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口噀淨水,目眯忽不見。
其人歸得癞疾,不知仙何以不仁若此也。
《竹窗筆紀》。
明季時,閩山廟廟丁夜夢神告之曰:“大疫将起”。
丁曰:“将如之何?”神曰:“明日有丐者入廟,乃仙也,汝求丸丹一朵入井,可以救疫。
”明日,丐果至,丁告之,丐不與,丁強之,乃與一丹,投諸井。
後果大疫,鄉人求水煮藥,井為之竭,而丁因買水得利,遽至大富,俗稱“閩山妙藥”雲。
周之夔《棄草》雲:“烏石山鄰霄台旁有一洞,奇僻,未經人得,作詩以紀雲。
“詫為宿猿洞,傍此鴉浴池。
仄轉容身入,高穿賴膝支。
石從鬼斧劈,天作電光窺。
”今鴉浴池旁荒草迷離,搜剔不見矣。
假弁錘石,始順治十八年,凡六載。
聞土人言,燔以火醋,雖巨石立斷。
今山之牆址地坪皆是物也,且以供饋遺并築别園屋之用,其椓蓋準提壇者。
予初閱時色盡赤,今少變,尤幸朱子字一在糞壤中,一居山頂香爐峰之下,不然不免也。
其他諸詩文與石俱殲者,不可勝數,果道山之一劫也。
《道山紀略》。
絕塵岩,假弁張國威初到于此,得故明石刻,姓氏與其名同,為一僧所诳,謂是前生夙緣,乃重建望荷亭、準提台,新造齋堂,于是諸石乃大受劫。
後與郡人訟,亭壇、齋堂、門窗、闆壁之類盡折毀,廢為平地。
《道山紀略》。
閩藩之變,總督範承谟被系于靈鹫庵,無毫楮。
燒桴存炭題詩壁上,世傳“畫壁遺橐”是也。
公在系時,有泰甯人許鼎者,義其所為,恒陰左右之,凡所存片紙隻字,悉為收藏。
精忠既害承谟,令賊黨焚屍棄之山野,鼎預往伏匿,夜分行亂石宿莽中,覓得燼體,藏于家。
明年負骸潛行,纡折萬裡,竟達京師。
事聞,聖祖震悼,遣内大臣佟國維等三人、禦前侍衛二十人赍大官茶酒,哭臨其喪。
十九年,精忠伏誅,當赴市曹時,承谟子時崇,親執刃寸磔其肉,取其心以祭父。
參《八旗通志》。
廣積營興福庵有觀音甚靈。
道光十八年,有司廢尼庵,鄉人移像入彌陀寺,先一夕,僧心修夢神來栖止,次早,果舁至将軍山興福庵。
見《三山志》。
道光十八年,漳州人有航海者遇飓風,舟幾溺,忽見空中有金甲神執鞭護之,旗幟皆書“道山”、“道山觀”。
舟得無恙,後舍金重建。
淳熙《三山志》記社稷壇雲:“古社稷壇,州西南七裡并城以西,地汙濕,遇祭報,趣戒閩候官縣吏辦治。
唐大中十年,觀察使楊發始遷于州西南,今南澗寺之東,為社稷壇及風雨師壇四,廣狹高下,有制度,齋廬皆具,周回三十有九丈七尺,缭以崇墉,為門東鄉,其外辟二室,南立雙表,既成,命巡官濮陽甯為之記,以防改易。
僞閩時,以其地為佛祠,而遷壇于烏石山之陰。
注:今道深寺之側。
皇朝元祐六年,柯龍圖述辟而新之,建齋廳中門外,之西為祭器庫。
政和元年,诏立州縣社稷風雨雷師壇之式,頒圖于天下,于是移風師壇西門外龍山寺之西,為雨師、雷師壇北門外法雲寺之東,惟社稷仍舊。
” 《三山志》:《遷新社記》,攝驿館巡官鄉貢進士濮陽甯撰,隸書,淳熙間,碑猶存。
按:《新社記》見《集古錄》。
