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五

關燈
第宅園亭 從來名賢畸士僑迹幽栖之所,退閑觞詠之區,皆足動人流覽,然曆年久遠,多就荒圯,或雜阛阓,後人愛護而構葺之者,什不得一。

    斯山自宋朱文公避禁寓居,遊提刑罷官結宅以後,品流輩出而占勝焉,迄今前英雖往,舊址可尋也,指而列之,亦以資懷古之助雲,志第宅園亭。

     石室清隐 在山之東來魁裡,宋朱文公詳《人物》。

    避僞學禁講學于此,手書“石室清隐”見《石刻》。

    四字镌池畔石岩。

    明福清魏文焲、盧一誠俱詳《人物》。

    著書其中,後即其地祀文公,題曰“先賢石室”見《祠廟》。

    國朝黃晉良《過石室清隐》詩:“石室遺文在,枝栖病亦隹。

    石泉猶半注,塔影上三階。

    荊棘留氈席,蒙茸識宋碑。

    當年清隐日,朝論正擠排。

    ”按:先賢石室宋時地通官賢坊,後為民居侵蝕,其通官賢坊者僅餘小徑,不可輿馬,明魏文焲、盧一誠先後著書其中。

    當時尚寬廣幽逸,數十年來淪為客寓訟館,湫隘雜沓,廚者斧薪于石室清隐。

    磹上元明所立太湖石各碑皆破碎,不能成誦。

    蒼從土中檢歸,其行楷皆精緻,中有康熙間學政某嵌壁一石,不二百年亦被擊壞。

    士大夫以其地穢雜,足迹不到,志中又無記載可稽,惜哉。

    國朝謝震《題石室清隐》詩:黨援攻擊日紛紛,朝右賢奸未易分。

    當日若無僞學禁,一丘那得有遺文。

    ” 黃狀元宅 在第一山,今鱗次台,其地也。

    宋紹定間黃狀元樸詳《人物》。

    居此,中有石刻詩曰:“祖居山下自唐遷,父老相傳八百年。

    但使兒孫能守分,不令滄海變桑田。

    ”相傳此為黃氏蔔宅之谶。

    元黃審理濟始建鱗次台于山中。

    明正統乙醜,黃氏子孫刻石于天王嶺,述其祖德。

    至國朝,鱗次台地輾轉多姓,道光間邑人林材居之,中有老梅數本,俯仰岩間,材篆書“第一山房”,見《石刻》四字于石山下。

    黃氏亦皆遠徙,果與“祖居八百年”之谶符合。

    近為陳氏、楊氏别業。

     遺民浮宅 在靈鹫庵左,久廢。

    宋鹹淳中,遊提刑汶詳《人物》。

    以忤賈似道,罷官寓此,自題曰“遺民浮宅”。

     鱗次山房 在天王嶺旁。

    元吳處士海詳《人物》。

    嘗居于此,後以地名“鱗次台”,因稱為“鱗次山房”,俗又呼“第一山房”。

    國朝乾隆間葉宮詹觀國詳《人物》。

    讀書其中,自号“雙榕書屋”。

    明曹學佺《集鱗次山房》詩:“片石崔嵬足嘯歌,布衣微尚慰蹉跎。

    時當變革賢人隐,日後登臨感慨多。

    遺韻讵因弦柱促,頹顔甯惜酒杯酡。

    青山無恙韶光好,生計依然在薜蘿。

    ”國朝董敬受《第一山房》詩:“第一山村勝,煙霞迫眼新。

    人從石背出,路向樹腰巡。

    洞迥全無暑,花開半似春。

    喜聞容買隐,聊可寄清貧。

    ”葉觀國《避暑雙榕書屋》詩:“磨崖句在藓痕侵,鱗次遺基劣可尋。

    傳舍閱人良已久,雲林曆歲更應深。

    塔鈴自語松風送,鳥夢初回竹月沉。

    慚愧翻漿人海裡,清涼容我獨披襟。

    ”又《雙榕書屋晚坐》詩:“懶散間真稱,崎岖老未嫌。

