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石 刻唐、後 唐、後 晉、後 周、宋、元、明、國 朝、 疑刻
名人金石曆代著錄頗盡,而于是山,唐之李陽冰篆、宋之朱晦翁書皆缺而不登,豈以遠在海濱,而其人其書尚有可議耶?抑未之見欤。
茲纂輯山志,獨詳于此,蓋以樹木亭榭終古必敝,唯石為最壽。
《郡志》收山之石刻于眉睫之地,且寥寥無幾,其他又奚論焉。
志石刻。
唐 盤陀和尚真身塔記大足元年,撰人阙,今亡。
福州南澗寺上方石像記貞元六年,歐陽詹撰,今亡,文見《古迹》。
《閩中錄》雲:碑石今亦不存,僅見《四門集》中。
按:石像出于天寶八載,《四門》記于貞元六年。
他書作天寶八載者,誤。
無垢淨光塔銘并序貞元十五年,庾承宣撰正書。
唐元和碑立惠安明應王廟,時神未錫爵,碑文舊存,“心遊墳典,性愛山水,身息宿猿之洞,門臨落景之坪”二十字今亡。
上生院記《三山志》:“大中六年,刺史李贻孫為記,是當淳熙時碑刻尚存,今碑文俱亡。
” 遷新社祀大中十年濮陽甯撰,今亡。
按:歐陽公作《集古錄》時,此碑尚在。
新修神光寺碑記鹹通五年,李勳撰,盧元書并篆額。
今碑文俱亡。
後 晉 顯應王廟碑天福五年,檢校太傅陳郯撰,碑文俱亡。
按:顯應王後封惠安明應王。
崇妙保聖堅牢塔題名碑僞閩永隆□年正書,立石塔第四層。
崇妙保聖堅牢塔記僞閩永隆□年,林同穎撰,僧無逸正書,立石塔第五層。
後 周 鐘山肅安王廟記廣順二年,林嗣宗撰,碑文俱亡,詳卷一“鐘山”條下。
宋 道山亭記熙甯間曾鞏撰,著作佐郎集賢校理林希書,今亡,文見《名勝》。
剛顯廟記紹興初,邑人鄭昂撰,今亡,文見《祠廟》。
靈應廟敕端平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今亡,文見《祠廟》。
靈應廟廣利侯敕端平二年九月二十八日,今亡,文見《祠廟》。
《閩都記》:“九月二十八日下有保奏官福建運判袁庸行、都事郭任受、廟官蕭炤立石,可知萬曆時靈應廟二敕尚存。
”蒼按:閩中乏貞珉,墓志十有八九皆将樂石,其質脆而墳起,每有出土,村民以為至寶,售于刻坊,梓人磨而重镌。
唐下邳林夫人墓志、宋李鑄埋銘、宋陸侃墓志皆将樂石。
先妣林太夫人圹志亦明鳳池東川盧公墓志,已經重磨,字形猶約略可辨,故錄其文于支譜。
蒼自是凡作墓志埋銘,皆于石背深鑿十數孔,使石廢而止。
明 福州府常豐倉新建卻金廒記宏治十一年,左布政洪鐘撰,正書。
李延平、羅豫章、楊龜山、程明道、朱晦庵五先生記嘉靖八年,金贲亨刻,豎光祿坊道南祠,碑文俱不見,詳《祠廟》。
張汝弼送羅應魁調官福建市舶提舉詩,并李人龍序碑高七尺二寸,廣二尺一寸,上段錄張汝弼送羅應魁詩,嘉靖三十三年錢可學草書,下段詩序為人龍楷書。
按:此碑當是先立于朱紫坊一峰書院,後移市舶提舉司。
詳《祠廟》。
按:此碑于道光二十六年,經林翰林春溥移置竹柏山房,後作為門碣。
道南祠碑記嘉靖四十一年,馬森撰,正書。
重修閩山廟記隆慶元年,陳元珂撰,正書。
感知碑在道山亭,萬曆初,郡士為提學副使胡定立,郡人林燫撰,碑文俱亡。
宗公祠碑記萬曆初,王世貞撰,今亡,文見《祠廟》。
兩賢祠碑記萬曆二十二年,徐即登撰,今亡,文見《祠廟》。
高賢祠題名碑萬曆二十六年正書。
今亡,詳《祠廟》。
重修兩賢祠記萬曆二十七年,甘雨撰,碑文俱亡。
重修道南祠記萬曆三十七年,謝肇淛撰,正書。
閩學憲思城熊公去思碑碑高七尺,廣三尺一寸,萬曆四十一年,林材撰,正書,記後列門人姓氏。
按:此碑于道光二十六年,經林翰林春溥移置竹柏山房,後作為門碣。
國 朝 重建三皇廟碑記康熙六年,總督張朝璘撰,正書。
重建剛顯廟記康熙十三年,邑人薛镕撰,今亡,文見《祠廟》。
谕祭文康熙十六年,賜原任溫處道陳丹赤,謹錄卷首。
建複朱夫子石室清隐齋記康熙十七年,提學孫期昌撰,正書。
谕祭文二道康熙二十年,賜原任福建總督範承谟,謹錄卷首。
禦制原任福建總督加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谥忠貞範承谟碑文康熙二十一年,謹錄卷首。
