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東夷

關燈
師行城守,饷犒百物類多乾沒,十不給一。

    廉謹之士又謂南人善謗,低頭束手,不敢動一錢。

    于是公私坐困,戰守無策。

    始釋柯喬,起盧镗。

    而賊舡聯翩滿海,破諸州縣,焚劫殺戰污辱,慘于正統時矣。

    而通番奸豪又言,忄予、大猷搗巢非計,且搖動忄予。

    忄予薦镗起為閩參将,代克寬。

    克寬以副總兵将屯金山。

    閩人故忌镗,劾镗兇險,不可用。

    南京言官又複薦镗。

    三十三年,賊犯江北。

    海門,如臯,通州,皆被殺掠。

    是時複用盧镗為參将,而以俞大猷為浙、直總兵。

    未幾,工部侍郎趙文華,以海賊猖獗,請禱海神。

    遂遣文華行禱,公私勞費不赀。

    北忄予改大同巡撫,以徐州兵備李天寵代忄予,南兵部尚書張經提督浙、閩、江南北軍務,有王江泾之捷。

    文華素忌經、天寵,遂奏經、天寵,逮诏獄,論死西市。

    而以浙江巡按胡宗憲代天寵,南戶部侍郎楊宜代經。

    自後賊益熾,縱橫出入二十六郡。

    文華還朝,未幾,又出監督諸軍。

    雖有沈莊、梁莊之戰,竟莫救茶毒之慘。

    兩浙、江、淮、閩、廣所在征兵集饷,提編均徭,加派稅糧,截留漕粟,加除京帑,請給醭忄予,迫脅富民,釋脫兇惡,濫授官職,浪費無經。

    其為軍旅之用才十之一。

    所調漢土官兵,川、湖、貴、廣、山東西、河南北靡不受害。

    臨賊驅之不前,賊退遣之不去,散為盜賊,行者居者鹹受其害。

    于是外寇未甯,而内憂益甚矣。

    宗憲計擒賊首王直,浙西、江東稍得安靖。

    浙東溫台、江北淮揚、閩中、嶺表尤被其毒。

    已而,俞大猷被中傷,盧镗代之。

    賴朝廷聖明,大猷得不死。

    江北巡撫李燧有廟灣之捷,入南兵部為侍郎。

    唐順之代燧。

    福建巡撫王詢數有功,畏讒引疾去。

    代者劉焘。

    宗憲以擒直功,升右都禦史加太子太保,叙子錦衣千戶。

    先是文華升工部尚書,以論吏部尚書李默,即加太子太保。

    又以征倭功,加少保,子蔭錦衣千戶。

    不數月,文華削籍千戶,谪戍榆林。

    自壬子倭奴入黃岩,迄今十年,閩、浙、江南北、廣東人皆從倭奴。

    大抵賊中皆華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久之,奸頑者、嗜利貧窘者避徭賦,往往喜賊至。

