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鞑靼

關燈
景泰元年正月朔,上皇在虜營寫表祝天行禮。

    也先迎上皇幸其帳,宰馬設宴。

    上皇書至,索大臣來迎。

    命公卿集議。

    廷臣因奏請遣官使北賀節,進冬衣。

    上謂必能識太上者始可行。

    群臣懼,謝罪,檄納原奏,事遂寝。

     先是獨石等八城為虜所據,邊将皆走還京。

    亦有被徵入衛者。

    及虜自居庸關出,京師解嚴,被征者當遣還。

    大臣有奏留邊将守京師者。

    兵科給事中葉盛言:“今日之事,邊關為急。

    往者獨石、馬營不棄,則六師何以陷土木?紫荊、白羊不破,則虜騎何以薄都城?即此而觀,邊關不固,京師雖守不過僅保九門無事而已,其如陵寝何!其如郊社壇址何!其如田野之民荼毒何!宜急遣回邊将,固守宣府居庸為便。

    ”朝廷從之。

    命昌平侯楊洪至宣府行理障塞。

     北虜入朔州,大同守将郭登敗之于栲栳山。

    初,賊入境,登率兵蹑其蹤。

    行七十裡至水頭,日已暮,休兵以觇之。

    夜二鼓,東西沙窩賊營自朔州掠回。

    登召将士問計,或言賊衆我寡,莫若全軍而返。

    登曰:“我軍去城已百裡,若一退避,人馬疲倦,賊以鐵騎來追,難以自全。

    ”即按劍起曰:“敢言退者斬。

    ”于是徑薄賊營。

    天漸明,賊以數百騎迎戰。

    登奮勇先驅,軍後繼,呼聲震山谷。

    登射中二人,手刃一人,遂大破其衆。

    追奔四十餘裡,至栲栳山,斬首虜二百餘,奪回被據人口牛馬弓刀器械以萬計。

    捷聞,賜敕褒美,進封定襄伯,食祿千一百石,與世券。

    登,武定侯子興之諸孫也。

    初以舍人從侍郎金間學。

    先夕金夢一緣虎拜其前,怖寤。

    翊日登往拜之,衣綠。

    金喜留,卒業門下,記誦詞章勝逢掖之流,騎射無不精馭。

    軍行師一祖兵法,廉而尚謀,有古良将風,文武全才,為本朝之冠。

    及己巳之變,登欲自大同率兵勤王,以蠟書馳奏。

    有曰:“忠誠切己,敢忘報國之心,成敗在天,不負為臣之節。

    ”奏至,賊已退,識者壯之。

    及是,果有是捷。

    正統以來為邊将戰功第一。

     叛臣喜甯伏誅。

    甯陰懷二心,上皇深患之。

    時校尉袁彬久被眷倚,甯甚忌,因誘彬出營,舉刀欲殺之。

    上皇急救乃止。

    至是四月,彬與上皇謀将遣甯傳命入京,講好先使軍士高{斌金}導路,密書系{斌金}髀間,令至宣府與帥臣為禽計。

    守備萬全都指揮江福得書,因厚賂{斌金}。

    且與盟曰:“功成歸汝,汝第母洩,姑待益兵至,乃可為也。

    ”随請于參将楊俊。

    俊遣騎兵伏野狐嶺關旁,{斌金}迎甯及所随百餘騎至,福令指揮胡觀、孫素率壯士裡甲執馔,且自出關見之。

    因懇甯下馬,甯難之。

    福再三懇請,乃下馬。