陳忠毅公祠碑康熙二十二年鄭開極撰,碑、文俱亡。
增置文公祠祀典記康熙二十四年,提學丁蕙撰,道山祠前有提學丁蕙去思碑,未錄。
忠貞範公祠堂碑記康熙二十六年,邑人鄭開極撰,正書。
重修範忠貞公祠堂碑記康熙三十年,張希良撰,正書。
重修道南祠碑記康熙三十四年,督學史陸輿撰,正書,旁有康熙四十九年督學範光宗修葺緣由碑,未錄。
施靖海侯祠碑王熙撰,正書。
清苕書院碑記康熙四十六年,蔡世遠撰,舊亡,後重镌。
翠岩寺記康熙五十九年,李馥撰,碑文俱亡。
谕祭文二道光緒六年,賜原任兩江總督沈葆桢,謹錄卷首。
禦祭晉贈太子太保兩江總督沈葆桢碑文光緒六年,謹錄卷首。
重修三皇廟碑記乾隆三年,總督郝玉麟撰,正書。
惠獻貝子祠功績碑乾隆五年,巡撫王恕撰,正書。
惠獻貝子祠功績記乾隆六年,布政使張嗣昌撰,碑、文俱亡。
重建鄰霄亭記乾隆六年,布政使喬學尹撰,正書。
重修天後宮碑記乾隆十一年,鹽法道菩薩保撰,正書。
常豐倉碑記乾隆二十七年,福州府李拔撰,正書。
福建布政使李公祠記嘉慶二十三年,陳壽祺撰,正書。
重建兩賢祠碑道光二十四年,林熙撰,林瀍,正書。
重建福州烏石山天後宮碑記光緒七年,邑人郭柏蒼撰,隸書。
福州烏石山三仙樓碑記光緒七年,邑人郭柏蒼撰,隸書,镌天後宮碑陰。
鹽務敬節堂青石碑此碑光緒七年,邑人郭柏蒼督刻,立烏石山天後宮,蕭山丁文蔚代陳銘,篆書,徑二寸半。
福州碑刻絕少篆隸,蒼所砻天後宮碑、三仙樓記及墓碑、埋銘、祠堂、考寓各石,多用篆隸,當以丁文蔚所書為最。
唐 敕華嚴院楷書,徑九寸,镌華嚴岩。
般若台 大唐大曆七年,著作郎兼監察禦史李貢造,李陽冰書大篆,徑一尺,镌華嚴岩,旁有“住持僧惠攝”楷書五字,乃重修李篆時所勒。
初陽頂在山上,今亡。
《三山志》:“貞元末,閻濟美自婺州剌史為觀察使,酷愛此峰太陽先升,因題石上雲。
” 向陽峰在山上,今亡。
周樸《薛老峰》詩:“薛老峰頭三個字,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所雲“三個字”與石齊生,乃指向陽峰苔紋自然成字,所雲“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言因镌薛老峰于石,而世人始見“向陽峰”三字也,不然,此詩題薛老老峰又複何說。
薛老峰鹹通中薛逢為侯官令,人書“薛老峰”三字于向陽峰。
舊志載為楷書,僞閩癸卯歲,一夕風雨,聞山上數千人喧噪,旦則“薛老峰”三字倒立。
其年閩亡。
按:薛老峰與向陽峰一石,薛老峰倒立,則向陽峰亦倒立,可知明嘉靖間建州楊應诏同傅汝舟遊烏石山,記崖上有倒書“薛老峰”三字,是嘉靖間尚存,萬曆以後記載即雲:不知所之。
後 唐 華嚴院住持主沙門神緻看經石室 □時長興二載季夏十九日,故題楷書,徑四寸,镌華嚴岩。
後 晉 大閩皇曦為自身家室、小男、愛女、内外眷屬、臣寮、五州管界人民、士庶乞保平安小楷,镌石塔第一層。
女弟子大閩國後李氏十九娘為自身伏願:安處六宮,高揚四教,上壽克齊于厚載,陰功永福于長年小楷,镌石塔第二層。
弟子閩王王亞澄并室中越國夫人餘氏十三娘,各為自身伏願。
顯甲觀之儲休,保宜家之懿範,椿松比壽,蘭蕙齊芳小楷,镌石塔第三層。
女弟子福清公主王氏二十六娘、驸馬守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文質伏願天宮降福,仙掖迎祥,舜華永茂于容儀,柳絮恒資于賦詠小楷,镌石塔第四層。
功德主睿明文廣武聖光德隆道大孝皇帝王曦為自身及皇後、宮□、眷屬、文武臣寮、六軍兆庶,發心敬造,小楷,镌石塔第四層,塔名碑左。
永隆三年歲在辛醜十一月八日建,監臨扈聖指揮使儀仗使撿校司空、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臣劉懷進、勾當捧聖軍将撿校右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臣鄭可端、吳逢泰布置造塔,控鶴官兼侍禦史臣邱超、長樂府令史臣黃裳小楷,镌塔名碑右。
