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東夷(東南)
關燈
小
中
大
未獲俞旨。
嘗稽古諸侯嗣立,俱以士服入見天子受封。
今之四夷即古荒服諸侯也。
雖不克觐天子,俾其于海濱領封亦無不可。
蓋不俾中朝之使遠冒乎險以錫命,而小國之君坐享其爵而偷安,尤為萬世可守之法也。
故不惜辭煩而為後使者忠告。
” 自後琉球商人有漂至瓊州者,執送廣州按察。
佥事經彥采為請于朝,撫恤之歸,遠人感德。
三十七年,國王尚清薨。
遣使告哀。
三十八年,上命給事中吳時來及行人李際春往行冊封禮。
适時來有疏論大學士嚴嵩奸邪狀,嵩言其畏航海之役,故生事妄議。
上怒。
廷杖時來,谪戍廣西。
改命給事中郭汝霖為正使。
與副使際春同往。
至福建省城造船,遭值連年倭患,阻遲海口,未得開洋。
四十一年五月内,海口頗靖,乘隙而出。
五月二十八日,在于長樂縣梅花地方開洋。
閏五月初五日,行至赤嶼山,阻風三日,漂過琉球山一曰,幸彼處夷人在山哨望,知為封船,乃發華牽引回其境内。
至初九日登岸,到于彼國。
尚元即遣官及舉國臣民,迎導诏敕至天使館安奉。
郭汝霖《思息亭說》曰:“琉球天使館自門而入,正堂三間。
自正堂引至書房三間。
餘處于東,李君處于西。
房之後再三間,官舍輩處之。
兩旁翼以廊房各六間,門書輿皂寓焉。
暑月蘊隆,促促數步内,琉之人為餘弗安也,蔔後垣空地,砌土瓦茅豎柱而亭之。
餘因扁曰:思息。
夫人情久相離則思。
餘馳驅上命,何敢言思?然舍桑梓,涉波濤,遠君親,旅外國,而鴻賓雁弟,玉樹芝蘭,數月各天,寥寥音問,餘安能不用情哉!昔謝大傅江海人豪,中年與親知别數日作惡,餘嘗寤歎其懷。
陽明子曰:七情之發,過處為多。
餘又惡夫情之過而惡也!斯亭之登,願少息焉。
圖書在前,琴瑟在禦,以吟以詠,以弦以歌,庶幾造化者遊而忘其身之在異鄉矣!” 汝霖等擇六月初九日行祭王禮。
六月二十九日行冊封禮。
封诏曰:“朕受天明命,主宰寰宇,凡政令之宣布,惟成憲之是循。
其于錫封之典,遐迩均焉。
爾琉球國遠處海陬,聲教漸被,修職效義,閱世已久。
故國王尚清顯荷爵封,粵逾二紀。
茲者薨逝,屬國請封世子元。
朕念其象賢,衆心歸附,是宜承紹國統,特遣正使刑科右給事中郭汝霖、副使行人司行人李際春赍诏往封為琉球國中山王。
仍賜以皮弁冠服等物。
王宜謹守禮度,益笃忠勤,凡國中官僚耆舊尚當同心翼贊以佐,王饬躬勵行,用保藩邦,庶幾無疆惟休。
故茲诏示,鹹俾悉知。
”複賜敕曰:“惟爾先世享有爵封,恪守海邦,職貢罔缺。
爾父尚清,事上益恭。
茲者薨逝,訃聞,良用嗟悼。
爾為家嗣,國人歸心,宜令掌乃國土。
特遣正使刑科右給事中郭汝霖、副使行人司行人李際春赍诏封爾琉球國中山王。
并賜爾及妃冠服彩币等物。
爾宜服膺君命,圖紹先業,秉禮循義,奠境保民,以副朕懷柔之意。
” 封禮既畢,仍乞留诏敕。
汝霖等如制許之。
十月初九日,登舟。
風阻哪霸港口。
至十九日,始得開洋。
二十一曰,在洋中折舵,既而得全。
十一月初二日,歸至福建省城。
其琉球國王尚元遣王親原德、長史蔡朝器等另駕一舟,随同上表謝恩。
亦以初十日到于福建海口。