按:《三山志》載:“初陽頂,貞元末,閻濟美自婺州刺史為觀察使,酷愛此峰太陽先升,因題石上雲。
”據此,“初陽頂”三字乃石刻。
陳郯顯應王廟碑,《三山志》載:“彭城徐文遇又于堂東北隅為寝室,屬檢校太傅陳郯撰碑銘,猶存。
” 《三山志》記延祥水軍。
紹興六年,安撫使招到鄭衆、鄭慶等人船,存留強壯一百七十人充荻蘆寨水軍,一百二十人充本州禁軍,阙額于延祥寺置寨。
《三山志》懷安大中寺定慧塔注:“舊九層,朱梁開平四年,僞閩建,天聖中爇之,累數年閩人複創,陸轸為贊。
後複災。
”按:舊志載:“定慧七級,殆重建時削去二級耳。
” 《三山志》南澗寺有王谹詩雲:“冰清居士澗,景好天王刹。
”按:王谹,元豐八年官宣義郎按察司,管勾文字。
《三山志》秩官郡守表載:“貞元十三年,柳冕自婺州刺史移福建觀察使。
”又于十五年表下載《無垢淨光塔銘》,是年,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請大夫、使持節福州諸軍事、守福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柳冕,監軍使朝議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绯魚袋魚獻。
按:碑“柳冕”前一行“貞元十五年歲次”下缺六字,碑首行“皇帝降誕日為國建無垢淨光塔銘并序”十六字,碑次行“攝觀察推官、宣義郎、前行秘書省校書郎庾承宣撰”二十字,碑文雲“異夫!經營之始,墾鑿之初,始周其基阯,下現盤石五色”雲雲。
道光初年,崇妙保聖堅牢塔微有傾欹,官紳饬南匠蔣某入視塔基。
據雲“盤石翹出,緻全塔傾欹,若在平土之上,于強處灌注,可使複舊,遂不果修。
”據此,則崇妙保聖堅牢塔即建于無垢淨光塔舊基石盤之上無疑。
《三山志》薛老峰注:“烏石山頂突起三字,曰‘向陽峰’,鹹通中,侯官令薛逢與神光僧靈觀遊,創亭其側,仍倒書‘薛老峰’字。
周樸詩雲:‘薛老峰頭山簡字,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見《閩中實錄》。
《三山志》引《閩中實錄》,是“薛老峰”三字當時即是倒書:“僞閩癸卯歲倒立”之說又不可信。
所雲“烏石山頂突起三字曰‘向陽峰’。
合以周樸詩“直教截斷蒼苔色”,則“向陽峰”三字為苔紋自然成字可知。
《三山志》記登高注雲:“程大卿師孟遊道山亭,宴蕃宣樓,有詩。
”道山亭即公辟所創,其《九日登道山亭》詩,《三山志》不載,惜哉。
按《三山志》:“熙甯二年,程大卿築子城,改創城上凡九樓,蕃宣樓城西北隅,舊碧峰亭也。
” 閩山境,宋進士卓祐之宅。
鄉人祀之,子孫即其地為家廟。
舊本二十四社,通賢、衣錦各社皆由閩山分立。
廟有祭田,在小箬上犁,載租四千餘斤。
康熙五十三年,奉旨免完糧銀色米。
乾隆已卯進士、延平府學教授卓道翼勒石廟中。
後碑石被廟祝竊鬻。
鹹豐十一年,郡人吳慶祿得之,于于麓作記,仍嵌廟壁。