弟子節度副使王繼潛、宮苑副使王繼源伏願:望殿承顔,遊雷蘊譽,注福涯于四海,顯祿位于萬邦小楷,镌石塔第五層,南無藥師琉璃光佛左。
女弟子順昌公主王氏二十七娘、建安公主王氏二十八娘、同安公主王氏二十九娘,各為自身伏願:月娥仳美,星婺同休,雅彰麟趾之風,顯播鳳台之譽。
小楷,镌佛右。
女弟子賢妃尚氏十五娘為自身伏願:竺乹諸聖,長開植福之門;蓬島群仙,每降延齡之箓。
小楷,镌石塔第六層。
戴君匡國燮理功臣、特進守太傅,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萊國公、食邑二千戶李真、妻趙國夫人陳氏,推忠竭節、匡濟功臣、西面經略使特進撿校太尉兼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泉州諸軍事、行泉州刺史、上柱國下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餘廷英、妻閩興長公主王氏,輸忠竭節效順,匡濟功臣、左軍使骠騎大将軍、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韓國公、食邑二千戶張再榮、妻太原郡君王氏,輸忠竭節、效順匡濟功臣、右軍使匡國大将軍、特進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蔡國公食邑二千戶程宏緯、妻太原郡君王氏,定亂威勇、效列忠節功臣、左龍虎統軍兼莊宅使判榷鹽事、特進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滕國公、食邑二千戶黃紹頗、妻梁國柔德夫人張氏,推誠葉力、保定竭節、翊佐功臣、右龍虎統軍、東上閤門使控鶴都指揮使、守左骠騎大将軍特進撿校太尉、上柱國兖國公、食邑二千戶連重遇、妻宋國□□夫人朱氏,推誠葉力、保定竭節、翊佐功臣、左龍武統軍、威烈效節都指揮使、守左骁騎上将軍特進檢校太尉、上柱國鄧國公、食邑二千戶朱文進、妻楚國貞範夫人王氏,輸忠竭節,效順匡濟功臣、左神武統軍監左金吾□特進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徐國公、食邑二千戶尚保殷、妻鄒國夫人孫氏,忠勇揚威、竭節功臣、左龍武統軍、右金吾使特進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虞國公、食邑二千戶許宏欽、妻平陽縣君賈氏,忠勇揚威、竭節功臣、右神武統軍、監左扈從都光祿大夫、撿校太傅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開國侯、食邑二千戶林守諒、妻武昌縣君殷氏,威烈效節、内扈駕小牌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太保、守左千牛衛上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開國男、食邑五百戶劉懷遂、妻太原郡君王氏,西上閤門使軍器使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徒守右千牛衛上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荥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鄭懷通、妻陳留郡君氏氏;内外弓箭指揮使、内承旨都行首右钤轄事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徒守左千牛衛上将軍、濟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林宏直、妻宏農郡君楊氏,禦辇使兼左钤轄事、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空守左千牛衛上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