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東夷(東南)
關燈
小
中
大
◎琉球國
琉球國居東海,古未詳何國。
漢魏以來,不通中華。
隋大業中,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其國。
語言不通,掠一人以歸。
後遣武贲良将陳棱,率兵自義安(即今潮州也。
)泛海至其都。
虜男女五千人還。
唐宗時,未嘗入貢。
元遣使招谕之,不從。
本朝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诏琉球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臨,無有遠迩,一視同仁。
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
自元政不綱,天下争兵者十有七年。
朕起布衣,開基江左。
将兵四征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夷,複我中國之舊疆。
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
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
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還據海外,未及報知。
茲特遣使往谕,爾其知之。
”其國分為三:曰中山王;曰山南王;曰山北王。
皆以尚為姓。
遂各遣使入貢。
上嘉其至誠,命尚佩監奉禦路謙往報禮。
琉球王遣陪臣亞蘭匏等來謝。
十五年,上令内使監丞梁民賜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并織金文绮帛紗羅共七十五匹。
山南王承察度亦如之。
亞蘭匏等賜文绮錦帛有差。
時各王争雄,長相攻擊。
梁民歸言其故,乃遣使敕中山王察度曰:“王居溟海之中,崇山環海為國,事大之禮即行,亦何患哉!近使者言,琉球三王互争,廢農傷民。
朕甚憫焉。
《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其能罷戰息民,務修爾德,則國用永安矣。
”谕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曰:“上帝好生,寰宇之内生民衆矣。
天恐互相殘害,特生聰明者主之。
近使者白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争,廢棄農業,傷殘人命。
朕聞之,不勝憫憐。
今遣使谕二王,能體朕之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則天必之。
不然,悔無及矣。
”後又賜三王文绮紗羅冠服。
王妃王侄王相亦各有賜。
于是王遣其世子及國相之子,皆來受學為諸生。
上賜寒暑衣服。
有疾,則命醫賜藥。
二十六年,諸生乃與雲南生非議。
诏令皆治重罪。
三十一年,中山王察度遣亞蘭匏貢馬及硫黃、胡椒等物。
世子武甯貢亦如之。
初,王嘗遣女官生姑魯妹在京讀書。
至是亦來貢謝恩。
