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九

關燈
岩古榕門,相傳榕須拂地,糾結成門,根盤岩石,作虬龍騰躍之态,不知枯于何時。

    據鄭際熙《浩波遺集》“道山古榕門歌”,則乾隆初年榕門猶存。

    歌曰:“古榕亘山高峨峨,巨靈挽髻堆青螺。

    層巒疊翠解飛動,翳目但覺翻滄波。

    我聞榕城古海國,海氣蒸山山海色。

    三山便是蓬萊宮,變滅空濛轉深黑。

    蒸凝郁律盤榕根。

    老根糾結通山門。

    崎岖仄徑苔藓滑,門外門前割曉錯。

    飛泉罥樹崩騰下,跨山穿谷如走馬。

    山巅遙矚海門通,濤聲一氣向天瀉。

    ” 光緒辛巳,邑人郭柏蒼入居閩山,土中得保福寺大飲盆,形差扁,隸書镌“閩山保福寺石盆光緒八年青郎記于日夕佳樓”,又得法祥院大衲盆,形方而長,上廣下殺,隸書镌“宋法祥院衲盆”,行書镌“光緒癸未人日夢鴦藤館主人蒹秋書”,又得法祥院淅米盆,篆書镌“宋法祥院淅米盆”,隸書镌“土中得法祥院四石盆光緒壬午郭蒹秋镌石”,又得法祥院發食台,隸書镌“壬午蒹秋得法祥院石”。

     烏石山天後宮左武聖廟,光緒八九年,邑人郭柏蒼造青石灼台,文曰:“光緒壬午十月甲寅,郭柏蒼造烏石山武聖廟灼台,百有五日成,陳建侯篆書”。

    又造青石石鼎,文曰:“光緒癸未,邑人郭柏蒼造烏石山武聖廟石鼎,郡人陳建侯篆石”。

     十子王偁《集》已不傳,其題薛老峰有:“遠樹綠波孤鳥外,亂山黃葉白雲中”之句。

     查初白《瓣香堂詩》誤以“道山亭”三大字為林希書。

     道山天後宮《公業碑記》:同治四年四月間,建瓯陽崇南幫總商李玉成将手置:南門外大九仙洗馬鋪鄭吳氏,坐西朝東店屋一間,契載銀一百四十兩。

    又南門外小九仙闆橋頭遊玉瑞,坐西朝東店屋一間,契載銀二百五十兩。

    又西門街定遠鋪尤振旺,坐北朝南店屋一間,契載錢一百二十千文,又銀二十兩。

    又西門街亮功鋪黃懷澄,坐南朝北店屋一間,契載銀一百二十兩。

    又王府口通津直鋪吳尹卿,坐西朝東店屋二間,契載銀一百八十兩。

    統計店屋六間,捐在道山天後宮,年收租錢,以備三月二十日預祝神誕之用。

    如有盈餘,公同酌議添置。

    其契據各總商遞年輪流掌管,按月收租。

    由公幫館經理所收租錢,仍交值年總商收貯。

    每年正月,通省商伴夜之日值年者,算明數目,驗明契據,撥字當衆交代新值收掌。

    如有風水不虞,各總商公同墊款起蓋,将餘租抵還。

    所有預祝應用物件、錢文另行刊單,著為成例。

    同治五年,通省商鄭安遠等公同立石。

    同治十年,又添置南門外霞浦鋪筍乾衕陳常铧厝屋一間,契載銀四十兩。

    同治十一年,又添置高節裡米店衕張本性厝屋一間,契載銀四十兩。

    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八年,所剩租銀捐為修理天後宮”。

    李君,閩縣人,名翼禧。

     烏石山天後宮左,乾隆間,閩商立報功祠,祀已故鹽法道達明。

    道光間,增祀鹽法道王耀辰。

    王公字平華,以福州府久任鹽法道,恤商愛民。

    道光初年,福州白米每鬥重十四斤,一百六七十文。

    二十年六月,鋪戶屯積,每鬥驟漲至二百九十文。

    平民以總督金匮孫文靖公柩未回籍,蜂擁撫署,木匠藉衆将頭門大堂拆毀。

    文武入援者皆拒于轅外,獨王鹽道至,衆呼曰:“此好官也”。

    伏地避之,撫軍乃得登堂限價。

    次日,七城皆閉,誅積案施六害、楊三三,流徒十八人。

     雪峰僧卓岩明,受李仁達僞封,其封效節護君侯告,不特載于石刻之前。

     林蕙,侯官庠生,卒于康熙初年。

    其藝文前刻載明朝,增修者載國朝。

     道光十八年五月,雷震石塔,塔石下墜。

    至光緒九年六月,震處又複圮壞,磚石零落,望之飒然。

    福州自郭璞遷城,定以南門為正面。

    《八閩通志》引唐黃滔《于山萬歲寺碑》雲:“公府雄雄,坐龍之腹。

    九仙烏石,聳龍之角。

    ”定光、堅牢二塔有關形勢,此時尚可架木修理,久之七層塌陷,多一拆卸之工,并多一堆帳、拆帳之費。

    按《黃禦史集》《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我公以宏才妙略之有藩維,以仁智神鑒之謀遠大,謂閩越之江山奇秀,土風深厚,而府城坐龍之腹,烏石、九仙二山聳龍之角,屹屹岩岩,孱孱顔顔,兩排地面,雙立空際。

