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世外觀。
開襟會佳趣,席地羅杯盤。
登頓未言疲,竟茲一日歡。
嗟予罣羅綱,局促靡所安。
會将巢岩松,共摘青霞餐。
” 華嚴院 在華嚴岩側,唐嗣聖中敕建。
有楷書“敕華嚴院”見《石刻》。
四字镌石。
院久廢。
國朝陳轼《華嚴院》詩:雷岩烏石勝,綠磴勢峨巍。
四壁聞空響,千山共落晖。
林間衆鳥息,雲外一僧歸。
叩龠說真義然坐翠微。
” 神光寺 在山南麓。
唐大曆十年,析南澗寺為金光明院,會昌中例廢。
大中三年監軍孟彪亭池其間,号“南莊”。
明年舍為“大雲寺”。
又明年觀察使崔幹請名于朝,宣宗夜夢神人發光殿廷,遲明覽奏,異之,賜名神光寺。
鹹通五年賜“神光寺額”見《神解記》。
及“左神策鐘”見《神解記》。
成化間重修。
《八閩通志》神光寺條下載:“唐大曆三年拆南澗為金光明院。
七年,改為大雲。
會昌間廢。
大中三年監軍孟彪構亭鑿池其間,号‘南莊’。
明年舍為寺,又明年賜今額。
國朝兩經回祿,随複建。
成化十八、九年,鎮守太監陳道重建。
按:《八閩通志》所載與《郡志》異同。
中有神光塔、石塔、幞頭石、碧雲神壑、俱見《古迹》。
絓月蘭若、(見下。
)瓣香堂見《名勝》。
諸勝。
唐李勳《新收神光寺碑記》文亡。
歐陽衮《神光寺》詩:“香刹懸青磴,飛樓界碧空。
石門栖怖鴿,慈塔繞歸鴻。
有法将心鏡,無名屬性通。
從來樂幽寂,尋覓未能窮。
” 宋李綱《神光寺》句:“法鼓似雷鳴萬國,青蓮如炬照諸天。
” 明林世璧《題神光禅院》詩:”暫解紅塵鞅,來依玉洞香。
禅關落鐘磬,秋色上衣裳。
萬象山河列,三天日月光。
樹含青雨氣,村合白雲鄉。
寂滅心同杳,紛纭意轉傷。
人間龍亦靜,市遠世都忘。
聽法昙花下,參禅怖鴿翔。
夕陽蘿徑晚,歸路綠煙長。
” 王應山《夏日遊神光寺》詩:“寶刹鄰烏石,攜尊憶舊遊。
茲山自名勝,我輩坐銷憂。
灌木長垂蔭,昙花半似秋。
悠然發幽興,得句若為酬。
清冷台下寺,一徑隔塵氛。
野飲偏宜暑,尋山幸有君。
林深稀見日,洞古忽生雲。
醉即倚禅榻,何言已夕曛。
” 徐熥《同吳元瀚、興公弟暮過神光庵》詩:“薜蘿深處入,一徑自逶迤。
待月嫌林翳,看雲怯石危。
岩陰燈影晦,山靜磬聲遲。
雖有重來約,重來知幾時。
” 徐火勃《神光寺》詩:“破寺不堪遊,新庵尚可投。
攀松還倚竹,尋壑更經丘。
地僻門休掩,岩傾字半留。
晚風花落盡,吹上老僧頭。
”又《過神光寺》詩:“寶刹摧殘蔓草煙,居民争占古諸天。
不看繁盛看銷歇,恨我生遲二百年。
” 陳衎《神光寺》詩:“一山奇勝處,盡割入芳園。
峭壁藏僧榻,清池照殿門。
鴉啼城草嫩,鶴去野雲翻。
月色留清曠,呼童護酒樽。
” 國朝周亮工《神光寺看绛桃》詩:“寺裡绯桃烏石頭,老僧不厭酒人遊。
開時曾約終宵醉,雨後猶堪十日留。
金蠡杯深啼鳥亂,木魚聲靜落花柔。
依稀記得吹笙處,和露和煙萬樹稠。
” 林蕙《集神光禅室》詩:“何處堪投迹,上方花正明。
春濃山色重,地僻世緣輕。
入定無留影,聞鐘不在聲。
