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
《榕城紀聞》載:“順治十八年七月初一日辰時地震,有聲如鼓。
午時妙巷發火,延燒大街、鼓樓、雙門樓、虎節河邊、東街至都司前,西至定滿橋、舊米倉、府巷、後曹、大中寺、彈棉河邊,北至淳仁裡、錢塘巷、其府頭門、運司頭門、公廨、關帝廟、馬王廟、斷事司、熙朝四輔石坊、三世祭酒石坊、按察司署前後,俱為灰燼。
至次日卯時火滅,部院李率泰見火,不許拆救,坐高椅食荔枝、瓜子,如飲宴然,故延燒不絕,四圍火熾,望見鼓樓上有如一燈,其光青色,少頃自焚。
鼓樓建自唐觀察使,元錫名威武軍門,宋郡守元绛更辟雙門,建樓十楹,後置刻漏、鼓角,又為樓以翼之,左曰‘宣诏’,右曰‘班春’。
嘉定間,墩煌安撫使楊長孺重建,元泰定間複毀,增築兩觀,構重樓八楹,用石柱四十有四,高九十八尺。
至正二十三年,陳有定平章事,鼓樓鸱尾吐氣如霧。
明宣德二年,為大風所圯,禦史方端命僧了心募建,深廣如舊,高減二尺,複置刻漏,以前案五虎,惟開左門,北匾“拱辰”,南匾“授時”,後易曰‘第一樓’。
(按:宣德二年,圯于風,《府志》未載。
)耿繼茂欲以布政司署為府第。
傳聞北至屏山,南至平遠台并固山舊營,居民移徙紛紛。
部院李率泰建火醮,出票責僧道不發分文,一切供應皆僧道備辦,行香三日,取素菜一百席,米粉一百斤,四方食店掠取盡空。
”又載“李四爺運一虎過山,用擡鐵櫥夫一百六十名,每日用豬二隻飼虎者,名守虎官,強悍異常,因取豬稍遲,打斃建甯府書役。
先是部院李率泰與弟李四爺好畜怪禽異獸蛇虎之類,各處取蟲物飼之。
于浙運四鹿,每一鹿用夫十名,雇倩用銀五六兩。
”又載:“改按察司署作部院衙門,每日用掃地磨磚挑石夫六百名,官兵押工匠于烈日中造作亭,午不休,又取沙土築高台,門柱榱題俱用灰布白粉彩妝取緕布五六百匹,所用各物皆行縣轉票鋪戶,官兵押追稍遲,身家俱碎。
”又載:“福州鼓樓面五虎山,樓上門屏畫巨獅以制之,更鼓至落擂,必打舞獅鼓,此舊制也。
自六月部院李率泰搬住按司署,怪其聒耳,落擂不許再打舞獅鼓,數日後鼓樓即被火,前數日有僧沿街敲梆雲:‘七月初一日諸佛下降,城中有災,各人修省’。
至初一後不見。
” 仁王寺 亦名仁皇寺,在神光寺右。
晉天福三年,閩連重遇僞閩永隆間晉檢校太尉封兖國公。
建,初名“道深天王院”,後更名“仁王寺”《三山志》:“宋僧修贊始修葺之,中有“橫山閣”。
《八閩通志》稱橫山樓。
《三山志》:橫山閣,張勸有詩。
雨花閣、《三山志》。
雨花閣,王逵、範亢有詩。
後寺廢。
明洪武間修,尋毀。
天順七年重建,萬曆間僧真慶修。
國朝康熙初又廢。
南門外茶亭乃仁王寺第一重牌坊,遊人點茶于此,因名。
宋皇祐初,熙甯初,西南隅兩處築城,茶亭及入寺之徑隔于城外,可知初建時地甚袅遠。
元何中《仁王寺》詩:“天王小精廬,山角臨城闉。
”隻此十字,已狀盡小寺之态,當是大築城後寺地割于城外。
