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廟
關燈
小
中
大
民思邵伯,勿剪甘棠,蓋見棠猶見其人也。
至于肖像而祠之,如庾桑于畏壘,朱邑于桐鄉,尤表其民見思之切。
然必道義足以勵世俗,功德足以銘人心,祠之立出于公而非出于私,庶不至如廣人立《遺愛頌》,反贻谄谀之譏雲。
《禮》雲:“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
”今郡所事多合于《禮》,未可謂閩俗機鬼雲。
郡城内 二先生祠在州學之右。
嘉定間,郡守趙公崇模創。
奉徽國文公朱先生、郡人考功楊先生。
時朱先生以道學倡于建,楊先生往師焉,為朱門高弟。
趙并為立祠于學,教授李以稱為之記。
寶祐間,令李務行創于上杭學之右,權令何衍創于蓮城縣學之右。
王朝奉祠附于二先生祠。
公名格,郡人。
學舊有祠堂,後廢。
寶祐間,教授趙與沐重立,因附焉。
事迹詳見《遺逸》門。
崇德祠在州學明倫之左。
奉郡守鄭國博強、陳删定晔、陳判院暎、鄒大夫非熊、羅司直勳、傅寺丞康、林大卿岊、王權府杆、李徽猷華、戴大夫挺、姚權院元特,皆有德于士民者也。
唐郡守鐘令公祠在開元寺法堂右。
名翺,南唐時人也。
守是邦,捐田于寺,至今祠焉。
六邑僧舍亦多崇奉者。
張知郡祠在塔院。
公名曰昌,紹興間守郡,政尚寬和,民不忍犯,呼為張佛子。
塔乃其合穎,故祠。
知郡鄭國博強祠在南台二王廟。
陳、劉二錄參祠在南台二王廟。
陳名希造,乃通判吉老之子,殁于王事。
劉名師尹,棄官辨長汀安仁保冤獄,民深德之。
并為立祠于廟。
事迹詳見《名宦》門。
見思堂在興賢坊内貢院之左。
奉李徽猷華。
紹定間,寇叛交讧,公平定之,民受更生之賜,為創祠堂。
郡守周公晉毀之,改創祠山廟,移其像于對畔光華亭。
事迹詳見《名宦》門。
六君子祠在長汀縣學。
淳祐間,宰陳公顯伯創學堂舍,因創焉。
奉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張橫渠、張南軒、朱晦庵像,以郡人鄭蔡州立中、楊考功方配。
三公祠在武平縣東嶽嘉應廟。
奉陳錄參希造、顔知縣東老、鐘縣尉伯福。
陳在紹興間,顔、鐘在紹定間,皆以讨叛寇殁于邑境,民追悼之。
紹定間,令趙汝讘并為立祠,從民志也。
彭侯祠在蓮城縣東田寨上。
侯名孫,邑人。
事迹詳見《武将》門。
三賢堂在蓮城縣東田寨上。
奉招使陳大參鞾、郡守李徽猷華、權郡王大夫杆,皆以紹定平寇功也。
招使陳大參鞾壽祠在甯化縣市心,正對萬壽橋。
紹定間,公平寇至,邑民德之,為立祠。
寶祐間,火毀,今複創。
陳尚書顯伯壽祠在縣學。
淳祐間,公宰長汀,有惠愛于民,廣學舍,撥鹽息以養士,士民德之,為立祠焉。
知郡胡吏部太初壽祠在州學明倫堂之右。
公寶祐間至郡,仁民禮士。
開慶改元,值小歉,捐米數千斛入均濟倉,以活饑民。
大興學校,拓舊圖新,規模壯觀。
士民德之,為立壽祠,教授趙與沐為之記。
城隍廟在州西秋成門内。
遷郡初創。