    煮泉遠壑,芟卉淬新鐮。

    熟酒晨先酌,生衣晚更添。

    莫疑成冷淡,出處事難兼。

    ” 西 園 即中使園,在山西南羅漢洋北,又名洋尾園。

    明洪武初,驸馬都尉王恭濠州人,洪武二年為福建行省參政。

    拓城取土,成六塘。

    成化間為督舶太監高寀高寀入閩,廣肆毒害,衆欲殺之。

    後事聞于朝,召還。

    遊燕之所,俗稱“官園”。

    嘉靖初诏罷督舶,地遂廢。

    後邑人王憲長應時、詳《人物》。

    福清薛中丞夢雷詳人物。

    遞為别墅,中有夕佳閣、即夕佳樓蒹葭草堂、水雲亭、賓蓮塘、山鏡堂、阆風樓、魚我橋諸勝。

    明鄭善夫《西園燕集》詩:“烏山秀色平臨水,中使池園事事奇。

    斜日亭台朱夏薄,晚風箫鼓畫船移。

    魚驚舞袖翻深浪,鳥訝歌筵出下枝。

    金屋銅鞮那比數,幾回吟望憶明時。

    ”林炫《夏日遊西園》詩:“炎方初試暑,春服已裁羅。

    輕箑時相向,名園客暫過。

    路分陶令柳,池飲右軍鵝。

    為憶幽人趣,長空發浩歌。

    ”又《雨夜集西園》詩:“雨夜西園倒玉杯,好懷須向此時開。

    烏山峭壁千尋起,綠竹清風幾道來。

    曲徑亭台煙掩映,小橋水石路萦迥。

    燈前屢舞休辭醉,白帻那禁白發催。

    ”張時徹《西園》詩:“昔日稱佳麗,今來作勝遊。

    碧渠穿樹入,紫霧抱階流。

    鳥亂芙蓉夕,歌翻菡萏秋。

    漆園如可托,長揖謝王侯。

    ”王應林〈西園社集〉詩:“尋春結伴水雲邊,修竹森森蒼翠娟。

    露浥松陰聞鶴唳,風生柳際喜莺遷。

    草侵曲檻連幽徑,花滿閑階鎖暮煙。

    歌舞不須談往事,銜杯得侍晉高賢。

    ”林燫《飲王憲長池亭》詩:“愛爾遺榮十畝栖,水亭炎夏玉壺攜。

    日邊高樹當軒蔭,波面輕雲入戶低。

    酒泛濃香薰菡萏,琴調雅曲對凫鹥。

    習池自昔風流地,縱飲何妨醉似泥。

    ”王應山和:“白社人同綠野栖,一尊特為數公攜。

    東山對酒蘿陰合,西第留賓竹日低。

    池樹陰濃歡鳥雀,渚蓮香滿醉凫鹥。

    相逢且盡嘉魚樂,魏阙能忘濕紫泥。

    ”王應鐘《飲憲長弟水雲亭雨》詩:“六塘殊勝辟疆園,上客來遊鶴應門。

    水榭雲窗虛竹色,高槐細柳落禽言。

    風驅急雨殊多景,地接層城半似村。

    深愧濁醪難奉客,空令江海有殘尊。

    ”曹學佺《集王茂啟池館》詩:“閑居門巷但蕭然,饷客恒愁乏酒錢。

    碧柳莺聲酣霁日,清池塔影堕寒煙。

    交遊早已還初服,筆硯多應有宿緣。

    眼底春光容易老,甯須惆怅落花前。

    ”又《雨中集西園》詩:“亭台掩映柳垂絲,堤畔開樽欲暮時。

    雖獲野情還傍郭,待占山色倒看池。

    青苔白鶴行偏慣,片雨疏鐘到每遲。

    檀闆隻須催客散,西窗剪燭坐題詩。

    ”徐英《西園》詩:“柳葉青青滿樹拖,憐莺好調奈莺何。

    病顔窺水三分瘦,傲骨驚春四十過。

    竹迳初晴啼鳥歇,柴門長嘯落花多。

    亂離蹤迹君知否,攜手新亭一浩歌。

    ”薛夢雷《賓蓮堂偶成》詩:“世上浮名孰我親,懸車早已厭風塵。

    歸無薏苡裝行橐,居有芙蓉入釣綸。

