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北狄
關燈
小
中
大
于魯仲連。
仲連曰:‘将軍在即墨時,飲食起居與士卒同甘苦,身先士卒,所以緻勝。
今将軍東有夏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娛,黃金橫帶,馳聘乎淄、渑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
’卿等皆起布衣,一旦至此,遂忘昔日之艱難,豈不犯仲連之诮乎!卿等宜益懋其功,以副朕懷!” 上遣宦者鹹禮表、蔔花帖木兒送崇禮侯買的裡八剌北還,厚賜之。
複遺其父愛猷識理達剌織金文绮。
辭行,上谕之曰:“爾本元君子孫,國亡就俘,曩欲即遣爾歸,以爾年幼,道理遼遠,恐不能達。
今既長成,朕不忍令爾久客于此。
故特遣歸見爾父母親戚,以全骨肉之愛。
”又谕二宦者曰:“此爾君之嗣,不幸至此。
長途跋涉,爾善視之。
”因緻書于愛猷識理達剌曰:“昔君在應昌,所遺幼子南來,朕待以殊禮,已經五年。
念君流離沙漠,後嗣未有,故特遣鹹禮表等護其歸。
庶不絕元之嗣,君其審之。
” 王保保定西之敗,走和林。
元君複任以事,後從徙金山之北而死。
其妻毛氏亦自缢。
保保骁勇絕倫,緻之不得。
上嘗問諸将曰:“當今孰為好漢?”或對曰:“常遇春所向無前,可謂好漢。
”上曰:“是奚足哉!當今好漢隻一王保保耳。
”諸将或有以功相誇者。
上曰:“汝豈能擒王保保來耶?”上意蓋欲倡勇敢如此。
命中山侯湯和、穎川侯傅友德往延安防邊。
上谕曰:“自古中國無事則四夷可以坐制。
今延安地與胡虜接境,虜人聚散無常,若防之不嚴,即入為寇。
待其入寇而後逐之,則塞上之民受苦矣。
特命卿等率衆至邊,常存戒心,雖不見,若臨敵,則不至有患矣。
” 七年春正月,虜數出沒北境,诏副将軍文忠北伐。
時文忠駐代縣,乃分遣景指揮先發。
景出白登,遇虜敗之,禽其國公孛羅貼木兒。
初設雁門關置守備,仍置守禦,所隸代州振武衛(守備初駐代州,後嘉靖二十三年移駐廣玉城)。
文忠以七月攻大甯,克大石崖。
八月,至豐州擊虜,破之。
斬其魯王及司徒答海俊、平章把都、知院忽都,得魯王妃蒙頹及金印玉圖書之類。
北虜乃兒不花遣人款大同塞,言欲降。
慮以前犯塞獲罪。
手诏谕之曰:“爾遣人自大同來,言于平地駐牧,意在臣順。
卻以前日犯塞之故,懼不相容,是何言也!古之為天下者在安民而已,無傷物心。
且爾元之故臣,幼君流離沙漠,餘息尚存,有所幹犯,為其主也。
亦何慮哉!去就之機,在乎識時。
能上觀天象,下察人情,趨吉避兇,斯智者矣。
” 初,元改雲州為大同路,隸山西行中書省。
國初因之,至是改行省為布政司,改大同路為大同府。
又于府置分巡按察司,歲差按察司官一員分巡,号冀北道,後專除。
八年春正月,征虜大将軍馮勝出大同塞,擊虜定,未下散不剌地,逾月還。
十年,城蔚州。
指揮周房董其役,規制極壯麗,基石磚陴樓橹之類甲于諸邊。
元君愛猷識理達剌殂命,遣使緻祭。
禮部以道遠難至。
