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七

關燈
人 物 昔之志方輿者,必傳人物,一丘雖小,讵獨不然?是山為靈秀所鐘,代出偉人,時栖僑客,若周見素之忠義,朱元晦之理學、吳朝宗之高隐,匪特争光日月,亦足生色林巒,後之人飛鞚來遊,豈無如登岘首而吊叔子,過酒垆而思黃公者乎!志人物。

     唐 周 樸 字太樸,一字見素,吳興人。

    唐季避地居福州烏石山之神光寺,與寺僧靈觀、侯官令薛逢友善,雙峰寺法主李中丞瓒、大沩寺僧懶安亦與樸為禅悅之交。

    性喜吟詩,尤尚苦澀。

    黃巢入閩,求得樸,曰:“能從我乎?”樸曰:“我不臣天子,安能從賊?”巢怒,殺之,湧白膏尺餘。

    郡人義其節,立祠烏石山鄰霄台側,祀樸及神光寺僧靈觀、侯官令薛逢,名曰“三賢祠”。

    宋紹興初,張浚帥閩,疏于朝,賜廟号“剛顯”。

    明萬曆間,閩縣徐山人輯其詩一卷,為《周太樸集》。

    道光間,侯官郭柏蒼增修重梓。

    樸詩多見詩話,茲不載。

    詳卷四“剛顯廟”條下。

     薛 逢 字陶臣,會昌中進士,鹹通中為侯官令,與吳興處士周樸、神光寺僧靈觀友善,逢與靈觀,創亭烏石山向陽峰側,人題其峰曰“薛老峰”。

    詳卷二“薛老峰”條下。

    周樸《薛老峰》詩曰:“薛老峰頭三個字,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相傳“向陽峰”三字乃苔紋自然成字,故樸詩雲雲。

    《閩書》雲,逢有《元日田家》詩:“南村晴雪北村梅,樹裡茅簾晚盡開。

    蠻榼出門兒婦去,烏飛迎路女郎來。

    ”想閩中詩也。

    後人立祠烏石山鄰霄台側,祀逢及周樸、靈觀,名曰“三賢祠”。

     宋 卓祐之 字長吉,閩縣人,居閩山巷。

    景祐元年進士,曆秀州判官,生而正直,自謂死當為神,及卒,裡人即其宅祀之。

    建炎三年,建寇猖獗;端平中,邵武山寇發;重慶中,汀寇發,祐之皆示靈異殲賊。

    朝廷立廟,賜侯爵。

    乾隆二十四年,卓道異立碑閩山廟,稱神為秀州推官,挈眷回閩,舉家沒于溪灘,鄉人即其宅祀之。

    蒼按:閩山廟左右塑灘神十像,沒于溪灘之說出自卓氏子孫,自非訛傳。

    詳卷四“閩山廟”條下。

     湛 俞 字仲谟,閩縣人。

    寶元元年進士,知安邱縣。

    治平中召以為屯田郎中,後為本路轉運判官。

    年五十休緻,居于閩之館前鄉,《三山志》:“館前鄉在城内,閩王時五諸侯館所。

    ”人因名其地為“旌隐坊”,尋複遷于城南宿猿洞,三召不起,劉康夫為撰《山居記》。

    參《三山志》、《八閩通志·隐逸傳》。

    按:俞隐烏石山宿猿洞,與郡人陳襄登山題詠為樂,劉康夫為撰《山居記》。

    俞于洞之前後辟二十五景,著為《二十五詠》。

     羅源林迥《留題宿猿洞》詩所謂“荔枝影裡安吟榻,菡萏香中系釣舟”即其地也。

    熙甯初,三召不起,郡守程師孟高其節,勒詩于洞曰:“永感無心戀搢紳,十年不起卧龍身。

    一朝黃紙除書下,八郡衣冠盡望塵。

    ”師孟又與運使張徽、運判沈紳唱和,題于洞石。

    後俞卒,人輯其稿一卷,為《湛郎中集》。

    按:俞侄庸,字伯遇,皇祐五年進士,官惠州司理。

    俞孫存,字公中,元祐三年進士,官建州司理。

    《閩書·英舊志》:“湛俞,傳孫存,建州司理。

    ”《選舉志》湛存,又誤載俞子。

    《八閩通志》:“紹興十二年,特奏名湛峣,存子。

    淳熙五年湛循,峣孫。

    ” 朱 熹 字元晦,又字仲晦,生于延平之尤溪。

    其先婺源人也,父松,以政和中進士為尤溪尉而生熹,後乃家于建州,著藉焉。

    熹登紹興十八年進士,官終華文閣待制,谥曰“文”,贈太師,追封徽國公。

    趙汝愚為郡守時,熹避僞學禁,入福州,嘗與汝愚登烏石山,題石曰:“趙子直、朱仲晦淳熙癸卯仲冬同登。

    ”鼓山、方山、鳳丘諸處皆有題刻。

    遂講學于山麓石室中。

    乾隆間進士廖炳,祖宅在東街廠巷北。

    相傳為朱子講堂,火到門辄滅。

    弟子以百計,郡人如黃榦、陳孔碩、陳枅、蔣康國、潘植、潘柄、劉砥、劉砺、林用中、餘偶、林夔孫、林學蒙輩皆從之遊。

    熹手書“石室清隐”四字镌池畔潭上,後人署其地為“先賢石室”。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十四日,蹤迹在閩日居多,事詳《宋史》。

