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四

關燈
祠 廟 聞之山川清溆之區,宜為神明所宅。

    會城三山,烏石為最秀,故建祠立廟,往往因之。

    四時緻祭,杯酒瓣香,或伸崇報之意,或表仰止之思,久矣,二百年載在祀典,亦有其舉莫敢廢之義也。

    志祠廟。

     文昌廟 在山上,像奉文昌恒宿。

    康熙四十年,郡人黃瑤林閩縣人。

    建,乾隆二十二年,子守儛字奮如,乾隆壬戌進士。

    修,嘉慶二十二年,邑人馮缙重修,道光十四年,郡人何膺呂呈請官祭香燈。

     三官堂 在南澗寺西。

    明萬曆間建,祀天、地、水府三官。

     三皇廟 俗呼“藥王廟”,在山南麓,祀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

    舊廟在歐冶池側,因創蓋貢院,遂遷于此,後圯。

    國朝康熙六年,總督張朝璘遼東人。

    捐資重建,後總督姚啟聖、字憂庵,漢軍人,入府志《名宦傳》。

    将軍祖良璧奉天鑲黃旗人。

    累修。

    乾隆三年,總督郝玉麟奉天鑲黃旗人。

    複重修。

    前有井曰“橘井”,中有“放生池”國朝總督張朝璘《重建三皇廟碑記》:古來治天下者,巡狩征讨所至,□名山大川,不敢視為遊觀之地,要必盡誠緻敬,祀事孔明焉。

    其端居禦世,大宗伯之□□□□□□□□□□川林丘陵墳衍各從其方,孟春命祀,仲冬祈祀,季冬畢祀,一歲三舉,夏而大雩,命禮百源,一歲□舉,又稽□祭法,有曰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災,捍大患者,悉從而祀之。

    若有大功于生前,殁而□蒸,亦所不廢。

    祀之為義大矣哉。

    凡有□命之,□□□□□□□□□□□□□,體天子之意,而令祀典之湮沒,不複為修舉乎,是有祀必有廟,非特所以栖神而妥聖也,令智愚賢不肖鹹有所觀感而興起,□□□□□□□□□□三皇之廟,由來久矣。

    稽諸所祀,乃太昊伏羲、炎帝神農、黃帝有熊之三聖人焉,蓋三聖人者,開天辟地之聖人也,乃世之君□□□□□□□于此而昭則焉。

    第上古之時,原未有三皇之名也。

    《周禮》所載,外史所掌,雖有三皇書之文,而無其名稱世系,秦博士議□始,□□□□□□□天地人三皇,然不過一時谀佞之辭,未嘗确有所指。

    漢司馬子長具有良史才,其著《帝王本紀》,特首五帝,而不及三皇。

    宋五峰胡氏□□□□□□羲、農、黃帝也,以《易·系》為據,特以為五帝之首,若以羲、農、黃帝為三皇,則自漢儒安國孔氏始,閩人以羲、農、黃帝為三皇,或亦本于漢儒孔氏。

    而言之者與今觀六經之内、四子之書,三皇雖未一言言及,但此三聖人既已先乎堯舜二帝,而□帝亦何必不可先乎?□帝而稱□□,自今言之,□□帝乃有天下者之統稱也,則以三聖人之稱皇,抑何弗可也。

    《易·系》所載,庖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使人吉兇悔吝之不迷,書契以代結繩,誠為萬世文字之祖。

    神農黃帝相繼而王,或開物而成務,或因時而立教,萬世之師道于焉已備,其時嫁娶、音樂、稼穑、耒耜、輿□、宮室之類,靡不畢具,萬世之君道又于焉立矣。

    今閩人又僅以二三業醫者□謂炎帝當日,人有疾病未知藥石,親味草木,寒暑□□之性,君臣佐使之義,無不明察,而詳辨之。

    方書是作,民疾可瘳。

    黃帝又以人之生也,氣禀陰陽,情撄食色,外多寒暑之攻,内有喜怒之過,五氣不調,百病交作,咨于歧伯,而作《内經》,複命俞跗、岐伯雷公究及脈息,巫彭、桐君處及方餌,欲使人人得盡天年,是二聖人又為醫道之祖,與文字、開天之祖□□□□□□三皇然,亦報本推尊之舉,即謂之三皇,亦何異尊為五帝之首,則三皇之名何可不立也。

