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周樸詩:“薛老峰頭三個字,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薛老,薛逢也,鹹通中,為侯官令,與僧靈觀遊,創亭其側,人書其峰曰“薛老”雲。
按:逢,字陶臣,蒲州人,會昌進士,有《元日田家》詩:“南村晴雪北村梅,樹裡茅簾晚盡開。
蠻榼出門兒婦去,鳥飛迎路女郎來。
”想閩中詩也,但《唐書·本傳》未見逢令侯官爾。
《閩書》。
涅槃,唐末人,名文炬,福州黃氏子,生時火裡開蓮。
既長,出家,口吐異光,發言成谶,曆曆如券,嘗曰:“烏石山前,官職綿綿。
”後人解其語,曰:“烏石山前,官職綿綿者,九大姓居山下也。
”節錄《閩書》。
閩之浮圖,始于蕭梁,高者三百尺,至有倍之者,峻拔相望。
乾符五年,巢寇焚殄無遺。
開平中,閩王審知複其二,大中定慧及神光塔是也。
是時,複創萬歲、定光、安福、崇慶及太平、開元塔。
延曦又造石塔。
謝郎中泌詩:“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按:謝泌,《閩書》作徐經。
經,宋末安撫使也。
參《府志》。
崇妙保聖堅牢塔碑,在侯官縣南澗寺東石塔寺,今寺沒于民居,塔猶存也。
《福建通志》雲:“唐貞元十四年,德宗誕節,觀察使柳冕以石為塔,啟祝賜名‘無垢淨光塔’。
晉天福二年,閩王曦重修,刻石題曰‘崇妙保聖堅牢塔記’,嵌于塔上。
時閩已僭号,記中有‘诏敕年号’等字,俱為後人削去,末尚有‘永隆年月’及‘王曦’等字。
”《通志》之言如此,今據碑文中間有谥号一行,泐三字,證以《十國春秋》,乃王曦之谥,曰“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也。
”下有“三年歲次辛醜”,而泐其上兩字,以《十國春秋》紀元表考之,正永隆三年也。
文雲:“王曰‘毗沙檠應不動台,稱壘土比則非牢’,此即命名堅牢之義也。
”文又雲:“南面城中,西來山左,可安之窣堵,鎮此高岡。
是月八日,峻址環開,貞姿片合。
”玩此文義,當由新建,不似修舊,且并無一語述及舊塔,與《通志》所謂。
“即無垢淨光塔”者未合。
末行題“大孝皇□王曦之”,“大孝”上泐三字,似即王曦之谥号。
“皇”下泐“帝”字,“王曦之”下不知泐幾字。
據歐《五代史》,曦乃王審知之少子,初名延羲,既立,更名曦。
《薛史》雲更名羲。
《十國春秋》名同《薛史》,而以為太祖即審知。
第二十八子,其立碑之年在晉為天福六年,《通志》作二年者亦誤。
文既用谥号,又斥曦名,似系後人追記者。
《金石萃編》。
羅源縣徐公裡,石氏二女月華、雲英,蚤失父母。
五季未處州青巾賊犯境,被執同投河,死後顯靈于烏石山,人為立廟祀之。
二女能詩,事見《羅源志》。
閩山廟在閩山巷,神姓卓,名祐之,宋景祐元年進士,秀州判官,及卒,鄉人即所居廟祀之,号應公大夫。