宋朝崇甯間,賜額“顯應”。
紹興間,郡守陳公直方重創前殿,郡守董公革創後殿。
慶元間,郡守陳公晔重修。
靈應顯廟在州東興賢門内。
初,無境王、即開元觀土地。
靈祐将軍、即五道聖七郎神。
靈順夫人即五道聖七娘神。
三神廟閩永隆間封創,宋朝景德中,合為一廟。
紹聖間重修。
崇甯間賜廟額。
後各坊皆有廟食。
嘉定間,封無境王為忠惠侯,靈祐将軍為協祐侯。
寶祐間,羽流廖真常募緣修殿及門庑。
順則王廟在州東通遠門内城埤之側。
莫詳姓氏、封爵、創始之由。
建炎間,瘴疠大作,郡倅許公端夫人夢金紫人來谒,曰:“無如揚州紫蘇散。
”問其官□,自稱城中廢廟王。
明日,如方施藥,活者甚衆,乃訪舊址創廟,許自為之記。
自建炎暨嘉定餘百年,王又顯靈。
郡守趙公崇模因助俸辟基,更創殿宇,廊庑皆備。
廣州番禺主簿鄭文可為之記。
普應廟乃福州南台閩越王廟二将左協威廣惠靈應侯、右翊忠嘉澤顯應侯之行祠也。
舊因福戍将館于通遠門城上,望奉香火而祠焉。
治平中,增築城壘,辟門架樓,軍校運材,蕩于暴水。
遙禱二侯,願祠以報。
頃之,木出于潭,乃立廟通遠門上。
嘗有郵兵月夜見五人旁相語曰:“城上二金甲人彎弓向我,不可入。
”幾月,民大疫死十二三,惟城中無恙。
自是郡人敬事甚虔。
紹興間,江西寇姚達寇郡境,郡守鄭公強求助于神,迎擊大破之。
有自賊逃歸者雲:“初見兵革填野,有二巨人衣青白袍,繞賊以馳,以故賊恐而敗。
”未幾,賊殘黨李寶破甯化,侯複顯靈卻賊,于是築新廟于州東橫崗嶺上,仍市民田,收米于州學,以備春秋奉祀之需。
通遠門城上廟,寶祐
至于肖像而祠之,如庾桑于畏壘,朱邑于桐鄉,尤表其民見思之切。
然必道義足以勵世俗,功德足以銘人心,祠之立出于公而非出于私,庶不至如廣人立《遺愛頌》,反贻谄谀之譏雲。
《禮》雲:“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
”今郡所事多合于《禮》,未可謂閩俗機鬼雲。
郡城内 二先生祠在州學之右。
嘉定間,郡守趙公崇模創。
奉徽國文公朱先生、郡人考功楊先生。
時朱先生以道學倡于建,楊先生往師焉,為朱門高弟。
趙并為立祠于學,教授李以稱為之記。
寶祐間,令李務行創于上杭學之右,權令何衍創于蓮城縣學之右。
王朝奉祠附于二先生祠。
公名格,郡人。
學舊有祠堂,後廢。
寶祐間,教授趙與沐重立,因附焉。
事迹詳見《遺逸》門。
崇德祠在州學明倫之左。
奉郡守鄭國博強、陳删定晔、陳判院暎、鄒大夫非熊、羅司直勳、傅寺丞康、林大卿岊、王權府杆、李徽猷華、戴大夫挺、姚權院元特,皆有德于士民者也。
唐郡守鐘令公祠在開元寺法堂右。
名翺,南唐時人也。
守是邦,捐田于寺,至今祠焉。
六邑僧舍亦多崇奉者。
張知郡祠在塔院。
公名曰昌,紹興間守郡,政尚寬和,民不忍犯,呼為張佛子。
塔乃其合穎,故祠。
知郡鄭國博強祠在南台二王廟。
陳、劉二錄參祠在南台二王廟。
陳名希造,乃通判吉老之子,殁于王事。
劉名師尹,棄官辨長汀安仁保冤獄,民深德之。
并為立祠于廟。
事迹詳見《名宦》門。