    揮麈得非青眼客,盟鷗俱是白頭人。

    誰知山水餘生在,薛老峰前許蔔鄰。

    ”鄧原嶽《憩夕佳閣》詩:“石林隐佳氣,梵閣空崔嵬。

    一室虛明界,千峰蒼翠來。

    鳥啼山雨合,猿去洞雲開。

    忽聽鐘聲遠,悠悠何處台。

    ”陳薦夫《春日西園燕集》詩:“際晚共尋芳,開樽複載陽。

    雲容常染袂,山翠忽浮觞。

    草濕蜂須重,花深蝶粉香。

    春遊殊未厭,燈燭嗣餘光。

    ”鄭邦祥《李郡丞招同潘公理别駕集西園》詩:“池館深回翠霭中,銷憂此日接群公。

    ,榕陰涼送諸峰雨,花氣香牽夾岸風。

    蓋集西園遊信美,歌聞南國調逾工。

    甯須秉燭娛清夜,照席寒蟾出海東。

    ”曾異撰《過西園别裴鼎卿》詩:“去去青山一路寒,離筵忍放酒杯殘。

    不須說到主人好,幾樹芙蓉别也難。

    ”國初駐兵,亭榭皆廢。

    順治間園歸孫氏。

    康熙初年屬閩縣刑部郎陳铨。

    字克簡,順治間拔貢生,官刑部員外郎,能詩。

    後侯官諸生陳定國字昌乂,号紫岩。

    康熙中書生,能詩。

    居之,與郡人林蕙、著有《讓竹亭集》許珌、著有《品月堂詩》。

    曾大升、著有《依隐堂詩集》。

    王子彪、著有《石湖集》。

    陳日浴侯官庠生,能詩。

    往來結社,仍呼為西園。

    後西園地統入林州守遜荔水莊。

    近俗呼曰“洋尾園”,治為花圃,惟餘池塘數畝,六塘西園之名鮮有知者。

    今統屬邑人李氏。

    國朝許珌《孫既受留飲西園》詩:“君适抱花甕,我來坐豆棚。

    石停山耦翠,燈亂水層明。

    老鹳防人迹,長松學雨聲。

    城頭刁鬥急,太白夜深橫。

    ”又《過孫既受園居》詩:“交道難如此,似君今亦稀。

    西園佳風日,多送醉人歸。

    停燭星移牖,烹魚鶴款扉。

    小池二月好,春水杏花肥。

    ”又《中秋喜晴過孫既受園居祝其尊人德園先生壽》詩:“新晴應有以,天意亦西園。

    酒肅秋為主,花高月在門。

    多書知眼健,小隐見腰尊。

    獨愛長松下,歲寒常負暄。

    ”陳轼《蒹葭堂賞蓮詩》:“蒹葭堂上挂微绡,靜客風期卷黛嬌。

    無數夜光浮水荇,懸星飛過小紅橋。

    ”陳铨《西園春思》詩:“青山買斷築編蓬,滿地煙霞少路通。

    萍散曲池魚戲綠,花繁幽徑鳥翻紅。

    夢回竹枕空簾雨,暖送紗窗遠樹風。

    獨處蕭然無客到,閑調雙鶴不開籠。

    ”林蕙《陳昌乂西園看芙蓉》詩:“橋欄一曲小窗紗,夾岸芙蓉面水斜。

    可是紅妝臨曉鏡,翻疑翠袖拂殘霞。

    魚知遠害偏欺餌,菊恥争妍未肯花。

    握手輕歌塵世遠,澹然秋思碧天涯。

    ”林榛《西園看杜鵑》歌:“春來已三月,風景何迅速。

    頻向湖堤歌,或傍湖邊宿。

    主人召客坐庭中,有花爛熳開春風。

    杜鵑啼血長不已,一落花枝盡成紅。

    古帝為鳥複為花,人生變化安能窮。

    今朝有酒須盡飲,明日看花花不同。

    ”曾大升《三日同諸子燕集西園》詩:“上巳開芳宴,群賢攬勝遊。

    名園堪藉草,曲沼好臨流。

    綠暗沙邊合,青來鏡裡收。

    晴山橫郭外,嬌鳥啭枝頭。