    其時,堅牢塔未建,所雲“雙立空際”指淨光及定光二塔也。

    怪石如墉,回崗若揖,東銜滄海以鏡豁,西走建溪而帶萦,氣色蒙茸,風雲蓬勃,非仙宮佛寺不可以乘龍之角、大龍之腹”,文與《八閩通志》稍異。

     曹學佺、洪汝含《招集半嶺園看梅女郎長君喬蘭小雙同遊》詩:“度嶺複窺園,初晴遊思繁。

    殘流皆赴壑,一樹獨當樽。

    寒意遍城市,幽香凝晝昏。

    美人偏解事,攜手上高園”。

     《三山志》載上生院:“大中六年,刺史李贻孫為記”。

    《通志》載《新造上生院記》注雲:“《複齋碑錄》雲唐李贻孫撰,正書無名,大中六年四月十三日立在神光寺”。

     侯官許氏諸集近已罕購,重錄數篇,以備續修山志之用。

    明許豸《冬日同友人登道山訪印上人》詩:“空山寂曆竹房寒,共踏疏林入戒壇。

    聲滿白雲孤磬冷,煙浮青霭野香殘。

    半龛霜葉縫僧衲,一迳寒花點客冠。

    除卻虎溪三笑侶,何人來借法華看”。

     國朝許友《秋日登道山淩霄台有感》詩:“三山城裡千萬家,三山城上群峰矗。

    群峰妩媚不足奇,茲山幽厚須眉樸。

    我來到此魂魄安,曾割此山築茅屋。

    忽遭兵火蹂躏餘,斬藤伐樹青蒼秃。

    頹殘□瓦三四家,間或更聞山下哭。

    僅完崇相先生祠,門外松聲常谡谡。

    我今放眼一狂歌,且信青青過眉竹。

    遙看紅桕半江邊,葉裡輕移布帆獨。

    潮生漲滿水橫行,港曲浦灣見伸縮。

    客多攀跻能好奇,偏尋險處為麝鹿。

    牽蘿縛帚掃石苔,搜剔岩肩文字讀。

    殘篇斷句以意為,數字拟成畫不足。

    籲嗟前輩重風流,讀罷猶令我心肅。

    寒鸢零露野煙中,回首夕陽下山速。

    開眉長嘯天地空,夢同飛鳥相追逐。

    ” 又《九日集石林同陳振狂》詩:“萸節過三日,登臨喜與君。

    閣虛全得月,林瘦懶栖雲。

    萬壑心無盡。

    千峰意不群。

    隔山秋寺晚,鐘磬落斜曛。

    ” 又《春日過道山禅院望餘園有感》詩:“乞食城南寺,山門在夕晖。

    閑花供佛面,粉蝶繞僧衣。

    岩壑無能改,林園似已非。

    但多餘暇日,願托此身微。

    十年遊此地,以我在鄰家。

    藤藓牽牆弱,階苔傍砌斜。

    僧清閑索畫,童靜習烹茶。

    一自經兵燹,無從認落花。

    ” 又《仲春神光寺看殘月》詩:“春心驚過半,林大盡芳菲,泉眼新茶薄,窗頭舊竹肥。

    鳥遲花上夢,山似月中歸。

    足愧浮生裡,何因事事非。

    ” 又《過道山院因憶前年讀書此山》詩:“去年初夏熱,休暑與公同。

    藥竈雲煙裡,書聲鐘磬中。

    晚涼池岸水,曉夢柳條風。

    念此佳晨夕,相期已不窮。

    ” 又《仁王寺即事》詩:“猶是山腰立,居然得遠情。

    兩邊潮入寺,一半雨過城。

    客靜僧忘倦,林疏紅亦輕。

    夜來清夢淺,四面有濤聲。

    ” 又《史蒼航司理招飲西園待月》詩:“虛堂前後水,蕩漾在孤舟。

    雅集皆朋好,相期盡道流。

    均勻千樹月,安頓一樓秋。

    為備沽名酒,從君竟夜遊。

    ” 又《遊道山中口占》詩:“老樹蕭森楓葉幹,滿天霜氣正輕寒。

    拚将兩隻芒鞋去,海上諸峰次第看。

    渡澗度林足力勤,搜奇似欲與天分。

    半肩行李詩囊裹,又過他山宿白雲。

    ” 又《吞江亭》詩:“細澗泉花撲紙棂,薄眠人上吸江亭。

    清明寒雨添三日,才露秧針一寸青。

    ” 許遇《石林》詩:“道山巀嶪俯層岑,曲澗回廊繞石林。

    松嶺吞江遺迹在,掃開蒼藓白雲深。

    數椽聊遂先人志,萬壑真留隐者心。

    且種梅花還索笑,月高更上碧山岑。

    慧業風流憶昔賢,風帆沙鳥故依然。

    重将林壑開生面,長傍名山古寺邊。

    泉開半月澄空翠,奕響閑堂振暮煙。

    霹靂層岩還似昨,居人莫漫笑平泉。

