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北狄
關燈
小
中
大
海東八十裡,直簿其營。
始虜以我軍乏水草,必不深入。
大軍忽至,其酋大尉蠻子率衆拒戰被殺。
虜主與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等遁去。
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子等六十人,及故太子妃、公主、吳王、代王等三千六十人,軍士男女八萬,得寶玺、金銀印、圖書、牌面百五十三,車三千輛,馬駝牛羊十餘萬。
又破哈剌章營。
六月,獻俘京師。
命有司給第饩養。
方大軍之度嶺也,進次遊魂南道。
無水,将士渴甚,至一小山,忽聞有聲如炮,使人視之,則四泉湧出。
士馬就飲,得不困乏,餘流溢出成溪。
先是,上嘗夢殿西北隅有小泉流出,至禦足下,至是适與夢符。
玉等還,上大喜,拟封梁國公。
既而有言玉逼私元主妃者。
上怒謂玉曰:“爾北征功大,但虜主妃降,不能遇之以禮,又恃勞遣人入朝觇伺,此豈人臣之道哉!今屈法宥爾,爾其率德改行,以慎厥終。
”改封涼國公,仍镌其過于券。
宴征北諸将于奉天殿。
上賦《平胡師》二章,命群臣和之。
元主妃愧玉事,自殺。
地保奴由是有怨言。
乃遣使護送琉球安住。
二十二年六月,捏怯來等遣人降。
知虜主至和林為也速失兒所害。
藍玉,定遠人。
其姊歸常遇春。
胡、陳之黨,玉嘗預焉。
上以開平之功,宥而不問。
征陝西取獲月魯帖木兒還,意觊升太師爵。
命為太傅,玉怒。
退語所親曰:“上疑我矣。
”時鶴慶侯張翼、侍郎傅友德等及諸武臣嘗為玉部将者,晨夜會玉私第。
為錦衣衛指揮蔣告變。
命群臣訊狀,皆伏誅。
按野史載玉往見鐵冠道人,鐵冠草鞋出迎之。
玉遽雲:“著草鞋以迎賓,足下無履。
”(言無禮也)玉偶持揶杯勸酒,鐵冠即雲:“執揶杯而勸酒,尊前不鐘。
”(言不終也)未幾,玉果就戮。
鐵冠固前知耶?又聞太祖克金華,召一星者劉曰新推命。
答曰:“将軍當極富極貴。
”又推諸将校,則言或為公或為侯。
太祖怒其不言官職。
劉請屏去左右曰:“極富者富有四海,極貴者貴為天子。
”太祖大喜。
洪武四年召至。
問:“欲貴乎?”曰:“不願。
”“欲富乎?”曰:“不願。
”問:“何欲?”曰:“臣所欲者,求一符可以遍遊天下耳。
”太祖因以手所揮白扇題曰:“江南一老叟,腹内羅星鬥。
許朕作君王,果應神仙口。
賜官官不要,賜金金不受。
持此一握扇,橫行天下走。
”識以禦寶。
劉持此遍遊十二年。
回家忽對妻子言:“我當死于非命,故歸。
”欲作别去遊京師。
妻留曰:“既當死,死于家耳。
”答言:“當死于京。
”遂至南京都市中,但講命而已。
蓋先被旨不許與人算故也。
藍玉平雲南回,因詣劉。
言:“将軍将星見梁地,當封梁國。
然七日必有一險,我當與将軍同死。
”後果封為梁國公。
侍朝穿紅袍,在西班時日照映。
上目之曰:“此将軍不獨外邦人畏之,朕亦膽寒矣。
”有張尚書者,同往雲南,與玉不睦。
對曰:“此人陛下前不妨,但恐非少主臣也。
”上由是欲誅之。
因潛令科道糾玉。
科道問張尚書何以為罪。