    風細林塘靜,天清雲物幽。

    落花飛底急,垂柳拂偏柔。

    渌渌通遙渚,菲菲隐畫樓。

    永和追禊事,一水蕩虛舟。

    菱荇搖相亂,凫鹥浴未休。

    娛情成曠逸,撫景足淹留。

    令節三春暮,吾生百歲浮。

    此時拚共醉,身世等輕鷗。

    ”又《三月西園社集》詩:“修禊城西曲水濱,莺啼柳暗媚芳春。

    到來竟日浮杯飲,未必風流讓昔人。

    ”《三日同王素毳、許天玉、林麗帙、陳龍季、陳子盤、陳星彥燕集西園晚過雲門寺》詩:“共載壺觞臨曲水,偶尋花雨入招提。

    雲封草迳門常掩,日落風林莺自啼。

    石磬長懸清梵寂,金光不動白毫迷。

    高僧别向深山去,過客空勞問虎溪。

    ”朱景英《夕佳樓話别》詩:“薄暮起涼風,高梧月正東。

    人将千裡隔,秋在一樓中。

    遙夜怨長笛,離情逐斷蓬。

    他時倘相憶,一問北來鴻。

    ”葉觀國《六塘在洋尾園中,有山鏡堂賓蓮堂諸勝》詩:“六塘洋尾好林泉,山鏡賓蓮迹未遷。

    漫拟閑身來作主,惜無十萬買鄰錢。

    ”郭柏心《西園懷古》詩:“三十四城都尉勞,六塘取土複增高。

    七穿井受千家汲,(以會城地勢而論,西南隅應增高,都尉鑿七穿井,以其土成六塘。

    )八角樓當一面豪。

    (八角樓傳為都尉所建。

    )客散荒池惟蛙黾,秋歸别院尚蓬蒿。

    權珰詞客皆塵土,我獨臨風酹濁醪。

    ”郭柏蒼《西園》詩:“中美才名十子誇,王家詞調本傳家。

    少年詣阙鹹題鳳,晚歲歸田合種花。

    曹謝風流同笠屐,弟兄觞詠共煙霞。

    當時風雨聯床地,草滿池塘獨聽蛙。

    ” 一笑亭 在山北麓。

    明嘉靖間陳參政詳《人物》。

    元珂别業,今遺其處。

    明陳元珂《新構一笑亭于烏石山陰》詩:“曾聞劉随州,英采特高妙。

    解印無與言,見山始一笑。

    伊予慚古人,拂衣幸同調。

    結屋傍山陰,開軒面層峤。

    庭草惬幽懷,岩雲增遠眺。

    況有同心人,銜杯縱吟嘯。

    翠筱逗曉風,薜蘿收夕照。

    散地有餘歡,閉門忘津要。

    悠悠百年身,此意知誰肖。

    ” 鐘邱園 在鐘山大中寺旁,明屬懷安縣,今屬侯官縣左二坊。

    萬曆初馬尚書森詳《人物》。

    築鐘邱園,其地本森父骢宅,森宦後,由雅俗橋之正屋辟占大中寺于屋後,磹上手書镌“鐘山萃靈”四字,見《石刻》,鐘山應作鐘山,詳《大中寺》條下。

    在今達明鋪之馬厝衕,其楊橋鋪面東,正屋幹犯熒惑,至今猶虛其地。

    屋後有大石盆,镌“嘉定七年大中寺飲盂”等字。

    屋廢,鄉人于磹石上,摹森所書“鐘山萃靈”而坊諸市。

    馬森《鐘丘園》記:“予之居皆先人故址,左鐘山,右雅俗橋。

    雅俗橋者,即楊橋之舊名也。

    居後為鐘丘園,有門可通,而賓客所出入,則别開徑于山寺之衢門,與寺相對,而遙門之内有迳,兩旁皆植竹,萬竿挺秀,遊者從青陰中行,惟聆風篁之聲,戛玉敲瓊,自然成韻,仰視不見天日也。

    迳之盡處為亭,扁曰:‘竹香’,有王猷之興者,多憩于此,亭之折而西,有屋三間,為兒輩講業所,扁曰,‘淩雲館’、牆甚高,扃鏁甚嚴,題牆門曰‘不窺’,蓋欲兒輩潛心鑽研,毋浪遊耳。