太原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王思俊、妻宏農郡君楊氏,明威殿使、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空、守左骁衛大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上黨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連懷義、妻吳郡縣君朱氏,進宮使、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空、守左骁衛大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上黨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連懷俊、妻濟南縣君林氏,小楷,镌石塔第七層,南無釋迦牟尼佛下。
右各為自身家室等,伏願千靈萬聖,降難盡之休祥;八節四時,納無疆之福壽,家室康泰,男女安和,長承聖主之恩,永保朝廷之慶。
甲辰歲正月十五日記。
小楷,镌佛旁。
宋 薛老峰詩 楷書徑四寸,镌觀音岩右。
尚書祠部員外郎、知軍州事王逵,楷書二寸。
“薛老峰”三字,雕镌從渾元,偶留青草徑,合在紫薇垣。
梵刹方臨兌,閩州地占坤,諸任推族重,绛縣讓年尊頭角龍蛇起,精神虎豹蹲。
如銘。
□□石,疑署翟公門。
妙絕非人力。
侵淩斷藓痕。
讵憂魚魯敝,聊記姓名存。
筆冢傳衣缽,詞山列子孫。
乘間玩奇迹,到即爽吟魂。
慶曆□年冬十二月林□勒石。
楷書,四寸。
本朝祀明堂之來年,人日,假福唐守李上交遊于此,男新監廬陵元規、孫試、匠簿诜侍行。
楷書,徑六寸,镌霹靂岩。
按:李上交,皇祐二年知福州。
師秉、仲嘏、藏之、紹先、蒙伯,楷書,徑一尺,镌幞頭石。
皇祐庚寅歲仲春七日遊。
楷書,三寸。
師秉、仲嘏、藏之、紹先、蒙伯,庚寅仲春七日遊烏石山。
楷書,尺二寸,镌李石。
茲纂輯山志,獨詳于此,蓋以樹木亭榭終古必敝,唯石為最壽。
《郡志》收山之石刻于眉睫之地,且寥寥無幾,其他又奚論焉。
志石刻。
唐 盤陀和尚真身塔記大足元年,撰人阙,今亡。
福州南澗寺上方石像記貞元六年,歐陽詹撰,今亡,文見《古迹》。
《閩中錄》雲:碑石今亦不存,僅見《四門集》中。
按:石像出于天寶八載,《四門》記于貞元六年。
他書作天寶八載者,誤。
無垢淨光塔銘并序貞元十五年,庾承宣撰正書。
唐元和碑立惠安明應王廟,時神未錫爵,碑文舊存,“心遊墳典,性愛山水,身息宿猿之洞,門臨落景之坪”二十字今亡。
上生院記《三山志》:“大中六年,刺史李贻孫為記,是當淳熙時碑刻尚存,今碑文俱亡。
” 遷新社祀大中十年濮陽甯撰,今亡。
按:歐陽公作《集古錄》時,此碑尚在。
新修神光寺碑記鹹通五年,李勳撰,盧元書并篆額。
今碑文俱亡。
後 晉 顯應王廟碑天福五年,檢校太傅陳郯撰,碑文俱亡。
按:顯應王後封惠安明應王。
崇妙保聖堅牢塔題名碑僞閩永隆□年正書,立石塔第四層。
崇妙保聖堅牢塔記僞閩永隆□年,林同穎撰,僧無逸正書,立石塔第五層。
後 周 鐘山肅安王廟記廣順二年,林嗣宗撰,碑文俱亡,詳卷一“鐘山”條下。
宋 道山亭記熙甯間曾鞏撰,著作佐郎集賢校理林希書,今亡,文見《名勝》。
剛顯廟記紹興初,邑人鄭昂撰,今亡,文見《祠廟》。
靈應廟敕端平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今亡,文見《祠廟》。
靈應廟廣利侯敕端平二年九月二十八日,今亡,文見《祠廟》。
《閩都記》:“九月二十八日下有保奏官福建運判袁庸行、都事郭任受、廟官蕭炤立石,可知萬曆時靈應廟二敕尚存。
”蒼按:閩中乏貞珉,墓志十有八九皆将樂石,其質脆而墳起,每有出土,村民以為至寶,售于刻坊,梓人磨而重镌。
唐下邳林夫人墓志、宋李鑄埋銘、宋陸侃墓志皆将樂石。
先妣林太夫人圹志亦明鳳池東川盧公墓志,已經重磨,字形猶約略可辨,故錄其文于支譜。
