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九

關燈
志 餘 史之有稗,備見聞也,志亦昉此,石夾二妃,稽神箸錄,山前九姓,援谶成文。

    矧夫烏塔燃燈,則蕭維摩之月,令虎符疊鼎,則揚子雲之方言。

    誦“徐郎城裡”之句,不殊記列伽藍;訪湛公洞中之名,何異經披種樹。

    雖曰詞枝,悉資談柄,錄志餘。

     《名賢清話》雲:“烏石荔枝,珍絕天下,今山荔枝獨範公祠最多。

    ” 山産人面竹,一俯一仰,形如人面,又有草實曰鯉魚橄榄,緣生樹上,形如莢豆,中有鯉魚,鱗甲俱備。

     閩山廟,每年上元十三至十五夜,駕鳌山,玲珑飛動,人物、花果、禽魚皆裁缯剪彩,為之箫鼓喧騰,煎沸道路。

    明謝肇淛《五夜元宵》詩:“更說閩山香火勝,魚龍百戲列齊筵。

    ”又鄧原嶽《閩中元夕曲》:“街頭寶炬夜初開,一曲新詞怨落梅。

    怪底佳人好妝束,閩山廟裡看燈來。

    ”徐與鄧道協簡雲:“三山元宵最盛,而神廟中各出珍奇,生荔留至春時,往往目擊之。

    家兄元夕詞有雲:‘閩山廟裡賽靈神,水陸珍馐滿案陳。

    最愛鮮紅盤上果,荔枝如錦色猶新。

    ”觀此,則廟中鳌山之盛,前代已然矣。

    參《小草齋集》、《西樓集》、《徐氏筆精》。

     諺雲“閩山廟鬥寶”,國朝葉觀國詩:“閩山廟裡看燈回,火齊冰纨滿案堆。

    ”指元宵也。

    又諺雲“三月三鬥寶”,明陳元珂《閩山廟記》:“每歲三月三日,則聚富室奇玩競為雜劇,道神出遊,是閩山廟鬥寶,不獨元宵矣。

    ” 上元有燈球,燃燈弛門禁,自唐先天始,本州準假例三日。

    舊例官府及在城,乾元萬歲、大中、慶城、神光、仁王諸大刹皆挂燈球、蓮花燈、琉璃屏,及列置盆,惟左右二院燈各三或五,并徑丈餘,簇百花其上,燈臘燭十餘炬,對結彩樓,争靡鬥豔。

    又為紙偶人作緣竿履索,飛龍舞獅之像,縱士民觀賞。

    淳熙《三山志》。

     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夕,婦女連臂出遊,謂之“走百病”。

    明陳薦夫《烏石進香詞》:“涼飚吹商蟾兔清,明繩曳玉低斜橫。

    七香油壁稅南陌,蓮花蹴月參差行。

    鄰霄台高祠帝女,金獸含煙噴秋雨。

    玻璃钿合開古香,九節瑞龍然不死。

    憨癡白皙冶遊郎,驕行躝入調紅妝。

    秋波盈盈澄碧光,回環射裂千柔腸。

    熊祥乞歸碧霞館,□雨濃雲生夢感。

    元虛不種真麒麟,十二瓊樓怅秋晚。

    ” 國朝葉觀國《榕城雜詠》:“鄰霄秋夜乞熊祥,金獸凝煙爇異香。

    滿路參差雲髻影,大航橋上月如霜。

    ”《府志》、《參水明樓集》、《綠筠書屋詩鈔》。

     《三山志》:“神光寺舊有佛涅槃像,旁列十弟子,有扪心、按趾、哭泣、躃踴、出涕、失聲之狀。

    每歲中元日供盂蘭盆會,因怪像以招遊人,寺中遂成墟市,相傳謂之“看死佛”。

    舊記閩王鏻于薛老峰西作百道階,每歲中元,郡人盛遊于此,王祠部逵有《中元宴百丈小樓》詩雲:“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樓高閣與雲齊。

    中山酒熟中元節,歸去從他醉似泥。

    ”近三十年來,人亦厭之,此遊遂息。

     三山之俗,立春前一日出牛于鼓門之前,若晴明則自晡及旦,傾城出觀,巨室或乘轎旋繞,相傳雲“看牛”。

    則一歲利市,三日遊元沙,四日遊天甯,六日烏山之神光寺、西湖之水晶宮,逮暮始散。

    《遊宦紀聞》。

     閩俗風筝恒在秋月九日,登高尤尚此戲,城中三山唯烏石為盛,有所謂九連環者,形如蜈蚣,剪彩為頭具百四十四甲,亘四五十丈,以大繩系于山石,乘風則數十人挽之,設饤饾于僧寺,謂之“紙鹞會”。