上曰:“帝王以天下為一家,彼不出覆載之外,何遠之有?”自為文祭之曰:“生死廢興,非一時之偶然,乃天地之定數。
古之聖賢于是四者,一或臨之,不為之變。
何也?蓋知天命而不惑者也。
君之祖宗昔起沙漠,彎弧矢入我中國,橫行天下,九夷八蠻盡皆歸之,非天命不至是也。
及至君父子,正當垂衣守成之時,而盜生汝穎,華夏騷然。
号令不行,以至失國。
此人事欤?天命欤?朕于其時,非有三軍六師以威天下,乃代君家而為民主,亦莫非天命也。
曩者惟君主沙漠,朕主中國,君與群臣乃固執不移,緻邊警數興。
今聞君殡于沙漠,朕用恻然。
特遣人緻吊,奠以牲醴,爾其監之!” 按野史載太祖既有天下,建廟以祀曆代帝王。
自伏羲以下,像皆易成。
惟元世祖其面屢為淚痕所,塑工頻加修飾,越宿則又如故也。
太祖聞知,幸廟以手指曰:“癡達子,癡達子!汝何人,入主中國,可謂幸矣。
今不革去者,以爾亦一代之王。
朕今天命人歸,奄有天下,于汝子孫不加殺戮,但驅還北。
則朕之待勝國亦可謂有恩矣!汝何恨耶?毋再啼哭!”于是塑工明日遂奏,世祖面無淚矣。
敕送故元官蔡子英歸塞北。
子英,河南永甯人。
元季舉進士,為擴廓帖木兒所知薦用,是累遷顯官。
王師征定西,擴廓貼木兒軍敗。
子英單騎走關中,入終南山。
有司以形求得之,械送京師,至江濱亡去。
至是陝西又捕得之,械過洛陽,遇湯和不為禮。
和怒焚其須懾之,終不屈。
其妻适過洛陽,聞子英至,欲與相見。
子英避不肯見。
至京,上命釋之,授以官。
英不受,退而上書曰:“伏惟皇帝陛下乘時而起,提三尺劍削平群雄,混一四海,九夷八蠻莫不賓貢,英釜魚漏網假息南山。
曩見獲河南,拘送京師。
垂及渡江,複得脫亡。
七年之久,勤勞有司,既違陛下,又忤大臣,揆之常情,雖死罪不足以拟英。
而陛下以萬乘之尊,全匹夫之節,不降天誅,反療其疾,易以冠裳,賜以酒馔,授以名爵。
陛下之量包乎天地之外矣。
英感恩無極,非不欲竭犬馬之力以報覆載之仁,但以名義所在,不敢改其初志。
自惟家本韋布,遭值亂離,操戈行伍,智識粗淺,過蒙主将知薦。
仕至七命,躍馬食肉,十有五年,愧無尺寸之功,以報國士之遇。
及國家闆蕩,又複失節,何面目見天下士?所以甯死不敢有他志,蓋臣之事君猶女之适人,一與之醮,終身不改。
事君之道,一食其祿,終身無二。
昔馮道曆仕五朝,司馬光曰:‘不正之女,中人羞以為室;不正之士,中君羞以為臣。
’偉哉言乎!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陛下金城湯池,兵極其精,器極其利,府庫充實,米粟紅腐,國家之盛古未有也。
猶以為未足,于是興學校,明人倫,褒死節,獎忠義,蓋謂治天下之本莫大于禮義廉恥也。
夫以今天下之廣,人民之衆,既不以英一人而加少,又豈以英一人而加多?授英以官何益于國?舍英不用,何損于事?陛下創業垂統,正當提挈大經大法,以昭示聖子神孫、功臣賢士,不宜以無禮義廉恥之俘虜而廁于維新之朝賢士大夫之列也!英自被獲以來,日夜所思,惟追咎昔之不死,以為今日惟死可以塞責。
陛下乃待英以禮,沐英以恩,臣固不敢賣死以示名,然亦不敢全身以苟祿。
