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
關燈
小
中
大
南三裡。
周顯德間創。
僧惠臻開山,從密、智孜、自鑒三禅師皆出此山。
宋朝紹興初,駐紮戍兵其間。
乾道間,燼于火,遂置南寨,院基尚存。
今院乃舊院支刹,亦名“同慶”,存古也。
文殊院與同慶寺相近。
乾德初創。
熙甯中,皇叔世亨以觀察使遙領刺史,鼎新奏創。
紹興初,駐戍兵其間。
紹興元年,僧悟本重創,又創定光閣于後山椒。
感應天王院舊在州東興賢門内。
今光孝寺。
置郡初,因天寶間有旨立毗沙天王像,遂創院以名。
宋朝政和間,以開元寺為“神霄宮”,移經像置于此,尋改“崇甯萬壽寺”。
後僧法周蔔城北二裡州後山後更創,以舊額名之。
今俗名“天王殿背”。
法林院在長汀縣西二裡。
閩永和間,刺史王繼業置,名“三教薦福院”。
宋朝大觀間,改為“十方院”。
政和間,改今名。
郡守陳公軒有詩雲:“雲邊借榻開僧閣,松下聽泉洗客心。
”郡倅郭公祥正雲:“薄日疏雲催晚景,殘花美酒送閑心。
”院西有泉,名“袈裟泉”。
東庑有仰山二聖祠。
羅漢院在長汀縣西一裡。
閩通文間創。
初,刺史王繼業塑十八尊者、五百羅漢像于郡廳,神光屢現,因創院以妥之。
永隆間,燼于兵火,獨殿像俨然,神光愈現,刺史許公文缜異之,即加崇葺。
至僞唐保大間,刺史包公洪捐俸募緣增創。
宋朝紹熙間,僧清傑鼎創佛殿,藻飾貌像。
郡倅郭公祥正有詩雲:“蒼松夾徑二十丈,碧殿藏雲五百尊;金鐘散響撼星鬥,衆燈續焰移朝昏。
” 釋迦院在長汀縣西二裡。
後唐天成間創。
舊傳梓人周魯般術營造,有金鬥在佛殿角。
至宋宣和間,殿壞重修,果得一鐵鬥,有白蛇盤鬥上。
衆方驚噪,蛇去鬥飛。
今對山号“金鬥坑”。
西峰院在長汀縣西一裡。
閩永隆間創。
宋朝紹興間,僧文重創。
淳熙間,僧德圖創輪藏。
郡守陳公軒有絕句雲:“扪蘿百尺上孤峰,紅藓斑斑杖屦蹤;惟有潮聲生絕頂,晚風吹動半岩松。
”郡倅郭公祥正和雲:“寺占西山第一峰,與君高步蹑雲蹤;西風吹盡霜林葉,放出亭亭千丈松。
” 西方院在西峰院之右。
今廢。
郡守陳公軒舊有詩雲:“漲水盡頭飛雁鹜,行雲缺處見亭台。
”又雲:“塵埃不到溪山好,風雨初晴燕雀多。
”郡倅郭公祥正絕句雲:“欲出西方更少留,雲泉都占一岩幽;勸僧洗淨閣前竹,要看南山十裡秋。
”又有《南樓望西方院》詩雲:“黛色淺深添草樹,轾绡高下覆樓台;溪聲遠與鐘聲雜,山影分從電影開。
” 南安廨院在長汀縣東南三裡。
因郡去南安岩三百裡,元祐間,僧道榮創為郡人祈禳之所。
紹興間,郡守詹公尚方有營葺意,忽鄉氓葉姓者到縣,具言前夕夢一僧攜筇叩門,曰:“郡修南安廨院,汝能施木,令汝有子。
”寤而語之妻。
夢協,遂舍木營葺。
二十八年,僧惟應創藏殿。
淳熙間,僧清心又廣辟之。
伏虎廨院在長汀縣東五裡。
淳祐間,僧善從重創。
伏虎庵在長汀縣東五裡東禅院右。
《輿地紀勝》:“伏虎庵,在城東五裡。
青松對植,蒼翠交陰。
雖僻在一隅,蓋一郡遊賞之所。
” 興龍庵在長汀縣東北興賢門外。
舊名“卧龍”,後改今名。
朱紫庵在長汀縣西北頒條門外。
金砂庵在長汀縣東永康坊。
有年庵在長汀縣東永康坊有年橋側。
定光堂在長汀縣西頒條門外。
嘉定間創,郡守趙公崇模書額。
尼居之。
景星庵在長汀縣南方湖之側。
端平間創,奉郡守李公華祠。
麻潭嶺庵在長汀縣南五裡圓珠山側。
端平間創。
今為南華六祖道場。
白鶴庵在長汀縣東南十五裡白鶴嶺頭。
廣福院在長汀縣東六十裡。
乃伏虎大師道場。
師得業開元寺。
早遊諸方,悟旨而返,憩于平原山麓,遂蹑其巅,以開元錢七為駐錫兆。
繼而有樵者懷其一以歸,诘朝複故所。
耆老歡傳,材役輻辏,忽成刹,名“普護庵”。
宋朝建隆三年九月十三日示寂,塑真身于庵。
熙甯三年,郡以狀聞,賜庵為“壽聖院”。
元豐間鼎創。
乾道間,改今名。
翠峰院在長汀縣東北三十裡。
後唐天成間創。
華嚴院在長汀縣南九十五裡。
梁正明間創。
永樂院在長汀縣南六十裡。
梁正明間創。
禅宮院在長汀縣南九十裡。
乾德間創。
