墩台,東西七百餘裡,實與偏頭關、甯夏相接,惟隔一黃河耳。
當時議者以為地土平漫難據己巳之後,總兵官石亨又奏,欲将延綏一路營堡移從直道。
是雖不免暫勞一時軍民之力,實為萬世防邊之長策也。
”上曰:“楊琚所奏移堡防邊甚有證據,其言有理,兵部即會官議處以聞。
” 按曾銑幾于複套,其計蓋不出楊琚之說。
惜乎垂成而殺身也。
兵部奏延安知府王鑒言:“神木、府谷等縣堡以至安邊、定邊等營寨,相去千有餘裡。
撫按分巡等官罕有至者,其邊塞士卒為官旗侵漁虐使,以至衣食不給,戰馬不暇飼牧,器械不得修整,豈能禦虜?乞行撫按分巡等官時常行邊,禁革奸弊。
”诏可。
按王鑒斯言真恫切而有餘悲矣!迩來邊方撫按既不巡行邊堡,而分巡等官又往往參谒撫按,往返動一二千裡歲。
歲月幾何,尚有日力及此哉!令之當事者,宜深體王鑒之言而嚴為之所也。
召大同總兵楊信還京。
李賢等奏:“河套與延綏接境,原非胡虜巢穴,今虜酋毛裡孩居處其中,出沒不常。
古雲,不一勞者不永逸。
今欲安邊,必須大舉而後可。
乞令兵部會官博議進兵搜剿,務在盡絕。
”于是兵書王複等集議,以為大舉搜套,必主将得人。
今鎮守大同總兵楊信舊鎮延綏,穩知地利,宜召還京,面受成算。
其陝西、延甯、甘涼、宣大鎮巡諸官,亦宜敕令整饬兵備,候至期調發。
又信既召還,可以修武伯沈煜代之。
上允所拟。
遂召信還。
敕陝讀西巡撫項忠、太監裴當、總兵楊信協謀征剿河套。
安遠侯教讀戴仲衡上言:“兩軍交戰,生死定于呼吸。
彼摧堅執銳之士奮不顧身,何暇首級之顧,此其功最為上也。
今論功者,反以首級生擒驗功升賞,而當先破敵不為上功,所以士無鬥志。
惟圖幸取首級,往往坐是而敗。
乞稽洪武、永樂間舊例,以當先者為奇功,生擒者次之,斬首者又次之。
”上命仲衡随楊信剿賊,仍命兵部議。
王複奏擒斬者有實可驗,而當先者無迹可憑,不免有濫報之弊。
上是之。
既而仲衡考滿停俸,妻子在京無贍。
命以訓導俸給之。
按仲衡之論是矣;而王複之說亦為有理。
然當先破敵,人所共見,豈盡無憑?要當另作一等,不與首級并論可也。
兵書王複奏:“臣奉命整饬延甯、甘涼邊備,東自黃河岸府谷堡,西止定邊營接甯夏花馬池,東西萦纡二千餘裡,無有屏障,止藉墩台城堡為守備。
舊城堡二十五處,參差不齊,道路不均。
兵馬屯操反居其内,人民耕牧多在其外,遇賊入境,策應無及。
及西南直抵慶陽等處,相離五六百裡,烽火不接;北面沿邊一帶,墩台疏闊,難以了望。
趁今聲應稍甯,先行摘撥軍餘,采辨木植,候春暖土開,并力興工。
府谷堡移出芭州舊城;東村堡移出高漢嶺;響水堡移出黑河山;土門堡移出十頃坪;大兔鹘堡移出響鈴塔;白落城堡移出甑營兒;塞門堡移出務柳莊。
不惟東西對直捷徑,而水草亦各利便。
内高家堡至雙山堡、榆林城、甯塞營、安邊營、定邊營相去隔遠,合于各該交界地名崖寺子、三眼泉、柳樹澗、瓦劄梁,各添哨堡一座,就于鄰近營堡,量摘官軍哨守。
又于安邊營起,每二十裡築墩台一座,通共二十四座,連接慶陽;定邊營起,每二十裡築墩台一座,共十座,接連環縣。
俱于附近官軍量撥守了。
北面沿邊一帶,各添墩台一座,共三十四座。
随其形勢以為溝牆,必須高深足以阻賊。
來路寬大,足以積刍粟、容客兵,庶幾稠密聯絡,而緩急易于策應,可以遙振軍威。
