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鞑靼
關燈
小
中
大
羅掃境來戰,四集高山,可三萬餘。
上躬環甲胄,師官軍精銳者擊之,諸軍繼進,火铳四發。
寇潰棄馬走,奔集山巅。
将暮,複命精銳前突,繼以火铳。
虜大敗,号恸宵遁。
遂名其地曰殺胡鎮。
十一日,出峽。
餘虜複聚峽口,諸軍仍以火铳擊走之。
十七日,阿魯台遣頭目數十人谒軍門朝見,賜勞回沙城,即元中都。
此北伐之再駕也。
蓋此時虜尚能陣,所謂四集山巅是也。
聞之土人,是役也,我兵每以火铳取勝,由此中國益重神器雲。
駕次黑山峪。
敕太孫以班師告天地宗廟社稷,遂頒诏天下。
秋七月,駐跸宣府,至沙河。
皇太子遣兵部尚書金忠、指揮使楊義奉表迎銮。
迎使來緩,且奏書失辭。
曰:“此輔導者之不職。
”遂征黃淮等。
淮先至下獄。
後二日,楊士奇及司經局正字金問至。
上曰:“士奇姑宥之,朕未嘗識金問,何以得侍東宮?”命法司鞠之。
已而親召士奇,問東宮事。
士奇叩首言:“殿下孝敬誠至,凡所稽違,皆臣等之罪。
”上悅而罷。
于是行在部院諸司交章奏士奇罪不宜獨宥,乃下錦衣衛系之。
未幾特宥複職。
上至北京,禦奉天殿受賀。
大宴群臣及從征将士,诏禮部議功賞。
二十年,阿魯台數寇邊。
時議北伐,廷臣方賓等以為宜先養民,賓複言糧儲不支,遂召問。
戶部尚書夏原吉對曰:“僅及将士之費,不足以供大軍。
”即命原吉至開平稽視軍饷。
至則具奏與賓同。
且言聖體多疾,不宜出塞。
上怒,急召原吉還。
賓懼自殺。
原吉系内官監,籍其家。
大理寺丞鄒師顔嘗署戶部,并系之。
命英國公張輔等同六部官議北征饋運。
先是阿魯台為瓦敕馬哈木等所敗,窮蹙日甚。
以其部落奔竄而南,奉表稱臣,貢駝馬。
上曰:“虜性黠詐,勢窮來歸,非其本心。
然天地之仁,發育而已,豈有所擇哉!”遂納貢使。
诏封阿魯台為和甯王,母妻皆為夫人,賜金帛,俾仍居漠北。
阿魯台感恩,遣其子來朝,貢馬。
數年,生聚蕃富,複萌兇悖,其貢使歸往往就途劫掠。
朝使至彼或恣慢侮拘留之,至是大寇興和。
守禦都指揮王祥戰沒,親征之議遂決。
告于天地宗廟社稷,遣官祭旗纛、太歲風雲雷雨等神,及祭居庸山川。
辛巳,駐跸雞鳴山。
虜聞親征,遂夜遁。
諸将請急追之。
上曰:“虜非有他計能,譬諸狼貪,一得所欲,急走,追之徒勞。
少俟草青馬肥,道開平逾應昌,出其不意,直抵窟穴,破之未晚。
”次龍門,戍卒言虜遺馬二千餘匹于洗馬嶺。
敕宣府指揮王禮盡收入城。
次雲州閱兵,顧謂待臣曰:“今從征之士若不閱習,何以禦敵,兵法‘以虞待不虞者勝’,又曰:‘設備于已失之後者非上策’。
朕所以慎重而不敢忽也。
” 五月端午節,次獨石。
賜随征文武群臣宴。
度偏嶺,命将士獵于道傍山下。
上顧從臣曰:“朕非好獵,士卒随朕征讨,道中惟畋獵可以馳馬揮戈,振揚武事,作其骁勇之氣耳。
” 金幼孜《扈獵詩》曰:“羽士如林亦壯哉,長風萬裡蹴飛埃。
雕弓射雁雲中落,錦臂鞲鷹馬上來。
絕壁重重圍網近,高峰獵獵豎旗開。
從臣載筆長揚裡,谫薄{斬心}無獻賦才。
” 上大閱,謂諸将曰:“兵行如水,水因地而順流,兵因敵而作勢。
水無常行,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謂之神。
今先使之習熟行陣,猝遇寇至,麾之左則左,右則右,無往不中節矣。