上賜王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戶,以使貢使、行人來往。
永樂初,王師襲主虜脫古思于沙漠。
其子天保奴、地保奴俘至中國,上命徒居琉球。
其後,每國王薨,世子必告于朝,請封吊祭冊立如朝鮮王。
其子弟來學者,例館饩于南雍。
卒業,蓋欲便其歸也。
然惟中山王通使不絕。
其山南、山北二王蓋為所并雲。
永樂三年,琉球遣使以閹者數人貢于朝。
上曰:“彼亦人子,無罪而刑之,何忍?”命禮部還之。
禮部臣曰:“還之恐阻遠人歸化之心,但請賜敕止其再獻進。
”上曰:“谕之以空言,不若示之以實事。
今不遣還,彼欲獻媚,必有繼踵而來者。
天地以生物為德,帝王乃可絕人類乎!”竟遣還之。
《聖聖相承錄》曰:“臣謂夷狄不可留于中國,亦不可使為閹寺。
漢有廢立之禍,唐有殺主之惡。
此皆已然之昭鑒。
我成祖繼體守成之初,斥而不用。
遣還本國,有不忍人之心焉,謹華夷之辦焉,弭異日迷君誤國蠹政虐民之害焉。
洞燭興亡,永絕谄媚,豈非防微杜漸之意哉!況五刑之中,宮刑為重。
四刑不過殘人肢體,宮刑則絕人種類,其慘克不仁尤甚。
成祖哀矜閹寺,可謂重惜人命,不絕人嗣,誠能體天地生物之德者也。
洪熙改元,國王薨。
遣正使柴山、副使阮鼎,暨給事中、行人等官往谕祭。
并封其嗣尚巴志為王。
宣德二年,獨遣柴山頒诏。
三年,國王遣使修貢。
五年,上命柴山複往勞之。
海中感佛光之祥。
既至,作大安禅寺于海南岸以答神贶(有碑記)。
《記》曰:“宣德五年,正使柴山奉命遠造東夷。
東夷之地離閩南數萬餘裡,舟行累日。
山岸五分,茫茫之際,蛟龍湧萬丈之波,巨鱗漲馮夷之水;風濤上下,卷雪翻雲,險爨釁不可勝紀。
天風一作,煙霧忽蒙,潮門氵奔拜,聲振宇宙。
三軍心駭,呼佛号天。
頃之,忽有神光大如星鬥,高挂危牆之上,耿煥昭明,如有所慰。
衆心皆喜,相率而言曰:‘此乃龍天之庇,神佛之光矣。
何以至是哉!是鹹賴吾将軍崇佛好善忠孝仁德之所緻也。
”迨夫波濤一息,河漢昭回。
則見南北之峰遠相迎衛,迅風順渡不祟,朝而抵岸焉。
既而奉公之暇,上擇岡陵,下相崖谷,願得龍盤虎據之地以為安奉佛光之所,庶幾以答扶危之惠。
于是掬水聞香,得其地于海岸之南。
山環水深路轉林密,四顧清芬,頗類雙林之景。
遂鑿山為地,引水為池,救之壖壖,築之登登,成百堵之室,辟四達之衢。
中建九蓮座金容于上,拱南方丙丁火德于前,累石引泉,鑿井于後,命有道之僧董臨其事。
内列花卉,外廣椿松,遠吞山光,平挹灘濑,使巢居穴處者皆得以睹其光焉。
此酬功報德者之所為也。
且東夷與佛國為鄰,其聖迹海靈鐘秀有素矣。
此寺宇之建,相傳萬世無窮,良有以也。
後人有原其事者,必指而言曰:此大安寺也。
建寺者誰?天朝欽命正使柴公也。
遂書以為記。
” 八年,又敕福建布政司造舟,複命柴山阮鼎賜衣冠儀物,示嘉勞意。
乃重建千佛靈閣(有碑記)。
記曰:“粵自大明開基,混一六合,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聲教迄于四海。
凡在遠方之國,莫不捧琛執白而來貢焉。
時東夷遁居東海之東,阻中華數萬餘裡。
水有蛟龍之虞,風濤之悍;陸有丘陵之險,崖谷之危。
無縣郭之立,無丞尉之官,樽杯飲,蓋其俗也。
雖然,亦累獻所産于朝,永樂之間亦常納其貢焉。
洪熙紀元之初,遣正使柴山及給事中、行人等官,奉敕褒封王爵,頒賜冠冕,仍遣祭前王。