    予自丙午之歲奉命來制斯閩,知三皇一廟,舊建歐冶池之側,複遷此地,其風雨摧頹,已非一朝一夕,特為捐資,藩、臬諸司莫不一時鼓勸而勤厥事,中軍城守營将以下,又皆竭蹶不敢告勞,以故鸠工庀材,使廟宇煥然一新。

    自茲以往,此都人士睹廟貌之威嚴,奉三皇之俨若,鹹知三皇師天下之道無所不包,君天下之德無所不備,區區醫術豈足以盡之也。

    千百世以下敬而禮之,未可斁也。

    若夫時殊世異,踵事增華,重新此廟,尤賴後之莅斯士者觀感興起,永垂不朽之盛事也雲爾。

    是為記。

    ”總督郝玉麟《重修三皇廟碑記》:“昔聖王之禦天下也,将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而跻斯民于仁壽之域,固非徒□□□甘苦之味,示望聞問切之術,起沉疴而療治之也。

    顧嘗□宣聖之系易,其溯王天下者,自庖羲氏始,而即繼之以神農、黃帝。

    又考諸方書,謂神農嘗百草以明藥性,黃帝咨岐伯而作《内經》,爰與文字,開天之聖為君道之始者,即為醫道之祖。

    三皇之号蓋本諸此,閩省之有三皇廟也,由來久矣。

    始建□貢院之西,在歐冶池之側,後因創蓋貢院,遂遷于此。

    曆年久遠,風雨飄搖,一修于總制張公,再修于姚公,複修于将軍祖公。

    嗣是以後,數十年來廢□頹垣,又将傾圯。

    問昔之丹楹刻桷,已不可複睹矣,欽惟我皇上禦極以來,尊先法古,崇德報功,凡陵寝之荒廢者修之,廟宇之摧頹者葺之,爰動藩帑項重新斯廟,其規模制度悉如建廟之始。

    工竣之日,與同寅之莅茲士者,共觀厥成,瞻禮之下,仰見我朝德洋恩溥。

    凡有功于民者,□日月星辰、山林川谷,并滌祀典。

    巍乎煥乎,不獨入廟,□敬紹三皇之功烈于不衰,而聖天子之道脈相傳,後先輝映,聲教之隆,訖于薄海,亦可見盛世之鴻猷也夫。

    是為記。

    ” 魯賢祠 在山南麓,祀周公輸子。

    國朝嘉慶間建,道光十五年重修。

     關王廟 在山西麓,祀漢壽亭侯。

    國朝康熙五十九年重修。

    前有三代堂。

    關王廟見《閩都記》,是萬曆前已建。

     許真君廟 在山南麓,奉晉真人許邁。

    永和間得道于臨安之大滌中峰,梁乾化三年封“歸一真君。

    ”道光十一年建。

     阮公祠 在山南麓,祀宋晉安郡太守阮彌之。

    江左人,元嘉間任晉安郡太守,興學校,正風俗。

    洞夷海寇為虐,彌之設方略禦之,有白鶴常栖于衙宇,郡人以為祥,文帝遣散騎常侍袁渝至晉安觀察吏政,訪求民隐,彌之曆陳損益上言,袁渝又數稱其仁聲惠政。

    上悅,欲召内用。

    百姓焚香遮留,遂不果。

    後聞上殺檀道濟,竟歎息忘寝食,以憂卒。

    男女痛哭之聲不絕于道,塑像奉以為神。

    事聞,贈資政大夫,谥忠惠。

    明萬曆三十七年圯,移建歸善裡。

     惠安明應王廟 在山西北麓,祀漢陳寔之二十二世孫,唐元和後始立廟,唐元和間立碑,中有“心遊墳典,性愛山水,身息宿猿之洞,門臨落景之坪”等語。

    《元和碑》文亡。

    今為裡社。

    《八閩通志》:“廟在烏石山之西。

    王姓陳氏,按廟碑雲,漢太邱長寔二十二世孫也。