     衍極載元人陳旅《題署書記略》中一段雲:“閩中風俗以正月六日遊烏石山寺,其外大父趙大蓬指寺額曰‘是古題署法書也’。

    古時人人知有是法,王公貴人有所建立,不能書不書,必求能書者,雖微賤必書也。

    紹興後,無論能否,官大即書,一時迎合,争乞新題易舊榜,于今存者什之一耳。

    米南宮、黃太史非不爽峭可喜,直可施之亭榭宴遊處。

    唐以來惟顔太師雄秀,而題署李北海為最雲。

    ”《徐氏筆精》。

     諺雲:“烏石青,動刀兵”,明正德間,衛卒兩度亂,林南澗請于當道,毀祠伐樹,尋為鄉人所咎,南澗遂刻石曰:“烏石分明是虎頭,虎頭昂聳豈良謀。

    憑君莫究從前事,我為生靈獨隐憂。

    ”石在山南犀塘莊氏祠。

     霸石旁镌“虎符”二字,俗稱為虎符潭。

    相傳有谶雲:“虎符潭下鼎疊鼎,不知送與誰家囝。

    ”父老以為潭下有黃金數十釜,閩人謂“釜”為“鼎”,謂“子”為“囝”。

     福州城中有九山,諺雲:“三山藏,三山現,三山不可見。

    ”九仙、烏石、越王其現者也;羅山、冶山、閩山,其藏者也。

    又有隐隐磅礴于阛阓間者,曰靈、曰芝、曰鐘,故雲不可見也。

    《閩書》。

     嘉靖十八年閏四月,飓風大作,烏石山有亭飛豎田中。

    《萬曆府志》。

     嘉靖三十一年二月,烏石山産珠,人取之,著手辄碎。

    舊《福建通志》。

     萬曆三十七年六月十二日,烏石山崩,山南有新立阮公祠,近仁王寺,是日,雨暴山崩,祠盡毀。

    《榕海舊聞》,參《阮氏家譜》。

     烏石山下瞰學道公署,數年前鄰近居民常見巨蟒長數百丈,或蹲山麓,或蟠官署觚稜之上,雙目如炬。

    至已酉秋八月,一夜大風雨,烏石山崩,自後,蟒不複見雲。

    先是阮中丞鹗以退倭,全城廟食山巅,輿論未惬也,是日山崩,政當其處,祠宇盡為洪水漂流,片瓦隻椽,杳不可見,時以為異雲。

    ”《五雜俎》按《阮氏家譜》載:“晉安郡太守阮彌之祠,萬曆三十七年壞于水,”此又指為中丞阮鹗祠,大抵當時以鹗主袝彌之祠中,故所記異同如此。

     《三山志》三賢堂注:“侯官令薛逢、四明詩人周樸、僧鑒空,或以為靈觀。

    ”詳《剛顯廟》。

     《三山志》:“光祿坊舊曰閩山,光祿卿程公師孟遊法祥寺,置光祿吟台,因以名之。

    ”《三山志》稱之曰置,其為程公辟自建可知。

    “野僧題石作吟台”言,僧欲我題石作吟台也。

    後人疑僧為公辟作台,千古之僧有傾囊為人作台者乎? 大中寺有八百羅漢像,題曰“天台雁宕”,佛書雲:“諾矩那與其徒八百衆居震旦國”,今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岩,是堂八百,故合而題,有觀音像。

    政和間,清涼院僧宗諺刻木為之,像大而色故,将飾之,忽夢謂:“我當城居”。

    俄大中寺僧數百人亦以夢來緻,遂設是像。

    《閩書》。

     《烏石山石佛像記》,唐歐陽詹撰,記天寶八載,雷震石成佛像事。

    石像遺迹至今尚存,觀其形體大約初具人影,而好事因鏟鑿之,遂創是說,以神其事,而巫師者又假之以惑人,後世不察,以詹文而信之,過矣。

    碑石今亦不存,僅見《四門集》中。

    《閩中錄》。

     李陽冰般若台篆書二十四字,與處州《新驿記》、缙雲縣《城隍廟記》、麗水《忘歸台銘》,世稱四絕。

    台在烏石山。

    《閩中摭聞》。

     閩中絕少古刻,鼓山題刻如麻,無一唐迹,惟李陽冰般若台銘在三山為最古。

    又聞石塔寺有唐貞元中碑,餘未之見。

    《金石文字記》。

     天下尤異之物,若觸手便得,亦大不韻。

    福州李陽冰《般若台記》鑿烏石山巅,歲久石面傾覆,勢又最高,必架木數十丈,仰而榻之始可得。

    節錄《書影》。

    按《般若台記》:“石面未嘗傾覆,架木丈餘即可就榻。

    栎園曾遊烏石,何以所記如此。

    ” 貞元無垢淨光塔碑雲:“貞元已卯歲孟夏四月旬又九日,聖君降誕之辰。

    ”《唐書·本紀》:“德宗以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崩,年六十四。

    ”推其生在天寶元年,至貞元已卯,年五十八,寺僧為皇帝誕辰,建造浮圖,僅見此碑。

    當時佛教流行,天下建塔寓祝釐之意,當不止一處,而福州距京師遠數千裡,僻處海隅,此碑獨流傳至今,撰文者庾承宣無傳;書者柳冕,《唐書傳》:“冕,字敬叔,博學富文辭,貞元十三年,兼禦史中丞、福建觀察使。