使其知尊君親上之道,笃仁義禮樂之本。
天朝之恩,無以加矣。
當今聖人繼登龍馭,率由舊章。
宣德二年,複遣正使獨掌其事,莅臨以詢之。
則見其王欽已于上,王相布政于下,其俗皆循禮法,熙熙如也。
宣德三年,本國遣使歸,貢于朝。
迨夫五年,正使複承敕來,茲重宣聖華。
渤海往返,滄波萬頃,舟楫之虞,風濤之患,朝夕艱辛,惟天是賴。
思無以表良心,遂倡三軍墾地營基,建立佛寺,名之曰大安。
一以報恩之勤,一以化諸夷之善。
寺宇既成,六年,卒事複命。
迨宣德八年,歲在癸醜,天朝甚嘉忠孝;特敕福建方伯大臣重造寶船,頒賜衣冠文物以勞之。
日夜栖迹海洋之間,三軍有安全之歡,四際息風濤之患。
或夜見神光,或朝臨瑞氣,此天地龍神護佐之功,何其至欤!于是重修弘仁、普濟之宮。
引泉鑿井于宮之南,折造大安千佛靈閣,凡在諸夷,莫不向化。
寶閣既成,佛光嚴整。
八月秋分,又有白龍高挂,以應其祥,良有自也,遂立碑記以紀其事。
使萬世之下聞而知者,鹹仰天朝德化之盛,而同趾美于前人。
因書之以為記。
大明宣德八年仲冬初二日,天朝欽差正使柴山、副使阮鼎立。
” 正統八年,遣正使給事中俞忭、副使行人劉遜冊封國王尚忠。
十年,琉球國陪臣蔡璇等數人以方物貿遷于鄰國,漂至廣東香山港被獲。
守備軍官當以海寇,欲盡戮之。
巡視海道副使章格不可,為之辨奏。
還其赀而遣之。
國人頌德。
十三年,遣給事中陳傳、行人萬祥冊封國王尚思達。
景泰三年,遣給事中陳谟、行人董守宏冊封國王尚金福。
七年,遣給事中李秉彜、行人劉儉冊封國王尚泰久。
天順七年,遣給事中潘榮(漳州府龍溪縣人)、行人蔡哲冊封國王尚德。
潘榮《中山八景記》曰:“大明統一萬方,天子文武聖神,以仁義禮樂君師億兆。
故凡華夏蠻貊,罔不尊親,際天極地,舉修職貢。
自生民以來,未有如今日之盛者也。
天順壬午春,琉球國遣使請立世子為嗣君。
上命臣榮、臣哲往封之。
癸未夏六月,由閩藩發舟,天風自南,不數日而抵其國。
奉宣德意,封爵典禮即行。
自國王以下皆拜手稽首俯伏,頌上大恩不已。
越仲秋八月,國大夫程均、文達執卷谒使館。
請曰:‘文達敞居之東,新創有寺,山水頗清奇,命工圖為八景。
願請登臨。
留題詠以記盛美。
’予念去君親客海外萬裡,方怏怏于中,奚暇及他事。
大夫均請之不置。
因與皇華蔡君克智同往觀焉。
既至,是日白雲初收,天氣清明,山色秀麗。
有松萬樹,所謂萬松山也。
登山睹松,蒼然郁然,堅貞可愛。
因誦孔子歲寒後凋之語。
凡與遊者皆興起動心。
山之東行一裡許,至軒曰潮月軒。
軒中四面蕭爽,當天空夜靜之際,開軒獨坐,水月交潔,心體明淨。
有志于當時者得不起高山景仰之思乎!軒之左,鑿地為井,井上植橘數株,泉甘足以活人,橘葉可以愈病。
程大夫取井之義,是蓋古人之用心也。
右則有徑,徑石奇形怪狀,旁列皆佳木異卉,可憩可遊。
大夫長史諸君各酌酒,奉勸殷勤。
禮意至再至三,因飲數杯。
上馬至送客橋,士大夫愛重過橋須下馬,于是各相攜手。
顧謂大夫曰:‘昔子産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
孟子謂其惠而不知為政。
今均為國大夫,此橋之作,豈特為送客耶!将以濟病涉之民也。
’過橋行數裡許,至緣江之路。
時天色漸暮,漁舟唱晚。
但見羽毛之呈祥,鱗介之獻瑞,極目海天,胸次如洗。
曾不知窮壤間複有所謂蓬萊也。
