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蘇門答剌
關燈
小
中
大
人畢事将還,适其部屬刁幹孟叛思倫發。
二人便宜谕以朝廷威德,叛者退。
思倫發欲倚二人服其下,強留之,以象馬金寶為饋。
二人為書谕卻之曰:“中國不以象馬金玉為寶,所寶者忠臣烈士、強兵勇将與孝子順孫耳。
宜送使者還朝,不複侵擾鄰境,則可明爾畏敬君上之心焉。
”思倫發大喜,邀二人設餞為樂。
率其部屬送出境。
二人還,具奏其事,并獻其所著《百夷傳》。
傳中凡山川土俗人物風氣悉備。
上覽之,大悅。
以其奉使稱職,各賜襲衣。
三十年,刁幹孟逐思倫發,據其境。
思倫發奔至京師。
上憫之,命西平侯沐春、左軍都督何福、徐凱率雲南、四川諸衛軍往讨之。
且谕思倫發曰:“爾遠離鄉土,經涉歲月,不能無懷土之思。
強臣為亂,勢不自保,奔走至此,欲謀還國,非将勇兵強不可得也。
朕今送爾至雲南,與西平侯且駐怒江上,先遣爾平日心腹之人至國中,谕爾還之意,以觀國中之向背。
立衛騰沖,以觀其勢。
若威遠遠幹已附朝廷,他郡亦皆聽命。
則刁幹孟反逆之威日消。
腹心之臣效順者多,爾歸國之期可數日而待矣。
若輕易而進,吾恐刁幹孟之勢方盛,國人腹心莫與為敵,則爾之疆土終非爾有也。
” 既而,遣思倫發還麓川。
敕谕之曰:“古語有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蓋人心之所在,即天理之所在。
善治民者必求夫民情焉。
今爾思倫發長有平緬一方,而與民心好惡不同,故為下人之所不容,而歸于我。
朕思爾父祖世澤,民故推之。
今一旦失民之心,背國之俗,棄墳墓離親戚而來,久而不歸,則境土非有矣。
然是非不可不明,天讨不可不正。
已遣将問罪刁幹孟,故命爾還舊邦。
”賜黃金百兩,白金百五十兩,鈔五百錠,以遣之。
又敕西平侯沐春曰:“思倫發窮而歸我,當以兵送還其土。
若至雲南,且令止怒江。
遣人往谕刁幹孟母不臣,必歸爾主,如其不從,則聲其罪以讨之。
”是時刁幹孟既逐思倫發,懼朝廷緻讨。
乃先遣人至西平侯沐春所入貢,言先曾遣使進方物,求受土官職事,為大甸刀的弄阻于途,弗克上聞,願為達奏。
春許之。
後思倫發入國,刁幹孟同别為土官以治。
建文二年,八百媳婦國入貢。
老撾亦貢。
永樂初,麓川、緬甸忿争作亂,雲南按察佥事周彥奇(名正,吉水人。
初為訓導)。
聞之,匹馬深入,宣布國威。
皆亻兌首解去。
緬人遣使入貢。
金幼孜《緬人入貢應制詩》曰:“聖主龍飛開泰運,殊方效貢慶昌辰。
九天宮阙風雲會,一統山河雨露新。
重驿未誇來白雉,在郊先喜集祥麟。
幸逢四海為家日,願祝皇圖億萬春。
” 初,其地止設五宣尉司(車裡、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及孟定、南甸、芒市三府。
後白撾家生夷酋備方物入貢。
置老撾宣慰四司。
四年,孟指生夷酋來附,诏置孟艮府以為守。
乃遣中使楊與雲南千戶孟景賢赍诏往谕百夷諸生部落。
于是大古剌、小古剌及其鄰境諸番曰底馬撤、曰茶山、曰底闆、曰孟倫、曰八蒙搭等處,皆遣人随中使貢方物。
且言諸部落皆在西南極邊,自昔未通中國,願内屬,乞設官統理之。
诏置宣慰司二、長官司五,遣官赍诰印敕符往賜之。
(《一統志》、《會典》俱不載,蓋以其遠小之極,不能複通貢。
) 老撾軍民宣慰使刁緣歹遣使護前安南王孫陳天平宋朝。
奏曰:“臣天平,前安南王恒之孫,天明之子,日奎弟也。