宋曾鞏《旬休日過仁王寺》詩:“雜花飛盡綠陰成,處處黃鹂百啭聲。
随分笙歌與尊酒,且偷閑日試閑行。
” 元何中《仁王寺》詩:“天王小精廬,山角臨城闉。
古稱藩有雄,異境環相陳。
塔影六七枝,瓦縫千萬鱗。
煙明南台樹,潮壯方山津。
老僧肯前揖,似與異代人。
指點壁間畫,修庑行逡巡。
觀音本自在,維摩妙悲颦。
蒼然古木蔭,寒山若可親。
闆扉幾尊者,一一皆風神。
老僧太息言,劫餘偶遺珍。
從今幾年算,此壁終成塵。
餘笑謂老僧,子意亦良勤。
适見俄已失,當悟無還真。
” 明林彥弼《仁王寺避暑》詩:“古木陰陰寶刹幽,言尋河朔共清遊。
風來亭午渾無暑,雨送微涼卻似秋。
詞客揮毫同雪調,山僧卓錫帶雲浮。
市嚣不到禅栖處,永日相攜一散愁。
” 王應山《遊仁王寺》詩:“飄飄巾舄指煙霞,古刹層崖一徑賒。
為訪禅關入雙樹,如雲法界演三車。
引泉洗缽分蔬供,敲石燒铛薦茗芽,共喜尋芳窺色相,珠林片片落天花。
” 陳濂《遊仁王寺》詩:“尋芳偶到梵王家,為叩真诠聽法華。
坐引流觞浮竹葉,廚開香積飯胡麻。
春深院宇數聲鳥,日永庭階幾樹花。
興發留題攀絕壁,不妨沉醉落烏紗。
” 徐熥《避暑仁王寺憩天秀岩》詩:“結夏依禅窟,松關閉寂寥。
摩崖猜古篆,相地徙團瓢。
赤日過林盡,紅塵到寺銷。
清涼元有境,人自愛炎歊。
” 又《陪屠田叔使君遊仁王寺》詩:“鐘磬近香台,鳴驺半路回。
莊嚴菩薩界,善信宰官來。
合掌緣同結,攢眉禁漸開。
山僧能愛客,蓮漏不頻催。
” 洪士英《仁王寺》詩:“祇園同結夏,枕藉白雲深。
栲栳當門樹,旃檀别院林。
岩鐘微雨翳,山閣暝煙沉。
世味坐來淡,新蟬時一吟。
” 馬欻《仁王寺》詩:仁王名寶刹,法相是旃檀。
樹老春無葉,香深徑有蘭。
法雲如釀雨,慧日不生寒。
醉學逃禅者,依然自在觀。
” 曹學佺《仁王寺》詩:“登山才至麓,最喜得招提。
泉出疑浮露,江回似吐霓。
雲陰交日亂,樹色入城低。
自顧将行役,新詩試一題。
” 陳衎《仁王寺》詩:“城鴉驚客履,幽徑寺門深。
草坐冷崩石,茶铛香密林。
月含山氣肅,風入谷音沉。
積歲希遊迹,重來倍賞心。
” 國朝許友《仁王寺即事》詩:“不作人間夢,尋僧過講堂。
編籬斜補徑,破衲冷堆床。
秋靜一犁雨,燈殘半寺霜。
此身禅定去,鼻觀一痕香。
” 許珌《仁皇寺》詩:“夕陽城郭靜,人語落空苔。
烏石尋秋去,黃冠訊菊來。
山泉吹杖笠,佛火出樓台。
暝色虛無外,天高念酒杯。
” 延祥院 在山之北,本閩之郵館。
天福五年,王延曦名為永隆院。
宋祥符四年,賜額延祥院。
按《三山志》:“延祥院本閩之郵館,王延曦以為永隆院名,以其年号也。
紹興五年,屯駐水軍,改為延祥寨。
” 道深寺 在舊社稷壇側,建年無考,久廢。
按:《三山志》:“烏石山社稷壇之側,有道深寺。
”《三山志》記:“道深寺不載創建年月,淳熙時其年月已無可考,則寺之建于宋前可知。
” 閩山保福寺 在閩山,不知建于何時,後更為“法祥院”。
