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鞑靼
關燈
小
中
大
永樂元年,棄興和。
洪武末,調大興衛左所來守興和,是為興和所,至是以興和無援,置移宣府鎮城。
或問興和之所以棄。
曰:“餘聞之土人雲,國初有新興伯譚某者,鎮守興和。
嘗出獵,守備王渙候之郊,中酒,為伏虜所縛。
因脅其從人乘昏呼門。
守者不察,納之,城遂陷。
今考成祖北征,每駐興和,而所卒不複,豈以其孤絕難守,鑒渙事邪?然自是遂失興和矣。
” 上遣使谕鞑靼可汗鬼力赤(繼坤貼木兒立者)曰:“元運既衰,皇考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撫有天下。
朕太祖嫡子,奉藩于燕。
恭承天眷,入繼大統,嘉興萬邦,同臻安樂。
比聞北地推奉可汗正位,特差指揮朵兒恍惚等赍織金文绮四端,往緻朕意。
今天下大定,薄海内外皆來朝貢。
可汗能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使邊城烽堠無警,彼此熙然共享太平之福,豈不美哉!”并遣敕賜虜太師右丞相馬哈兒暨太傅左丞相也孫台、太保樞密知院阿魯台等。
谕以遣使往來之意。
虜寇遼東三萬衛,遼東都指揮沈永匿不以聞。
上以欺蔽誅之。
命兵部榜谕天下鎮戌武臣,凡有盜賊及虜寇聲息不奏者,罪如之(國初治邊臣欺蔽,其法甚嚴如此)。
谕甯夏總兵官都督何福等曰:“甯夏多屯所,虜卒至時,恐各屯先受掠,可于四五屯内擇一屯有水草者,四圍浚濠,廣一丈五尺,深如廣之半,築土城高二丈,開八門以便出入。
旁近四五屯,辎重糧草皆聚于内。
無事則各居本屯耕牧,有警則驅牛羊入城固守,以待援兵至,則寇無所掠。
其攻取戰守之策,爾輩其深思之。
”(此即堅壁清野之策。
近日邊鄉屯聚皆當遵此。
) 禦史有言:“甘肅總兵官宗晟擅竊威權,事多專制。
”上谕侍臣曰:“任人不專則不能成功。
況大将受邊寄,豈可盡拘文法。
今當明與晟言,使之釋疑。
”敕晟曰:“前者禦史言卿專擅,此言官欲舉其職。
夫為将不專則功不立。
朕既付卿以阃外之寄,事有便宜,即行而後聞。
自古明君任将率用此道,忠臣事君亦在推誠。
朕知卿有素,委以重任。
彼雖有言,卿勿置意,亻且盡心邊務,以副朕懷。
” 陳瑛等劾奏驸馬都尉梅殷畜養亡命,出入其家者八十餘人。
又私匿鞑靼人,又與女秀才劉氏造為邪謀,乞正其罪。
上曰:“梅殷朕自處之。
”因命戶部考定公、侯、驸馬、伯應得儀仗戶及從人數以聞。
命錦衣衛執殷所匿鞑靼人送遼東,後殷被盜所殺。
甘肅總兵官宋晟奏以急乏邊儲,乞不為常例,五分官民,令于甘肅衛倉中納淮浙鹽,庶邊儲易充。
從之。
上以天下屯田積谷甯夏最多,皆總兵何福勤于用心所緻。
又以福請更定屯田賞罰,為經久之計,降敕獎谕之。
遣書谕趙王高燧曰:“朕居北京二十餘年,每有邊報,但令謹守地方,未嘗遣人輕出。
昔中山武甯王,開國元勳,亦惟嚴守邊境,防慎出入,故無敗失。
凡遇警急,但令嚴固守備,勿輕出兵。
” 遣忽都帖木兒答剌罕赍敕谕鬼力赤部下阿魯台曰:“曩者醜間回言,爾聰明識天命,有歸誠之心。
近忽都貼木兒至又言,爾母子同心。
自古名世之臣,懷先見之明者,能審時宜識去就。
如王陵、陳平去楚歸漢;尉遲敬德、李靖舍隋歸唐;曹彬、潘美安身事宋。
此數人者皆知天命去留之幾,是以功成名遂,福及子孫。