諸君多靜者,應共證無生。
”又《春晚宿神光寺聞鐘逢莆中黃象侯共話》詩:“斜日松陰入座繁,山中三月氣猶寒。
孤鐘聲動諸天淨,獨鳥啼深徹夜殘。
爐火添香人語細,紙窗容膝道情寬。
況逢叔度憐今夕,千頃汪波剪燭看。
”又《春暮集道山禅院》詩:“一到山中萬事遺,禅房深處夙心期。
杏花香滿青春暮,杜宇啼殘白日遲。
嫩草淺銷輕展屐,細苔踏碎未成詩。
晴明此會應難得,莫厭東風兩鬓絲。
”又《神光寺即事》詩:“與月相期宿上方,翻成滴瀝響蓬廓。
雲沉古刹諸天暮,雨灑寒山半夜霜。
點點鐘明聲乍濕,溶溶梅白凍增香。
連床布被孤燈寂,笑語全抛歲晏忙。
”又《九日同施鹹池陳則見登道山過神光禅室》詩:“揚袖天風翠巘巅,蒼茫俯視萬家煙。
看花入寺忽聞磬,扶杖尋僧不挂錢。
山閱遊人多少韻,秋深落帽幾何年。
憐予病起還追步,勝事于今敢讓前。
” 陳登龍《宿神光寺》詩:“入夜聞鐘聲,迢迢度煙嶺。
款扉訪幽客,共宿招提境。
清言味逍遙,不知夜色永。
風瀉澗泉音,月漏雙林影。
爐香閟不氛。
心與孤雲靜。
” 石塔寺 亦名“淨光寺”,在南澗寺東。
唐貞元十五年建,德宗誕節,觀察使柳冕以石造塔,賜名“貞元無垢淨光塔。
”五代晉天福六年,《閩都記》、《府志》作晉天福二年,誤。
按:塔建于僞閩永隆三年辛醜,即後晉高祖天福六年也。
閩王延曦重建,名“崇妙保聖堅牢塔。
”俱詳《古迹》。
《八閩通志》。
“永樂、宣德、景泰、成化間俱嘗重修。
”《府志》:“嘉靖間寺為居民乾沒,一塔僅存。
”國朝順治六年重興。
淨光塔碑記今在殿左複壁中,唐時祝厘之所,當不如是逼狹。
嘉靖間,寺為居民乾沒。
順治六年重興之時,就地造屋建殿,奉佛于庾碑之右。
後寺僧苦于墨榻,故永閉複壁。
郭柏蒼《登淨光塔》詩:“終朝删惡木,不覺入孤危。
野屋炊煙重,秋山落影遲。
君臣空侫佛,功德勝完碑。
懷古無窮意,翛然但有詩。
”按徐興公緻董見龍書:“閩庠從來文運大興。
”(所雲閩庠指閩縣學)舊以萬歲塔為文筆。
嘉靖甲午,雷火焚毀。
先正龔大司成(龔用卿。
)、張大司馬(張經。
)二公極力重建。
至已酉冬塔工始竣。
越三年壬子,吾郡中鄉榜者二十九人,内閩庠九人,而陳宮谕聯登鼎甲(閩縣陳謹)。
又越乙卯,中鄉榜者二十六人,而閩庠七人。
不知何年,塔頂生樹,枝梢撇撒,自是閩庠科目漸稀。
至萬曆辛卯,隻台翁一人高捷。
爾時鹹訝塔頂之樹不利文筆。
高三池(高子奇。
)州守方為諸生,遂倡議伐樹,文筆顯然。
越甲午,中鄉榜者五人,高公亦是年得隽,此明驗也。
近荷台翁捐資徙尊經閣于學,後移文昌閣于西湖,斡回氣運,全在斯日。
但塔樹幾于一抱,若不預為剪伐,恐風水未必全收也。
董司空得書,遂于七月望日捐資伐樹。
次年庚辰,登進士者十人。
(按《府志》萬曆庚辰進士僅載盧一誠一人。
)據此則以定光塔為東方之文筆,其傳已久。
予在紅雨山房窗櫺中,日對雙塔。
道光壬辰、甲午、乙未,三科鄉先生饬匠将淨光胡椒樹鋸淨,解元吳景禧、林廷祺、曾慶嵩皆省城侯官人。
丁酉趙師在田謝世,塔樹繁枝四出,解元劉志搏,福甯人。