”戊辰,觀士卒射一小旗,三發皆中,賜牛羊各一,鈔二錠,銀碗二。
上曰:“賞重則人勸。
”是日,上親制《平虜》三曲,俾将士歌以自勵。
召英國公張輔、安遠侯柳升、甯陽侯陳懋、隆平侯張信、應城伯孫亨等令就營中馳射,上親觀之。
惟輔、升、懋連中,餘或半中。
孫亨不中被罰,罷其領兵之任。
張信托病不至,降充辦事官。
發隰甯,次西涼,乃故元往來巡遊之所。
上望其頹垣遺址,樹木郁然,曰:“元氏創此将遺子孫為不朽之圖,豈計有今日,可以為殷鑒矣!”因下令禁軍士斬伐樹木。
次闵安。
下令軍中牧放樵采,皆不得出長圍之外。
時大營居中,營外分駐五軍,建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以總之;步卒居内,騎卒居外,神機營在騎卒之外,長圍又在神機營之外,圍各周二十裡。
上谕諸将曰:“卿等嘗從朕征讨,百戰成功。
試言今日驅除此寇之策。
”諸将叩頭言:“臣等淺陋,惟成算是命。
”上曰:“兵法雲,多算勝少算不勝,蓋用兵之際智在勇先,不可忽也。
馭衆之道固須部伍整肅,進退以律,然必将帥撫士卒如父兄于子弟,則士卒附将帥亦如手足之捍頭目。
上下一心,乃克有濟。
至于同列,尤須和協,一隊當敵,則各隊策應,左右前後莫不皆然。
譬如同舟遇風,齊力以奮,波濤雖險,靡不獲濟。
爾等勉之。
” 發威鎮,次行州。
命戶部以山西、河南、山東所運糧六萬餘石儲于山海。
次威遠川,開平報虜複攻萬全,諸将皆請分兵還擊。
上曰:“不然,此詐謀也!虜慮大軍徑搗其巢穴,故為此牽制之術,不足慮也。
”次殺胡原,前鋒都督朱榮等獲阿魯台部屬送禦營。
備言車駕親征,阿魯台舉家惴栗。
其母及妻罵曰:“大明皇帝何負爾,必欲為逆天負恩事!”阿魯台盡棄其馬駝牛羊辎重于闊栾海,與其家屬直北遁矣。
上曰:“此黠虜或挾詭謀示弱以誤我,不可不嚴備。
”前哨繼獲虜部曲,驗其果遁。
乃召都督朱榮等還,發兵盡收虜所棄牛羊駝馬,焚其辎重。
上曰:“朕非欲窮兵贖武,虜為邊患,驅之足矣。
将士遠來,亦宜體息。
”遂命旋師。
阿魯台弑其主本雅失理,自稱可汗。
瓦剌脫觀攻阿魯台,敗之。
虜中有來降者,言阿魯台将犯邊。
上召諸将谕曰:“去秋此寇犯興和,朕率師搗其巢穴,其窮亦甚矣。
今以朕既得志,必不複出,故萌妄念。
朕當率兵先馳塞外以待之,虜不虞吾兵已出,虜輕肆妄動,我因其勞而擊之,破之必矣。
”諸将皆曰:“善。
”是日命柳升、陳英将中軍,鄭亨、張輔等将左右軍,陳懋等将前鋒,先馳攻之。
車駕發宣府,次沙嶺。
賜諸将内廄馬。
次萬全,兵民有進馬、牛、瓜等物者,命倍時值酬之。
虜中阿失帖木兒、古納台等率其妻子來降。
言阿魯台今夏為脫歡所敗,部落潰散,無所屬。
今若聞天兵複出,必疾走遠避,豈複南向。
命賜酒馔衣服,以二人為正千戶。
陳懋等以鞑靼王子及其部名王也先土幹來降,陳懋引見。
土幹遙望天顔,尚有懼色。
上命稍前曰:“華夷本一家,豈有彼此!”封為忠勇王,賜姓名金忠,并诰命鐵券玉帶。
又以其甥把台罕贊土幹歸順,封為都督,賜冠帶織金襲衣。
左右皆贊上功德之盛。
上曰:“昔唐突厥颉利入朝,太宗有矜大自得之意,朕所不敢。
惟天下之人皆遂其生,邊境無慮,兵甲不用,斯朕志也。
” 初,金忠來歸,屢請讨阿魯台,願為前鋒自效。
上曰:“兵豈堪數動,朕固厭之矣!”忠曰:“雖天地大德,無物不容,其如邊人荼毒何時可已!”上曰:“卿意甚善,但事須有名,姑待之。
