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西戎
關燈
小
中
大
停止行人巡茶。
定委禦史一員領敕專理西番茶馬事,然茶法之行非往日之嚴,而所得之馬亦甚微矣。
按宣德四年,四川江安縣茶戶訴本戶舊有茶八萬餘株,年深枯朽,戶丁亦多死亡。
今存者皆給役于官,無力培植,積久茶課七千七百餘,郡縣責徵日急,乞賜減免,并除雜役,得專辦茶課,庶無逋負逆。
政司以聞。
上谕尚書郭敦曰:“茶之利蜀人資之,不但為公家之用,今有司加以他役者悉免之。
宋陳恕為三司使稍增茶課,當時非之。
此事今任于鄉歲額決不可增,虛耗則當減免,并宜從寬。
”則當時之優恤茶戶者如此,蓋欲足民以足國也。
“迄于是,茶課反不及于前,何哉”此亦茶馬之一變也。
故記之。
弘治元年,上即位,诏四川番僧國師法王領占所等悉革職,追奪累次诰敕印信儀仗。
發回四川原居光相寺。
按此亦黜邪一快事,聖教之首務也。
《雜志》載悉僧生受沃賜,死則有司為之官造墓塔。
時有一吐蕃國師病且死,語人雲:“吾示寂在某日某時。
”至期不驗,弟子恥,潛絞殺之。
尚書王複奏:“此僧素受國恩,積蓄甚侈而無用。
宜籍以供墓塔之費,省官錢。
”诏可之,人亦為快雲。
弘治末,命都禦史楊一清任茶馬事,一清請複金牌信符舊制。
疏曰:“臣親詣西甯等衛撫調番官,指揮千百戶鎮撫驿丞偕國師禅師赍原降金牌信符而至,臣奉宣皇上恩威,撫且揄之,責其近年不肯輸納茶馬之罪。
”彼皆北面稽首曰:“這是我西番認定差發,合當辦納。
近年并不曾赍金牌來調,止是一年一次着我輩将馬換茶。
今後來調時,天皇帝大法度在焉,敢違逆臣。
”于是乃知我聖祖神宗睿謀英略,度越前代遠矣。
考之前代,自唐世回纥入貢,已以馬易茶。
至宋熙甯間,有以茶易虜馬之制。
所謂摘山之利,而易充廄之良。
戎人得茶不能為我害,中國得馬足以為我利。
計之得者宜無出此。
至我朝納馬謂之差發,如田之有賦,身之有庸,必不可少。
彼既納馬而酬以茶斤,則我體既尊,彼欲亦遂。
較之前代曰互市、曰交易,輕重得失,較然可知。
夫王者不治夷狄,今責番夷以差發,非若秦,漢喜功好大勤遠略者之所為也。
亦非中國果無良馬而必有待乎番夷也。
蓋西番之為中國藩籬久矣。
漢武帝圖治匈奴,乃表河西列四郡。
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而漠南無王庭。
今金城之西綿亘數千裡,北有狄,南有羌。
狄終不敢越羌而南。
以羌人為之世仇,恐議其後,此天所以限别區域絕内外者也。
不然則河、洮、岷、隴之區,鮮不為其蹂踐,欲晏然無事,得乎? 國初,散處降夷各分部落,随所指撥地方安置而授之長,以馬為科差,以茶為酬答。
使知雖遠外小夷,皆王官王民,志向中國,不敢背叛。
蓋以一叛中國則不得茶,無茶則病且死。
以是而羁縻之賢于數萬甲兵遠矣。
此制西番以控北虜之上策,前代略之,而我朝獨得之者也。
頃自金牌制廢,私販盛行,雖有撫谕私茶之官,卒莫之能禁,坐失茶馬之利垂六十年。