若察英之愚,全英之志,禁锢海南,以終薤露之命。
則雖死于炎瘴,亦感恩極矣!陛下之威,加于海内而奔走四夷,不患不行,于匹夫之賤。
然英聞仁者不中道而改節,義者不苟生以圖榮,勇者不見幾而不作。
故王閉門以自缢,李芾辟門以自屠。
彼非惡安逸而樂危亡,顧義之所在,雖湯镬有所不避也。
眇焉之驅,仰止古人,死有餘恨。
冒渎天顔,伏俟鐵钺,不知所言。
”上覽奏而益重之。
命館于儀曹。
忽一夜大哭不止,人問其故,子英曰:“思舊主耳。
”語聞,上知其志不可奪。
敕有司送之出塞。
按武王釋箕子之囚,複商容之位,此其為再見矣。
培養元氣以固國家靈長之命脈,非與天地合德者,其孰能與于此! 十四年夏四月,北虜寇開平。
指揮使丁忠擊敗之,戰于氈帽山,斬獲數百。
十八年,大學士宋納上守邊策。
略曰:“今宇内又安,蠻夷奉貢,獨沙漠未遵聲教。
若置之弗治,恐邊圉漸荒,歲久滋患;若窮追遠擊,恐士馬疲費,饋饷艱難。
陛下為聖子神孫萬世計,莫若求守邊之策耳。
蓋守邊固先乎足食,足食又先乎屯田。
今諸将豈皆借才于異代哉,宜選智勇謀略者數人,每将以東西五百裡為制,随其遠近高下分屯。
所領衛兵斟酌損益,率五百裡為一屯,彼此相望,首尾相應,耕作以時,訓練有法,遇敵則戰,寇去則耕。
此長久守邊之策也。
”上善其言。
命馮勝為征虜大将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将軍,趙庸、王弼、胡定、郭英為左右參将,商參贊軍事,率師二十萬讨納哈出。
又命李星隆、鄧鎮、吳良等皆随征師行。
納哈出棄金山巢穴,營于新泰州。
去遼陽千八百裡。
初,納哈出分兵為三營:一曰榆林深處;一曰養鵝莊;一曰龍安一秃河。
辎重富盛,畜牧蕃息,虜主數招之不往。
及是,大軍将逼之,納哈出計無所出。
乃刺吾因勸之降,納哈出猶豫未決。
勝遣指揮往谕之,納哈出乃遣使至勝營,陽為納款而實觇兵勢。
勝遂遣玉往一秃河受其降。
虜使見勝還報,納哈出聞之,指天啧啧曰:“天不複與我有此衆矣。
”遂率數百騎自詣玉納降。
玉大喜,出酒與之飲,甚相歡。
納哈出顧其下咄咄語将脫去。
時鄭國公常茂在座,其麾下有解胡語者以告茂。
茂直前縛之,納哈出大驚,起欲就馬。
茂拔刀砍之,傷臂不得去。
耿忠遂以衆擁之,見勝。
納哈出所部妻子将士凡十餘萬,在松花河北。
聞納哈出被傷,遂驚潰。
勝遣前降将觀童往谕之,于是其衆悉降。
勝以禮遇納哈出,複加慰谕。
令耿忠與同寝食,遣使奏捷于京。
遂班師,悉以納哈出來降,将卒妻子及其辎重俱南行,仍以都督濮英等将騎兵三千為殿。
納哈出之象有竄匿未降者,恨大将軍以其降衆俱南,乃設伏途,候大軍過而邀之。
英等後至,伏發,英猝為所乘,衆寡不敵,遂見執。
英絕食不言,乘間自剖腹而死。
英,廬州人。
少以勇敢聞,累功升中軍都督佥事,至是沒于虜。
上聞之,驚悼。
追封金山侯,谥忠襄。
上聞馮勝等在軍事多不律,遣使敕谕勝及傅友德等曰:“古之名将為國效忠,勳名千載。
在我朝若徐達、常遇春平定夷夏,未嘗行一不義,所以功成名遂。