    ”此碑正在福州時也。

    冕,官福州,置萬安監,索部内馬驢,牛羊畜牧之,民間怨苦。

    坐政無狀,代還。

    然則碑稱其“以仁德鎮撫海隅底安”者亦過譽矣。

    《金名萃編》。

     唐貞元十五年,德宗誕節,觀察使柳冕以石造塔,賜名“貞元無垢淨光塔”,庾承宣為記。

    今寺廢已久,而碑猶存阛阓間,文字古雅,下半折已剝蝕。

    予嘗偕陳伯孺、曹能始往讀,猶可以意會之。

    第撰者,存其官爵缺其名姓,不無恨恨,偶閱《三山志》,知為承宣筆也,亦是一快。

    《竹窗雜錄》。

     閩《遷新社記》。

    唐濮陽甯撰,其辭雲:“大中十年夏六月,關西公遷社于州坤,凡築有四壇,壇社稷,其廣倍丈有五尺,其高倍尺有五寸,主以石;壇風師,廣丈有五尺,高尺有五寸;壇雨師,廣丈而高尺雲雲。

    文字古雅,甚可愛也。

    ”嗚呼,唐之禮樂盛矣,其遺文有足采焉,州縣社稷有主見于此記,蓋大中時其禮猶在也。

    按《唐書》:楊發自蘇州刺史為福建觀察使,至大中十二年,遷嶺南節度使,以歲月推之,關西公者,楊發也。

    《集古錄》。

     唐濮陽甯撰《新社記》,即社稷壇也,其文甚古雅。

    歐陽作《集古錄》時,此碑尚在,而今亡矣。

    福州烏石有李陽冰篆書今猶存,其墨本歐公又未之見。

    《徐氏筆精》。

     閩城内外古人石刻尚存者,唐李陽冰“華嚴岩篆”、庾承宣“石塔寺碑”、林同穎“堅牢塔碑”、王倜書王審知“德政碑”、宋錢昱“忠懿王廟碑”、蔡襄書“劉蒙伯墓碑”、“南台沙合橋碑”、“東台廟碑”、“造潘渡橋碑”,皆書法端整,猶可榻印。

    至于鼓山、烏石山,唐宋名迹尤多,不能悉載。

    《續筆精》。

     周樸,唐末詩人,寓于閩中僧寺,假丈室以居,不飲酒茹葷,塊然獨處,諸僧晨粥卯食,樸亦攜巾盂,廁諸僧下,畢飯而退,率以為常。

    郡中豪貴設供,率施僧錢,樸即巡行拱手,各丐一錢,有以三數錢與者,樸止受其一耳。

    得千錢以備茶藥之費,将盡複然。

    僧徒亦未嘗厭也。

    性喜吟詩,尤尚苦澀,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返。

    苟得一聯一句,則忻然自快。

    嘗野逢一負薪者,忽持之,且厲聲曰:“我得之矣”。

    樵夫矍然驚駭,掣臂棄薪而走,遇遊徼卒,疑樵者為偷兒,執而訊之。

    樸徐往告卒曰:“适見負薪,因得句耳”。

    卒乃釋之。

    其句雲:“子孫何處閑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彼有一士人以樸僻于詩句,欲戲之。

    一日跨驢于路,遇樸在旁,士人乃敧帽掩頭吟樸詩雲:“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東。

    ”樸聞之匆遽随其後且行。

    士但促驢而去,略不回首。

    行數裡,追及,樸告之曰:“仆詩‘河聲流向西’,何得言‘流向東’?”士人颔之而已。

    閩中傳以為笑,或曰:“曉來山烏鬧,雨過杏花稀。

    古陵寒雨絕,高烏夕陽明。

    高情千裡外,長嘯一聲初。

    ”亦樸詩也。

    黃巢至福州,求得樸,問曰:“能從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從賊?”巢怒,殺之。

    《全唐詩話》。

     周樸嘗詠蝶雲:“可憐黃雀銜将去,從此莊周夢不成。

    ”至是為黃巢所殺,人以為詩谶。

    後人于鄰霄台祀之。

    張浚帥閩,奏請廟額,曰“剛顯”。

    《閩大紀》。

     薛老峰山頂突起“向陽峰”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