況爾明達不下古人,既知天命所在,則當決之趨吉避兇,就安去危,在此一舉。
他日進退兩難,雖悔莫追。
爾宜審之!”仍賜阿魯台織金文绮二端。
改北平行都司棣後軍都督府徒于保定。
命郡王高煦往開平操備。
後太白出昴北,遺書谕高煦曰:“仰觀乾象,當知所省。
占書雲,金星出昴北,北軍勝;金星出昴南,南軍勝。
今欽天監奏金星出昴北,而我軍在南,宜益加慎,不可忽略。
” 按太祖因天廚入紫微而有邊寇之敕;成祖因金星出昴北而有加慎之谕。
蓋二祖之備胡,每以天象為占。
其留意周密如此。
今之邊将其果有知天文者乎?宜其制勝之不如昔也!然成祖之命高煦往開平操備,亦因其前在燕有功,故重委之耳。
而不虞高煦乃因有奪嫡之志也。
二年,移萬全右衛于德勝口。
三年,置鎮守總兵官佩鎮朔将軍印。
駐宣府,專總兵事。
于是宣府稱鎮。
六年,置巡撫大同都禦史史仲成始任。
故元宗室本雅失裡。
初,虜主坤貼木兒被弑。
鬼力赤立,以非元裔,部下叛殺之。
阿魯台為太師代領其衆,至是迎立本雅失裡。
瓦剌三酋馬哈木等不附,與阿魯台相仇殺。
乃皆來貢。
诏封馬哈木為順甯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秃孛羅為安樂王。
後馬哈木死,命其子脫觀襲封順甯王。
七年,遣給事中郭骥赍書谕虜主本雅失裡通好,為所殺。
置鎮守大同總兵官佩征西前将軍印駐大同、江陰侯吳高始任,于是大同稱鎮。
命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将軍;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将軍;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将。
率師征本雅失理。
甘肅總兵何福奏鞑靼脫脫蔔花等各率所部來歸,今止于亦集乃。
上遣楊榮赍敕谕福曰:“脫脫蔔花等既來而止于亦集乃,遲回日久,或緻生變。
爾可與楊榮計度從長行事。
須斟酌權宜,處之務在得當。
” 八月,丘福等率将校千餘人至胪朐河,獲虜一人。
福飲勞而詢之。
言:“本雅失裡知大兵至,惶懼欲北遁,去此可三十餘裡。
”福喜曰:“當疾馳禽之。
”是時官軍未集。
諸将皆曰:“恐虜遣此人誘我。
且駐兵候諸軍俱至而後擊之,毋堕虜計。
”福不從。
令所獲者為響道,率衆直薄虜營。
每戰虜辄佯敗引去,福銳意乘之。
李遠曰:“孤軍深入,虜故示弱诒我,進必不利;莫若結營自固,以待我軍畢至。
”王聰亦力言不可。
福皆不從。
謀遣火真使虜營假言求和,自率騎繼之。
火真猶豫未決。
福厲聲曰:“不從命者斬。
”乃先馳馬麾士卒行,控馬者皆泣下。
諸将不得已與之俱行。
虜衆奄至,李遠、王聰率五百騎突虜陣。
聰戰死;遠馬蹶被執,罵不絕口而死。
福與火真、王忠為虜所執,俱死之。
九月,遣書谕皇太子曰:“比遣丘福等率兵北征,皆沒于虜。
辱國如此,若不再舉殄滅之,邊禍未已。
來春決意親征,凡國家之事爾當慎重,不可忽也。
”(時太子留守南京。
) 上親征虜酋本雅失裡。
诏告天下,命湖廣楊榮、金幼孜扈從。
命夏原吉輔皇長孫留守北京。
車駕發北京。
三月,駐跸鳴銮戍。
瓦剌順甯王馬哈木遣使貢馬,謝恩。
賜彩币襲衣。
上大閱誓師,次淩霄峰,登絕頂。
望漠北顧胡廣等曰:“元盛時,此皆民居。
