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三

關燈
寺 觀 溯自煉丹紀異,湧石呈奇,天仙化人,于是乎宅。

    昔子固記道山亭雲:“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計”,則斯山煉房蘭若之盛可知矣。

    今雖揚塵屢變,然石門幽居,足留佳賞;已公茅屋;可賦新詩,豈溺于彼教哉,亦以寄物外之遊也。

    志《寺觀》。

     大中寺 在鐘山。

    明屬懷安縣,今屬侯官縣,左二坊本梁太守袁士俊第,以時聞鐘聲,普通二年舍為寺,号曰“袁寺”。

    隋仁壽二年始以舍利為塔,大業二年改為“鴻業寺”,尋為“鐘山寺”。

    按:鐘山寺本梁太守袁士俊第,以時聞鐘聲,舍宅為寺。

    鈔本《三山志》誤作鐘。

    明馬孔養鐘丘園镌“鐘山萃靈”四字,亦以鐘為鐘,後人乃以鐘山寺為鐘山寺。

    孔養占大中寺地為鐘丘園,今達明河墘之馬厝衕,舊即寺地,孔養楷書猶在石上。

    按:《鐘丘園記》:“予之居皆先人故址,左鐘山右雅俗橋。

    雅俗橋即楊橋之舊名也。

    居後為鐘丘園,有門可通,而賓客所出入,則别開徑于寺之衢門,與寺相對而遙。

    ”孔養侵沒寺地,時人憎之,謠雲:“起厝占大中,做墓占西宮。

    ”西宮即四仙祠,在西禅寺南。

    孔養記出語,即曰:“予之居皆先人故址。

    ”自明其未占寺地。

    又曰;“居後為鐘丘園,以鐘為鐘,亦諱之也。

    ”上方頂乃大中寺之最高處,久入民居。

    今肅安王廟前過上方頂,達河之通衢,即馬記所謂寺之衢門。

    後馬宅廢壞,行者始并上方頂,統蹴為徑,摹“鐘山萃靈”四字而坊諸市。

    同治間坊毀于火。

    唐上元元年更名“福唐寺”。

    會昌中,例廢。

    大中四年複之,賜名大中寺。

    五代開平時,閩王審知建“定慧塔”七級。

    《三山志》:“大中寺屬懷安縣,有定慧塔。

    ”注:漕帥陸轸為贊,今陸轸贊不傳。

    奉八百羅漢、觀音像萬曆《府志》:“今廢。

    ”于寺之西偏。

    《三山志》:“大中寺有觀音像。

    ”注:政和間清涼院宗顔為木觀音像,久而色故,将命工飾之,忽夢謂曰:‘我當城居,令萬億衆瞻仰。

    ’俄而大中僧數百人亦以夢來緻之,今在寺之西。

    ”《三山志》稱大中寺僧數百人,則寺之曠遠可知。

    五子衕舊亦寺地,今長福營公館,僅一廢區,其被人乾沒者不知凡幾。

    馬孔養有家廟,在馬厝衕,今亦廢。

    宋天聖中,寺災。

    元豐改元始新之。

    明時僧房為寓居,諸名宿迎送會集于此。

    國朝順治十八年,雍正十二年均毀于火。

    今地改為“五子衕”。