建炎三年,建寇猖獗;端平中,邵武山寇發,重慶中,汀寇發,神屢著靈異,現于雲端,賊衆驚潰。
守臣朱良骥、運判諸葛有聲,先後以事聞,初封廣利侯,尋加威顯,賜額“靈應”。
明正統間,有司重修。
萬曆三十一年,福建左布政使王恩民,移檄本府,春秋緻祭。
古靈先生陳述古,書法在蔡君谟之右,學柳誠懸酷肖也。
烏石山平遠台、鼓山卧龍,俱有題名镌之石壁,皆徑五寸,鮮有知其妙者。
《徐氏筆精》。
旴江李觏,一日與處士陳烈,同赴蔡君谟飲道山亭,時正春,營妓皆在後圃賣酒,君谟因命以佐飲,烈已不樂。
酒行,衆妓方歌,烈逾牆而遁,觏座上賦詩曰:“七閩山水掌中窺,乘興登臨看落晖。
誰在畫樓沽酒處,幾多鳴橹趁潮歸。
晴來海色依稀見,醉後鄉心積漸微。
山鳥不知紅粉樂,一聲檀闆便驚飛。
”烈聞之,遂投牒雲:“李觏本無士行,辄造賓筵。
诋釋氏為妖狐,指孟轲為非聖。
”按吾聖經雲“非聖人者無法”。
合依名教,肆諸市朝。
君谟覽牒,笑謂來者雲:“傳語先生,今後不複使弟子也。
”《道山清話》。
《徐氏續筆精》成于前明萬曆,其時湛公舊迹廢為叢冢者已雲不知何代。
國朝至今複更百餘年,棺骸所積新舊相仍,惡少死者,棄屍堆疊,烏銜狸食,風日所暴,腥穢聞數裡,行者不敢近。
乾隆癸醜,鄉人陳道譜克淮偕其屬,鸠金盡徙髑髅,埋于宿猿洞西半裡許雉堞之下,為大墓一丘,冢分五部,曰舊礶冢,曰男礶冢,曰女礶冢、曰棺柩冢,曰散骸冢,瘗屍不可數計。
而湛公舊迹刬辟芟治,奇石秀出,諸題刻顯然在目,乃于洞左崇建殿宇祀紫陽朱子,并為湛公祠。
山南一望,江峰明秀,五六月中,芰塘十裡,菡萏香清,紅白相間,令人想像曩時,特洞中荔子無存耳。
嗚呼,昔之大陵積屍,雨昏鬼哭,今複清風朗月,如見古人,蓋丘壑之小,盛衰興廢亦有數存焉。
克準輩所築五冢,各有榜聯,舊礶冢雲:“荒原萦舊恨,淨土結新緣。
”男礶冢雲:“好男兒同歸一穴,真漢子統結三生。
”女礶冢雲:“磷火宵燈碧,春花曉夢殘。
”棺柩冢雲:“姓氏沉千古,蓬蒿共一丘。
”散骸冢雲:“類聚何分新舊鬼,飄零同入後先天。
”語皆新警可錄也。
節錄《閩中錄》。
烏石山宿猿洞前,舊有荔枝樹極佳,名曰“洞中紅”,古靈陳襄贈湛俞詩雲:“此去蓬萊峰頂月,夢魂應到荔枝園。
”《廣群芳譜》。
城中有閩山,在阛阓間,向屬林員外,有台居室後,今展轉數主矣。
辛醜之夏,餘與曹能始借之主人,始得一至。
内有一小阜,阜上有盤石,可三丈餘,樹木幽倩,亦城中古迹也。
石上篆“光祿吟台”四字,字徑二尺,古色蒼然。
右小字題曰:“宋嘉定十二年仲秋,提刑知州事程師孟書。
”愚按:師孟字公辟,吳郡人,宋熙甯元年,以光祿卿知福州,至三年移知廣州,夫熙甯至嘉定曆八十餘載,年号訛舛,一不合也;程隻郡守,未嘗提刑,官爵倒置,二不合也,閩山舊為法祥院,程為郡守,嘗至茲山吟眺,寺僧推尊之,刻“光祿吟台”,非師孟自書。
師孟有詩雲:“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
無詩可比顔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