今萬裡蕭條,尚敢倔強,果何所恃哉!”進至清水源,其地水皆鹹苦,不可飲。
人馬皆渴,忽有清泉湧出。
上命取嘗之,人馬給足,賜名神應泉。
進次玄石坡。
制銘勒于立馬峰之石。
銘曰:“惟日月明,惟天地壽。
玄石勒銘,與之悠久。
”進至幹難河,元太祖始興之地也。
本雅失裡率衆拒戰,一鼓敗之。
本雅失裡棄辎重牲畜遁去。
下令班師,至靖虜鎮,阿魯台複來戰。
上親率鐵騎敗之。
次擒胡山。
勒銘曰:“瀚海為镡,天山為锷,一掃胡塵,永清沙漠。
”又次清流泉。
勒銘曰:“于铄六師,用殲醜虜;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上在軍中,每日暮,中官請進膳。
上曰:“軍士未食,朕何忍先飽乎!”次開平,宴勞諸将士。
上曰:“朕久素食,非乏肉也,但在塞外念士率艱苦,豈能甘味,故甯已之。
”車駕至北京,何福懼罪自殺。
按婦《北征錄》曰:“六月九日發飛雲壑,虜列陣以待。
上敕諸将嚴行陣。
虜僞乞降,上命敢招降敕授之。
俄而左哨接戰,至為龍口虜擁衆犯禦營。
都督譚廣以神機營兵直沖其陣,敗之。
追奔十餘裡。
上親逐虜于山谷間,複大敗之。
虜葉辎重彌望,牛羊狗馬遍滿山谷。
廣,骁将也。
每用為前鋒。
此北伐之初駕也。
此時虜尚能師,所謂列陣詐降是已。
九年,阿魯台遣使來納款,且請谕女直、吐蕃諸部屬其約束。
上問黃淮。
淮曰:“虜使各心則易制,若并為一則難圖。
此實其奸謀,不可聽。
”乃诏卻之。
敕阿魯台無以丘福事懷慮。
漢呼韓邪、唐阿史那社爾受享顯爵,福及子孫,爾宜效焉。
特賜爾母子金币。
谕意瓦剌三酋共廢本雅失裡而立答裡巴。
貢使亦不至。
十二年,議親征瓦剌。
命安遠侯柳升将中軍,武安侯鄭亨、甯陽侯陳懋領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清領左右掖,都督劉江、朱榮等為前鋒。
三月,設隆慶州,并永安縣隸北京行部。
隆慶,古缙雲氏所都之地。
金置缙山縣;元仁宗生于縣東,改為隆慶州。
國初移其民入關内,州遂廢。
至是以其路當要沖,土宜稼穑,改為隆慶州。
又設永甯縣棣焉,以有罪當遷谪者實之。
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行。
上謂侍臣曰:“朕長孫上聰明英睿,勇智過人。
今令躬曆行陣,知用兵之法。
且見将士勞苦,征伐不易。
”又謂胡廣等曰:“每日營中閑暇,爾即與講說經史,文事武備不可偏廢。
”車駕至撒裡怯兒之地,虜酋答裡巴及馬哈木三酋率衆逆戰。
上麾柳升等發神機铳炮,斃賊數百人。
親率鐵騎擊之,虜大敗。
殺其王子十餘人,斬虜首數十級,餘衆敗走。
上還帳中,皇太孫入見,叩首稱賀。
上曰:“此虜尚未還,夜中尤須慎防。
遲明追撲之,必盡殲乃已。
”太孫對曰:“天威所加,虜衆破膽矣。
請不須窮追,宜及時班師。
”從之班師。
駐跸三峰山之西南。
阿魯台遣所部都督來朝。
命中官王安赍敕往勞之,賜米百石、驢羊各百頭。
馬哈木亦遣使貢馬謝罪。
敕甯夏鎮守陳懋曰:“瓦敕使者言馬哈木慮阿魯台與中國和好,将為已害,拟今冬襲之。
斯言雖未可信,然吾邊境須有備無患。
大抵禦寇之法,勿輕與戰。
但堅壁清野,此最上策也。
”敕大同、開平、遼東守将皆如之。
按《北征錄》曰:“六月七日,發倉崖峽,次急蘭忽失溫。