”從之。
舊例,迤北入貢,必由大同路,其宴賞優于他夷。
至是瓦剌太師阿失帖木兒遣使哈三帖木兒等貢銀鼠皮及馬,乃挾朵顔三衛人從喜峰口入。
上命隻以三衛常禮待之。
哈三帖木兒不平,通事谕之,始悟。
乃上番書服罪。
上曰:“虜使既服罪,仍以本等禮待之。
求讨官職者,給以冠帶,惟過分如蟒龍等物不與。
”比辭,禮部奏瓦剌兩月之間進貢二次,又不經由故道。
用詭計以結各虜,由近徑以窺邊方,宜有以破其詐。
遂敕瓦剌曰:“自爾祖脫歡以來,朝貢有常時,道路有定處,朝廷亦待之不疑,無有敗事。
爾宜遵守前人家法,何乃不依時月,既差兀納阿等糾同蔔剌罕衛來朝,未及兩月,又遣哈三帖木兒等同朵顔衛,不依故道,卻從東路來朝。
二衛朝貢自有常例,今糾引而來,甚非所宜。
爾今後當體爾前人所為,每年冬月遣使來朝,不過三四十人,仍由大同舊路進入,則事無猜疑。
朝廷得以專意款待,庶幾永享太平之福。
” 總兵楊信等奏:“虜酋毛裡孩近雖北遁盡,畏迤北強虜,複回河套駐紮。
請更調宣大等處馬隊,與臣等原統官軍計有十萬,以來春三月初旬會合。
克期進兵,并力剿絕,以除邊患。
” 鎮守開原右監丞韋朗坐失機召還,以監丞張鑒代之。
于是遼東屬衛指揮王綸等詣鎮守太監李良保留。
良因奏:“勝敗兵家常事,昔武侯失利街亭,韓琦喪師西夏,自古用人未嘗以一失遽棄。
今綸等保留韋朗,乞令帶罪殺賊。
”兵部覆奏,謂:“街亭、好水川之敗,以馬谡任福違節制,非武侯、韓琦之過也。
朗私役軍人,圍獵誤事,豈得援以為比?宜勿許。
”内批:“朗既為良等保留,仍舊開原守備。
張鑒回李良處監槍,俾各用心禦寇。
” 三年,置宣府遊擊将軍。
選鎮兵精銳者自為營,以遊擊統之。
前此稱遊擊者,所部多京營兵。
至是始選鎮兵,号前鋒雲。
後複增選一營,曰新遊兵,亦置将統之。
初設甯武關,置守備。
巡撫都禦史李侃上言:“甯武北臨雲翔,西帶偏保,虜入要沖,請設關防守。
”從之(後弘治間,都禦史侯恂複奏置守禦所)。
以王玺為偏頭總兵。
玺甚有威名,乃恐長城,起老營丫角墩,接朔州,至老牛灣二百四十裡,号為二邊。
巡撫遼東都禦史張峽,以挾私生事,酷害邊軍,為軍士所奏。
命給事中鄧山、刑部員外郎周正方往按之。
按巡撫之尊,被軍士之訴,雖其不職自取,而體統亦甚喪矣。
往勘之命,不若取回另查。
庶不啟上下淩遲之漸耳。
此亦異事,故記之。
四年,陝西固原土鞑滿四反,據石城。
官軍讨之,尋平。
滿四者,故元平涼萬戶把丹之孫也。
把丹雄長四陲,國初款附,斥平涼、固原餘地俾之耕牧。
入隸版圖,垂百餘年。
生聚日蕃,号滿家營。
有數千人,皆骁雄善騎射,歲以縱獵山野為利。
而滿四其酋豪本名俊。
及是固原守将辔禦失德,虜潛蓄異志,鸠聚隆德、安定内附諸胡種,及迫脅鄰土雜居軍民,而攘其馬驢牛羊财帛。
不旬月衆至數萬。
據石城之險,密援外虜為應。
城距故營數十裡,遂徙為家,伐木結栅,城上蒙生牛革以為固。
四面陡崖深溝,惟東西門入。
道仰跻欹仄,騎不可成列。
近城曰炮架山,日照壁山,高千仞,由葫蘆凹以登焉。
四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