    舊隐是山,沒而靈顯。

    唐元和後始立廟。

    郡人凡水旱疾疫必禱焉。

    大中時,觀察使羅讓禱雨立應。

    鹹通中,觀察使李播運饷湖湘,亦獲陰佑。

    至閩王審知乃表其事,封甯遠将軍,進武甯侯,增至顯應王。

    五代唐長興三年,改服遠昌運王。

    後五年改振義保成王。

    又十年改貞固安吉王。

    後地歸吳越,封宣威感應王。

    宋熙甯八年改封今号”。

    按《舊志》:“城西舊有石八娘廟,審知欲以配享,别創閨閣。

    晉天福五年,骁衛長史徐文遇又于堂東北隅為寝室。

    撿校陳郯撰碑。

    ”《後晉陳郯顯應王廟碑》文亡。

     睢陽廟 在道山亭西。

    明萬曆間建,祀唐南陽張巡,配以許遠、雷萬春,巡守睢陽。

    嘗言“死為厲鬼殺賊”。

    閩中郡邑治多祀之。

     水部林公祠 在山北麓靈響境右,祀唐長樂林慎思字虔中,鹹通十年進士,複中宏詞科,拜校書郎,出為萬年令。

    廣明元年,黃巢陷長安,慎思領兵出戰,力不支,欲自刭。

    賊執之,逼降。

    慎思踞床大罵,北向稽首,遂遇害,年三十七。

    友人周岌匿慎思母與妻子及所著《續孟子》、《伸蒙子》并文集南歸。

     剛顯廟 在鄰霄台側,舊為三賢祠,祀唐吳興處士周樸。

    樸鹹通中避地是山,與神光寺僧靈觀、侯官令薛逢友善,後遇巢賊,不屈、死。

    閩人即其地立三賢祠祀之。

    宋紹興初,張浚帥閩,疏于朝,賜号剛顯。

    明季廟圯。

     國朝康熙十三年重建,旋圯。

    宋鄭昂《剛顯廟記》并詩:“東漢之衰,陳蕃、李固、孔融之徒相與标榜,以節義名世,故雖以曹瞞之陰賊,終身睥睨漢室,不敢取。

    唐末名節掃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朱溫以鬥筲穿窬之才,談笑而攘神器,士大夫亦欣然與之,莫敢正議。

    使公得志,亦肯以國與人乎,乃為詩以贻來者,俾歌以祀公。

    詩曰:“公昔隐居烏石岡,老觀禅師同道場。

    法主懶安共徜徉,李薛咨參互擊揚。

    擺脫利欲心清涼,是以能全此至剛。

    黃巢兵亂來福唐,公力抗之不肯降。

    欣然引頸齒劍铓,白乳上湧如雪霜。

    老賊自謂暴無傷。

    才殺人半于南方,公無爵位在周行,史臣不書名不彰。

    後三百年丞相張,夜夢三賢與迎将。

    翌日遊山登公堂,宛如夢中貌昂藏,再來為州剡奏章,賜名剛顯烈有光。

    葺祠為廟飾棟梁,普與州人奉肴觞。

    旅薦荔丹與蕉黃,歲時來享以為常。

    我作銘詩刻其傍,千萬億載死不亡。

    ”明徐《複剛顯廟議》:“有唐周樸處士不屈巢賊以死,郡人即鄰霄台之巅祠祀之。

    蓋唐末詩人雅重文詞,鮮尚氣節,樸一隐士,旦夕丐一錢于僧寮,稱貧賤矣,乃一念激烈,身膏斧锧而不辭,千載而下,猶有生氣,自唐及宋,香火不湮。

    紹興初,張丞相浚知福州,夢處士白衣來谒,翌日登山谒祠,見處士容貌宛如夢中,因歎處士死節三百年未有廟額,乃奏之于朝,賜名剛顯,不惟公道之在人心,不容泯沒,而忠魂渺渺,能形于夢寐之際。