烏石山,蔡端明題“幽幽境”三字于石。
嘉靖辛酉秋,建州楊應诏遊記雲:“落落埋沒荒榛中,雖欲控之而無所考。
”今曆五十餘載,愈不可問矣。
《别紀補遺》引《竹窗雜錄》。
《八閩通志》:“烏石山在府城西南隅,唐天寶中敕改為閩山,與九仙山東西對峙,眉目海上。
”唐黃滔萬歲寺碑有雲:“公府雄雄,坐龍之腹。
九仙烏石,聳龍之角。
” 宋蔡襄詩:“低回傾北鬥,突兀起東閩。
” 國朝楊景衡詩:“鄰霄台北道山西,長嘯憑高起遠思。
縱目莫窮登覽興,梵宮煙草晚離離。
” 唐貞元《無垢淨光塔記》近在城内,乾隆《郡志》未收,而所載《崇妙保聖堅牢塔記》又舛訛不堪。
升山任仙公台迩在北郊,程師孟、陳襄、劉奕等五石刻,新收《通志》亦不載。
憶纂志時,經籍石刻經蒼将原本原拓呈入,不知何以又複疏漏。
議複高賢祠于烏石山之陽,用徐惟和集中《高賢祠成呈屠使君》韻四首:“曆曆閩川傳,都嗟貉一邱。
名山崇俎豆,前輩仰風流。
獨目荒祠圮,關心墜緒休。
低徊尋舊迹,清暇屢來遊。
” “六十餘家在,唐音世共尊。
曾披前志錄,自注雲:“餘藏正德郡志殘本,為徐興公家藏,所題手迹于入祀高賢者,多有标記。
”敢并土風論。
巷議傳耆舊,楹書失子孫。
每澆趙州酒,彌欲繡平原。
” “廊庑終難問,徐惟和與屠田叔書有“高賢祠又忝廊庑”語。
山椒喜未遙。
數椽須早築,一瓣不輕。
善井資泂酌,自注:“蔔地近善井,井可覽繞郭湖山之勝。
”騷音起大招。
他時蕉荔熟,水木更清寥。
”自注:“此地樹木果林甚盛,不十年将蔚然矣。
” “群賢經品彙,先後有輝光。
好事屠田叔,自注:“祠作于萬曆戊戌,議自屠田叔發之。
”多聞鄭荔鄉。
起衰才有待,修廢禮可妨。
仰止高山近,誰添數仞牆。
”以上四詩,見侯官李彥章《出山小草》。
按注中所雲,“善井”即“墡泉井”,都轉家居時,有興複高賢祠之議,曾于墡泉井商酌購地起蓋,後因出山未果。
烏石山天後宮後舊有奎光閣,并奉文昌恒宿,不知建于何年。
乾隆初,閣圯。
至十四年,鄉人王朝屏等重建,朝屏勒銘于石。
嘉慶間又圯,西路鹽商捐資起蓋,閣遂攔入天後宮。
袁表,字景從,萬曆初授中書舍人,轉戶部郎,終黎平知府,善聲詩,與裡人趙世顯、王湛、吳萬全、林世吉結社嵩山、烏石間,有《逋客集》八卷。
子敬德,未冠登科,綽有成人之度;敬烈,有能詩聲。
《閩書·英舊志》。
宋曾逢震從朱文公學,《閩書》載其隐居道山;明王應山諸書載其在烏石山授徒,惜不知第宅園亭名号,無從編記。
鄰霄台剛頭廟,乾隆間廢,鄉人移其像于南門城上。
《通志》稱南城禮唐時人周武,蒼因作詩辯之。
《南城周公祠》,予在烏石讀書十年,尋唐周樸剛顯廟故址于鄰霄台下,父老皆雲乾隆間廟圯,将公泥像舁置南門城上。
同治丙寅丁卯,予有築城開濠之役,欲為公祠立碑,檢閱《重修通志》,則載周将軍祠在省南門城上,祀周武,閩人,唐時平寇徇節,民思其德,立祠城上,道光六年,城樓火,祠亦被焚,尋重建。
考諸書,唐時并無周武其人,巢賊至吳興,周樸流寓在閩,不屈死,所雲周武乃周樸之誤。
