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東夷(東南)

關燈
本年五月二十五日至于平海地方。

    是夜,被風打破船沉,淹死三百餘人,番使六名。

    僅有十五名複生上岸。

    ”本年八月初三日,又據福州府呈:“本年七月初六日,盤獲夷人三十二名。

    譯稱各于舊年二月,蒙國王尚真差,随使者馬三魯等坐駕甯字号船一隻,前往暹羅國收買貢儀,預備朝貢。

    至漳州外洋,被風打船破,通事頭目人三首餘名俱溺水,幸存蔡淵等三十餘名,拾闆浮水二十九日,漂至海邊登岸。

    又據按察司經曆呈稱:“拘土通事林希眸等譯審,得原蒙發下夷稍八人,蔡淵等三十二名俱系同船夷人。

    但夷情多詐,而近來浙江倭寇紛擾,地境相聯,難照常例區處。

    該臣會同鎮守福建禦馬監太監尚春、巡按禦史徐州議,日給夷人口糧,并撥官軍日夜提防。

    時因倭使宋素卿等仇殺于甯、紹。

    差給事中劉穆往勘。

    上即命押付欽差官處,與浙江見監夷素卿等一同審鞠。

    母輕縱還國,緻堕奸計。

    ” 五年,尚真薨。

     十一年五月,世子清上表請封。

    上命給事中陳侃、行人高澄往祭、并封其子清。

    侃等至福建造船,至十三年造完。

    先期清遣長史蔡廷美過海來迎。

    令通事林盛帶夷稍三十人為侃等駕船,在五月初八日解纜開洋。

    洋中偶值逆風,船不可往,放回數百裡。

    後遇順風,複往。

    因失針路,漂過琉球國交界地方名曰熱壁山,遂泊于此。

    尚清聞之,差大臣一員,帶夫四千餘名,駕小船四十餘隻至熱壁,将船挽回。

    五月二十五日方到彼國。

    尚清即遣儀從及文武随龍亭迎诏敕谕祭文,至天使館奉安,擇日行禮。

    六月十六日行祭王禮。

    谕祭文曰:“惟王嗣守海邦,四十餘載,敬天事上,誠恪不渝,”宜永壽年,為朕藩屏,胡為遘疾,遽爾告終。

    訃音來聞,良用悼惜!遣官谕祭,特示殊恩。

    靈其有知,尚克歆服。

    ”七月二十日行封王禮。

    诏曰:“朕恭膺天命,為天下君。

    凡推行乎庶政,必斟酌夫古禮。

    其于錫爵之典,未嘗以海内外而有間焉。

    爾琉球國,遠在海濱,久被聲教,故國王尚真,夙紹顯封,已逾四紀。

    茲聞薨逝,屬國請封。

    世子尚清德惟克類,衆心所歸,宜承國統。

    朕笃念懷柔之義,用嘉敬順之誠,特遣正使吏科左給事中陳侃、副使行人高澄赍诏往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