日奎恭遇天朝,率先歸順,太祖高皇帝封為安南王。
賜之章印,在位二年而卒。
其弟散立,亦止二年,子晚繼之。
賊臣黎季當國,擅作威福。
晚稍欲抑損,季弑之而立晚之子,國之大權盡出季與其子蒼。
左右前後皆其逆黨,惟拱手而已。
未幾複弑而立子炙,蒙然幼稚,尚在襁褓。
季父子乃大弑陳氏宗族,并{安火}弑之而取其位。
更姓名胡一元,子曰胡奎,為大虞皇帝。
臣以先被棄斥,越在外方。
季父子志圖篡奪,臣幸以遠外。
見遺臣之僚佐激于忠義,推臣為主,以讨賊複仇。
方議招軍而賊兵見迫,倉皇出走。
左右散亡,逆黨窮追,遣兵四索。
臣竄伏窮荒,采拾自給,饑餓困厄,萬死一生。
久之,度其勢且少息,稍稍間行,艱難跋涉,以達老撾。
然時老撾多事,不暇願臣。
瞻望朝廷,遠隔萬裡,無所控告,屢欲自絕,苟且圖存,延引歲月。
忽讀诏書,知皇上入正大統,率由舊章。
臣心忻忭,有所依歸。
又以抱疾積久,至于今年,始獲躬睹天顔。
伏念先臣受命太祖高皇帝,世守安南,恭修職貢。
豈謂此賊造逆滔天,悖慢聖明,蔑棄禮法,累行弑逆,遂成篡奪。
陳氏宗屬,橫被殲夷,所存者惟臣而已。
臣與此賊不共戴天,伏望聖恩俯垂矜憫。
”因叩頭流涕。
又言:“賊臣黎季已老,詭謀逆計多出黎蒼。
攻劫占城,欲使臣屬。
又侵掠思明府,奪其土地。
究其本心,實欲抗衡上國。
暴征橫斂,酷法嚴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
臣之祖宗,世尚寬厚,今國人嗷嗷,頗見思憶。
陛下德配天地,仁育四海。
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興滅繼絕,此遠夷之望,臣之大願也!”上憐而納之。
命有司賜居第,月給其廪。
(詳具《安南傳》中,其陳氏相繼名次,此與本傳所載稍異。
故錄以俟考。
) 九年,車裡土官刁暹答侵威遠州地,虜其知州以歸。
西平侯沐晟請發兵讨之(晟,英之次子,春卒,晟替襲)。
上以兵易動難安,命遣人往谕。
刁暹答悔懼,還所虜知州及威遠州地。
入貢方物謝罪。
十二年,降南甸府為州。
宣德七年,也兀生夷酋來附。
诏置鈕兀長官司。
八百大甸土官刁之雅入貢方物。
訴波勒蠻常以兵來,殺人掠貨,請發兵讨之。
廷議以八百去雲南五千餘裡,波勒又未嘗歸化,豈能勞中國之人為之遠役?且夷性犷悍,必兩有未善者。
乃降敕谕,令睦鄰好,保境衛民。
正統三年,麓川宣慰思任發作亂。
侵掠騰沖、南甸等處。
四年,朝廷遣刑部主事楊甯往谕。
不從。
命黔國公沐晟讨之。
晟遣都督方政與其弟昂等,以偏師先進,自繼其後。
政夜渡江,襲賊營,乘勝獨進,遇伏與戰而死。
晟旋師至楚雄,瘴卒。
子斌襲封。
是時中官王振方用事,欲收朝權,主議滅麓川。
兵部尚書王骥阿其意,請複征之。
六年,命定西伯蔣貴為征夷将軍,總兵骥往督軍務,以中官吉祥監其軍。
大發兵十五萬,轉饷半天下征之。
骥奏舉廷臣随軍贊畫。
太仆少卿李蕡,郎中侯、楊甯,主事蔣琳等皆在行。
陛辭,賜貴等金兜鍪、細铠、弓矢、蟒龍绯衣。
侍讀劉球上言:“帝王馭夷狄,不窮兵于小敵以傷生靈,惟防患于大寇以安中國。
今北虜脫歡也先父子并吞諸部,深謀入寇,而思任發依阻山谷,悔過乞降。
議者乃釋豺狼攻犬豕,舍門庭之近,圖邊徼之遠,非計之得也。
臣愚以為麓川僻陋,滅之不為武,釋之不為怯。
至于西北諸邊,宜謹烽堠,修墩堡,選将帥,練士卒,豐糧饷,備器械,庶為有備無患。
”王振不從。
貴等至雲南,分兵三道,徑抵上江,一曰槟榔江,賊砦所在也。