《三山志》作“法祥寺”。
建隆三年,镌石觀音像,有刻雲:“寺雖新号,山則舊名。
”是則寺更為院或在建隆之時。
唐天寶八載,敕賜烏石山為閩山,寺稱閩山保福寺,或建于唐,亦未可知。
其更為“法祥院”,諸書又不載年代,或亦晉天福間王延曦建永隆院時更寺為院。
光緒七年,蒼入居閩山,于方井前穿漾月池,土中柱礎殿磚重疊,當是閩山保福寺毀,又建“法祥院”。
法祥院毀,廢為民居。
惟土中所得古錢磁字至嘉定而止,法祥院當毀于嘉定之後。
中有光祿吟台、方井、鶴磴、俱詳《古迹》。
追昔亭、漾月池,詳《名勝》。
尚有寺地,久入民居,道南祠、育嬰堂亦其址也。
釋迦院 今遺其處。
按:《八閩通志》:“釋迦院,宋天聖四年建,在烏石。
”按《三山志》:“釋伽院,州西南,亦名釋伽寺,天禧四年置。
” 彌勒寺 《三山志》:“在釋迦寺之東。
紹興二十九年,為洪水漂流,後重建,乾道元年火。
” 大悲院 見《神解記》。
今遺其處。
按《閩書》:“有僧常止廬嶽三十年,誦大悲神咒。
空中言曰:‘功已成矣,可去救人。
’後歸鄉創此”。
四聖院 見《神解記》。
奉梁武帝、志公和尚、婁約法傅大士。
今遺其處。
普眼庵 在南澗寺頭陀岩側。
宋大觀中,賜額,久廢。
《三山志》:“安文頭陀因遊寺,于莽蔓中得岩石,側足而入。
有一穴僅可容身,遂宴坐,号頭陀岩。
七年,主僧辟而潤色之,其後日廣,有“降睡塔”。
大觀間顔曰“普眼庵”,有磨崖詩今猶存。
詳《古迹》。
地平瑜珈教寺 在山之北。
元至正十七年建。
《八閩通志》:”國朝正統間鎮守奉禦來住。
景泰六年奏改名法禅寺。
舊志俗呼法禅寺為地平堂,嘉靖七年改為“養正書院”見《名勝》。
法光寺 在山麓。
見《八閩通志》。
建年無考,或在明朝以前。
大虛庵 在鄰霄台下。
明嘉靖初,有僧北來,頂大笠趺坐岩上,後作庵今所,有泉石花竹之勝,号太虛上人,因以名庵。
年九十圓寂。
萬曆間董侍郎應舉即其地建“太虛亭”。
見《第宅園亭》。
明王應鐘《憩太虛庵》詩:“一卧滄洲白闆扉,烏山風景與心違。
偶從劉阮尋真去,正遇維摩講法歸。
霜葉故深鴻雁候,雨花時點芰荷衣。
因悲火宅無窮累,羨爾橫空一鶴飛。
兩年不及到烏山,風壑霞峰杳霭間。
野客遠來尋白社,禅師依舊卧柴關。
竹疏不礙流雲度,僧定從教夕鳥還。
一徑煙蘿人境别,分明世外得幽閑。
” 顧大典《贈太虛上人》詩:“三山俯城闉,岝崿饒奇石。
上有鄰霄台,下有餐露客。
窅然慕其人,攝衣振遊屐。
圓晖映虛牖,層林隐密室。
朗嘯攝煙霞,冥栖事沖寂。
仰掇青藍葩,俯漱瓊玉液。
皓發何蒙茸,童顔自鮮澤。
修元亦修禅,遁世複遁迹。
迹為形滞留,神與道超逸。
啟我以丹經,授我以秘術。
任公挺奇尚,薛老負仙骨,誰言蓬萊遙,咫尺神靈宅。
流光若驚弦,人命何促迫。
塵襟系一官,遐想超八極。
願從息心侶,葆真養精魄。
長揖謝世人,共駕淩霄翮。
” 陳椿《過太虛山房》詩:“虛公遁迹俯危岑,雙樹微銜水石陰。