汝霖等還朝畢事,疏曰:“臣惟唐虞三代之盛,四夷來王,漢、唐以下,雖有屬國,叛服不常。
琉球在海島中,乃能永堅一心,歸化無渝。
臣等到彼,供應廪饩,趨走承順,如郡縣然。
非聖朝文德漸被之極,何以緻此!我皇上十三年既冊其父,茲者又封其子。
聖壽萬齡,天威萬裡。
視祖宗有光而轶唐虞三代,不二矣。
臣等雖當海驚風波之險,猶得周旋使事之榮。
臣無任感荷欣忭之至!” 郭汝霖重刻《使琉球錄》曰:“嘉靖三十四年六月,琉球國中山王尚清薨。
三十七年正月,世子尚元差政議大夫長史等官到京,請乞襲封王爵。
禮部以請勘俱系彼國官民,乃不複行勘奏。
請如故事,差正副使二員,赍诏敕皮弁冠服往。
時科中應行者吳君時來、行人司則李君際春也。
命下二月十六日矣,部咨翰林院撰文各衙門造該用儀物。
延之三月,終未行。
而吳君有戌事,汝霖乃同李君承乏焉。
四月初二日也,部中監前畏避之嫌,促日起程。
霖等亦以重命不可再緩,遂請诏書易名,改賜品服。
初八日慨然解舟南下。
七月初,抵江西地方。
霖意海警連年,事須巧速。
因一面差人至福建布政司,令作速委官伐木造船。
九月中,親至閩坐督,刻次年春汛必行。
奈地方多事,賊報交馳,當事者已疑不能必往。
又皇皇剝膚之災,而視外及為稍緩,管工官亦洩洩,于是船自十一月起工,至次年四月僅完其半。
賊報緊急,不俟工完,四月初四日出塢。
尹參将令百戶嚴繼先等接至鎮駕守。
十一日午刻方至鎮,未刻賊已接踵。
相望數裡,不為所奪,幸也,亦尹之力也。
是年,倭奴辏集福州城外稱數萬。
城門閉者三月。
餘等亦日日上城,同有司巡守。
先是戊午冬,琉球世子差來迎迓長史梁玄等住柔遠驿,盡為所掠。
六月始得脫逃。
七月終,各役奔命者漸複,欲召之行,而風汛過矣。
聲息轉聞琉球。
三十九年正月蔡廷會等來修貢,傳其國有領封之情,呈文該司。
該司以時事艱難,國體所系,遂為轉奏。
本下部議,以舊典難遽變,俟海警稍甯,必期渡海終事。
時勘合到遲,将屆六月,倭寇伺候海中者又比比。
予召漳州火長、舵工等役,中途又為賊阻。
各役依山緣徑而來,動經月餘,至則又七月矣。
前船既有傷損,久住内港,烏念叢生。
烏念者,生于淡水,則墜于鹹水;生于鹹水則墜于淡水也。
一至海則垂,垂而墜,船闆精華俱為所蝕。
油灰不能複住,水從罅隙而入,何可止也。
餘時與諸司議,但挾數十人從夷舟往。
夷舟頗小,舉動敏捷。
既不為賊觊觎,又可藉以濟事。
有司固執以堂堂天朝,為此舉動,何以威臨四夷?若事不易濟,甯修船俟時。
無得而論欲從權濟事,亦須上聞。
不然他日誰任其咎?餘時聆諸君正論,亦不能奪。
且念事體重大,人役頗多,又非可一人微服行者。
于是内愈熱而情益苦。
李君乃曰:‘既不能行,毋徒躁動。
不若專意修船靜俟,地方事大,非一手可掩,他日當有人諒也。
’餘然之。
火長、舵工等因呈乞有司改造前船。
八月再定,至十一月畢工出塢。
越嘉靖四十年春二月,予遂召集漳州等處各役,亦先期來。
餘欲挾之先出海口,而守各役謀以海口風濤難泊,公若往,内各兵船亦往;各兵船往,而内港虛矣。
不然探聽消息,有急而行可也。
三司諸君亦曰:‘既不能出内港,豈能出外洋乎?今歲傳聞賊或不至内地,姑俟之。
蓋大船出内港,水淺,必朝平而後行,日不數裡。
