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關燈
書古迹,以存古也。今才十數條,蓋荒誕诳怪者不書。

    州城

    唐明皇真容《九域志》雲:“在至道宮。”今州城天慶觀三清殿有銅鑄道裝像是也。

    天慶觀鐘乃唐天寶五年,郡司馬朝議大夫魏齊之鑄舍。自為之記銘。

    開元寺大銅鐘長八尺許,徑四尺餘,厚四寸餘。元豐三年庚申,寺僧思善募緣鑄造。曆一紀,積千缗未興工,以銅禁止,郡人梁程詣阙進狀,旨允,始辦料;再化到千缗及七寶等,告成于紹聖乙亥。時郡守林公可、郡倅葉公庭芳,住持則僧宗祐也。鐘聲至遠,聞于五十裡外大息嶺。〔1〕

    屬縣

    金華坊五代時,賴氏居長汀縣東十裡,夜淅米貯沉于槽,次晨辄空,賴異之,因伺焉。見白牛即槽而飲,牛逾垣渡澗,登小坡忽不見,遺繩數尺許,白色如銀。遂募人掘小坡地,得黃金數百斤、白銀數倍。郡聞于朝,有旨悉還賴氏。捐所得創寺曰“金泉”、觀曰“金花”,至今猶存。〔2〕

    淩波營今長汀縣鄞河坊。《江南野史》雲:“南唐時,許諸郡競渡,每至端午,官給彩,俾校殿最。勝者摽賞,皆籍其名。後主因蒐為水軍,号淩波軍。此其故營也,至今猶呼是名。

    定光齋棚在鄞河坊。師舊與坊人鄧正己厚善,呼師為鄭道。一日,正己淩晨出,遇狂魂數百遮道丐方便,正己曰:“當請鄭道為汝等誦經拔度。”遂築室為道場。後遇衆鬼曰:“即托生矣。”師又親書迎春祈福道場為牌,至春祈必招揭之,以寒雨為響應。淳祐間,郡守郭公正己重創。

    舊州城在長汀縣東五裡,名東坊口大坵頭,自上杭長汀村遷郡于此。有靈顯王廟,今存。長老相傳,乃使院中廟。郡守陳公軒有詩雲:“五百年前興廢事,至今人号舊州城。草鋪昔日笙歌地,雲滿當年劍戟營。”〔3〕

    縣基嶺在今州城福壽坊。舊傳置州東方口時,于此置縣。今為民居,猶以是名。

    古城在縣西五十裡。舊傳王廷政據建州,築城于是,以備江南兵。至今為古城團。

    升仙台在甯化縣西四十裡,亦名“香爐石”。舊傳,隋義甯間,有劉、熊二道士修煉其間,白日飛升,居人為創“升仙台”,刻二像于石壁,祈禱應驗。今台廢而像存。

    舊州在上杭縣北十五裡。昔傳自新羅遷郡治于此,号“長汀村”。今猶名。

    屯營庵在武平縣東五裡何屯岡下。舊五代時,統軍使何姓□□部武藝軍于此屯駐〔4〕,築小城周二裡許。故基猶存。

    葛仙翁煉丹井在武平靈洞山。

    葛仙翁煉丹竈在武平豐山下。

    魚矶石壁〔5〕在上杭縣溪湍□中〔6〕。壁間一婦逐鵝,隐然如畫。長老相傳,謂之“仙女逐金鵝”。治平四年六月,郡守周公約進銅闆二片,有文曰“天下太平”。賜诏獎谕,宣付史館。

    武婆寨在上杭縣來蘇團之安香石山。往昔鄉民結廬以避草寇焉。

    潭飛磜在甯化縣南鄉。重岡複嶺,環布森列,登陟極難。磜居其中,坦然而平,山環水合,有田有池,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寇恃其險阻,為私販,為剽盜根據百年,莫敢孰何。此紹定間始禍之地,未幾,為淮兵蕩平之,因置南平寨。〔7〕

    校注:

    〔1〕《輿地紀勝》載:“有王仙人墳,在城東寅湖中,王中正祖墳也。”

    〔2〕見上文《寺觀》注〔2〕。

    〔3〕《寰宇記長汀縣》載有“雜羅故城”。(《輿地紀勝》引《寰宇記》作“新羅故城”,引《牛蕭紀聞》雲:“開元末,雜羅縣令孫奉先晝日坐廳事,有神見庭中,披戈執殳,狀甚可畏。奉先見之驚起。神曰:‘吾雜羅山神也。今從府主求一牛為食,能見祭乎?祭吾,當佑爾。’奉先對曰:‘神既有請,誠不敢違。然格令有文,殺牛事大,請以羊豕代牛可乎?’神怒曰:‘惜一牛不以祭,我不佑爾,其能宰乎?’因滅。于是瘴疠大起,月餘不息。奉先病死,其家二十口亡盡。”

    〔4〕句中空兩字。又武藝軍不知其義。清乾隆《汀州府志古迹》載:“屯營庵,在縣東五裡何屯岡下。五代時,有統使何姓者常屯軍于此,築外城周二裡,故址猶存。”

    〔5〕按上文《山川》中“上杭蓮花石”條引《輿地紀勝》注,文意與此處相同,則“魚矶石壁”即蓮花石下大溪中石壁。

    〔6〕“湍”下空一字,依《輿地紀勝》文,則“湍口”均屬衍字。

    〔7〕《輿地紀勝》載有聖泉庵,在武平縣黃公嶺之巅。有泉一泓從石而出,雖千百人飲汲之不竭,乃南安菩薩卓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