張第言軍還不交軍,欲乘此作亂耳。
玉臨刑時歎曰:“神乎劉先生之言!”上聞,因逮劉至。
問:“汝與玉算命?”對曰:“曾算。
”又問:“汝命盡幾時?”曰:“盡今日。
”因殺之。
今其家子孫猶在,賜扇尚存。
二十四年春三月,傅友德北伐,駐師開平。
因命齊王以護衛兵至開平閃獵。
敕曰:“山東都司各衛騎士皆從友德調發。
軍政爾毋有與。
遇戰可自為隊,或在其左,或在其右,有膽略則當前,無膽略則繼後。
奏凱之時勿自矜伐,與諸将分功。
八月秋高,可以師旋。
” 按此因山東騎士悉發北征,因命齊府以護衛至也。
夫齊稱東秦,人急功利,故北征賴之。
親藩身将護衛悉行,所以均勞逸習地利也。
今河南班軍猶存此意。
而練習之政漸弛,技擊之長靡效,失本意矣。
二十五年春三月,安慶侯仇政、西涼侯濮來宣府理武備。
以沿邊諸州武備漸弛,分遣重臣理之。
政理振武、朔州,理岢風、蔚州。
都督劉真、指揮使李彬來宣府,行障塞,曆宣德、興和、雲州、大興、保安、龍慶、懷來諸處,度量城隍,增設險隘。
上谕宋國公馮勝、隸國公傅友德曰:“屯田守邊,今之良法。
然寓兵于農,亦古之制。
今與其養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衛。
爾等宜從山西布政使司集守令耆老,以朕意谕之。
”乃分命開國公常升、定遠侯王弼、全甯侯孫恪、鳳翔侯張龍等往平陽等府,安慶侯仇正、懷遠侯曹興等往太原等府閱民。
戶四丁以上者抽其一為軍。
蠲其身徭,分隸各衛,赴大同等處開墾荒田。
東勝與大同城中各立衛五,大同北境立衛六。
戒其屯耕,所在毋擾于民。
遣都督周興總兵讨故元逆臣也速疊兒。
先是藍玉北征,元主脫古思帖木兒遁至也速疊兒部,為其所弑。
其衆悉奔散來附。
是歲興等進讨,追至徹徹兒山。
大敗之,自是虜不敢進邊者十餘年。
二十六年,置宣府前左右衛于宣德府,萬全左右衛于宣德縣,懷安衛于懷安。
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餘丁實之。
二十七年春三月,初谷王封于宣府,以舊城隘,至是命增大之。
都督真、指揮使彬役所統展築今城及德勝口。
二十八年春三月,城懷來,役北平都司燕山諸衛軍。
按十五年以後,宣府之經略置衛成城,大抵皆劉、李二公之畫也。
夫不急其工,舉恒春暮,無妨畝,役以部兵,斯其為國初人物也與。
三十年,夜有星大如雞子,尾迹有光。
自天廚入紫微垣,有二小星随之,至遊氣中沒。
上敕成祖(時為燕王,上第四子)及晉、代、遼、甯、谷六王曰:“稽之曆代天象,若此者邊戍不甯,往往必驗。
今天示象與往昔正同,不可不慎也。
其應雖非今歲,然二三歲灼有寇邊者。
宜令軍馬東西布列,各守其地。
兵法雲,緻人不緻于人,多算勝少算不勝。
況無算乎!吾今老矣,精力衰微,難于運籌。
爾等受封朔土,藩屏朝廷,若不深思遠虜,倘或失機誤事,非惟贻憂朕躬,爾等安危亦系于是,可不慎哉!吾今略與爾謀,倘遇胡騎十數萬寇邊,不宜與戰,收入壁壘,或據山谷險隘之處,夾以步兵,深伏以待。
彼見吾不與戰,必四出抄掠,俟其驕怠分散,我以馬步邀截,破之必矣。
若一見胡馬,辄以三五千或一二萬,輕與之戰,豈特不能勝,必至于失利。
