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東夷(東南)

關燈
,予等至廣石,祭海登舟。

    是日北風大作,晝昏如夕。

    連日皆風逆,至五日始發舟。

    不越數舍而止,海角尚淺。

    八日,始出海口。

    風微順,波濤亦不洶湧,舶艦與夷舟相為先後。

    出艙視之,四顧茫然。

    雲物變幻無窮,日月出沒可駭,誠一奇觀也。

    九日,隐隐見一小山,乃小琉球也。

    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

    過平嘉山、釣魚嶼、黃花嶼、赤嶼,目不暇接。

    兼三日之程,而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後。

    十一曰至夕,始見古米山。

    問知琉球境内,夷人鼓舞于舟,喜達家鄉。

    夜行徹曉,忽風轉而東,進寸退尺,失其故處,竟一曰始至其山。

    有夷人駕小舟來問,夷通事與之語而去。

    是日風少助順,即抵其境。

    十三日,風又轉北,逆不行。

    欲泊山麓,慮亂石伏于下,謹避之不敢近,舟蕩不甯。

    十四日,至夜聞舟有聲,若欲進裂者,蓋大桅以五小木攢之,束以鐵環,孤高沖風,搖撼不可當。

    環忽斷其一,衆恐遂折,驚駭喧呶,亟以釘鉗之,聲少息。

    造舟時用釘少,又黏縫不密,至是海水滲入數寸。

    以辘轳引水而出,莫能止。

    衆曰:‘不可為矣。

    ’齊呼天妃而号。

    予與高君徹夜不寝,坐以待旦。

    忽予家人匐匍入艙,抱予足,口禁不能言。

    良久曰:‘速求神救,船已壞矣。

    ’予二人莫知所出。

    歎曰:‘各抱诏敕,以終吾事,餘非所計也。

    ’是時,惟舵工數人,乃漳人。

    漳人以海為生,童而習之,至老不休者。

    風濤中,色不少動。

    但雲:‘風不足懼,速求罅縫而塞之,可保無虞矣。

    ’衆亦知其然,然舟蕩甚,不能立,心悸目弦,何罅之求?于是有倡議者曰:‘風逆則蕩,順則安。

    曷若回舟以從順。

    衣衤如有備,尚可圖也。

    ’一人執舵雲:‘不可。

    海以山為路,一失此山,将無所歸。

    漂于他國,未可知也。

    守此尚可以生。

    ’夷通事從旁贊之。

    然衆戰栗怖畏,啼号不止。

    姑從衆,以纾其憂。

    旋轉之後,舟果不蕩。

    執燭尋罅,皆塞之固,水不能入。

    衆心遂定。

    翼午,風自南來,舟不可東,又從而北,始悔不少待也。

    計十六日旦,當見古米山。

    至期西望,惟水沓無所見。

    執柁者曰:‘今将何歸?’衆始服其先見。

    傍徨踯躅,無可柰何。

    予二人亦憂,亟令人升桅以觇,雲:‘遠見一山,微露如角,小山伏于其旁。

    ’詢之夷人,曰:‘此熱壁山也。

    亦本國所屬,但過本國之東三百裡。

    若更從而東,即日本矣。

    ’申刻,果至其山泊焉。

    十八日,世子遣法司官一員來,具牛羊酒米瓜菜之物,為從者犒。

    亦有酒果奉予二人。

    通事緻詞曰:‘天使遠臨,世子不勝忻踴。

    聞風伯犯,從者迷道,世子益不自安。

    欲躬自遠迓,國事不能暫離,謹遣小臣具菜果将問安之敬。

    ’予二人愛其詞,受之。

    世子複遣夷衆四千人,駕小艦四十艘,欲以大纜引予舶前。

    通事白于二人曰:‘海中變出不測,豈宜久淹從者?世子不遑寝食,謹遣衆役挽舟以行。

    敢告艦列左右,各分纜迤逦而牽行。

    ’于海中亦一奇觀也。

    晝夜行百餘裡。

    十九日,風逆甚,不可以人力勝,遂泊于移山之。

    所遣法司官率夷衆環舟而宿,未嘗敢離左右。

    泊至五日,予衆因在舟久,郁隆成疾。