近歙人某署公為明周侯德興。
按《明史》:德興曾入閩,與驸馬都尉王恭共有各郡縣築城之功,後因其子謀逆被戮,且并無守城徇節之事,若謂築城有功,豈有不祀王驸馬而專祀周侯之理?樸不屈賊,其節義與守城徇節相同,當時舁置城上,良有以也。
南城累火,重新時,誤以侯服被之,予恐日久指其為周武,則公之節義自在,署公為周侯、将軍則大妄矣,作詩辯之。
“布衣而風節,何事稱王侯。
不盡興亡感,應多江海愁。
千年詩卷在,戊戌,予在紅雨山房得明徐興公所刻公詩,增以詩話,重梓焉。
諸刹客魂遊。
公生時常居僧舍,不飲酒茹葷。
杯酒重來者,予梓公詩成,與戴芷農、黃肖岩設茶果,各為文于山南祭之,後得明鄭世美天開圖畫樓地,遂祀公于前堂,以鄭世美、徐興公配焉。
兵戈已白頭。
” 相傳玉尺山有二老松,乾隆二十餘年,被鹾商林日新所伐。
古田郭植,乾隆七年進士,其所著《月坡詩集》有“玉尺山雙松歌”,可知乾隆初年雙松猶存。
詩曰:“山不能高萬仞,松不能高百尺。
茲山茲松雲胡奇,奇在山松鎮茲宅。
峰巒突起螺髻青,藓苔半入虬枝碧。
餘石羅列似兒孫,鬼斧神工妙刻畫,我來登山兼撫松,兩株老蒼存古格。
夭矯之勢神龍飛,忽卷怒濤落翠壁。
火雲敲蒸炎威熾,赤腳科頭體流液。
繁陰虧蔽遁羲輪,頓變三伏坐寒雪。
去年冰雹大于掌,萬樹摧殘萬山白,此叟崛強戰天風,鱗鬣離披翠葉葉。
外人解道玉山奇,山若無松一頑石。
我不羨山羨茲松,獨出心裁仼我癖。
君不見處士清銜七松勒,胸次疏豪節挺特。
石丈奇情将無同,點綴雲屏亭亭立。
” 道山霹靂
其人歸得癞疾,不知仙何以不仁若此也。
《竹窗筆紀》。
明季時,閩山廟廟丁夜夢神告之曰:“大疫将起”。
丁曰:“将如之何?”神曰:“明日有丐者入廟,乃仙也,汝求丸丹一朵入井,可以救疫。
”明日,丐果至,丁告之,丐不與,丁強之,乃與一丹,投諸井。
後果大疫,鄉人求水煮藥,井為之竭,而丁因買水得利,遽至大富,俗稱“閩山妙藥”雲。
周之夔《棄草》雲:“烏石山鄰霄台旁有一洞,奇僻,未經人得,作詩以紀雲。
“詫為宿猿洞,傍此鴉浴池。
仄轉容身入,高穿賴膝支。
石從鬼斧劈,天作電光窺。
”今鴉浴池旁荒草迷離,搜剔不見矣。
假弁錘石,始順治十八年,凡六載。
聞土人言,燔以火醋,雖巨石立斷。
今山之牆址地坪皆是物也,且以供饋遺并築别園屋之用,其椓蓋準提壇者。
予初閱時色盡赤,今少變,尤幸朱子字一在糞壤中,一居山頂香爐峰之下,不然不免也。
其他諸詩文與石俱殲者,不可勝數,果道山之一劫也。
《道山紀略》。
絕塵岩,假弁張國威初到于此,得故明石刻,姓氏與其名同,為一僧所诳,謂是前生夙緣,乃重建望荷亭、準提台,新造齋堂,于是諸石乃大受劫。
後與郡人訟,亭壇、齋堂、門窗、闆壁之類盡折毀,廢為平地。
《道山紀略》。
閩藩之變,總督範承谟被系于靈鹫庵,無毫楮。
燒桴存炭題詩壁上,世傳“畫壁遺橐”是也。
公在系時,有泰甯人許鼎者,義其所為,恒陰左右之,凡所存片紙隻字,悉為收藏。
精忠既害承谟,令賊黨焚屍棄之山野,鼎預往伏匿,夜分行亂石宿莽中,覓得燼體,藏于家。