” 成祖(時為燕邸)及代、遼、甯、谷王率都督楊文、武定侯郭英來備北虜。
時塞下屢警,诏成祖曰:“聞烽火警數,此胡虜之詐。
欲誘我師出,縱伏兵也。
可西涼召莊德、張文傑二指揮,開平召劉真、宋晟二都督,遼東召武定侯郭英會兵一處。
步軍須十五萬,布陣以待。
武定侯與劉、宋翼于左,莊、張與指揮陳用翼于右,爾與代、遼、甯、谷五王居其中,彼此相護,首尾相救,無不勝矣。
”複敕都督楊文以北平都司行都司燕谷甯護衛精銳從成祖;敕武定侯郭英以遼東都司遼護衛精銳從遼王。
悉至開平,相擇險要,屯備一切,号令悉聽成祖節制。
三十一年,城陽和、天城衛。
上不豫。
賜敕成祖曰:“朕觀成周之時,天下治矣。
周王猶告成王曰:‘诘爾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
’今雖四海無事,然天象示戒。
夷狄之患豈可不防!朕之諸子,汝獨才智克堪其任。
秦、晉已薨,汝實為長。
攘外安内,非汝而誰!已命楊文、郭英并遼府護衛悉聽爾節制。
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用防邊患,又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
其敬慎之勿怠!” 上進齊泰為兵部尚書。
嘗召齊泰問邊将姓名,泰曆數無遺。
又問諸圖籍,泰出袖中手冊進。
簡要詳密,上大奇之。
閏五月,乙酉,召齊泰受顧命,輔皇太孫。
上崩于西宮,壽七十一。
遣诏皇太孫嗣位。
按聖祖之攘胡元也,既逐之出境矣,然于其父子生則有書谕之使,死則有吊祭之禮焉。
俘其孫複封之,既封之後複歸之,所以待亡國其恩甚厚。
至于邊防,則屢添衛增戍以定兵,屯田以足食;數遣功臣視師而邊将警惰;命親王出塞而武備揚威。
凡可以慎固封守者無不曲盡。
雖在彌留,而未嘗倦勤,所謂一息尚存,此志不怠。
若是者,蓋其得之也艱,故其防之也切;慮之也遠,故其謀之也深。
使後世守其成規,不愆不忘,則瀚海永清,幕南永空矣。
安有所謂烽火通甘泉也哉! 又按是時建六王于邊地,而末命獨委重于燕邸。
蓋聖祖知燕王雄略神武,足以系單于之頸,而宿将重兵遂得藉以為龍飛之資,豈非天命攸在,假之翼哉!史載聖祖嘗欲易儲立燕王為太子,問高後。
後曰:“幸無洩。
”又密問侍臣曰:“太子卒,皇孫弱,立燕儲可乎?”學士劉三吾曰:“皇孫尚富春秋,徐俟其成,立嫡孫禮也。
”乃止。
及疾亟,遣使持符召燕王來。
至淮安,用事者矯诏卻回。
臨終問曰:“四子來未?”聖祖之屬意有在矣。
事雖中阻,其如天命何! 三十二年,成祖由紫荊曆廣昌、蔚州進幸大同,諸将張玉、朱能、薛祿、陳亨一子愆,皆以兵從。
按此靖難之師也。
蓋自河南畫後顧之謀而東催薊門之師,東平奔鄭村之陣而西收雲中之助,由是鼓行以南,遂下鎮定也。
於戲!薊甯者,燕都之左藩;宣大者,燕都之右翼。
即成祖開創之規模,非後世培植之大較乎!今宣大雖重鎮而士馬日耗,薊甯雖近地而經略漸廢。
且朵顔漸倔強,雲中數反側,則杞人者何能無戚戚也! 三十三年,北虜國公趙脫列幹、司徒劉哈剌帖木兒等率衆至北平助靖難兵,成祖大加賞赉。
既而諜報胡寇将侵邊,成祖以書谕鞑靼可汗坤貼木兒(繼脫古思貼木兒立者),并谕瓦剌王(鞑靼别部)猛哥貼木兒等以禍福。