見思堂在興賢坊内貢院之左。
奉李徽猷華。
紹定間,寇叛交讧,公平定之,民受更生之賜,為創祠堂。
郡守周公晉毀之,改創祠山廟,移其像于對畔光華亭。
事迹詳見《名宦》門。
六君子祠在長汀縣學。
淳祐間,宰陳公顯伯創學堂舍,因創焉。
奉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張橫渠、張南軒、朱晦庵像,以郡人鄭蔡州立中、楊考功方配。
三公祠在武平縣東嶽嘉應廟。
奉陳錄參希造、顔知縣東老、鐘縣尉伯福。
陳在紹興間,顔、鐘在紹定間,皆以讨叛寇殁于邑境,民追悼之。
紹定間,令趙汝讘并為立祠,從民志也。
彭侯祠在蓮城縣東田寨上。
侯名孫,邑人。
事迹詳見《武将》門。
三賢堂在蓮城縣東田寨上。
奉招使陳大參鞾、郡守李徽猷華、權郡王大夫杆,皆以紹定平寇功也。
招使陳大參鞾壽祠在甯化縣市心,正對萬壽橋。
紹定間,公平寇至,邑民德之,為立祠。
寶祐間,火毀,今複創。
陳尚書顯伯壽祠在縣學。
淳祐間,公宰長汀,有惠愛于民,廣學舍,撥鹽息以養士,士民德之,為立祠焉。
知郡胡吏部太初壽祠在州學明倫堂之右。
公寶祐間至郡,仁民禮士。
開慶改元,值小歉,捐米數千斛入均濟倉,以活饑民。
大興學校,拓舊圖新,規模壯觀。
士民德之,為立壽祠,教授趙與沐為之記。
城隍廟在州西秋成門内。
遷郡初創。
宋朝崇甯間,賜額“顯應”。
紹興間,郡守陳公直方重創前殿,郡守董公革創後殿。
慶元間,郡守陳公晔重修。
靈應顯廟在州東興賢門内。
初,無境王、即開元觀土地。
靈祐将軍、即五道聖七郎神。
靈順夫人即五道聖七娘神。
三神廟閩永隆間封創,宋朝景德中,合為一廟。
紹聖間重修。
崇甯間賜廟額。
後各坊皆有廟食。
嘉定間,封無境王為忠惠侯,靈祐将軍為協祐侯。
寶祐間,羽流廖真常募緣修殿及門庑。
順則王廟在州東通遠門内城埤之側。
莫詳姓氏、封爵、創始之由。
建炎間,瘴疠大作,郡倅許公端夫人夢金紫人來谒,曰:“無如揚州紫蘇散。
”問其官□,自稱城中廢廟王。
明日,如方施藥,活者甚衆,乃訪舊址創廟,許自為之記。
自建炎暨嘉定餘百年,王又顯靈。
郡守趙公崇模因助俸辟基,更創殿宇,廊庑皆備。
廣州番禺主簿鄭文可為之記。
普應廟乃福州南台閩越王廟二将左協威廣惠靈應侯、右翊忠嘉澤顯應侯之行祠也。
舊因福戍将館于通遠門城上,望奉香火而祠焉。
治平中,增築城壘,辟門架樓,軍校運材,蕩于暴水。
遙禱二侯,願祠以報。
頃之,木出于潭,乃立廟通遠門上。
嘗有郵兵月夜見五人旁相語曰:“城上二金甲人彎弓向我,不可入。
”幾月,民大疫死十二三,惟城中無恙。
自是郡人敬事甚虔。
紹興間,江西寇姚達寇郡境,郡守鄭公強求助于神,迎擊大破之。
有自賊逃歸者雲:“初見兵革填野,有二巨人衣青白袍,繞賊以馳,以故賊恐而敗。
”未幾,賊殘黨李寶破甯化,侯複顯靈卻賊,于是築新廟于州東橫崗嶺上,仍市民田,收米于州學,以備春秋奉祀之需。
通遠門城上廟,寶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