    處士誠一代之偉人,匪獨以詩詞馳騁藝林也者。

    國朝以來,俗尚淫祠,閩城為盛,不知何年何月,将剛顯之額改名鄰霄,妖巫之黨安塑小神三四輩,勒馬邪視。

    每有人家疾病,辄以一牲一醪紛紛祭賽,虛指舍人将軍等号,實為無稽之言。

    廢數百年忠烈之芳祠,奉一二尺妖淫之土偶,庸人俗子詫為靈應,吾無責已,至于衣冠士人,登茲山也,谒茲廟也,亦皆相沿而不察,深可慨歎。

    往年王懋宣先生撰《閩都記》,亦恨及此,但無有協出而排其非者。

    陳履吉先生懼處士之名日以晦也,乃揭榜于祠前,闡處士生平之行事以示遊者。

    歲月既遙,徒成故紙,而巫觋祈祝猶盛曩時。

    然則處士之祀,其終可廢也乎,其終不可廢也乎,若今日因循而不為更始,不亦後死者之責哉。

    況是祠不屬有司,予奪之權,操之自我,鄉有先達一出而正之,誰敢有撓之者,特任之不力耳。

    愚嘗讀趙仁甫先生雜著《倬有議複之念》,惕然有感于予心焉。

    敬陳末議,告諸同志,将鄰霄之扁,還其舊名,妖淫土偶,擇一淨地,瘗而藏之,或移置他所,仍立處士牌位,以張丞相祝文揭之廟中。

    庶已湮祀典一旦複興;既泯英魂,千秋有托,一以留先哲之馨香,一以省愚民之繁費,不一舉而兩得之乎。

    惟高明者酌而行之,何如?” 國朝薛镕《重建剛顯廟記》:按傳,周公樸,字太樸,在唐季自吳興避安溪之周塘,後居福州烏石山寺,凡晨粥卯食,施供乞錢,俱廁僧中,僧亦弗厭也。

    常苦吟,未成篇即播人口,有月鍛季煉之譽,然自喜其詩益甚,人亦目為詩人已矣。

    巴州剌史河東薛公逢嘗官福州,知之,與公及僧靈觀友善,雙峰寺僧法主、大沩寺僧懶安時與公往來,為禅悅交。

    黃巢至閩,求得公,曰:“能從我乎?”公曰:“我不臣天子,焉能從賊?”遂遇殺,湧白膏尺餘。

    懶安聞巢至,坐蛻入塔,發而砍之,湧白膏三尺。

    巢自言:“我至閩殺一人半”是也。

    又按《三山志》:“郡人祀公與靈觀薛長官逢于烏石鄰霄台曰‘三賢’祠,雙峰寺亦祀公與法主,李中丞瓒曰‘三賢堂’。

    紹興初,張丞相浚谪福州,将遊雙峰,夢僧與金紫白衣來訪,及登堂,三像宛然。

    異之。

    後為帥,谒烏石祠,歎曰‘公死三百年,廟額猶缺,何以示激厲?’乃奏請賜号‘剛顯’。

    郡人鄭昂記而序之曰:‘東漢之衰,陳蕃、李固、孔融之徒以節義名世,雖曹瞞陰賊,終身睨漢室不敢取。

    唐末名節掃地,以朱溫鬥筲穿窬之才,談笑而攘神器,士大夫拱手授之,莫敢正議,使公得志,亦肯以國與人乎?镕竊惟唐室方傾,紀綱廉恥蕩如矣。

    雖使白馬驿諸臣俱在,無救于亡。

    謂公得志,隻手能留,當不然也。

    然黃巢叛逆,曆半天下,公獨布衣死節,祚争去留,固已立大坊于千萬世。

    鄭公感歎雲:‘然豈為過哉?方公托興詩人,潛蹤釋氏也。

    豈不亦意在隐身,全形成道。

    迨義憤所激,至截項湧膏而不恤,是浩氣長存,即千歲跨鶴,不屑也。

    非天下至剛,孰能與于此乎?唐外史載:顔魯公得刀圭碧霞之術,亦學道者也,罵賊而死,事與公同。

    其後魯公現羅浮,公顯閩峤,皆正氣所鐘,與天地同其無盡,此非龍虎鉛汞之所能生也。

    又豈盧杞、李希烈、黃巢之所能死哉:镕少時訪雙峰舊迹不可得,崇祯甲戌見小祠于鄰霄台東百餘步,廟額無稽,像十餘,皆二尺許,巫祝指一像曰:‘此周舍人也’。

    越數年,祠毀于風,惟址在焉。

    越數年,址亦無存。

    鄰霄東北别築一祠,像額不具,俄焉亦廢,所謂剛顯,無從迹矣。

    歲康熙甲寅,予友鄭君元琳高弟曰:‘某君者,病中恍與三公語,因複建小祠于鄰霄東南岩下,雖棟楹粗設,香火聿新,剛顯精靈,俨然如在,是公示赫濯于變亂之年,而某公奮然獨舉,興四十年來廢祀,答七百餘載貞魂,為可敬已。