    求登岸避之而不可得,泣訴于予。

    予曰:‘乘桴浮海,子路喜之。

    未知浮海之險若此也。

    ’二十三日,世子複遣王親一人,益以數舟而來。

    風亦微息,始複行。

    至二十四日,猶未克到。

    世子複遣長史來,曰:‘世子刻期拱候。

    海中怒風驚濤,恐為從者之憂,謹遣小臣奉慰。

    ’予二人謝之。

    二十五日,方達其國。

    泊舟之所名曰那霸港。

    計發舟至此一月矣。

    是日登岸,岸上翼然有亭,榜曰迎恩。

    世子先遣陪臣大小凡百餘員,随龍亭而至,候于亭下。

    予二人捧诏敕,安于龍亭。

    衆官行五拜三叩頭禮。

    前行導引至天使館。

    距港約五裡。

    不移時而至龍亭,安于中堂。

    衆官行禮如初。

    繼見予二人,亦行禮而退。

    予二人呼長史問曰:‘世子不迎诏敕,何也?’對曰:‘洪武禮制,凡天朝诏敕至國,世子候于國門之外。

    數代相承,不敢有違。

    ’聽之。

    然世子雖不至館,館中皆官正莅事,每三日遣大臣一員具酒二壺,果盒二架,酒酌于鬥,進予二人,跪曰:‘世子令小臣問候起居。

    ’予二人受之飲。

    複獻牛羊菜果于館。

    初皆麾之,後見其誠懇,間亦或受。

    每一饋予二人,亦遍及于從者,館饩無弗均。

    六月三日,報長史舟至境。

    又越五日,始抵國都。

    較之予舟,浃旬始至。

    詢其故,柁折帆傾。

    非夷衆熟于操舟,幾何而不葬魚腹也。

    十六日,行祭王禮。

    王墓不知所在,寝廟一所在國門外。

    即于廟祭焉。

    先迎祭品往廟陳設,後用龍亭迎逾祭文。

    予二人随行,将至廟,世子素衣黑帶,候于門外。

    戚乎其容,俨然若憂服之中也。

    予二人拱而入。

    至廟,神主位東西向;予二人位西東向;龍亭居中南向;世子位南北向。

    宣谕祭文畢,世子出露台,北面謝恩。

    進廟與予二人交拜,揖至中堂。

    予二人南向坐定,世子令長子緻詞曰:‘清處蝸角,辱玉趾遠臨,當匐匍奔迓,有制不敢違越,徒懷斬悚。

    今又辱贲先人,幽明倍感,敬具清酤二卣,以獻左右,聊用合歡爾。

    ’予二人諾之。

    酒數行,皆親獻。

    坐少頃别去。

    随遣法司官同長史至館緻詞曰:‘今日勞從者為先人寵光,小國無以為獻,具黃金十兩為壽。

    ’予二人卻之:‘世子知道,乃亦以此浼我乎?’令持去。

    不從,作書與之。

    世子得書,不複再饋。

    七月三十日,行冊封禮。

    先五日,長吏請儀注習之。

    是日黎明,世子令陪臣候于館門之外,導引诏敕往國。

    國門距館三十裡,介在山海之間,路險、不平。

    将至國,五裡外有綽禊一座,扁曰中正。

    自此以往,路皆平,可容九軌。

    旁壘石牆,亦若百雉之制。

    世子候于此龍亭前。

    先行五拜三叩頭禮。

    導至國門,門曰歡會。

    門内數步,即王之宮也。

    宮門扁曰漏刻。

    門三層,層有數級之階。

    正殿巍然在山之颠,扁曰奉神。

    設龍亭于正中。

    國王升降進退,舞蹈祝呼,肅然如儀。

    禮畢,導予二人至别殿,複行見禮。

    衆官亦拜見如初。

    王暫退,出臨群臣,與一國正始,群臣四拜為賀。

    臣之尊者親者捧觞為壽,蓋夷俗以此為敬,故君臣之間亦行之。

    朝罷,别殿設宴。

    金鼓笙蕭之樂翕然齊鳴。

    王奉酒,酒清而烈,來自暹羅者,醺人不須一盞。

    予二人但嘗之而已。

    笾豆之實,備水陸之珍。

    然不能自制也,皆假予艦舶庖人為之。

    蓋夷俗無宴享醵會之事,不知烹饪調和之法,不過假以文其陋耳。

    獻酬交錯至晡而止。

    予二人複令儀從迎诏敕至館。