    在大中寺右衕中,有古井,俗呼“鐘蒂井”,汲者铿然有聲。

    “上方頂”、“長福營公館”。

     宋陳藻《宿大中寺》詩:“壯遊初到鄭公鄉,與子吟哦古佛旁。

    老去同時人死盡,那知來此話僧房。

    ” 明曾仕鑒《宿鐘山寺》詩:“寶地深雙樹,鐘山匝一枝。

    蓮燈供夜讀,香積假晨炊。

    過懶僧留奕,消愁獨詠詩。

    無心與俗混,名姓恐人知。

    ” 屠本畯《大中寺》:“蕭寺過從數,攜尊晚更同。

    客尋求仲侶,人羨謝家風。

    笑傲筵頻徙,追随興不窮。

    無因陪竟夕,惆怅白頭翁。

    ” 陳椿《憩鐘山寺》詩:“微月澹娟娟,清風淨四禅。

    地疑靈鹫湧,山似巨鳌連。

    燭燼将分夜,鐘鳴欲曙天。

    上乘何處悟,願借一燈傳。

    ” 徐熥《鐘山寺送曾人倩歸嶺南》詩:“曾向東阿酒肆逢,重來相見未充容。

    帆飛炎海三秋月,門掩青山半夜鐘。

    客路迎人惟柳色,貧交贈别隻芙蓉。

    遙知他日相思處,夢在羅浮四百峰。

    ” 又《鐘山寺訪張孺願留酌話舊》詩:“客中樽酒暫淹留,共對禅燈憶舊遊。

    此日聽莺蕭寺雨,當年騎馬秣陵秋。

    風塵未肯容衰鬓,歲月何堪老敝裘。

    獨有劍鋒銷不盡,君家神物是吳鈎。

    ” 南澗報國寺 今稱南澗寺,在山之東。

    梁大通六年,居士蘇清舍宅為之。

    唐乾甯二年,閩王審知增建天王殿。

    後人以有天王殿,故亦稱天王寺。

    三年,号南澗護國天王,合庵十二為寺,以居澗旁,故名。

    《八閩通志》:“僞閩時、遷寺于山之陰。

    ”此節他書不載,無所考證。

    中有石像、頭陀岩、俱見《古迹》。

    普眼庵、見下。

    靜勝軒。

    《三山志》:張勸有詩。

    明景泰三年災。

    成化十九年,太監陳道重建。

    嘉靖間寺為豪門侵沒,僅餘天王崎依山屋數椽。

    萬曆初,邑令周裔先南海人。

    從裡人請,始複為寺,視舊址不及半,自元以來,以寺旁之地祀疫神。

    福城内外凡稱澗、稱殿者,皆祀疫神。

    依水稱澗,在陸稱殿。

    其先始于南澗,繼之則有北澗、西澗,城隍山、太歲殿為中澗,開元寺、右芝山為芝澗,又有玉山澗、嵩山澗、穿山澗各名目。

    凡澗殿皆入例禁,愚民恐官拆除,多牓武聖為名,指神為關、張、劉、史、趙五姓,稱曰“五帝張爺居中”。

    稍有人形謂之勸善,左右四神狀皆醜惡。

    鄉曲無賴醵錢出貸,以備賽神,名曰“香會”,本輕利重,負則群毆之,鬻妻質子不敢背。

    值五六月間,導神出遊,曰“請相”,紙糊替身,懷于各神鬼襟帶之間,再遊為遊村,末則驅疫,曰“出海”,剪采為舟,備食息起居諸物,并神鬼所請之相納于舟中,鼓噪而焚于水次,以祭祀毛血貯木桶中,數人負之而趨,謂之“福桶”。