    辭曰:‘共說仙台,仙子曾來。

    孰知烏石,仙翁是客。

    一醒一癡,亦詩亦釋,逃名名彰,潛德德剛。

    不受帝綱,何畏賊铓,懷玉而烈,湧膏匪血,浩氣在天,明神不滅。

    薛老靈公,識高志同,三賢并祀,道山與崇。

    請額賜玺,相浚肇始。

    見夢示儀,砺頑激恥。

    七八百年,滄桑幾遷。

    靈爽不替,香火複然。

    莽今何處?殺人幾許,活惟竄身,死不償詛。

    睇瞻公祠,公節公詩,一時仙隐,百世人師。

    嗟彼巢厲空張目眦。

    為問曀霾,曾傷光霁。

    凡我後人,齋潔問津,壹忘俟命,松心竹筠。

    黃宗彜《過剛顯廟故址》句:”有才還避世,不屈是全人。

    忠氣青山裡,詩魂滄海濱。

    ”郭柏蒼《過剛顯廟故址》詩:“小隐烏山者,如君實壯哉。

    白膏鄉夢斷,芳草客心灰。

    舉酒山風冷,招魂暮色來。

    且将千載恨,擊節上高台。

    ” 高賢祠 在山之西。

    明萬曆二十六年,監運同知屠本畯倡建,《閩書·文苑志》:“本畯,字田叔,鄞人。

    政暇創祠烏石山,祀先賢詞人之有聲者。

    ”祀閩中鄉先生,自唐至明萬曆間善聲詩者六十餘人,萬曆以後,又增祀後死者二十餘人,合成八十九人。

    唐林蘊、歐陽詹、邵楚苌、歐陽衮、黃璞、黃滔、沈崧、徐寅、翁承贊,五代林鼎、陳陶,宋鄭樵、林希逸、吳棫、楊徽之、陳襄、柳永、李綱、李彌遜、陳知柔、黃公度、敖陶孫、柯夢得、劉克莊、潘牥、嚴羽、謝翺、楊億、鄭所南、白玉蟾、元郭隚、韓信同、楊載、黃鎮成、林泉生、陳旅、吳海、杜本明、張以甯、林元凱、林鴻、藍仁、藍智、唐泰、高廷禮、羅泰、鄧定、王恭、王褒、陳亮、王侢、鄭定、周玄、黃玄、黃澤、陳輝、趙迪、林志、郭完、柯潛、黃仲昭、許天錫、鄭善夫、高濲、傅汝舟、張經、林春澤、陳勳、林世璧、鄧遷、龔用卿、林懋和、郭文涓、何禦、袁表、葉向高、黃克晦、王宇、陳仲臻、趙世顯、陳鳴鶴、鄧原嶽、陳椿、董應舉、林章、王應山、徐熥、陳薦夫。

