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仙 釋
昔程光祿以此山比道家蓬萊、方丈、瀛洲,而金剛表迹、神光見夢,則尤異矣。固宜羽人過此停旌,開士于焉卓錫。客有求九還丹、參三乘禅者,其必訪茅君于故宅,結惠遠之新社也已,志仙釋。
漢
何氏兄弟九人 武帝時父為淮南王客,九人知王必敗,遂竄入閩,居于山,鑿井煉丹,人稱九仙。又嘗九日射烏山上,射烏山所由名也。九仙初生,目俱盲,獨長者一眼,朗然如日,為諸仙前導。及遊莆,遇胡道人,飲龍津廟井水,眼盡開,嗣從福清石竺山、莆九漈湖各乘一鯉仙去,人稱九鯉仙,四方乞靈多奇驗。
梁
王 霸 自齊時父增渡江入閩,善黃老術,霸幼習之,每至怡山,經宿乃返。嘗登烏石,趺坐大石上,年三十遊武彜,積十六年始還。舊居山南,鑿井有白龜吐泉,煉藥既成,點瓦礫為金。是年,閩中鬥米千錢,乃鬻金運米食貧者,後以餘藥服之,旬日如醉,于所居皂莢樹下蟬蛻而去。
唐
任 放 天寶中修真于大鵬山,又嘗于烏石鑿井煉丹,後上升,人遂呼大鵬山為升山,稱西峰仙人雲。
靈觀 鹹通中神光寺僧也。住山扃戶罕接,惟一信士,每至食時送供方開。時與侯官令薛逢及吳興處士周樸遊。
五 代
明慧瀛禅師 永隆院僧也。禅師上堂曰:“出卯用處,不須生善,巧便下座。”
彥端 亦永隆院僧也。嘗上堂,大衆雲集,師從座起作舞,謂衆曰“會麼”?對曰:“不會”。師曰:“山僧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有底不會?”
宋
神解 宋時烏石山僧,烏石山始記于神解,不分名勝、古迹,但記其名目,落落數字,不載寺觀、祠廟,以後始有三十六奇之目,《郡志》與他書又互有同異。互見《名勝》烏石山條下。是山志之始,始于神解也。《神解記》止于道山亭,則為熙甯以後烏石山僧矣。《神解記》始于唐,終于宋熙甯,記中有高僧行道處,所雲高僧,首應列入《仙釋》,惜年代無考。按:《郡志》所載“文炬,唐末僧,亦嘗住持烏石。”
安文頭陀 不知何寺僧,嘗遊南澗寺,于榛莽中得岩石,側足以入,摩岩雲:“客至不點茶,相看淡如水。白雲深谷中,穩坐浮生裡。”遂宴坐其間。
仁王寺僧 忘其名,喜唱《望江南》,一日忽題壁曰:“不嫌夫婿醜,亦勿厭深村。但得一回嫁,全勝不出門。”或曰:“此僧欲出世矣。”言于當路,延主一刹。未久,若有不樂者,又題雲:“當初隻欲轉頭銜,轉得頭銜轉不堪。何似仁王高閣上,倚欄閑唱《望江南》。”
明
洽上人 即德洽,洪武時神光寺僧,精通内典,戒行高峻,藍光、林鴻時與為方外之遊。其時山僧尚有圓極,亦與光、鴻輩往來,嘗同玩月紀遊于李石之上。
太虛上人 嘉靖初自北來,頂大笠跌坐于鄰霄台下,偈雲:“不澡不垢亦非青,行道圓明見性通。行至水窮山盡處,那時方見本來真。”作庵号“太虛庵”,郡人王應鐘、陳椿、徐熥、陳價夫輩時往訪焉。歸寂,壽幾九十。