近以沙漠未清,命爾等率師,何馮勝膺大将軍之任,而乃專為己私。
播惡胡中,降虜緻恨,古之名将豈如是耶!及旋師之際,部伍無法,緻使濮英等人馬三千陷沒于虜。
又不聽朕命,擅發留守大甯軍卒,遂遺殘胡後患。
凡若此者,論以國法皆在不宥。
朕以将軍嘗有戰功,姑容自新,若改行易慮,庶可保全,以圖後功。
往來人言頗多舉其大概,于将軍亦赧哉!” 常茂,勝之婿也。
勝每于衆中卑折之。
茂不堪,出不遜語,勝銜之。
及濮英死,勝欲自解,故歸咎于茂而奏其驚潰虜衆。
诏械茂。
既至,茂陳其故。
上曰:“如爾所言,勝亦不能無罪。
”命收其總兵官印,召勝還。
令藍玉行總兵官事。
納哈出等赴京入見。
上賜納哈出以一品服,封為海西侯。
其所部官屬悉賜衣服冠帶,授以指揮千百戶有差。
俾各食祿,不任事,分棣雲南、兩廣、福建各都司處之。
納哈出尋卒。
其子察罕襲封沈陽侯。
茂坐前罪,當誅。
上念其父遇春之功,釋之,安置于廣西之龍州。
建北平行都指揮使司于大甯。
勝至京,上以其勳舊不加譴,命建第鳳陽,奉朝請。
故元四大王來降。
上以其元之子孫,憫而宥之,且厚其賜赍。
命随西平侯沐英戍守雲南。
大将軍藍玉送降胡寡婦一百六十二人至京,命以文绮帛衣四百八十餘襲、鈔一千二百三十錠給賜之。
二十年冬,聞漠北複立脫古思貼木兒為主。
遣永昌侯藍玉讨之。
玉得降人脫脫等,言故元丞相哈剌章等遁入和林,乞進兵共剿。
二十一年春,遣定遠侯王弼等七将軍從征。
四月,聞虜主在捕兒海。
兼程進至百眼井哨,不見虜。
将還,弼曰:“吾等深入,徒勞師旅,将何以複命哉!複進。
偵知虜營在
仲連曰:‘将軍在即墨時,飲食起居與士卒同甘苦,身先士卒,所以緻勝。
今将軍東有夏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娛,黃金橫帶,馳聘乎淄、渑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
’卿等皆起布衣,一旦至此,遂忘昔日之艱難,豈不犯仲連之诮乎!卿等宜益懋其功,以副朕懷!” 上遣宦者鹹禮表、蔔花帖木兒送崇禮侯買的裡八剌北還,厚賜之。
複遺其父愛猷識理達剌織金文绮。
辭行,上谕之曰:“爾本元君子孫,國亡就俘,曩欲即遣爾歸,以爾年幼,道理遼遠,恐不能達。
今既長成,朕不忍令爾久客于此。
故特遣歸見爾父母親戚,以全骨肉之愛。
”又谕二宦者曰:“此爾君之嗣,不幸至此。
長途跋涉,爾善視之。
”因緻書于愛猷識理達剌曰:“昔君在應昌,所遺幼子南來,朕待以殊禮,已經五年。
念君流離沙漠,後嗣未有,故特遣鹹禮表等護其歸。
庶不絕元之嗣,君其審之。
” 王保保定西之敗,走和林。
元君複任以事,後從徙金山之北而死。
其妻毛氏亦自缢。
保保骁勇絕倫,緻之不得。
上嘗問諸将曰:“當今孰為好漢?”或對曰:“常遇春所向無前,可謂好漢。
”上曰:“是奚足哉!當今好漢隻一王保保耳。
”諸将或有以功相誇者。
上曰:“汝豈能擒王保保來耶?”上意蓋欲倡勇敢如此。
命中山侯湯和、穎川侯傅友德往延安防邊。
上谕曰:“自古中國無事則四夷可以坐制。