    福又為畏懼狀,請退兵隊,甯揮少卻。

    福目壯士禽之。

    關内兵鼓噪而出,虜騎馳遁,并禽數人以獻。

    也先謀始漸懈。

     按喜甯之禽,士人皆謂出自江福,而本兵故牍率以為楊俊功。

    蓋福會請兵于俊,而俊之氣勢又能掩而有之耳。

    功成,俊受上賞不以及福,而福亦不以自明。

    非得事上之忠保身之哲者,曷足以語此。

     也先遣知樞密院阿剌為書,及參政完者脫歡赍番文赴京講和。

    是時鞑靼政事皆也先專之,其兵最多。

    脫脫不花雖為可汗,兵稍少。

    知院阿剌兵又少。

    衆虜鼎立,外親内忌,其合兵南侵,利多歸也先,而斃則均受。

    及欲和,恥屈意,而陰使阿剌等來言。

    于是禮部會奏議和。

    于謙亦勸答使盡禮,可纾邊患耳。

    乃升都給事中李實為禮部左待郎,羅绮為大理右少卿,充正副使以行。

    敕書既下,惟言報禮,不及迎複。

    實驚訝,詣内閣白之。

    遇太監興安,被诟曰:“爾奉黃紙幹事,他何與焉!”實等遂偕虜使北行。

    時上皇在虜,音問不通者一載。

    也先以下見上皇皆行臣禮,每二日供一羊、七日供一牛為禦膳。

    薦女弟侍寝,上皇不納。

    實、绮往,首至伯顔帖木兒營,見上皇。

    次見也先,與議迎複,也先許之。

     李實詩曰:“萬裡窮荒極遠遊,風涼露冷正高秋。

    山川野宿渾忘險,飲腹腥膻自解愁。

    駝馬連營勞饋饷,犬羊夾道喜歌讴。

    虜酋悔過重朝貢,早奉銮輿複帝州。

     重整衣冠拜上皇,偶聞天語甚凄涼。

    腥膻充腹非天祿,草野為居異帝鄉。

    始信奸臣移國柄,終教胡虜叛天常。

    隻今天使通和好,翠辇南旋省建章。

    ” 實騎還,未入關而脫脫不花亦遣使通好,邀人偕往朝廷,複議遣使迎駕。

    諸人皆憚往,鴻胪寺卿楊善慨然請行曰:“此為臣效命之秋也。

    ”命為左都禦史,往報。

    也先聞其至,密遣一人若接伴者,私來見善問:“向日土墓王師何以不戰而潰?”善語以故,且曰:“汝勇幸而得勝,未見其福也。

    ”因語以嗣君聰明英武,納谏如流,盡集群策,所以勝虜者曆道之。

    其人辭去,潛告也先。

    次日善至其營,也先問往日拘留使臣、克減馬價之故。

    善曰:“汝瓦剌使臣進馬,前者不過三十人,今多至三千餘人。

    我朝各賜織金襲衣,為欲恩享于汝也。

    臨行又加賞宴,可謂拘留之者若是乎?間有在中國為奸為盜,懼其歸而得罪,故亡去耳,豈中國拘留之耶?若馬價之減,亦自有說。

    汝前日以書與中國使臣王喜寄送某官,誤投吳良,遂進之朝。

    後其官俱究,乃結權臣言所進馬非正貢,故減其價。

    又密語汝使臣曰事出吳良,蓋欲汝仇害良也,豈謂汝果中其計乎!”也先曰:“然此事果為小人所構?”善曰:“汝為大将,聽小人之言,忘大明厚恩,擾害我中國,虐殪我人民,上帝好生,汝何好殺,恐得罪于天耳。