明秀 鐘山寺詩僧,周栎園《書影》:“弘正間詩僧明秀,号雪江,與鄭少谷、孫太初、沈石田諸人善,族出海鹽王姓,寓錢塘勝果寺。如:“雨燈夜着虛堂影,秋磬寒随落木聲。”“江岸鹧鸪悲暮雨,柴門燕子惜春泥。”“今日挺之真有子,當年趙括豈無書。”“著書獨惜虞卿老,懷古猶含庾信悲。”“荊門落日巴陵迥,衡嶽秋風郢樹低。”皆有深思。 《過縣山人故居》雲:“溪邊野竹映寒沙,茅屋青山處士家。燕子歸來寒食雨,春風開遍野棠花。”殊有唐響,與少谷、太初、石田調微異,亦沙門中之铮铮者也。 《哭鄭善夫》詩:“少谷高人無日起,百年清淚幾時收。嗚呼滄海談詩夜,翻作延陵挂劍秋。”又《山房秋夜》詩:“寒蛩鳴徹夜蕭蕭,一點禅燈伴寂寥。楓落吳江吟不就,那堪涼雨滴芭蕉。” 《題西禅蘭若》詩:“尋幽西到古禅關,樓閣高低紫翠間。山烏不鳴人境寂,爐煙輕霭白雲間。” 又《夏日書懷》詩:“綠遍庭前雨乍晴,南風一枕篆煙輕。起來散步槐陰下,閑聽幽禽三兩聲。” 《夢長兄凄然有作》詩:“獨夜殘燈一雁鳴,凄涼夢裡似平生。相看無奈幽明隔,枕畔蕭蕭風雨聲。”
國 朝
定侍者 順治中神光寺僧,每侍師,立皆有定處,低眉下視,曾無偏倚,念佛之外,穿衣吃飯,掃地焚香,人未嘗聞其一言。周栎園嘗語人曰:“閩中隻有此半個和尚。”
鳳超 即竹岩,羅源葉氏子,祖大觀,官翰林,父夢桂,名孝廉。鳳超少好梵呗,日在羅川聖水寺唪經,家人促其應試,遂于福州落發。先時住持烏石淨慈寺,嘗與廬山遊僧德明、姬岩羽人、吉永、非衣子林瀍、劉子永松遊,能詩,工行草。後主講鼓山,有《竹岩詩草》。
《烏石山志》卷之八終 于麓古天開圖畫樓,開镌匠吳大擀
昔程光祿以此山比道家蓬萊、方丈、瀛洲,而金剛表迹、神光見夢,則尤異矣。固宜羽人過此停旌,開士于焉卓錫。客有求九還丹、參三乘禅者,其必訪茅君于故宅,結惠遠之新社也已,志仙釋。
漢
何氏兄弟九人 武帝時父為淮南王客,九人知王必敗,遂竄入閩,居于山,鑿井煉丹,人稱九仙。又嘗九日射烏山上,射烏山所由名也。九仙初生,目俱盲,獨長者一眼,朗然如日,為諸仙前導。及遊莆,遇胡道人,飲龍津廟井水,眼盡開,嗣從福清石竺山、莆九漈湖各乘一鯉仙去,人稱九鯉仙,四方乞靈多奇驗。
梁
王 霸 自齊時父增渡江入閩,善黃老術,霸幼習之,每至怡山,經宿乃返。嘗登烏石,趺坐大石上,年三十遊武彜,積十六年始還。舊居山南,鑿井有白龜吐泉,煉藥既成,點瓦礫為金。是年,閩中鬥米千錢,乃鬻金運米食貧者,後以餘藥服之,旬日如醉,于所居皂莢樹下蟬蛻而去。
唐
任 放 天寶中修真于大鵬山,又嘗于烏石鑿井煉丹,後上升,人遂呼大鵬山為升山,稱西峰仙人雲。
靈觀 鹹通中神光寺僧也。住山扃戶罕接,惟一信士,每至食時送供方開。時與侯官令薛逢及吳興處士周樸遊。
五 代
明慧瀛禅師 永隆院僧也。禅師上堂曰:“出卯用處,不須生善,巧便下座。”
彥端 亦永隆院僧也。嘗上堂,大衆雲集,師從座起作舞,謂衆曰“會麼”?對曰:“不會”。師曰:“山僧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有底不會?”