自南台而旺崎,而閩安鎮,而廣石,須十數日,而後至定海梅花開洋之處。
滞重逶迤,謀犯之者其力易,及封舟之不能速行為此也。
若洋中汪洋浩蕩,予固知他舟不易犯,即犯之,舟封之威可施。
夫萬裡之外洋,尤可無慮。
而數日之内港,乃能阻人,聞者豈能知之。
守至四月,忽值内地廣兵之變,即平定,長樂又報福清之賊,既又傳福甯之報。
餘于是朝而側目,夜而側耳,盼然曰守一日,惟恐報鼓之聲也。
五月初六,則有賊二百餘至閩安鎮之下江。
時各役告請行糧,餘亦牒有司漸次散給。
兵道楊君來言曰:‘今事急,且不論行。
即船将如何守,欲發之閩安鎮駕守,又已近賊。
欲行張漢入守,閩安鎮又曠無人。
’予曰:‘各役已期散行糧,行期旦夕,若複動搖,人心解散,豈能再集。
百姓官銀到手,甯不支用,不行而複追之,敲樸日繁矣。
’楊君曰:‘事果難如是?’予因曰:‘君來自部中,莫謂予等有畏避之嫌,今可目睹之。
具今乃一小報,前兩年遑遑,時刻緊急,不同何如也!蓋船既重大,不惟行之難,而造之亦難。
不惟造之難,而守之亦難。
三者惟地方無事者可也。
若如己未年,賊旗既到,上下紛擾,雖委造官,皆奔走守城之役。
廣中材料又誰複查理?當其時非矛亟于收拾纖毫,豈可望耶!後來改造諸料猶得應用,亦必有自矣。
至于守之難者,謂一于用不行者則踐踏震撼,視舟全無愛惜之心。
一于用同行者,則水木郁蒸,行時必多暴露之疾。
餘不得已,乃參而用之。
令其輪班更疊,将就全事。
’閩安鎮初六之報,令許嚴等牽船前十餘裡,又行張漢與嚴繼先、陳孔成、馬魁道等嚴密偵賊向往。
又請于軍門劉公,令張漢若有急即自座守。
既賊乃從下江口由長樂松下入福清,而船始報安焉。
五月十九日,船至長樂取水,與李君二十五日起行。
撫按三司餞于南台府縣,别于新港。
二十六日辰刻,至長樂。
時自二十三日起連有南風,各役以二十九日夏至,恐風尚未定。
三司諸君送者乃欲守候。
予曰:‘天時難測,今已南風。
又疑其未定而欲俟其定,何時乃定?且夥長輩皆予所需以決事者,今臨事率不敢擔當,事在一人,信矣。
’遂決而行。
二十七日至廣石。
二十八日祭海登舟,别三司諸君。
二十九日至梅花開洋。
幸值西南風大旺,瞬目千裡。
長史梁炫舟在後不能及。
過東湧、小琉球,三十日過黃茅。
閏五月初一日,過釣嶼。
初三日至赤嶼焉。
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
再一日之風即可望姑米山矣。
奈何屏翳絕驅,纖塵不動,潮平浪靜。
海洋大觀,真奇絕也。
舟不能行,住三日。
初六日午刻,得風乃行。
見土納已山。
土納已山,琉球之案山,洋路從姑米山而入正也。
時東南風旺,用舵者欲力駕而東,勢既未捷。
至申刻乃見小姑米山。
小姑米山在琉球之西,稍過即熱壁山。
幸而小姑米山夷人望見船來,即駕小來迎。
有二頭目熟知水路,且曰:‘既不能從大姑米山入,何可傍内納已山而入,其中多礁。
’予等聞之駭。
二頭目一面令夷船入報,渠遂躬在餘船,道駕從小姑米山而入。
且雲:‘得一日一夜之力,即未據登岸,可保不下熱壁山矣。
’予等厚賞賜之,晝夜趕行。
初七日未刻,望見王城哪霸港焉。
然東風為多,相隔僅五十裡不能轍近。
世子遣王親問勞,緻牲菜酒米,詞恭禮肅。