    而貪殘之吏又從而驅之,封疆之臣辄請添官,當事者不敢阻。

    于是添設都禦史三人,總兵一人,副總兵二人,參将十三人,兵備副使十一人,諸将校近百人。

    田賦倍于常科,征徭溢于甲式矣。

    ”此紀緻寇始末,弊病氏譏頗為詳悉,故錄之。

     又按董兩湖《碧裡集》曰:“賈誼上《治安策》,史氏譏其欲施三表五餌以系單于,其術固已疏矣。

    我朝西僧朵顔,皆縻以爵賞,厚往薄來,歲費不可勝計,皆表餌之遺意。

    迩者叛人徐海等誘倭夷為患,大臣力不能制,卒以柔道勝之。

    如擒猩猩之法,耗費無限,乃知暗合誼言。

    蓋勢所必至,非有武侯、武穆之才。

    誼言未可輕也。

    愚謂春秋之法,功過當不相掩。

    方胡宗憲在浙,有羅龍文者,其鄉人也。

    谒宗憲于軍門。

    常令龍文随陳可願等與賊議和,奏功給銀,納為中書。

    龍文乃與宗憲通賄于輔臣嚴嵩之子世藩,宗憲因得宮保蔭子。

    後世藩敗,抄沒追贓。

    世藩稱寄頓于龍文,龍文稱寄頓于宗憲。

    時宗憲已故,削去官爵,革子蔭職。

    子逮獄追贓,幾至破家。

    夫宗憲濫費之罪固不可逃,而當時寇勢方張,人無固志。

    使宗憲徒随常謹守出納之吝,何以使陳可願等拚死行間,餌制徐海王直輩哉!古雲,财者君之所輕,死者士之所重。

    君不能委其所輕,而責士以舍其所重,不亦難乎?漢高祖以黃金四十萬聽陳平所行,終緻勝楚,亦如此術耳。

    然則宗憲之度量亦豈易及哉,此其功之不可掩者也。

    況世藩誅求百出,稍不如意,宗憲又将繼張經、李天寵而肆諸市朝矣。

    所謂權臣在内,而大将豈能立功于外者,其語不誣。

    宗憲之獲保首領,蓋能以餌王直者,餌世藩耳。

    亦可悲夫!今宗憲已覆其官,功過亦有辦雲。

    ” 初,倭主号天禦中主,次曰天村雲尊。

    其後皆以尊為号,至彥潋尊凡二十五世。

    并都于築紫日向宮。

    彥潋第四子号神武天皇,入居大和州。

    礻原官即位元年甲寅,當周僖王時也。

    自是皆以天皇為号。

    傳至符平天皇,此宋雍熙初也,凡六十四世。

    今不知其幾世矣。

     按雍熙元年,日本國僧{大周}然,與其徒五六人俘海而至,獻銅器十餘事。

    太宗召見奇然,賜紫衣。

    聞其國王一姓傳繼,臣下皆世官。

    因歎息謂宰相曰:“此島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繼襲不絕,蓋古之道也。

    中國自唐季之亂,寓縣分裂,五代享曆尤促。

    大臣世胄鮮能嗣續。

    朕雖德慚往聖,常夙夜寅畏,講求治本。

    亦以為子孫之計,使大臣之後世襲祿位,此朕之心焉。

    ”明年,歸其國。

    後數年,遣其弟子奉表來謝。

    略雲:“傷鱗入夢,不忘漢主之恩;枯骨含歡,猶亢魏氏之敵。

    雖雲羊僧之拙,誰忍鴻霈之誠。

    {大周}然附商舟之離岸,期魏阙于生涯。

    望落日而西行,十萬裡之波濤難盡;顧信風而東别,數千程之山嶽易過。

    妄以下根之卑,适詣中華之盛。

    況乎金阙曉後,望堯雲于九禁之中,岩扃晴前,拜聖燈于五台之上。

    就三藏而禀學,巡數寺而優遊。

    遂使蓮花回文,神筆出于北阙之北;貝葉印字,佛照傳于東海之東。

    伏惟陛下惠溢四溟,功高五嶽,世超黃、軒之古,人直金輪之新。

    {大周}然空辭鳳凰之窟,更還蝼蟻之封。

    在彼在斯,隻仰皇德之盛;越山越海,敢忘帝念之深。

    縱粉百年之身,何報一日之惠。

    染筆拭淚,作紙搖魂。

    ”其表末雲:“永延二年”,則倭亦有年号矣。

    又倭人多能詩者,其《詠西湖》曰:“一株楊柳一株花,原是唐朝賣酒家。

    惟有吾邦風土異,春深無處不桑麻。

    昔年曾見畫湖圖,不意人間有此湖。

    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猶自欠功夫。

    ”《春日感懷》曰:“中原二月绮如塵,異卉奇葩景物新。

    可是吾天仁更闊,小塘幽草亦成春。