已亥,予與石塔僧試将淨光塔頂雜木删削,是科閩縣葉修昌發解。
庚子、癸卯寂無議者,解元池劍波、曾照皆城中人。
附記于此。
上生院 在山西南,中有“放生池”,院久廢。
《三山志》:“上生院州西南烏石山。
大中六年置。
剌史李贻孫為記。
有放生池。
”《三山志》載“剌史李贻孫為記”,是當淳熙時。
碑刻尚存。
報恩塔院 即南報恩寺。
《八閩通志》“南報恩寺”條下載報恩塔院在南澗寺。
南唐大中十一年,以“隙遊亭”之地創寺,并塔七級。
按觀察使楊發以隙遊亭地,命僧鑒空創院及石塔七層。
鹹通中敕号“神光塔院”,鹹通九年。
曰報恩塔院。
周樸詩:“風雲會處千尋險,日月中時八面明。
”閩之浮屠始于蕭梁。
高者三百尺,至有培之者,峻拔相望。
乾符五年,巢寇焚殄無遺。
其後王審知父子相繼創建,凡七塔。
宋謝泌詩雲:“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國朝兩經回祿,随複建,并入南澗寺。
按:《郡志》:“報恩塔院,宋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寺。
明道中始為禅刹。
今廢。
”《閩都記》:“今并入神光,兩塔已毀。
” 千福院 又名“千福寺”,在山東麓。
後梁乾化三年建。
中有“長樂台”,見《名勝》。
“飛燕亭”。
《八閩通志》:“飛燕亭在千福寺内,宋程師孟有詩。
” 五百羅漢寺 在山北麓,本雪峰廨院。
後梁貞明五年,閩王審知夢梵僧數百,奕奕有光。
光所至處有雙桧并池而秀,一僧擎跽而前曰:“王能飯吾于此乎?”及旦,圖而訪之,得今寺地,百步池桧皆如夢中,乃為堂環之,命池曰“浴聖”,桧曰“息聖”,改名五百羅漢寺,有放生池。
至今尚存。
後寺廢人猶名其地為羅漢洋。
明洪武十七年移都倉巷,《閩都記》“都倉巷,宋時積貯于此。
今呼舊米倉,有三巷環繞相通。
”積貯于此,改羅漢寺廢址為常豐倉。
見《古迹》。
郭柏蒼《過羅漢廢寺》詩:“奕奕梵王宮,泥平野草豐。
施僧今有幾,遊屐近多窮。
詞客驚燔石,山靈笑報功。
百年興廢局,得失亦雞蟲。
”國初有冒請名宦鄉賢,蒙準後,其子孫私人于烏、于二山,建立祠宇,侵占山地,不旋踵頹廢。
茲錄謝古梅學士《名宦鄉賢祠》詩于左。
謝道承《名宦鄉賢祠》詩:“鄉賢社名宦祠、千秋公論常在茲。
林宗墓、岘山碑、萬古流傳無愧祠。
後人不複見此等,遂使此道日陵遲,宮黉有慚德,道左無風規,其初鄉人長沒世,忽忽将随秋草痿。
子孫稍稍通金籍,居然本主耀堂帷,黃塵歌吹匝地起,淩晨帳飲東西馳,升堂入室紛雜遝,陳笾薦豆了不疑。
碩德名賢羞與伍,千秋萬歲将誰欺。
又如莅民長碌碌,豈有治行東南師。
所親乃欲獻勤媚,鸠金蔔築鳥山陲。
伐石題名紀功德,穹碑豐碣徒累累。
踞祠立像志遺愛,甘棠勿剪知有誰。
述行何必非孔墨,銘勳何必非周伊。
所幸不久皆湮沒,姓名寂寞無人知。
願将此語告萬世,幸勿留為賢者嗤。
”凡濫入鄉賢名宦者,其祠宇在烏、于二山,不久多廢。
此盛衰之故,原無足異,但人品不可不辨,宋王積翁入祀鄉賢,真西山斥之。
順治間部院李率泰入祀名宦