    東一迳逶迤三曲,有門曰‘成趣’,行數武,先祠在焉。

    ’祠外地頗廣,高槐數株,攢柯密葉垂陰,設二石榻,暑月張坐其下,清風襲人,泠然毛骨寒也。

    祠西有别圃,盡植橘柚,籬而隔之。

    沿籬而行,複穿一竹迳,則為藏書樓。

    樓上廣二丈六尺,深如之,四面疊架接棟,貯書籍圖畫,虛中而外可環行,樓下四面皆門,花卉木石羅列。

    左有小軒,則枕西圃也。

    餘卧起其中,扁曰:‘不缁軒’。

    旁又一小樓,石梯而上,扁曰:‘淩虛’,橘柚綴實時,開樓背窗,望密林真如萬黃金可愛。

    右有假山,距藏書樓半裡許,山路壘石為門,長松倚石生,響過石門,如瀑水在頂。

    門前夾道薔薇,為薔薇迳。

    過迳有小石台,台畔石壁刻‘鐘山萃靈’,四字。

    台設石幾一、石榻四,遊客待月其上,綠蕉紅花掩映,亦是隹景。

    從迳而右轉,始登山,又累石為洞,洞不深,丈餘,兩轉乃出。

    滿路青草茸茸,僅可容雙屐,湖石路傍人立。

    又攀磴數轉而上,始為亭,山之最高處也。

    亭前有藥欄、芝蘭谷,砌石為池,豢金魚其中,騁望則近之烏石、平遠,遠之旗、鼓、蓮花諸峰鹹在目焉。

    春時,予策杖亭中,黃鹂巧啭高樹,偶憶雙柑鬥酒之語。

    扁亭曰:‘聽莺’。

    友人劉君肖麓攜觞相過,乃曰:‘是亭在春則百鳥笙簧,萬花芬馥。

    在夏則綠陰蓊蔚,炎蒸不到。

    在秋則澄池映空,聲靈發籁。

    在冬則枯枝點雪,間雜紅葩,且四眺雲山,雨晴變幻,不可名狀。

    四景鹹可人耳。

    子長詠閑來無事之詩,胡不以‘四佳’名亭乎?’予笑而易之。

    山之右角有小路,倚藤蘿而下,則達四照軒,其深廣三倍于不缁軒。

    前有池,池中有亭,石梁而過。

    扁曰:‘水中央’,與四照軒皆吳人王伯榖所書。

    池畔高梧、叢竹、文杏、水仙、萱草、紫龜綠葹之屬,其繁茂又勝于藏書樓也。

    大抵予之園不廣五畝,其佳處在山,四照軒次之,藏書樓又次之。

    予自乞骸歸來,杜門謝事,惟耽玩六籍,以求無負父師之訓,而無忝所生。

    其園林之勝,則随意适觀,安排其所故有,未嘗充拓之,求奇花異卉怪石以實其中也。

    夫蝸牛有舍,碩鼠藏身,予胡為不知止足而欲盡美耶。

    惟天假之年,置身于不缁之所,溫故而知新,予願足矣。

    不然,“荒廄欲摧塵滿枥,小池初涸草侵沙”,念之令人恻然。

    安知予之子若孫皆能保守之,而無失墜也。

    又胡為增益修飾之,為他人娛樂地耶。

    是為鐘丘園記。

    ”又《種丘園即景》詩:“斑竹紫竹長成籬,紅蓮白蓮香滿池。

    園蔬可采供三膳,禦苑何須借一枝。

    有客到門題鳳字,主人高卧惬鷗期。

    世情總付東流水,澹泊從吾任所之。

    ”林春澤《題鐘丘園》詩:“背郭林塘十畝寬,初晴景物釀輕寒。

    翠亭環水營芳芷,采鹢乘飚蕩碧瀾。

    入馔銀絲誇細脍,當筵朱實薦雕盤。

    風流冠屦真奇會,留作三山畫裡看。

    一尊聊對水亭幽,更有仙楂橋外浮。

    論交何異伯仲季,比德實慚風馬牛。

    往日楓宸随珮履,歸來花甲并春秋。

    佳懷風景好時節,秉燭不妨清夜遊。

    ” 道山精舍 在山南麓。

    明王參政應鐘詳《人物》。

    罷官講學于此。

    隆慶五年,按察使鄒善、安福人。

    提學副使宋儀望字望之,永豐人。

    即其地為建道山書院,使學者師事焉。

    後應鐘卒,門人祀之,置祀田。

    萬曆三十八年,提學佥事熊尚文重修,後廢。

    明林蕙燕《集道山書院》詩:“登臨極目好消閑,醉佩萸囊選石攀。