    今日和好如前,早出号令,收回番軍,則上天可不發怒降災也。

    ”也先笑曰:“善。

    ”因問:“上皇回時,可再登否?善曰:“天位已定,難再更易。

    ”也先曰:“此堯舜何如?”答曰:“堯禅位于舜,今日上皇傳位于皇帝。

    古今一道也。

    ”伯顔請留善,更遣人往問,須上皇複位則歸之。

    也先曰:“向我邀中國大臣來迎,今至而不與迎,失信在我,不可。

    ”平章昂克問善:“汝來迎駕用何物?”善曰:“苟用物來,是公等貪利,非美名也。

    若徒手迎回,非公等平日有仁義,順天道,何以能然?是古今好男子,他日吾書之史冊,萬世稱述矣。

    ”也先大悅曰:“為我好書之。

    ” 次日,也先宴上皇為餞。

    自彈琵琶,妻妾奉酒。

    善侍立于側。

    也先言于禦前,請善坐,上皇命之。

    對曰:“雖居草野,不敢廢君臣禮。

    ”也先顧羨曰:“中國好禮數。

    ”明日,宴使臣。

    伯顔餞上皇。

    宴使臣如其兄。

    次日駕行,也先率衆酋羅拜而别。

    伯顔領番兵送至野狐嶺,痛哭别去。

    仍令五百騎送還宮。

    道中昂克因獵回,亦追至獻一獐。

     李文達公曰:“此事雖由也先累受國恩,一念之善不可遏,向非使臣負忠義之氣,發于言詞,應對不窮,聳動觀聽,陰折兇頑,開其向善之心,則彼未必不猶豫遲留,要素重利,往複再三,安得一旦慨然無疑以出乘輿于不測之境哉!若宋屢使奉迎徵、欽不得,祗見其辱耳!嗚呼,使臣若此,千載一人而已。