法司官夷舟五十餘集封舟前,每舟一老人,須眉皓然。
見封船皆踴躍呼拜,欲用先年挽入故事,而風勢方旺。
至次日,法司官督衆益嚴,誓以不即挽登岸,倘有疏虞,必先開肚。
餘屢慰曰:‘風豈人力能勝?船已至此,不勞再急。
’然竟亦不能行。
至初八日午刻,有沖風暴雨。
予曰:‘可整舟挽而行。
’諸人疑之。
既而果行。
初九日辰刻,遂達岸焉。
蓋風旺三日而複暴急,予憶其必将止。
若暴先發則旺勢未衰,此理之常,何足疑哉,既抵岸,三日後,有傳賊船從其境上過者,蓋蓬力小,大洋中自不相及。
初九日,登岸,迎诏敕,至天使館。
世子日遣長史大夫等官參谒。
導從巡警俱如中國之儀。
三日,遣王親一員同長史大夫問安,廪饩俱仍舊。
軍稍行匠人日米一升半,乾魚四兩,略有海菜,外給錢五文買蔬菜。
問候之日,俱有豬牛羊等,各官廪給口糧者又差盛。
始軍稍疑錢太少,乃查之舊案無增也。
夷人笃于守舊,而客者不無厚望。
且羸乏不同時,下民豈能盡量?至世子各官這意,則恭而有禮矣。
世子又嘗問其臣曰:‘今者,天使勞涉,比之往益不同,吾欲先一快睹,以遂仰膽之心何如?’法司等力以舊章止之。
六月初九日,祭王。
世子敬戚之容,宛乎可掬。
王既得谕祭之後,世子仍令其國僧修佛事,以伸追慕。
至二十九日,乃行封王禮。
厥明,世子遣各官候于館門。
自先王廟列儀衛巡警,導引至國門外。
世子拜谒,躬導诏敕至王殿。
嵩呼拜舞,皆先期習熟。
世子見诏敕,俨恪益如,禮儀卒府,亦如原錄所雲。
群臣将事,無不肅。
是日履王位,該國臣民行朝賀禮。
餘等退居西堂。
王率群臣谒叩,設宴,馔盛樂繁。
事竣,乞留诏敕。
餘等令其捧前此聖制來驗,因如旨錫之。
王與群臣歡呼拜謝。
至七月十九日,設拂塵諸宴。
八月中秋,設觀渡宴。
作書辭之曰:‘蓋聞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
霖等欽奉上命前來,佳禮既行,畢筵亦既洽矣。
茲又辱過招,無乃大繁乎?敬此以辭。
向祭封之日,兼承蹄之惠,雖王中心緻敬之誠,而辭受以義,又使人素有成規,而不敢失者也。
敢并全壁,伏惟以德相愛,以道相處,共守天朝之大閑。
安臣子之大義,而不區區于儀物之末,幸甚!’十八日,王乃躬至使館相訪。
亦如舊,略備筵款之,并及群臣從者。
九月十九日,王請餞行,亦具黃金四十兩為赆。
餘等嚴卻之。
次日,複使法司、大夫、長史等官持來,辭甚懇側。
複作一書,令參随各官往還之。
曰:‘封舟瀕行,領宴餞兼惠蹄,已嘗面辭矣。
茲辱法司、大夫、長史等複來。
夫承筐是将,雖賢王好我之誠,而不愛笃寶,實使人自守之矩。
且天朝清議光昭,非禮授受,具有明辟。
餘雖欲于王,如朝廷之大法何?惟王知所以愛,而克其非所以愛可也。
《傳》有之,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
王其念之。
’王得書,不複令人來強。
是年九月十九日立冬,舵工等拟必北風盛發。
然數日竟未有。
十月初五,巨風發後,乃以九日登舟圖回。
往者封船既至。
琉人亦招集各島夷船,以觀天使為名,實亦因之滋貿易也。
是年則琉人務假防護之名,時雖有商舶一隻,亦逐出之。