明年負骸潛行,纡折萬裡,竟達京師。
事聞,聖祖震悼,遣内大臣佟國維等三人、禦前侍衛二十人赍大官茶酒,哭臨其喪。
十九年,精忠伏誅,當赴市曹時,承谟子時崇,親執刃寸磔其肉,取其心以祭父。
參《八旗通志》。
廣積營興福庵有觀音甚靈。
道光十八年,有司廢尼庵,鄉人移像入彌陀寺,先一夕,僧心修夢神來栖止,次早,果舁至将軍山興福庵。
見《三山志》。
道光十八年,漳州人有航海者遇飓風,舟幾溺,忽見空中有金甲神執鞭護之,旗幟皆書“道山”、“道山觀”。
舟得無恙,後舍金重建。
淳熙《三山志》記社稷壇雲:“古社稷壇,州西南七裡并城以西,地汙濕,遇祭報,趣戒閩候官縣吏辦治。
唐大中十年,觀察使楊發始遷于州西南,今南澗寺之東,為社稷壇及風雨師壇四,廣狹高下,有制度,齋廬皆具,周回三十有九丈七尺,缭以崇墉,為門東鄉,其外辟二室,南立雙表,既成,命巡官濮陽甯為之記,以防改易。
僞閩時,以其地為佛祠,而遷壇于烏石山之陰。
注:今道深寺之側。
皇朝元祐六年,柯龍圖述辟而新之,建齋廳中門外,之西為祭器庫。
政和元年,诏立州縣社稷風雨雷師壇之式,頒圖于天下,于是移風師壇西門外龍山寺之西,為雨師、雷師壇北門外法雲寺之東,惟社稷仍舊。
” 《三山志》:《遷新社記》,攝驿館巡官鄉貢進士濮陽甯撰,隸書,淳熙間,碑猶存。
按:《新社記》見《集古錄》。
按:《三山志》載:“初陽頂,貞元末,閻濟美自婺州刺史為觀察使,酷愛此峰太陽先升,因題石上雲。
”據此,“初陽頂”三字乃石刻。
陳郯顯應王廟碑,《三山志》載:“彭城徐文遇又于堂東北隅為寝室,屬檢校太傅陳郯撰碑銘,猶存。
” 《三山志》記延祥水軍。
紹興六年,安撫使招到鄭衆、鄭慶等人船,存留強壯一百七十人充荻蘆寨水軍,一百二十人充本州禁軍,阙額于延祥寺置寨。
《三山志》懷安大中寺定慧塔注:“舊九層,朱梁開平四年,僞閩建,天聖中爇之,累數年閩人複創,陸轸為贊。
後複災。
”按:舊志載:“定慧七級,殆重建時削去二級耳。
” 《三山志》南澗寺有王谹詩雲:“冰清居士澗,景好天王刹。
”按:王谹,元豐八年官宣義郎按察司,管勾文字。
《三山志》秩官郡守表載:“貞元十三年,柳冕自婺州刺史移福建觀察使。
”又于十五年表下載《無垢淨光塔銘》,是年,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請大夫、使持節福州諸軍事、守福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柳冕,監軍使朝議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绯魚袋魚獻。
按:碑“柳冕”前一行“貞元十五年歲次”下缺六字,碑首行“皇帝降誕日為國建無垢淨光塔銘并序”十六字,碑次行“攝觀察推官、宣義郎、前行秘書省校書郎庾承宣撰”二十字,碑文雲“異夫!經營之始,墾鑿之初,始周其基阯,下現盤石五色”雲雲。
道光初年,崇妙保聖堅牢塔微有傾欹,官紳饬南匠蔣某入視塔基。