按太祖初封諸王,各以一高僧相之。
時姚廣孝預語成祖曰:“殿下能讨臣輔佐,當使戴一白帽。
”(王字上加白字)于是奏讨之。
及至藩,又告曰:“浙東袁珙(即柳莊)天下相法第一,乞假以其名棣尺籍勾取到燕,使相之。
”珙至見上,因極道天表之盛。
曰:“髯過臍必登大寶,為二十年太平天子。
”後建文間,朝廷多大防燕。
燕亦逡巡未舉。
指揮張玉進曰:“安可束手待縛?”遂奪九門殺三司,一鼓而兵出矣。
是知成祖之有天下始于姚,定于袁,成于張也。
然非姚則不萌,非袁則不決,非張則不聚。
豈非天意有右而緻此三人之言耶!《寓圃雜記》曰:“自五代以來,北虜侵我疆土,索我金帛,以宋太祖、太宗之繼興,終不能制。
下至靖康之變,尤不忍言。
蓋由都非形勢之地也。
胡元據有中國,垂九十載,無複天理之可言,天生我太祖掃除之。
推戴之初,即欲宅形勢以臨中夏,禦夷狄,故嘗幸汴、幸關陝而還。
斯時中原之地,久為胡馬所踐,繼以寇盜,民不聊生,六非所過,率皆空城。
于是定鼎江南,以資兵食,而都北之志未嘗一日忘也。
且以燕城為元舊都,形勢可以制虜,因以封我成祖焉。
及上登極,即廣舊邸為皇城,頻年駐跸,當時群臣不知睿意所向,屢請南還。
因出令曰:“敢有複謀遷者,論以妖言。
”于是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等皆遭重罰。
自此基命始定,遂成萬世之業。
雖淆函之固,莫能及矣。
永樂壬辰之後,頻征沙漠,搜剿遺孽,屢抵巢穴而歸。
是則都燕之志,太祖實啟之,成祖克成之。
祖宗之功德盛矣!
始虜以我軍乏水草,必不深入。
大軍忽至,其酋大尉蠻子率衆拒戰被殺。
虜主與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等遁去。
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子等六十人,及故太子妃、公主、吳王、代王等三千六十人,軍士男女八萬,得寶玺、金銀印、圖書、牌面百五十三,車三千輛,馬駝牛羊十餘萬。
又破哈剌章營。
六月,獻俘京師。
命有司給第饩養。
方大軍之度嶺也,進次遊魂南道。
無水,将士渴甚,至一小山,忽聞有聲如炮,使人視之,則四泉湧出。
士馬就飲,得不困乏,餘流溢出成溪。
先是,上嘗夢殿西北隅有小泉流出,至禦足下,至是适與夢符。
玉等還,上大喜,拟封梁國公。
既而有言玉逼私元主妃者。
上怒謂玉曰:“爾北征功大,但虜主妃降,不能遇之以禮,又恃勞遣人入朝觇伺,此豈人臣之道哉!今屈法宥爾,爾其率德改行,以慎厥終。
”改封涼國公,仍镌其過于券。
宴征北諸将于奉天殿。
上賦《平胡師》二章,命群臣和之。
元主妃愧玉事,自殺。
地保奴由是有怨言。
乃遣使護送琉球安住。
二十二年六月,捏怯來等遣人降。
知虜主至和林為也速失兒所害。
藍玉,定遠人。
其姊歸常遇春。
胡、陳之黨,玉嘗預焉。
上以開平之功,宥而不問。
征陝西取獲月魯帖木兒還,意觊升太師爵。
命為太傅,玉怒。
退語所親曰:“上疑我矣。
”時鶴慶侯張翼、侍郎傅友德等及諸武臣嘗為玉部将者,晨夜會玉私第。
為錦衣衛指揮蔣告變。
