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

關燈
外湧出。

    後春盈秋涸為常。

     鬼湖在上杭縣北安豐上裡。

    廣丈有奇,深不可測,旁無寸草,莫敢狎近。

    舊傳下通大溪,乃蛟龍窟穴。

     大溪發源自長汀,衆泉彙合入縣界,又與舊州、語口水會,至縣治之南山下,西流五十步而南,經潭口至潮入海。

     金山下溪其聲泠泠,清泚可愛。

    東流數裡,滲入地中,惟有沙石,号“幹坑”,數百步外,忽湧出長流。

     南寶溪出南寶山下。

    行數裡,微有礬水雜之,故絕無魚。

    與金山溪合,至鐘寮場與南橋小澗、竹林坊水合而東流。

     礬溪赤水出鐘寮場之東,與南寶溪合。

     新田溪出鐘寮場之西,與南寶溪合。

    四溪會流至通賢鋪,過龍蛇山,會語口溪,南流至舊州與大溪合。

     佛嶺泉在上杭縣東十五裡。

    自石眼中流出,其清如鏡,往來掬飲未嘗少減。

     湯泉在上杭縣。

    興化、金豐、勝運三鄉皆有之,惟在勝運者最熱。

    沸如蟹眼,可熟生物,旁有冷泉以濟浣濯。

     靈原井在上杭縣西一裡。

    大旱不枯,淫雨不溢。

     碧泉井在上杭縣南三十步。

     普濟井在上杭縣西一百步。

     吳公井在上杭縣東二百步。

    慶元間,有龍見于中。

     甘泉井在上杭縣鐘寮場舊治之南故天王院後嶺下。

    闊三尺,深二尺。

    熙甯間,部使者經行,取諸水較之,惟此最重。

     銅鼓井事見銅鼓山。

     梁陂在上杭縣西二裡。

    有田數百畝頃,荒旱相仍,鄉民梁姓者募衆為石陂,方廣數十丈,為經久利。

    陂成,歸功于梁,故名。

     高陂在上杭縣南太平鄉。

    其長尋餘,其高倍蓰,浸灌甚廣。

     金船塘在勝運鄉。

    闊三丈餘,長十倍有奇,形如巨艦,澄深四時不涸。

     放生池在上杭縣西通驷橋下。

     禦天池在上杭縣南隔溪。

    蓄水備旱,澄深不竭。

     百丈磜在上杭縣北金山之側。

    高可百丈,一線之溜發自石罅,其聲潀潀然。

    舊有黃金坑,崄不容足,樵者或往焉。

     水西渡在上杭縣東五裡〔5〕。

     水南渡在上杭縣南一裡。

     語口渡在上杭縣東五十裡。

     丁口渡在上杭縣南三十裡。

     斑竹渡在上杭縣西二十五裡。

     苦竹渡在上杭縣東一十五裡。

     赤水渡在上杭縣南七十裡。

     石鐘渡在上杭縣東八十裡。

     黃坑渡在上杭縣南七十裡。

     三架渡在上杭縣南八十步。

     《輿地紀勝》:“香嶺山,在上杭縣界。

    有木乳膏,居人采而焚之。

    ”《九域志》有香山嶺〔6〕。

     武平縣 梁野山在武平縣東三十五裡。

    俗傳高五千餘仞,分十二面,絕頂有白蓮池。

    昔鄉民采茗,誤至一岩,見垂龍須草幕其門。

    披蒙茸而入,中有佛像、經帙、鐘磬、幢蓋,俨然如新。

    欲再往,迷失故路。

    按《梁野山》記:“古迹,有素書三百卷。

    瀑布奔入千秋溪,旁垂石如覆釜。

    ”〔7〕 蛟湖側又有石龛、鐵冢。

    唐開元中,福僧持鐵缽駐錫三峰側,毒蟒惡象為之擾伏。

    大曆中,泉州僧靈悟駐山間,演法導俗,自後龛岩遂蕪。

    〔8〕 靈洞山在武平縣西十裡。

    上有仙洞,為洞天之一。

    山有仙人上馬石、蛟池、石龜之類,旁有靈洞院、洞元觀,皆因山得名。

    《郡縣志》:“靈洞山上有靈石湯泉,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

    ”《九域志》、《圖經》所載。

    《鄞江志》無之。

    〔9〕 雙薦山在武平縣西十裡。

     十二峰在武平縣南安岩前。

    定光偈雲“一峰獅子吼,十二子相随”是也。

    玉華孫璋有詩雲:“蒼峰十二碧岩隈,豈是飛從海上來。

    靈境莫将巫峽比,但令雲雨下陽台。

    ” 南安岩在武平縣八十裡〔10〕。

    形如獅子,舊為龍鼋窟宅,俗呼為“龍穿洞”。

    後定光佛卓錫于此。

    書偈雲:“八龍歸順起峰堆,虎嘯岩前左右回,好與子孫興徒衆,他時須降禦書來。

    ”中有二洞:南岩為正,窈窕虛曠,石室天然,又有石門、石窗、石床、石鼓、石虎、龍、龜、貓之屬,即佛之正寝;東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即佛宴坐之地。