    半嶺煙霞沾翰墨,四邊風雨冷秋山。

    香來隔院黃花圃,道隐疏林白雪關。

    自笑迂疏空企矚,且聽落葉雁聲還。

    ”國朝陳轼《道山書院》詩:“雅集燕初臨,階庭塔影深。

    晴曛舒秀嶺,英翳中林。

    細蝶參差舞,遊禽下上音。

    宜春堪共酌,潦倒短長吟。

    ” 陳方伯宅 在山南麓舊靈鹫庵見《寺觀》。

    地。

    明長樂陳洙詳《人物》。

    居之,後改為一水陳公祠。

    見《祠廟》 半嶺園 在山南麓。

    明萬曆間鄞縣屠郎中隆詳《人物》。

    館于此,集諸名士為詩文,甚盛,今廢。

    明孫學稼《過半嶺園看菊》詩:“舊苑荊榛半未分,繞籬秋色曉氤氲。

    一林紅葉清砧起,萬點青山過雁聞。

    芳草難留青女伴,錦堂還入舞人群。

    漢陰抱甕辛勤久,正及花時卻送君。

    ” 盧知府宅 在山麓。

    明福清盧一誠詳《人物》。

    居之。

     太虛亭 在山之陰鄰霄台下。

    明萬曆間董侍郎應舉詳《人物》。

    即太虛庵見《寺觀》。

    地建,因名“太虛亭”。

    今廢。

    明董應舉《自題太虛亭别業》詩:“路豁山難卧,瓶多泉亦枯。

    短垣聊繞缭,吾得有吾廬。

    坐對山橫幾,俨然成主賓。

    無端雲忽過,暫失複相親。

    老來忘故業,病後覺前非。

    賴得東鄰友,時時叩竹扉。

    隐兒坐寒翠,微雲帶綠陰。

    晚山相對罷,雲動壁間琴。

    竹裡度三泉,階前積紅葉。

    底事不遣閑,夢去猶為蝶。

    有迹非真隐,無心即太虛。

    長空雲掃盡,水月自如如。

    海波何日靜,海月到烏山。

    月下飛清夢,猶從百洞還。

    有身吾亦患,尊足與誰論。

    頗意昔來者,終年不出門。

    耳蒙休用洗,足棘不須行。

    一味頑如石,從他歲月更。

    閉眼觀元始,冥心咽太和。

    不因天禁足,那得坐來多。

    世有諸公在,亭因獨寤清。

    深恩無報答,山色與泉聲。

    紙窗聲淅淅,霜月洗前林。

    獨夜懷良友,清光入素襟。

    樓疏窗受月,年老夜知風。

    何處吾伊者,寒燈聲滿空。

    寒骨付天地,殘書購歲年。

    心知将了日,夢入未生前。

    ”又《王九崿移尊太虛亭》詩:“多因善病久離群,愛我移尊就白雲。

    林下晚風猶積葉,山前秋色半酬君。

    ”又《問太虛亭茅堂》詩:“君從三山來,曾到烏石否。

    其下是吾廬,竹林可如舊。

    在山不覺樂,出山空複思。

    但恐入山日,又似出山時。

    ”又《辛亥冬請假歸念裡中諸勝得償宿遊有作》:“十年怨别太虛台,歸去柴門得自開。

    卧竹無人應塞徑,亂蒲恣水定侵苔。

    潛夫論著猶多事,求仲過從或見猜。

    獨許西山相對語,白雲飛去又飛來。

    ”王宇《宿董崇相山居》詩:“聞說長安事已非,甘投海曲被蘿衣。

    村煙缭繞山城隐,海色蒼茫島嶼微。

    百洞風生馴虎至,半空雲起老龍歸。

    雖然倭舶時驚夢,猶喜門庭寇盜稀。

    ”國朝濑芳居士《尋太虛亭故址》詩:“射圃存遺廟,前朝有此臣。

    隐廬開百洞,鄉望壓全閩。

    竹尚三泉度,亭無獨寤身。

    蕭然憶前哲,清淚濕荊榛。

    ”郭柏蒼《尋太虛亭故址》詩:“百洞空嵌烏石清,隐廬高并太虛亭。

    铨曹絕代傳公道,儒術千秋繼古靈。

    閣草天心知往複,村開水利得圖經。

    斜陽芳草山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