命群臣訊狀,皆伏誅。
按野史載玉往見鐵冠道人,鐵冠草鞋出迎之。
玉遽雲:“著草鞋以迎賓,足下無履。
”(言無禮也)玉偶持揶杯勸酒,鐵冠即雲:“執揶杯而勸酒,尊前不鐘。
”(言不終也)未幾,玉果就戮。
鐵冠固前知耶?又聞太祖克金華,召一星者劉曰新推命。
答曰:“将軍當極富極貴。
”又推諸将校,則言或為公或為侯。
太祖怒其不言官職。
劉請屏去左右曰:“極富者富有四海,極貴者貴為天子。
”太祖大喜。
洪武四年召至。
問:“欲貴乎?”曰:“不願。
”“欲富乎?”曰:“不願。
”問:“何欲?”曰:“臣所欲者,求一符可以遍遊天下耳。
”太祖因以手所揮白扇題曰:“江南一老叟,腹内羅星鬥。
許朕作君王,果應神仙口。
賜官官不要,賜金金不受。
持此一握扇,橫行天下走。
”識以禦寶。
劉持此遍遊十二年。
回家忽對妻子言:“我當死于非命,故歸。
”欲作别去遊京師。
妻留曰:“既當死,死于家耳。
”答言:“當死于京。
”遂至南京都市中,但講命而已。
蓋先被旨不許與人算故也。
藍玉平雲南回,因詣劉。
言:“将軍将星見梁地,當封梁國。
然七日必有一險,我當與将軍同死。
”後果封為梁國公。
侍朝穿紅袍,在西班時日照映。
上目之曰:“此将軍不獨外邦人畏之,朕亦膽寒矣。
”有張尚書者,同往雲南,與玉不睦。
對曰:“此人陛下前不妨,但恐非少主臣也。
”上由是欲誅之。
因潛令科道糾玉。
科道問張尚書何以為罪。
張第言軍還不交軍,欲乘此作亂耳。
玉臨刑時歎曰:“神乎劉先生之言!”上聞,因逮劉至。
問:“汝與玉算命?”對曰:“曾算。
”又問:“汝命盡幾時?”曰:“盡今日。
”因殺之。
今其家子孫猶在,賜扇尚存。
二十四年春三月,傅友德北伐,駐師開平。
因命齊王以護衛兵至開平閃獵。
敕曰:“山東都司各衛騎士皆從友德調發。
軍政爾毋有與。
遇戰可自為隊,或在其左,或在其右,有膽略則當前,無膽略則繼後。
奏凱之時勿自矜伐,與諸将分功。
八月秋高,可以師旋。
” 按此因山東騎士悉發北征,因命齊府以護衛至也。
夫齊稱東秦,人急功利,故北征賴之。
親藩身将護衛悉行,所以均勞逸習地利也。
今河南班軍猶存此意。
而練習之政漸弛,技擊之長靡效,失本意矣。
二十五年春三月,安慶侯仇政、西涼侯濮來宣府理武備。
以沿邊諸州武備漸弛,分遣重臣理之。
政理振武、朔州,理岢風、蔚州。
都督劉真、指揮使李彬來宣府,行障塞,曆宣德、興和、雲州、大興、保安、龍慶、懷來諸處,度量城隍,增設險隘。
上谕宋國公馮勝、隸國公傅友德曰:“屯田守邊,今之良法。
然寓兵于農,亦古之制。
今與其養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衛。
爾等宜從山西布政使司集守令耆老,以朕意谕之。
”乃分命開國公常升、定遠侯王弼、全甯侯孫恪、鳳翔侯張龍等往平陽等府,安慶侯仇正、懷遠侯曹興等往太原等府閱民。
戶四丁以上者抽其一為軍。
蠲其身徭,分隸各衛,赴大同等處開墾荒田。
東勝與大同城中各立衛五,大同北境立衛六。
戒其屯耕,所在毋擾于民。
遣都督周興總兵讨故元逆臣也速疊兒。
先是藍玉北征,元主脫古思帖木兒遁至也速疊兒部,為其所弑。
其衆悉奔散來附。
是歲興等進讨,追至徹徹兒山。