    國初魏憲鈔本載:祀高賢祠者八十八人。

    按:溫陵謝吉卿《序幔亭集》雲:“高賢祠祀我七閩先輩善聲詩者六十餘人,惟和卒,輿論以惟和之主合序其中,是萬曆庚子以後,複有增祀。

    ”又按:“陳薦夫《水明樓集》有《祭陳汝大、徐惟和、陳子卿林初文、王懋宣入高賢祠》文。

    陳子卿名翰臣,莆人,鈔本又未序入,今并陳子卿以八十九人為斷。

    ”又按:陳薦夫《祭陳子卿入高賢祠》文,有“寂寥百人、上下千載”之語,恐明季續祀高賢者又不止二十餘人。

    陳白雲言:陳伯孺價夫、徐興公、曹能始學佺、安荩卿國賢、康元龍彥登、馬季聲欻、陳振狂宏已、謝在杭肇淛、陳叔度鴻、趙十五珣皆後死,時當兵革,不知有好事者為之袝祀否。

    今其地廢為通德園。

    惡少鄭姓冒為祖居,将題名碣擊碎砌階,僅存“林泉生”三字。

    蒼修山志時累入探索,惡少恐祠址歸官,又将殘碑磨硥出鬻,指明國子監學正鄭先生定木主為祖先,旋踵亦歸爨下。

    明陳薦夫《祭高賢祠文》:“于維諸公,海嶽精英,瓯閩爐冶。

    威鳳騰霄,祥麟在野。

    勞著作興,力追風雅。

    通塞改途,後先易世。

    閱水弗留,吟魂罔逝。

    新宮肇開,曠典斯制。

    于戲!生樹雅伐,沒享詞馨,七閩共社,六代齊盟,衍斯文之絕脈,申尚友之微情。

    尚邀微爽,弼我後生。

    尚享。

    ”又《祭陳汝大徐惟和入高賢祠文》:“嗚呼,往哲既逝,大雅不揚。

    緬惟二君,提挈紀綱,陳則将順,徐實主張。

    賢祠俎豆,六代有光。

    評公論協,日吉辰良。

    敬奉新主,告袝堂皇。

    生承藝脈,殁主詞場。

    雙魂永宅,千弗忘。

    尚飨。

    ”又《祭陳子卿入高賢祠文》:“逦逦閩山,茫茫瀛海。

    苞靈孕奇,含詞振采。

    寂寥百人,上下千載。

    于維陳君,龍駒鳳雛。

    稱詩藝苑,擢秀名都。

    大雅淪喪,風流弗渝。

    參茲祀典,實論之輿。

    于戲,六代同聲,千秋盛事。

    妥此吟魂,永爾終譽。

    尚飨。

    ”又《祭林初文入高賢祠文》:“嗚乎,蕡嗟不第,廣歎數奇。

    文憎命達,非君而誰。

    龍性難馴,鳳德讵衰。

    名篇自吊,寄意蛾眉。

    生诎有盡,殁信無涯。

    吟魂永慰,歆此賢祠,尚飨。

    ”又《祭王懋宣入高賢祠文》:“眷眷作興,煌煌撰著,非此族也,不在賢祀。

    籲嗟先生,沉酣竹素,征唯文獻,習于掌故。

    郡之大賓,鄉之高士,闡先生之型範,則大記叢談;撷作者之菁華,則帚言文賦。

    雅則有勞,典實宜袝,敬捐茲辰,敢告成事,尚飨。

    ”又《竭高賢祠》詩:“祠壇一片地,千古聚精英。

    墓朽孤吟骨,碑镌大雅名。

    神應通後死。

    業不負生前。

    想到青霄裡,泠泠白雪聲。

    ”徐熥《高賢祠成答屠使君》詩:“廟貌壯千秋,英靈托一邱。

    藻蘋無俗客,香火總名流。

    白骨化已久,清魂吟未休。

    預知百歲後,同得此中遊。

    八代斯文振,全閩雅道尊。

    精靈同不滅,顯晦未須論。

    權自操吾黨,名非藉子孫,泱泱東海上,真可霸中原。

    新祠勞仰止,神理定非遙。

    五世應難斬,千秋永不祧。

    像從詩外想,魂向賦中招,後死吾徒在,遺風未寂寥。

    俎豆隆殊典,山林更有光。

    詩真傳在世,沒果祭于鄉。

    身後榮如此,生前困不妨。

    當年冠蓋者,誰敢望宮牆。

    ”曹學佺《雨中高賢祠同社餞别》詩:“客路天涯外,朋來春雨深。

    空濛逗帆影,泥濘失車音。

    遠水平将接,層峰阙屢侵。

    同聲自相感,況複有離心。

    ”國朝黃铨《甲午秋尋高賢祠》詩:“日夕祠堂起暮煙,騷人魂魄九秋天。

    八閩風雅曾蘭社,我有遺編望後賢。

    ”林夢蛟《遊高賢廢祠》詩:“時人鹜科第,遺址入豪強。

