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
關燈
小
中
大
平地有礎石散亂如故居廢址。
縱目遐眺,仿佛見甯化、将樂、沙縣之遠,真神仙宅。
劉嘗挾毫楮而往,每遇佳處,辄賦一詩,惜其不傳耳。
灞湧岩在清流縣東北七裡。
有深泉怪石,茂林修竹,為一方勝概。
舊有精舍,創于未縣之前。
岩乃定光古佛命名。
鄧遠舉有詩雲:“翠雲卧石千岩冷,黃葉呼風萬裡秋。
” 蔣公岩在清流縣北五裡。
叢石嵯峨,外險中寬。
紹興初,有蔣道人居其所,能辟谷,後不知所往。
獅子岩在清流縣北歸仁裡。
七峰岩在清流縣東六十裡。
環列七峰,故名。
黃楊岩在清流縣南三百三十裡,與沙縣接境。
岩有三:其一在淳化寺中,有石龍,鱗爪具備;其二在半山,有虛白洞,上通天日,中架鐘樓,最上為第三岩,有龍井,下透兩岩,深不可測。
左右前後多産黃楊木,故名。
侍郎岩在清流縣,去黃楊岩僅二三裡。
〔12〕 滴水岩在清流縣明溪之側。
有石大如牛心,中有滴水,雖亢旱不竭,故名。
艱隔嶺在清流縣東一百十裡。
下有九龍灘,鹾運往來,陸逾是嶺二十五裡,乃複登舟。
玉華西洞在清流縣東北六十裡曰嵩溪,介石燕、靈龜二洞間。
巑岏聱岈,騰突撐拒,如猛獸蹲伏。
中有石窗、石龛、石蓮,又有觀音、獅子、象。
乾道間,道人晏榮聖始開辟,創為佛廬。
紹興間,提刑劉公峤按行,有詩雲:“洞南石燕接靈龜,獅子峥嵘氣與齊。
碧眼方瞳人不識,三山正在玉華西。
”紹定間,招捕使陳公鞾平寇經過,名刻于石。
郡守林公岊、長汀宰陳顯伯、天台戴複古皆有題詠。
《汀州志》:“石燕洞在其西,靈龜洞在其東。
”《輿地紀勝》:“玉華洞在清流縣東北六十裡,曰玉華西洞。
” 石燕洞在清流縣玉華洞之西。
靈龜洞在清流縣玉華洞之東。
獅子洞在清流縣東北一百裡小安鋪之側。
怪石蹲踞,宛如怒猊。
中有數石室,一柱屹立,文如雕镂。
洞外草木蔥籠,真有塵外景象。
正溪源于甯化縣。
過縣下夢溪,經九龍灘,趨沙縣而東。
夢溪在清流縣南一百二十裡。
沙溪在清流縣歸仁裡。
通沙縣。
六龍灘在清流縣東一百一十裡。
亂石聱牙,橫亘盤互,舟楫不能通。
清流縣溪,灘濑栉比。
環縣數裡有十二灘。
倉盈團有九灘,夢溪團除六龍灘外,猶有五灘。
湯泉在清流縣東南者三:曰“池溪”,曰“丘源”,曰“嵩口”。
東庵泉在清流縣庵山之麓。
清冽勝于他泉,最宜烹茗。
放生池在登真觀前。
《輿地紀勝》:“佛日洞,與石燕洞相望。
中有石觀音聖像。
九龍灘,在清流縣,乃溪水最險處。
綱船過者必遵陸空舟而行。
” 蓮城縣 白雲山在蓮城縣南一百二十裡。
《輿地紀勝》:“白雲山,在蓮城縣西一百裡”。
金雞山在蓮城縣南一十五裡。
龍子崗在蓮城縣西十裡。
天馬山 三仙山 獅子山 金櫃山 已上四山,皆在蓮城縣東七裡。
筆架山在蓮城縣南五十裡。
石門岩在蓮城縣東五裡。
兩石對峙成門。
紹興間,雪峰僧倚岩結庵,名曰“宿雲”。
紹熙間,令黃荦創總宜亭,令趙汝樵創悠然閣。
邑士李仲虺題《如夢令》小詞雲:“門外數峰圍繞,帖石路兒彎小。
花老不禁風,委地亂紅多少?人悄,人悄,隔葉數聲啼鳥。
”多為識者稱賞。
《輿地紀勝》:“石門岩,在蓮城縣東七裡。
雙石對峙,壁立萬仞。
” 鹫峰岩在蓮城東南七裡。
勢如騰雲,旁有瀑布泉,又有石倉。