”其詩載在《三山志》可考,三不合也,其下更有一石,方平如砥,又書“雪樓,程師孟書”。
雪樓乃元人程钜夫之号,今又并師孟為一人,四不合也。
蓋林員外影響聞其說,遂添刻小字耳。
《榕陰新檢》。
光祿坊舊曰閩山,因法祥院内有程師孟“光祿吟台”,更今名。
國朝萬曆坊圮,裡人方氏稱宋光祿大人方寘居此,建坊署名,妄誕甚矣。
《閩都記》。
曾子固《道山亭記》見于集中,蓋為程師孟作也。
《府志》亦載其文,而不詳何人所書,豈當時實未立石,抑久而湮沒不彰耶?前輩詩雲:“城中楚楚銀袍子,能讀曾碑有幾人?”蓋深有慨也,子固文得賈董之遺,而此篇摹寫溪山峻險,絕似韓柳筆墨。
《閩中錄》。
南豐曾子固守福州,有惠政,而山川勝迹多有題詠。
仁王寺雲:“雜花飛盡綠陰成,處處黃鹂百啭聲。
随分笙歌與樽酒,且偷閑日試閑行。
”清逸有緻,誰謂子固不能詩也。
節《竹窗雜錄》。
曾逢震,字誠叟,從朱文公學,胸中煥然,洞見道體,經史百家無不窺究,隐居道山,家事有無,不問也。
嘗自編錄其詩文,名《林醜鏡》。
《閩書》按:《東越文苑》雲“逢震錄所著詩文,名曰《月林醜鏡》。
長汀縣南三裡,南山之隈有霹靂岩。
宋元祐間,白晝迅雷一聲,劃開岩洞,中有丹竈、丹井。
明嘉靖中,汀守徐中行、臬帥宗臣飲酒賦詩于此。
王世懋詩所謂。
“千秋霹靂開丹竈,四面芙蓉出化城。
”即指其地。
按:《閩都記》引是詩入烏石山霹靂岩,《閩書》仍載是詩于長汀縣霹靂岩,合參《汀州志》及《仁恕堂筆記》,知為《閩都記》之誤。
山麓有二石記刻,一雲頭陀頌,“物外閑居冷似冰,冰冷如霜雪凍凝。
苦淡水深分白日,回頭誰看此中人。
”一雲普眼庵頭陀雲:山居久隐道身貧,日月同時百草春。
閑叫一聲三世佛,叫來無佛亦無人。
”二刻皆指宋安文頭陀,但不知何所取義耳。
三山陳景著,弱冠時元宵觀燈,道逢女環執绛紗燈迎于道左,景著惑之,随以往,至城外烏石山頂神女廟,有盛飾女郎候于廟門,見而叱環曰:“此陳探花也,何乃挈至此”,燈遂滅,女亦不見。
陳驚眩仆地,至曉始蘇。
永樂乙未,果探花及第。
《堅瓠集》。
鄰霄台左右,多明太監紀遊及陪詠諸刻,獨海甯查布政約陪太監尚春登烏石山詩曰:“公暇陟嶙峋,居然小八閩。
眼前都是幻,惟有此山真。
”其立言極為有體。
懷憫祠,舊有侯官令黎文會像,後人以獄變禍本實起于會,不宜與四公并祀,黜之,移像于仁王寺。
見《閩都記》。
陳勳,字元凱,閩縣人,魁庚子辛醜鄉會榜,曆文學博士、戶部郎。
謝病歸,終日扃戶卻掃。
嘗一至烏石山,聞客聲,驚走,談佳山水,心辄動,畏客,辄不往。
其友董見龍嘲曰:“世皆如子直,須以環堵為天地。
即日月山川皆為空設矣。
”大笑,不為意,指庭間花石瓦水盆曰:“此非吾之五嶽江湖耶?”其意趣如此。
《湧幢小品》。
明萬曆時,屠緯真隆入閩,館于道山之半嶺園,集諸名士為詩文,甚盛,但多骈體。
餘不錄,世非無好俳偶者,立矣其另集,不必不傳也。
先數年,宗子相臣備兵長汀,以倭變,調守福州之西門内,難民數萬,令載薪谷以入,有議拆城上之串屋者,為力止不毀,以故寇至有儲粟,登陴得不困,所全活甚多。