大敗之,自是虜不敢進邊者十餘年。
二十六年,置宣府前左右衛于宣德府,萬全左右衛于宣德縣,懷安衛于懷安。
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餘丁實之。
二十七年春三月,初谷王封于宣府,以舊城隘,至是命增大之。
都督真、指揮使彬役所統展築今城及德勝口。
二十八年春三月,城懷來,役北平都司燕山諸衛軍。
按十五年以後,宣府之經略置衛成城,大抵皆劉、李二公之畫也。
夫不急其工,舉恒春暮,無妨畝,役以部兵,斯其為國初人物也與。
三十年,夜有星大如雞子,尾迹有光。
自天廚入紫微垣,有二小星随之,至遊氣中沒。
上敕成祖(時為燕王,上第四子)及晉、代、遼、甯、谷六王曰:“稽之曆代天象,若此者邊戍不甯,往往必驗。
今天示象與往昔正同,不可不慎也。
其應雖非今歲,然二三歲灼有寇邊者。
宜令軍馬東西布列,各守其地。
兵法雲,緻人不緻于人,多算勝少算不勝。
況無算乎!吾今老矣,精力衰微,難于運籌。
爾等受封朔土,藩屏朝廷,若不深思遠虜,倘或失機誤事,非惟贻憂朕躬,爾等安危亦系于是,可不慎哉!吾今略與爾謀,倘遇胡騎十數萬寇邊,不宜與戰,收入壁壘,或據山谷險隘之處,夾以步兵,深伏以待。
彼見吾不與戰,必四出抄掠,俟其驕怠分散,我以馬步邀截,破之必矣。
若一見胡馬,辄以三五千或一二萬,輕與之戰,豈特不能勝,必至于失利。
” 成祖(時為燕邸)及代、遼、甯、谷王率都督楊文、武定侯郭英來備北虜。
時塞下屢警,诏成祖曰:“聞烽火警數,此胡虜之詐。
欲誘我師出,縱伏兵也。
可西涼召莊德、張文傑二指揮,開平召劉真、宋晟二都督,遼東召武定侯郭英會兵一處。
步軍須十五萬,布陣以待。
武定侯與劉、宋翼于左,莊、張與指揮陳用翼于右,爾與代、遼、甯、谷五王居其中,彼此相護,首尾相救,無不勝矣。
”複敕都督楊文以北平都司行都司燕谷甯護衛精銳從成祖;敕武定侯郭英以遼東都司遼護衛精銳從遼王。
悉至開平,相擇險要,屯備一切,号令悉聽成祖節制。
三十一年,城陽和、天城衛。
上不豫。
賜敕成祖曰:“朕觀成周之時,天下治矣。
周王猶告成王曰:‘诘爾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
’今雖四海無事,然天象示戒。
夷狄之患豈可不防!朕之諸子,汝獨才智克堪其任。
秦、晉已薨,汝實為長。
攘外安内,非汝而誰!已命楊文、郭英并遼府護衛悉聽爾節制。
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用防邊患,又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
其敬慎之勿怠!” 上進齊泰為兵部尚書。
嘗召齊泰問邊将姓名,泰曆數無遺。
又問諸圖籍,泰出袖中手冊進。
簡要詳密,上大奇之。
閏五月,乙酉,召齊泰受顧命,輔皇太孫。
上崩于西宮,壽七十一。
遣诏皇太孫嗣位。
按聖祖之攘胡元也,既逐之出境矣,然于其父子生則有書谕之使,死則有吊祭之禮焉。
俘其孫複封之,既封之後複歸之,所以待亡國其恩甚厚。
至于邊防,則屢添衛增戍以定兵,屯田以足食;數遣功臣視師而邊将警惰;命親王出塞而武備揚威。
