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
關燈
小
中
大
風物似西湖。
”舊東莊潭沿其旁,後湮塞,今遠徙教場後矣。
仙隐洞在長汀縣雲骧閣下。
石徑沿溪,嶔崎深窈。
外有兩石夾一小石,天然成門,内頗寬博。
嘉定間,郡守趙公崇模開辟,以發天秘,創溪堂及數小亭其間。
繼而郡守林公岊創洞天書院及白鷗亭。
今并廢,惟有《白鷗亭記》脍炙人口。
烏石鼻在長汀縣惠民橋之上流。
石壁在長汀縣南二十裡。
下有庵。
白面石在長汀縣西五十裡。
寅湖在長汀縣東二裡。
周回百步,以其居郡寅位,故名。
中有小山,雖水溢不沒。
湖光绀碧可鑒,春生冬涸。
郡人鐘伯澹有詩雲:“百丈平湖一點山,碧琉璃湧小蒲團。
”長汀宰錢厚瀕湖創亭。
寶祐間,郡守周公留重創。
辛湖在長汀縣西一裡。
周七十步,居郡辛位,故名。
子地湖在長汀縣東十五裡。
居郡子位,故名。
乃東禅寺常住,今墾為田。
青草湖在長汀縣東五十裡象牙林。
深不盈尺,廣不盈丈,生草四時常青,故名。
運使蔣公之奇有詩雲:“地無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風波平地生。
” 正溪自甯化界李地發源,出石含,曆謝地、新橋、湘洪峽,迤逦至東莊潭分為二派。
其一派流有年橋〔2〕,一派流濟川橋。
至高灘角複合。
陰陽家謂之随龍水是也。
東溪自翠峰發源,會鄞坑水,流高洋橋,至張陂與正溪合。
北溪自橫坑發源,曰橫溪。
過攀桂橋而下,與正溪合。
西溪自大原發源,過杉嶺至南拔橋東流。
白鶴仙雲“辛兌抱城歸巽辰”是也。
尤一郡風水所關。
治平五年,築城塹濠,官砌石陂于南拔橋下,引一派東注迄崇善坊興雲橋,與正溪合。
一派又東至于西田,過富文坊洲湖廟前與正溪合。
小湘溪自長汀縣東南原發源,至湘洪廟前與正溪合。
梓步溪在長汀縣東五十裡大息嶺左發源,至南田與正溪合。
南溪在長汀縣南二十五裡。
其流不一,至側橋合。
溪歸西南,過普濟橋至南口與正溪合。
《寰宇記》:“溪水在長汀,去州東四十裡,地名石涵内流出,從城過,直至廣南潮州。
通小船。
” 龍潭在城東雲骧閣下東岸。
建龍王廟,遇旱則築壇而雩。
祥符間,數為民害,郡守趙公遂良請定光佛書偈正之。
偈雲:“天風毗地勢,地水轉勢頭;沙石立未堆,水心主巨州。
”其患遂止。
東莊潭舊在東莊嶺下,今水徙流于都教場後。
百步潭在長汀縣東十裡。
麻潭在長汀縣南十裡,郡之衆流皆會于此。
山勢蟠亘,過此折為九曲。
曲潭在長汀縣南三十五裡。
大潭在長汀縣南六十五裡。
魚梁灘在長汀縣東二十裡。
法林袈裟泉在長汀院西法林院。
舊傳有老僧講《法華經》。
一夕,窗牖皆明,出見龍蟠石上,僧以袈裟覆之。
蚤作,袈裟入石丈餘,石裂為泓如袈裟狀,甘泉坌溢。
自郡守陳公軒、郡倅郭公祥正烹茗泉上,倡和長篇凡八,郭命名“新泉”,泉價頓高。
陳詩雲:“逗石無聲下無冗,停之不盈酌不竭。
銀瓶送響落清甃,鏡奁破碎冰壺冽。
”又雲:“奇哉江南郭夫子,一顧能令泉價美。
”郭雲:“惜哉無名人不聞,惟有寒泉弄清泚。
”後守、倅多有題詠,不能盡紀。
嘉泰間,郡守趙公彥橚遊此,庖流觸以腥穢,泉流遂竭。
後醮謝之,閱日乃複澈清,有碑記其異。
湯泉在長汀縣南四十五裡,曰何田市。
周數十丈,能熟生物。