    門列雞豚阜,碑荒枳牆。

    文章今沓沓,風月夜茫茫。

    定有後來彥,重新大雅堂。

    ”(須并明季,國初諸詩人并祀)。

    郭柏蒼《遊高賢廢祠》詩:“不見殘碑卧夕陽,客來無地薦椒漿。

    遺祠決是吾曹責,大雅非如流輩狂。

    八代吟魂春寂寂,七城樹色晚蒼蒼。

    湖山群哲留題處,莫笑諸生敢雁行。

    ” 鐘山肅安王廟 在鐘山寺左。

    《三山志》:鐘山肅安王廟子城西。

    梁普通二年,袁士俊舍宅為鐘山寺,王,其寺之土地也。

    後唐長興三年,閩惠宗始崇建廟宇,龍啟初封感化将軍。

    永隆二年,改玄應将軍。

    明年進封洪音侯,塑立夫人像。

    晉開運三年,江南兵至攻城,王有神助李仁達,升拜武靈王,夫人封号昭德。

    福州社神通稱廣利侯王,不知何指,多塑夫人像并祀。

    鄉村有土神者奉土神,無土神則奉金吾大王,即古金吾也,或奉白馬尊王,即漢射鳝三郎也。

    《三山志》:“竹林通應廟在仁慶坊丁戊山之麓,神興于此,立祠。

    ”按:通應廟,即今竹林境中,奉兩夫人。

    今鐘山肅安王廟為裡社,夫人既有昭德封号,亦應署出。

    建堂三橺,亭一橺。

    周廣順二年,林嗣宗為記。

    皇朝以來寺遭者再,火及廟辄滅。

    元豐五年,裡人複修之。

    按舊志:漢天福十二年改封肅安王,與《三山志》異。

    國朝順治十八年,大中寺延燒,廢為長福營公館,廟仍無恙。

    同治間,裡人不戒,火及廟亦滅。

    後周林嗣宗《鐘山肅安王廟記》文亡。

    按三志載,林嗣宗為記,互見卷一“鐘山”條下。

     效節護君侯廟 《三山志》:“效節護君侯廟在南澗寺西。

    開運二年,卓岩明所封,诰今存。

    制詞雲:‘奉宣旨,當國山名烏石,地布黃金,乃西乾釋子之居,曰南澗天王之寺。

    寺有龍神善護,神于像代最靈。

    從他社鼠稷蜂,應難記附;任爾心猿意馬,終被區分。

    但于隐避之時,往返斯境,受五通之加備,列萬姓之推援。

    亦嘗許與封崇,報于昭感。

    今則因追舊迹,爰沛新恩,俾陰德之為侯,處伽藍而作聖。

    所宜初中後夜,冥扶三寶,以勤拳遇,現未來無怠雙林之付,囑前件天王寺土地,可封效節護君侯。

    開運二年五月某日。

    ”據開運二年诰,則神似是龍神,封為土地,今南澗寺西有廟社,地甚狹小,當是效節護君侯廟,久被居民侵沒,僅餘小廟《三山志》:“開運二年三月,李仁達殺王繼昌,立卓岩明。

    ”注:立僧岩明,五月,李仁達殺岩明。

     石夾廟 一名石峽廟,以在石壁間,故名。

    俗呼石夾奶,又呼石八娘。

    在山北麓。

    封至國朝康熙十九年,平定台灣,神湧潮濟師,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二十三年封天後,四十一年閩鹽商公建,乾隆十一年重修。

    光緒三年邑人郭柏蒼為商人集資建,八年工竣,添砌石欄,移僧廚于殿之東偏,以其地建三仙樓。

    見《寺觀》。

    國朝鹽法道菩薩保《重修天後宮碑記》:“道山最高處向有天後宮,康熙四十一年,西路商人所建,蓋祀莆陽神女林妃祠也。

    祠前有碑,載功德甚詳。

    考郡志,言其神靈顯赫,護國佑民,鑿鑿可據。

    祠下俯矚城市,中外星拱,左右旗鼓,襟帶于越二山,其南則橫瞰長江,東控大海,西接上遊諸溪。

    後精爽貫天,聲靈浃地,神光照處,将傾之舸艦皆平;聖火燃時,作浪之鲸鲵鹹伏,巨賈往來,胥蒙利賴,□鹽艘出入,上□國課,下便民食。

    自海運以訖溪河,晝行夜泊,險阻備經,匪藉神靈,惟介爾福。

    餘欽奉天子簡,莅閩司鹾,下車以來,自矢冰蘖,凡所以惠賈通商而興革利弊者,靡不盡心力而為之,九載于茲,神其默助,□□後故莆人,父母之邦,尤為神所栖托,宜閩人之承祀者,有叩必鳴,有響必應,忾聞僾見,如子姓之奉祖先也。