由是而過樵歌之谷。
樵人且歌且樵,熙熙乎,乎,我國家仁恩遍及海隅,太平之象其可忘所自乎!出谷,但聽浏亮之音,洋洋在耳。
大夫進而謂曰:‘此即鄰寺鐘也。
’因而至寺,老僧率衆十餘人迎拜于道。
予既佳其山水之奇勝,且喜夷僧之知禮。
因令人扣之曰:‘大夫以鄰寺鐘列于八景者,僧知此義乎?’因告之曰:‘此鐘晨焉而鼓,夷人聽鐘而起,俾之孜孜為善,無乖争淩犯之作;暮焉聽鐘而入,俾之警省身心閉門而思過咎。
國大夫命景之義,其有益于人如此!’僧唯唯謝曰:‘謹當佩服斯訓。
’他若山川之勝,景物之善,俱未及暇尋。
雖然,程大夫中華人也。
用夏變夷,漸染之,熏陶之,提嘶而警覺之,将見風俗淳美,中山之民物皆易而為衣冠禮義之鄉。
予忝言官,當為陳之于上。
俾史臣為錄之,将以為天下後世道,豈但今日三川景物之勝而已哉!姑書之以記歲月。
成化六年,國王薨。
來請襲爵。
命給事中丘弘往彼冊封之。
弘即受命,未及行而卒(後以管榮代之)。
李東陽文曰:“國家用夏變夷,掃乾蕩坤,滌濯萬物,逮于百年,化治功成,五服之内,藩臬郡縣之所治,出賦稅供使令者弗論,以暨于海外,風殊界别,以國稱者萬數。
迩者先沾,遠者後被,冠纓推髻,詩書甲胄,梯高航深,四面而至。
充中庭,溢下館,禮部繁于奏納,鴻胪勤于奉引,相胥勞于通譯,自有中國以來,無若是盛者。
若琉球國在海東南,諸國小大遠迩之間,湮火相望,順飚利舶七日而至。
然其始俗,以盈虛為朔望,以草木為冬夏。
粵自古昔,未通中國。
時雖或窮征黩讨,而賓服無聞。
我國家号令所列。
向風奔附,遂封為中山王,齒于載版圖奉職貢者,日涵月照,潛移暗革,被服冠帶陳奏章表著作詞賦有華士之風焉。
成化庚寅,其王世子當嗣封,遣其長史來請命。
天子封之中山王,賜玺書冠服,遣正副使二人緻命中山。
戶科都給事中上杭丘君弘實充正使之選,賜朱衣一襲以行。
六科諸給事皆為行餞徵辭。
翰林東陽于給事君同年進士,言在不讓。
曰:‘於戲!給事大丈夫入則居谏争,出則承使命,誠所願為。
今聖天子在位,賢大臣在列,嘉惠于彼外國。
中山王謹畏孝順,不堕臣節,以俟我威命,而給事身負荷之。
國體之所系,小邦之所瞻,後世之所誦,胥此焉。
在給事其克自重,感厲精發,山動海立,以宣達天子威德。
國家之典章,式俾陪從,暨于闾巷,明職逆順,保其初心,惟億萬世服事,罔敢斁亦罔敢後。
於戲,豈不真大丈夫哉!’給事君起曰:‘使者職也,敢不勉于是!’諸給事歡曰:‘使哉!’乃遵上供帳,三爵而後别。
” 八年,遣給事中管榮、行人韓文冊封尚圓為王。
十五年,遣給事中董、行人司副張祥冊封國王尚真。
李東陽贈詩曰:“琉球東望海門開,聖代提封亦壯哉。
萬裡風濤才七日,六年天使此重來。
麒麟有服真殊寵,薏{艹似}無車莫浪猜。
歸憶皂囊封事在,殿前風采尚崔嵬。
” 又送祥詩曰:“鲸波淼淼接天遙,海國塵空瘴疠消。
貢賦遠通中服地,丹書元自太祖朝。
南船去日占風信(凡使海國,以冬至日開洋),北阙歸時望鬥杓(海舟惟視北鬥為的)。
但使行囊無薏{艹似},嶺頭銅柱不須标。
” 十八年,遣行人左輔頒诏其國。
輔自号瀛海浪仙,詩才清麗,國人悅服。
李東陽送輔詩曰:“尚方新報賜衣成,玉節金書萬裡行。
嶺外方言通異俗,島中煙火望孤城。
由來使者關風化,親見朝廷錄姓名。
不用殷勤宣聖德,遠人先賀海波平。
” 嘉靖二年,福建提督市舶司太監趙誠奏稱:“六月廿四日,有外夷人八名,在于南門欲行進城。
