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

關燈
甯化縣北五十裡。

     神王嶺在甯化縣北七十裡。

     南橋嶺在甯化縣北九十裡。

     黃連洞在甯化縣東五裡。

    地多黃連,故名。

    舊縣名取此。

     靈隐洞在甯化縣北五十裡,舊号洞源岩。

    長老相傳:治平間,夜率有異僧祖慶結庵其中,後芟辟其地。

    重崗疊巘,小澗橫絕,有煙雲缥缈之狀。

    群石詭異,若窗若龛,若設筵席,若列鐘磐,若虎鬥烏勵,且有野花殊草,香氣蓊葧。

    一石拔地而起,表有窪樽,若盆若盂,乳泉滴瀝,滿而不溢,鄉人禱旱辄應,病者飲之即瘥。

     寶池石在甯化縣北七十裡寶池寺之側。

    傑出群山之上。

    一名威膽山。

     危石在甯化縣北六十裡。

    突然一峰,四壁鬥絕,人迹不能到。

    紹興間,僧祖月愛其孤高,結庵其上,名曰“翠峰”。

     獅子石在甯化縣北登榮鄉田間。

    以象得名。

     狂波石在甯化縣東七裡赤崗潭中。

    長老相傳:舊有二龍蟠石上,水漲之時,洶然湍怒,故名。

     石龍在甯化縣北五十裡靈隐洞之中。

    以象得名。

     蛟湖在甯化縣北六十裡。

    深不可測。

    舊經雲:“昔有僧結庵其上,一日晝晦,見白龍卧波。

    鄉裡遇旱辄投敗鐵,則暴雨怒濤,湧出其鐵乃已。

    ”嘉泰間亢旱,郡守陳公暎差官祈禱,應期而雨,歲乃大熟。

    令置龍王廟于旁。

     柘湖去蛟湖不遠。

    未嘗損竭,溉田甚多,故名。

     羊鴉湖亦在柘湖之側。

    舊傳鴉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故名。

     縣之溪,在甯化縣。

    發源有六:其正西抵贛州石城界,自嶄嶺九十裡至縣與大溪合;其西南抵長汀縣界,自狐栖嶺百二十裡至小吳與大溪合,又四十裡至縣;其西北亦抵石城界,自長放百裡至李田與大溪合,又二十裡至縣。

    此三水,縣之上流也。

    其東北抵邵武之建甯,南劍之将樂,遠者派入泰甯而東,近者入縣與上流合。

    且以近者言之:其一東北,自台田嶺與建甯分水百四十裡,至縣與大溪合;其一正北,自苦竹嶺六十裡至馬家渡與大溪合,又三十裡至縣;其一正東,自熱水窯頭百裡至側潭與大溪合,又四十裡至縣東溪渡上二裡,與上流三溪合為一,然後東至清流縣,達于劍、福以入于海。