    詳見《均慶院》。

     當峰嶺在武平縣北三十裡。

    鑿石為路,其長五裡。

     黃公嶺在武平縣北一百五十裡。

    與長汀分境,修阻幾二十餘裡。

     象洞在武平縣南一百裡,接潮、梅州界。

    林木蓊翳,舊傳象出其間,故名。

    後漸刊木誅茅,遇萦纡懷抱之地,即為一聚落,如是者九十有九,故俗号“九十九洞”。

    其地膏沃,家善醞釀,邑人之象洞洞酒。

    洪刍有《老酒賦》,正謂此。

    但僻遠負固,多不樂輸,故置巡檢寨以鎮焉。

     綠水湖在武平縣南安岩數十裡間。

    水色深綠,可以彩畫。

    舊傳定光佛創院岩中,彩畫大綠,皆取諸此。

     化龍溪在武平縣前百步。

    源出清平鄉,水南流合歸順鄉小溪入梅州,又名南安溪。

     千秋溪在武平縣東。

    發源梁山,自東團經忠孝裡入化龍溪。

     禾豐溪在武平縣東北。

    出當峰嶺下,經漁溪、九潭,合徑口水入化龍溪。

     露溪在武平縣東北一百裡。

    一溪九灣,俗号“露溪七渡”。

     壕坑溪源于贛州安遠縣界南北嶺,西南流入梅州界。

     漁溪在當峰嶺下。

     順明溪在大嶺下。

    小溪西流出會昌縣界人大溪。

     大順嶺小溪流至露溪保,北流入長汀界七裡河。

     九潭在武平縣東北。

    衆水所聚。

     龍溪潭在武平縣西六十裡。

    怪石嵌岩,舊傳龍穴其間,禱旱辄應。

     聖公泉在武平縣北一百二十裡黃公嶺上。

    泉迸石中,舊傳定光佛過此偶渴,卓錫而出。

    視其所有,僅杯勺,一日,千兵過之,飲亦不竭。

     雙井泉在武平縣北三十裡當峰嶺上。

    泉兩泓自石眼出,故名。

     熱水泉在武平縣南三十裡。

     龍泉井在武平縣禅果院佛殿後,乃定光佛所鑿。

    水色澄澈,重于他水。

    舊志雲:“後因欲行經界,造薄院中,或有污濁觸之,一夕,龍鬥于井,飛騰而去,自是色味俱變。

    慶元間,龍複見,水泉洶湧,少頃瑩徹。

    嘗之,果甘冽如故。

    ” 靈洞山石井三。

    舊傳葛真人煉丹井。

     黃田陂在武平縣西七裡。

     放生池在武平縣西門外。

     雲磜在武平縣東二十裡,亦名“白水磜”。

    水色如練。

     清流縣 屏山在清流縣北。

    隔溪之主山。

     南極山在清流縣南四裡。

    縣之朝山。

     東華山在清流縣東三裡。

     方山在清流縣溪西四五裡。

     鐵石山在清流縣東百裡。

    舊産鐵,故名。

    《郡縣志》:“在縣東七十裡。

    舊來〔11〕産鐵,因以名之。

    ” 夢溪山在清流縣東南百二十裡夢溪團。

     豐山在清流縣東南一百二十裡羅村團。

    昔人以其豐大而頂如磨,故呼為豐山。

    磨上常有雲霧蒙翳,秋霁全體方露,嶄岩峭絕,人迹不到,惟采石耳、龍須者間及阿麓。

    淳熙間,邑有道人劉姓者,一日,與其徒五人奮身欲登絕頂。

    于是嬴十日糧,腰斤秉燧,誅棘扪蘿以進。

    可半日,見美棕數千章,已而漸有迂徑,若人所經行之地。

    凡六日乃至。

    其巅坦平如砥,可坐數十人。

    上有田池、棋局、丹竈,池有珍禽異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