”是日邊報阿魯台入寇。
召公侯大臣計之,且告以金忠之意。
群臣奏曰:“忠言不可拒,逆賊不可縱,邊患不可坐視,用兵之名不得避也,惟上決之。
”上可其奏。
即日敕緣邊諸将整兵以候駕。
次開平,上召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至幄中,谕之曰:“朕昨夕三鼓,夢有若世所畫神人者告朕曰‘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豈天有意此寇屬乎?”榮對曰:“陛下好生惡殺,誠格于天。
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
”上曰:“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
”即命草敕,遣中官伯力歌及所獲胡寇赍往虜中,谕其部落曰:“往者阿魯台窮極歸朕,朕待之甚厚,朕何負于彼而寇掠不止!朕體上帝好生之仁,亦猶冀其或改自新也。
今王師之來,罪止阿魯台一人,其所部頭目以下悉無所問。
有能敬順天道輸誠來朝,悉待以至誠,優與恩赉,毋懷二三,以贻後悔。
” 次長樂鎮。
楊榮、金幼孜待,上曰:“漢高祖過柏人,慮迫于人。
今朕至長樂,思于天下同樂,何時而庶幾也!”榮等對曰:“陛下聖志如此,天必助順矣。
”次清鎮。
即元之應昌路。
是日,兩重車皆在後,上谕諸将曰:“辎重者,六軍所恃以為命。
兵法無辎重,無糧食,無委積,皆危道。
曹操所以屈袁紹者,先盡其辎重。
今諸軍皆至而重車在後,爾等獨不遠慮耶!”遂命分兵接之。
次天馬峰,複行數十裡。
陳懋等遣人奏:“臣等已至答蘭納本兒河,彌望荒塵野草,虜隻影不見,疑其遁已久矣。
”上遣張輔、王通等分兵山谷大索,仍命懋及金忠前行觇賊。
次連秀坡。
陳懋、金忠引兵抵白邙山,鹹無所遇。
以糧盡還。
張輔奏:“願假臣等一月糧,率騎深入,罪人必得。
”上曰:“今出塞已久,人馬俱勞。
虜地早塞,一旦有風雪之變,歸途尚遠,不可不慮。
楊榮、金幼孜言是,卿等且休矣。
”次清水源。
道傍有石崖,高數十丈。
命楊榮、金幼孜刻石紀行曰:“使後世知朕親征過此也。
” 次翠微岡。
上禦幄殿,憑幾而坐。
上顧問内侍海壽曰:“計程何日至北京?”對曰:“八月中可至。
”上颔之。
即而谕榮、幼孜曰:“東宮曆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
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
”榮、幼孜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付托。
”上喜,顧太監馬雲賜榮、幼孜羊酒。
次蒼崖戍,上不豫,下令大營五軍将士嚴部伍,謹哨毋忽。
次榆木川。
上大漸,遺命傳位皇太子。
上崩。
太監馬雲等以六師在遠外,秘不發喪。
密與楊榮、金幼孜議喪事,一遵古禮。
含斂畢,載以龍輿,所至禦幄朝夕上食如常儀。
遺诏赦夏原吉,給還其家。
此北伐之三駕也。
帝出塞已久,尚未抵賊巢而士卒多艱。
楊榮、金幼孜夙夜私慮,奏言虜已遠遁,遂獲班師之命,而龍馭上賓矣。
尹耕曰:“二祖之禦北虜,緩急不同,戰守各異何也?