閩人德之,死,為立祠于道山。
《道山紀略》。
王應山,字懋宣,喜讀書,以春秋教授烏石、武彜間,從者如雲,詩宗大曆,婉而多緻,監司守令常式其廬,老益苦心編摩,著作甚富,有《閩大記》,以識閩中文獻之盛。
《閩書》。
詩中貴有畫,畫中尤貴有詩。
明泉州布衣黃克晦,少善畫,或謂曰:“君工畫不能使畫重,而工詩則畫重。
”乃發憤學詩,遂以詩名與沈嘉則、王百谷相上下,沒祀烏石山高賢祠。
《閩畫記》謂其山水宗沈石田,筆力蒼健,著有《吾野詩集》六卷。
《閩遊詩話》。
烏石山,一名道山,在福州南門内,曾南豐謂登覽之勝可比道家所稱蓬萊、方丈、瀛洲,故名。
上有道山亭,宋程師孟建,今廢。
姜秋島先生詩雲:“碧林瑤草郁崔嵬,圖畫樓台屈曲回。
移出海門三萬裡,更無人與辨蓬萊。
”《閩遊詩話》。
鄰霄石,在烏石山頂,環視群峰,岸然聳立。
蔡君谟詩:“子夜看先日,陰岩得後春。
三山空瑣碎,萬落自煙塵。
”即其地也。
旁有亭,即名鄰霄。
康熙初,郡人蕭侍禦蟄庵,倡議修複古迹并建仰止亭、觀海亭諸勝,镌崖勒銘,名百字碑,在亭左。
侍禦名震,死耿逆之亂,著有《道山紀略》。
謝閣學《古梅登鄰霄台吊蟄庵》詩雲:“秋風秋草越王城,緩步登高吊古情。
天為斯文留後死,山分片石待先生。
西台鹓鹭存遺草,南土鲸鲵累盛名。
魂倘歸來天水黑,亂山風木助悲鳴。
”《閩遊詩話》。
啟祯間,有人遊烏石山,忽見劍佩而黃冠,呼曰:“呂洞賓也”。
忽不見,以手指而目之,仙怒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薛老,薛逢也,鹹通中,為侯官令,與僧靈觀遊,創亭其側,人書其峰曰“薛老”雲。
按:逢,字陶臣,蒲州人,會昌進士,有《元日田家》詩:“南村晴雪北村梅,樹裡茅簾晚盡開。
蠻榼出門兒婦去,鳥飛迎路女郎來。
”想閩中詩也,但《唐書·本傳》未見逢令侯官爾。
《閩書》。
涅槃,唐末人,名文炬,福州黃氏子,生時火裡開蓮。
既長,出家,口吐異光,發言成谶,曆曆如券,嘗曰:“烏石山前,官職綿綿。
”後人解其語,曰:“烏石山前,官職綿綿者,九大姓居山下也。
”節錄《閩書》。
閩之浮圖,始于蕭梁,高者三百尺,至有倍之者,峻拔相望。
乾符五年,巢寇焚殄無遺。
開平中,閩王審知複其二,大中定慧及神光塔是也。
是時,複創萬歲、定光、安福、崇慶及太平、開元塔。
延曦又造石塔。
謝郎中泌詩:“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按:謝泌,《閩書》作徐經。
經,宋末安撫使也。
參《府志》。
崇妙保聖堅牢塔碑,在侯官縣南澗寺東石塔寺,今寺沒于民居,塔猶存也。
《福建通志》雲:“唐貞元十四年,德宗誕節,觀察使柳冕以石為塔,啟祝賜名‘無垢淨光塔’。
晉天福二年,閩王曦重修,刻石題曰‘崇妙保聖堅牢塔記’,嵌于塔上。
時閩已僭号,記中有‘诏敕年号’等字,俱為後人削去,末尚有‘永隆年月’及‘王曦’等字。