手執小旗一面,内寫稱琉球國人氏。
因為收買進貢儀物,于
漢魏以來,不通中華。
隋大業中,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其國。
語言不通,掠一人以歸。
後遣武贲良将陳棱,率兵自義安(即今潮州也。
)泛海至其都。
虜男女五千人還。
唐宗時,未嘗入貢。
元遣使招谕之,不從。
本朝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诏琉球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臨,無有遠迩,一視同仁。
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
自元政不綱,天下争兵者十有七年。
朕起布衣,開基江左。
将兵四征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夷,複我中國之舊疆。
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
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
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還據海外,未及報知。
茲特遣使往谕,爾其知之。
”其國分為三:曰中山王;曰山南王;曰山北王。
皆以尚為姓。
遂各遣使入貢。
上嘉其至誠,命尚佩監奉禦路謙往報禮。
琉球王遣陪臣亞蘭匏等來謝。
十五年,上令内使監丞梁民賜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并織金文绮帛紗羅共七十五匹。
山南王承察度亦如之。
亞蘭匏等賜文绮錦帛有差。
時各王争雄,長相攻擊。
梁民歸言其故,乃遣使敕中山王察度曰:“王居溟海之中,崇山環海為國,事大之禮即行,亦何患哉!近使者言,琉球三王互争,廢農傷民。
朕甚憫焉。
《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其能罷戰息民,務修爾德,則國用永安矣。
”谕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曰:“上帝好生,寰宇之内生民衆矣。
天恐互相殘害,特生聰明者主之。
近使者白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争,廢棄農業,傷殘人命。
朕聞之,不勝憫憐。
今遣使谕二王,能體朕之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則天必之。
不然,悔無及矣。
”後又賜三王文绮紗羅冠服。
王妃王侄王相亦各有賜。
于是王遣其世子及國相之子,皆來受學為諸生。
上賜寒暑衣服。
有疾,則命醫賜藥。
二十六年,諸生乃與雲南生非議。
诏令皆治重罪。
三十一年,中山王察度遣亞蘭匏貢馬及硫黃、胡椒等物。
世子武甯貢亦如之。
初,王嘗遣女官生姑魯妹在京讀書。
至是亦來貢謝恩。
上賜王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戶,以使貢使、行人來往。