上躬環甲胄,師官軍精銳者擊之,諸軍繼進,火铳四發。
寇潰棄馬走,奔集山巅。
将暮,複命精銳前突,繼以火铳。
虜大敗,号恸宵遁。
遂名其地曰殺胡鎮。
十一日,出峽。
餘虜複聚峽口,諸軍仍以火铳擊走之。
十七日,阿魯台遣頭目數十人谒軍門朝見,賜勞回沙城,即元中都。
此北伐之再駕也。
蓋此時虜尚能陣,所謂四集山巅是也。
聞之土人,是役也,我兵每以火铳取勝,由此中國益重神器雲。
駕次黑山峪。
敕太孫以班師告天地宗廟社稷,遂頒诏天下。
秋七月,駐跸宣府,至沙河。
皇太子遣兵部尚書金忠、指揮使楊義奉表迎銮。
迎使來緩,且奏書失辭。
曰:“此輔導者之不職。
”遂征黃淮等。
淮先至下獄。
後二日,楊士奇及司經局正字金問至。
上曰:“士奇姑宥之,朕未嘗識金問,何以得侍東宮?”命法司鞠之。
已而親召士奇,問東宮事。
士奇叩首言:“殿下孝敬誠至,凡所稽違,皆臣等之罪。
”上悅而罷。
于是行在部院諸司交章奏士奇罪不宜獨宥,乃下錦衣衛系之。
未幾特宥複職。
上至北京,禦奉天殿受賀。
大宴群臣及從征将士,诏禮部議功賞。
二十年,阿魯台數寇邊。
時議北伐,廷臣方賓等以為宜先養民,賓複言糧儲不支,遂召問。
戶部尚書夏原吉對曰:“僅及将士之費,不足以供大軍。
”即命原吉至開平稽視軍饷。
至則具奏與賓同。
且言聖體多疾,不宜出塞。
上怒,急召原吉還。
賓懼自殺。
原吉系内官監,籍其家。
大理寺丞鄒師顔嘗署戶部,并系之。
命英國公張輔等同六部官議北征饋運。
先是阿魯台為瓦敕馬哈木等所敗,窮蹙日甚。
以其部落奔竄而南,奉表稱臣,貢駝馬。
上曰:“虜性黠詐,勢窮來歸,非其本心。
然天地之仁,發育而已,豈有所擇哉!”遂納貢使。
诏封阿魯台為和甯王,母妻皆為夫人,賜金帛,俾仍居漠北。
阿魯台感恩,遣其子來朝,貢馬。
數年,生聚蕃富,複萌兇悖,其貢使歸往往就途劫掠。
朝使至彼或恣慢侮拘留之,至是大寇興和。
守禦都指揮王祥戰沒,親征之議遂決。
告于天地宗廟社稷,遣官祭旗纛、太歲風雲雷雨等神,及祭居庸山川。
辛巳,駐跸雞鳴山。
虜聞親征,遂夜遁。
諸将請急追之。
上曰:“虜非有他計能,譬諸狼貪,一得所欲,急走,追之徒勞。
少俟草青馬肥,道開平逾應昌,出其不意,直抵窟穴,破之未晚。
”次龍門,戍卒言虜遺馬二千餘匹于洗馬嶺。
敕宣府指揮王禮盡收入城。
次雲州閱兵,顧謂待臣曰:“今從征之士若不閱習,何以禦敵,兵法‘以虞待不虞者勝’,又曰:‘設備于已失之後者非上策’。
朕所以慎重而不敢忽也。
” 五月端午節,次獨石。
賜随征文武群臣宴。
度偏嶺,命将士獵于道傍山下。
上顧從臣曰:“朕非好獵,士卒随朕征讨,道中惟畋獵可以馳馬揮戈,振揚武事,作其骁勇之氣耳。
” 金幼孜《扈獵詩》曰:“羽士如林亦壯哉,長風萬裡蹴飛埃。
雕弓射雁雲中落,錦臂鞲鷹馬上來。
絕壁重重圍網近,高峰獵獵豎旗開。
從臣載筆長揚裡,谫薄{斬心}無獻賦才。
” 上大閱,謂諸将曰:“兵行如水,水因地而順流,兵因敵而作勢。
水無常行,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謂之神。
今先使之習熟行陣,猝遇寇至,麾之左則左,右則右,無往不中節矣。
”戊辰,觀士卒射一小旗,三發皆中,賜牛羊各一,鈔二錠,銀碗二。
上曰:“賞重則人勸。
”是日,上親制《平虜》三曲,俾将士歌以自勵。