據雲“盤石翹出,緻全塔傾欹,若在平土之上,于強處灌注,可使複舊,遂不果修。
”據此,則崇妙保聖堅牢塔即建于無垢淨光塔舊基石盤之上無疑。
《三山志》薛老峰注:“烏石山頂突起三字,曰‘向陽峰’,鹹通中,侯官令薛逢與神光僧靈觀遊,創亭其側,仍倒書‘薛老峰’字。
周樸詩雲:‘薛老峰頭山簡字,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見《閩中實錄》。
《三山志》引《閩中實錄》,是“薛老峰”三字當時即是倒書:“僞閩癸卯歲倒立”之說又不可信。
所雲“烏石山頂突起三字曰‘向陽峰’。
合以周樸詩“直教截斷蒼苔色”,則“向陽峰”三字為苔紋自然成字可知。
《三山志》記登高注雲:“程大卿師孟遊道山亭,宴蕃宣樓,有詩。
”道山亭即公辟所創,其《九日登道山亭》詩,《三山志》不載,惜哉。
按《三山志》:“熙甯二年,程大卿築子城,改創城上凡九樓,蕃宣樓城西北隅,舊碧峰亭也。
” 閩山境,宋進士卓祐之宅。
鄉人祀之,子孫即其地為家廟。
舊本二十四社,通賢、衣錦各社皆由閩山分立。
廟有祭田,在小箬上犁,載租四千餘斤。
康熙五十三年,奉旨免完糧銀色米。
乾隆已卯進士、延平府學教授卓道翼勒石廟中。
後碑石被廟祝竊鬻。
鹹豐十一年,郡人吳慶祿得之,于于麓作記,仍嵌廟壁。
烏石山,蔡端明題“幽幽境”三字于石。
嘉靖辛酉秋,建州楊應诏遊記雲:“落落埋沒荒榛中,雖欲控之而無所考。
”今曆五十餘載,愈不可問矣。
《别紀補遺》引《竹窗雜錄》。
《八閩通志》:“烏石山在府城西南隅,唐天寶中敕改為閩山,與九仙山東西對峙,眉目海上。
”唐黃滔萬歲寺碑有雲:“公府雄雄,坐龍之腹。
九仙烏石,聳龍之角。
” 宋蔡襄詩:“低回傾北鬥,突兀起東閩。
” 國朝楊景衡詩:“鄰霄台北道山西,長嘯憑高起遠思。
縱目莫窮登覽興,梵宮煙草晚離離。
” 唐貞元《無垢淨光塔記》近在城内,乾隆《郡志》未收,而所載《崇妙保聖堅牢塔記》又舛訛不堪。
升山任仙公台迩在北郊,程師孟、陳襄、劉奕等五石刻,新收《通志》亦不載。
憶纂志時,經籍石刻經蒼将原本原拓呈入,不知何以又複疏漏。
議複高賢祠于烏石山之陽,用徐惟和集中《高賢祠成呈屠使君》韻四首:“曆曆閩川傳,都嗟貉一邱。
名山崇俎豆,前輩仰風流。
獨目荒祠圮,關心墜緒休。
低徊尋舊迹,清暇屢來遊。
” “六十餘家在,唐音世共尊。
曾披前志錄,自注雲:“餘藏正德郡志殘本,為徐興公家藏,所題手迹于入祀高賢者,多有标記。
”敢并土風論。
巷議傳耆舊,楹書失子孫。
每澆趙州酒,彌欲繡平原。
” “廊庑終難問,徐惟和與屠田叔書有“高賢祠又忝廊庑”語。
山椒喜未遙。
數椽須早築,一瓣不輕。
善井資泂酌,自注:“蔔地近善井,井可覽繞郭湖山之勝。
”騷音起大招。
他時蕉荔熟,水木更清寥。
”自注:“此地樹木果林甚盛,不十年将蔚然矣。
” “群賢經品彙,先後有輝光。
好事屠田叔,自注:“祠作于萬曆戊戌,議自屠田叔發之。
”多聞鄭荔鄉。