會大風,骥命縱火焚其栅,因督衆力戰,敗之。
骥麾兵深入,破連環七砦于沙木籠山,又破象陣于馬鞍山陰,賊死者十餘萬。
王骥班師還京。
論功封蔣貴定西侯,骥靖遠伯,升郎中侯為禮部右侍郎,楊甯為刑部右侍郎,餘各升賞有差。
時思任發奔緬甸,未幾複出為寇。
骥、貴乃再督師往雲南,檄緬甸令縛送思任發。
緬人懷詐,慝思任發不遣。
廷議請益兵,群臣皆不敢言。
侍講劉球又上疏曰:“臣聞王者之師,不逞忿于一快。
必虜勝于萬全,所以無敗事而有成功。
今者,中外大臣請益兵十二萬屯于雲南邊境,俟思任發來降乃罷,否則進兵。
臣竊以為是則徒欲逞忿而非萬全之慮也。
向者,大兵兩蹴寇境,皆不得大逞而還者,蓋以其地避遠,阻山跨谷,道塗險塞,又有瘴毒之患焉。
中土之士被甲持杖,負糧荷刍,越數千裡而至彼。
飲食不充,勞困不堪,水土不習,疚病薦生,又驟與敵遇,故未及交鋒而剛猛敢鬥之氣十已消其七八。
兼将帥行師失律,所以無功。
誠非兵少所緻也。
今雖益兵,然欲分道以進,則山廣而援不接,并力以攻,則地隘而衆莫容,皆兵法所忌者。
況寇以逸待勞,窺測我形勢,得便則出抗官軍,失利則遁入溪谷,豈不坐老我師哉!若但宿兵境上以待其降,尤為不可。
語曰:‘軍旅之後,必有兇年。
’謂其以愁苦之氣傷陰陽之和,必緻水旱蟲蝗之災。
其為患也如此,況可輕動以嘗之乎?若暴露十二萬之衆于萬裡之外,而冀小醜之降,是輕動兵以嘗寇也。
又兵法曰‘千裡饋糧,士有饑色。
’是言糧饷不可不預備也。
今緻雲南之米于金齒,每石須費數石,然猶民苦運輸,軍多缺食。
若複益兵,則運愈苦而食愈缺,安保士之無饑色耶!臣謂徒欲逞忿,而非萬全之慮。
臣聞《春秋》之法,不治夷狄,三王之道,不困中國以事外夷。
故漢文棄尉佗寇邊之怨,先帝亦釋黎利叛逆之罪,率用是道。
臣竊以為麓川本鳥言獸心之夷,雖不來歸,非國之恥,何足與較勝負哉。
置之度外,不為失也。
必欲懲之,宜忍一決之忿,務圖萬全之策。
選用良将,輔以能幹文吏,舉行趙充國屯田以降叛羌故事。
因雲南見在之衆,或益以附近兵萬餘,分屯緣邊地,厚其糧賞,給以農用之物,務使兵民相安,以耕以守。
仍通好于木邦、車裡諸夷以為外援,俟寇出沒,徐加剿攘。
倘其服辜,則以禮納。
或終不悛,俟三二年後,糧積有餘,士卒熟其向道,别議大舉。
仍诏雲南郡縣及各土官使明知聖意,欲暫悉兵休民,将圖後效。
是雖不能速于成功,亦必不緻敗事。
”不從。
既而進兵攻緬甸,破之。
思任發複遁。
俘其妻子以還。
加骥、貴歲祿各三百石。
按劉球上言十事。
時錦衣指揮彭德清,球鄉人也。
往來王振門下用事,公卿率趨竭,而球獨不為禮。
德清銜之,乃激振曰:“劉球疏中總幹網使不下移,暗指公也。
”振大怒曰:“必殺之!”球又以災異上疏,中謂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進士處之。
至是編修董自陳願為太常少卿。
振因誣球與同謀,故先以言為地,并逮球下獄。
即令其黨錦衣衛指揮馬順以計殺球。
一日五更,順攜一小校推獄門入。
球與董同卧。
小校前持球。
球知有變,大呼曰:“太祖、太宗之靈在天,汝何得擅殺我!”小校持刀斷球頸。
流血被體,屹立不動。
順舉足踢倒曰:“如此無禮。
”遂支解之,裹以蒲包,埋衛後空地。
董從旁匿球血裙,數日密歸球家。
家人始知球死。
乃以血裙為襯歸葬。
小校盧氏人,與耿九疇為鄉鄰,九疇素愛其年少俊美,因與往來。
後久不至,甚訝之。
一日來,九疇視其貌,黃瘠不類。
惜之曰:“汝無有疾乎?狀貌頓異如此!”小校吐實,且曰:“馬順将舉事之日,密語吾:‘今夜有事,汝當早來。