    ”《奉邊将》曰:“棄子抛妻入大唐,将軍何事苦堤防。

    關津橋上團團月,天地無私一樣光。

    ”《題春雪》曰:“昨夜東風勝北風,釀成春雪滿長空。

    梨花樹上白加白,桃杏枝頭紅不紅,莺問幾時能出谷,燕愁何日得泥融。

    寒冰鎖卻秋千架,路阻行人去不通。

    ”《遊育王》曰:“偶來覽勝貿阝峰境,山路行行雪作堆。

    風攪空林饑虎嘯,雲埋老樹斷猿哀。

    擡頭東塔又西塔,移步前台更後台。

    正是如來真境界,臘天香散一枝梅。

    ”《詠萍》曰:“錦鱗密砌不容針,隻為根兒做不深,曾與白雲争水面,豈容明月下波心。

    幾番浪打應難滅,數陣風吹不複沉。

    多少魚龍藏在底,漁翁無處下鈎尋。

    ”《保叔塔》曰:“保叔元來不保夫,造成七級石浮屠。

    縱然一帶西湖水,洗得清時也是污。

    ”《被張太守禁舟中歎懷》曰:“老鶴徘徊日本東,笑看宇宙作樊籠。

    隻因飛入堯天闊,恨在扁舟一葉中。

    ”《四友亭》曰:“四友亭名萬古香,清風曾遞到遐方。

    我來不見亭中主,松竹青青梅自黃。

    ” 吳指揮萬民望言:其祖在甯波衛。

    弘治間,聞倭登岸。

    乘舟哨海,夜半見二紅燈漾空而來,以為倭舡也。

    遂彎弓射中其燈,不知乃龍睛也。

    頃刻波濤兇湧,出海軍舟俱沒焉。

    至今,逢此日則海中惡風大作,紅燈止見其一。

    土人因知此龍記時,厄之所至也。

     成化辛醜,蘇衛數軍士以禦倭泛海。

    為大風飄至一島,山麓曠異。

    一人從林中出,長可三四丈,深目黑面,獰醜不可喻。

    見數人,悉以藤貫掌心,擊于樹下。

    已而複入。

    衆極力斷之而竄。

    始放舟,前者偕數輩來水浒,以手樊舷。

    舟中一勇士急掣刀斷其指,始舍舟而去。

    試觀所斷,乃指中一節耳,長尺有四寸。

    貯嘉定庫。

     其國畿内所部為五畿(曰山城;曰大和;曰河内;曰和泉;曰攝肆。

    共統五十三郡),畿外所部為七道(曰東海道;曰南海道;曰西海道;曰北陸道;曰東山道;曰山陽道;曰山陰道。

    共統五百三十郡)。

    其海曲之地為三島(曰一伎島;曰對馬島;曰多礻執島。

    各統二郡)。

    附庸之國百餘。

     拘邪韓國,方可五百裡。

    在新羅、百濟東南。

    渡一海,約千餘裡,曰對海國,居絕島,方可四百餘裡。

    山險多深林,禽鹿千餘成群。

    戶無良田,食海物自活,乘船南北市籴,又有南渡一海,約千餘裡,曰瀚海國,方可三百餘裡。

    多竹林叢林,戶三千餘,差有田地,食不給,亦南北市籴。

    又渡一海,約千餘裡,曰末盧國,戶四千餘,濱山海居。

    草木茂盛,行不見前人,好食魚鳆,水無淺深,皆沉沒取之。

    東南陸行五百裡,曰尹都國,戶千有餘。

    又東南百裡,曰奴國,戶二萬餘。

    又東行百裡,曰不彌國,戶千有餘。

    又南水行二十日,曰投馬國,戶五萬餘。

    又南水行十日,陸行一月,曰邪馬一國,即邪摩維國,大倭王所都。

    自是而東而南,曰斯馬國。

    曰已百支國。

    曰伊邪國。

    曰郡支國。

    曰彌奴國。

    曰好古都國。

    曰不呼國。

    曰姐奴國。

    曰對蘇國。

    曰蘇奴國。

    曰呼邑國。

    曰華奴蘇奴國。

    曰鬼國。

    曰為吾國。

    曰鬼奴國。

    曰邪焉國。

    曰躬臣國。

    曰巴利國。

    曰支維國。

    曰烏奴國。

    曰竹斯國。

    曰秦王國。

    幾百有餘國,小者百餘裡,大不過五百裡,皆為大倭王所屬。

    其新羅、百濟等國,雖非所屬,皆以倭為大國。

    多珍物,并仰之,恒通使往來。

     上下之分,大較仿中國,但服用政令與殊。

    王居室無城郭,恃兵守衛。

    冠至隋時始制,以錦彩為之,而飾以金玉。

    以天為兄,以日為弟,自任以天。

    于天明時聽政,跏趺坐,日出辄停。