而各役所帶纖毫行
嘗稽古諸侯嗣立,俱以士服入見天子受封。
今之四夷即古荒服諸侯也。
雖不克觐天子,俾其于海濱領封亦無不可。
蓋不俾中朝之使遠冒乎險以錫命,而小國之君坐享其爵而偷安,尤為萬世可守之法也。
故不惜辭煩而為後使者忠告。
” 自後琉球商人有漂至瓊州者,執送廣州按察。
佥事經彥采為請于朝,撫恤之歸,遠人感德。
三十七年,國王尚清薨。
遣使告哀。
三十八年,上命給事中吳時來及行人李際春往行冊封禮。
适時來有疏論大學士嚴嵩奸邪狀,嵩言其畏航海之役,故生事妄議。
上怒。
廷杖時來,谪戍廣西。
改命給事中郭汝霖為正使。
與副使際春同往。
至福建省城造船,遭值連年倭患,阻遲海口,未得開洋。
四十一年五月内,海口頗靖,乘隙而出。
五月二十八日,在于長樂縣梅花地方開洋。
閏五月初五日,行至赤嶼山,阻風三日,漂過琉球山一曰,幸彼處夷人在山哨望,知為封船,乃發華牽引回其境内。
至初九日登岸,到于彼國。
尚元即遣官及舉國臣民,迎導诏敕至天使館安奉。
郭汝霖《思息亭說》曰:“琉球天使館自門而入,正堂三間。
自正堂引至書房三間。
餘處于東,李君處于西。
房之後再三間,官舍輩處之。
兩旁翼以廊房各六間,門書輿皂寓焉。
暑月蘊隆,促促數步内,琉之人為餘弗安也,蔔後垣空地,砌土瓦茅豎柱而亭之。
餘因扁曰:思息。
夫人情久相離則思。
餘馳驅上命,何敢言思?然舍桑梓,涉波濤,遠君親,旅外國,而鴻賓雁弟,玉樹芝蘭,數月各天,寥寥音問,餘安能不用情哉!昔謝大傅江海人豪,中年與親知别數日作惡,餘嘗寤歎其懷。
陽明子曰:七情之發,過處為多。
餘又惡夫情之過而惡也!斯亭之登,願少息焉。
圖書在前,琴瑟在禦,以吟以詠,以弦以歌,庶幾造化者遊而忘其身之在異鄉矣!” 汝霖等擇六月初九日行祭王禮。
六月二十九日行冊封禮。
封诏曰:“朕受天明命,主宰寰宇,凡政令之宣布,惟成憲之是循。
其于錫封之典,遐迩均焉。
爾琉球國遠處海陬,聲教漸被,修職效義,閱世已久。
故國王尚清顯荷爵封,粵逾二紀。
茲者薨逝,屬國請封世子元。
朕念其象賢,衆心歸附,是宜承紹國統,特遣正使刑科右給事中郭汝霖、副使行人司行人李際春赍诏往封為琉球國中山王。
仍賜以皮弁冠服等物。
王宜謹守禮度,益笃忠勤,凡國中官僚耆舊尚當同心翼贊以佐,王饬躬勵行,用保藩邦,庶幾無疆惟休。
故茲诏示,鹹俾悉知。
”複賜敕曰:“惟爾先世享有爵封,恪守海邦,職貢罔缺。
爾父尚清,事上益恭。
茲者薨逝,訃聞,良用嗟悼。
爾為家嗣,國人歸心,宜令掌乃國土。
特遣正使刑科右給事中郭汝霖、副使行人司行人李際春赍诏封爾琉球國中山王。
并賜爾及妃冠服彩币等物。
爾宜服膺君命,圖紹先業,秉禮循義,奠境保民,以副朕懷柔之意。
” 封禮既畢,仍乞留诏敕。
汝霖等如制許之。
十月初九日,登舟。
風阻哪霸港口。
至十九日,始得開洋。
二十一曰,在洋中折舵,既而得全。
十一月初二日,歸至福建省城。
其琉球國王尚元遣王親原德、長史蔡朝器等另駕一舟,随同上表謝恩。
亦以初十日到于福建海口。
汝霖等還朝畢事,疏曰:“臣惟唐虞三代之盛,四夷來王,漢、唐以下,雖有屬國,叛服不常。
琉球在海島中,乃能永堅一心,歸化無渝。
臣等到彼,供應廪饩,趨走承順,如郡縣然。