    《郡縣志》:“縣界水發源有六:東經清流,至南劍福州入海,漕運通焉。

    ” 神頭潭在甯化縣南五裡。

     龍門潭在甯化縣南二裡。

     院子坑潭在甯化縣西二裡。

     龍潭在甯化縣東一裡。

    舊有廟,今廢。

     赤崗潭在甯化縣東北七裡。

     斑竹潭在甯化縣南七裡。

     萬斛泉在甯化縣北五十裡。

    石洞中坌湧而出,流為小澗,下溉田數千畝頃。

     甘泉在甯化縣鹫峰院佛殿前。

     潔溪泉在甯化縣南四裡。

    清泚甘冽。

    一名“滴龍泉”。

     周家井在甯化縣東百步,雖旱不竭。

     大陂在甯化縣東百二十裡。

    先是,田畝燥瘠,旱即荒萊,居民協力障溪以成,至今為利。

     吳陂在甯化縣西四十裡。

    有居民吳氏出力為之,灌溉甚廣,人思其惠,故名。

     放生池在甯化縣南。

     藍布池在甯化縣北二十裡。

    舊名“水豐池”,生藕最佳。

     雷鳴磜在甯化縣南五裡。

    其聲如雷。

     龍潭磜在甯化縣西北四十裡。

    舊傳有鼋浮水面,溪即漲,鄉人異之。

     東渡在甯化縣東五裡。

     馬家渡在甯化縣北二十裡。

     石馬渡在甯化縣北二十五裡。

    溪有石,其狀如馬。

     程步岡渡在甯化縣西北十五裡。

     留口渡在甯化縣西三十裡。

     禾口渡在甯化縣西三十五裡。

     《寰宇記》:“鐵石山,在甯化縣東一百五十裡。

    ” 上杭縣 橫琴山在上杭縣南。

     金山〔3〕在上杭縣北。

    有石峰并立,号“雙髻山”。

    康定間,産黃金,故名。

    《郡縣志》:“金山下,水清泚可愛,暑月如冰霜。

    ”《輿地紀勝》:“金山在縣之西一十裡。

    ” 南寶山在金山之陽。

    《郡縣志》:“南寶山下水凡合七水入本州大溪。

    ”《輿地紀勝》:“南寶山在上杭縣北七裡,據金山之陽,故号南寶。

    望之,如筆插空。

    ” 袍山在上杭縣西南。

    未縣之前,山林之木茂盛,有陰陽家謂郭坊之民曰:“袍山蒼蒼,青紫盈坊。

    ”未幾,遭遷于茲。

     冷洋山在上杭縣東三十五裡,高出衆山,俯見縣治,結庵其上。

     高唐山在上杭縣南九十裡。

     羊廚山在上杭縣西南百裡外。

    高可百丈,盤桓百餘裡,跨汀、潮、梅三州界,危峰怪石,千态萬狀。

    山巅常有群羊栖止亂石間,人迹不能到,故名。

    《郡縣志》:“羊廚山,在縣西南二百餘裡,高百餘丈。

    ” 銅鼓山在上杭縣東南百裡外。

    拔地特起,高數十仞,廣周數裡,民居其下。

    有岩窦井泉,石壁有倒書“千年”兩字,字徑尺。

    舊傳有銅鼓從空而堕至山腰擊石,石裂泉迸,溢為巨井,闊丈餘,其深莫測。

    時有雙魚出遊,或施網罟,竟不可得。

    銅鼓聲聞,歲則大稔。

     黎公岩在上杭縣南二裡。

     黃楊岩在上杭縣東銅鼓之下。

    地産黃楊木,故名。

     仙女岩在上杭縣東鼈沙團炭山間。

    負崗瞰溪,中廣三丈,天窗透日,松篁蓊翠。

    舊傳有仙女居,故名。

     寶興岩在鐘寮場西北三裡,近南寶山。

     管公岩在上杭縣鐘寮場西數裡,去金山半途間。

    深廣數丈,有石鼓,以石擊之則鳴。

    又有石觀音像,昔傳姓管人修行于此。

     石鐘岩在上杭縣南太平鄉。

    中有石乳,旁一巨石,擊如鐘聲。

     東安岩在上杭縣北五十裡來蘇團深山中。

    舊有定光嘗栖息于此,後徙南安。

    今有不齋戒而往者,必遇虎狼。

     青峰岩在上杭縣南一百五十裡。

     石冷洋嶺在上杭縣東十五裡。

     三層嶺在上杭縣南十五裡。

     大磜嶺在上杭縣西十五裡。

     羅括嶺在上杭縣東五十裡。

     雙溪嶺在上杭縣東五十裡。

     石排嶺〔4〕在上杭縣西七十裡。

     香嶺在上杭縣東百裡鼈沙團。

    舊有檀香木數本,故名。

     緣嶺在上杭縣南百八十裡興化鄉,接漳州界。

     蓮花石在上杭縣南興化鄉。

    屹起大溪中,高廣尋丈,波浪湍急,舟過其下,差之毫厘則有覆溺之患。

    狀如蓮花,故名。

    《輿地紀勝》:“蓮花石,狀如蓮花,屹然起大溪中。

    石壁間有山嶂隐然,如畫一鵝,婦人逐之。

    ” 石龍在上杭縣北百二十裡。

    橫亘大溪中。

    背有鱗文,遇旱,鄉人以沙石疊其背,必有大雨,水蕩去乃已。

     香爐石在上杭縣之南,地名“九曲”。

     獅子石在上杭縣東二十五裡梅溪寨之西水口山巅。

    高數十丈,長亦稱是。

    形相具足,俨然而卧,數裡皆見之。

     馬迹石在上杭縣南八十裡勝運鄉小澗中。

    廣二尺餘,厚四之一。

    兩面皆有馬迹,居其陰者差小。

    每歲大水,巨石皆漂動,失其故址,惟此不移,人故異之。

     銅鼓湖在上杭縣南太平鄉銅鼓山下。

    夾山左右有兩湖,皆廣袤數丈。

    其一或涸,其一雖亢旱不涸。

     天井湖在上杭縣南勝運鄉。

    闊五十餘丈,舊傳謂莫測深淺,漁者辟易。

    一日,水忽涸,于十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