    行者避之。

     《榕城紀聞》記:“崇祯十五年壬午二月,福州疫起,鄉例祈禳土神,有名為五帝者,于是各社居民鸠集金錢,設醮大傩。

    初以迎請排宴,漸而至于設立衙署,置胥役,收投詞狀,批駁文書,一如官府。

    而五帝所居,早晚兩堂,一日具三膳,更衣晏寝,皆仿生人禮。

    各社土神參谒有期。

    一出則儀仗車輿,印绶箋簡,彼此參拜。

    有中軍遞貼到門、走轎之異。

    更有一種屠沽及遊手之徒,或裝扮鬼臉,或充當皂隸,沿街迎賽,互相誇耀。

    繼作綢绉彩舟,極其精緻,器用雜物無所不備,興工出水,皆擇吉辰,如造舟焉。

    出水名曰‘出海’,以五帝逐疫出海而去也。

    是日,殺羊宰豬,向舟而祭。

    百十為群,鳴鑼伐鼓,鑼數十面,鼓亦如之,與執事者或搖旗,或扶舟,喊呐喧阗,震心動魄,當其先也。

    或又設一傩,紙糊五帝及部曲,乘以驿騎,旋繞都市四圍。

    執香随從者以數千計,皆屏息于烈日中,謂之‘請相’。

    及舟行之際,則疾趨恐後,蒸汗如雨,颠踬不測,亦所甘心。

    一鄉甫畢,一鄉又起,甚而三四鄉,六七鄉同日行者,自二月至八月,市鎮鄉村日成鬼國。

    巡撫張公嚴禁始止。

    張公諱肯堂,從事海上,鎮甯波之舟山島。

    辛卯年,舟山島破,全家靖難。

     又有闖神名目,南曰‘烏山’,其神即南澗寺之五帝。

    北曰‘北院’,其神為何爺。

    每歲訂日,南北闖将奉神出遊。

    闖将者地棍,自矜其勇如李闖之将也。

    神與神遇,先行者為強。

    數百人奮拳毆鬥,怯者隚焉矣。

    平時結黨橫行裡巷,人稱之為仙家。

    仙家時或為人洩忿。

    至野仙則,專以酗酒打架為事。

    嘉慶元年,按察司李殿圖夤夜掩取闖棍,分别積案,流徒有差,閩人至今德之。

    道光間,福州府托渾布,閩縣陳圲亦重懲土棍,鄉人頌焉。

    閩省匪徒名目甚多。

    嘉慶元年,李臬司殿圖嚴辨花會林孔超等并各匪數十案,地方賴以靜谧。

    茲附錄錢景星所撰《露桐先生年譜》,使宦閩者知其名目,易于采訪弋獲。

    “閩省山海交錯,易于藏奸。

    延、建、邵、汀一帶界連江右奧東,有遊蕩頑民各執繩索尖挑,以肩挑為名,始則攔途索讨,繼則蜂擁搶奪,謂之擔匪。

    各屬有丐頭名目,陽為約束群丐,實則把持鄉裡,遇民間紅白事,索讨花紅酒食,稍不如意,卧轍睡圹,誤其吉辰,甚或移屍囊首,置人戶内,以恣訛詐,謂之“丐匪”。

    漳泉有遊手匪棍,聚則搶劫為盜,暇則慫恿械鬥,助鬥索值,不遂其意,則助彼而鬥此矣,兩如其意,可以息鬥,謂之“公親不必”有八卦,天地、關帝、小刀等會名目,(近又有紅錢會、紅頭會、齋匪名目。

    )或淫祠以斂錢,(即香會。

    )或瀝酒以行劫,或以三指,或以發辮等暗号名為免人欺侮,實則靡所不為,統謂之“會匪”。

    賭飲開标、吸鴉片、開花會,強悍惡賴者謂之“闖棍”,亦号“野仙”。

    (即烏山北院。

    )其依附漁舟幫趁酒食,或代土娼設局,串通訛詐狎客蕩子者,謂之“水鴨”,随時随地,變态多端。

    其大弊則在于兵弁受規庇護,官役知情縱容,上司空文敷衍,以緻痿庳不振,先生出示,後有控必究,重案則親訊,重罰則親決,前後辦理數十案,其風稍戢。

    俗呼上殿。

     唐歐陽衮《南澗寺》詩:“春寺無人亂鳥啼,藤蘿陰磴野僧迷。

    雲藏古壁遺龍象,草長香台抱鹿麛。

    松籁泠泠疑梵呗,柳煙曆曆見招提。

    為耽寂樂親禅侶,莫怪閑行費馬蹄。

    ” 周樸《南澗寺》:“萬裡重山繞福州,南橫一道見溪流。

    天邊飛鳥東西沒,塵裡行人早晚休。

    曉日春山當大海,連雲古塹對高樓。

    那堪望斷他鄉目,隻此蕭騷自白頭。

    ” 黃滔《和王舍人崔補阙題福州天王寺》詩:“郭内青山寺,難論此窟奇。

    白雲生院落,流水下城池。

    石像雷霆啟,江沙鼎鼐期。

    嶽僧來坐夏,秦客會題詩。

    岡轉泉根滑,門升藓級危。

    紫薇今日句,黃絹昔年碑。

    歇鶴松低閣,鳴蛩徑出籬。

    粉垣千堵束,金塔九層支。

    啼鳥笙簧韻,開花錦繡姿。

    清齋奔井邑,元發剃熊罴。

    極浦征帆小,平蕪落日遲。

    風篁清卻暑,煙草綠無時。

    信士三公作,靈蹤四絕推。

    良遊如不宿,明月拟何之。

    ” 明鄧定《南澗寺》詩:“諸天台閣倚層空,下視扶桑積水東。

    山色潤寒烏石雨,鐘聲低度海門風。

    萬家井竈炊煙白,幾處江城返照紅。

    聞道講師曾說法,昙花飛繞梵王宮。

    ” 蕭世濟《遊南澗寺新亭》詩:“良朋喜新構,邀我淩巑岏。

    攜觞入南澗,振衣陟危欄。

    一庵絓樹杪,俯視周人寰。

    扪蘿叩石壁,排雲坐禅壇。

    頓覺真境好,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