    仍賜以皮弁冠服等物。

    王宜慎乃初服,益笃忠勤,有光前烈。

    凡國中耆俊臣僚,其同寅翼贊,協力匡扶,尚殚事上之心,恪盡臣藩之節,保守海邦,永底甯谧。

    用弘我同仁之化,共享太平之休。

    故茲诏示,俾鹹知悉。

    ”又賜新王敕曰:“惟爾世守海邦,繼膺王爵。

    敬順天道,臣事皇明。

    爾父尚真自襲封以來,恭勤匪懈,比者薨逝,良用悼傷。

    爾以冢嗣,國人歸心,理宜承襲。

    茲遣正使吏科左給事中陳侃、副使行人司行人高澄赍诏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

    并賜爾及妃冠服采币等物。

    爾宜祗承君命,克紹先業,守職承化,保境安土,以稱朕柔遠之意。

    欽哉故谕!”一如儀注行禮。

    開讀以畢,設宴款留,禮意懇至。

     侃等令儀從迎诏敕回館。

    尚清令通事緻詞,欲留為鎮國之寶。

    侃等猶未允。

    複令長史捧先朝诏敕來看。

    侃等始知留诏敕為先朝故事,況已奉有明旨,始許其留。

    行禮即畢,即欲回,因海中風浪不測,惟順風而後可行。

    琉球在福建之北,去以南風,回以北風。

    故至九月二十日方可開船。

     計在彼國停泊一百十五日。

    日有廪饩之供,旬有問安之禮,月有筵宴之設。

    随行人役皆給口糧,使之安飽。

    行時複具黃金四十兩為赆。

    侃等以在福建時例有金帶銀器等物送用,尚不敢妄受。

    況外國之物,以大義辭之。

    仍遣通事林盛帶夷稍十人,為侃等賀船。

    開船之後,二十一曰晚飓風陡作,将侃等船中大桅吹折,舵亦損壞。

    舟人皆震恐無措。

    命工修整,得保生還。

    十月初二日入福建省城。

     侃等還朝複命。

    疏曰:“臣等切思三代以降,聖王不作,治化陵夷,以文德被海内者,尚不多見,況覃〓海外者乎!若越裳氏之重譯而來,以中國之有聖人耳!琉球國在海外無慮數千裡,漢、唐、宋時皆未嘗内附。

    至元時,遣将伐之而亦不從。

    至我太祖登極,首先臣附。

    率子弟來朝,此豈區區勢力所能服哉!要必有所以感之者耳!我太祖悅其至誠,待亦甚厚。

    賜以符印,寵以章服,遣閩人三十六姓為彼之役,又許其遣子弟入國學讀書習禮。

    彼亦感激,久而匪懈。

    迨今皇上禦極以來,制禮作樂,聲教四敷,彼知中國之聖人複生,故欲竊餘光以跨耀他國,是以不避風濤之險,貢獻益勤,請封益笃。

    今日之舉,尤出誠懇,聞欽命,奔迎于海曲見龍亭。

    匍匐于道周,非但不敢如緬甸之倨傲無禮,而亦不敢如尉佗之較量勝負也。

    臣等忝與使事,亦竊尊榮,無任感荷慶幸之至!” 國王又遣王親甯古、長史蔡瀚、通事梁梓表謝,并進黃金四十兩酬二使。

    疏曰:“伏念臣清僻居海邦,荷蒙聖育,封臣為中山王,不勝感戴!除具表謝恩外,今有差來使臣二員,冒五月之炎暑,沖萬裡之波濤,艱險驚惶,莫勞于此。

    臣等小國荒野,無以為禮,薄具黃金四十兩,奉将謝意。

    此敬主及使,乃分之宜,酬德報功,亦理之常。

    二使懼聖明在上,堅不敢受,使臣情不能盡,無以自安。

    謹遣陪臣順赍貢奉,伏乞天語叮咛,賜彼二使。

    庶下情盡而遠敬伸,無任激切感仰之至!”上嘉其敬慎,命侃等受之。

    侃等辭。

    疏曰:“臣等奉皇上之命遠使,琉球乃素知禮義之國,臣等至彼,正欲敷揚聖德,恪守臣節,為中華增重,安敢受彼非禮之饋!故筵宴之設,必陳方物具書,固卻至再至三,書備于《使琉球錄》中,已塵禦覽矣。