非聖朝文德漸被之極,何以緻此!我皇上十三年既冊其父,茲者又封其子。
聖壽萬齡,天威萬裡。
視祖宗有光而轶唐虞三代,不二矣。
臣等雖當海驚風波之險,猶得周旋使事之榮。
臣無任感荷欣忭之至!” 郭汝霖重刻《使琉球錄》曰:“嘉靖三十四年六月,琉球國中山王尚清薨。
三十七年正月,世子尚元差政議大夫長史等官到京,請乞襲封王爵。
禮部以請勘俱系彼國官民,乃不複行勘奏。
請如故事,差正副使二員,赍诏敕皮弁冠服往。
時科中應行者吳君時來、行人司則李君際春也。
命下二月十六日矣,部咨翰林院撰文各衙門造該用儀物。
延之三月,終未行。
而吳君有戌事,汝霖乃同李君承乏焉。
四月初二日也,部中監前畏避之嫌,促日起程。
霖等亦以重命不可再緩,遂請诏書易名,改賜品服。
初八日慨然解舟南下。
七月初,抵江西地方。
霖意海警連年,事須巧速。
因一面差人至福建布政司,令作速委官伐木造船。
九月中,親至閩坐督,刻次年春汛必行。
奈地方多事,賊報交馳,當事者已疑不能必往。
又皇皇剝膚之災,而視外及為稍緩,管工官亦洩洩,于是船自十一月起工,至次年四月僅完其半。
賊報緊急,不俟工完,四月初四日出塢。
尹參将令百戶嚴繼先等接至鎮駕守。
十一日午刻方至鎮,未刻賊已接踵。
相望數裡,不為所奪,幸也,亦尹之力也。
是年,倭奴辏集福州城外稱數萬。
城門閉者三月。
餘等亦日日上城,同有司巡守。
先是戊午冬,琉球世子差來迎迓長史梁玄等住柔遠驿,盡為所掠。
六月始得脫逃。
七月終,各役奔命者漸複,欲召之行,而風汛過矣。
聲息轉聞琉球。
三十九年正月蔡廷會等來修貢,傳其國有領封之情,呈文該司。
該司以時事艱難,國體所系,遂為轉奏。
本下部議,以舊典難遽變,俟海警稍甯,必期渡海終事。
時勘合到遲,将屆六月,倭寇伺候海中者又比比。
予召漳州火長、舵工等役,中途又為賊阻。
各役依山緣徑而來,動經月餘,至則又七月矣。
前船既有傷損,久住内港,烏念叢生。
烏念者,生于淡水,則墜于鹹水;生于鹹水則墜于淡水也。
一至海則垂,垂而墜,船闆精華俱為所蝕。
油灰不能複住,水從罅隙而入,何可止也。
餘時與諸司議,但挾數十人從夷舟往。
夷舟頗小,舉動敏捷。
既不為賊觊觎,又可藉以濟事。
有司固執以堂堂天朝,為此舉動,何以威臨四夷?若事不易濟,甯修船俟時。
無得而論欲從權濟事,亦須上聞。
不然他日誰任其咎?餘時聆諸君正論,亦不能奪。
且念事體重大,人役頗多,又非可一人微服行者。
于是内愈熱而情益苦。
李君乃曰:‘既不能行,毋徒躁動。
不若專意修船靜俟,地方事大,非一手可掩,他日當有人諒也。
’餘然之。
火長、舵工等因呈乞有司改造前船。
八月再定,至十一月畢工出塢。
越嘉靖四十年春二月,予遂召集漳州等處各役,亦先期來。
餘欲挾之先出海口,而守各役謀以海口風濤難泊,公若往,内各兵船亦往;各兵船往,而内港虛矣。
不然探聽消息,有急而行可也。
三司諸君亦曰:‘既不能出内港,豈能出外洋乎?今歲傳聞賊或不至内地,姑俟之。
蓋大船出内港,水淺,必朝平而後行,日不數裡。
自南台而旺崎,而閩安鎮,而廣石,須十數日,而後至定海梅花開洋之處。
滞重逶迤,謀犯之者其力易,及封舟之不能速行為此也。