     按上皇回銮,固天命有在,亦人謀之善也。

    當時苟無于少保折沖禦侮,力引社稷為重君為輕之義,主戰不主和,則送駕之日已先堕虜彀中。

    和而不就始戰,戰而不勝則危矣。

    國事已去,安望其回銮也。

    且夫宋二帝之不歸,由于祈請之不已。

    漢太公之得返,由于分羹之一言。

    譬如仇敵,執大家之質而索之贖,大家竟欲弁之,待訟而取,期于訟之必勝,而不期于質之幸還,則仇人知留質無益,不若不待訟而歸之之為恩。

    此也先一隙之明也。

     上皇至懷來,将抵居庸,群臣同禮部議迎複儀注。

    王文忽厲聲曰:“黠虜豈誠直,彼不索金帛,必索土地,有許多事!”衆素畏文,皆相顧無複有言者。

    胡滢獨具儀注送内閣。

    上皇至唐家嶺,遣使回京,诏谕避位。

    百官迎于安定門。

     按建文時,節義之士相踵,視如死歸。

    至正統、景泰間,未五十年也。

    土木之難,未聞皎然死節如所謂南朝李侍郎者,豈亦建文末年摧抑太過,而士氣不無少挫邪!噫,此士氣之所以當培植也。

     工部尚書石璞來督宣大軍務,敕曰:“鎮守以下悉聽節制。

    ”此文臣總督各邊軍務之始,又以都禦史鎮守雁門、偏頭、甯武關,後用山西巡撫兼之。

    蓋度支責之戶曹,贊理歸之巡撫,而複以機宜進退付諸一人,所以置諸将之發蹤,合兩鎮之極權也。

     冬十二月楊洪至宣府。

    上言獨石八城俱宜修複,然須責委任事之臣,專督其事。

    事下會議。

    禮部尚書王甯以為宜且棄置,以俟餘日專力永甯、懷來,以通宣大。

    少保謙抗疏曰:“獨石諸城外為邊境之藩籬,内為京師之屏蔽,不可自委以資仇敵,尺寸進退之極,安危治亂之所系也。

    且當幹戈擾攘之時,尚宜慎守封疆,況于平居無事之際,而可自蹙土地耶!”上意大決。

    乃诏都督董斌提督獨石、馬營、雲州、周鹗、赤城、龍門、長安,領李家莊諸城工役。

     此所謂口外八城堡也。

    失之楊俊而複之于董斌。

    内而肅愍、文壯之執議,外而楊洪、朱謙之圖畫,俱不可誣也。

    今八城為宣府北路,雖稱孤縣,而所以屏蔽鎮城,聲援京國者,實重且大矣。

    於戲!由是而及開平而大甯,固不有深思乎!善哉,少保之言曰,“尺寸進退之機,安危治亂之所系也。

    ” 初,都督孫安久廢。

    薦起之,議授方略。

    令率兵度龍關,且戰且守,以複八城。

    由是八城完固如初。

    三年,有被虜女子回言,在虜營時聞虜議南侵。

    女子,涞水縣人。

    少保謙曰:“是必也先也。

    去歲也先入寇抵涞水,而此女子被虜。

    今言營,也先營也。

    ”乃請命遊擊将軍石彪、雷通屯宣大,且言事如少急,請身至懷來相度方略。

     按先輩慎于極宜,且身請行軍,不恤勞悴如此。

     京營兵來輸宣府饷(十萬石哈腳價),以右佥都禦史李秉參贊宣府軍務,總督邊儲。

    佥都李秉請銀三萬兩買牛給貧乏軍民耕種,秋成,償其價。

    軍民樂業,邊饷充足。

    時北虜以剽掠男婦易米。

    朝議每大口米一石,小口米五鬥。

    虜不從。

    秉曰:“是重物而輕人也。

    每口與米一石。

    ”總兵官以為礙例。

    秉曰:“何忍使我赤子為夷人耶!專擅之咎吾任之,悉如數與之。

    ”後聞,上以秉為是。

     城白陽、常峪、青邊、張家口。

    李秉上議曰:“獨石諸城可以無患。

    白陽、青邊諸處内近宣府,外通沿河十八村,實為要地,宜增築城堡。

    ”總兵官紀廣堅執以為非宜。

    诏責讓廣,從秉議。

    于是悉城。

    秉上言:“尚書石璞總督時,揀選鎮兵分為三撥,以次接戰。

    然分數不明,強弱間置。

    欲行再閱,付其名實,仍為三撥,以備調遣。

    ”上從之。

     按兵莫善于奇正之相生,而莫不善于應援之無繼。

    夫鸷鳥之擊也,必伏其形;蜂虿之螫也,不盡其毒。

    古人因敗以為功,始卻而終勝者,其機皆在此也。

    是故連營七百裡,伏終不行,百萬壓淮淝,一敗塗地。

    何者?勢露于悉陳,力止于一擊也。

    三撥之說,餘于是乎有取焉。

     诏參政葉盛贊理獨石軍務,獨石諸城屢事修複,未見安輯。

    盛乃上興革事宜八條行之,軍民大便。

    盛複請官銀五千兩買牛千餘頭,簡戍卒不任戰者,俾事耕稼,歲課餘糧于官。

    凡立社學以教子弟,置醫藥以濟疾病,立義冢以葬死亡,設暖鋪以便行旅,均蔬圃以給将士,皆于餘糧取給,制度品式纖悉具備。

    由是獨石雖懸遠,屹然巨鎮矣。

     按充是以為開平謀,亦何不可?是故陽武之見,武人也。

     又按宣府督饷自主事王良之後,繼者率不得人。

    後雖遣重臣,亦不能為邊人信服如良,至是,衆議舉盛來督軍饷,盛來而鎮始鎮也。