開襟會佳趣,席地羅杯盤。
登頓未言疲,竟茲一日歡。
嗟予罣羅綱,局促靡所安。
會将巢岩松,共摘青霞餐。
” 華嚴院 在華嚴岩側,唐嗣聖中敕建。
有楷書“敕華嚴院”見《石刻》。
四字镌石。
院久廢。
國朝陳轼《華嚴院》詩:雷岩烏石勝,綠磴勢峨巍。
四壁聞空響,千山共落晖。
林間衆鳥息,雲外一僧歸。
叩龠說真義然坐翠微。
” 神光寺 在山南麓。
唐大曆十年,析南澗寺為金光明院,會昌中例廢。
大中三年監軍孟彪亭池其間,号“南莊”。
明年舍為“大雲寺”。
又明年觀察使崔幹請名于朝,宣宗夜夢神人發光殿廷,遲明覽奏,異之,賜名神光寺。
鹹通五年賜“神光寺額”見《神解記》。
及“左神策鐘”見《神解記》。
成化間重修。
《八閩通志》神光寺條下載:“唐大曆三年拆南澗為金光明院。
七年,改為大雲。
會昌間廢。
大中三年監軍孟彪構亭鑿池其間,号‘南莊’。
明年舍為寺,又明年賜今額。
國朝兩經回祿,随複建。
成化十八、九年,鎮守太監陳道重建。
按:《八閩通志》所載與《郡志》異同。
中有神光塔、石塔、幞頭石、碧雲神壑、俱見《古迹》。
絓月蘭若、(見下。
)瓣香堂見《名勝》。
諸勝。
唐李勳《新收神光寺碑記》文亡。
歐陽衮《神光寺》詩:“香刹懸青磴,飛樓界碧空。
石門栖怖鴿,慈塔繞歸鴻。
有法将心鏡,無名屬性通。
從來樂幽寂,尋覓未能窮。
” 宋李綱《神光寺》句:“法鼓似雷鳴萬國,青蓮如炬照諸天。
” 明林世璧《題神光禅院》詩:”暫解紅塵鞅,來依玉洞香。
禅關落鐘磬,秋色上衣裳。
萬象山河列,三天日月光。
樹含青雨氣,村合白雲鄉。
寂滅心同杳,紛纭意轉傷。
人間龍亦靜,市遠世都忘。
聽法昙花下,參禅怖鴿翔。
夕陽蘿徑晚,歸路綠煙長。
” 王應山《夏日遊神光寺》詩:“寶刹鄰烏石,攜尊憶舊遊。
茲山自名勝,我輩坐銷憂。
灌木長垂蔭,昙花半似秋。
悠然發幽興,得句若為酬。
清冷台下寺,一徑隔塵氛。
野飲偏宜暑,尋山幸有君。
林深稀見日,洞古忽生雲。
醉即倚禅榻,何言已夕曛。
” 徐熥《同吳元瀚、興公弟暮過神光庵》詩:“薜蘿深處入,一徑自逶迤。
待月嫌林翳,看雲怯石危。
岩陰燈影晦,山靜磬聲遲。
雖有重來約,重來知幾時。
” 徐火勃《神光寺》詩:“破寺不堪遊,新庵尚可投。
攀松還倚竹,尋壑更經丘。
地僻門休掩,岩傾字半留。
晚風花落盡,吹上老僧頭。
”又《過神光寺》詩:“寶刹摧殘蔓草煙,居民争占古諸天。
不看繁盛看銷歇,恨我生遲二百年。
” 陳衎《神光寺》詩:“一山奇勝處,盡割入芳園。
峭壁藏僧榻,清池照殿門。
鴉啼城草嫩,鶴去野雲翻。
月色留清曠,呼童護酒樽。
” 國朝周亮工《神光寺看绛桃》詩:“寺裡绯桃烏石頭,老僧不厭酒人遊。
開時曾約終宵醉,雨後猶堪十日留。
金蠡杯深啼鳥亂,木魚聲靜落花柔。
依稀記得吹笙處,和露和煙萬樹稠。
” 林蕙《集神光禅室》詩:“何處堪投迹,上方花正明。
春濃山色重,地僻世緣輕。
入定無留影,聞鐘不在聲。
諸君多靜者,應共證無生。
”又《春晚宿神光寺聞鐘逢莆中黃象侯共話》詩:“斜日松陰入座繁,山中三月氣猶寒。