永樂初,王師襲主虜脫古思于沙漠。
其子天保奴、地保奴俘至中國,上命徒居琉球。
其後,每國王薨,世子必告于朝,請封吊祭冊立如朝鮮王。
其子弟來學者,例館饩于南雍。
卒業,蓋欲便其歸也。
然惟中山王通使不絕。
其山南、山北二王蓋為所并雲。
永樂三年,琉球遣使以閹者數人貢于朝。
上曰:“彼亦人子,無罪而刑之,何忍?”命禮部還之。
禮部臣曰:“還之恐阻遠人歸化之心,但請賜敕止其再獻進。
”上曰:“谕之以空言,不若示之以實事。
今不遣還,彼欲獻媚,必有繼踵而來者。
天地以生物為德,帝王乃可絕人類乎!”竟遣還之。
《聖聖相承錄》曰:“臣謂夷狄不可留于中國,亦不可使為閹寺。
漢有廢立之禍,唐有殺主之惡。
此皆已然之昭鑒。
我成祖繼體守成之初,斥而不用。
遣還本國,有不忍人之心焉,謹華夷之辦焉,弭異日迷君誤國蠹政虐民之害焉。
洞燭興亡,永絕谄媚,豈非防微杜漸之意哉!況五刑之中,宮刑為重。
四刑不過殘人肢體,宮刑則絕人種類,其慘克不仁尤甚。
成祖哀矜閹寺,可謂重惜人命,不絕人嗣,誠能體天地生物之德者也。
洪熙改元,國王薨。
遣正使柴山、副使阮鼎,暨給事中、行人等官往谕祭。
并封其嗣尚巴志為王。
宣德二年,獨遣柴山頒诏。
三年,國王遣使修貢。
五年,上命柴山複往勞之。
海中感佛光之祥。
既至,作大安禅寺于海南岸以答神贶(有碑記)。
《記》曰:“宣德五年,正使柴山奉命遠造東夷。
東夷之地離閩南數萬餘裡,舟行累日。
山岸五分,茫茫之際,蛟龍湧萬丈之波,巨鱗漲馮夷之水;風濤上下,卷雪翻雲,險爨釁不可勝紀。
天風一作,煙霧忽蒙,潮門氵奔拜,聲振宇宙。
三軍心駭,呼佛号天。
頃之,忽有神光大如星鬥,高挂危牆之上,耿煥昭明,如有所慰。
衆心皆喜,相率而言曰:‘此乃龍天之庇,神佛之光矣。
何以至是哉!是鹹賴吾将軍崇佛好善忠孝仁德之所緻也。
”迨夫波濤一息,河漢昭回。
則見南北之峰遠相迎衛,迅風順渡不祟,朝而抵岸焉。
既而奉公之暇,上擇岡陵,下相崖谷,願得龍盤虎據之地以為安奉佛光之所,庶幾以答扶危之惠。
于是掬水聞香,得其地于海岸之南。
山環水深路轉林密,四顧清芬,頗類雙林之景。
遂鑿山為地,引水為池,救之壖壖,築之登登,成百堵之室,辟四達之衢。
中建九蓮座金容于上,拱南方丙丁火德于前,累石引泉,鑿井于後,命有道之僧董臨其事。
内列花卉,外廣椿松,遠吞山光,平挹灘濑,使巢居穴處者皆得以睹其光焉。
此酬功報德者之所為也。
且東夷與佛國為鄰,其聖迹海靈鐘秀有素矣。
此寺宇之建,相傳萬世無窮,良有以也。
後人有原其事者,必指而言曰:此大安寺也。
建寺者誰?天朝欽命正使柴公也。
遂書以為記。
” 八年,又敕福建布政司造舟,複命柴山阮鼎賜衣冠儀物,示嘉勞意。
乃重建千佛靈閣(有碑記)。
記曰:“粵自大明開基,混一六合,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聲教迄于四海。
凡在遠方之國,莫不捧琛執白而來貢焉。
時東夷遁居東海之東,阻中華數萬餘裡。
水有蛟龍之虞,風濤之悍;陸有丘陵之險,崖谷之危。
無縣郭之立,無丞尉之官,樽杯飲,蓋其俗也。
雖然,亦累獻所産于朝,永樂之間亦常納其貢焉。
洪熙紀元之初,遣正使柴山及給事中、行人等官,奉敕褒封王爵,頒賜冠冕,仍遣祭前王。
使其知尊君親上之道,笃仁義禮樂之本。
天朝之恩,無以加矣。
當今聖人繼登龍馭,率由舊章。
