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

關燈
僧廬十百,道宮才一二,寓内所同也。

    邦人信佛笃,于是自創庵尤不可殚記。

    彼堅坐究性命,固未易多見,勸誘愚俗,使之畏業報而息冤愆,猶之可也。

    若乃徇于聲利,習為非僻,豈非佛之罪人乎? 郡城内 天慶觀在州東興賢門内。

    唐開元間,诏天下州郡取一寺一觀,以紀年為号,置于創郡所,名“開元觀”。

    宋朝至道間,改“至道宮”。

    大中祥符元年,天書降,诏天下置“天慶觀”,改今名。

    四年,創聖祖殿。

    《輿地紀勝》:唐開元二十八年置,名開元觀,有銅鑄明皇像。

    〔1〕 開元禅寺在州東。

    唐開元間,诏置于創郡之所,後遷今郡治。

    初有律院二十四環布其間,宋朝治平間,合為十方。

    崇甯間,改“崇萬壽寺”。

    五年,準敕賜經五百函。

    今在光孝寺。

    政和間,更名“天甯萬壽”,尋改“神霄玉清萬壽宮”,佛像、賜經盡移置天王院。

    建炎元年,複今額。

    唐鐘翺為刺史,舍田入寺計産錢二十千八百七十一文正,寺至今祀鐘令公。

    祠部郡守陳公軒有詩雲:“溪雲影亂杉松暝,櫩铎聲流殿閣寒。

    ”又雲:“清風猿鳥自吟歎,白日輪蹄誰往還?” 報恩光孝禅寺在州東興賢門内。

    舊名“感應天王院”,梁正明〔2〕間置。

    宋朝政和間,以開元賜經、佛像置于此,改為“崇甯萬壽寺”。

    建炎間,改為“天甯”額。

    紹興間,崇奉徽宗皇帝,更号“報恩廣孝”。

    十一年,改今名。

     定光院在州治後正北。

    大中祥符間,師與郡守趙遂良厚善,結庵為師往來栖息之所。

    後師示寂于均慶院。

    元祐間,郡守曾公孝總重修,塑像于中。

    淳熙間,郡守呂公翼之迎奉均慶院定光真身、廣福院伏虎真身于州治後庵,以便祈禱。

    嘉泰間,郡守陳公暎謂雨旸之應如響,是佛與守分治汀民也,湫隘不足仰稱,遂加廣辟。

    紹定寇叛交讧,岌然孤城能保守者,人力不至于此,士民條顯應狀,丐郡奏請于朝,加二佛師号,仍賜“定光院”為額。

    嘉熙間,郡守戴公挺助俸率衆鼎創,從民志也。

    未幾,均慶院燼于劫火,郡迎禦書及衣缽等入州,創閣于院後安奉之。

    近南劍人士金飾十八尊者像附置閣上。

    淳祐間,郡守盧公同父前創拜亭,每歲正月六日乃定光坐化之晨,四方敬信輻辏,名香寶炬,幡蓋莊嚴,難以數計,雖隘巷亦成關市,可見人心之皈向雲。

     護國塔院在州東。

    建隆間創木塔三級,建炎間燼于火。

    紹興居士賴汝霖偕男尚志同募創磚塔,方一丈,四級。

    郡守張公昌到任,助俸一十萬增成七級。

    越九年而後合穎,高十丈,為一州傑觀。

    郡人稱為張佛子,塑其像于第四層。

     龍興尼寺在州西秋成門内。

    唐大中間置。

    初有彌陀、彌勒、觀音、地藏等院錯置處其間。

    宋朝紹興間燼于火,惟佛殿獨存。

     武當道場在州東興賢門内。

    紹定間新創。

    嘉熙間,忽白晝迅雷響激,有甘泉湧出三清殿右,匾曰“雷泉”。

     祐聖堂在州治鎮山堂後。

     天王堂在子城西北隅。

    唐天寶初,令州郡于城北隅置毗沙門天王像,又置之佛刹,今報恩寺。

    後移在州後山,有天王院及五營駐紮寨,并有祠。

     長汀縣 金華觀在長汀縣東五裡。

    梁正明間,因賴氏得金于山而創。

    〔3〕 仙隐觀在長汀縣東登俊坊龍王廟之左。

    淳熙間,郡守祝公櫰移管下,廢額匾之,皇叔祖師揆書。

    觀左有放生亭,嘉定間,郡守傅公康創。

    淳祐間,郡守盧公同父立禦書碑。

    觀右有魚樂亭,淳祐辛亥,大水蕩之。

     崇真堂在城西清泉坊。

    淳祐間,本坊趙氏舍故宅為堂基,鄉人募緣鼎創。

     東禅院在長汀縣東三裡。

    梁正明二年創,宋朝祖鏡大師從密書額。

    舊大溪由院前過,有蒼玉洞,中号“東山十景”,為鄞江傑觀。

    嘉祐間,史君林公東喬有詩雲:“心愛民田遠,車行石徑中。

    ”長汀宰李存賢和雲:“野雲閑帶雨,林木靜無風;村落一溪外,民田四望中。

    ”劉公弼和雲:“灘聲來席上,亭影落溪中。

    ”石英民詩雲:“雲兼野色過松徑,水帶秋聲入稻田。

    ”施子安雲:“蟬喚翠陰聲斷續,鳥藏紅葉聲啁啾。

    ”又雲:“隴雲飄軟玉,江月洗寒金。

    ”洪刍雲:“花辭好樹猶啼雨,竹喜佳賓亦歎風。

    ”皆警句也。

    後題詠者衆。

     金泉院在長汀縣東七裡。

    因賴氏得金于山,與金華觀先後創,宋朝建隆重創。

     南山同慶禅院在長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