召英國公張輔、安遠侯柳升、甯陽侯陳懋、隆平侯張信、應城伯孫亨等令就營中馳射,上親觀之。
惟輔、升、懋連中,餘或半中。
孫亨不中被罰,罷其領兵之任。
張信托病不至,降充辦事官。
發隰甯,次西涼,乃故元往來巡遊之所。
上望其頹垣遺址,樹木郁然,曰:“元氏創此将遺子孫為不朽之圖,豈計有今日,可以為殷鑒矣!”因下令禁軍士斬伐樹木。
次闵安。
下令軍中牧放樵采,皆不得出長圍之外。
時大營居中,營外分駐五軍,建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以總之;步卒居内,騎卒居外,神機營在騎卒之外,長圍又在神機營之外,圍各周二十裡。
上谕諸将曰:“卿等嘗從朕征讨,百戰成功。
試言今日驅除此寇之策。
”諸将叩頭言:“臣等淺陋,惟成算是命。
”上曰:“兵法雲,多算勝少算不勝,蓋用兵之際智在勇先,不可忽也。
馭衆之道固須部伍整肅,進退以律,然必将帥撫士卒如父兄于子弟,則士卒附将帥亦如手足之捍頭目。
上下一心,乃克有濟。
至于同列,尤須和協,一隊當敵,則各隊策應,左右前後莫不皆然。
譬如同舟遇風,齊力以奮,波濤雖險,靡不獲濟。
爾等勉之。
” 發威鎮,次行州。
命戶部以山西、河南、山東所運糧六萬餘石儲于山海。
次威遠川,開平報虜複攻萬全,諸将皆請分兵還擊。
上曰:“不然,此詐謀也!虜慮大軍徑搗其巢穴,故為此牽制之術,不足慮也。
”次殺胡原,前鋒都督朱榮等獲阿魯台部屬送禦營。
備言車駕親征,阿魯台舉家惴栗。
其母及妻罵曰:“大明皇帝何負爾,必欲為逆天負恩事!”阿魯台盡棄其馬駝牛羊辎重于闊栾海,與其家屬直北遁矣。
上曰:“此黠虜或挾詭謀示弱以誤我,不可不嚴備。
”前哨繼獲虜部曲,驗其果遁。
乃召都督朱榮等還,發兵盡收虜所棄牛羊駝馬,焚其辎重。
上曰:“朕非欲窮兵贖武,虜為邊患,驅之足矣。
将士遠來,亦宜體息。
”遂命旋師。
阿魯台弑其主本雅失理,自稱可汗。
瓦剌脫觀攻阿魯台,敗之。
虜中有來降者,言阿魯台将犯邊。
上召諸将谕曰:“去秋此寇犯興和,朕率師搗其巢穴,其窮亦甚矣。
今以朕既得志,必不複出,故萌妄念。
朕當率兵先馳塞外以待之,虜不虞吾兵已出,虜輕肆妄動,我因其勞而擊之,破之必矣。
”諸将皆曰:“善。
”是日命柳升、陳英将中軍,鄭亨、張輔等将左右軍,陳懋等将前鋒,先馳攻之。
車駕發宣府,次沙嶺。
賜諸将内廄馬。
次萬全,兵民有進馬、牛、瓜等物者,命倍時值酬之。
虜中阿失帖木兒、古納台等率其妻子來降。
言阿魯台今夏為脫歡所敗,部落潰散,無所屬。
今若聞天兵複出,必疾走遠避,豈複南向。
命賜酒馔衣服,以二人為正千戶。
陳懋等以鞑靼王子及其部名王也先土幹來降,陳懋引見。
土幹遙望天顔,尚有懼色。
上命稍前曰:“華夷本一家,豈有彼此!”封為忠勇王,賜姓名金忠,并诰命鐵券玉帶。
又以其甥把台罕贊土幹歸順,封為都督,賜冠帶織金襲衣。
左右皆贊上功德之盛。
上曰:“昔唐突厥颉利入朝,太宗有矜大自得之意,朕所不敢。
惟天下之人皆遂其生,邊境無慮,兵甲不用,斯朕志也。
” 初,金忠來歸,屢請讨阿魯台,願為前鋒自效。
上曰:“兵豈堪數動,朕固厭之矣!”忠曰:“雖天地大德,無物不容,其如邊人荼毒何時可已!”上曰:“卿意甚善,但事須有名,姑待之。
”是日邊報阿魯台入寇。
召公侯大臣計之,且告以金忠之意。