豈徒邊方缺馬騎征,将來遠夷既不仰給我茶,敢謂與中國不相幹涉,意外之憂或從此生,藩籬之固何所于托!切照洪武年間頒降金牌數目,各衛典籍磨滅多無的。
據查得洮、河、西甯三衛番族該金牌四十一面,差發馬一萬四千五十一匹。
内府收貯每三年一次,遣廷臣赍收馬給茶,後因邊方多事後停止,曆年滋久。
如曲先、阿端諸衛邈不相通,誠恐四十年之後,雖近番亦不複知有茶馬矣。
今欲遵照舊例,調軍入番收馬,非惟病于供億,且恐激擾番夷。
乞敕該衙門将金牌舊額查出,申明舊制,昭示番族,使知朝廷修複信符,各常本等差發,不許生拗違背。
其番官指揮千百戶鎮撫驿丞等官久不襲替,亦令查出,奏請就彼各襲原職,以為統領,不必令其來京。
以弘治十一年為招易之期,乞遣廷臣赍捧金牌前來,會同臣等調取原降番族金牌,至三衛納馬給茶,重加賞勞,不須動調官軍深入。
事完造冊,随金牌赍繳,以後三年一次奉行。
中間二年,仍照常曉谕,有願将馬易茶者聽。
敢有不受約束者,量調番漢宮後問罪誅剿,以警其餘。
庶恩威并施,番人永服而為藩籬之固。
奏上。
诏議行之。
然巡茶禦史乞今兼設不廢。
吐蕃諸部中,惟董蔔韓胡亦素知慕文教。
弘治中,奏請中國書籍。
兵部尚書餘子俊疏曰:“考之唐玄宗之世,吐蕃遣使求《毛詩》、《春秋》、《禮記》正字于體烈,以為與之書,使知權略,愈生變詐,非中國之利。
尚書裴光庭以為吐蕃久叛新服,因其有請,賜以詩書,庶使甄陶聲教化流内外;體烈徒知書有權略變詐,不知忠信禮義皆從書出。
于是玄宗賜以詩書。
今董蔔求讨前項書籍,臣以為《成都記》即《成都府志》也,一府之輿圖關隘于此乎載,不可與。
《方輿勝覽》,天下之輿圖關隘于此乎載,不可與。
其餘書籍可以與之。
若或不與,彼來朝之人市于書肆之中,亦不甚難。
若因其請,遣人量加頒賜,因而敕其将舊維州地退還保縣,彼必感恩知報,可免西顧之憂矣。
” 正德間,建僧寺于西内。
西僧行秘術者彙緣而進居其中,勸上遣中使偕其徒至烏思藏迎異僧。
尚書毛紀谏曰:“烏思藏地方僻在西陲數千裡之外,其地習俗鄙惡,語言侏離,與中國懸絕。
中國之人亦鮮有使其地者。
祖宗之時,番僧雖嘗入貢,賜以法王國師等号,不過命之空名虛秩。
居其本土,藉以撫化番衆,無擾我邊境而已。
非崇信其教,留居中國,令人禁内,如前代之事佛求福者比也。
前代事佛求福者終更得禍,史冊載之。
可為萬世之明鑒。
仰惟陛下神仁聖武,天縱聰明,曩在春宮,懋學毓德,繼膺寶祚,任賢圖治,天下之人拭目延頸以望太平者也。
今無故而為此舉,朝野聞之。
鹹皆駭異。
以為堂堂天朝衣冠文物之區,道德綱常之化,而顧從事于夷狄之陋哉!且異端邪說,人人皆知其非聖明,在上讵肯崇信?臣亦知此非出于陛下之本意也,實由番僧造為一切幻妄怪誕之說,上渎陛下偶爾聽之,不計其累至于此耳。
況本夷年例進貢自有舊定常格。
差遣伴送另有通事人員,揆之事體,似不可以煩朝使。
況近臣往番供送,雖曰先朝常有此例,當時庶政修明,教化大行,海内富庶,百姓安樂,偶一行之,不覺甚損。
即今各處災異頻仍,人民困苦,盜賊生發,虜寇猖獗,兵戈相尋未已,儲蓄所在空虛。
而四川等處腹裡之患甫平,松潘之警繼至,瘡痍滿目,呻吟滿耳,地方之疲敝極矣。