紹興間,縣丞江灏力請于郡,層石池之,鈎流渠之,又疏寒泉以破其烈,異向為兩浴室,使男女有别。
旁結庵,名“無垢”,環繞皆湯,惟佛殿後正中有井泉清冽,後因作露台于其上,泉遂堙塞,識者惜之。
長汀尉李格為之記。
一在長汀縣南百裡安仁保,由石窦中湧溢如拖紳,溉田甚袤。
玉泉在長汀縣東南七十裡。
清泚而甘,流為瀑布。
有僧卓庵其下,前後植茶,其品甚高,與建溪相伯仲,号玉泉茶。
鄞江井在長汀縣東金花坊。
深僅三尺許,溉田甚袤。
秤之,重于他水。
春秋則外水入而不溢,夏冬則内水出而不竭,人甚異之。
南亭井在長汀縣南富文坊。
甃為八角,闊丈許,引手可掬。
鄭家陂在長汀縣東二裡。
西田陂在長汀縣西一裡。
南拔橋陂在長汀縣西二裡。
以石障堤,引水入官濠東流。
官陂在長汀縣東二裡。
積水之所。
中陂在長汀縣東二十五裡。
橫截鄞坑水,下灌民田,廣袤數十裡。
張家陂在長汀縣東十五裡。
何田大陂障劉源溪水;又曰中陂,障黃坑澗水;抱山數曲。
三水合流出何田市心,疏為數十圳,分溉民田,皆成膏沃,不減白渠之利。
放生池因長汀縣東雲骧閣下龍潭為之,刻三大字于石。
磜角在長汀縣東五裡。
高岩怒湍,溉田甚廣。
磜頭在長汀縣南四十裡。
峭壁數十仞,瀑布之聲如雷。
上渡在長汀縣南三裡。
後創橋,名鎮南橋,俗号上渡橋。
遊繩渡在長汀縣南五裡。
後創橋,名南安,俗号下渡橋。
甯化縣 南山在甯化縣南。
《郡縣志》:“南山在甯化縣南,高百餘仞。
” 翠華山在甯化縣北。
寶山在甯化縣北四十裡。
鳳凰山在甯化縣北三十裡。
瑞花岩在甯化縣靈隐洞東北十裡。
旁有僧舍,謂之下岩。
龍池岩在甯化縣南四十裡。
舊經雲:“昔有龍蟠于此。
”運使蔣公之奇有詩雲:“蒼龍蛻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開。
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晝生風雷。
” 西岩在甯化縣東北五十裡。
由林田寺而南行五裡許,渡小澗,登石梯,循羊腸而上,一門呀豁,石龍當戶,旁有小穴,外險中廣若龍之勢。
又有石筍屹立如晨門,石乳下垂,俯映筍末,有泉涓涓自乳而筍,無毫發差。
由門而入,空洞如砥,可坐千人。
中有數石室:其一若僧龛,置觀音像,謂之寶陁石;其一如方丈,初入黮暗,坐久忽明;又其一曰乳穴,非烈炬不可入,中橫石案,旁有泉一泓,其音琮淨,鄉人禱旱,取水于是,出岩即雨,謂之“聖水”;又其一,匍匐乃入一小穴,其間寬明,丹竈俨然,謂之“丹室”;其旁有龍井,嘗有人以繩墜石下闖,其深叵測;又其一如堂奧,冷氣逼人,不容久伫。
東岩在甯化縣西岩之側。
其窈窱空闊、梯飚磴藓之狀,不減西岩。
中亦有數石室:始入隐隐有像,谛視無有,謂之“仙影洞”;旁有碧蓮數朵,大如車輪,垂于高蓋之上。
左有石龛,置經其中,謂之經龛”;旁有石如玉壺,高可二丈,泉湧壺口,循壺而流,皆成鐘乳;下有芝田五六區;上有響石,撞之如鐘。
西有石柱,高峙如青琅玕。
其南有水自石中出,潺湲迅急,複入于石,竟不知所之。
又南最高處有石鶴,若奮翼而飛;旁亦有丹室二岩,前此固有新舊之名。
自隆興改元,邑士伍倅始作是遊,表而出之。
獅子嶺在甯化縣南三十裡。
有石類獅子狀。
金船嶺在甯化縣東三十裡。
長老相傳:嘗有金船夜光,鄉人求之弗得,故名。
羅漢嶺在甯化縣南五十裡。