今延安地與胡虜接境,虜人聚散無常,若防之不嚴,即入為寇。
待其入寇而後逐之,則塞上之民受苦矣。
特命卿等率衆至邊,常存戒心,雖不見,若臨敵,則不至有患矣。
” 七年春正月,虜數出沒北境,诏副将軍文忠北伐。
時文忠駐代縣,乃分遣景指揮先發。
景出白登,遇虜敗之,禽其國公孛羅貼木兒。
初設雁門關置守備,仍置守禦,所隸代州振武衛(守備初駐代州,後嘉靖二十三年移駐廣玉城)。
文忠以七月攻大甯,克大石崖。
八月,至豐州擊虜,破之。
斬其魯王及司徒答海俊、平章把都、知院忽都,得魯王妃蒙頹及金印玉圖書之類。
北虜乃兒不花遣人款大同塞,言欲降。
慮以前犯塞獲罪。
手诏谕之曰:“爾遣人自大同來,言于平地駐牧,意在臣順。
卻以前日犯塞之故,懼不相容,是何言也!古之為天下者在安民而已,無傷物心。
且爾元之故臣,幼君流離沙漠,餘息尚存,有所幹犯,為其主也。
亦何慮哉!去就之機,在乎識時。
能上觀天象,下察人情,趨吉避兇,斯智者矣。
” 初,元改雲州為大同路,隸山西行中書省。
國初因之,至是改行省為布政司,改大同路為大同府。
又于府置分巡按察司,歲差按察司官一員分巡,号冀北道,後專除。
八年春正月,征虜大将軍馮勝出大同塞,擊虜定,未下散不剌地,逾月還。
十年,城蔚州。
指揮周房董其役,規制極壯麗,基石磚陴樓橹之類甲于諸邊。
元君愛猷識理達剌殂命,遣使緻祭。
禮部以道遠難至。
上曰:“帝王以天下為一家,彼不出覆載之外,何遠之有?”自為文祭之曰:“生死廢興,非一時之偶然,乃天地之定數。
古之聖賢于是四者,一或臨之,不為之變。
何也?蓋知天命而不惑者也。
君之祖宗昔起沙漠,彎弧矢入我中國,橫行天下,九夷八蠻盡皆歸之,非天命不至是也。
及至君父子,正當垂衣守成之時,而盜生汝穎,華夏騷然。
号令不行,以至失國。
此人事欤?天命欤?朕于其時,非有三軍六師以威天下,乃代君家而為民主,亦莫非天命也。
曩者惟君主沙漠,朕主中國,君與群臣乃固執不移,緻邊警數興。
今聞君殡于沙漠,朕用恻然。
特遣人緻吊,奠以牲醴,爾其監之!” 按野史載太祖既有天下,建廟以祀曆代帝王。
自伏羲以下,像皆易成。
惟元世祖其面屢為淚痕所,塑工頻加修飾,越宿則又如故也。
太祖聞知,幸廟以手指曰:“癡達子,癡達子!汝何人,入主中國,可謂幸矣。
今不革去者,以爾亦一代之王。
朕今天命人歸,奄有天下,于汝子孫不加殺戮,但驅還北。
則朕之待勝國亦可謂有恩矣!汝何恨耶?毋再啼哭!”于是塑工明日遂奏,世祖面無淚矣。
敕送故元官蔡子英歸塞北。
子英,河南永甯人。
元季舉進士,為擴廓帖木兒所知薦用,是累遷顯官。
王師征定西,擴廓貼木兒軍敗。
子英單騎走關中,入終南山。
有司以形求得之,械送京師,至江濱亡去。
至是陝西又捕得之,械過洛陽,遇湯和不為禮。
和怒焚其須懾之,終不屈。
其妻适過洛陽,聞子英至,欲與相見。
子英避不肯見。
至京,上命釋之,授以官。
英不受,退而上書曰:“伏惟皇帝陛下乘時而起,提三尺劍削平群雄,混一四海,九夷八蠻莫不賓貢,英釜魚漏網假息南山。
曩見獲河南,拘送京師。
垂及渡江,複得脫亡。