虜酋答裡巴同馬哈木、太平、把秃孛
洪武末,調大興衛左所來守興和,是為興和所,至是以興和無援,置移宣府鎮城。
或問興和之所以棄。
曰:“餘聞之土人雲,國初有新興伯譚某者,鎮守興和。
嘗出獵,守備王渙候之郊,中酒,為伏虜所縛。
因脅其從人乘昏呼門。
守者不察,納之,城遂陷。
今考成祖北征,每駐興和,而所卒不複,豈以其孤絕難守,鑒渙事邪?然自是遂失興和矣。
” 上遣使谕鞑靼可汗鬼力赤(繼坤貼木兒立者)曰:“元運既衰,皇考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撫有天下。
朕太祖嫡子,奉藩于燕。
恭承天眷,入繼大統,嘉興萬邦,同臻安樂。
比聞北地推奉可汗正位,特差指揮朵兒恍惚等赍織金文绮四端,往緻朕意。
今天下大定,薄海内外皆來朝貢。
可汗能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使邊城烽堠無警,彼此熙然共享太平之福,豈不美哉!”并遣敕賜虜太師右丞相馬哈兒暨太傅左丞相也孫台、太保樞密知院阿魯台等。
谕以遣使往來之意。
虜寇遼東三萬衛,遼東都指揮沈永匿不以聞。
上以欺蔽誅之。
命兵部榜谕天下鎮戌武臣,凡有盜賊及虜寇聲息不奏者,罪如之(國初治邊臣欺蔽,其法甚嚴如此)。
谕甯夏總兵官都督何福等曰:“甯夏多屯所,虜卒至時,恐各屯先受掠,可于四五屯内擇一屯有水草者,四圍浚濠,廣一丈五尺,深如廣之半,築土城高二丈,開八門以便出入。
旁近四五屯,辎重糧草皆聚于内。
無事則各居本屯耕牧,有警則驅牛羊入城固守,以待援兵至,則寇無所掠。
其攻取戰守之策,爾輩其深思之。
”(此即堅壁清野之策。
近日邊鄉屯聚皆當遵此。
) 禦史有言:“甘肅總兵官宗晟擅竊威權,事多專制。
”上谕侍臣曰:“任人不專則不能成功。
況大将受邊寄,豈可盡拘文法。
今當明與晟言,使之釋疑。
”敕晟曰:“前者禦史言卿專擅,此言官欲舉其職。
夫為将不專則功不立。
朕既付卿以阃外之寄,事有便宜,即行而後聞。
自古明君任将率用此道,忠臣事君亦在推誠。
朕知卿有素,委以重任。
彼雖有言,卿勿置意,亻且盡心邊務,以副朕懷。
” 陳瑛等劾奏驸馬都尉梅殷畜養亡命,出入其家者八十餘人。
又私匿鞑靼人,又與女秀才劉氏造為邪謀,乞正其罪。
上曰:“梅殷朕自處之。
”因命戶部考定公、侯、驸馬、伯應得儀仗戶及從人數以聞。
命錦衣衛執殷所匿鞑靼人送遼東,後殷被盜所殺。
甘肅總兵官宋晟奏以急乏邊儲,乞不為常例,五分官民,令于甘肅衛倉中納淮浙鹽,庶邊儲易充。
從之。
上以天下屯田積谷甯夏最多,皆總兵何福勤于用心所緻。
又以福請更定屯田賞罰,為經久之計,降敕獎谕之。
遣書谕趙王高燧曰:“朕居北京二十餘年,每有邊報,但令謹守地方,未嘗遣人輕出。
昔中山武甯王,開國元勳,亦惟嚴守邊境,防慎出入,故無敗失。
凡遇警急,但令嚴固守備,勿輕出兵。
” 遣忽都帖木兒答剌罕赍敕谕鬼力赤部下阿魯台曰:“曩者醜間回言,爾聰明識天命,有歸誠之心。
近忽都貼木兒至又言,爾母子同心。
自古名世之臣,懷先見之明者,能審時宜識去就。
如王陵、陳平去楚歸漢;尉遲敬德、李靖舍隋歸唐;曹彬、潘美安身事宋。
此數人者皆知天命去留之幾,是以功成名遂,福及子孫。
況爾明達不下古人,既知天命所在,則當決之趨吉避兇,就安去危,在此一舉。
他日進退兩難,雖悔莫追。
爾宜審之!”仍賜阿魯台織金文绮二端。