    王再拜曰:‘小國無以為寶,玺書以為寶。

    先朝诏敕藏之金匮,已八葉于茲矣。

    今辱贲臨,幸留此鎮國,不爾予小子自底不類,為先人羞。

    ’予二人令啟金匮,驗其留否。

    既而長史數人各捧诏敕一道而來。

    遂許留之。

    王喜甚,重拜而别。

    予二人至館,王親一人同長史來饋儀物。

    厲色麾之,長跪不起。

    不得已,姑各取扇布二物,以答其誠。

    複與一書。

    二十日,設宴,名曰拂塵。

    蓋凡使琉球與他國不同,安南、朝鮮陸路可行,使事既畢,不過信宿遄返。

    琉球在海外,候北風而後可歸。

    日久與王不免多會,會多則不免情亵,勢所必至。

    是宴之設,笾豆尚簡,不複陳方物。

    但令夷童歌夷曲為夷舞,以侑觞,伛偻曲折,亦足以觀。

    舞罷,令世子介子執弟子禮奉酒三荦。

    将行,複親捧玉杯,乃武宗所賜者,引滿勸白。

    辭以不善飲,一酌而止。

    二十五日,向昏,飓風暴雨頃刻而至。

    茅舍皆席卷去,館屋亦撼搖。

    予寝不能寐,起坐中堂。

    門牖四壁蕩無存者。

    因念港口之舟,恐不及維。

    遺人視之,佥曰:‘昏黑不辨牛馬,盍少待。

    ’風雨正惡,亦不能強。

    黎明往視,則王已差法司率夷人數百守于船側矣。

    詢之舟人,乃半夜時至。

    法司亦夷官之尊者,路且遙,沖風冒雨而行,不辭艱險。

    夷之君臣其可感也。

    夫中秋節,夷俗亦知為美。

    請賞之,因得遍遊諸寺。

    寺在王宮左右,不得輕易往來。

    有曰天界寺,有曰圓覺寺,此最钜者。

    餘小寺不暇記。

    二寺山門殿宇,各弘廣壯麗,亞于王宮。

    正殿五間,中供佛像,左右皆藏經數千卷。

    夷俗尚佛,故緻之多。

    上覆以闆,繪以五彩,下用席數重。

    清潔不可容履。

    殿外鑿小池,以佳石,池上雜植花卉。

    有鳳尾蕉一本,樹似棕葉。

    類鳳尾。

    四時不改色,諸夏所無者。

    倘徉容與,塵慮豁然。

    但僧皆鄙俗,不可相語。

    彼亦不敢見吾輩。

    亦曉烹茶之法,設古鼎于幾上,水将沸時,杯投茶末一匙,以湯饫之,少頃奉飲,味甚清。

    是日,王因神降送迎,無暇陪,遣王親侍遊。

    至未刻,邀坐宴,不甚豐,情意款洽。

    召諸從人至階下,令通事勸飲。

    旅進旅退,各以班序,至醉而止。

    向夕回館,月明如晝,海光映白,令輿人緩步。

    從目所适,心曠神怡,忘其身之在海外也。

    二十三日,王始至館相訪。

    令長史緻詞曰:‘清欲谒左右久矣,因日本人寓此,狡焉不可測。

    俟其出境而後行,非敢慢也。

    ’予二人亦具核留坐,移時别去。

    二十九日,請予二人餞行。

    布筵水亭中,觀龍舟之戲。

    舟之制與舉棹之法皆效華人,亦知奪标以為樂。

    但舉棹人皆小吏與大臣子弟,各具彩服簪金花,雖濡于水而不顧,以示誇耀之意焉。

    九月九日,複請餞。

    予二人訝其煩,深拒之,懇請再三後行。

    至則見其食品所列,山蔬海錯,糗餌粉酏,雜陳于前。

    制造精潔,味甚适口。

    但止數品,不能如昔之豐也。

    詢之左右,乃知前此諸設皆假手閩人。

    此則宮中妃嫔所自制者。

    臨行,長史捧黃金四十兩。

    王言:‘饋赆之禮,古今所有,非清敢自亵。

    天使其毋辭。

    ’予二人曰:‘王之饋赆,于義可受。

    但予輩承君命至,受此而歸,是以君命貨之也。

    惡乎敢!’王愕然。

    曰:‘天使言必稱君,動必遵義。

    清知過矣。

    ’乃不敢強。

    持泥金倭扇二束贈曰:‘天使遠來,此别不複得會。

    夏日揮之,或可系清一念耳。

    ’予二人受之。