當此之時,正宜勞心竭力,多方拯濟猶恐弗及,尚忍複為此騷擾煩費之舉哉!伏望收回成命,以彰乾剛之斷,離照之明,使天下後世稱為堯舜之聖,實臣等之至願也。
” 六年,上方好佛,自名“大慶法王”。
外廷雖聞之,無可據以進谏。
會番僧奏讨腴田百頃為“大慶法王”下院,乃書“大慶法王”與聖旨并。
禮部尚書傅圭佯不知,執奏曰:“孰為大慶法王者!敢并至尊書之。
亵天子壞祖宗法,大不敬當誅!”诏勿問。
田亦竟止。
嘉靖二年,太監崔文以番僧靈異說上事佛,盛為齋供,吏部尚書喬宇等疏曰:“伏睹登極之诏,将法王佛子國師禅師等項盡行牢固枷釘,押發煙瘴地面衛分充軍,遇赦不宥。
其中有出入内府住坐新寺誘引蠱惑罪惡顯著見在京者,拿送法司,問拟罪名,奏請定奪,一切傳升善世真人等項盡行革退。
又将近年以來左右近幸之人獻谄希恩,在内添蓋佛寺神廟,在外添蓋玄明宮、石經山祠廟等項,俱經拆毀。
彼時聖志清明,德性堅定,屏息異端,崇儒重道,邪正之辯了然明白。
深奸秘慝一售其計,遂緻蠱惑聖明。
切聞天生聖人為天地神民之主,心之感格自與天地相通,氣之和順自協神人供佑。
往三時不雨,一冬無雪露,禱宮中,遣官祭告天地宗社,随獲感應,明效大驗,彰著如斯。
皇上深居淵默,體念于此,則妖僧經忏自不足信,一應齋醮無益之事俱宜停罷。
方今天災屢見,邊報未甯,四方盜賊随滅随起,内外庫藏日見消耗,恐不可支,相去正德末年不甚相遠矣。
伏願皇上始終一心辟邪崇正,易信佛之念以尊經訓,馳拜醮之勞以近講筵,日隆盛德,保養天和,則聖壽萬年,子孫千億。
”上嘉其忠,愛而不納。
給事中安磐複疏曰:“武宗初年
定委禦史一員領敕專理西番茶馬事,然茶法之行非往日之嚴,而所得之馬亦甚微矣。
按宣德四年,四川江安縣茶戶訴本戶舊有茶八萬餘株,年深枯朽,戶丁亦多死亡。
今存者皆給役于官,無力培植,積久茶課七千七百餘,郡縣責徵日急,乞賜減免,并除雜役,得專辦茶課,庶無逋負逆。
政司以聞。
上谕尚書郭敦曰:“茶之利蜀人資之,不但為公家之用,今有司加以他役者悉免之。
宋陳恕為三司使稍增茶課,當時非之。
此事今任于鄉歲額決不可增,虛耗則當減免,并宜從寬。
”則當時之優恤茶戶者如此,蓋欲足民以足國也。
“迄于是,茶課反不及于前,何哉”此亦茶馬之一變也。
故記之。
弘治元年,上即位,诏四川番僧國師法王領占所等悉革職,追奪累次诰敕印信儀仗。
發回四川原居光相寺。
按此亦黜邪一快事,聖教之首務也。
《雜志》載悉僧生受沃賜,死則有司為之官造墓塔。
時有一吐蕃國師病且死,語人雲:“吾示寂在某日某時。
”至期不驗,弟子恥,潛絞殺之。
尚書王複奏:“此僧素受國恩,積蓄甚侈而無用。
宜籍以供墓塔之費,省官錢。
”诏可之,人亦為快雲。
弘治末,命都禦史楊一清任茶馬事,一清請複金牌信符舊制。
疏曰:“臣親詣西甯等衛撫調番官,指揮千百戶鎮撫驿丞偕國師禅師赍原降金牌信符而至,臣奉宣皇上恩威,撫且揄之,責其近年不肯輸納茶馬之罪。
”彼皆北面稽首曰:“這是我西番認定差發,合當辦納。
近年并不曾赍金牌來調,止是一年一次着我輩将馬換茶。
今後來調時,天皇帝大法度在焉,敢違逆臣。
”于是乃知我聖祖神宗睿謀英略,度越前代遠矣。