靈鹫寺邊秋籁發,宿猿洞口夕陽沉。
偶同白社攢眉客,來問空門出世
《榕城紀聞》載:“順治十八年七月初一日辰時地震,有聲如鼓。
午時妙巷發火,延燒大街、鼓樓、雙門樓、虎節河邊、東街至都司前,西至定滿橋、舊米倉、府巷、後曹、大中寺、彈棉河邊,北至淳仁裡、錢塘巷、其府頭門、運司頭門、公廨、關帝廟、馬王廟、斷事司、熙朝四輔石坊、三世祭酒石坊、按察司署前後,俱為灰燼。
至次日卯時火滅,部院李率泰見火,不許拆救,坐高椅食荔枝、瓜子,如飲宴然,故延燒不絕,四圍火熾,望見鼓樓上有如一燈,其光青色,少頃自焚。
鼓樓建自唐觀察使,元錫名威武軍門,宋郡守元绛更辟雙門,建樓十楹,後置刻漏、鼓角,又為樓以翼之,左曰‘宣诏’,右曰‘班春’。
嘉定間,墩煌安撫使楊長孺重建,元泰定間複毀,增築兩觀,構重樓八楹,用石柱四十有四,高九十八尺。
至正二十三年,陳有定平章事,鼓樓鸱尾吐氣如霧。
明宣德二年,為大風所圯,禦史方端命僧了心募建,深廣如舊,高減二尺,複置刻漏,以前案五虎,惟開左門,北匾“拱辰”,南匾“授時”,後易曰‘第一樓’。
(按:宣德二年,圯于風,《府志》未載。
)耿繼茂欲以布政司署為府第。
傳聞北至屏山,南至平遠台并固山舊營,居民移徙紛紛。
部院李率泰建火醮,出票責僧道不發分文,一切供應皆僧道備辦,行香三日,取素菜一百席,米粉一百斤,四方食店掠取盡空。
”又載“李四爺運一虎過山,用擡鐵櫥夫一百六十名,每日用豬二隻飼虎者,名守虎官,強悍異常,因取豬稍遲,打斃建甯府書役。
先是部院李率泰與弟李四爺好畜怪禽異獸蛇虎之類,各處取蟲物飼之。
于浙運四鹿,每一鹿用夫十名,雇倩用銀五六兩。
”又載:“改按察司署作部院衙門,每日用掃地磨磚挑石夫六百名,官兵押工匠于烈日中造作亭,午不休,又取沙土築高台,門柱榱題俱用灰布白粉彩妝取緕布五六百匹,所用各物皆行縣轉票鋪戶,官兵押追稍遲,身家俱碎。
”又載:“福州鼓樓面五虎山,樓上門屏畫巨獅以制之,更鼓至落擂,必打舞獅鼓,此舊制也。
自六月部院李率泰搬住按司署,怪其聒耳,落擂不許再打舞獅鼓,數日後鼓樓即被火,前數日有僧沿街敲梆雲:‘七月初一日諸佛下降,城中有災,各人修省’。
至初一後不見。
” 仁王寺 亦名仁皇寺,在神光寺右。
晉天福三年,閩連重遇僞閩永隆間晉檢校太尉封兖國公。
建,初名“道深天王院”,後更名“仁王寺”《三山志》:“宋僧修贊始修葺之,中有“橫山閣”。
《八閩通志》稱橫山樓。
《三山志》:橫山閣,張勸有詩。
雨花閣、《三山志》。
雨花閣,王逵、範亢有詩。
後寺廢。
明洪武間修,尋毀。
天順七年重建,萬曆間僧真慶修。
國朝康熙初又廢。
南門外茶亭乃仁王寺第一重牌坊,遊人點茶于此,因名。
宋皇祐初,熙甯初,西南隅兩處築城,茶亭及入寺之徑隔于城外,可知初建時地甚袅遠。
元何中《仁王寺》詩:“天王小精廬,山角臨城闉。
”隻此十字,已狀盡小寺之态,當是大築城後寺地割于城外。
宋曾鞏《旬休日過仁王寺》詩:“雜花飛盡綠陰成,處處黃鹂百啭聲。