改北平行都司棣後軍都督府徒于保定。
命郡王高煦往開平操備。
後太白出昴北,遺書谕高煦曰:“仰觀乾象,當知所省。
占書雲,金星出昴北,北軍勝;金星出昴南,南軍勝。
今欽天監奏金星出昴北,而我軍在南,宜益加慎,不可忽略。
” 按太祖因天廚入紫微而有邊寇之敕;成祖因金星出昴北而有加慎之谕。
蓋二祖之備胡,每以天象為占。
其留意周密如此。
今之邊将其果有知天文者乎?宜其制勝之不如昔也!然成祖之命高煦往開平操備,亦因其前在燕有功,故重委之耳。
而不虞高煦乃因有奪嫡之志也。
二年,移萬全右衛于德勝口。
三年,置鎮守總兵官佩鎮朔将軍印。
駐宣府,專總兵事。
于是宣府稱鎮。
六年,置巡撫大同都禦史史仲成始任。
故元宗室本雅失裡。
初,虜主坤貼木兒被弑。
鬼力赤立,以非元裔,部下叛殺之。
阿魯台為太師代領其衆,至是迎立本雅失裡。
瓦剌三酋馬哈木等不附,與阿魯台相仇殺。
乃皆來貢。
诏封馬哈木為順甯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秃孛羅為安樂王。
後馬哈木死,命其子脫觀襲封順甯王。
七年,遣給事中郭骥赍書谕虜主本雅失裡通好,為所殺。
置鎮守大同總兵官佩征西前将軍印駐大同、江陰侯吳高始任,于是大同稱鎮。
命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将軍;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将軍;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将。
率師征本雅失理。
甘肅總兵何福奏鞑靼脫脫蔔花等各率所部來歸,今止于亦集乃。
上遣楊榮赍敕谕福曰:“脫脫蔔花等既來而止于亦集乃,遲回日久,或緻生變。
爾可與楊榮計度從長行事。
須斟酌權宜,處之務在得當。
” 八月,丘福等率将校千餘人至胪朐河,獲虜一人。
福飲勞而詢之。
言:“本雅失裡知大兵至,惶懼欲北遁,去此可三十餘裡。
”福喜曰:“當疾馳禽之。
”是時官軍未集。
諸将皆曰:“恐虜遣此人誘我。
且駐兵候諸軍俱至而後擊之,毋堕虜計。
”福不從。
令所獲者為響道,率衆直薄虜營。
每戰虜辄佯敗引去,福銳意乘之。
李遠曰:“孤軍深入,虜故示弱诒我,進必不利;莫若結營自固,以待我軍畢至。
”王聰亦力言不可。
福皆不從。
謀遣火真使虜營假言求和,自率騎繼之。
火真猶豫未決。
福厲聲曰:“不從命者斬。
”乃先馳馬麾士卒行,控馬者皆泣下。
諸将不得已與之俱行。
虜衆奄至,李遠、王聰率五百騎突虜陣。
聰戰死;遠馬蹶被執,罵不絕口而死。
福與火真、王忠為虜所執,俱死之。
九月,遣書谕皇太子曰:“比遣丘福等率兵北征,皆沒于虜。
辱國如此,若不再舉殄滅之,邊禍未已。
來春決意親征,凡國家之事爾當慎重,不可忽也。
”(時太子留守南京。
) 上親征虜酋本雅失裡。
诏告天下,命湖廣楊榮、金幼孜扈從。
命夏原吉輔皇長孫留守北京。
車駕發北京。
三月,駐跸鳴銮戍。
瓦剌順甯王馬哈木遣使貢馬,謝恩。
賜彩币襲衣。
上大閱誓師,次淩霄峰,登絕頂。
望漠北顧胡廣等曰:“元盛時,此皆民居。
今萬裡蕭條,尚敢倔強,果何所恃哉!”進至清水源,其地水皆鹹苦,不可飲。
人馬皆渴,忽有清泉湧出。
上命取嘗之,人馬給足,賜名神應泉。