孤鐘聲動諸天淨,獨鳥啼深徹夜殘。
爐火添香人語細,紙窗容膝道情寬。
況逢叔度憐今夕,千頃汪波剪燭看。
”又《春暮集道山禅院》詩:“一到山中萬事遺,禅房深處夙心期。
杏花香滿青春暮,杜宇啼殘白日遲。
嫩草淺銷輕展屐,細苔踏碎未成詩。
晴明此會應難得,莫厭東風兩鬓絲。
”又《神光寺即事》詩:“與月相期宿上方,翻成滴瀝響蓬廓。
雲沉古刹諸天暮,雨灑寒山半夜霜。
點點鐘明聲乍濕,溶溶梅白凍增香。
連床布被孤燈寂,笑語全抛歲晏忙。
”又《九日同施鹹池陳則見登道山過神光禅室》詩:“揚袖天風翠巘巅,蒼茫俯視萬家煙。
看花入寺忽聞磬,扶杖尋僧不挂錢。
山閱遊人多少韻,秋深落帽幾何年。
憐予病起還追步,勝事于今敢讓前。
” 陳登龍《宿神光寺》詩:“入夜聞鐘聲,迢迢度煙嶺。
款扉訪幽客,共宿招提境。
清言味逍遙,不知夜色永。
風瀉澗泉音,月漏雙林影。
爐香閟不氛。
心與孤雲靜。
” 石塔寺 亦名“淨光寺”,在南澗寺東。
唐貞元十五年建,德宗誕節,觀察使柳冕以石造塔,賜名“貞元無垢淨光塔。
”五代晉天福六年,《閩都記》、《府志》作晉天福二年,誤。
按:塔建于僞閩永隆三年辛醜,即後晉高祖天福六年也。
閩王延曦重建,名“崇妙保聖堅牢塔。
”俱詳《古迹》。
《八閩通志》。
“永樂、宣德、景泰、成化間俱嘗重修。
”《府志》:“嘉靖間寺為居民乾沒,一塔僅存。
”國朝順治六年重興。
淨光塔碑記今在殿左複壁中,唐時祝厘之所,當不如是逼狹。
嘉靖間,寺為居民乾沒。
順治六年重興之時,就地造屋建殿,奉佛于庾碑之右。
後寺僧苦于墨榻,故永閉複壁。
郭柏蒼《登淨光塔》詩:“終朝删惡木,不覺入孤危。
野屋炊煙重,秋山落影遲。
君臣空侫佛,功德勝完碑。
懷古無窮意,翛然但有詩。
”按徐興公緻董見龍書:“閩庠從來文運大興。
”(所雲閩庠指閩縣學)舊以萬歲塔為文筆。
嘉靖甲午,雷火焚毀。
先正龔大司成(龔用卿。
)、張大司馬(張經。
)二公極力重建。
至已酉冬塔工始竣。
越三年壬子,吾郡中鄉榜者二十九人,内閩庠九人,而陳宮谕聯登鼎甲(閩縣陳謹)。
又越乙卯,中鄉榜者二十六人,而閩庠七人。
不知何年,塔頂生樹,枝梢撇撒,自是閩庠科目漸稀。
至萬曆辛卯,隻台翁一人高捷。
爾時鹹訝塔頂之樹不利文筆。
高三池(高子奇。
)州守方為諸生,遂倡議伐樹,文筆顯然。
越甲午,中鄉榜者五人,高公亦是年得隽,此明驗也。
近荷台翁捐資徙尊經閣于學,後移文昌閣于西湖,斡回氣運,全在斯日。
但塔樹幾于一抱,若不預為剪伐,恐風水未必全收也。
董司空得書,遂于七月望日捐資伐樹。
次年庚辰,登進士者十人。
(按《府志》萬曆庚辰進士僅載盧一誠一人。
)據此則以定光塔為東方之文筆,其傳已久。
予在紅雨山房窗櫺中,日對雙塔。
道光壬辰、甲午、乙未,三科鄉先生饬匠将淨光胡椒樹鋸淨,解元吳景禧、林廷祺、曾慶嵩皆省城侯官人。
丁酉趙師在田謝世,塔樹繁枝四出,解元劉志搏,福甯人。
已亥,予與石塔僧試将淨光塔頂雜木删削,是科閩縣葉修昌發解。
庚子、癸卯寂無議者,解元池劍波、曾照皆城中人。
附記于此。