    據萬曆《府志·東越文苑》。

     黃 榦 字直卿,一字勉齋,閩縣人。

    榦宅在九仙山麓,至正間,即其宅建“勉齋書院”。

    父瑀以轉運使改知漳州。

    瑀卒,詳《閩書·英舊志》。

    榦從朱文公遊,嘗讀書烏石山麓石室中。

    文公語人曰:“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

    ”遂妻以女。

    及編《禮書》,獨以《喪》、《祭》二編屬榦,手書與訣曰:“吾道之托在此矣。

    ”榦仕至安慶知府,未幾召至行在所奏事,除大理寺丞,不拜,歸裡。

    弟子日盛,巴蜀江湖士皆來,悉借鄰寺處之,修《三禮》于烏石山之西麓,手書“修三禮處”四字。

    卒,谥文肅。

    明初,移于麓勉齋書院于烏麓祀之。

    所著有《系辭傳解》一卷、《尚書說》十二卷、《續儀禮經傳通解》二十九卷、《禮記集傳集注》十四卷、《論語意原》一卷、《論語通釋》十卷、《孝經本旨》一卷、《六經講義》三十卷、《勉齋集》二十卷。

     黃 樸 字誠父,侯官人。

    紹定二年進士第一人。

    《韋居聽輿》載:“福州舊有谶雲:‘獅兒走,狗兒吼,狀元在門首。

    ’人皆莫曉。

    至樸賜第之年元日,其家相對屋上瓦獅墜地,郡犬從而吠之。

    已而黃魁天下。

    樸居烏石山麓,即今第一山。

    ”《八閩通志》:“樸曆官館閣,遷吏部郎,終廣東漕。

    ” 遊 汶 字魯望,德清人,鹹淳中為福建提點刑獄,賈似道竊柄,遂罷官,籍閩結宅,居烏石山南。

    元世祖時,或以遺逸奏為福州總管,汶堅辭不起,自題其戶,曰“遺民浮宅”,衣一布袍,書其背曰:“遺民破衲”,寒暑陰晴不脫。

    常登山汲泉刈草吟詠為樂。

    著有《遺民浮宅集》二卷。

    《閩書》:“汶為提點刑獄,有能聲。

    賈似道當國,時事大非,汶與商論,忠誠懇恻流涕,遂罷官家居,泯迹草野。

    入元,參政蒲大年,以遺老奏召為福州總管,堅辭不就,書其布袍之背曰‘前宋遺民,大元百姓’,不問燕居叙會。

    ’晴雨寒暑未嘗脫解。

    ” 元 吳 海 字朝宗,閩縣人,自号魯客。

    先世為元臣,明興,海立志不仕,部使者盡薦其賢,召赴史局,海稱疾笃辭歸,隐烏石山麓,今“鱗次山房”即其地也。

    又嘗顔所居曰“聞過齋”。

    學者因稱為“聞過先生”。

    會太祖強起元潮州路總管王翰,海與翰為知交,聞命下,即白衣冠往永福山中吊之,至舍,翰已刃死,海遂撫其長孤偁,使知名焉。

    所著有《聞過齋文集》八卷,及《命本》、《書禍》等書。

    《八閩通志·隐逸傳》:“吳海,字朝宗,閩縣人。

    在元季,以學行著稱,顧時方繹騷,遂無仕進意,一時名人如貢師泰、林泉生、藍光、王翰,皆重其為人,深敬畏之。

    國初,部使者欲薦于朝,海力辭,家居采摭古今孝子順孫、節婦烈女,及兄弟之相友、娣姒之相宜者,附以感應禍福各為一卷,以贻闾巷小人婦女童稚,使誦而習之,名曰《命本錄》。

    又著書論楊、墨、佛、老為六經之賊,管、商、申、韓為治道之賊,遺事外傳為史氏之賊,蕪詞蔓說為文章之賊。

    欲上之人悉取其書而禁絕之,使天下曉然知正道之當趨,名曰《書禍》。

    平居喜聞過,因匾其接賓客之所曰‘聞過齋’。

    嘗慕鄒魯土風之厚,欲徙居之,而不克,因以“魯客”自号。

    為文嚴整雅奧,悉歸諸理,有《聞過齋集》行于世。

    ” 明 陳元珂 字仲聲,閩清人,嘉靖乙未進士,以戶部郎谪判德慶州,遷南雄府同知,視郡篆,擒妖賊陳永富、楊天慶等,擢金華知府。

    政尚嚴明,重風教,一郡稱治,升甯紹兵備道,建狼牙營,築餘姚城,佐督府胡宗憲讨倭賊于海上,餘黨攻舟山,督府檄元珂監軍,大破之,晉湖廣參政,尋罷。

    元珂少壯居閩山下,退居時于烏石山别墅築一笑亭,蓋取劉随州“見山始一笑”語也。

    家居時,适福州三衛卒變,元珂偕侍郎懷安馬森出谕之,衛卒随定。

    元珂因自少至老居閩山烏石山,因自号其集為《雙山集》,著有《三山詩選》,及《居婺文錄》四卷。

    據《分省人物考》、《金華府志》,陳元珂所撰《閩山廟碑記》。

    按:晉安風雅,元珂著《有陳參藩集》六卷。

     馬 森 字孔養,初姓裴,後複姓馬,森鄉榜載裴森,其祖父墓在康山。

    《神道碑》亦載初姓裴。

    懷安人,嘉靖乙未進士,授戶部主事,曆官至刑部右侍郎,左遷大理卿,屢駁疑獄,與刑部尚書鄭曉都、禦史周延稱為“三平”。

    病歸,起南京工部右侍郎。

    隆慶初,為北京戶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