進次玄石坡。
制銘勒于立馬峰之石。
銘曰:“惟日月明,惟天地壽。
玄石勒銘,與之悠久。
”進至幹難河,元太祖始興之地也。
本雅失裡率衆拒戰,一鼓敗之。
本雅失裡棄辎重牲畜遁去。
下令班師,至靖虜鎮,阿魯台複來戰。
上親率鐵騎敗之。
次擒胡山。
勒銘曰:“瀚海為镡,天山為锷,一掃胡塵,永清沙漠。
”又次清流泉。
勒銘曰:“于铄六師,用殲醜虜;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上在軍中,每日暮,中官請進膳。
上曰:“軍士未食,朕何忍先飽乎!”次開平,宴勞諸将士。
上曰:“朕久素食,非乏肉也,但在塞外念士率艱苦,豈能甘味,故甯已之。
”車駕至北京,何福懼罪自殺。
按婦《北征錄》曰:“六月九日發飛雲壑,虜列陣以待。
上敕諸将嚴行陣。
虜僞乞降,上命敢招降敕授之。
俄而左哨接戰,至為龍口虜擁衆犯禦營。
都督譚廣以神機營兵直沖其陣,敗之。
追奔十餘裡。
上親逐虜于山谷間,複大敗之。
虜葉辎重彌望,牛羊狗馬遍滿山谷。
廣,骁将也。
每用為前鋒。
此北伐之初駕也。
此時虜尚能師,所謂列陣詐降是已。
九年,阿魯台遣使來納款,且請谕女直、吐蕃諸部屬其約束。
上問黃淮。
淮曰:“虜使各心則易制,若并為一則難圖。
此實其奸謀,不可聽。
”乃诏卻之。
敕阿魯台無以丘福事懷慮。
漢呼韓邪、唐阿史那社爾受享顯爵,福及子孫,爾宜效焉。
特賜爾母子金币。
谕意瓦剌三酋共廢本雅失裡而立答裡巴。
貢使亦不至。
十二年,議親征瓦剌。
命安遠侯柳升将中軍,武安侯鄭亨、甯陽侯陳懋領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清領左右掖,都督劉江、朱榮等為前鋒。
三月,設隆慶州,并永安縣隸北京行部。
隆慶,古缙雲氏所都之地。
金置缙山縣;元仁宗生于縣東,改為隆慶州。
國初移其民入關内,州遂廢。
至是以其路當要沖,土宜稼穑,改為隆慶州。
又設永甯縣棣焉,以有罪當遷谪者實之。
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行。
上謂侍臣曰:“朕長孫上聰明英睿,勇智過人。
今令躬曆行陣,知用兵之法。
且見将士勞苦,征伐不易。
”又謂胡廣等曰:“每日營中閑暇,爾即與講說經史,文事武備不可偏廢。
”車駕至撒裡怯兒之地,虜酋答裡巴及馬哈木三酋率衆逆戰。
上麾柳升等發神機铳炮,斃賊數百人。
親率鐵騎擊之,虜大敗。
殺其王子十餘人,斬虜首數十級,餘衆敗走。
上還帳中,皇太孫入見,叩首稱賀。
上曰:“此虜尚未還,夜中尤須慎防。
遲明追撲之,必盡殲乃已。
”太孫對曰:“天威所加,虜衆破膽矣。
請不須窮追,宜及時班師。
”從之班師。
駐跸三峰山之西南。
阿魯台遣所部都督來朝。
命中官王安赍敕往勞之,賜米百石、驢羊各百頭。
馬哈木亦遣使貢馬謝罪。
敕甯夏鎮守陳懋曰:“瓦敕使者言馬哈木慮阿魯台與中國和好,将為已害,拟今冬襲之。
斯言雖未可信,然吾邊境須有備無患。
大抵禦寇之法,勿輕與戰。
但堅壁清野,此最上策也。
”敕大同、開平、遼東守将皆如之。
按《北征錄》曰:“六月七日,發倉崖峽,次急蘭忽失溫。
虜酋答裡巴同馬哈木、太平、把秃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