    臨行以金四十兩為赆,堅不肯受。

    彼心不自安,冒渎天聽,蒙皇上鑒彼敬慎之心,特下收受之命。

    但奉使奔走乃臣等職分之常。

    自揣無功,敢冒兼金之惠。

    伏乞皇上将此金收儲内帑,或命彼帶回,庶遂臣等之初心,而于君命斯可不辱矣。

    ”疏上,不許辭。

     侃等先是撰《使琉球錄》一帙進于朝,疏曰:“臣等奉命往琉球國封王行禮,既畢,因待風,坐三閱月而後行。

    無所事事,因得訪其山川、風俗、人物、起居之詳,杜撰數言,遂成一錄。

    錄之意大略有二:臣初被命時,禮部查封琉球國舊案,因曾遭回祿之變,燒毀無存。

    其頒賜儀物等項請查于内府各監局而後明。

    福建布政司亦有年久卷案,為風雨毀傷。

    其造船并過海事宜,皆訪于耆民之家得之。

    至于往來之海道,交際之禮儀,無從詢問。

    特令人至前使臣家詢其所以,亦各凋喪而不之知。

    後海道往來皆賴夷人為之用。

    其禮儀曲折,臣等臨事斟酌,期于不辱而已。

    恐後之奉使者亦如今日,著為此錄,使之有所徵而無懼。

    此紀略所以作也。

    又嘗念國家大一統之治,必有信史以載内外之事。

    如《大明一統志》者是已。

    志中所載琉球之事,所雲‘落際者水趨下不回也,舟漂落氵祭,百無一回。

    ’臣等嘗懼乎此。

    經過不遇是險,自以為大幸。

    至其國而詢之,皆不知有其水,則是無落際可知矣。

    又雲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為佳。

    臣等嘗疑乎此,意其國王兇悍而不可與言也。

    至王宮時,遍觀壁下,亦皆累石。

    國王則循循雅饬,若儒生然。

    在彼數月,雖國人亦不見其相殺。

    又何嘗以髑髅為佳哉。

    是志之所載者皆訛也。

    不特志書為然,杜氏《通典》、《集事淵海》、《嬴蟲錄》、《星搓勝覽》等書,凡載琉球事者,詢之百無一實。

    若此者何也?蓋琉球不習漢字,原無志書;華人未嘗親至其地,胡自而得其真也?以訛傳訛,遂以為志。

    何以信今而傳後?故集群書而訂正之,此質異之所以作也。

    兼以夷語夷字恐人不知,并附于後。

    臣等學問粗疏,言詞鄙俚,勉成此錄,實不足以上塵睿覽。

    但念海外之事,知之者寡。

    一得之愚,或可以備史館之采擇,是以不避譴責,陡膽進呈。

    伏惟陛下恕其狂僭,下之禮部,詳議施行,不勝幸甚!” 侃等又心念海神救護,請立祠報功。

    疏曰:“琉球遠在海外,無路可通。

    往來皆由于海。

    海中四望惟水,茫無畔岸,深無底極。

    大風一來,即白浪如山。

    舟飄忽震蕩,人無以庸其力。

    斯時也非神明為之默,幾何而不颠覆也耶!臣等往來于海,驚險數次,皆藉神明之助,得保生還。

    是豈臣等菲德緻此,皆由皇上一念精誠,感格天地,以緻百神呵護,非偶然者。

    臣等不敢隐其功,謹曆數為陛下陳之:嘉靖十三年,臣等初去時,将底其國,忽逆風大作,舟遂發漏。

    于是群呼求救于神,剪發以說誓。

    俄而風遂息,舟少甯,得保無虞。

    使是風更移時不息,舟之沉必矣。

    此其功一也。

    回時遇飓風,将大桅吹折,舵葉又壞。

    忽有紅光若燭籠然者,自空來舟,舟得無事。

    當風雨晦冥之時,紅光何自而發?謂非神之精靈不可也。

    此其功二也。

    時衆皆知舵當易而不敢任,于是請命于神。

    得吉兆,衆遂躍然,起易舵。

    風恬浪止,倏忽而定。

    定後,風浪複厲。

    神明之助不可誣也。

    此其功三也。

    有一蝶飛繞于舟,一雀立于桅,是夜果疾風迅發。

    臣等懼甚,相與發願,海神救我,當為之立碑。

    誓言訖,風若少緩。

    舟行如飛,徹曉已見閩之山矣。

    此其功四也。

    有夷舟進表謝恩者,與臣等同行。

    遇二十一曰之風,漂回本國。

    至今年三月方到福建。

    臣等之舟止行八日,直底閩江。

    不緻漂流失所者,皆神之功也。

    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報。

    在福建時,已嘗緻赍設醮,修廟立碑矣。

    但奉聞之言既出于口,不敢有負于心。

    謹摭颠末,上渎聖聽。

    詞若涉于荒唐,心實本于誠懇。