蒼自是凡作墓志埋銘,皆于石背深鑿十數孔,使石廢而止。
明 福州府常豐倉新建卻金廒記宏治十一年,左布政洪鐘撰,正書。
李延平、羅豫章、楊龜山、程明道、朱晦庵五先生記嘉靖八年,金贲亨刻,豎光祿坊道南祠,碑文俱不見,詳《祠廟》。
張汝弼送羅應魁調官福建市舶提舉詩,并李人龍序碑高七尺二寸,廣二尺一寸,上段錄張汝弼送羅應魁詩,嘉靖三十三年錢可學草書,下段詩序為人龍楷書。
按:此碑當是先立于朱紫坊一峰書院,後移市舶提舉司。
詳《祠廟》。
按:此碑于道光二十六年,經林翰林春溥移置竹柏山房,後作為門碣。
道南祠碑記嘉靖四十一年,馬森撰,正書。
重修閩山廟記隆慶元年,陳元珂撰,正書。
感知碑在道山亭,萬曆初,郡士為提學副使胡定立,郡人林燫撰,碑文俱亡。
宗公祠碑記萬曆初,王世貞撰,今亡,文見《祠廟》。
兩賢祠碑記萬曆二十二年,徐即登撰,今亡,文見《祠廟》。
高賢祠題名碑萬曆二十六年正書。
今亡,詳《祠廟》。
重修兩賢祠記萬曆二十七年,甘雨撰,碑文俱亡。
重修道南祠記萬曆三十七年,謝肇淛撰,正書。
閩學憲思城熊公去思碑碑高七尺,廣三尺一寸,萬曆四十一年,林材撰,正書,記後列門人姓氏。
按:此碑于道光二十六年,經林翰林春溥移置竹柏山房,後作為門碣。
國 朝 重建三皇廟碑記康熙六年,總督張朝璘撰,正書。
重建剛顯廟記康熙十三年,邑人薛镕撰,今亡,文見《祠廟》。
谕祭文康熙十六年,賜原任溫處道陳丹赤,謹錄卷首。
建複朱夫子石室清隐齋記康熙十七年,提學孫期昌撰,正書。
谕祭文二道康熙二十年,賜原任福建總督範承谟,謹錄卷首。
禦制原任福建總督加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谥忠貞範承谟碑文康熙二十一年,謹錄卷首。
陳忠毅公祠碑康熙二十二年鄭開極撰,碑、文俱亡。
增置文公祠祀典記康熙二十四年,提學丁蕙撰,道山祠前有提學丁蕙去思碑,未錄。
忠貞範公祠堂碑記康熙二十六年,邑人鄭開極撰,正書。
重修範忠貞公祠堂碑記康熙三十年,張希良撰,正書。
重修道南祠碑記康熙三十四年,督學史陸輿撰,正書,旁有康熙四十九年督學範光宗修葺緣由碑,未錄。
施靖海侯祠碑王熙撰,正書。
清苕書院碑記康熙四十六年,蔡世遠撰,舊亡,後重镌。
翠岩寺記康熙五十九年,李馥撰,碑文俱亡。
谕祭文二道光緒六年,賜原任兩江總督沈葆桢,謹錄卷首。
禦祭晉贈太子太保兩江總督沈葆桢碑文光緒六年,謹錄卷首。
重修三皇廟碑記乾隆三年,總督郝玉麟撰,正書。
惠獻貝子祠功績碑乾隆五年,巡撫王恕撰,正書。
惠獻貝子祠功績記乾隆六年,布政使張嗣昌撰,碑、文俱亡。
重建鄰霄亭記乾隆六年,布政使喬學尹撰,正書。
重修天後宮碑記乾隆十一年,鹽法道菩薩保撰,正書。
常豐倉碑記乾隆二十七年,福州府李拔撰,正書。
福建布政使李公祠記嘉慶二十三年,陳壽祺撰,正書。
重建兩賢祠碑道光二十四年,林熙撰,林瀍,正書。
重建福州烏石山天後宮碑記光緒七年,邑人郭柏蒼撰,隸書。
福州烏石山三仙樓碑記光緒七年,邑人郭柏蒼撰,隸書,镌天後宮碑陰。
鹽務敬節堂青石碑此碑光緒七年,邑人郭柏蒼督刻,立烏石山天後宮,蕭山丁文蔚代陳銘,篆書,徑二寸半。
福州碑刻絕少篆隸,蒼所砻天後宮碑、三仙樓記及墓碑、埋銘、祠堂、考寓各石,多用篆隸,當以丁文蔚所書為最。
唐 敕華嚴院楷書,徑九寸,镌華嚴岩。
般若台 大唐大曆七年,著作郎兼監察禦史李貢造,李陽冰書大篆,徑一尺,镌華嚴岩,旁有“住持僧惠攝”楷書五字,乃重修李篆時所勒。
初陽頂在山上,今亡。
《三山志》:“貞元末,閻濟美自婺州剌史為觀察使,酷愛此峰太陽先升,因題石上雲。
” 向陽峰在山上,今亡。
周樸《薛老峰》詩:“薛老峰頭三個字,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所雲“三個字”與石齊生,乃指向陽峰苔紋自然成字,所雲“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言因镌薛老峰于石,而世人始見“向陽峰”三字也,不然,此詩題薛老老峰又複何說。