随分笙歌與尊酒,且偷閑日試閑行。
” 元何中《仁王寺》詩:“天王小精廬,山角臨城闉。
古稱藩有雄,異境環相陳。
塔影六七枝,瓦縫千萬鱗。
煙明南台樹,潮壯方山津。
老僧肯前揖,似與異代人。
指點壁間畫,修庑行逡巡。
觀音本自在,維摩妙悲颦。
蒼然古木蔭,寒山若可親。
闆扉幾尊者,一一皆風神。
老僧太息言,劫餘偶遺珍。
從今幾年算,此壁終成塵。
餘笑謂老僧,子意亦良勤。
适見俄已失,當悟無還真。
” 明林彥弼《仁王寺避暑》詩:“古木陰陰寶刹幽,言尋河朔共清遊。
風來亭午渾無暑,雨送微涼卻似秋。
詞客揮毫同雪調,山僧卓錫帶雲浮。
市嚣不到禅栖處,永日相攜一散愁。
” 王應山《遊仁王寺》詩:“飄飄巾舄指煙霞,古刹層崖一徑賒。
為訪禅關入雙樹,如雲法界演三車。
引泉洗缽分蔬供,敲石燒铛薦茗芽,共喜尋芳窺色相,珠林片片落天花。
” 陳濂《遊仁王寺》詩:“尋芳偶到梵王家,為叩真诠聽法華。
坐引流觞浮竹葉,廚開香積飯胡麻。
春深院宇數聲鳥,日永庭階幾樹花。
興發留題攀絕壁,不妨沉醉落烏紗。
” 徐熥《避暑仁王寺憩天秀岩》詩:“結夏依禅窟,松關閉寂寥。
摩崖猜古篆,相地徙團瓢。
赤日過林盡,紅塵到寺銷。
清涼元有境,人自愛炎歊。
” 又《陪屠田叔使君遊仁王寺》詩:“鐘磬近香台,鳴驺半路回。
莊嚴菩薩界,善信宰官來。
合掌緣同結,攢眉禁漸開。
山僧能愛客,蓮漏不頻催。
” 洪士英《仁王寺》詩:“祇園同結夏,枕藉白雲深。
栲栳當門樹,旃檀别院林。
岩鐘微雨翳,山閣暝煙沉。
世味坐來淡,新蟬時一吟。
” 馬欻《仁王寺》詩:仁王名寶刹,法相是旃檀。
樹老春無葉,香深徑有蘭。
法雲如釀雨,慧日不生寒。
醉學逃禅者,依然自在觀。
” 曹學佺《仁王寺》詩:“登山才至麓,最喜得招提。
泉出疑浮露,江回似吐霓。
雲陰交日亂,樹色入城低。
自顧将行役,新詩試一題。
” 陳衎《仁王寺》詩:“城鴉驚客履,幽徑寺門深。
草坐冷崩石,茶铛香密林。
月含山氣肅,風入谷音沉。
積歲希遊迹,重來倍賞心。
” 國朝許友《仁王寺即事》詩:“不作人間夢,尋僧過講堂。
編籬斜補徑,破衲冷堆床。
秋靜一犁雨,燈殘半寺霜。
此身禅定去,鼻觀一痕香。
” 許珌《仁皇寺》詩:“夕陽城郭靜,人語落空苔。
烏石尋秋去,黃冠訊菊來。
山泉吹杖笠,佛火出樓台。
暝色虛無外,天高念酒杯。
” 延祥院 在山之北,本閩之郵館。
天福五年,王延曦名為永隆院。
宋祥符四年,賜額延祥院。
按《三山志》:“延祥院本閩之郵館,王延曦以為永隆院名,以其年号也。
紹興五年,屯駐水軍,改為延祥寨。
” 道深寺 在舊社稷壇側,建年無考,久廢。
按:《三山志》:“烏石山社稷壇之側,有道深寺。
”《三山志》記:“道深寺不載創建年月,淳熙時其年月已無可考,則寺之建于宋前可知。
” 閩山保福寺 在閩山,不知建于何時,後更為“法祥院”。
《三山志》作“法祥寺”。