苦竹嶺在
”舊東莊潭沿其旁,後湮塞,今遠徙教場後矣。
仙隐洞在長汀縣雲骧閣下。
石徑沿溪,嶔崎深窈。
外有兩石夾一小石,天然成門,内頗寬博。
嘉定間,郡守趙公崇模開辟,以發天秘,創溪堂及數小亭其間。
繼而郡守林公岊創洞天書院及白鷗亭。
今并廢,惟有《白鷗亭記》脍炙人口。
烏石鼻在長汀縣惠民橋之上流。
石壁在長汀縣南二十裡。
下有庵。
白面石在長汀縣西五十裡。
寅湖在長汀縣東二裡。
周回百步,以其居郡寅位,故名。
中有小山,雖水溢不沒。
湖光绀碧可鑒,春生冬涸。
郡人鐘伯澹有詩雲:“百丈平湖一點山,碧琉璃湧小蒲團。
”長汀宰錢厚瀕湖創亭。
寶祐間,郡守周公留重創。
辛湖在長汀縣西一裡。
周七十步,居郡辛位,故名。
子地湖在長汀縣東十五裡。
居郡子位,故名。
乃東禅寺常住,今墾為田。
青草湖在長汀縣東五十裡象牙林。
深不盈尺,廣不盈丈,生草四時常青,故名。
運使蔣公之奇有詩雲:“地無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風波平地生。
” 正溪自甯化界李地發源,出石含,曆謝地、新橋、湘洪峽,迤逦至東莊潭分為二派。
其一派流有年橋〔2〕,一派流濟川橋。
至高灘角複合。
陰陽家謂之随龍水是也。
東溪自翠峰發源,會鄞坑水,流高洋橋,至張陂與正溪合。
北溪自橫坑發源,曰橫溪。
過攀桂橋而下,與正溪合。
西溪自大原發源,過杉嶺至南拔橋東流。
白鶴仙雲“辛兌抱城歸巽辰”是也。
尤一郡風水所關。
治平五年,築城塹濠,官砌石陂于南拔橋下,引一派東注迄崇善坊興雲橋,與正溪合。
一派又東至于西田,過富文坊洲湖廟前與正溪合。
小湘溪自長汀縣東南原發源,至湘洪廟前與正溪合。
梓步溪在長汀縣東五十裡大息嶺左發源,至南田與正溪合。
南溪在長汀縣南二十五裡。
其流不一,至側橋合。
溪歸西南,過普濟橋至南口與正溪合。
《寰宇記》:“溪水在長汀,去州東四十裡,地名石涵内流出,從城過,直至廣南潮州。
通小船。
” 龍潭在城東雲骧閣下東岸。
建龍王廟,遇旱則築壇而雩。
祥符間,數為民害,郡守趙公遂良請定光佛書偈正之。
偈雲:“天風毗地勢,地水轉勢頭;沙石立未堆,水心主巨州。
”其患遂止。
東莊潭舊在東莊嶺下,今水徙流于都教場後。
百步潭在長汀縣東十裡。
麻潭在長汀縣南十裡,郡之衆流皆會于此。
山勢蟠亘,過此折為九曲。
曲潭在長汀縣南三十五裡。
大潭在長汀縣南六十五裡。
魚梁灘在長汀縣東二十裡。
法林袈裟泉在長汀院西法林院。
舊傳有老僧講《法華經》。
一夕,窗牖皆明,出見龍蟠石上,僧以袈裟覆之。
蚤作,袈裟入石丈餘,石裂為泓如袈裟狀,甘泉坌溢。
自郡守陳公軒、郡倅郭公祥正烹茗泉上,倡和長篇凡八,郭命名“新泉”,泉價頓高。
陳詩雲:“逗石無聲下無冗,停之不盈酌不竭。
銀瓶送響落清甃,鏡奁破碎冰壺冽。
”又雲:“奇哉江南郭夫子,一顧能令泉價美。
”郭雲:“惜哉無名人不聞,惟有寒泉弄清泚。
”後守、倅多有題詠,不能盡紀。
嘉泰間,郡守趙公彥橚遊此,庖流觸以腥穢,泉流遂竭。
後醮謝之,閱日乃複澈清,有碑記其異。
湯泉在長汀縣南四十五裡,曰何田市。
周數十丈,能熟生物。
紹興間,縣丞江灏力請于郡,層石池之,鈎流渠之,又疏寒泉以破其烈,異向為兩浴室,使男女有别。
旁結庵,名“無垢”,環繞皆湯,惟佛殿後正中有井泉清冽,後因作露台于其上,泉遂堙塞,識者惜之。