上生院 在山西南,中有“放生池”,院久廢。
《三山志》:“上生院州西南烏石山。
大中六年置。
剌史李贻孫為記。
有放生池。
”《三山志》載“剌史李贻孫為記”,是當淳熙時。
碑刻尚存。
報恩塔院 即南報恩寺。
《八閩通志》“南報恩寺”條下載報恩塔院在南澗寺。
南唐大中十一年,以“隙遊亭”之地創寺,并塔七級。
按觀察使楊發以隙遊亭地,命僧鑒空創院及石塔七層。
鹹通中敕号“神光塔院”,鹹通九年。
曰報恩塔院。
周樸詩:“風雲會處千尋險,日月中時八面明。
”閩之浮屠始于蕭梁。
高者三百尺,至有培之者,峻拔相望。
乾符五年,巢寇焚殄無遺。
其後王審知父子相繼創建,凡七塔。
宋謝泌詩雲:“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國朝兩經回祿,随複建,并入南澗寺。
按:《郡志》:“報恩塔院,宋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寺。
明道中始為禅刹。
今廢。
”《閩都記》:“今并入神光,兩塔已毀。
” 千福院 又名“千福寺”,在山東麓。
後梁乾化三年建。
中有“長樂台”,見《名勝》。
“飛燕亭”。
《八閩通志》:“飛燕亭在千福寺内,宋程師孟有詩。
” 五百羅漢寺 在山北麓,本雪峰廨院。
後梁貞明五年,閩王審知夢梵僧數百,奕奕有光。
光所至處有雙桧并池而秀,一僧擎跽而前曰:“王能飯吾于此乎?”及旦,圖而訪之,得今寺地,百步池桧皆如夢中,乃為堂環之,命池曰“浴聖”,桧曰“息聖”,改名五百羅漢寺,有放生池。
至今尚存。
後寺廢人猶名其地為羅漢洋。
明洪武十七年移都倉巷,《閩都記》“都倉巷,宋時積貯于此。
今呼舊米倉,有三巷環繞相通。
”積貯于此,改羅漢寺廢址為常豐倉。
見《古迹》。
郭柏蒼《過羅漢廢寺》詩:“奕奕梵王宮,泥平野草豐。
施僧今有幾,遊屐近多窮。
詞客驚燔石,山靈笑報功。
百年興廢局,得失亦雞蟲。
”國初有冒請名宦鄉賢,蒙準後,其子孫私人于烏、于二山,建立祠宇,侵占山地,不旋踵頹廢。
茲錄謝古梅學士《名宦鄉賢祠》詩于左。
謝道承《名宦鄉賢祠》詩:“鄉賢社名宦祠、千秋公論常在茲。
林宗墓、岘山碑、萬古流傳無愧祠。
後人不複見此等,遂使此道日陵遲,宮黉有慚德,道左無風規,其初鄉人長沒世,忽忽将随秋草痿。
子孫稍稍通金籍,居然本主耀堂帷,黃塵歌吹匝地起,淩晨帳飲東西馳,升堂入室紛雜遝,陳笾薦豆了不疑。
碩德名賢羞與伍,千秋萬歲将誰欺。
又如莅民長碌碌,豈有治行東南師。
所親乃欲獻勤媚,鸠金蔔築鳥山陲。
伐石題名紀功德,穹碑豐碣徒累累。
踞祠立像志遺愛,甘棠勿剪知有誰。
述行何必非孔墨,銘勳何必非周伊。
所幸不久皆湮沒,姓名寂寞無人知。
願将此語告萬世,幸勿留為賢者嗤。
”凡濫入鄉賢名宦者,其祠宇在烏、于二山,不久多廢。
此盛衰之故,原無足異,但人品不可不辨,宋王積翁入祀鄉賢,真西山斥之。
順治間部院李率泰入祀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