    伏望下禮部詳議,令福建布政司與祭一壇,庶天恩浩蕩而幽冥有光矣。

    臣等切思名山大川之神,在舜時已有望秩之祭。

    我太宗文皇帝時,遣太監鄭和下海,嘗立祠于海濱,時加緻祭。

    況《禮》雲‘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今一救援之功,遂保數百人之命。

    其為大災大患莫此是過。

    伏惟聖明詳察。

    ”上從其言。

    命翰林院撰祭文一通,行令福建布政司官緻祭一次。

     侍讀屠應竣贈侃詩曰:“絕哉天王使,三年谏省郎。

    星辰傳鳳沼,冠冕授蠻王。

    蜃氣鴻合,潮聲日夜長。

    錦帆滄海上,南望有輝光。

    (其一)南荒饒霧雨,窮島接風濤。

    下濑樓船迥,馳封使者勞。

    夷官趨弁服,海色照麟袍。

    若道唐虞際,應瞻日月高。

    (其二)帝遣辭青瑣,乾坤屬壯遊,九霄持漢節,萬裡赴炎州。

    日抱蛟龍躍,天涵島嶼浮。

    遙憐張博望,銀渚問牽牛。

    (其三)主事唐順之贈澄詩曰:“天王玉冊頒三殿,漢使星槎下百蠻,鬼國至今通象貢,樓船何處是龍關。

    海迷南北惟恁日,雲起蓬壺忽見山。

    壯志不愁經歲去,安流應是計程還。

    ” 陳侃《使事紀略》曰:“嘉靖戊子,琉球世子尚清表請襲封。

    事下禮部,移文長史司核實,申部上請,差二使往封如故事。

    癸巳五月,至福州造舶艦如式,以鐵黎木為柁幹。

    閩人不谙海道,方切憂之,忽報琉球國使至,乃世子遣長史蔡廷美來迓予等。

    長史進見道:‘世子遣問意。

    ’又道:‘世子慮閩人不善操舟,特遣看針通事一人率夷水手至,代充其役。

    ’看針者,舶中司指南針者也。

    予等善其來,得詢其詳。

    初,洪武、永樂間,使海外諸國者二使,預于瀕海之處,經年造二巨舟。

    中有艙數區,貯器用若幹,各藏一空柩,柩前刻‘天朝使臣之柩’,上系銀牌,重若幹兩。

    倘遇風波之惡,知不免,仰卧柩中,以釘锢之。

    舟覆而任其漂泊,欲俾漁人見之,取其物,舁柩置于山島,俟後使者過載以歸。

    予二人被命,與閩藩三司計一舟所費二千五百兩有奇。

    若二使各一舟,則不惟倍官費,抑亦非所謂同舟共濟者也。

    至于藏空柩與上系銀牌,則近來使者無此事。

    從有之,亦無益也,令有司不設備。

    甲午三月,舶艦工畢。

    舶之制與江河間所謂坐船者不同。

    坐船上下适均,八窗玲珑,明爽開溪,真若浮屋然。

    坐其中者,不覺其為舟也,且出入甚便。

    此則艙口與艦面平,高不過二尺,深至艦底。

    上下以梯,艱于出入。

    面雖啟小牖,亦如穴隙。

    蓋以海中風濤甚巨,艦高則沖,低則避也。

    艙外前後俱護以遮波闆,高四尺許。

    雖不雅于觀美,實可以濟險。

    長一十五丈,闊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為二十三艙。

    前後豎五桅,大者長七丈二尺,圍六尺五寸餘,以次而短。

    舶後作黃屋二層,上安诏敕,中供天妃。

    舶中之器具無不備。

    舵設四具,用其一而置其三,以防不虞。

    橹三十六枝,遇風微逆,或求以人力勝之。

    大鐵貓四,約重五千斤。

    大纟率八,每纟率圍尺許,長百丈。

    小劃船二,不用則載以行,用則藉以登岸。

    水四十櫃。

    海中惟甘泉難得,勺水不以惠人,多備以防久泊也。

    通舶以紅布為慢。

    五色旗幟大小凡三十餘。

    更多儲刀槍弓箭之屬,佛郎機二架。

    駕舟水手一百四十餘人;護送軍百餘人;千戶一員、百戶二員領之。

    通事、引禮、醫生、識字人、各色匠役複百餘人。

    人給以銀十二兩為衣裝費,仍各給工食銀五兩三錢五分有奇。

    舊用四百餘人,今省十分之一。

    二十六日,予等啟行,三司諸軍送至南台。

    是晚,宿于舟中。

    翼日至長樂。

    長史舟亦随行,中途為淺所傷臭,阙載具狀,伏于階下求援。

    予等欲藉其為前驅,判詞下提舉司,令申海道假緣海衛所禦寇之舟與之歸。

    适海道與分守都阃諸君繼至,海道亦以王事為急,遂從之。

    五月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