宣德二年,複遣正使獨掌其事,莅臨以詢之。
則見其王欽已于上,王相布政于下,其俗皆循禮法,熙熙如也。
宣德三年,本國遣使歸,貢于朝。
迨夫五年,正使複承敕來,茲重宣聖華。
渤海往返,滄波萬頃,舟楫之虞,風濤之患,朝夕艱辛,惟天是賴。
思無以表良心,遂倡三軍墾地營基,建立佛寺,名之曰大安。
一以報恩之勤,一以化諸夷之善。
寺宇既成,六年,卒事複命。
迨宣德八年,歲在癸醜,天朝甚嘉忠孝;特敕福建方伯大臣重造寶船,頒賜衣冠文物以勞之。
日夜栖迹海洋之間,三軍有安全之歡,四際息風濤之患。
或夜見神光,或朝臨瑞氣,此天地龍神護佐之功,何其至欤!于是重修弘仁、普濟之宮。
引泉鑿井于宮之南,折造大安千佛靈閣,凡在諸夷,莫不向化。
寶閣既成,佛光嚴整。
八月秋分,又有白龍高挂,以應其祥,良有自也,遂立碑記以紀其事。
使萬世之下聞而知者,鹹仰天朝德化之盛,而同趾美于前人。
因書之以為記。
大明宣德八年仲冬初二日,天朝欽差正使柴山、副使阮鼎立。
” 正統八年,遣正使給事中俞忭、副使行人劉遜冊封國王尚忠。
十年,琉球國陪臣蔡璇等數人以方物貿遷于鄰國,漂至廣東香山港被獲。
守備軍官當以海寇,欲盡戮之。
巡視海道副使章格不可,為之辨奏。
還其赀而遣之。
國人頌德。
十三年,遣給事中陳傳、行人萬祥冊封國王尚思達。
景泰三年,遣給事中陳谟、行人董守宏冊封國王尚金福。
七年,遣給事中李秉彜、行人劉儉冊封國王尚泰久。
天順七年,遣給事中潘榮(漳州府龍溪縣人)、行人蔡哲冊封國王尚德。
潘榮《中山八景記》曰:“大明統一萬方,天子文武聖神,以仁義禮樂君師億兆。
故凡華夏蠻貊,罔不尊親,際天極地,舉修職貢。
自生民以來,未有如今日之盛者也。
天順壬午春,琉球國遣使請立世子為嗣君。
上命臣榮、臣哲往封之。
癸未夏六月,由閩藩發舟,天風自南,不數日而抵其國。
奉宣德意,封爵典禮即行。
自國王以下皆拜手稽首俯伏,頌上大恩不已。
越仲秋八月,國大夫程均、文達執卷谒使館。
請曰:‘文達敞居之東,新創有寺,山水頗清奇,命工圖為八景。
願請登臨。
留題詠以記盛美。
’予念去君親客海外萬裡,方怏怏于中,奚暇及他事。
大夫均請之不置。
因與皇華蔡君克智同往觀焉。
既至,是日白雲初收,天氣清明,山色秀麗。
有松萬樹,所謂萬松山也。
登山睹松,蒼然郁然,堅貞可愛。
因誦孔子歲寒後凋之語。
凡與遊者皆興起動心。
山之東行一裡許,至軒曰潮月軒。
軒中四面蕭爽,當天空夜靜之際,開軒獨坐,水月交潔,心體明淨。
有志于當時者得不起高山景仰之思乎!軒之左,鑿地為井,井上植橘數株,泉甘足以活人,橘葉可以愈病。
程大夫取井之義,是蓋古人之用心也。
右則有徑,徑石奇形怪狀,旁列皆佳木異卉,可憩可遊。
大夫長史諸君各酌酒,奉勸殷勤。
禮意至再至三,因飲數杯。
上馬至送客橋,士大夫愛重過橋須下馬,于是各相攜手。
顧謂大夫曰:‘昔子産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
孟子謂其惠而不知為政。
今均為國大夫,此橋之作,豈特為送客耶!将以濟病涉之民也。
’過橋行數裡許,至緣江之路。
時天色漸暮,漁舟唱晚。
但見羽毛之呈祥,鱗介之獻瑞,極目海天,胸次如洗。
曾不知窮壤間複有所謂蓬萊也。
由是而過樵歌之谷。
樵人且歌且樵,熙熙乎,乎,我國家仁恩遍及海隅,太平之象其可忘所自乎!出谷,但聽浏亮之音,洋洋在耳。
大夫進而謂曰:‘此即鄰寺鐘也。