建隆三年,镌石觀音像,有刻雲:“寺雖新号,山則舊名。
”是則寺更為院或在建隆之時。
唐天寶八載,敕賜烏石山為閩山,寺稱閩山保福寺,或建于唐,亦未可知。
其更為“法祥院”,諸書又不載年代,或亦晉天福間王延曦建永隆院時更寺為院。
光緒七年,蒼入居閩山,于方井前穿漾月池,土中柱礎殿磚重疊,當是閩山保福寺毀,又建“法祥院”。
法祥院毀,廢為民居。
惟土中所得古錢磁字至嘉定而止,法祥院當毀于嘉定之後。
中有光祿吟台、方井、鶴磴、俱詳《古迹》。
追昔亭、漾月池,詳《名勝》。
尚有寺地,久入民居,道南祠、育嬰堂亦其址也。
釋迦院 今遺其處。
按:《八閩通志》:“釋迦院,宋天聖四年建,在烏石。
”按《三山志》:“釋伽院,州西南,亦名釋伽寺,天禧四年置。
” 彌勒寺 《三山志》:“在釋迦寺之東。
紹興二十九年,為洪水漂流,後重建,乾道元年火。
” 大悲院 見《神解記》。
今遺其處。
按《閩書》:“有僧常止廬嶽三十年,誦大悲神咒。
空中言曰:‘功已成矣,可去救人。
’後歸鄉創此”。
四聖院 見《神解記》。
奉梁武帝、志公和尚、婁約法傅大士。
今遺其處。
普眼庵 在南澗寺頭陀岩側。
宋大觀中,賜額,久廢。
《三山志》:“安文頭陀因遊寺,于莽蔓中得岩石,側足而入。
有一穴僅可容身,遂宴坐,号頭陀岩。
七年,主僧辟而潤色之,其後日廣,有“降睡塔”。
大觀間顔曰“普眼庵”,有磨崖詩今猶存。
詳《古迹》。
地平瑜珈教寺 在山之北。
元至正十七年建。
《八閩通志》:”國朝正統間鎮守奉禦來住。
景泰六年奏改名法禅寺。
舊志俗呼法禅寺為地平堂,嘉靖七年改為“養正書院”見《名勝》。
法光寺 在山麓。
見《八閩通志》。
建年無考,或在明朝以前。
大虛庵 在鄰霄台下。
明嘉靖初,有僧北來,頂大笠趺坐岩上,後作庵今所,有泉石花竹之勝,号太虛上人,因以名庵。
年九十圓寂。
萬曆間董侍郎應舉即其地建“太虛亭”。
見《第宅園亭》。
明王應鐘《憩太虛庵》詩:“一卧滄洲白闆扉,烏山風景與心違。
偶從劉阮尋真去,正遇維摩講法歸。
霜葉故深鴻雁候,雨花時點芰荷衣。
因悲火宅無窮累,羨爾橫空一鶴飛。
兩年不及到烏山,風壑霞峰杳霭間。
野客遠來尋白社,禅師依舊卧柴關。
竹疏不礙流雲度,僧定從教夕鳥還。
一徑煙蘿人境别,分明世外得幽閑。
” 顧大典《贈太虛上人》詩:“三山俯城闉,岝崿饒奇石。
上有鄰霄台,下有餐露客。
窅然慕其人,攝衣振遊屐。
圓晖映虛牖,層林隐密室。
朗嘯攝煙霞,冥栖事沖寂。
仰掇青藍葩,俯漱瓊玉液。
皓發何蒙茸,童顔自鮮澤。
修元亦修禅,遁世複遁迹。
迹為形滞留,神與道超逸。
啟我以丹經,授我以秘術。
任公挺奇尚,薛老負仙骨,誰言蓬萊遙,咫尺神靈宅。
流光若驚弦,人命何促迫。
塵襟系一官,遐想超八極。
願從息心侶,葆真養精魄。
長揖謝世人,共駕淩霄翮。
” 陳椿《過太虛山房》詩:“虛公遁迹俯危岑,雙樹微銜水石陰。
靈鹫寺邊秋籁發,宿猿洞口夕陽沉。
偶同白社攢眉客,來問空門出世