’至期,令懷刃相随,迫于勢敢不行!比聞劉公忠臣,吾侪小人無故作逆天事,吾殆死有餘罪矣!特來别公,且謝誤愛耳!”因哭悔恨不已。
未幾果死。
馬順子亦發狂疾,代球數順罪,似為球所憑雲。
球二子,長次钅于,皆好學。
通《春秋》,痛父死于非命。
皆杜門家居養母,絕意仕進。
及王振、馬順死,球被褒贈為翰林學士,谥忠愍。
時刑部侍郎楊甯巡撫江西,召二子慰勉之。
曰:“先公忠議顯白,子可以出而仕矣。
”乃出應舉。
钅于即舉是秋試第一。
尋與兄先後登進士。
仕至參政,钅于選翰林庶吉士,改禦史,升浙江提學副使、雲南按察使。
嗣世子孫科第相仍。
愚謂天報忠直,固其胤嗣之多賢。
而原球之所以取禍,實由于止讨任發之二疏也,故詳錄之如此。
八年,升南甸州為宣撫司。
九年,升幹崖長官司為宣慰司,降芒施府為芒市長官司。
十三年,思任發子思機發、思蔔發據孟養山砦為患。
上複命王骥總兵,都督宮聚、副總兵張凱、田禮調土漢夷兵十三萬往征之。
抵金沙江,賊栅西岸以拒我師。
骥作浮橋渡兵,破之。
賊斂衆據鬼哭山、芒崖山等砦。
皆攻拔之,斬獲無算。
二孽竟失所在,疑死于亂兵。
大軍逾孟養,至孟那等處而還。
孟養去麓川千餘裡,諸酋皆震怖。
相謂曰:“自古漢人無渡金沙江者,今大軍渡此,真天威也。
” 按《清宛志》載:“田禮字思敬,田蒿人。
蔭父欽保定中衛指揮佥事,幼有大志。
既長,以名節自期,練達老成,谙曉兵法。
同王骥讨孟養,生擒其子思機發。
則思機發又是被擒者,此言死于亂兵,何也?” 先是,侯以征思任發功,升兵部侍郎,鎮守雲南。
時貴州饑苗叛,攻圍新添平越諸衛,道梗弗通,城中食且盡。
命班督諸軍往征之。
自雲南選善射者為前鋒,自将趨貴州。
副總兵田禮等以兵來會。
克龍裡、甕城、羊腸諸寨,新添、平越、清平、都勻諸圍俱解。
上嘉其功,遂遷尚書。
又進克安莊西堡長官司。
時暑雨方盛,疫厲大作,得疾,舁歸普定卒。
時麓川之役,盡調雲南、貴州兵以行,連兵十年,升秩萬數,而夷酋終以逋,将士多死,大軍未班,列衛空虛。
苗獠乘間竊發。
王骥與宮聚、張辄等還自麓川,即命征苗。
聚、辄皆失利,惟骥擒其酋蟲富,檻送京師。
然苗勢愈熾,骥亦不能定。
奏言久在南裔,身染瘴毒,乞還。
骥與辄等先後擁歸,師所至,人遮泣陳苗獠之害。
皆曰:“吾征麓寇,不受命殺苗也。
”去之。
苗前截後殪,我軍無複紀律,死亡數萬。
︷等僅以身免,諸城被圍,歲餘乃解。
按自王振盜權逞忿,王骥阿意興師,三窮賊巢,殺無辜民數十萬。
于是苗獠乘虛倡于貴州。
張︷敗走,而東路閉關矣。
鄧茂七起于福建,葉宗留起于處州,陳韶敗死,而東南騷動矣。
兵連禍結,緻有統幕師潰之變,骥之罪大哉!卒中劉球舍近圖遠之料,此與唐天寶之盛,用師南诏而忽範陽何以異乎!識者謂此舉乃世代盛衰之一機,讵不信夫! 先是麓川破,革宣慰司,以其地散屬鄰部。
十一年,诏建隴川宣撫司于隴把。
成化初,上遣沾益州知州桂經往八百媳婦國市阿魏。
按桂經,池州人。
自少以忠孝自負,由應例授滇阃都事,奉命疆理邊徼,盡複侵地,功升沾益州知州。
充正使如八百媳婦國。
已而經以誣,革職奏辨,準知州緻仕。
後值土舍安賊反,所司擇經往谕招撫。
經哨牧羊營,賊兵突至,死之。
當道覓屍,資送還鄉。
賊平,上功命錄其子,未果應。
雲南思疊土酋糾百夷梗化,守臣上議請讨。
倪嶽疏謂:“今中外民疲财盡,災異屢見,何以用兵?”廷議又欲遣京朝官往谕。
嶽曰:“用兵之法,不足示之有餘,今得無示弱于天下乎!使思疊聞之,必輕中國。