薛老峰鹹通中薛逢為侯官令,人書“薛老峰”三字于向陽峰。
舊志載為楷書,僞閩癸卯歲,一夕風雨,聞山上數千人喧噪,旦則“薛老峰”三字倒立。
其年閩亡。
按:薛老峰與向陽峰一石,薛老峰倒立,則向陽峰亦倒立,可知明嘉靖間建州楊應诏同傅汝舟遊烏石山,記崖上有倒書“薛老峰”三字,是嘉靖間尚存,萬曆以後記載即雲:不知所之。
後 唐 華嚴院住持主沙門神緻看經石室 □時長興二載季夏十九日,故題楷書,徑四寸,镌華嚴岩。
後 晉 大閩皇曦為自身家室、小男、愛女、内外眷屬、臣寮、五州管界人民、士庶乞保平安小楷,镌石塔第一層。
女弟子大閩國後李氏十九娘為自身伏願:安處六宮,高揚四教,上壽克齊于厚載,陰功永福于長年小楷,镌石塔第二層。
弟子閩王王亞澄并室中越國夫人餘氏十三娘,各為自身伏願。
顯甲觀之儲休,保宜家之懿範,椿松比壽,蘭蕙齊芳小楷,镌石塔第三層。
女弟子福清公主王氏二十六娘、驸馬守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文質伏願天宮降福,仙掖迎祥,舜華永茂于容儀,柳絮恒資于賦詠小楷,镌石塔第四層。
功德主睿明文廣武聖光德隆道大孝皇帝王曦為自身及皇後、宮□、眷屬、文武臣寮、六軍兆庶,發心敬造,小楷,镌石塔第四層,塔名碑左。
永隆三年歲在辛醜十一月八日建,監臨扈聖指揮使儀仗使撿校司空、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臣劉懷進、勾當捧聖軍将撿校右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臣鄭可端、吳逢泰布置造塔,控鶴官兼侍禦史臣邱超、長樂府令史臣黃裳小楷,镌塔名碑右。
弟子節度副使王繼潛、宮苑副使王繼源伏願:望殿承顔,遊雷蘊譽,注福涯于四海,顯祿位于萬邦小楷,镌石塔第五層,南無藥師琉璃光佛左。
女弟子順昌公主王氏二十七娘、建安公主王氏二十八娘、同安公主王氏二十九娘,各為自身伏願:月娥仳美,星婺同休,雅彰麟趾之風,顯播鳳台之譽。
小楷,镌佛右。
女弟子賢妃尚氏十五娘為自身伏願:竺乹諸聖,長開植福之門;蓬島群仙,每降延齡之箓。
小楷,镌石塔第六層。
戴君匡國燮理功臣、特進守太傅,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萊國公、食邑二千戶李真、妻趙國夫人陳氏,推忠竭節、匡濟功臣、西面經略使特進撿校太尉兼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泉州諸軍事、行泉州刺史、上柱國下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餘廷英、妻閩興長公主王氏,輸忠竭節效順,匡濟功臣、左軍使骠騎大将軍、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韓國公、食邑二千戶張再榮、妻太原郡君王氏,輸忠竭節、效順匡濟功臣、右軍使匡國大将軍、特進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蔡國公食邑二千戶程宏緯、妻太原郡君王氏,定亂威勇、效列忠節功臣、左龍虎統軍兼莊宅使判榷鹽事、特進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滕國公、食邑二千戶黃紹頗、妻梁國柔德夫人張氏,推誠葉力、保定竭節、翊佐功臣、右龍虎統軍、東上閤門使控鶴都指揮使、守左骠騎大将軍特進撿校太尉、上柱國兖國公、食邑二千戶連重遇、妻宋國□□夫人朱氏,推誠葉力、保定竭節、翊佐功臣、左龍武統軍、威烈效節都指揮使、守左骁騎上将軍特進檢校太尉、上柱國鄧國公、食邑二千戶朱文進、妻楚國貞範夫人王氏,輸忠竭節,效順匡濟功臣、左神武統軍監左金吾□特進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徐國公、食邑二千戶尚保殷、妻鄒國夫人孫氏,忠勇揚威、竭節功臣、左