”《通志》之言如此,今據碑文中間有谥号一行,泐三字,證以《十國春秋》,乃王曦之谥,曰“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也。
”下有“三年歲次辛醜”,而泐其上兩字,以《十國春秋》紀元表考之,正永隆三年也。
文雲:“王曰‘毗沙檠應不動台,稱壘土比則非牢’,此即命名堅牢之義也。
”文又雲:“南面城中,西來山左,可安之窣堵,鎮此高岡。
是月八日,峻址環開,貞姿片合。
”玩此文義,當由新建,不似修舊,且并無一語述及舊塔,與《通志》所謂。
“即無垢淨光塔”者未合。
末行題“大孝皇□王曦之”,“大孝”上泐三字,似即王曦之谥号。
“皇”下泐“帝”字,“王曦之”下不知泐幾字。
據歐《五代史》,曦乃王審知之少子,初名延羲,既立,更名曦。
《薛史》雲更名羲。
《十國春秋》名同《薛史》,而以為太祖即審知。
第二十八子,其立碑之年在晉為天福六年,《通志》作二年者亦誤。
文既用谥号,又斥曦名,似系後人追記者。
《金石萃編》。
羅源縣徐公裡,石氏二女月華、雲英,蚤失父母。
五季未處州青巾賊犯境,被執同投河,死後顯靈于烏石山,人為立廟祀之。
二女能詩,事見《羅源志》。
閩山廟在閩山巷,神姓卓,名祐之,宋景祐元年進士,秀州判官,及卒,鄉人即所居廟祀之,号應公大夫。
建炎三年,建寇猖獗;端平中,邵武山寇發,重慶中,汀寇發,神屢著靈異,現于雲端,賊衆驚潰。
守臣朱良骥、運判諸葛有聲,先後以事聞,初封廣利侯,尋加威顯,賜額“靈應”。
明正統間,有司重修。
萬曆三十一年,福建左布政使王恩民,移檄本府,春秋緻祭。
古靈先生陳述古,書法在蔡君谟之右,學柳誠懸酷肖也。
烏石山平遠台、鼓山卧龍,俱有題名镌之石壁,皆徑五寸,鮮有知其妙者。
《徐氏筆精》。
旴江李觏,一日與處士陳烈,同赴蔡君谟飲道山亭,時正春,營妓皆在後圃賣酒,君谟因命以佐飲,烈已不樂。
酒行,衆妓方歌,烈逾牆而遁,觏座上賦詩曰:“七閩山水掌中窺,乘興登臨看落晖。
誰在畫樓沽酒處,幾多鳴橹趁潮歸。
晴來海色依稀見,醉後鄉心積漸微。
山鳥不知紅粉樂,一聲檀闆便驚飛。
”烈聞之,遂投牒雲:“李觏本無士行,辄造賓筵。
诋釋氏為妖狐,指孟轲為非聖。
”按吾聖經雲“非聖人者無法”。
合依名教,肆諸市朝。
君谟覽牒,笑謂來者雲:“傳語先生,今後不複使弟子也。
”《道山清話》。
《徐氏續筆精》成于前明萬曆,其時湛公舊迹廢為叢冢者已雲不知何代。
國朝至今複更百餘年,棺骸所積新舊相仍,惡少死者,棄屍堆疊,烏銜狸食,風日所暴,腥穢聞數裡,行者不敢近。
乾隆癸醜,鄉人陳道譜克淮偕其屬,鸠金盡徙髑髅,埋于宿猿洞西半裡許雉堞之下,為大墓一丘,冢分五部,曰舊礶冢,曰男礶冢,曰女礶冢、曰棺柩冢,曰散骸冢,瘗屍不可數計。
而湛公舊迹刬辟芟治,奇石秀出,諸題刻顯然在目,乃于洞左崇建殿宇祀紫陽朱子,并為湛公祠。
山南一望,江峰明秀,五六月中,芰塘十裡,菡萏香清,紅白相間,令人想像曩時,特洞中荔子無存耳。