靈峰岩在蓮城縣南二十五裡。
巨石巍峨,清溪環繞,中有洞穴,成于天然。
西寶岩在蓮城縣西十五裡。
淳熙間,始創佛廬其中。
滴水岩在蓮城縣東北七裡。
石窦有線溜,直透瀉岩下。
又有石井,深不盈尺,儲不溢,汲不竭。
舊傳定光古佛嘗駐錫于此。
南峰岩在蓮城縣南百裡。
淳熙間,結庵其中。
虎忙嶺在蓮城縣西南六十裡。
半山有庵為行人茇憩之所。
山峻且長,謂虎過之亦倉皇也,故名。
東田石在蓮城縣東五裡。
峭壁巉岩,高插霄漢,盤礴數十裡,溪流環繞其下。
絕頂坦夷,石泉流溢,宋朝開國侯彭孫居焉。
外有石梯、石蒼,僅容一人。
官置三寨其上,每遇寇警,必移民于此,真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
有定光道場,名曰“白雲洞天”,及彭侯廟、及三君子堂。
堂奉招捕使陳公鞾、郡守李公華、郡倅王公杆。
〔13〕 迎春石窠在蓮城縣東田石上。
清溪在蓮城縣南。
發源長汀磜,由新林院前過北團入清流界。
瑞泉在蓮城縣前東畔。
湯泉在蓮城縣南九十裡。
三龍井在蓮城縣南二十裡。
有雲霧騰起,雨即至。
舊傳有三龍居其間,故名。
南團陂三。
北團陂六。
席湖圍陂三。
姑田團陂五。
河源下裡陂七。
放生池在蓮城縣西一裡。
校注: 〔1〕查《輿地紀勝》最後一句作“半街曉日金濛濛”。
〔2〕“有年橋”系“惠民橋”之誤。
〔3〕乾隆《汀州府志》作“紫金山”。
〔4〕乾隆《汀州府志》作“石牌嶺”。
〔5〕乾隆《汀州府志》作“在縣東北在城裡”。
〔6〕《九域志》作“香嶺”。
〔7〕《輿地紀勝》載:“梁山,在武平縣東三十裡。
嵯峨險峻,其形疊出聳雲霄間。
山上有仙岩,有天蓮池,有覆釜石。
” 〔8〕《輿地紀勝》載:“蛟塘,在武平縣。
其水無源,其深無際。
昔常有蛟為民患,洎南安師建院于岩下,其毒遂弭。
” 〔9〕《輿地紀勝》載:“靈洞山,在武平縣。
下有靈石、湯泉,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
見《九域志》,而《鄞江志》無之。
” 〔10〕《輿地紀勝》載:“去武平縣八十裡。
”《鄞江志》雲:“定光佛所開。
” 〔11〕《九域志》載:“甯化有鐵石山。
”清流縣置于紹聖、元符間,故《臨汀志》中,甯化無鐵石山,清流縣則記有鐵石山。
因清流縣乃分長汀、甯化地所置。
〔12〕《輿地紀勝》載:“侍郎岩,在清流縣。
舊傳熙、豐間侍郎張公駕、楊公時、谏議陳公雍讀書,故名。
”按“讀書”後應增一“處”字。
〔13〕乾隆《汀州府志》載:“蓮峰山,在縣東北。
高峻險絕,石壁巑岏,盤亘數十裡。
其上平曠,可容萬人,宋彭孫常居之。
有石梯、石巷,僅容一人。
官置三寨于此,遇寇警,則移民以避之。
又有定光道場,号曰‘白雲洞天’。
元馬周卿标為十三景,隸書岩壁間:曰蒼玉峽’,曰‘豸冠’,曰‘雲棧’,曰‘天梯’,曰‘桃源’,曰‘清如許’,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雲深處’,曰‘天光咫尺’,曰‘蒼谷’,曰‘淩虛’,曰‘小崆峒’。
又有香爐石、九老亭、迎春石。
立春日,人皆詣石禱祝。
劉玉成詩序雲:‘汀郡諸勝,紫金弘而敞,朝鬥窈而清,滴水奇而秀,語大觀則不若蓮峰也。