’因而至寺,老僧率衆十餘人迎拜于道。
予既佳其山水之奇勝,且喜夷僧之知禮。
因令人扣之曰:‘大夫以鄰寺鐘列于八景者,僧知此義乎?’因告之曰:‘此鐘晨焉而鼓,夷人聽鐘而起,俾之孜孜為善,無乖争淩犯之作;暮焉聽鐘而入,俾之警省身心閉門而思過咎。
國大夫命景之義,其有益于人如此!’僧唯唯謝曰:‘謹當佩服斯訓。
’他若山川之勝,景物之善,俱未及暇尋。
雖然,程大夫中華人也。
用夏變夷,漸染之,熏陶之,提嘶而警覺之,将見風俗淳美,中山之民物皆易而為衣冠禮義之鄉。
予忝言官,當為陳之于上。
俾史臣為錄之,将以為天下後世道,豈但今日三川景物之勝而已哉!姑書之以記歲月。
成化六年,國王薨。
來請襲爵。
命給事中丘弘往彼冊封之。
弘即受命,未及行而卒(後以管榮代之)。
李東陽文曰:“國家用夏變夷,掃乾蕩坤,滌濯萬物,逮于百年,化治功成,五服之内,藩臬郡縣之所治,出賦稅供使令者弗論,以暨于海外,風殊界别,以國稱者萬數。
迩者先沾,遠者後被,冠纓推髻,詩書甲胄,梯高航深,四面而至。
充中庭,溢下館,禮部繁于奏納,鴻胪勤于奉引,相胥勞于通譯,自有中國以來,無若是盛者。
若琉球國在海東南,諸國小大遠迩之間,湮火相望,順飚利舶七日而至。
然其始俗,以盈虛為朔望,以草木為冬夏。
粵自古昔,未通中國。
時雖或窮征黩讨,而賓服無聞。
我國家号令所列。
向風奔附,遂封為中山王,齒于載版圖奉職貢者,日涵月照,潛移暗革,被服冠帶陳奏章表著作詞賦有華士之風焉。
成化庚寅,其王世子當嗣封,遣其長史來請命。
天子封之中山王,賜玺書冠服,遣正副使二人緻命中山。
戶科都給事中上杭丘君弘實充正使之選,賜朱衣一襲以行。
六科諸給事皆為行餞徵辭。
翰林東陽于給事君同年進士,言在不讓。
曰:‘於戲!給事大丈夫入則居谏争,出則承使命,誠所願為。
今聖天子在位,賢大臣在列,嘉惠于彼外國。
中山王謹畏孝順,不堕臣節,以俟我威命,而給事身負荷之。
國體之所系,小邦之所瞻,後世之所誦,胥此焉。
在給事其克自重,感厲精發,山動海立,以宣達天子威德。
國家之典章,式俾陪從,暨于闾巷,明職逆順,保其初心,惟億萬世服事,罔敢斁亦罔敢後。
於戲,豈不真大丈夫哉!’給事君起曰:‘使者職也,敢不勉于是!’諸給事歡曰:‘使哉!’乃遵上供帳,三爵而後别。
” 八年,遣給事中管榮、行人韓文冊封尚圓為王。
十五年,遣給事中董、行人司副張祥冊封國王尚真。
李東陽贈詩曰:“琉球東望海門開,聖代提封亦壯哉。
萬裡風濤才七日,六年天使此重來。
麒麟有服真殊寵,薏{艹似}無車莫浪猜。
歸憶皂囊封事在,殿前風采尚崔嵬。
” 又送祥詩曰:“鲸波淼淼接天遙,海國塵空瘴疠消。
貢賦遠通中服地,丹書元自太祖朝。
南船去日占風信(凡使海國,以冬至日開洋),北阙歸時望鬥杓(海舟惟視北鬥為的)。
但使行囊無薏{艹似},嶺頭銅柱不須标。
” 十八年,遣行人左輔頒诏其國。
輔自号瀛海浪仙,詩才清麗,國人悅服。
李東陽送輔詩曰:“尚方新報賜衣成,玉節金書萬裡行。
嶺外方言通異俗,島中煙火望孤城。
由來使者關風化,親見朝廷錄姓名。
不用殷勤宣聖德,遠人先賀海波平。
” 嘉靖二年,福建提督市舶司太監趙誠奏稱:“六月廿四日,有外夷人八名,在于南門欲行進城。
手執小旗一面,内寫稱琉球國人氏。
因為收買進貢儀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