嗚呼,昔之大陵積屍,雨昏鬼哭,今複清風朗月,如見古人,蓋丘壑之小,盛衰興廢亦有數存焉。
克準輩所築五冢,各有榜聯,舊礶冢雲:“荒原萦舊恨,淨土結新緣。
”男礶冢雲:“好男兒同歸一穴,真漢子統結三生。
”女礶冢雲:“磷火宵燈碧,春花曉夢殘。
”棺柩冢雲:“姓氏沉千古,蓬蒿共一丘。
”散骸冢雲:“類聚何分新舊鬼,飄零同入後先天。
”語皆新警可錄也。
節錄《閩中錄》。
烏石山宿猿洞前,舊有荔枝樹極佳,名曰“洞中紅”,古靈陳襄贈湛俞詩雲:“此去蓬萊峰頂月,夢魂應到荔枝園。
”《廣群芳譜》。
城中有閩山,在阛阓間,向屬林員外,有台居室後,今展轉數主矣。
辛醜之夏,餘與曹能始借之主人,始得一至。
内有一小阜,阜上有盤石,可三丈餘,樹木幽倩,亦城中古迹也。
石上篆“光祿吟台”四字,字徑二尺,古色蒼然。
右小字題曰:“宋嘉定十二年仲秋,提刑知州事程師孟書。
”愚按:師孟字公辟,吳郡人,宋熙甯元年,以光祿卿知福州,至三年移知廣州,夫熙甯至嘉定曆八十餘載,年号訛舛,一不合也;程隻郡守,未嘗提刑,官爵倒置,二不合也,閩山舊為法祥院,程為郡守,嘗至茲山吟眺,寺僧推尊之,刻“光祿吟台”,非師孟自書。
師孟有詩雲:“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
無詩可比顔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
”其詩載在《三山志》可考,三不合也,其下更有一石,方平如砥,又書“雪樓,程師孟書”。
雪樓乃元人程钜夫之号,今又并師孟為一人,四不合也。
蓋林員外影響聞其說,遂添刻小字耳。
《榕陰新檢》。
光祿坊舊曰閩山,因法祥院内有程師孟“光祿吟台”,更今名。
國朝萬曆坊圮,裡人方氏稱宋光祿大人方寘居此,建坊署名,妄誕甚矣。
《閩都記》。
曾子固《道山亭記》見于集中,蓋為程師孟作也。
《府志》亦載其文,而不詳何人所書,豈當時實未立石,抑久而湮沒不彰耶?前輩詩雲:“城中楚楚銀袍子,能讀曾碑有幾人?”蓋深有慨也,子固文得賈董之遺,而此篇摹寫溪山峻險,絕似韓柳筆墨。
《閩中錄》。
南豐曾子固守福州,有惠政,而山川勝迹多有題詠。
仁王寺雲:“雜花飛盡綠陰成,處處黃鹂百啭聲。
随分笙歌與樽酒,且偷閑日試閑行。
”清逸有緻,誰謂子固不能詩也。
節《竹窗雜錄》。
曾逢震,字誠叟,從朱文公學,胸中煥然,洞見道體,經史百家無不窺究,隐居道山,家事有無,不問也。
嘗自編錄其詩文,名《林醜鏡》。
《閩書》按:《東越文苑》雲“逢震錄所著詩文,名曰《月林醜鏡》。
長汀縣南三裡,南山之隈有霹靂岩。
宋元祐間,白晝迅雷一聲,劃開岩洞,中有丹竈、丹井。
明嘉靖中,汀守徐中行、臬帥宗臣飲酒賦詩于此。
王世懋詩所謂。
“千秋霹靂開丹竈,四面芙蓉出化城。
”即指其地。
按:《閩都記》引是詩入烏石山霹靂岩,《閩書》仍載是詩于長汀縣霹靂岩,合參《汀州志》及《仁恕堂筆記》,知為《閩都記》之誤。
山麓有二石記刻,一雲頭陀頌,“物外閑居冷似冰,冰冷如霜雪凍凝。
苦淡水深分白日,回頭誰看此中人。