考之前代,自唐世回纥入貢,已以馬易茶。
至宋熙甯間,有以茶易虜馬之制。
所謂摘山之利,而易充廄之良。
戎人得茶不能為我害,中國得馬足以為我利。
計之得者宜無出此。
至我朝納馬謂之差發,如田之有賦,身之有庸,必不可少。
彼既納馬而酬以茶斤,則我體既尊,彼欲亦遂。
較之前代曰互市、曰交易,輕重得失,較然可知。
夫王者不治夷狄,今責番夷以差發,非若秦,漢喜功好大勤遠略者之所為也。
亦非中國果無良馬而必有待乎番夷也。
蓋西番之為中國藩籬久矣。
漢武帝圖治匈奴,乃表河西列四郡。
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而漠南無王庭。
今金城之西綿亘數千裡,北有狄,南有羌。
狄終不敢越羌而南。
以羌人為之世仇,恐議其後,此天所以限别區域絕内外者也。
不然則河、洮、岷、隴之區,鮮不為其蹂踐,欲晏然無事,得乎? 國初,散處降夷各分部落,随所指撥地方安置而授之長,以馬為科差,以茶為酬答。
使知雖遠外小夷,皆王官王民,志向中國,不敢背叛。
蓋以一叛中國則不得茶,無茶則病且死。
以是而羁縻之賢于數萬甲兵遠矣。
此制西番以控北虜之上策,前代略之,而我朝獨得之者也。
頃自金牌制廢,私販盛行,雖有撫谕私茶之官,卒莫之能禁,坐失茶馬之利垂六十年。
豈徒邊方缺馬騎征,将來遠夷既不仰給我茶,敢謂與中國不相幹涉,意外之憂或從此生,藩籬之固何所于托!切照洪武年間頒降金牌數目,各衛典籍磨滅多無的。
據查得洮、河、西甯三衛番族該金牌四十一面,差發馬一萬四千五十一匹。
内府收貯每三年一次,遣廷臣赍收馬給茶,後因邊方多事後停止,曆年滋久。
如曲先、阿端諸衛邈不相通,誠恐四十年之後,雖近番亦不複知有茶馬矣。
今欲遵照舊例,調軍入番收馬,非惟病于供億,且恐激擾番夷。
乞敕該衙門将金牌舊額查出,申明舊制,昭示番族,使知朝廷修複信符,各常本等差發,不許生拗違背。
其番官指揮千百戶鎮撫驿丞等官久不襲替,亦令查出,奏請就彼各襲原職,以為統領,不必令其來京。
以弘治十一年為招易之期,乞遣廷臣赍捧金牌前來,會同臣等調取原降番族金牌,至三衛納馬給茶,重加賞勞,不須動調官軍深入。
事完造冊,随金牌赍繳,以後三年一次奉行。
中間二年,仍照常曉谕,有願将馬易茶者聽。
敢有不受約束者,量調番漢宮後問罪誅剿,以警其餘。
庶恩威并施,番人永服而為藩籬之固。
奏上。
诏議行之。
然巡茶禦史乞今兼設不廢。
吐蕃諸部中,惟董蔔韓胡亦素知慕文教。
弘治中,奏請中國書籍。
兵部尚書餘子俊疏曰:“考之唐玄宗之世,吐蕃遣使求《毛詩》、《春秋》、《禮記》正字于體烈,以為與之書,使知權略,愈生變詐,非中國之利。
尚書裴光庭以為吐蕃久叛新服,因其有請,賜以詩書,庶使甄陶聲教化流内外;體烈徒知書有權略變詐,不知忠信禮義皆從書出。
于是玄宗賜以詩書。
今董蔔求讨前項書籍,臣以為《成都記》即《成都府志》也,一府之輿圖關隘于此乎載,不可與。
《方輿勝覽》,天下之輿圖關隘于此乎載,不可與。
其餘書籍可以與之。
若或不與,彼來朝之人市于書肆之中,亦不甚難。