群臣奏曰:“忠言不可拒,逆賊不可縱,邊患不可坐視,用兵之名不得避也,惟上決之。
”上可其奏。
即日敕緣邊諸将整兵以候駕。
次開平,上召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至幄中,谕之曰:“朕昨夕三鼓,夢有若世所畫神人者告朕曰‘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豈天有意此寇屬乎?”榮對曰:“陛下好生惡殺,誠格于天。
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
”上曰:“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
”即命草敕,遣中官伯力歌及所獲胡寇赍往虜中,谕其部落曰:“往者阿魯台窮極歸朕,朕待之甚厚,朕何負于彼而寇掠不止!朕體上帝好生之仁,亦猶冀其或改自新也。
今王師之來,罪止阿魯台一人,其所部頭目以下悉無所問。
有能敬順天道輸誠來朝,悉待以至誠,優與恩赉,毋懷二三,以贻後悔。
” 次長樂鎮。
楊榮、金幼孜待,上曰:“漢高祖過柏人,慮迫于人。
今朕至長樂,思于天下同樂,何時而庶幾也!”榮等對曰:“陛下聖志如此,天必助順矣。
”次清鎮。
即元之應昌路。
是日,兩重車皆在後,上谕諸将曰:“辎重者,六軍所恃以為命。
兵法無辎重,無糧食,無委積,皆危道。
曹操所以屈袁紹者,先盡其辎重。
今諸軍皆至而重車在後,爾等獨不遠慮耶!”遂命分兵接之。
次天馬峰,複行數十裡。
陳懋等遣人奏:“臣等已至答蘭納本兒河,彌望荒塵野草,虜隻影不見,疑其遁已久矣。
”上遣張輔、王通等分兵山谷大索,仍命懋及金忠前行觇賊。
次連秀坡。
陳懋、金忠引兵抵白邙山,鹹無所遇。
以糧盡還。
張輔奏:“願假臣等一月糧,率騎深入,罪人必得。
”上曰:“今出塞已久,人馬俱勞。
虜地早塞,一旦有風雪之變,歸途尚遠,不可不慮。
楊榮、金幼孜言是,卿等且休矣。
”次清水源。
道傍有石崖,高數十丈。
命楊榮、金幼孜刻石紀行曰:“使後世知朕親征過此也。
” 次翠微岡。
上禦幄殿,憑幾而坐。
上顧問内侍海壽曰:“計程何日至北京?”對曰:“八月中可至。
”上颔之。
即而谕榮、幼孜曰:“東宮曆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
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
”榮、幼孜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付托。
”上喜,顧太監馬雲賜榮、幼孜羊酒。
次蒼崖戍,上不豫,下令大營五軍将士嚴部伍,謹哨毋忽。
次榆木川。
上大漸,遺命傳位皇太子。
上崩。
太監馬雲等以六師在遠外,秘不發喪。
密與楊榮、金幼孜議喪事,一遵古禮。
含斂畢,載以龍輿,所至禦幄朝夕上食如常儀。
遺诏赦夏原吉,給還其家。
此北伐之三駕也。
帝出塞已久,尚未抵賊巢而士卒多艱。
楊榮、金幼孜夙夜私慮,奏言虜已遠遁,遂獲班師之命,而龍馭上賓矣。
尹耕曰:“二祖之禦北虜,緩急不同,戰守各異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