且京朝官谕之不從,則
二人便宜谕以朝廷威德,叛者退。
思倫發欲倚二人服其下,強留之,以象馬金寶為饋。
二人為書谕卻之曰:“中國不以象馬金玉為寶,所寶者忠臣烈士、強兵勇将與孝子順孫耳。
宜送使者還朝,不複侵擾鄰境,則可明爾畏敬君上之心焉。
”思倫發大喜,邀二人設餞為樂。
率其部屬送出境。
二人還,具奏其事,并獻其所著《百夷傳》。
傳中凡山川土俗人物風氣悉備。
上覽之,大悅。
以其奉使稱職,各賜襲衣。
三十年,刁幹孟逐思倫發,據其境。
思倫發奔至京師。
上憫之,命西平侯沐春、左軍都督何福、徐凱率雲南、四川諸衛軍往讨之。
且谕思倫發曰:“爾遠離鄉土,經涉歲月,不能無懷土之思。
強臣為亂,勢不自保,奔走至此,欲謀還國,非将勇兵強不可得也。
朕今送爾至雲南,與西平侯且駐怒江上,先遣爾平日心腹之人至國中,谕爾還之意,以觀國中之向背。
立衛騰沖,以觀其勢。
若威遠遠幹已附朝廷,他郡亦皆聽命。
則刁幹孟反逆之威日消。
腹心之臣效順者多,爾歸國之期可數日而待矣。
若輕易而進,吾恐刁幹孟之勢方盛,國人腹心莫與為敵,則爾之疆土終非爾有也。
” 既而,遣思倫發還麓川。
敕谕之曰:“古語有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蓋人心之所在,即天理之所在。
善治民者必求夫民情焉。
今爾思倫發長有平緬一方,而與民心好惡不同,故為下人之所不容,而歸于我。
朕思爾父祖世澤,民故推之。
今一旦失民之心,背國之俗,棄墳墓離親戚而來,久而不歸,則境土非有矣。
然是非不可不明,天讨不可不正。
已遣将問罪刁幹孟,故命爾還舊邦。
”賜黃金百兩,白金百五十兩,鈔五百錠,以遣之。
又敕西平侯沐春曰:“思倫發窮而歸我,當以兵送還其土。
若至雲南,且令止怒江。
遣人往谕刁幹孟母不臣,必歸爾主,如其不從,則聲其罪以讨之。
”是時刁幹孟既逐思倫發,懼朝廷緻讨。
乃先遣人至西平侯沐春所入貢,言先曾遣使進方物,求受土官職事,為大甸刀的弄阻于途,弗克上聞,願為達奏。
春許之。
後思倫發入國,刁幹孟同别為土官以治。
建文二年,八百媳婦國入貢。
老撾亦貢。
永樂初,麓川、緬甸忿争作亂,雲南按察佥事周彥奇(名正,吉水人。
初為訓導)。
聞之,匹馬深入,宣布國威。
皆亻兌首解去。
緬人遣使入貢。
金幼孜《緬人入貢應制詩》曰:“聖主龍飛開泰運,殊方效貢慶昌辰。
九天宮阙風雲會,一統山河雨露新。
重驿未誇來白雉,在郊先喜集祥麟。
幸逢四海為家日,願祝皇圖億萬春。
” 初,其地止設五宣尉司(車裡、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及孟定、南甸、芒市三府。
後白撾家生夷酋備方物入貢。
置老撾宣慰四司。
四年,孟指生夷酋來附,诏置孟艮府以為守。
乃遣中使楊與雲南千戶孟景賢赍诏往谕百夷諸生部落。
于是大古剌、小古剌及其鄰境諸番曰底馬撤、曰茶山、曰底闆、曰孟倫、曰八蒙搭等處,皆遣人随中使貢方物。
且言諸部落皆在西南極邊,自昔未通中國,願内屬,乞設官統理之。
诏置宣慰司二、長官司五,遣官赍诰印敕符往賜之。
(《一統志》、《會典》俱不載,蓋以其遠小之極,不能複通貢。
) 老撾軍民宣慰使刁緣歹遣使護前安南王孫陳天平宋朝。
奏曰:“臣天平,前安南王恒之孫,天明之子,日奎弟也。
日奎恭遇天朝,率先歸順,太祖高皇帝封為安南王。
賜之章印,在位二年而卒。
其弟散立,亦止二年,子晚繼之。
賊臣黎季當國,擅作威福。