若洋中汪洋浩蕩,予固知他舟不易犯,即犯之,舟封之威可施。
夫萬裡之外洋,尤可無慮。
而數日之内港,乃能阻人,聞者豈能知之。
守至四月,忽值内地廣兵之變,即平定,長樂又報福清之賊,既又傳福甯之報。
餘于是朝而側目,夜而側耳,盼然曰守一日,惟恐報鼓之聲也。
五月初六,則有賊二百餘至閩安鎮之下江。
時各役告請行糧,餘亦牒有司漸次散給。
兵道楊君來言曰:‘今事急,且不論行。
即船将如何守,欲發之閩安鎮駕守,又已近賊。
欲行張漢入守,閩安鎮又曠無人。
’予曰:‘各役已期散行糧,行期旦夕,若複動搖,人心解散,豈能再集。
百姓官銀到手,甯不支用,不行而複追之,敲樸日繁矣。
’楊君曰:‘事果難如是?’予因曰:‘君來自部中,莫謂予等有畏避之嫌,今可目睹之。
具今乃一小報,前兩年遑遑,時刻緊急,不同何如也!蓋船既重大,不惟行之難,而造之亦難。
不惟造之難,而守之亦難。
三者惟地方無事者可也。
若如己未年,賊旗既到,上下紛擾,雖委造官,皆奔走守城之役。
廣中材料又誰複查理?當其時非矛亟于收拾纖毫,豈可望耶!後來改造諸料猶得應用,亦必有自矣。
至于守之難者,謂一于用不行者則踐踏震撼,視舟全無愛惜之心。
一于用同行者,則水木郁蒸,行時必多暴露之疾。
餘不得已,乃參而用之。
令其輪班更疊,将就全事。
’閩安鎮初六之報,令許嚴等牽船前十餘裡,又行張漢與嚴繼先、陳孔成、馬魁道等嚴密偵賊向往。
又請于軍門劉公,令張漢若有急即自座守。
既賊乃從下江口由長樂松下入福清,而船始報安焉。
五月十九日,船至長樂取水,與李君二十五日起行。
撫按三司餞于南台府縣,别于新港。
二十六日辰刻,至長樂。
時自二十三日起連有南風,各役以二十九日夏至,恐風尚未定。
三司諸君送者乃欲守候。
予曰:‘天時難測,今已南風。
又疑其未定而欲俟其定,何時乃定?且夥長輩皆予所需以決事者,今臨事率不敢擔當,事在一人,信矣。
’遂決而行。
二十七日至廣石。
二十八日祭海登舟,别三司諸君。
二十九日至梅花開洋。
幸值西南風大旺,瞬目千裡。
長史梁炫舟在後不能及。
過東湧、小琉球,三十日過黃茅。
閏五月初一日,過釣嶼。
初三日至赤嶼焉。
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
再一日之風即可望姑米山矣。
奈何屏翳絕驅,纖塵不動,潮平浪靜。
海洋大觀,真奇絕也。
舟不能行,住三日。
初六日午刻,得風乃行。
見土納已山。
土納已山,琉球之案山,洋路從姑米山而入正也。
時東南風旺,用舵者欲力駕而東,勢既未捷。
至申刻乃見小姑米山。
小姑米山在琉球之西,稍過即熱壁山。
幸而小姑米山夷人望見船來,即駕小來迎。
有二頭目熟知水路,且曰:‘既不能從大姑米山入,何可傍内納已山而入,其中多礁。
’予等聞之駭。
二頭目一面令夷船入報,渠遂躬在餘船,道駕從小姑米山而入。
且雲:‘得一日一夜之力,即未據登岸,可保不下熱壁山矣。
’予等厚賞賜之,晝夜趕行。
初七日未刻,望見王城哪霸港焉。
然東風為多,相隔僅五十裡不能轍近。
世子遣王親問勞,緻牲菜酒米,詞恭禮肅。
法司官夷舟五十餘集封舟前,每舟一老人,須眉皓然。
見封船皆踴躍呼拜,欲用先年挽入故事,而風勢方旺。