福壽院在長汀縣南一百二十裡
周顯德間創。
僧惠臻開山,從密、智孜、自鑒三禅師皆出此山。
宋朝紹興初,駐紮戍兵其間。
乾道間,燼于火,遂置南寨,院基尚存。
今院乃舊院支刹,亦名“同慶”,存古也。
文殊院與同慶寺相近。
乾德初創。
熙甯中,皇叔世亨以觀察使遙領刺史,鼎新奏創。
紹興初,駐戍兵其間。
紹興元年,僧悟本重創,又創定光閣于後山椒。
感應天王院舊在州東興賢門内。
今光孝寺。
置郡初,因天寶間有旨立毗沙天王像,遂創院以名。
宋朝政和間,以開元寺為“神霄宮”,移經像置于此,尋改“崇甯萬壽寺”。
後僧法周蔔城北二裡州後山後更創,以舊額名之。
今俗名“天王殿背”。
法林院在長汀縣西二裡。
閩永和間,刺史王繼業置,名“三教薦福院”。
宋朝大觀間,改為“十方院”。
政和間,改今名。
郡守陳公軒有詩雲:“雲邊借榻開僧閣,松下聽泉洗客心。
”郡倅郭公祥正雲:“薄日疏雲催晚景,殘花美酒送閑心。
”院西有泉,名“袈裟泉”。
東庑有仰山二聖祠。
羅漢院在長汀縣西一裡。
閩通文間創。
初,刺史王繼業塑十八尊者、五百羅漢像于郡廳,神光屢現,因創院以妥之。
永隆間,燼于兵火,獨殿像俨然,神光愈現,刺史許公文缜異之,即加崇葺。
至僞唐保大間,刺史包公洪捐俸募緣增創。
宋朝紹熙間,僧清傑鼎創佛殿,藻飾貌像。
郡倅郭公祥正有詩雲:“蒼松夾徑二十丈,碧殿藏雲五百尊;金鐘散響撼星鬥,衆燈續焰移朝昏。
” 釋迦院在長汀縣西二裡。
後唐天成間創。
舊傳梓人周魯般術營造,有金鬥在佛殿角。
至宋宣和間,殿壞重修,果得一鐵鬥,有白蛇盤鬥上。
衆方驚噪,蛇去鬥飛。
今對山号“金鬥坑”。
西峰院在長汀縣西一裡。
閩永隆間創。
宋朝紹興間,僧文重創。
淳熙間,僧德圖創輪藏。
郡守陳公軒有絕句雲:“扪蘿百尺上孤峰,紅藓斑斑杖屦蹤;惟有潮聲生絕頂,晚風吹動半岩松。
”郡倅郭公祥正和雲:“寺占西山第一峰,與君高步蹑雲蹤;西風吹盡霜林葉,放出亭亭千丈松。
” 西方院在西峰院之右。
今廢。
郡守陳公軒舊有詩雲:“漲水盡頭飛雁鹜,行雲缺處見亭台。
”又雲:“塵埃不到溪山好,風雨初晴燕雀多。
”郡倅郭公祥正絕句雲:“欲出西方更少留,雲泉都占一岩幽;勸僧洗淨閣前竹,要看南山十裡秋。
”又有《南樓望西方院》詩雲:“黛色淺深添草樹,轾绡高下覆樓台;溪聲遠與鐘聲雜,山影分從電影開。
” 南安廨院在長汀縣東南三裡。
因郡去南安岩三百裡,元祐間,僧道榮創為郡人祈禳之所。
紹興間,郡守詹公尚方有營葺意,忽鄉氓葉姓者到縣,具言前夕夢一僧攜筇叩門,曰:“郡修南安廨院,汝能施木,令汝有子。
”寤而語之妻。
夢協,遂舍木營葺。
二十八年,僧惟應創藏殿。
淳熙間,僧清心又廣辟之。
伏虎廨院在長汀縣東五裡。
淳祐間,僧善從重創。
伏虎庵在長汀縣東五裡東禅院右。
《輿地紀勝》:“伏虎庵,在城東五裡。
青松對植,蒼翠交陰。
雖僻在一隅,蓋一郡遊賞之所。
” 興龍庵在長汀縣東北興賢門外。
舊名“卧龍”,後改今名。
朱紫庵在長汀縣西北頒條門外。
金砂庵在長汀縣東永康坊。
有年庵在長汀縣東永康坊有年橋側。
定光堂在長汀縣西頒條門外。
嘉定間創,郡守趙公崇模書額。
尼居之。
景星庵在長汀縣南方湖之側。
端平間創,奉郡守李公華祠。
麻潭嶺庵在長汀縣南五裡圓珠山側。
端平間創。
今為南華六祖道場。
白鶴庵在長汀縣東南十五裡白鶴嶺頭。
廣福院在長汀縣東六十裡。
乃伏虎大師道場。
師得業開元寺。
早遊諸方,悟旨而返,憩于平原山麓,遂蹑其巅,以開元錢七為駐錫兆。
繼而有樵者懷其一以歸,诘朝複故所。
耆老歡傳,材役輻辏,忽成刹,名“普護庵”。
宋朝建隆三年九月十三日示寂,塑真身于庵。
熙甯三年,郡以狀聞,賜庵為“壽聖院”。
元豐間鼎創。
乾道間,改今名。
翠峰院在長汀縣東北三十裡。
後唐天成間創。
華嚴院在長汀縣南九十五裡。
梁正明間創。
永樂院在長汀縣南六十裡。
梁正明間創。
禅宮院在長汀縣南九十裡。
乾德間創。
福壽院在長汀縣南一百二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