凡可以慎固封守者無不曲盡。
雖在彌留,而未嘗倦勤,所謂一息尚存,此志不怠。
若是者,蓋其得之也艱,故其防之也切;慮之也遠,故其謀之也深。
使後世守其成規,不愆不忘,則瀚海永清,幕南永空矣。
安有所謂烽火通甘泉也哉! 又按是時建六王于邊地,而末命獨委重于燕邸。
蓋聖祖知燕王雄略神武,足以系單于之頸,而宿将重兵遂得藉以為龍飛之資,豈非天命攸在,假之翼哉!史載聖祖嘗欲易儲立燕王為太子,問高後。
後曰:“幸無洩。
”又密問侍臣曰:“太子卒,皇孫弱,立燕儲可乎?”學士劉三吾曰:“皇孫尚富春秋,徐俟其成,立嫡孫禮也。
”乃止。
及疾亟,遣使持符召燕王來。
至淮安,用事者矯诏卻回。
臨終問曰:“四子來未?”聖祖之屬意有在矣。
事雖中阻,其如天命何! 三十二年,成祖由紫荊曆廣昌、蔚州進幸大同,諸将張玉、朱能、薛祿、陳亨一子愆,皆以兵從。
按此靖難之師也。
蓋自河南畫後顧之謀而東催薊門之師,東平奔鄭村之陣而西收雲中之助,由是鼓行以南,遂下鎮定也。
於戲!薊甯者,燕都之左藩;宣大者,燕都之右翼。
即成祖開創之規模,非後世培植之大較乎!今宣大雖重鎮而士馬日耗,薊甯雖近地而經略漸廢。
且朵顔漸倔強,雲中數反側,則杞人者何能無戚戚也! 三十三年,北虜國公趙脫列幹、司徒劉哈剌帖木兒等率衆至北平助靖難兵,成祖大加賞赉。
既而諜報胡寇将侵邊,成祖以書谕鞑靼可汗坤貼木兒(繼脫古思貼木兒立者),并谕瓦剌王(鞑靼别部)猛哥貼木兒等以禍福。
按太祖初封諸王,各以一高僧相之。
時姚廣孝預語成祖曰:“殿下能讨臣輔佐,當使戴一白帽。
”(王字上加白字)于是奏讨之。
及至藩,又告曰:“浙東袁珙(即柳莊)天下相法第一,乞假以其名棣尺籍勾取到燕,使相之。
”珙至見上,因極道天表之盛。
曰:“髯過臍必登大寶,為二十年太平天子。
”後建文間,朝廷多大防燕。
燕亦逡巡未舉。
指揮張玉進曰:“安可束手待縛?”遂奪九門殺三司,一鼓而兵出矣。
是知成祖之有天下始于姚,定于袁,成于張也。
然非姚則不萌,非袁則不決,非張則不聚。
豈非天意有右而緻此三人之言耶!《寓圃雜記》曰:“自五代以來,北虜侵我疆土,索我金帛,以宋太祖、太宗之繼興,終不能制。
下至靖康之變,尤不忍言。
蓋由都非形勢之地也。
胡元據有中國,垂九十載,無複天理之可言,天生我太祖掃除之。
推戴之初,即欲宅形勢以臨中夏,禦夷狄,故嘗幸汴、幸關陝而還。
斯時中原之地,久為胡馬所踐,繼以寇盜,民不聊生,六非所過,率皆空城。
于是定鼎江南,以資兵食,而都北之志未嘗一日忘也。
且以燕城為元舊都,形勢可以制虜,因以封我成祖焉。
及上登極,即廣舊邸為皇城,頻年駐跸,當時群臣不知睿意所向,屢請南還。
因出令曰:“敢有複謀遷者,論以妖言。
”于是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等皆遭重罰。
自此基命始定,遂成萬世之業。
雖淆函之固,莫能及矣。
永樂壬辰之後,頻征沙漠,搜剿遺孽,屢抵巢穴而歸。
是則都燕之志,太祖實啟之,成祖克成之。
祖宗之功德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