宋
神解 宋時烏石山僧,烏石山始記于神解,不分名勝、古迹,但記其名目,落落數字,不載寺觀、祠廟,以後始有三十六奇之目,《郡志》與他書又互有同異。互見《名勝》烏石山條下。是山志之始,始于神解也。《神解記》止于道山亭,則為熙甯以後烏石山僧矣。《神解記》始于唐,終于宋熙甯,記中有高僧行道處,所雲高僧,首應列入《仙釋》,惜年代無考。按:《郡志》所載“文炬,唐末僧,亦嘗住持烏石。”
安文頭陀 不知何寺僧,嘗遊南澗寺,于榛莽中得岩石,側足以入,摩岩雲:“客至不點茶,相看淡如水。白雲深谷中,穩坐浮生裡。”遂宴坐其間。
仁王寺僧 忘其名,喜唱《望江南》,一日忽題壁曰:“不嫌夫婿醜,亦勿厭深村。但得一回嫁,全勝不出門。”或曰:“此僧欲出世矣。”言于當路,延主一刹。未久,若有不樂者,又題雲:“當初隻欲轉頭銜,轉得頭銜轉不堪。何似仁王高閣上,倚欄閑唱《望江南》。”
明
洽上人 即德洽,洪武時神光寺僧,精通内典,戒行高峻,藍光、林鴻時與為方外之遊。其時山僧尚有圓極,亦與光、鴻輩往來,嘗同玩月紀遊于李石之上。
太虛上人 嘉靖初自北來,頂大笠跌坐于鄰霄台下,偈雲:“不澡不垢亦非青,行道圓明見性通。行至水窮山盡處,那時方見本來真。”作庵号“太虛庵”,郡人王應鐘、陳椿、徐熥、陳價夫輩時往訪焉。歸寂,壽幾九十。
明秀 鐘山寺詩僧,周栎園《書影》:“弘正間詩僧明秀,号雪江,與鄭少谷、孫太初、沈石田諸人善,族出海鹽王姓,寓錢塘勝果寺。如:“雨燈夜着虛堂影,秋磬寒随落木聲。”“江岸鹧鸪悲暮雨,柴門燕子惜春泥。”“今日挺之真有子,當年趙括豈無書。”“著書獨惜虞卿老,懷古猶含庾信悲。”“荊門落日巴陵迥,衡嶽秋風郢樹低。”皆有深思。 《過縣山人故居》雲:“溪邊野竹映寒沙,茅屋青山處士家。燕子歸來寒食雨,春風開遍野棠花。”殊有唐響,與少谷、太初、石田調微異,亦沙門中之铮铮者也。 《哭鄭善夫》詩:“少谷高人無日起,百年清淚幾時收。嗚呼滄海談詩夜,翻作延陵挂劍秋。”又《山房秋夜》詩:“寒蛩鳴徹夜蕭蕭,一點禅燈伴寂寥。楓落吳江吟不就,那堪涼雨滴芭蕉。” 《題西禅蘭若》詩:“尋幽西到古禅關,樓閣高低紫翠間。山烏不鳴人境寂,爐煙輕霭白雲間。” 又《夏日書懷》詩:“綠遍庭前雨乍晴,南風一枕篆煙輕。起來散步槐陰下,閑聽幽禽三兩聲。” 《夢長兄凄然有作》詩:“獨夜殘燈一雁鳴,凄涼夢裡似平生。相看無奈幽明隔,枕畔蕭蕭風雨聲。”
國 朝
定侍者 順治中神光寺僧,每侍師,立皆有定處,低眉下視,曾無偏倚,念佛之外,穿衣吃飯,掃地焚香,人未嘗聞其一言。周栎園嘗語人曰:“閩中隻有此半個和尚。”
鳳超 即竹岩,羅源葉氏子,祖大觀,官翰林,父夢桂,名孝廉。鳳超少好梵呗,日在羅川聖水寺唪經,家人促其應試,遂于福州落發。先時住持烏石淨慈寺,嘗與廬山遊僧德明、姬岩羽人、吉永、非衣子林瀍、劉子永松遊,能詩,工行草。後主講鼓山,有《竹岩詩草》。
《烏石山志》卷之八終 于麓古天開圖畫樓,開镌匠吳大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