起衰才有待,修廢禮可妨。
仰止高山近,誰添數仞牆。
”以上四詩,見侯官李彥章《出山小草》。
按注中所雲,“善井”即“墡泉井”,都轉家居時,有興複高賢祠之議,曾于墡泉井商酌購地起蓋,後因出山未果。
烏石山天後宮後舊有奎光閣,并奉文昌恒宿,不知建于何年。
乾隆初,閣圯。
至十四年,鄉人王朝屏等重建,朝屏勒銘于石。
嘉慶間又圯,西路鹽商捐資起蓋,閣遂攔入天後宮。
袁表,字景從,萬曆初授中書舍人,轉戶部郎,終黎平知府,善聲詩,與裡人趙世顯、王湛、吳萬全、林世吉結社嵩山、烏石間,有《逋客集》八卷。
子敬德,未冠登科,綽有成人之度;敬烈,有能詩聲。
《閩書·英舊志》。
宋曾逢震從朱文公學,《閩書》載其隐居道山;明王應山諸書載其在烏石山授徒,惜不知第宅園亭名号,無從編記。
鄰霄台剛頭廟,乾隆間廢,鄉人移其像于南門城上。
《通志》稱南城禮唐時人周武,蒼因作詩辯之。
《南城周公祠》,予在烏石讀書十年,尋唐周樸剛顯廟故址于鄰霄台下,父老皆雲乾隆間廟圯,将公泥像舁置南門城上。
同治丙寅丁卯,予有築城開濠之役,欲為公祠立碑,檢閱《重修通志》,則載周将軍祠在省南門城上,祀周武,閩人,唐時平寇徇節,民思其德,立祠城上,道光六年,城樓火,祠亦被焚,尋重建。
考諸書,唐時并無周武其人,巢賊至吳興,周樸流寓在閩,不屈死,所雲周武乃周樸之誤。
近歙人某署公為明周侯德興。
按《明史》:德興曾入閩,與驸馬都尉王恭共有各郡縣築城之功,後因其子謀逆被戮,且并無守城徇節之事,若謂築城有功,豈有不祀王驸馬而專祀周侯之理?樸不屈賊,其節義與守城徇節相同,當時舁置城上,良有以也。
南城累火,重新時,誤以侯服被之,予恐日久指其為周武,則公之節義自在,署公為周侯、将軍則大妄矣,作詩辯之。
“布衣而風節,何事稱王侯。
不盡興亡感,應多江海愁。
千年詩卷在,戊戌,予在紅雨山房得明徐興公所刻公詩,增以詩話,重梓焉。
諸刹客魂遊。
公生時常居僧舍,不飲酒茹葷。
杯酒重來者,予梓公詩成,與戴芷農、黃肖岩設茶果,各為文于山南祭之,後得明鄭世美天開圖畫樓地,遂祀公于前堂,以鄭世美、徐興公配焉。
兵戈已白頭。
” 相傳玉尺山有二老松,乾隆二十餘年,被鹾商林日新所伐。
古田郭植,乾隆七年進士,其所著《月坡詩集》有“玉尺山雙松歌”,可知乾隆初年雙松猶存。
詩曰:“山不能高萬仞,松不能高百尺。
茲山茲松雲胡奇,奇在山松鎮茲宅。
峰巒突起螺髻青,藓苔半入虬枝碧。
餘石羅列似兒孫,鬼斧神工妙刻畫,我來登山兼撫松,兩株老蒼存古格。
夭矯之勢神龍飛,忽卷怒濤落翠壁。
火雲敲蒸炎威熾,赤腳科頭體流液。
繁陰虧蔽遁羲輪,頓變三伏坐寒雪。
去年冰雹大于掌,萬樹摧殘萬山白,此叟崛強戰天風,鱗鬣離披翠葉葉。
外人解道玉山奇,山若無松一頑石。
我不羨山羨茲松,獨出心裁仼我癖。
君不見處士清銜七松勒,胸次疏豪節挺特。
石丈奇情将無同,點綴雲屏亭亭立。
” 道山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