    □以廟□傾頹。

    歲甲子,商人等謀鼎新之,既落成,因呈請餘言,以旌神惠,記曰‘能禦大災,能捍大患者則祀之。

    ’後之靈在扶危拯溺,而總歸于護國佑民,于以幽贊國家承平之治,厥功茂矣,其薦馨于不朽也,夫何疑,爰搦筆為之記。

    ” 郭柏蒼《重建福州烏石山天後宮碑記》:“天後護國佑民,載在祀典,其累著靈異,見《昭應錄》諸書。

    閩為神誕降之邦,郡邑市鎮,廟祀幾遍。

    康熙四十一年,西路鹽商分莆陽香火于福州烏石山之頂,建天後祠,立碑載神功德。

    其地前拱越山,左右旗鼓,襟江帶海,七城十萬家,在履舄之下,地勝而神益靈。

    惟高曠,遠受風雨,恒易壞。

    乾隆初年,水販充商,鹾務最盛。

    九年改祠為宮,鹽法道菩薩保為之記,蒼以碑石剝蝕,已載其文于《烏石山志》。

    乾隆四十四年,商人于宮左立報功祠,祀已故鹽法道達公。

    明嘉慶間,于宮後為閣,奉文昌恒宿,辟宮左地祀武聖,摹塑閩山廟東西南三溪灘神十像,以保佑船運。

    辟宮右地,設财神土地,以祁求銷額。

    諸祠年久,皆朽蠹不可修整,統謀重建,共費銅錢六千一百三十千文。

    蒼自同治丙寅、丁卯有南門築城開濠之役,嗣後凡有土木,每為衆所推舉,又以少親舟楫,百涉波濤,累受神贶。

    自光緒三年興工,至七年工竣,其間籌款者半,庀材者半,易泥座以石,易木欄以石。

    凡麗于地者,皆易以石,使山氣不得上蒸。

    删老樹之陰翳,疏溝道之曲折,使濕氣得以下達。

    移僧廚于右隅,拓其地成三仙樓,祀漢何氏九仙、梁仙人王霸、唐詩人周樸。

    以斯山之仙靈,受斯山之香火,且使宮左不患虛曠。

    蒼以建天後宮者,并建諸祠,故以記天後宮者,亦并記諸祠,詳前此之創造,備後來之稽考。

    捐款則自鹽法道善化翁公學本以及各商巨細湊集,又益以建瓯陽崇南幫李君翼禧,前捐神誕公業存錢,續而成之,捐數用數,别具于方招,僧淨心領徒智守住持各祠,以遞年鹽,道庫應領天後香镫銀三十六兩八分四厘,給與看守。

    春秋丁祭,道庫應領銀十一兩四分二厘,例歸綱馬韓良骥承辦。

    至天後及各祠歲修之費,則嘉慶間林君雲從創立公幫時,已于西商配運黏引項下抽取備用,後此随時修葺,祀事日隆。

    江海安恬,舟航利濟,使上供國課,下濟民生,凡有事于天後諸神者,皆将介福于無窮矣。

    是為記。

    ” 周子祠 在山北麓,祀宋先賢周敦頤,五代孫大同知延平,遂籍閩郡,建祠祀焉,歲久,圯。

    乾隆十一年,巡撫周學健重建,今為家祠。

    國朝林茂春《秋日谒周濓溪先生祠》詩:“三秋爽氣霁,雲物媚晴巘。

    扪葛踐層巅,蹇裳憩薄藓。

    前哲有遺徽,巍祠寄荒岘。

    林深岚氣聚,地辟岩容轉,登堂奠蘋蘩,俯首勤拜展,生平濯澡心,對此容顔靦。

    欲感識性淪,理惬緣情遣。

    循檐興藐思,出戶重遐眄。

    高甍敞重霞,仄迳诏叢笕。

    斜晖忽欲沉,遠翠紛難辨。

    振策涉歸途,舉步艱回緬。

    回首望深岩,寒猿叫虛棧。

    ” 湛公祠 在宿猿洞後,祀宋郎中湛俞。

    三召不起,人高其節,立祠祀之。

    詳《人物》。

    國朝乾隆四十八年,邑人陳道譜募建。

    同治五年,邑人郭柏蒼重建南城,浚濠開河,呈請驅逐惡少,禁埋棺柩。

    光緒間重修。

    國朝林瀍《遊宿猿洞湛公祠》詩:“古人先我悟,種松何青青。

    我來寄懷想,片石存其靈。

    古祠斷龛火,叢冢迷草螢。

    不須猿聲促,對酒涕已零。

    隐居分非淺,我欲追其型。

    隻愁城角起,凄絕不可聽,嚴關方戒警,未晚先告扃。

    一觞猶在手,遊趾難久停。

    安能事酩酊,倚樹不複醒。

    空懷秋露墜,月照岩上銘。

    ” 又《春日同孟子陬辰、郭子青郎、井窗子漱芳居士、僧竹岩集宿猿洞飲湛公祠》詩:“陰陰洞戶接荒台,愁思如随春色來。

    芳草有情萦冢綠,野花無主傍岩開。

    半江夕照侵蓬鬓,盡日松聲下酒杯。

    賢守高人唱和處,千年遺墨掃蒼苔。

    ” 孟際元《集宿猿洞湛公祠》詩:“名賢遺墨滿蒼苔,歎息同登石上台。

    流輩得官惟恐後,昔人退處若無才。

    荒祠漠漠春多雨,古木陰陰月在杯。

    鄉裡諸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