若因其請,遣人量加頒賜,因而敕其将舊維州地退還保縣,彼必感恩知報,可免西顧之憂矣。
” 正德間,建僧寺于西内。
西僧行秘術者彙緣而進居其中,勸上遣中使偕其徒至烏思藏迎異僧。
尚書毛紀谏曰:“烏思藏地方僻在西陲數千裡之外,其地習俗鄙惡,語言侏離,與中國懸絕。
中國之人亦鮮有使其地者。
祖宗之時,番僧雖嘗入貢,賜以法王國師等号,不過命之空名虛秩。
居其本土,藉以撫化番衆,無擾我邊境而已。
非崇信其教,留居中國,令人禁内,如前代之事佛求福者比也。
前代事佛求福者終更得禍,史冊載之。
可為萬世之明鑒。
仰惟陛下神仁聖武,天縱聰明,曩在春宮,懋學毓德,繼膺寶祚,任賢圖治,天下之人拭目延頸以望太平者也。
今無故而為此舉,朝野聞之。
鹹皆駭異。
以為堂堂天朝衣冠文物之區,道德綱常之化,而顧從事于夷狄之陋哉!且異端邪說,人人皆知其非聖明,在上讵肯崇信?臣亦知此非出于陛下之本意也,實由番僧造為一切幻妄怪誕之說,上渎陛下偶爾聽之,不計其累至于此耳。
況本夷年例進貢自有舊定常格。
差遣伴送另有通事人員,揆之事體,似不可以煩朝使。
況近臣往番供送,雖曰先朝常有此例,當時庶政修明,教化大行,海内富庶,百姓安樂,偶一行之,不覺甚損。
即今各處災異頻仍,人民困苦,盜賊生發,虜寇猖獗,兵戈相尋未已,儲蓄所在空虛。
而四川等處腹裡之患甫平,松潘之警繼至,瘡痍滿目,呻吟滿耳,地方之疲敝極矣。
當此之時,正宜勞心竭力,多方拯濟猶恐弗及,尚忍複為此騷擾煩費之舉哉!伏望收回成命,以彰乾剛之斷,離照之明,使天下後世稱為堯舜之聖,實臣等之至願也。
” 六年,上方好佛,自名“大慶法王”。
外廷雖聞之,無可據以進谏。
會番僧奏讨腴田百頃為“大慶法王”下院,乃書“大慶法王”與聖旨并。
禮部尚書傅圭佯不知,執奏曰:“孰為大慶法王者!敢并至尊書之。
亵天子壞祖宗法,大不敬當誅!”诏勿問。
田亦竟止。
嘉靖二年,太監崔文以番僧靈異說上事佛,盛為齋供,吏部尚書喬宇等疏曰:“伏睹登極之诏,将法王佛子國師禅師等項盡行牢固枷釘,押發煙瘴地面衛分充軍,遇赦不宥。
其中有出入内府住坐新寺誘引蠱惑罪惡顯著見在京者,拿送法司,問拟罪名,奏請定奪,一切傳升善世真人等項盡行革退。
又将近年以來左右近幸之人獻谄希恩,在内添蓋佛寺神廟,在外添蓋玄明宮、石經山祠廟等項,俱經拆毀。
彼時聖志清明,德性堅定,屏息異端,崇儒重道,邪正之辯了然明白。
深奸秘慝一售其計,遂緻蠱惑聖明。
切聞天生聖人為天地神民之主,心之感格自與天地相通,氣之和順自協神人供佑。
往三時不雨,一冬無雪露,禱宮中,遣官祭告天地宗社,随獲感應,明效大驗,彰著如斯。
皇上深居淵默,體念于此,則妖僧經忏自不足信,一應齋醮無益之事俱宜停罷。
方今天災屢見,邊報未甯,四方盜賊随滅随起,内外庫藏日見消耗,恐不可支,相去正德末年不甚相遠矣。
伏願皇上始終一心辟邪崇正,易信佛之念以尊經訓,馳拜醮之勞以近講筵,日隆盛德,保養天和,則聖壽萬年,子孫千億。
”上嘉其忠,愛而不納。
給事中安磐複疏曰:“武宗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