晚稍欲抑損,季弑之而立晚之子,國之大權盡出季與其子蒼。
左右前後皆其逆黨,惟拱手而已。
未幾複弑而立子炙,蒙然幼稚,尚在襁褓。
季父子乃大弑陳氏宗族,并{安火}弑之而取其位。
更姓名胡一元,子曰胡奎,為大虞皇帝。
臣以先被棄斥,越在外方。
季父子志圖篡奪,臣幸以遠外。
見遺臣之僚佐激于忠義,推臣為主,以讨賊複仇。
方議招軍而賊兵見迫,倉皇出走。
左右散亡,逆黨窮追,遣兵四索。
臣竄伏窮荒,采拾自給,饑餓困厄,萬死一生。
久之,度其勢且少息,稍稍間行,艱難跋涉,以達老撾。
然時老撾多事,不暇願臣。
瞻望朝廷,遠隔萬裡,無所控告,屢欲自絕,苟且圖存,延引歲月。
忽讀诏書,知皇上入正大統,率由舊章。
臣心忻忭,有所依歸。
又以抱疾積久,至于今年,始獲躬睹天顔。
伏念先臣受命太祖高皇帝,世守安南,恭修職貢。
豈謂此賊造逆滔天,悖慢聖明,蔑棄禮法,累行弑逆,遂成篡奪。
陳氏宗屬,橫被殲夷,所存者惟臣而已。
臣與此賊不共戴天,伏望聖恩俯垂矜憫。
”因叩頭流涕。
又言:“賊臣黎季已老,詭謀逆計多出黎蒼。
攻劫占城,欲使臣屬。
又侵掠思明府,奪其土地。
究其本心,實欲抗衡上國。
暴征橫斂,酷法嚴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
臣之祖宗,世尚寬厚,今國人嗷嗷,頗見思憶。
陛下德配天地,仁育四海。
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興滅繼絕,此遠夷之望,臣之大願也!”上憐而納之。
命有司賜居第,月給其廪。
(詳具《安南傳》中,其陳氏相繼名次,此與本傳所載稍異。
故錄以俟考。
) 九年,車裡土官刁暹答侵威遠州地,虜其知州以歸。
西平侯沐晟請發兵讨之(晟,英之次子,春卒,晟替襲)。
上以兵易動難安,命遣人往谕。
刁暹答悔懼,還所虜知州及威遠州地。
入貢方物謝罪。
十二年,降南甸府為州。
宣德七年,也兀生夷酋來附。
诏置鈕兀長官司。
八百大甸土官刁之雅入貢方物。
訴波勒蠻常以兵來,殺人掠貨,請發兵讨之。
廷議以八百去雲南五千餘裡,波勒又未嘗歸化,豈能勞中國之人為之遠役?且夷性犷悍,必兩有未善者。
乃降敕谕,令睦鄰好,保境衛民。
正統三年,麓川宣慰思任發作亂。
侵掠騰沖、南甸等處。
四年,朝廷遣刑部主事楊甯往谕。
不從。
命黔國公沐晟讨之。
晟遣都督方政與其弟昂等,以偏師先進,自繼其後。
政夜渡江,襲賊營,乘勝獨進,遇伏與戰而死。
晟旋師至楚雄,瘴卒。
子斌襲封。
是時中官王振方用事,欲收朝權,主議滅麓川。
兵部尚書王骥阿其意,請複征之。
六年,命定西伯蔣貴為征夷将軍,總兵骥往督軍務,以中官吉祥監其軍。
大發兵十五萬,轉饷半天下征之。
骥奏舉廷臣随軍贊畫。
太仆少卿李蕡,郎中侯、楊甯,主事蔣琳等皆在行。
陛辭,賜貴等金兜鍪、細铠、弓矢、蟒龍绯衣。
侍讀劉球上言:“帝王馭夷狄,不窮兵于小敵以傷生靈,惟防患于大寇以安中國。
今北虜脫歡也先父子并吞諸部,深謀入寇,而思任發依阻山谷,悔過乞降。
議者乃釋豺狼攻犬豕,舍門庭之近,圖邊徼之遠,非計之得也。
臣愚以為麓川僻陋,滅之不為武,釋之不為怯。
至于西北諸邊,宜謹烽堠,修墩堡,選将帥,練士卒,豐糧饷,備器械,庶為有備無患。
”王振不從。
貴等至雲南,分兵三道,徑抵上江,一曰槟榔江,賊砦所在也。
會大風,骥命縱火焚其栅,因督衆力戰,敗之。
骥麾兵深入,破連環七砦于沙木籠山,又破象陣于馬鞍山陰,賊死者十餘萬。
王骥班師還京。