七年之久,勤勞有司,既違陛下,又忤大臣,揆之常情,雖死罪不足以拟英。
而陛下以萬乘之尊,全匹夫之節,不降天誅,反療其疾,易以冠裳,賜以酒馔,授以名爵。
陛下之量包乎天地之外矣。
英感恩無極,非不欲竭犬馬之力以報覆載之仁,但以名義所在,不敢改其初志。
自惟家本韋布,遭值亂離,操戈行伍,智識粗淺,過蒙主将知薦。
仕至七命,躍馬食肉,十有五年,愧無尺寸之功,以報國士之遇。
及國家闆蕩,又複失節,何面目見天下士?所以甯死不敢有他志,蓋臣之事君猶女之适人,一與之醮,終身不改。
事君之道,一食其祿,終身無二。
昔馮道曆仕五朝,司馬光曰:‘不正之女,中人羞以為室;不正之士,中君羞以為臣。
’偉哉言乎!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陛下金城湯池,兵極其精,器極其利,府庫充實,米粟紅腐,國家之盛古未有也。
猶以為未足,于是興學校,明人倫,褒死節,獎忠義,蓋謂治天下之本莫大于禮義廉恥也。
夫以今天下之廣,人民之衆,既不以英一人而加少,又豈以英一人而加多?授英以官何益于國?舍英不用,何損于事?陛下創業垂統,正當提挈大經大法,以昭示聖子神孫、功臣賢士,不宜以無禮義廉恥之俘虜而廁于維新之朝賢士大夫之列也!英自被獲以來,日夜所思,惟追咎昔之不死,以為今日惟死可以塞責。
陛下乃待英以禮,沐英以恩,臣固不敢賣死以示名,然亦不敢全身以苟祿。
若察英之愚,全英之志,禁锢海南,以終薤露之命。
則雖死于炎瘴,亦感恩極矣!陛下之威,加于海内而奔走四夷,不患不行,于匹夫之賤。
然英聞仁者不中道而改節,義者不苟生以圖榮,勇者不見幾而不作。
故王閉門以自缢,李芾辟門以自屠。
彼非惡安逸而樂危亡,顧義之所在,雖湯镬有所不避也。
眇焉之驅,仰止古人,死有餘恨。
冒渎天顔,伏俟鐵钺,不知所言。
”上覽奏而益重之。
命館于儀曹。
忽一夜大哭不止,人問其故,子英曰:“思舊主耳。
”語聞,上知其志不可奪。
敕有司送之出塞。
按武王釋箕子之囚,複商容之位,此其為再見矣。
培養元氣以固國家靈長之命脈,非與天地合德者,其孰能與于此! 十四年夏四月,北虜寇開平。
指揮使丁忠擊敗之,戰于氈帽山,斬獲數百。
十八年,大學士宋納上守邊策。
略曰:“今宇内又安,蠻夷奉貢,獨沙漠未遵聲教。
若置之弗治,恐邊圉漸荒,歲久滋患;若窮追遠擊,恐士馬疲費,饋饷艱難。
陛下為聖子神孫萬世計,莫若求守邊之策耳。
蓋守邊固先乎足食,足食又先乎屯田。
今諸将豈皆借才于異代哉,宜選智勇謀略者數人,每将以東西五百裡為制,随其遠近高下分屯。
所領衛兵斟酌損益,率五百裡為一屯,彼此相望,首尾相應,耕作以時,訓練有法,遇敵則戰,寇去則耕。
此長久守邊之策也。
”上善其言。
命馮勝為征虜大将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将軍,趙庸、王弼、胡定、郭英為左右參将,商參贊軍事,率師二十萬讨納哈出。
又命李星隆、鄧鎮、吳良等皆随征師行。
納哈出棄金山巢穴,營于新泰州。
去遼陽千八百裡。