”一雲普眼庵頭陀雲:山居久隐道身貧,日月同時百草春。
閑叫一聲三世佛,叫來無佛亦無人。
”二刻皆指宋安文頭陀,但不知何所取義耳。
三山陳景著,弱冠時元宵觀燈,道逢女環執绛紗燈迎于道左,景著惑之,随以往,至城外烏石山頂神女廟,有盛飾女郎候于廟門,見而叱環曰:“此陳探花也,何乃挈至此”,燈遂滅,女亦不見。
陳驚眩仆地,至曉始蘇。
永樂乙未,果探花及第。
《堅瓠集》。
鄰霄台左右,多明太監紀遊及陪詠諸刻,獨海甯查布政約陪太監尚春登烏石山詩曰:“公暇陟嶙峋,居然小八閩。
眼前都是幻,惟有此山真。
”其立言極為有體。
懷憫祠,舊有侯官令黎文會像,後人以獄變禍本實起于會,不宜與四公并祀,黜之,移像于仁王寺。
見《閩都記》。
陳勳,字元凱,閩縣人,魁庚子辛醜鄉會榜,曆文學博士、戶部郎。
謝病歸,終日扃戶卻掃。
嘗一至烏石山,聞客聲,驚走,談佳山水,心辄動,畏客,辄不往。
其友董見龍嘲曰:“世皆如子直,須以環堵為天地。
即日月山川皆為空設矣。
”大笑,不為意,指庭間花石瓦水盆曰:“此非吾之五嶽江湖耶?”其意趣如此。
《湧幢小品》。
明萬曆時,屠緯真隆入閩,館于道山之半嶺園,集諸名士為詩文,甚盛,但多骈體。
餘不錄,世非無好俳偶者,立矣其另集,不必不傳也。
先數年,宗子相臣備兵長汀,以倭變,調守福州之西門内,難民數萬,令載薪谷以入,有議拆城上之串屋者,為力止不毀,以故寇至有儲粟,登陴得不困,所全活甚多。
閩人德之,死,為立祠于道山。
《道山紀略》。
王應山,字懋宣,喜讀書,以春秋教授烏石、武彜間,從者如雲,詩宗大曆,婉而多緻,監司守令常式其廬,老益苦心編摩,著作甚富,有《閩大記》,以識閩中文獻之盛。
《閩書》。
詩中貴有畫,畫中尤貴有詩。
明泉州布衣黃克晦,少善畫,或謂曰:“君工畫不能使畫重,而工詩則畫重。
”乃發憤學詩,遂以詩名與沈嘉則、王百谷相上下,沒祀烏石山高賢祠。
《閩畫記》謂其山水宗沈石田,筆力蒼健,著有《吾野詩集》六卷。
《閩遊詩話》。
烏石山,一名道山,在福州南門内,曾南豐謂登覽之勝可比道家所稱蓬萊、方丈、瀛洲,故名。
上有道山亭,宋程師孟建,今廢。
姜秋島先生詩雲:“碧林瑤草郁崔嵬,圖畫樓台屈曲回。
移出海門三萬裡,更無人與辨蓬萊。
”《閩遊詩話》。
鄰霄石,在烏石山頂,環視群峰,岸然聳立。
蔡君谟詩:“子夜看先日,陰岩得後春。
三山空瑣碎,萬落自煙塵。
”即其地也。
旁有亭,即名鄰霄。
康熙初,郡人蕭侍禦蟄庵,倡議修複古迹并建仰止亭、觀海亭諸勝,镌崖勒銘,名百字碑,在亭左。
侍禦名震,死耿逆之亂,著有《道山紀略》。
謝閣學《古梅登鄰霄台吊蟄庵》詩雲:“秋風秋草越王城,緩步登高吊古情。
天為斯文留後死,山分片石待先生。
西台鹓鹭存遺草,南土鲸鲵累盛名。
魂倘歸來天水黑,亂山風木助悲鳴。
”《閩遊詩話》。
啟祯間,有人遊烏石山,忽見劍佩而黃冠,呼曰:“呂洞賓也”。
忽不見,以手指而目之,仙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