    ” 許均《讀書濤園步陶淵明移居韻》詩:“昔我居南山,皇祖有遺宅。

    滄桑非一朝,惘然秋複夕。

    嗟我父與兄,堂構勞形役。

    疏泉煮清茗,展卷布越席。

    時有高賢至,匡坐陳夙昔。

    悠悠何足雲,精微義共晰。

    小子日無事,但事書與詩。

    詩書本世業,我寵惟受之。

    日月會常度,草木寄遐思。

    斯邁複斯征,黾勉無廢時。

    斯文今未墜,眷言将在茲。

    皇祖有遺訓,力學無自欺。

    ” 又《石林山齋即事》詩:“幽栖避人喧,長嘯石林間。

    曉看飛鳥去,暮共白雲還。

    山僧候明月,容與款柴關。

    但坐啜清茗,泉聲自潺潺。

    ”又《松嶺》詩:“撥雲見松嶺,拳石如拱璧。

    下有老松苓,上有前人澤。

    ” 又《竹路》詩:“谷口負薪歸,樵歌出翠微。

    旁午不見日,涼露濕人衣。

    ” 又《雲巢》詩:“雲住罩山容,雲飛露山骨。

    去去暮還歸,巢雲鎖明月。

    ” 又《石床》詩:“頑石似魚床,四時偏宜夏。

    日晚一聲蟬,高枕疏林下。

    ” 又《清泠台》詩:“俯瞰積空翠,悠然生遠心。

    石屏浮竹葉,聽我無弦琴。

    ” 又《獨樹坡》詩:“婆挲何代樹,獨立而不倚。

    霜雪不敢辭,清風脫然至。

    ” 又《霹靂岩》詩:“霹靂最高峰,衆峰失其崒。

    山腳走雷霆,岩頭先得月。

    ” 又《靈岩》詩:“矯翮掠平林,回響白雲外。

    明月掩禅關,孤鐘接天籁。

    ” 又《流霞塢》詩:“芊芊春草生,燦燦山花笑。

    流霞隐幽塢,前溪落殘照。

    ” 又《天門》詩:“片石屹千年,一線分雙阙。

    誰排阊阖雲,去掇天心月。

    ” 又《天光雲影亭》詩:“小亭高接日,自覺天光早。

    千峰曉色開,雲影入懷抱。

    ” 又《吞江石》詩:“潮來石吞江,月落江吞石。

    潮與月俱生,萬裡涵空碧。

    ” 又《汲雲石》詩:“危石能汲雲,雲從石邊起。

    作雨響空山,鳴泉幽澗裡。

    ” 又《梅坡》詩:“吹我月中笛,枝枝見清絕。

    半夜起松濤,香積一坡雪。

    ” 又《松岡》詩:“喬柯驚老龍,碩果墜山鼠。

    四時皆歲寒,六月不知暑。

    ” 又《真意齋》詩:“采采東籬菊,于茲宜結廬。

    時對古人居,開窗面面虛。

    ” 又《鶴澗》詩:“仙羽黑白分,頂上丹砂色。

    歸來浴清泉,驚起雙鸂鶒。

    ” 又《落珠岩》詩:“竹裡瀉山泉,日日看新漲。

    懸岩萬斛珠,傾倒荷錢上。

    ” 又《夢鶴寮》詩:“密室複明,窗外生煙霧。

    時有缟衣人,晤言聆清素。

    ” 又《濤園探花》詩:“買酒攜蔬過草堂,梅花狼籍帶殘妝。

    一聲玉笛風前弄,片片飛來不斷香。

    矮矮茅亭花底斜,冬寒猶憶在山家。

    酒香染袖衣藍縷,啼鳥山堂掃落花。

    ”内數首已選入諸勝,仍錄于此。

     《通志》載:天皇嶺朱子祠,宋儒真德秀有記文。

    文曰:“晦翁先生朱公,比歲以來,先生之祠遍于宇内,某麾符所至,必敬谒焉。

    假守三山,實忝師帥之責,方将推崇先生之道,以興土風而采衆言,以為勉齋黃公續承師訓以淑其徒,當侑食焉。

    涓辰奉安,不敢不告。

    ”據此,則道山祠之奉勉齋,由西山先生始也。

    增祀陳膚仲七子,則不知始于何時。

     曹學佺《名勝志》載:“明初僧德洽建庵于清泠台。

    ”按:洪武已未,滁陽趙奉題清泠台石,末有“苾蒭釋德洽謹志”。

    “甲子吳邁題清泠台石,末有台西講經論,沙門德洽勒石。

    ”諸書稱其精通内典,信哉。

    按《名勝志》所載,德洽建庵即寒翠軒,王公大阜有《題玄峰上人寒翠軒》詩:“三山海上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