’”
縱目遐眺,仿佛見甯化、将樂、沙縣之遠,真神仙宅。
劉嘗挾毫楮而往,每遇佳處,辄賦一詩,惜其不傳耳。
灞湧岩在清流縣東北七裡。
有深泉怪石,茂林修竹,為一方勝概。
舊有精舍,創于未縣之前。
岩乃定光古佛命名。
鄧遠舉有詩雲:“翠雲卧石千岩冷,黃葉呼風萬裡秋。
” 蔣公岩在清流縣北五裡。
叢石嵯峨,外險中寬。
紹興初,有蔣道人居其所,能辟谷,後不知所往。
獅子岩在清流縣北歸仁裡。
七峰岩在清流縣東六十裡。
環列七峰,故名。
黃楊岩在清流縣南三百三十裡,與沙縣接境。
岩有三:其一在淳化寺中,有石龍,鱗爪具備;其二在半山,有虛白洞,上通天日,中架鐘樓,最上為第三岩,有龍井,下透兩岩,深不可測。
左右前後多産黃楊木,故名。
侍郎岩在清流縣,去黃楊岩僅二三裡。
〔12〕 滴水岩在清流縣明溪之側。
有石大如牛心,中有滴水,雖亢旱不竭,故名。
艱隔嶺在清流縣東一百十裡。
下有九龍灘,鹾運往來,陸逾是嶺二十五裡,乃複登舟。
玉華西洞在清流縣東北六十裡曰嵩溪,介石燕、靈龜二洞間。
巑岏聱岈,騰突撐拒,如猛獸蹲伏。
中有石窗、石龛、石蓮,又有觀音、獅子、象。
乾道間,道人晏榮聖始開辟,創為佛廬。
紹興間,提刑劉公峤按行,有詩雲:“洞南石燕接靈龜,獅子峥嵘氣與齊。
碧眼方瞳人不識,三山正在玉華西。
”紹定間,招捕使陳公鞾平寇經過,名刻于石。
郡守林公岊、長汀宰陳顯伯、天台戴複古皆有題詠。
《汀州志》:“石燕洞在其西,靈龜洞在其東。
”《輿地紀勝》:“玉華洞在清流縣東北六十裡,曰玉華西洞。
” 石燕洞在清流縣玉華洞之西。
靈龜洞在清流縣玉華洞之東。
獅子洞在清流縣東北一百裡小安鋪之側。
怪石蹲踞,宛如怒猊。
中有數石室,一柱屹立,文如雕镂。
洞外草木蔥籠,真有塵外景象。
正溪源于甯化縣。
過縣下夢溪,經九龍灘,趨沙縣而東。
夢溪在清流縣南一百二十裡。
沙溪在清流縣歸仁裡。
通沙縣。
六龍灘在清流縣東一百一十裡。
亂石聱牙,橫亘盤互,舟楫不能通。
清流縣溪,灘濑栉比。
環縣數裡有十二灘。
倉盈團有九灘,夢溪團除六龍灘外,猶有五灘。
湯泉在清流縣東南者三:曰“池溪”,曰“丘源”,曰“嵩口”。
東庵泉在清流縣庵山之麓。
清冽勝于他泉,最宜烹茗。
放生池在登真觀前。
《輿地紀勝》:“佛日洞,與石燕洞相望。
中有石觀音聖像。
九龍灘,在清流縣,乃溪水最險處。
綱船過者必遵陸空舟而行。
” 蓮城縣 白雲山在蓮城縣南一百二十裡。
《輿地紀勝》:“白雲山,在蓮城縣西一百裡”。
金雞山在蓮城縣南一十五裡。
龍子崗在蓮城縣西十裡。
天馬山 三仙山 獅子山 金櫃山 已上四山,皆在蓮城縣東七裡。
筆架山在蓮城縣南五十裡。
石門岩在蓮城縣東五裡。
兩石對峙成門。
紹興間,雪峰僧倚岩結庵,名曰“宿雲”。
紹熙間,令黃荦創總宜亭,令趙汝樵創悠然閣。
邑士李仲虺題《如夢令》小詞雲:“門外數峰圍繞,帖石路兒彎小。
花老不禁風,委地亂紅多少?人悄,人悄,隔葉數聲啼鳥。
”多為識者稱賞。
《輿地紀勝》:“石門岩,在蓮城縣東七裡。
雙石對峙,壁立萬仞。
” 鹫峰岩在蓮城東南七裡。
勢如騰雲,旁有瀑布泉,又有石倉。
靈峰岩在蓮城縣南二十五裡。
巨石巍峨,清溪環繞,中有洞穴,成于天然。
西寶岩在蓮城縣西十五裡。
淳熙間,始創佛廬其中。