至次日,法司官督衆益嚴,誓以不即挽登岸,倘有疏虞,必先開肚。
餘屢慰曰:‘風豈人力能勝?船已至此,不勞再急。
’然竟亦不能行。
至初八日午刻,有沖風暴雨。
予曰:‘可整舟挽而行。
’諸人疑之。
既而果行。
初九日辰刻,遂達岸焉。
蓋風旺三日而複暴急,予憶其必将止。
若暴先發則旺勢未衰,此理之常,何足疑哉,既抵岸,三日後,有傳賊船從其境上過者,蓋蓬力小,大洋中自不相及。
初九日,登岸,迎诏敕,至天使館。
世子日遣長史大夫等官參谒。
導從巡警俱如中國之儀。
三日,遣王親一員同長史大夫問安,廪饩俱仍舊。
軍稍行匠人日米一升半,乾魚四兩,略有海菜,外給錢五文買蔬菜。
問候之日,俱有豬牛羊等,各官廪給口糧者又差盛。
始軍稍疑錢太少,乃查之舊案無增也。
夷人笃于守舊,而客者不無厚望。
且羸乏不同時,下民豈能盡量?至世子各官這意,則恭而有禮矣。
世子又嘗問其臣曰:‘今者,天使勞涉,比之往益不同,吾欲先一快睹,以遂仰膽之心何如?’法司等力以舊章止之。
六月初九日,祭王。
世子敬戚之容,宛乎可掬。
王既得谕祭之後,世子仍令其國僧修佛事,以伸追慕。
至二十九日,乃行封王禮。
厥明,世子遣各官候于館門。
自先王廟列儀衛巡警,導引至國門外。
世子拜谒,躬導诏敕至王殿。
嵩呼拜舞,皆先期習熟。
世子見诏敕,俨恪益如,禮儀卒府,亦如原錄所雲。
群臣将事,無不肅。
是日履王位,該國臣民行朝賀禮。
餘等退居西堂。
王率群臣谒叩,設宴,馔盛樂繁。
事竣,乞留诏敕。
餘等令其捧前此聖制來驗,因如旨錫之。
王與群臣歡呼拜謝。
至七月十九日,設拂塵諸宴。
八月中秋,設觀渡宴。
作書辭之曰:‘蓋聞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
霖等欽奉上命前來,佳禮既行,畢筵亦既洽矣。
茲又辱過招,無乃大繁乎?敬此以辭。
向祭封之日,兼承蹄之惠,雖王中心緻敬之誠,而辭受以義,又使人素有成規,而不敢失者也。
敢并全壁,伏惟以德相愛,以道相處,共守天朝之大閑。
安臣子之大義,而不區區于儀物之末,幸甚!’十八日,王乃躬至使館相訪。
亦如舊,略備筵款之,并及群臣從者。
九月十九日,王請餞行,亦具黃金四十兩為赆。
餘等嚴卻之。
次日,複使法司、大夫、長史等官持來,辭甚懇側。
複作一書,令參随各官往還之。
曰:‘封舟瀕行,領宴餞兼惠蹄,已嘗面辭矣。
茲辱法司、大夫、長史等複來。
夫承筐是将,雖賢王好我之誠,而不愛笃寶,實使人自守之矩。
且天朝清議光昭,非禮授受,具有明辟。
餘雖欲于王,如朝廷之大法何?惟王知所以愛,而克其非所以愛可也。
《傳》有之,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
王其念之。
’王得書,不複令人來強。
是年九月十九日立冬,舵工等拟必北風盛發。
然數日竟未有。
十月初五,巨風發後,乃以九日登舟圖回。
往者封船既至。
琉人亦招集各島夷船,以觀天使為名,實亦因之滋貿易也。
是年則琉人務假防護之名,時雖有商舶一隻,亦逐出之。
而各役所帶纖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