    《隋志》,其臣文武僚吏皆世其官。

    有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義、小義、大禮、小禮、大智、小智、大信、小信十二等。

    員無定數。

    又有軍尼一百二十員,猶中國牧宰。

    八十戶置一伊尼翼,十伊尼翼屬一軍尼。

    《魏志》,官曰伊支馬,次曰彌馬升,次曰彌馬獲支,次曰奴佳。

    逮宋、元以來,道各有刺史,所屬名亦不同。

    蓋職員随時更張,無定名也。

    朝會陳設儀仗,樂有國中、高麗二部及五弦琴。

    兵有弓矢、刀弩、攢斧,甲漆皮為之,矢镞或以骨為之。

    法殺人,強盜及奸皆死。

    竊盜計财酬物,無财則沒其妻奴。

    每訊冤獄不承引者,以木壓膝;或張強弓以弦鋸其項;或置小石于沸湯中,令所竟者探之,雲理曲者,手辄爛;或置蛇甕中,令取之,雲理曲者,手辄螫。

    大抵用法峻而人輕生也。

     其俗,男子斷發魁頭,黥面文身,以文左右大小為尊卑之差。

    婦女被發屈,以丹扮身,蓋夷俗患水妖,象龍子以避之也。

    其居室低小,覆不以瓦,蓋土斥且墳,不可陶也。

    其服飾,男子衣裙襦,橫幅結束,不施縫綴;足多跪,間用履,形如履,漆其上而系之足;首無冠,不用金銀為飾。

    婦女衣如單被,穿其中,貫頭而着之;亦衣裙襦,裳皆有衤巽,竹聚以為梳。

    其婚姻,不娶同姓,男女相悅即為夫婦;婦入夫家,必先跨火,乃與夫相見;富者妻四五,其餘或兩或三,女多于男也。

    其死喪,以白布制服,初旬日間子女哭泣,不飲酒食肉;朋類眷屬皆就屍歌舞為樂;貴人三年殡,庶人則蔔日而瘗;行喪以小輿,或置屍船上,陸地挽之;即葬,舉家入水澡滌,以祓不祥;其祭祀亦用牲醴粢盛,但祭畢散之野;或遇乞人,持與之。

    其居處,父子兄弟皆異室,到相會,父子男女無别。

    其接見,以蹲踞為恭,以搓掌為悅,無進退之節,無拜跪揖讓之儀。

    其飲食,盤俎不設,藉以衤解葉,手饣之,或間用笾豆,冬下茹生菜。

    其坐卧,編草為薦,雜皮為表,緣以文皮,席地而坐而卧,不設幾案床帳。

    其交易,用銅錢。

    其蔔筮灼骨,以占吉兇,尤惑巫頸。

    渡海,令一人不栉不沐,不飲酒食肉,不近婦人,名曰持衰,在塗吉利,則顧以财物;如疾病遭害,以為持衰不謹,辄共殺之。

    其宴樂,以耽嗜面蘖為高,緻每正旦必射戲飲酒,尤酷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戲。

    初無文字,唯刻木結繩,後頗重儒書,有好學能屬文者,尤信佛法。

    有五經書及佛經,《白居易集》,皆得自中國。

     其山曰壽安鎮國(永樂禦制碑文,具前),曰阿蘇(山石無故火起接天,俗以為異,因行禱。

    有如意寶珠大如雞卵,其色青,夜則有光),其産金(東奧洲)、銀(西别島)、琥珀、水晶(青紅白)、硫黃、水銀、銅、鐵、丹土、白珠、青玉、冬青木、多羅木、杉木、水牛、驢、羊、黑雉、細絹花布、硯、螺钿、扇、漆(以漆制器,甚工緻)、刀(其鋒甚利,有價十兩者)。

     都憲唐順之《日本刀歌》曰:“有客贈我日本刀,魚須作靶青絲绠。

    重重碧海浮渡來,身上龍文雜藻荇。

    怅然提刀起四顧,白日高高天冏冏。

    毛發凜冽生雞皮,坐失炎蒸日方永。

    聞道倭夷初鑄成,凡歲埋藏擲深井。

    日淘月煉火氣盡,一片凝冰鬥清冷。

    持此月中斫桂樹,顧兔應知避光景。

    倭夷塗刀用人血,至今斑點誰能整。

    精靈長與刀相随,清宵恍見夷鬼影。

    迩來鞑靼頗驕黠,昨夜三關又聞警。

    誰能将此向龍沙,奔騰一斬單于頸。

    古來人物用有時,且向囊中試韬穎。

    ” 其貢:馬、盔铠、劍、腰力、槍、塗金裝彩屏風、灑金廚子、灑金文台、灑金手箱、描金粉金匣、描金筆匣、抹金提銅铫、灑金木铫、角盥、貼金扇、瑪瑙、水精、數珠、硫黃、蘇木、牛皮。

    其來十年一期。

    四際皆海違,遼東遠,閩浙近。

    其貢道由浙甯波達于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