論功封蔣貴定西侯,骥靖遠伯,升郎中侯為禮部右侍郎,楊甯為刑部右侍郎,餘各升賞有差。
時思任發奔緬甸,未幾複出為寇。
骥、貴乃再督師往雲南,檄緬甸令縛送思任發。
緬人懷詐,慝思任發不遣。
廷議請益兵,群臣皆不敢言。
侍講劉球又上疏曰:“臣聞王者之師,不逞忿于一快。
必虜勝于萬全,所以無敗事而有成功。
今者,中外大臣請益兵十二萬屯于雲南邊境,俟思任發來降乃罷,否則進兵。
臣竊以為是則徒欲逞忿而非萬全之慮也。
向者,大兵兩蹴寇境,皆不得大逞而還者,蓋以其地避遠,阻山跨谷,道塗險塞,又有瘴毒之患焉。
中土之士被甲持杖,負糧荷刍,越數千裡而至彼。
飲食不充,勞困不堪,水土不習,疚病薦生,又驟與敵遇,故未及交鋒而剛猛敢鬥之氣十已消其七八。
兼将帥行師失律,所以無功。
誠非兵少所緻也。
今雖益兵,然欲分道以進,則山廣而援不接,并力以攻,則地隘而衆莫容,皆兵法所忌者。
況寇以逸待勞,窺測我形勢,得便則出抗官軍,失利則遁入溪谷,豈不坐老我師哉!若但宿兵境上以待其降,尤為不可。
語曰:‘軍旅之後,必有兇年。
’謂其以愁苦之氣傷陰陽之和,必緻水旱蟲蝗之災。
其為患也如此,況可輕動以嘗之乎?若暴露十二萬之衆于萬裡之外,而冀小醜之降,是輕動兵以嘗寇也。
又兵法曰‘千裡饋糧,士有饑色。
’是言糧饷不可不預備也。
今緻雲南之米于金齒,每石須費數石,然猶民苦運輸,軍多缺食。
若複益兵,則運愈苦而食愈缺,安保士之無饑色耶!臣謂徒欲逞忿,而非萬全之慮。
臣聞《春秋》之法,不治夷狄,三王之道,不困中國以事外夷。
故漢文棄尉佗寇邊之怨,先帝亦釋黎利叛逆之罪,率用是道。
臣竊以為麓川本鳥言獸心之夷,雖不來歸,非國之恥,何足與較勝負哉。
置之度外,不為失也。
必欲懲之,宜忍一決之忿,務圖萬全之策。
選用良将,輔以能幹文吏,舉行趙充國屯田以降叛羌故事。
因雲南見在之衆,或益以附近兵萬餘,分屯緣邊地,厚其糧賞,給以農用之物,務使兵民相安,以耕以守。
仍通好于木邦、車裡諸夷以為外援,俟寇出沒,徐加剿攘。
倘其服辜,則以禮納。
或終不悛,俟三二年後,糧積有餘,士卒熟其向道,别議大舉。
仍诏雲南郡縣及各土官使明知聖意,欲暫悉兵休民,将圖後效。
是雖不能速于成功,亦必不緻敗事。
”不從。
既而進兵攻緬甸,破之。
思任發複遁。
俘其妻子以還。
加骥、貴歲祿各三百石。
按劉球上言十事。
時錦衣指揮彭德清,球鄉人也。
往來王振門下用事,公卿率趨竭,而球獨不為禮。
德清銜之,乃激振曰:“劉球疏中總幹網使不下移,暗指公也。
”振大怒曰:“必殺之!”球又以災異上疏,中謂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進士處之。
至是編修董自陳願為太常少卿。
振因誣球與同謀,故先以言為地,并逮球下獄。
即令其黨錦衣衛指揮馬順以計殺球。
一日五更,順攜一小校推獄門入。
球與董同卧。
小校前持球。
球知有變,大呼曰:“太祖、太宗之靈在天,汝何得擅殺我!”小校持刀斷球頸。
流血被體,屹立不動。
順舉足踢倒曰:“如此無禮。
”遂支解之,裹以蒲包,埋衛後空地。
董從旁匿球血裙,數日密歸球家。
家人始知球死。
乃以血裙為襯歸葬。
小校盧氏人,與耿九疇為鄉鄰,九疇素愛其年少俊美,因與往來。
後久不至,甚訝之。
一日來,九疇視其貌,黃瘠不類。
惜之曰:“汝無有疾乎?狀貌頓異如此!”小校吐實,且曰:“馬順将舉事之日,密語吾:‘今夜有事,汝當早來。
’至期,令懷刃相随,迫于勢敢不行!比聞劉公忠臣,吾侪小人無故作逆天事,吾殆死有餘罪矣!特來别公,且謝誤愛耳!”因哭悔恨不已。