    各答以所持川扇。

    王喜不自勝,因再拜而别。

    十二日,登舟。

    官民送者如蟻,皆慕漢宮威儀,有至海濱不忍去者。

    從泊舟之港出海僅一裡,中有九曲夾岸之石,惟風息而後可行。

    坐守六日,王日使人侍側,且緻慰詞。

    仍命看針通事一員、夷役數人護送。

    又遣王親長史等官進表謝恩。

    十八日,風少息,挽舟出海。

    舟斜倚岸,衆恐其傷于石,大驚。

    幸前月予二人親督修黏,故不為石所傷。

    複停海口,二十日始克開洋。

    夷舟同行。

    二十一曰,至夜飓風陡作,大桅五木攢者既折,須臾舵葉亦壞,幸鐵梨木為幹,得獨存。

    舟之所恃以為命者,桅與柁也。

    當此時,舟人哭聲震天。

    予輩亦自知決無生理,相顧歎曰:‘天意果如此,計·免者得之矣!’是時,舟人無所用力,但大呼天妃求救。

    予二人亦為軍民請命,叩首不已。

    果有紅光燭舟,舟人相報曰:‘天妃至矣,吾輩可以生矣。

    ’舟果少甯息。

    翼日,風如故,尚不敢易舵。

    衆廢寝食以待斃,不複肯入艙。

    同行夷舟遂相失不知所往。

    二十三日,黑雲蔽天,風複将作,有欲易舵者曰:‘舵無尾不能運舟,風弱尚可支持,烈則将何以救?’不欲易者曰:‘當此風濤,去其舊而不得安其新,奈何?’衆不能決,請于予二人。

    予二人曰:‘風濤中易舵,靜則可以生,動則可以死。

    ’惶惑亦不能決。

    令其請于天妃,得吉。

    衆遂躍然起舵。

    舵幹甚重,約有二千餘斤。

    平時百人舉之不足,是日數十人舉之有餘。

    兼之風恬浪寂,頃刻而定。

    定後風浪複惡,神明之助不可誣也。

    舵易,衆始有喜色。

    二十六日,忽有一蝶飛繞于舟,舟人曰:‘岸将近矣。

    ’有疑者曰:‘蝶質甚微,在樊圃中飛不過百步,安能遠涉滄溟乎?此殆非蝶也,神也。

    或将有變,速令舟人備之。

    ’複有一黃雀立于桅上,令舟人飼以米。

    雀如常禽飛下,啄盡乃去。

    是夕果疾風暴發,怒濤拍天,巨艦如山,飄蕩僅如一葦。

    梢後距水不下數丈,水經過之,持舵者衣盡濕。

    艙中受水可知也。

    風急,水聲助之如雷,不忍見聞。

    衣服冠而坐,欲求速溺。

    相顧歎曰:‘聖天子威德被海外,百神皆為之效職。

    天妃獨不能相救乎?’言訖風若少緩,舟行如飛。

    達曉,則已見閩山矣。

    舟人皆踴躍呼舞,以為再生。

    稽首于天妃之前者若崩厥角。

    二十八日,至定海所。

    十月二日,入城。

    痛定思痛,凡接士大夫必叙所曆驚怖諸狀,無不為之慶幸。

    區區二人何能得此?實荷聖天子威福,以緻神明之佑,不偶然也。

    今越旬日,而同行之舟尚未至。

    或不免漂溺之患焉。

    嗚呼危哉!嗚呼危哉!因是而有感矣。

    夫浮海以舟,駕舟以人,二者皆濟險之要也。

    官之尊者,因非己事,不屑經理舶艦之役;官之卑者,因此難遇,惟思圖利侵克船價為事耳。

    故造作之間,種種不如法。

    駕舟之人,皆欲乘便貿易,竄名于籍,而不知操舟之術者。

    予前所述古米山之險,其明效也。

    後之使夷浮海者,當先擇委有司二員造舟,約令随使往來修整。

    則彼軀命所在,利害相關,始造必不為之苟矣。

    告之藩臬不從,以請于朝可也。

    水手貴精不貴多,須擇慣下海善操舟者而用之。

    如此立法,則可以節國之費,衛衆之生矣。

    若則蕃王領封之說,則肇自前輩之使占城者。

    此時正副畏溺,不肯航海,曠持日久,王子不獲,己而至中國,館于海濱。

    受封後,有司遂乞蕃王。

    世子遣陪臣來奏請封者,當命使臣赍诏敕駐海濱,侍其來以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