初,納哈出分兵為三營:一曰榆林深處;一曰養鵝莊;一曰龍安一秃河。
辎重富盛,畜牧蕃息,虜主數招之不往。
及是,大軍将逼之,納哈出計無所出。
乃刺吾因勸之降,納哈出猶豫未決。
勝遣指揮往谕之,納哈出乃遣使至勝營,陽為納款而實觇兵勢。
勝遂遣玉往一秃河受其降。
虜使見勝還報,納哈出聞之,指天啧啧曰:“天不複與我有此衆矣。
”遂率數百騎自詣玉納降。
玉大喜,出酒與之飲,甚相歡。
納哈出顧其下咄咄語将脫去。
時鄭國公常茂在座,其麾下有解胡語者以告茂。
茂直前縛之,納哈出大驚,起欲就馬。
茂拔刀砍之,傷臂不得去。
耿忠遂以衆擁之,見勝。
納哈出所部妻子将士凡十餘萬,在松花河北。
聞納哈出被傷,遂驚潰。
勝遣前降将觀童往谕之,于是其衆悉降。
勝以禮遇納哈出,複加慰谕。
令耿忠與同寝食,遣使奏捷于京。
遂班師,悉以納哈出來降,将卒妻子及其辎重俱南行,仍以都督濮英等将騎兵三千為殿。
納哈出之象有竄匿未降者,恨大将軍以其降衆俱南,乃設伏途,候大軍過而邀之。
英等後至,伏發,英猝為所乘,衆寡不敵,遂見執。
英絕食不言,乘間自剖腹而死。
英,廬州人。
少以勇敢聞,累功升中軍都督佥事,至是沒于虜。
上聞之,驚悼。
追封金山侯,谥忠襄。
上聞馮勝等在軍事多不律,遣使敕谕勝及傅友德等曰:“古之名将為國效忠,勳名千載。
在我朝若徐達、常遇春平定夷夏,未嘗行一不義,所以功成名遂。
近以沙漠未清,命爾等率師,何馮勝膺大将軍之任,而乃專為己私。
播惡胡中,降虜緻恨,古之名将豈如是耶!及旋師之際,部伍無法,緻使濮英等人馬三千陷沒于虜。
又不聽朕命,擅發留守大甯軍卒,遂遺殘胡後患。
凡若此者,論以國法皆在不宥。
朕以将軍嘗有戰功,姑容自新,若改行易慮,庶可保全,以圖後功。
往來人言頗多舉其大概,于将軍亦赧哉!” 常茂,勝之婿也。
勝每于衆中卑折之。
茂不堪,出不遜語,勝銜之。
及濮英死,勝欲自解,故歸咎于茂而奏其驚潰虜衆。
诏械茂。
既至,茂陳其故。
上曰:“如爾所言,勝亦不能無罪。
”命收其總兵官印,召勝還。
令藍玉行總兵官事。
納哈出等赴京入見。
上賜納哈出以一品服,封為海西侯。
其所部官屬悉賜衣服冠帶,授以指揮千百戶有差。
俾各食祿,不任事,分棣雲南、兩廣、福建各都司處之。
納哈出尋卒。
其子察罕襲封沈陽侯。
茂坐前罪,當誅。
上念其父遇春之功,釋之,安置于廣西之龍州。
建北平行都指揮使司于大甯。
勝至京,上以其勳舊不加譴,命建第鳳陽,奉朝請。
故元四大王來降。
上以其元之子孫,憫而宥之,且厚其賜赍。
命随西平侯沐英戍守雲南。
大将軍藍玉送降胡寡婦一百六十二人至京,命以文绮帛衣四百八十餘襲、鈔一千二百三十錠給賜之。
二十年冬,聞漠北複立脫古思貼木兒為主。
遣永昌侯藍玉讨之。
玉得降人脫脫等,言故元丞相哈剌章等遁入和林,乞進兵共剿。
二十一年春,遣定遠侯王弼等七将軍從征。
四月,聞虜主在捕兒海。
兼程進至百眼井哨,不見虜。
将還,弼曰:“吾等深入,徒勞師旅,将何以複命哉!複進。
偵知虜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