未幾果死。
馬順子亦發狂疾,代球數順罪,似為球所憑雲。
球二子,長次钅于,皆好學。
通《春秋》,痛父死于非命。
皆杜門家居養母,絕意仕進。
及王振、馬順死,球被褒贈為翰林學士,谥忠愍。
時刑部侍郎楊甯巡撫江西,召二子慰勉之。
曰:“先公忠議顯白,子可以出而仕矣。
”乃出應舉。
钅于即舉是秋試第一。
尋與兄先後登進士。
仕至參政,钅于選翰林庶吉士,改禦史,升浙江提學副使、雲南按察使。
嗣世子孫科第相仍。
愚謂天報忠直,固其胤嗣之多賢。
而原球之所以取禍,實由于止讨任發之二疏也,故詳錄之如此。
八年,升南甸州為宣撫司。
九年,升幹崖長官司為宣慰司,降芒施府為芒市長官司。
十三年,思任發子思機發、思蔔發據孟養山砦為患。
上複命王骥總兵,都督宮聚、副總兵張凱、田禮調土漢夷兵十三萬往征之。
抵金沙江,賊栅西岸以拒我師。
骥作浮橋渡兵,破之。
賊斂衆據鬼哭山、芒崖山等砦。
皆攻拔之,斬獲無算。
二孽竟失所在,疑死于亂兵。
大軍逾孟養,至孟那等處而還。
孟養去麓川千餘裡,諸酋皆震怖。
相謂曰:“自古漢人無渡金沙江者,今大軍渡此,真天威也。
” 按《清宛志》載:“田禮字思敬,田蒿人。
蔭父欽保定中衛指揮佥事,幼有大志。
既長,以名節自期,練達老成,谙曉兵法。
同王骥讨孟養,生擒其子思機發。
則思機發又是被擒者,此言死于亂兵,何也?” 先是,侯以征思任發功,升兵部侍郎,鎮守雲南。
時貴州饑苗叛,攻圍新添平越諸衛,道梗弗通,城中食且盡。
命班督諸軍往征之。
自雲南選善射者為前鋒,自将趨貴州。
副總兵田禮等以兵來會。
克龍裡、甕城、羊腸諸寨,新添、平越、清平、都勻諸圍俱解。
上嘉其功,遂遷尚書。
又進克安莊西堡長官司。
時暑雨方盛,疫厲大作,得疾,舁歸普定卒。
時麓川之役,盡調雲南、貴州兵以行,連兵十年,升秩萬數,而夷酋終以逋,将士多死,大軍未班,列衛空虛。
苗獠乘間竊發。
王骥與宮聚、張辄等還自麓川,即命征苗。
聚、辄皆失利,惟骥擒其酋蟲富,檻送京師。
然苗勢愈熾,骥亦不能定。
奏言久在南裔,身染瘴毒,乞還。
骥與辄等先後擁歸,師所至,人遮泣陳苗獠之害。
皆曰:“吾征麓寇,不受命殺苗也。
”去之。
苗前截後殪,我軍無複紀律,死亡數萬。
︷等僅以身免,諸城被圍,歲餘乃解。
按自王振盜權逞忿,王骥阿意興師,三窮賊巢,殺無辜民數十萬。
于是苗獠乘虛倡于貴州。
張︷敗走,而東路閉關矣。
鄧茂七起于福建,葉宗留起于處州,陳韶敗死,而東南騷動矣。
兵連禍結,緻有統幕師潰之變,骥之罪大哉!卒中劉球舍近圖遠之料,此與唐天寶之盛,用師南诏而忽範陽何以異乎!識者謂此舉乃世代盛衰之一機,讵不信夫! 先是麓川破,革宣慰司,以其地散屬鄰部。
十一年,诏建隴川宣撫司于隴把。
成化初,上遣沾益州知州桂經往八百媳婦國市阿魏。
按桂經,池州人。
自少以忠孝自負,由應例授滇阃都事,奉命疆理邊徼,盡複侵地,功升沾益州知州。
充正使如八百媳婦國。
已而經以誣,革職奏辨,準知州緻仕。
後值土舍安賊反,所司擇經往谕招撫。
經哨牧羊營,賊兵突至,死之。
當道覓屍,資送還鄉。
賊平,上功命錄其子,未果應。
雲南思疊土酋糾百夷梗化,守臣上議請讨。
倪嶽疏謂:“今中外民疲财盡,災異屢見,何以用兵?”廷議又欲遣京朝官往谕。
嶽曰:“用兵之法,不足示之有餘,今得無示弱于天下乎!使思疊聞之,必輕中國。
且京朝官谕之不從,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