龍武統軍、右金吾使特進撿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虞國公、食邑二千戶許宏欽、妻平陽縣君賈氏,忠勇揚威、竭節功臣、右神武統軍、監左扈從都光祿大夫、撿校太傅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開國侯、食邑二千戶林守諒、妻武昌縣君殷氏,威烈效節、内扈駕小牌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太保、守左千牛衛上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開國男、食邑五百戶劉懷遂、妻太原郡君王氏,西上閤門使軍器使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徒守右千牛衛上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荥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鄭懷通、妻陳留郡君氏氏;内外弓箭指揮使、内承旨都行首右钤轄事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徒守左千牛衛上将軍、濟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林宏直、妻宏農郡君楊氏,禦辇使兼左钤轄事、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空守左千牛衛上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太原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王思俊、妻宏農郡君楊氏,明威殿使、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空、守左骁衛大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上黨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連懷義、妻吳郡縣君朱氏,進宮使、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空、守左骁衛大将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上黨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連懷俊、妻濟南縣君林氏,小楷,镌石塔第七層,南無釋迦牟尼佛下。
右各為自身家室等,伏願千靈萬聖,降難盡之休祥;八節四時,納無疆之福壽,家室康泰,男女安和,長承聖主之恩,永保朝廷之慶。
甲辰歲正月十五日記。
小楷,镌佛旁。
宋 薛老峰詩 楷書徑四寸,镌觀音岩右。
尚書祠部員外郎、知軍州事王逵,楷書二寸。
“薛老峰”三字,雕镌從渾元,偶留青草徑,合在紫薇垣。
梵刹方臨兌,閩州地占坤,諸任推族重,绛縣讓年尊頭角龍蛇起,精神虎豹蹲。
如銘。
□□石,疑署翟公門。
妙絕非人力。
侵淩斷藓痕。
讵憂魚魯敝,聊記姓名存。
筆冢傳衣缽,詞山列子孫。
乘間玩奇迹,到即爽吟魂。
慶曆□年冬十二月林□勒石。
楷書,四寸。
本朝祀明堂之來年,人日,假福唐守李上交遊于此,男新監廬陵元規、孫試、匠簿诜侍行。
楷書,徑六寸,镌霹靂岩。
按:李上交,皇祐二年知福州。
師秉、仲嘏、藏之、紹先、蒙伯,楷書,徑一尺,镌幞頭石。
皇祐庚寅歲仲春七日遊。
楷書,三寸。
師秉、仲嘏、藏之、紹先、蒙伯,庚寅仲春七日遊烏石山。
楷書,尺二寸,镌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