長汀尉李格為之記。
一在長汀縣南百裡安仁保,由石窦中湧溢如拖紳,溉田甚袤。
玉泉在長汀縣東南七十裡。
清泚而甘,流為瀑布。
有僧卓庵其下,前後植茶,其品甚高,與建溪相伯仲,号玉泉茶。
鄞江井在長汀縣東金花坊。
深僅三尺許,溉田甚袤。
秤之,重于他水。
春秋則外水入而不溢,夏冬則内水出而不竭,人甚異之。
南亭井在長汀縣南富文坊。
甃為八角,闊丈許,引手可掬。
鄭家陂在長汀縣東二裡。
西田陂在長汀縣西一裡。
南拔橋陂在長汀縣西二裡。
以石障堤,引水入官濠東流。
官陂在長汀縣東二裡。
積水之所。
中陂在長汀縣東二十五裡。
橫截鄞坑水,下灌民田,廣袤數十裡。
張家陂在長汀縣東十五裡。
何田大陂障劉源溪水;又曰中陂,障黃坑澗水;抱山數曲。
三水合流出何田市心,疏為數十圳,分溉民田,皆成膏沃,不減白渠之利。
放生池因長汀縣東雲骧閣下龍潭為之,刻三大字于石。
磜角在長汀縣東五裡。
高岩怒湍,溉田甚廣。
磜頭在長汀縣南四十裡。
峭壁數十仞,瀑布之聲如雷。
上渡在長汀縣南三裡。
後創橋,名鎮南橋,俗号上渡橋。
遊繩渡在長汀縣南五裡。
後創橋,名南安,俗号下渡橋。
甯化縣 南山在甯化縣南。
《郡縣志》:“南山在甯化縣南,高百餘仞。
” 翠華山在甯化縣北。
寶山在甯化縣北四十裡。
鳳凰山在甯化縣北三十裡。
瑞花岩在甯化縣靈隐洞東北十裡。
旁有僧舍,謂之下岩。
龍池岩在甯化縣南四十裡。
舊經雲:“昔有龍蟠于此。
”運使蔣公之奇有詩雲:“蒼龍蛻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開。
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晝生風雷。
” 西岩在甯化縣東北五十裡。
由林田寺而南行五裡許,渡小澗,登石梯,循羊腸而上,一門呀豁,石龍當戶,旁有小穴,外險中廣若龍之勢。
又有石筍屹立如晨門,石乳下垂,俯映筍末,有泉涓涓自乳而筍,無毫發差。
由門而入,空洞如砥,可坐千人。
中有數石室:其一若僧龛,置觀音像,謂之寶陁石;其一如方丈,初入黮暗,坐久忽明;又其一曰乳穴,非烈炬不可入,中橫石案,旁有泉一泓,其音琮淨,鄉人禱旱,取水于是,出岩即雨,謂之“聖水”;又其一,匍匐乃入一小穴,其間寬明,丹竈俨然,謂之“丹室”;其旁有龍井,嘗有人以繩墜石下闖,其深叵測;又其一如堂奧,冷氣逼人,不容久伫。
東岩在甯化縣西岩之側。
其窈窱空闊、梯飚磴藓之狀,不減西岩。
中亦有數石室:始入隐隐有像,谛視無有,謂之“仙影洞”;旁有碧蓮數朵,大如車輪,垂于高蓋之上。
左有石龛,置經其中,謂之經龛”;旁有石如玉壺,高可二丈,泉湧壺口,循壺而流,皆成鐘乳;下有芝田五六區;上有響石,撞之如鐘。
西有石柱,高峙如青琅玕。
其南有水自石中出,潺湲迅急,複入于石,竟不知所之。
又南最高處有石鶴,若奮翼而飛;旁亦有丹室二岩,前此固有新舊之名。
自隆興改元,邑士伍倅始作是遊,表而出之。
獅子嶺在甯化縣南三十裡。
有石類獅子狀。
金船嶺在甯化縣東三十裡。
長老相傳:嘗有金船夜光,鄉人求之弗得,故名。
羅漢嶺在甯化縣南五十裡。
苦竹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