     置分守大同西路參将駐平虜城,屬以平虜、朔州、二坪三城。

    秋七月,谪罪人來實獨石。

    少保謙議發罪囚充軍者于獨石諸城。

    逃者覺察之。

    并罪居庸紫荊提督官。

     四年,北虜也先弑其主脫脫不花,并其部落。

    遣使入貢。

    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

    朝廷欲答诏而疑所以稱之者,命群臣議。

    禮部郎中章綸言:“可汗乃夷狄極尊之号,今以稱也先則非宜。

    若止稱太師,恐虜酋慚忿。

    宜因其部落舊号稱為瓦剌王,庶幾得體。

    ”從之。

     募罪人來宣大輸粟雜,犯死罪二十石三,流徒三年十六石,餘遞減有差。

    召大同總兵定襄伯郭登還朝。

    先是登上疏曰:“往者承平日久,人心驕逸,官無廉恥,惟肆貪婪,釀成污濁之風,緻有夷狄之禍。

    ”又曰:“虜勢雖雲請和,變态豈能預度,倘或渝盟,則大同一鎮首先受敵。

    及今無事之時,若不早為措置,一旦賊至,又似前日手足無措。

    中國受侮已深,邊事豈容再壞。

    ”正欲大興屯田,以病召還(後天順中,以前在大同對虜言中國已有主,谪居甘州,革伯爵)。

    募罪人輸通倉粟,至宣府赤城。

    又募宣府罪人輸隆慶倉粟至龍門。

     兵部侍郎王偉往宣大稽軍饷。

    偉為少保謙所知,以禦史遷兵部職方司郎中,一時奏牍多所草定。

    謙引使佐已,至是擢侍郎,出視軍饷。

    偉察訪夷情,審度形勢。

    密具方略付謙所托,時議重之。

     冬十月,北虜入貢。

    少保謙曰:“今次入貢,既由甘肅、大同,複由宣府、獨石而來,則是各處道途俱有虜通,伺門窺隙,可慮為甚。

    請行邊将饬備。

    ” 按嘗反覆景泰之事,而知少保公之烈也。

    止議以排紛,虛已以應變,審問以謹微,三者定而國勢尊。

    虜情得,中興之基固矣,夫禍莫大于主出國危。

    自金人以和愚宋,數百年來,賢智浼首無能自奮。

    己巳之變,公獨排和主兵,罷遷置守,劾失律以警人心,倡死節以伸大議。

    故當時中官邊将一言及和,則抗章論之,乞正刑書。

    外為有君之辭,内寓不和之間,是故正議一申而義徒之氣凜然也。

    及夫乘輿既反,虜使來廷納馬,奏章一切不拒,雖邊塵之警日奏于耳,而缯币錫予聊不少靳,豈不以兵交使存,臨機用間,彼狡黠之紛紛,固不足弛我之備守,是故虛已以待而虜之情僞昭然也。

    乃若察虜口之言,策也先之南下,因分貢之迹,慮窺伺之有謀,公豈一日而忘懷哉!論者謂者公志切于圖存而心懈于返跸,勇奮于接戰而智短于纡謀,可謂以形似論也。

     叛賊小田伏誅。

    田,邊人降虜也。

    先信用之,視喜甯侍郎。

    偉既至邊,受少保謙密計圖之。

    至是田随虜入貢,偉親至陽和城納之。

    因其行獨後,伏勇士于道執斬之。

    绐曰:“彼思其親亡去。

    ”虜不疑。

    邊擾大息。

     五年,置協守宣府副總兵官,分守宣府北路參将。

    初,諸将列銜不一,印者稱總兵官,亦有稱副總兵者,北路初稱鎮守。

    景泰間,稱提督,至是始定。

    宣府自鎮守總兵官外,置副總兵一員,統奇兵,稱協守。

    北路置參将一員,稱分守,駐獨石,屬以口外八城堡。

    北路後增屬滴水崖、青泉、鎮安、鎮甯、金家莊、牧馬諸堡。

    置分守宣大布政司,歲差山西布政司參議各一員分守,後專除。

    诏雁門、偏甯三關番休戍卒。

    正統末,邊塞多事。

    雁門戍至萬九千人,皆振武衛民及大康民壯,長役不休,時以為苦。

    鎮守都禦吏朱鑒請分番,不許。

    至是虜寇稍甯,少保謙乃上啟,宜聽其更,從之。

     虜雖和,謙慮其未革心,益為安内攘處之策。

    永樂以來,安置降胡于河間東昌境内,生聚蕃息,驕縱莫馴。

    正統初,吏部主事李賢建議比留五胡,欲國家銷此積久難除之患。

    不從。

    及也先入關,果有欲乘機騷動者。

    謙因南征苗寇,舉其有位号者以随。

    事平,遂奏留其地。

    都督楊俊議奏悉調撥内外軍馬出塞征虜。

    謙謂如此則京師各邊一切空虛,若犬羊聞之,以重兵迎截我軍,牽制分兵,從間道剽掠,所在城池何以禦之。

    進退之間,兩有所礙,此豈全勝之道。

    上疏阻其議。

     三年,也先遣人來獻捷。

    初,也先強盛,欲為可汗。

    辄又劫普化。

    普化,正室,也先姊也,有子不得為太子,而以他妻子為太子,也先谏之不從,顧攻也先。

    也先不得已與戰,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