滴水岩在蓮城縣東北七裡。
石窦有線溜,直透瀉岩下。
又有石井,深不盈尺,儲不溢,汲不竭。
舊傳定光古佛嘗駐錫于此。
南峰岩在蓮城縣南百裡。
淳熙間,結庵其中。
虎忙嶺在蓮城縣西南六十裡。
半山有庵為行人茇憩之所。
山峻且長,謂虎過之亦倉皇也,故名。
東田石在蓮城縣東五裡。
峭壁巉岩,高插霄漢,盤礴數十裡,溪流環繞其下。
絕頂坦夷,石泉流溢,宋朝開國侯彭孫居焉。
外有石梯、石蒼,僅容一人。
官置三寨其上,每遇寇警,必移民于此,真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
有定光道場,名曰“白雲洞天”,及彭侯廟、及三君子堂。
堂奉招捕使陳公鞾、郡守李公華、郡倅王公杆。
〔13〕 迎春石窠在蓮城縣東田石上。
清溪在蓮城縣南。
發源長汀磜,由新林院前過北團入清流界。
瑞泉在蓮城縣前東畔。
湯泉在蓮城縣南九十裡。
三龍井在蓮城縣南二十裡。
有雲霧騰起,雨即至。
舊傳有三龍居其間,故名。
南團陂三。
北團陂六。
席湖圍陂三。
姑田團陂五。
河源下裡陂七。
放生池在蓮城縣西一裡。
校注: 〔1〕查《輿地紀勝》最後一句作“半街曉日金濛濛”。
〔2〕“有年橋”系“惠民橋”之誤。
〔3〕乾隆《汀州府志》作“紫金山”。
〔4〕乾隆《汀州府志》作“石牌嶺”。
〔5〕乾隆《汀州府志》作“在縣東北在城裡”。
〔6〕《九域志》作“香嶺”。
〔7〕《輿地紀勝》載:“梁山,在武平縣東三十裡。
嵯峨險峻,其形疊出聳雲霄間。
山上有仙岩,有天蓮池,有覆釜石。
” 〔8〕《輿地紀勝》載:“蛟塘,在武平縣。
其水無源,其深無際。
昔常有蛟為民患,洎南安師建院于岩下,其毒遂弭。
” 〔9〕《輿地紀勝》載:“靈洞山,在武平縣。
下有靈石、湯泉,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
見《九域志》,而《鄞江志》無之。
” 〔10〕《輿地紀勝》載:“去武平縣八十裡。
”《鄞江志》雲:“定光佛所開。
” 〔11〕《九域志》載:“甯化有鐵石山。
”清流縣置于紹聖、元符間,故《臨汀志》中,甯化無鐵石山,清流縣則記有鐵石山。
因清流縣乃分長汀、甯化地所置。
〔12〕《輿地紀勝》載:“侍郎岩,在清流縣。
舊傳熙、豐間侍郎張公駕、楊公時、谏議陳公雍讀書,故名。
”按“讀書”後應增一“處”字。
〔13〕乾隆《汀州府志》載:“蓮峰山,在縣東北。
高峻險絕,石壁巑岏,盤亘數十裡。
其上平曠,可容萬人,宋彭孫常居之。
有石梯、石巷,僅容一人。
官置三寨于此,遇寇警,則移民以避之。
又有定光道場,号曰‘白雲洞天’。
元馬周卿标為十三景,隸書岩壁間:曰蒼玉峽’,曰‘豸冠’,曰‘雲棧’,曰‘天梯’,曰‘桃源’,曰‘清如許’,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雲深處’,曰‘天光咫尺’,曰‘蒼谷’,曰‘淩虛’,曰‘小崆峒’。
又有香爐石、九老亭、迎春石。
立春日,人皆詣石禱祝。
劉玉成詩序雲:‘汀郡諸勝,紫金弘而敞,朝鬥窈而清,滴水奇而秀,語大觀則不若蓮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